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侯和建昌伯兄弟在密雲紡織作坊拿到可觀的利潤,可觀到能直接忽略田地的產出。
他們和無數江南商人一樣受市場經濟引導,有脫離土地走向實業的趨勢。土地在兩兄弟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所以他們才願意舍棄違規獲得的田地。
不得不說大明的外戚挺不好做。外戚差不多和宗室一樣,除了身上的爵位不能當官重用。除非本身有軍功,否則很多外戚的爵位傳襲不了幾代。外戚除了仗勢欺人攬財也沒別的壯大家族的辦法。而打擊為非作歹的外戚一直是曆代禦史的使命。無數雙眼睛盯著外戚,把他們身上的錯處放大並鬧上朝堂。
壽寧侯兄弟身上的彈劾就沒消停過。自從接管密雲紡織作坊,建昌伯難得過了段沒有禦史嗡嗡叫的自在日子。冷眼看了許久的戲,建昌伯偏向於親近朱厚照。建昌伯認為朱厚照將來會成為了不起的皇帝。
壽寧侯卻對朱厚照越來越忌憚。英宗無子的錢皇後晚年過著什麽日子,和憲宗生母如今的太皇太後不可同日而語。壽寧侯怕弘治帝賓天後姐姐沒好下場,想要攛掇張皇後弄死朱厚照從未見過一麵的生母。
兄弟倆為此爆發激烈的爭吵。這也是建昌伯偷偷讓羅祥傳話的原因。直到朱厚照花二十萬兩懸賞蒙郭勒津部兩萬人首級建京觀,壽寧侯才徹底放棄愚蠢的想法。建昌伯本想和朱厚照親近一二,又鬧出改革的事。
一聽普查人口、清丈土地,壽寧侯兩兄弟馬上知道自家要倒黴了。皇帝要改革,首個倒黴的肯定是外戚。壽寧侯氣得不行,再次動搖和朱厚照親近的心思。
以上內情,朱厚照一概不知。在他看來,就算張皇後犯蠢,皇帝爹也不會讓生母出現閃失。
不管中間有過什麽波折,最後的結果和朱厚照預想的一樣。
張皇後是皇帝爹的軟肋。壽寧侯、建昌伯不出幺蛾子,張皇後不會插手朝政,皇帝爹能堅定地推行改革。
當朝廷重拳出擊,又有其它種類的穩定投資超過土地時,權貴們會減緩兼並土地的腳步。隻要讓改革順利推進,海貿中分出的利益不值一提。
京中別說壽寧侯,公主、郡主、公侯伯子男,幾乎都有違規霸占良田的不良曆史。要說例外,也隻有新任宗人府宗令的駙馬都尉蔡震、皇太後王氏家中的瑞安侯、崇善伯等少數幾人。
願意主動退還田地的人,朱厚照都會把他們加入海貿分紅的一份子。想要兩者兼得的,不好意思,還是迴家做夢去吧。
————
想要拿視財如命的壽寧侯、建昌伯開刀的戶部尚書侶鍾,算盤再一次落空。早知道兩兄弟好說話,侶鍾也不會起清丈田畝的頭。現在侶鍾已經被架在火上烤,唯有一條道走到黑把“普查人口、清丈田畝”辦好。
侶鍾認命了,其他人可沒。都是進士當官,誰家沒個上百畝說不清來源的土地!朝臣知道皇後、太子是弘治帝的兩處軟肋。要阻擾弘治帝改革,先從軟肋下手。太子動不起,沒有實權的皇後娘家好欺負。就算壽寧侯、建昌伯吐出上萬畝良田,禦史也能找到抨擊的點。
一日早朝,戶科給事中彈劾壽寧侯。
“宗室勳貴莊田征收佃戶每畝三分銀,壽寧侯、建昌伯征銀五分!身為國戚不體恤百姓,懇請皇上處置。”
“給事中確定佃戶是民籍嗎?說不定都是流民。”有五品官陰陽怪氣地道。
“壽寧侯曾與慶雲侯為了莊田大打出手。對同為國戚的慶雲侯都敢如此,對百姓肯定更加惡劣。臣懇請戶部仔細核查壽寧侯、建昌伯名下莊田來源。”
龍椅上的弘治帝抿了抿嘴,把不悅顯露在臉上。小舅子們支持改革,主動退了萬畝良田,竟還要被官員追著罵!除了他們,哪家權貴主動退田了?
可有些話不能從皇帝口中說出來。弘治帝給新任左都禦史戴珊使眼色。
還沒等戴珊站出來充當和事佬,剛被提拔為禮部右侍郎的焦芳跳了出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真要論土地來源,在場諸位清白的有幾人?如果都是正人君子,也不會明裏暗裏抵製清丈田畝!翻翻史書,哪一個強盛的朝代沒有清丈田畝!土地兼並嚴重,天下烽煙四起,這才是你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嗎?你們到底是為了什麽當官!”怒火衝衝的焦芳一語道破同僚們齷齪的心思。
焦芳雖然進士出身入了翰林,秉性卻更像無賴。憲宗朝,萬安、彭華為閣臣時認為焦芳的才能不能當學士,沒讓他按例升遷。焦芳直言是彭華的算計,甚至叫囂“當不上學士,就在路上把彭華殺了”。弘治朝,劉健、謝遷、馬文升都因為阻了焦芳的升遷而被他罵過。焦芳是文官中少有的滾刀肉!
劉健側目。
焦芳的語氣和太子有七八分像!太子腰板硬不怕,焦芳就不怕被敵對嗎?不過從正四品升到正三品而已,值得如此?
戶科給事中跳出來:“莊田不提,征五分銀怎麽說!”
焦芳輕蔑地掃了眼對方:“你這給事中怎麽當的?都不問一聲壽寧侯、建昌伯為何敢收五分銀?本官從《京報》上看過一則消息,囚牛商行能提供良種和肥料,首期買一送一。聽說壽寧侯、建昌伯買了不少。如果地裏的種子和肥料都是主家提供的,收五分銀有錯嗎?”
給事中氣短。誰會仔細瞧《京報》上登的廣告!
焦芳鄙夷地道:“聞風奏報和學婦人嚼舌可是兩迴事!”
弘治帝用手捂住嘴清咳了一聲,遮掩嘴角止不住的笑意。難怪照哥兒會舉薦焦芳,這的確是個妙人。
官員中出了“叛徒”。對張家兄弟的彈劾夭折。
看著迅速接替楊廷和升官的焦芳,朝中不得誌的官員們好像看到了希望。
散朝後劉健沉著一張臉獨自離開。
“首輔大人留步。”李東陽追了上來。
現在文淵閣天天有會議要開,兩人也隻有散朝的短暫時刻能說幾句悄悄話。
“賓之有事?”
“小人得勢君子危。若皇上提拔焦芳之類的小人,您會後悔促成改革嗎?”李東陽問。
劉健淡然而笑。朝中總會有聰明人看出改革是他有意促成的。
他們和無數江南商人一樣受市場經濟引導,有脫離土地走向實業的趨勢。土地在兩兄弟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所以他們才願意舍棄違規獲得的田地。
不得不說大明的外戚挺不好做。外戚差不多和宗室一樣,除了身上的爵位不能當官重用。除非本身有軍功,否則很多外戚的爵位傳襲不了幾代。外戚除了仗勢欺人攬財也沒別的壯大家族的辦法。而打擊為非作歹的外戚一直是曆代禦史的使命。無數雙眼睛盯著外戚,把他們身上的錯處放大並鬧上朝堂。
壽寧侯兄弟身上的彈劾就沒消停過。自從接管密雲紡織作坊,建昌伯難得過了段沒有禦史嗡嗡叫的自在日子。冷眼看了許久的戲,建昌伯偏向於親近朱厚照。建昌伯認為朱厚照將來會成為了不起的皇帝。
壽寧侯卻對朱厚照越來越忌憚。英宗無子的錢皇後晚年過著什麽日子,和憲宗生母如今的太皇太後不可同日而語。壽寧侯怕弘治帝賓天後姐姐沒好下場,想要攛掇張皇後弄死朱厚照從未見過一麵的生母。
兄弟倆為此爆發激烈的爭吵。這也是建昌伯偷偷讓羅祥傳話的原因。直到朱厚照花二十萬兩懸賞蒙郭勒津部兩萬人首級建京觀,壽寧侯才徹底放棄愚蠢的想法。建昌伯本想和朱厚照親近一二,又鬧出改革的事。
一聽普查人口、清丈土地,壽寧侯兩兄弟馬上知道自家要倒黴了。皇帝要改革,首個倒黴的肯定是外戚。壽寧侯氣得不行,再次動搖和朱厚照親近的心思。
以上內情,朱厚照一概不知。在他看來,就算張皇後犯蠢,皇帝爹也不會讓生母出現閃失。
不管中間有過什麽波折,最後的結果和朱厚照預想的一樣。
張皇後是皇帝爹的軟肋。壽寧侯、建昌伯不出幺蛾子,張皇後不會插手朝政,皇帝爹能堅定地推行改革。
當朝廷重拳出擊,又有其它種類的穩定投資超過土地時,權貴們會減緩兼並土地的腳步。隻要讓改革順利推進,海貿中分出的利益不值一提。
京中別說壽寧侯,公主、郡主、公侯伯子男,幾乎都有違規霸占良田的不良曆史。要說例外,也隻有新任宗人府宗令的駙馬都尉蔡震、皇太後王氏家中的瑞安侯、崇善伯等少數幾人。
願意主動退還田地的人,朱厚照都會把他們加入海貿分紅的一份子。想要兩者兼得的,不好意思,還是迴家做夢去吧。
————
想要拿視財如命的壽寧侯、建昌伯開刀的戶部尚書侶鍾,算盤再一次落空。早知道兩兄弟好說話,侶鍾也不會起清丈田畝的頭。現在侶鍾已經被架在火上烤,唯有一條道走到黑把“普查人口、清丈田畝”辦好。
侶鍾認命了,其他人可沒。都是進士當官,誰家沒個上百畝說不清來源的土地!朝臣知道皇後、太子是弘治帝的兩處軟肋。要阻擾弘治帝改革,先從軟肋下手。太子動不起,沒有實權的皇後娘家好欺負。就算壽寧侯、建昌伯吐出上萬畝良田,禦史也能找到抨擊的點。
一日早朝,戶科給事中彈劾壽寧侯。
“宗室勳貴莊田征收佃戶每畝三分銀,壽寧侯、建昌伯征銀五分!身為國戚不體恤百姓,懇請皇上處置。”
“給事中確定佃戶是民籍嗎?說不定都是流民。”有五品官陰陽怪氣地道。
“壽寧侯曾與慶雲侯為了莊田大打出手。對同為國戚的慶雲侯都敢如此,對百姓肯定更加惡劣。臣懇請戶部仔細核查壽寧侯、建昌伯名下莊田來源。”
龍椅上的弘治帝抿了抿嘴,把不悅顯露在臉上。小舅子們支持改革,主動退了萬畝良田,竟還要被官員追著罵!除了他們,哪家權貴主動退田了?
可有些話不能從皇帝口中說出來。弘治帝給新任左都禦史戴珊使眼色。
還沒等戴珊站出來充當和事佬,剛被提拔為禮部右侍郎的焦芳跳了出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真要論土地來源,在場諸位清白的有幾人?如果都是正人君子,也不會明裏暗裏抵製清丈田畝!翻翻史書,哪一個強盛的朝代沒有清丈田畝!土地兼並嚴重,天下烽煙四起,這才是你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嗎?你們到底是為了什麽當官!”怒火衝衝的焦芳一語道破同僚們齷齪的心思。
焦芳雖然進士出身入了翰林,秉性卻更像無賴。憲宗朝,萬安、彭華為閣臣時認為焦芳的才能不能當學士,沒讓他按例升遷。焦芳直言是彭華的算計,甚至叫囂“當不上學士,就在路上把彭華殺了”。弘治朝,劉健、謝遷、馬文升都因為阻了焦芳的升遷而被他罵過。焦芳是文官中少有的滾刀肉!
劉健側目。
焦芳的語氣和太子有七八分像!太子腰板硬不怕,焦芳就不怕被敵對嗎?不過從正四品升到正三品而已,值得如此?
戶科給事中跳出來:“莊田不提,征五分銀怎麽說!”
焦芳輕蔑地掃了眼對方:“你這給事中怎麽當的?都不問一聲壽寧侯、建昌伯為何敢收五分銀?本官從《京報》上看過一則消息,囚牛商行能提供良種和肥料,首期買一送一。聽說壽寧侯、建昌伯買了不少。如果地裏的種子和肥料都是主家提供的,收五分銀有錯嗎?”
給事中氣短。誰會仔細瞧《京報》上登的廣告!
焦芳鄙夷地道:“聞風奏報和學婦人嚼舌可是兩迴事!”
弘治帝用手捂住嘴清咳了一聲,遮掩嘴角止不住的笑意。難怪照哥兒會舉薦焦芳,這的確是個妙人。
官員中出了“叛徒”。對張家兄弟的彈劾夭折。
看著迅速接替楊廷和升官的焦芳,朝中不得誌的官員們好像看到了希望。
散朝後劉健沉著一張臉獨自離開。
“首輔大人留步。”李東陽追了上來。
現在文淵閣天天有會議要開,兩人也隻有散朝的短暫時刻能說幾句悄悄話。
“賓之有事?”
“小人得勢君子危。若皇上提拔焦芳之類的小人,您會後悔促成改革嗎?”李東陽問。
劉健淡然而笑。朝中總會有聰明人看出改革是他有意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