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暈倒也無法製止朝臣們對朱厚照的口誅筆伐。
“太子又在大同折騰出了什麽?”
“能殘忍地殺害老弱婦孺,還有什麽是太子做不出的?”
“太子殺心太重!”
“首輔大人、兩位閣老,皇上不上朝,我等就跪死在奉天門。”
朝臣們為了讓弘治帝撤去大同遇難百姓紀念碑前的京觀,已經和弘治帝耗了十多天。
弘治帝向來從善如流。假如奉天門站著的三分之二朝臣反對某事,弘治帝大部分情況下會尊重朝臣們的意見。可一旦反對的事與張皇後、太子有關,弘治帝極少會讓步。
而且脾氣好的人固執起來,會超出大家的想象!
六月十六,在朱厚照指使左敬張貼懸賞榜的時候,曲阜孔廟突發大火被燒毀大半。善於用災禍聯係天下大事的禦史們,圍繞闕裏孔廟大火一次次上奏彈劾太子不仁。維護兒子的弘治帝把彈劾扔到一邊看也不看。
自以為站在道德製高點的五位禦史在朝堂上接連發出激烈的言論,把朱厚照描繪成劊子手。結果,弘治帝以擾亂朝會秩序為由,罰五人廷杖。
這是弘治帝繼位後首次動用廷杖。
廷杖一啟用,像踩了貓的尾巴,不單是朝臣,六品以下的京官們也站了出來。原本中立的官員,也傾向於撤銷京觀。官員們眾誌成城,倒不是因為京觀,而是暗中抵製廷杖。
七月初一大朝,能來的都來了。弘治帝缺放了大家鴿子。
麵對官員們想要逼宮的行為,謝遷顫抖著道,“皇上萬壽節在即,各路使者齊聚京師。諸位想讓外人看笑話?”
“誰敢看大明笑話!”有人陰陽怪氣地說,“有鐵血無情的太子在,藩國們敢蹦躂?不怕一則懸賞榜滅族滅國?”
向來溫文儒雅地李東陽猛然間發飆:“說這話的人站出來!韃靼死了兩萬你們天天嘰嘰歪歪,大同、宣府無辜死去的一萬多百姓誰為他們叫屈了?你們到底是大明的官還是韃靼的官!想去護著韃靼人,本官不攔你,現在就去!”
剛說話的官員縮了一下頭。
李東陽從人群中把人揪出來。
“兵部李介?近幾年大同的軍備是你負責的對吧?神英賣了多少軍備給韃靼,你也脫不了幹係!”李東陽扯著嗓子喊來值守的錦衣衛,“本官懷疑此人勾結韃靼,讓你們牟指揮使好好查查!”
在謝遷和醒來的劉健默認下,李介被錦衣衛拖走。
“心疼韃靼人的脫下官帽,本官給你們開通關文書,統統出關去!”劉健放了話,點了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大理寺卿、左都禦史等三品官員,頭也不迴地走向文淵閣。
群龍無首的朝臣們隻得四下散去。
人一死,對活人造不成什麽危害。往往會讓活人記起他的好。
得知朱厚照遇刺身亡,劉健腦中閃過種種,最後停留在“皇室中誰還能與達延汗相抗”的念頭裏。
太子能折騰、做事方式極端,但平心而論事件結果對大明最為有利。
蘭州一戰重創乜克力為主的永謝布,大同反攻戰幾乎剿滅蒙郭勒津部、削弱了土默特部。韃靼實力折損,達延汗隻能收縮勢力,幾年內無法大規模擾邊。重振大明失去王威寧之後的掉落的軍威。
最像太祖的太子損落,朝廷幾十年內都無法革新弊病,也沒有人會大刀闊斧地整頓戰鬥力下滑的軍隊。
囚牛寶鈔還能堅挺下去嗎?還會有熱氣球、火炕孵雞法、風力水車曬鹽法、水力紡車、飛梭織布機等一係列能改變百姓生活的技術出現嗎?
劉健最後才想到空懸的儲君之位。
文淵閣門窗緊閉,打雜的宮人和中書舍人都被趕了出去。劉健把大同的急件遞給眾人傳看。
“消息確定可靠?”英國公心神劇震,動作幅度之大,直接弄翻了身下的官帽椅。
馬文升不信:“禍害遺千年。太子沒那麽容易死。”
太子雖然在驛路、軍備、軍製等多方麵和兵部有摩擦,但馬文升真的很欣賞尚武的太子。京觀算什麽!軍隊打看勝仗才能讓文官在朝堂上找茬,若打了敗仗,就該考慮丟臉的和談與妥協了。
劉健直言:“沒人在大同見到太子。”
“太子遇刺,惠安伯定會上報。鎮守太監也肯定會向宮裏傳信。”英國公經過短暫的失態後指出疑點,“本國公沒聽到惠安伯和宮裏的消息。”
馬文升冷靜地道:“以熱氣球的速度,昨晚應該有消息入宮。”
“所以今日皇上罷朝?”禮部尚書徐瓊猜測。
戶部尚書周經眼神閃爍:“太子會不會受了重傷不方便見人?”
“周尚書是山西籍人士,大同方麵沒給你送信嗎?”徐瓊問。
周經和晉商的關係,在位的眾人心知肚明。晉商在大同的勢力,不比官府差多少。
“沒人見到太子。”周經重複劉健的話,默認收到過大同的消息。
“囚牛商行昨夜有異動。”周經又添了一句。
京師一半的商人為晉商。隻要是商人無時無刻不在盯著囚牛商行的動向。
在場的一下子分為兩派,一派質疑,一派盲目地相信。
李東陽能理解。質疑的內心支持太子,相信太子遇刺的都是堅定的反對太子之人。
周經把太子是否遇刺的話題轉移到應對措施上:“我等上書請皇上納妃吧。”
“皇上年紀也不小了。若真的……可以過繼。宋英宗、宋孝宗、宋理宗都是宗室過繼的。”徐瓊發表不同的看法。
徐瓊勉強算的上張皇後的姑父。他肯定要為張皇後打算。英宗錢皇後無子,憲宗繼位沒幾年抬了生母周氏的地位。現在周氏成了太皇太後,周家滿門享盡榮華富貴,誰還記得錢皇後。
“越說越不像話!”劉健製止了眾人的胡言亂語,“不能讓消息泄露。兩日後便是萬壽節。到時自見分曉。”
劉健盡了人事。三品高官們都有各自的人脈圈,他們或早或晚都會收到大同的消息。劉健把人召集在一起,主要是想關照大家穩定局麵。現在看來,是他樂觀了。
太子太能折騰,想要大明換個太子的人數可觀。
“太子又在大同折騰出了什麽?”
“能殘忍地殺害老弱婦孺,還有什麽是太子做不出的?”
“太子殺心太重!”
“首輔大人、兩位閣老,皇上不上朝,我等就跪死在奉天門。”
朝臣們為了讓弘治帝撤去大同遇難百姓紀念碑前的京觀,已經和弘治帝耗了十多天。
弘治帝向來從善如流。假如奉天門站著的三分之二朝臣反對某事,弘治帝大部分情況下會尊重朝臣們的意見。可一旦反對的事與張皇後、太子有關,弘治帝極少會讓步。
而且脾氣好的人固執起來,會超出大家的想象!
六月十六,在朱厚照指使左敬張貼懸賞榜的時候,曲阜孔廟突發大火被燒毀大半。善於用災禍聯係天下大事的禦史們,圍繞闕裏孔廟大火一次次上奏彈劾太子不仁。維護兒子的弘治帝把彈劾扔到一邊看也不看。
自以為站在道德製高點的五位禦史在朝堂上接連發出激烈的言論,把朱厚照描繪成劊子手。結果,弘治帝以擾亂朝會秩序為由,罰五人廷杖。
這是弘治帝繼位後首次動用廷杖。
廷杖一啟用,像踩了貓的尾巴,不單是朝臣,六品以下的京官們也站了出來。原本中立的官員,也傾向於撤銷京觀。官員們眾誌成城,倒不是因為京觀,而是暗中抵製廷杖。
七月初一大朝,能來的都來了。弘治帝缺放了大家鴿子。
麵對官員們想要逼宮的行為,謝遷顫抖著道,“皇上萬壽節在即,各路使者齊聚京師。諸位想讓外人看笑話?”
“誰敢看大明笑話!”有人陰陽怪氣地說,“有鐵血無情的太子在,藩國們敢蹦躂?不怕一則懸賞榜滅族滅國?”
向來溫文儒雅地李東陽猛然間發飆:“說這話的人站出來!韃靼死了兩萬你們天天嘰嘰歪歪,大同、宣府無辜死去的一萬多百姓誰為他們叫屈了?你們到底是大明的官還是韃靼的官!想去護著韃靼人,本官不攔你,現在就去!”
剛說話的官員縮了一下頭。
李東陽從人群中把人揪出來。
“兵部李介?近幾年大同的軍備是你負責的對吧?神英賣了多少軍備給韃靼,你也脫不了幹係!”李東陽扯著嗓子喊來值守的錦衣衛,“本官懷疑此人勾結韃靼,讓你們牟指揮使好好查查!”
在謝遷和醒來的劉健默認下,李介被錦衣衛拖走。
“心疼韃靼人的脫下官帽,本官給你們開通關文書,統統出關去!”劉健放了話,點了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大理寺卿、左都禦史等三品官員,頭也不迴地走向文淵閣。
群龍無首的朝臣們隻得四下散去。
人一死,對活人造不成什麽危害。往往會讓活人記起他的好。
得知朱厚照遇刺身亡,劉健腦中閃過種種,最後停留在“皇室中誰還能與達延汗相抗”的念頭裏。
太子能折騰、做事方式極端,但平心而論事件結果對大明最為有利。
蘭州一戰重創乜克力為主的永謝布,大同反攻戰幾乎剿滅蒙郭勒津部、削弱了土默特部。韃靼實力折損,達延汗隻能收縮勢力,幾年內無法大規模擾邊。重振大明失去王威寧之後的掉落的軍威。
最像太祖的太子損落,朝廷幾十年內都無法革新弊病,也沒有人會大刀闊斧地整頓戰鬥力下滑的軍隊。
囚牛寶鈔還能堅挺下去嗎?還會有熱氣球、火炕孵雞法、風力水車曬鹽法、水力紡車、飛梭織布機等一係列能改變百姓生活的技術出現嗎?
劉健最後才想到空懸的儲君之位。
文淵閣門窗緊閉,打雜的宮人和中書舍人都被趕了出去。劉健把大同的急件遞給眾人傳看。
“消息確定可靠?”英國公心神劇震,動作幅度之大,直接弄翻了身下的官帽椅。
馬文升不信:“禍害遺千年。太子沒那麽容易死。”
太子雖然在驛路、軍備、軍製等多方麵和兵部有摩擦,但馬文升真的很欣賞尚武的太子。京觀算什麽!軍隊打看勝仗才能讓文官在朝堂上找茬,若打了敗仗,就該考慮丟臉的和談與妥協了。
劉健直言:“沒人在大同見到太子。”
“太子遇刺,惠安伯定會上報。鎮守太監也肯定會向宮裏傳信。”英國公經過短暫的失態後指出疑點,“本國公沒聽到惠安伯和宮裏的消息。”
馬文升冷靜地道:“以熱氣球的速度,昨晚應該有消息入宮。”
“所以今日皇上罷朝?”禮部尚書徐瓊猜測。
戶部尚書周經眼神閃爍:“太子會不會受了重傷不方便見人?”
“周尚書是山西籍人士,大同方麵沒給你送信嗎?”徐瓊問。
周經和晉商的關係,在位的眾人心知肚明。晉商在大同的勢力,不比官府差多少。
“沒人見到太子。”周經重複劉健的話,默認收到過大同的消息。
“囚牛商行昨夜有異動。”周經又添了一句。
京師一半的商人為晉商。隻要是商人無時無刻不在盯著囚牛商行的動向。
在場的一下子分為兩派,一派質疑,一派盲目地相信。
李東陽能理解。質疑的內心支持太子,相信太子遇刺的都是堅定的反對太子之人。
周經把太子是否遇刺的話題轉移到應對措施上:“我等上書請皇上納妃吧。”
“皇上年紀也不小了。若真的……可以過繼。宋英宗、宋孝宗、宋理宗都是宗室過繼的。”徐瓊發表不同的看法。
徐瓊勉強算的上張皇後的姑父。他肯定要為張皇後打算。英宗錢皇後無子,憲宗繼位沒幾年抬了生母周氏的地位。現在周氏成了太皇太後,周家滿門享盡榮華富貴,誰還記得錢皇後。
“越說越不像話!”劉健製止了眾人的胡言亂語,“不能讓消息泄露。兩日後便是萬壽節。到時自見分曉。”
劉健盡了人事。三品高官們都有各自的人脈圈,他們或早或晚都會收到大同的消息。劉健把人召集在一起,主要是想關照大家穩定局麵。現在看來,是他樂觀了。
太子太能折騰,想要大明換個太子的人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