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隻剩這一處唐式平麵了。所以人人熟識的臥佛寺,經過許多人用帆布床“臥”過的臥佛寺遊廊,是還有一點新的理由,值得遊人將來重加注意的。

    臥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麵(外觀)和斷麵(內部結構)卻都是清式中極規矩的結構,用不著細講。至於殿前偉麗的婆羅寶樹,和樹下消夏的青年們所給予你的是什麽複雜的感覺,那是各人的人生觀問題,建築師可以不必參加意見。事實極明顯的,如東院幾進宜於消夏乘涼;西院的觀音堂總有人租住;堂前的方池——舊籍中無數記錄的方池——現在已成了遊泳池,更不必贅述或加任何的注解。

    “凝神映性”的池水,用來做鍛煉身體之用,在青年會道德觀之下,自成道理——沒有康健的身體,焉能有康健的精神?——或許!或許!但怕池中的微生物雜菌不甚懂事。

    池的四周原有精美的白石欄杆,已拆下疊成台階,做遊人下池的路。不知趣的,容易傷感的建築師,看了又一陣心酸。其實這不算稀奇,中世紀的教皇們不是把古羅馬時代的廟宇當石礦用,采取那石頭去修“上帝的房子”嗎?這台階——欄杆——或也不過是將原來離經叛道“崇拜偶像者”的迷信廢物,拿去為上帝人道盡義務。“保存古物”,在許多人聽去當是一句迂腐的廢話。“這年頭!這年頭!”每個時代都有些人在沒奈何時,喊著這句話出出氣。

    二、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法海寺在香山之南,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不遠。一個很小的山寺,誰也不會上那裏去遊覽的。寺的本身在山坡上,寺門卻在寺前一裏多遠山坡底下。坐汽車走過那一帶的人,怕絕對不會看見法海寺門一類無係輕重的東西的。騎驢或走路的人,也很難得注意到在山穀碎石堆那一點小建築物。尤其是由遠處看,它的顏色和背景非常相似。因此看見過法海寺門的人我敢相信一定不多。

    特別留意到這寺門的人,卻必定有。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法海寺圖》)。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裏所常見的。

    這圓拱門洞是石砌的。東麵門額上題著“敕賜法海禪寺”,旁邊陪著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西麵額上題著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烏室尼渴華麻列吽敆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其一個。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餘,讀完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鬆許多!

    門洞裏還有隱約的

    畫壁,頂上一部分居然還勉強剩出一點顏色來。

    由門洞西望,不遠便是一座石橋,微拱的架過一道山溝,接著一條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門上那座塔的平麵略似十字形而較複雜。立麵分多層,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著生猛的浮雕獅子。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層重疊像階級,每級每麵有三尊佛像。每尊佛像帶著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圍有極精致的琉璃邊框。像臉不帶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臉大不及寸餘。座上便是塔的圓肚,塔肚四麵四個淺龕,中間坐著浮雕造像,刻工甚俊。龕邊亦有細刻。更上是相輪(或稱刹),刹座刻做蓮瓣,外廓微做盆形,底下還有小方十字座。最頂尖上有仰月的教徽。仰月徽去夏還完好,今秋已掉下。

    據鄉人說是八月間大風雨吹掉的,這塔的破壞於是又進了一步。

    這座小小帶塔的寺門,除門洞上麵一圍磚欄杆外,完全是石造的。

    這在中國又是個少有的先例。現在塔座上斜長著一棵古勁的柏樹,為塔門增了不少的蒼姿,更像是做他的年代的保證。為塔門保存計,這種古樹似要移去的。憐惜古建的人到了這裏真是彷徨不知所措;好在在古物保存如許不周到的中國,這憂慮未免神經過敏!

    法海寺門特點卻並不在上述諸點,石造及其年代等,主要的卻是他的式樣與原先的居庸關相類似。從前居庸關上本有一座塔的,但因傾頹已久,無從考其形狀。不想在平郊竟有這樣一個發現。雖然在《日下舊聞考》裏法海寺隻占了兩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輕淡的“門上有小塔”,在研究居庸關原狀的立腳點看來,卻要算個重要的材料了。

    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裏,馬路便由一處山口裏開過。在山口路轉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僂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龕。

    兩座石龕的大小稍稍不同,而他們的背麵卻同是不客氣的向著馬路。因為他們的前麵全是向南,朝著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惟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著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著,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這杏子口的確有小規模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兩石佛龕既踞住北坡的頂上,對麵南坡上也立著

    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龕,朝著這山口。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往上看,這三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裏,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現時的馬路是在北坡兩龕背後繞著過去,直趨下山。因其逼近兩龕,所以馳車過此地的人,絕對要看到這兩個特別的石亭子的。但是同時因為這山路危趨的形勢,無論是由香山西行,還是從八大處東去,誰都不願冒險停住快駛的汽車去細看這麽幾個石佛龕子。於是多數過路車客,全都遏製住好奇愛古的心,衝過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個細看過這石龕的人,那是因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愛古的心,在衝過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後發誓要停下來看一次的。那一次也就不算過路,卻是帶著照相機去專程拜謁;且將車駛過那危險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龕前後去瞻仰豐采的。

    在龕前,高高地往下望著那刻著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看一個小泥人大小的農人挑著擔過去,又一個戴朵鬢花的老婆子,夾著黃色包袱,彎著背慢慢地踱過來,才能明白這三座石龕本來的使命。如果這石龕能夠說話,他們或不能告訴得完他們所看過經過杏子口底下的圖畫——那時一串駱駝正在一個跟著一個的,穿出杏子口轉下一個斜坡。

    北坡上這兩座佛龕是並立在一個小台基上,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幾片青石片合成——(每麵牆是一整片,南麵有門洞,屋頂每層簷一片)。

    西邊那座龕較大,平麵約一米餘見方,高約兩米。重簷,上層簷四角微微翹起,值得注意。東麵牆上有曆代的刻字,跑著的馬,人臉的正麵等等。其中有幾個年月人名,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賈智記”。承安是金章宗年號,五年是公元一二〇〇年。至元是元世祖的年號,元順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一二七二年。這小小的佛龕,至遲也是金代遺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風雨,依然存在。當時巍然頂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氣,現在被煞風景的馬路貶到盤坐路旁的謙抑;但它們的老資格卻並不因此減損,那種倚老賣老的倔強,差不多是傲慢冥頑了。西麵牆上有古拙的畫——一佛像和馬——那佛像的樣子,驟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empole。

    龕內有一尊無頭趺坐的佛像,雖像身已裂,但是流利的衣褶紋,還有“南宋期”的遺風。

    台基上東邊的一座較小,隻有單簷,牆上也沒字

    畫。龕內有小小無頭像一軀,大概是清代補作的。這兩座都有蒼綠的顏色。

    台基前麵有寬二米長四米餘的月台,上麵的麵積勉強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隻有一座佛龕,大小與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樣。三麵做牆的石片,已成純厚的深黃色,像純美的煙葉。西麵刻著雙鉤的“南”字,南麵“無”字,東麵“佛”字,都是徑約八十厘米。北麵開門,裏麵的佛像已經失了。

    這三座小龕,雖不能說是真正的建築遺物,也可以說是與建築有關的小品。不止詩意畫意都很充足,“建築意”更是豐富,實在值得停車一覽。至於走下山坡到原來的杏子口裏往上真真瞻仰這三龕本來莊嚴峻立的形勢,更是值得。

    關於北平掌故的書裏,還未曾發現有關於這三座石佛龕的記載。好在對於他們年代的審定,因有牆上的刻字,已沒有什麽難題。所可惜的是他們渺茫的曆史無從參考出來,為我們的研究增些趣味。

    原載1932年《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4期

    詩歌

    引言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情願》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麵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隻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原載1931年4月《詩刊》第2期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她的行徑?

    催一陣急雨,抹一天雲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樣,

    更不容峰巒與江海偷一刻安定。

    驕傲的,她奉著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樹凋零,嬌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變了相;

    都市喧嘩,再寂成廣漠的夜靜!

    雖說千萬年在她掌握中操縱,

    她不曾遺忘一絲毫發的卑微。

    難怪她笑永恆是人們造的謊,

    來撫慰戀愛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誰又能參透這幻化的輪迴,

    誰又大膽的愛過這偉大的變幻?

    原載1931年4月《詩刊》第2期

    仍然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裏

    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癡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迴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原載1931年9月《新月詩選》

    深夜裏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

    靜聽著,

    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淒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裏有這麽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原載1931年9月《新月詩選》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豔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裏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發,

    散亂的挨著她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湧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原載1931年9月《新月詩選》

    激昂

    我要借這一時的豪放

    和從容,靈魂清醒的

    在喝一泉甘甜的鮮露,

    來揮動思想的利劍,

    舞它那一瞥最敏銳的

    鋒芒,像皚皚塞野的雪

    在月的寒光下閃映,

    噴吐冷激的輝豔;——斬,

    斬斷這時間的纏綿,

    和猥瑣網布的糾紛,

    剖取一個無瑕的透明,

    看一次你,純美,

    你的裸露的莊嚴!

    …………

    然後踩登

    任一座高峰,攀牽著白雲

    和錦樣的霞光,跨一條

    長虹,瞰臨著澎湃的海,

    在一穹勻淨的澄藍裏,

    書寫我的驚訝與歡欣,

    獻出我最熱的一滴眼淚,

    我的信仰,至誠,和愛的力量,

    永遠膜拜,

    膜拜在你美的麵前!

    原載1931年9月《北鬥》創刊號

    情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世界裏活過。

    原載1931年9月《新月詩選》

    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樹的嫣紅,

    像是春說的一句話;

    朵朵露凝的嬌豔,

    是一些

    玲瓏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勻的吐息;

    含著笑,

    在有意無意間

    生姿的顧盼。

    看,——

    那一顫動在微風裏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邊,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跡!

    原載1931年10月《詩刊》第3期

    中夜鍾聲

    鍾聲

    斂住又敲散

    一街的荒涼

    聽——

    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徽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徽因並收藏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