楚九歌也不想多管閑事,但作為一個大夫,看到病人這麽糟蹋身體,楚九歌又無法漠視不理。
黎英要把自己折騰的病情加重,最後倒黴的還不是她?
黎英是王爺得用的大將軍,人病倒了,她能放著不管嗎?
“黎將軍犯了錯,王爺說讓他跪著。”旁人問,親衛還能含糊的迴答,楚九歌問起來,親衛就得好好迴答了。
“跪了……有六七個時辰了吧?”楚九歌借著昏暗的燭光,看了一眼黎英的樣子,才下斷言。
親衛頓了一下,算了一下時間,才道:“快七個時辰了。”
“先把人扶起來,給他找件衣服,幫他揉一揉僵硬的四肢,再把人送迴去好好睡一覺,有什麽事明天再說,別耽誤你們家王爺睡覺。對了,別忘了讓人給他熬副驅寒的藥。”這個天氣,跪上一天雖不至於把腿跪壞,但多少會留下一些後遺症。
黎英不是普通人,他是要上戰場打仗的大將軍,他的腿很值錢。
“是,楚姑娘。”親衛天天跟著北王,自然知道楚九歌的話,有多重的份量,不需要請示北王,他們就按楚九歌的吩咐去做了。
反倒是黎英不肯同意,執意要等北王發話,楚九歌也沒有搭理他,直接從他身邊走過……
黎英本就虛弱,今天又跪了一天,身子早就虛得不行,根本不是親衛的對手。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被親衛拖了起來……
“你的大將軍,我讓人送他迴去休息了。”楚九歌一進來,就看到在書桌前,看似認真看書的北王。
之所以說看似認真,那是因為……
楚九歌發現,她進來了,北王都沒有發現。她進來這麽久,北王都沒有翻一頁。
可見,北王並沒有在看書。
“本王對他……很失望。”北王將手合攏,放在桌上,看著楚九歌,冷眸漸漸有了一絲暖意。
他的九歌,果然懂他。知道他雖然想要給黎英一個教訓,卻從來沒有想過廢掉他,也知道他不好開口,便代她開口了。
良將難求。黎英是個人才,又年輕,他還真不舍得放棄。
北域不缺良將,但北域的人才斷層的太厲害,年老的將領終於老去的一天,年輕人要是跟不上來,北域就沒有未來。
“重情是好事。他要是薄情寡義,轉身就把相處了十幾年的弟弟往死裏整,你不得更失望。”楚九歌走近,看到北王眉眼間淡淡的疲累,便走到他身後,替他按揉頭部:“放鬆,我幫你按一按。”
“你也累了。”北王沒有同意,而是握住楚九歌的手:“陪本王說說話就好了。”
“是出什麽事了嗎?我看你情緒不太高,不僅僅是黎英的事吧?”楚九歌沒有堅持,任由北王握著她的手。
“京城出了一些事,皇上……要召你迴京。”他半個時辰前收到消息,王梓鈺的病情加重了。
楚九歌這一次,就是不迴京城都不行。
“召我迴京?什麽理由?”楚九歌將最近發生的事,仔細想了一遍,並沒有發現,有什麽事能讓皇上拿住,讓她非迴去不可的。
“江南水災。”這是皇上明麵上召楚九歌迴去的理由,也是拿來逼他的理由。
“江南水災?”楚九歌不由得皺眉:“江南的水災不是控製住了嗎?汛期時,我一直盯著,並沒有聽說江南今天發水災了。”
當時,江河還在為北王辦事,江南的事他也做得很漂亮。
“有幾個村莊……是袁家的地,被淹了。”江南那麽大,勢力錯綜複雜,有人私下動點手腳,再簡單不過。
事情發生在袁家的地盤,袁家要瞞他們,也不是什麽難事。
楚九歌怔了一下,頓時就明白了:“袁家原是想要算計我,現在卻成了皇上,拿我問罪的理由,是嗎?”
幸虧她從來沒有想過,與袁家化幹戈為玉帛,看袁家這做法就知道了,就算她沒有想過報複袁家,袁家也不會放過她。
“嗯。那些受災的人百姓上書,說江南有官員與你勾結,不許他們爆出災情。”皇上拿江南災情問罪楚九歌,除了借楚九歌逼他外,也是為了動一動江南的官場。
“所以,皇上這是……拿我當由頭,對付你和江南的官員?”楚九歌頓時不知道要說什麽了。
她出了五百萬兩銀子,治理江南水災也有成效,她為江南做了那麽多,卻還是比不上個人的利益重要。
哪怕,她做了為國為民的好事,隻要她擋了某些人的利益,她做得再對也是錯的。
“皇上早晚要對江南的官場下手,與你無關。”沒有楚九歌也有別人。
江南官場,有幾個位高權重的官員,與老丞相關係不錯。在老丞相擺明車馬站到他這邊後,那幾個人對他也多有支持。
皇上怕江南這個錢袋子落到他手上,就想著一石二鳥,借水災一事,清一清江南官場。
如若是前幾年,皇上不會這麽大動作,依皇上的謹慎,他必會慢慢圖謀,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輕易不會出手,現在……
皇上明顯急了。
他怕是知道自己沒有幾年可活,哪怕有巫族不斷為他續命,他也活不了幾年。所以,皇上他急了……
他急著在死之前,交給他寶貝兒子,一個永固的江山。
可惜,皇上不明白,這世間沒有什麽是永固不變的。這一刻忠於他的人,下一刻為了更大的利益,也許就會背叛他。
且,武王終歸不是皇上。假使武王真的登基了,武王也有自己的心腹,他不一定願意用皇上留下來的臣子。
那些臣子也不見得,會像忠於皇上一樣,忠於武王。
皇上與其交給武王一個永固的江山,不如教給武王治理江山的手段。
可惜,皇上不懂……
第760章 心機,本王要不高興了
說完了江南的事,北王十分有心機的,順嘴提了一句王梓鈺的病。就像是突然想到一樣,輕描淡寫的說了出來,但是……
這絲毫影響不了,這句話說出來的效果。
楚九歌震得眼情都瞪大了:“梓鈺動不了了?怎麽可能?我來之前,給他的藥方,是有鞏固效果的。他的身體隻會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糟糕”
“太勞累所致。”北王還真知道原因。
也不等楚九歌問,北王就把京中發生的事,說給了楚九歌聽……
先前,為了能讓楚九歌給王梓鈺治病,王家拿出了大半的家產給皇上,隻為買楚九歌一迴命,讓皇上暫時不殺楚九歌。
王家的做法無可厚非,一個優秀的繼承人,遠比隻有價格沒有價值的產業重要,但王家二房卻極為不滿,認為此舉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這兩年,王家二房一直借這件事,打壓王家大房。
王家二房有國師與皇上的暗中支持,一個個自以為本事大如天,待王梓鈺迴來後,成天與王梓鈺爭,什麽都要爭上一爭。
王梓鈺自是不會把這種跳梁小醜放在眼裏,出了幾次手,就把人壓了下去,但架不住二房背後站的人是皇上。
有皇上的支持,王家二房安靜了一陣子又蹦噠出來了。這一次,他們倒是沒有跟王梓鈺別苗頭,而是被人唆使,參與科舉猜題。
不知是他倒黴還是被人坑了,二房那位取代蕭四,有王四之稱的公子,酒醉時按題做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隻有小範圍的人知曉,沒有流傳出去,甚至那位王四公子酒醒後,都不記得自己寫過文章,但是……
兩個月後,科舉考試,考題就是王四酒醉時所做的題目。那一場科舉,有三位與王四走得近的舉子,他們把王四當天酒醉時所做的文章默寫了出來,當考卷交了。
三份一模一樣的答卷,要說這裏麵沒有問題,誰都不信。
但這事並沒有爆出來,科舉舞弊要爆了出來,那群考生指不定要鬧上一場,鬧上一場事小,要因此對朝廷,對科舉的公正性失去了信心,那才叫糟糕。
主考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私下找到皇上請罪。皇上暗中命人查了此事,一查就查到王家頭上。
那三個寫出相同答卷的舉子,一口咬定他們三人事先沒有見過。都說考題是王四私下給他們的。文章也是王四交給他們的,並保證他們按著寫,一定能考上科舉。
王四自是不會認,但其中一人,手中有他親筆寫的文章。文章上落了時間,也落了他的印。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王四就是不認也無用。
王家是世家大族,在讀書人心中地位極高。王家不僅出資建書院,為書院提供書籍,還會資助舉子科考,各大書院有名望的先生,有大半出自王家。
王家人似天生就會讀書,王家出來的人,無論是才識還是學識都遠超同齡人,再加上王家手上還握著舉薦的名額,王家處事也公正,舉薦的名額從不用在自家人身上,王家在讀書人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這樣的王家,名聲好的就是皇上也害怕,但要是……
讓人知道,王家參與科考舞弊,甚至左右科考結果,會如何?
讀書中心中神聖的王家,會瞬間崩塌。
雖說此事是王四一個人所為,且王四明顯是被人在陷害的,但是……
外麵的人並不會這麽想,他們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麽,他們隻看自己想看的,隻相信自己相信的。
且,王家在學子中名聲好,地位高,形象佳,並不表示人人都喜歡他們,都希望他們一直高高在上。有的是嫉妒王家,恨不得王家倒下來的人。
王家的地位有多高,他們的仇人就有多少。
這世間總有一群,看得別人好,看到頂尖世家倒下,哪怕他們得不到一絲好處,他們也樂意。
王家參與科舉舞弊這事,隻要露出一點口風,王家那些仇人,就會像禿鷲一樣撲來,瘋狂的攻擊王家,把王家拉下神壇……
王家出了這麽大的事,王梓鈺自然要出麵斡旋,按下此事,保住王家的名聲。
好在,皇上也沒有想過,要毀掉讀書人心中的信仰,要毀掉科舉的公信力。他並沒有急著把事情爆出去,而是拿這事跟王家談條件。
皇上知道王家已經出了一大筆血,他看中的也不是王家的產業,他看中的王家手中的書院,還有王家藏書。
作為皇帝,皇上覺得他們金家真是悲哀。
他們金家的藏書,居然沒有王家多!
要傳出去,怕是要笑死人。
但事實就是這樣,他們金家泥腿子出身,雖然坐上了皇位,也坐上好幾十年了,但和王家相比,底蘊仍是不夠。
王家傳承數百年,家中藏書無數。這些書籍都是寶貴的財富。
王家能培養出,那麽多有才識,又能治理國家的人,與那些書籍脫不了幹係。
王家能在學子中名聲那麽高,也與那些書籍脫不了幹係。
王家每年,都會允許才學出眾的學子,進王家藏書樓看書,為期三個月。
讓學子進的藏書樓,隻是王家對外的藏書樓,那裏已有上萬卷書,無數學子進去後,恨不得不出來。隻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夠讓那些原本就出色的學子,脫胎換骨。可見,王家的藏書有多麽可怕。
有些大儒,為了能進王家藏書樓看書,願答應王家,終生不出藏書樓,為王家教導師子弟。
而據皇上所知,王家除了這一間對外的藏書樓,還有一間隻有王家嫡係子弟,才能進的藏書樓。
那裏麵的藏書,才是真正的價值連城,是先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皇上這一次打的主意,就是王家那間隻有嫡係子弟,才能進的藏書樓。
當然,外麵那家藏書樓皇上也要接手。
他允許王家人,把裏麵的書都抄一份,而後皇上會派人把書全部帶走。
黎英要把自己折騰的病情加重,最後倒黴的還不是她?
黎英是王爺得用的大將軍,人病倒了,她能放著不管嗎?
“黎將軍犯了錯,王爺說讓他跪著。”旁人問,親衛還能含糊的迴答,楚九歌問起來,親衛就得好好迴答了。
“跪了……有六七個時辰了吧?”楚九歌借著昏暗的燭光,看了一眼黎英的樣子,才下斷言。
親衛頓了一下,算了一下時間,才道:“快七個時辰了。”
“先把人扶起來,給他找件衣服,幫他揉一揉僵硬的四肢,再把人送迴去好好睡一覺,有什麽事明天再說,別耽誤你們家王爺睡覺。對了,別忘了讓人給他熬副驅寒的藥。”這個天氣,跪上一天雖不至於把腿跪壞,但多少會留下一些後遺症。
黎英不是普通人,他是要上戰場打仗的大將軍,他的腿很值錢。
“是,楚姑娘。”親衛天天跟著北王,自然知道楚九歌的話,有多重的份量,不需要請示北王,他們就按楚九歌的吩咐去做了。
反倒是黎英不肯同意,執意要等北王發話,楚九歌也沒有搭理他,直接從他身邊走過……
黎英本就虛弱,今天又跪了一天,身子早就虛得不行,根本不是親衛的對手。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被親衛拖了起來……
“你的大將軍,我讓人送他迴去休息了。”楚九歌一進來,就看到在書桌前,看似認真看書的北王。
之所以說看似認真,那是因為……
楚九歌發現,她進來了,北王都沒有發現。她進來這麽久,北王都沒有翻一頁。
可見,北王並沒有在看書。
“本王對他……很失望。”北王將手合攏,放在桌上,看著楚九歌,冷眸漸漸有了一絲暖意。
他的九歌,果然懂他。知道他雖然想要給黎英一個教訓,卻從來沒有想過廢掉他,也知道他不好開口,便代她開口了。
良將難求。黎英是個人才,又年輕,他還真不舍得放棄。
北域不缺良將,但北域的人才斷層的太厲害,年老的將領終於老去的一天,年輕人要是跟不上來,北域就沒有未來。
“重情是好事。他要是薄情寡義,轉身就把相處了十幾年的弟弟往死裏整,你不得更失望。”楚九歌走近,看到北王眉眼間淡淡的疲累,便走到他身後,替他按揉頭部:“放鬆,我幫你按一按。”
“你也累了。”北王沒有同意,而是握住楚九歌的手:“陪本王說說話就好了。”
“是出什麽事了嗎?我看你情緒不太高,不僅僅是黎英的事吧?”楚九歌沒有堅持,任由北王握著她的手。
“京城出了一些事,皇上……要召你迴京。”他半個時辰前收到消息,王梓鈺的病情加重了。
楚九歌這一次,就是不迴京城都不行。
“召我迴京?什麽理由?”楚九歌將最近發生的事,仔細想了一遍,並沒有發現,有什麽事能讓皇上拿住,讓她非迴去不可的。
“江南水災。”這是皇上明麵上召楚九歌迴去的理由,也是拿來逼他的理由。
“江南水災?”楚九歌不由得皺眉:“江南的水災不是控製住了嗎?汛期時,我一直盯著,並沒有聽說江南今天發水災了。”
當時,江河還在為北王辦事,江南的事他也做得很漂亮。
“有幾個村莊……是袁家的地,被淹了。”江南那麽大,勢力錯綜複雜,有人私下動點手腳,再簡單不過。
事情發生在袁家的地盤,袁家要瞞他們,也不是什麽難事。
楚九歌怔了一下,頓時就明白了:“袁家原是想要算計我,現在卻成了皇上,拿我問罪的理由,是嗎?”
幸虧她從來沒有想過,與袁家化幹戈為玉帛,看袁家這做法就知道了,就算她沒有想過報複袁家,袁家也不會放過她。
“嗯。那些受災的人百姓上書,說江南有官員與你勾結,不許他們爆出災情。”皇上拿江南災情問罪楚九歌,除了借楚九歌逼他外,也是為了動一動江南的官場。
“所以,皇上這是……拿我當由頭,對付你和江南的官員?”楚九歌頓時不知道要說什麽了。
她出了五百萬兩銀子,治理江南水災也有成效,她為江南做了那麽多,卻還是比不上個人的利益重要。
哪怕,她做了為國為民的好事,隻要她擋了某些人的利益,她做得再對也是錯的。
“皇上早晚要對江南的官場下手,與你無關。”沒有楚九歌也有別人。
江南官場,有幾個位高權重的官員,與老丞相關係不錯。在老丞相擺明車馬站到他這邊後,那幾個人對他也多有支持。
皇上怕江南這個錢袋子落到他手上,就想著一石二鳥,借水災一事,清一清江南官場。
如若是前幾年,皇上不會這麽大動作,依皇上的謹慎,他必會慢慢圖謀,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輕易不會出手,現在……
皇上明顯急了。
他怕是知道自己沒有幾年可活,哪怕有巫族不斷為他續命,他也活不了幾年。所以,皇上他急了……
他急著在死之前,交給他寶貝兒子,一個永固的江山。
可惜,皇上不明白,這世間沒有什麽是永固不變的。這一刻忠於他的人,下一刻為了更大的利益,也許就會背叛他。
且,武王終歸不是皇上。假使武王真的登基了,武王也有自己的心腹,他不一定願意用皇上留下來的臣子。
那些臣子也不見得,會像忠於皇上一樣,忠於武王。
皇上與其交給武王一個永固的江山,不如教給武王治理江山的手段。
可惜,皇上不懂……
第760章 心機,本王要不高興了
說完了江南的事,北王十分有心機的,順嘴提了一句王梓鈺的病。就像是突然想到一樣,輕描淡寫的說了出來,但是……
這絲毫影響不了,這句話說出來的效果。
楚九歌震得眼情都瞪大了:“梓鈺動不了了?怎麽可能?我來之前,給他的藥方,是有鞏固效果的。他的身體隻會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糟糕”
“太勞累所致。”北王還真知道原因。
也不等楚九歌問,北王就把京中發生的事,說給了楚九歌聽……
先前,為了能讓楚九歌給王梓鈺治病,王家拿出了大半的家產給皇上,隻為買楚九歌一迴命,讓皇上暫時不殺楚九歌。
王家的做法無可厚非,一個優秀的繼承人,遠比隻有價格沒有價值的產業重要,但王家二房卻極為不滿,認為此舉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這兩年,王家二房一直借這件事,打壓王家大房。
王家二房有國師與皇上的暗中支持,一個個自以為本事大如天,待王梓鈺迴來後,成天與王梓鈺爭,什麽都要爭上一爭。
王梓鈺自是不會把這種跳梁小醜放在眼裏,出了幾次手,就把人壓了下去,但架不住二房背後站的人是皇上。
有皇上的支持,王家二房安靜了一陣子又蹦噠出來了。這一次,他們倒是沒有跟王梓鈺別苗頭,而是被人唆使,參與科舉猜題。
不知是他倒黴還是被人坑了,二房那位取代蕭四,有王四之稱的公子,酒醉時按題做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隻有小範圍的人知曉,沒有流傳出去,甚至那位王四公子酒醒後,都不記得自己寫過文章,但是……
兩個月後,科舉考試,考題就是王四酒醉時所做的題目。那一場科舉,有三位與王四走得近的舉子,他們把王四當天酒醉時所做的文章默寫了出來,當考卷交了。
三份一模一樣的答卷,要說這裏麵沒有問題,誰都不信。
但這事並沒有爆出來,科舉舞弊要爆了出來,那群考生指不定要鬧上一場,鬧上一場事小,要因此對朝廷,對科舉的公正性失去了信心,那才叫糟糕。
主考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私下找到皇上請罪。皇上暗中命人查了此事,一查就查到王家頭上。
那三個寫出相同答卷的舉子,一口咬定他們三人事先沒有見過。都說考題是王四私下給他們的。文章也是王四交給他們的,並保證他們按著寫,一定能考上科舉。
王四自是不會認,但其中一人,手中有他親筆寫的文章。文章上落了時間,也落了他的印。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王四就是不認也無用。
王家是世家大族,在讀書人心中地位極高。王家不僅出資建書院,為書院提供書籍,還會資助舉子科考,各大書院有名望的先生,有大半出自王家。
王家人似天生就會讀書,王家出來的人,無論是才識還是學識都遠超同齡人,再加上王家手上還握著舉薦的名額,王家處事也公正,舉薦的名額從不用在自家人身上,王家在讀書人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這樣的王家,名聲好的就是皇上也害怕,但要是……
讓人知道,王家參與科考舞弊,甚至左右科考結果,會如何?
讀書中心中神聖的王家,會瞬間崩塌。
雖說此事是王四一個人所為,且王四明顯是被人在陷害的,但是……
外麵的人並不會這麽想,他們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麽,他們隻看自己想看的,隻相信自己相信的。
且,王家在學子中名聲好,地位高,形象佳,並不表示人人都喜歡他們,都希望他們一直高高在上。有的是嫉妒王家,恨不得王家倒下來的人。
王家的地位有多高,他們的仇人就有多少。
這世間總有一群,看得別人好,看到頂尖世家倒下,哪怕他們得不到一絲好處,他們也樂意。
王家參與科舉舞弊這事,隻要露出一點口風,王家那些仇人,就會像禿鷲一樣撲來,瘋狂的攻擊王家,把王家拉下神壇……
王家出了這麽大的事,王梓鈺自然要出麵斡旋,按下此事,保住王家的名聲。
好在,皇上也沒有想過,要毀掉讀書人心中的信仰,要毀掉科舉的公信力。他並沒有急著把事情爆出去,而是拿這事跟王家談條件。
皇上知道王家已經出了一大筆血,他看中的也不是王家的產業,他看中的王家手中的書院,還有王家藏書。
作為皇帝,皇上覺得他們金家真是悲哀。
他們金家的藏書,居然沒有王家多!
要傳出去,怕是要笑死人。
但事實就是這樣,他們金家泥腿子出身,雖然坐上了皇位,也坐上好幾十年了,但和王家相比,底蘊仍是不夠。
王家傳承數百年,家中藏書無數。這些書籍都是寶貴的財富。
王家能培養出,那麽多有才識,又能治理國家的人,與那些書籍脫不了幹係。
王家能在學子中名聲那麽高,也與那些書籍脫不了幹係。
王家每年,都會允許才學出眾的學子,進王家藏書樓看書,為期三個月。
讓學子進的藏書樓,隻是王家對外的藏書樓,那裏已有上萬卷書,無數學子進去後,恨不得不出來。隻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夠讓那些原本就出色的學子,脫胎換骨。可見,王家的藏書有多麽可怕。
有些大儒,為了能進王家藏書樓看書,願答應王家,終生不出藏書樓,為王家教導師子弟。
而據皇上所知,王家除了這一間對外的藏書樓,還有一間隻有王家嫡係子弟,才能進的藏書樓。
那裏麵的藏書,才是真正的價值連城,是先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皇上這一次打的主意,就是王家那間隻有嫡係子弟,才能進的藏書樓。
當然,外麵那家藏書樓皇上也要接手。
他允許王家人,把裏麵的書都抄一份,而後皇上會派人把書全部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