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上被罵“蠢笨如豬”的朝臣們垂頭喪氣退朝。倒也不是被罵的抬不起頭。從弘治十六年第一次朝會開始,他們挨罵的次數不勝枚舉,早就習慣了。
再說了,太子每次罵人有理有據,他們找人抱怨還容易再被罵一次。做錯事挨罵時,最好躺平任嘲。
“這銀幣……鑄的真好看。”戶部尚書韓文時而皺眉、時而苦笑,語氣中滿是苦澀。
假銀錠案一出,他和戶部官員會議開了一次又一次,集思廣益也沒想出盡善盡美的應對辦法。戶部官員呈遞上去的《鑄幣改革意見》,每一字都是心學。他們拚盡全力辦不到的事,太子不動聲色地辦成了。
銀幣一麵是字,一麵是一枝傲雪的梅花。最小的一枚“1錢”的銀幣隻有大拇指指甲蓋大小。在如此小的地方,同一枝丫上的9朵小梅花清晰可見。
如果單以銀匠技術來說,銀幣上的花樣並不算出眾。可問題是每一枚都一樣!沒有一般鑄幣版麵模糊的正常現象。每一枚都像母錢!
讓民間銀匠鋪仿造一枚或許可以。大批量仿造,隻怕工費都要比銀幣價格高。
劉健臉上毫無波瀾。他看過一次精美的銅幣花紋,私下找了匠人打聽,傳統鑄母翻砂鑄錢肯定無法鑄出細致的花紋。在見識過熱氣球之後,本該不驚訝弘仁殿搗騰出的技藝,可每次都能讓他失態。隻是為何太子不拿出銅幣呢?
“後天是皇上的萬壽節,諸位多多注意,可別讓人在萬壽節當天鬧出事情來。”劉健嚴正警告百官。
馬文升當即拆台:“隻怕很難。”
約束官員很簡單。太子有任免官員的權利。當官的哪個屁股下真正幹淨,太子要罷免官員前會先讓東廠收集證據。在鐵證麵前,內閣和吏部想保人也保不住。況且國子監有一堆等著做官的。
但大明文人很有個性。朝野內外不服朱厚照之人如過江之鯽。和韃靼聯姻以及假鹽引的事,讓部分德高望重的名師大儒提前來到京師。他們或是致仕老臣,或是眾多官員的師長,他們這群人可不會乖乖聽話。
“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馬文升聲音不大不小,周圍留意動靜的人都能聽到。隻是無法確定馬文升罵的流氓是太子還是別人。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馬文升這話說到了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心裏。身兼詹事府詹事的王鏊收到無數白眼。王鏊表示很冤。太子絕對不是他們教導出來的。內監……算了,假鹽引、假銀錠還不知坑了多少宦官。
朝臣逗留在奉天門上沒有散去。頭頂有遮陽帳篷,曬不著他們。太子事多,經常為難大家。每每遇到難辦的事,朝臣們在圍在一起商議,迴到各衙門關起門開小會,有了辦事章程差事好辦多了。
說實話,現在朝廷的辦事效率比去年提升一倍以上。就這樣太子還不滿意!
也難怪太子要先增加俸祿再磨搓他們。
“有文化的流氓真可怕。”現場不知誰來了一句,立刻得到所有人的應和。
集體吐槽太子,是官員們為數不多、眾誌成城的光耀時刻。
“首輔大人,今日的報紙!”中書舍人高承慶快跑而來,心急如焚的把《京報》塞進劉健手裏。
禮部尚書張升嘖了一聲:“賣報者今早沒拿到《京報》,還以為今日停刊了。”
禮部是六部裏的清水衙門,職權最小。朝廷有樣學樣刊發《大明報》,禮部把刊印《大明報》的差事從通政司手裏搶走。胡禦史致仕後,張升接手管理《大明報》。
雲貴等偏遠地區需要用空運才能提早把報紙送到。今日《京報》沒有按時印發,暫停了熱氣球空運。導致搭順風車的《大明報》堆積在空運場上。這期《大明報》有五篇署名文章抨擊太子。張升不敢耽誤發售。上朝前,張升批準花錢雇熱氣球送報。送一次雲南府500兩,跟搶錢一樣!
“《科舉利弊我之淺見》?”《京報》頭版上隻有一個標題。文章很長,占了滿滿兩大版。
“從舉孝廉到九品中正製,再到如今的科舉、南北榜,朝廷取仕越來越製度化、規範化。科舉為朝廷從民間遴選了一批有才能者,護衛著大明王朝。然……”
“靠一味讀書選出來的進士真的能治國嗎?外放地方,有多少進士老爺依靠師爺辦差?官員有能力,造福一方。官員無能,一方百姓受難。”
“要在府試、會試中添加實務應用題刪選不合適的人嗎?”
“不可以!那樣對沒有條件增長見識的寒門子弟又何其公平?科舉強於舉孝廉、九品中正製的地方,關鍵在於給寒門子弟同樣的機會。”
“為何要寒門機會?朝廷博愛?不!是因為固有的權貴階級容易滋生權臣和腐敗,不利於王朝統治。新鮮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階級。如同曾經的‘王謝堂前燕’飛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門子弟天生帶有優勢。有些人的起點,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達到的終點。有人統計過曆次科舉官宦子弟上榜人數嗎?本王關注了,但為了國朝安定,為了讓寒門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曆代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規定商人子弟不可當官。本朝太祖賢明,取消了此條。商人有更多的錢用於教育,子孫的學識遠在寒門之上。商人子弟當官形成氣候,就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官商一體了!”
“等到朝廷頒布的政令成為生意的時候,大明離亡國不遠矣!遠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隸糧荒曆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區奉為救世英雄,可誰還記得餓死在街頭的屍骨?哪怕是喊冤,萬人聲音比不過一介商人。”
“要製止商人子弟當官嗎?不可!每一個大明子民都擁有改換門楣的資格。這是老朱家堅守的紅線。”
“重迴話題,科舉選出來的官員大都能力不足,該怎麽辦?”
“本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唯有卑微地倡議百官兢兢業業,儒家自上而下改革以適應時代變革。”
“最後質問《大明報》,到底是朝廷的報紙還是某些人的喉舌?你們的辦報宗旨隻是為了和《京報》唱對台戲?短視!”
“朱厚照親筆,於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一雞鳴時分。”
張升看完一口氣沒上來,暈了過去。
侮辱性極強!
70
再說了,太子每次罵人有理有據,他們找人抱怨還容易再被罵一次。做錯事挨罵時,最好躺平任嘲。
“這銀幣……鑄的真好看。”戶部尚書韓文時而皺眉、時而苦笑,語氣中滿是苦澀。
假銀錠案一出,他和戶部官員會議開了一次又一次,集思廣益也沒想出盡善盡美的應對辦法。戶部官員呈遞上去的《鑄幣改革意見》,每一字都是心學。他們拚盡全力辦不到的事,太子不動聲色地辦成了。
銀幣一麵是字,一麵是一枝傲雪的梅花。最小的一枚“1錢”的銀幣隻有大拇指指甲蓋大小。在如此小的地方,同一枝丫上的9朵小梅花清晰可見。
如果單以銀匠技術來說,銀幣上的花樣並不算出眾。可問題是每一枚都一樣!沒有一般鑄幣版麵模糊的正常現象。每一枚都像母錢!
讓民間銀匠鋪仿造一枚或許可以。大批量仿造,隻怕工費都要比銀幣價格高。
劉健臉上毫無波瀾。他看過一次精美的銅幣花紋,私下找了匠人打聽,傳統鑄母翻砂鑄錢肯定無法鑄出細致的花紋。在見識過熱氣球之後,本該不驚訝弘仁殿搗騰出的技藝,可每次都能讓他失態。隻是為何太子不拿出銅幣呢?
“後天是皇上的萬壽節,諸位多多注意,可別讓人在萬壽節當天鬧出事情來。”劉健嚴正警告百官。
馬文升當即拆台:“隻怕很難。”
約束官員很簡單。太子有任免官員的權利。當官的哪個屁股下真正幹淨,太子要罷免官員前會先讓東廠收集證據。在鐵證麵前,內閣和吏部想保人也保不住。況且國子監有一堆等著做官的。
但大明文人很有個性。朝野內外不服朱厚照之人如過江之鯽。和韃靼聯姻以及假鹽引的事,讓部分德高望重的名師大儒提前來到京師。他們或是致仕老臣,或是眾多官員的師長,他們這群人可不會乖乖聽話。
“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馬文升聲音不大不小,周圍留意動靜的人都能聽到。隻是無法確定馬文升罵的流氓是太子還是別人。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馬文升這話說到了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心裏。身兼詹事府詹事的王鏊收到無數白眼。王鏊表示很冤。太子絕對不是他們教導出來的。內監……算了,假鹽引、假銀錠還不知坑了多少宦官。
朝臣逗留在奉天門上沒有散去。頭頂有遮陽帳篷,曬不著他們。太子事多,經常為難大家。每每遇到難辦的事,朝臣們在圍在一起商議,迴到各衙門關起門開小會,有了辦事章程差事好辦多了。
說實話,現在朝廷的辦事效率比去年提升一倍以上。就這樣太子還不滿意!
也難怪太子要先增加俸祿再磨搓他們。
“有文化的流氓真可怕。”現場不知誰來了一句,立刻得到所有人的應和。
集體吐槽太子,是官員們為數不多、眾誌成城的光耀時刻。
“首輔大人,今日的報紙!”中書舍人高承慶快跑而來,心急如焚的把《京報》塞進劉健手裏。
禮部尚書張升嘖了一聲:“賣報者今早沒拿到《京報》,還以為今日停刊了。”
禮部是六部裏的清水衙門,職權最小。朝廷有樣學樣刊發《大明報》,禮部把刊印《大明報》的差事從通政司手裏搶走。胡禦史致仕後,張升接手管理《大明報》。
雲貴等偏遠地區需要用空運才能提早把報紙送到。今日《京報》沒有按時印發,暫停了熱氣球空運。導致搭順風車的《大明報》堆積在空運場上。這期《大明報》有五篇署名文章抨擊太子。張升不敢耽誤發售。上朝前,張升批準花錢雇熱氣球送報。送一次雲南府500兩,跟搶錢一樣!
“《科舉利弊我之淺見》?”《京報》頭版上隻有一個標題。文章很長,占了滿滿兩大版。
“從舉孝廉到九品中正製,再到如今的科舉、南北榜,朝廷取仕越來越製度化、規範化。科舉為朝廷從民間遴選了一批有才能者,護衛著大明王朝。然……”
“靠一味讀書選出來的進士真的能治國嗎?外放地方,有多少進士老爺依靠師爺辦差?官員有能力,造福一方。官員無能,一方百姓受難。”
“要在府試、會試中添加實務應用題刪選不合適的人嗎?”
“不可以!那樣對沒有條件增長見識的寒門子弟又何其公平?科舉強於舉孝廉、九品中正製的地方,關鍵在於給寒門子弟同樣的機會。”
“為何要寒門機會?朝廷博愛?不!是因為固有的權貴階級容易滋生權臣和腐敗,不利於王朝統治。新鮮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階級。如同曾經的‘王謝堂前燕’飛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門子弟天生帶有優勢。有些人的起點,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達到的終點。有人統計過曆次科舉官宦子弟上榜人數嗎?本王關注了,但為了國朝安定,為了讓寒門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曆代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規定商人子弟不可當官。本朝太祖賢明,取消了此條。商人有更多的錢用於教育,子孫的學識遠在寒門之上。商人子弟當官形成氣候,就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官商一體了!”
“等到朝廷頒布的政令成為生意的時候,大明離亡國不遠矣!遠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隸糧荒曆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區奉為救世英雄,可誰還記得餓死在街頭的屍骨?哪怕是喊冤,萬人聲音比不過一介商人。”
“要製止商人子弟當官嗎?不可!每一個大明子民都擁有改換門楣的資格。這是老朱家堅守的紅線。”
“重迴話題,科舉選出來的官員大都能力不足,該怎麽辦?”
“本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唯有卑微地倡議百官兢兢業業,儒家自上而下改革以適應時代變革。”
“最後質問《大明報》,到底是朝廷的報紙還是某些人的喉舌?你們的辦報宗旨隻是為了和《京報》唱對台戲?短視!”
“朱厚照親筆,於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一雞鳴時分。”
張升看完一口氣沒上來,暈了過去。
侮辱性極強!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