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並不是真的叫一聲,而是發出類似於稱唿的聲音。連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叫什麽。等再過點時候,還會和別的孩子一樣,發出奇奇怪怪稱唿聲。
舒淺笑了下:“知道了。倒是不急。等會多了點再教也不遲。”
乳娘點頭。
也不知道兩個孩子是不是從剛才的話裏麵感受到什麽,這會兒還真的發出了咿呀呀之外的聲音。
反正舒淺是一句都聽不懂。
她又從旁邊取了一個小玩件,給兩個孩子一人塞了一個:“這會兒真是有意思。”
蕭子鴻還沒來得及有什麽感觸,舒淺抬起頭看向蕭子鴻,意有所指:“畢竟是陛下與我生的,陛下如此有趣 ,孩子又豈會無趣?”
旁人聽了都想笑,別提蕭子鴻自個了。
舒淺這分明是在打趣他昨天吃味。
兩個孩子玩了一會兒,很快又被別的事吸引走了注意力。屋子外的鳥到了季節,飛到了窗框上,試探性朝裏張望了張望。
於是兩個孩子竟是掙紮起來,試圖翻身爬動了。
舒淺心想還好孩子現在還小,再大一些能動了,那可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她又逗了會兒孩子,蕭子鴻則暫時先走一步了。
南京這兒擱置著不少事,就等著他到了南京再來處理。
原本在京城裏決定的諸多事,現下也便於一一去做了。
過了這麽會兒,舒淺便問了一聲一直跟著兩個孩子的宮女:“太子在宮中可還好?”
宮女應聲:“太子殿下一切都好,陛下對他很是上心。”
她想了想,還說了一聲:“陛下將娘娘的書也都看了。”
舒淺覺得那書沒什麽,看了就看了。
她笑了笑,也就沒說什麽。
迴頭,她將自己在崇明教中寫的那幾本一道拿了出來,讓宮女在邊上念,她自己繼續編。孩子們是還聽不明白,可聽著耳邊有人說話,便是聽得極為認真。
除了小羊去曆險外,這迴確實還有鍋碗曆險記。
鍋子和小碗與小羊不同,他們幾乎是不能動的,隻有旁人、河流、大海,才可以讓他們動起來。鍋子和小碗是以另一種的角度來曆險的。
他們來自小馬所在的國度,非常想要出去看這個世界。
小馬不能隨便出門,就希望他們能夠看到的告訴他。
然後,鍋子和小碗就這麽上了出海的船,跟著第一艘船,來到了最近的一個小島國。
宮女念著念著,自己都沉浸到了故事中,有時候明白過來裏頭簡單筆觸下真正代表的內容,還眼淚汪汪起來,憂心忡忡問舒淺:“娘娘,後來怎麽樣了呀?”
舒淺朝著她笑:“我也不知道,我還沒想到呢。也就寫前才知道下麵發生了什麽。”
宮女破涕為笑,被舒淺給逗樂了:“娘娘真是有才。”
舒淺覺得這並不是什麽好的誇獎話。
等到蕭子鴻迴來時,知道這書還有了後續,也極為感興趣拿過來看了。
翻看了兩本,幹脆連飯都擱置了,決定將舒淺寫的先看完。
還是舒淺硬讓蕭子鴻給吃了飯,這才將後頭的幾本書給他。
到了更晚些時候,蕭子鴻將這點書全部看完,還若有所思:“後頭還沒寫?”
舒淺搖頭:“還沒。”
她小時候年紀稍大一些,院裏沒有多少書,她就編。
後來她遇到的事越來越多,經曆過的事情越來越多,倒是沒了再說那些小故事的機會。
如今是有了孩子,這才重新動筆,將這麽些年知道的事,一一化為最簡單的話,說入到故事中去。
蕭子鴻想了一會兒,張張嘴,又閉上。
猶豫了好一會兒,他才詢問舒淺:“舒娘怎麽看民間書院?”
舒淺當然是支持的:“民間書院好啊。我正想著請幾個先生在崇明教教識字之類,學得好的,就送去念書院。”
她不明白蕭子鴻怎麽忽然問這個。
蕭子鴻沒有上過民間書院,但也知道這類書院確實出過不少才子,朝中不少臣子都是書院出身。
“我是在想,民間書院是多了起來,可識字的人到底是太少了。”蕭子鴻這般說著,“識字少,懂禮的便少。鄉野小民更是不懂律法,即便是做錯了事,也無人會想著去衙門吿。”
舒淺自然知道:“對於百姓而言,紙墨昂貴。有條件識字的太少了。”
蕭子鴻點著舒淺出的書:“我便想著你這類的書,淺顯易懂,字又極少。尤為適合在民間傳授,一人記下了,轉頭和另一個人說,幾乎也出不了什麽差錯。還能讓人樂意去識字。”
舒淺聽著蕭子鴻說話,微微點頭。
民間老百姓為了能過好日子,經常要下田。
孩子就背在身上,或者由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帶。
他們不需要徹底識字,但是完全可以在免去紙墨的情況下,將這些簡單的故事傳承下去。
舒淺和蕭子鴻又說了一事:“蕭郎可想過,天下州府如今大多日漸富裕。可讓每個州府建類似於文淵閣的藏書閣。秀才以上可隨意進出,普通百姓則需要花錢□□才可進入,用於維護閣。謄抄需另外交一筆筆墨費。”
這迴輪到蕭子鴻聽著舒淺講。
“沒有錢又想看書的百姓,可以湊錢讓一個人□□,進去謄抄了拿出來。這書自然就在百姓間流傳了。”至於藏書閣裏頭放什麽書,當然是朝廷來定。
“每隔一段時日,可以請。都講那些個入門的書。甚至可以請一些匠人、農戶講一些製作和種田要注意的事。”這就吸引了百姓。
舒淺知道朝廷其實也沒什麽錢,但還是提點兩句:“民間書院出身,一道從師求學,其中情感非一日兩日形成,到了朝廷之上,又由於所學所用方式相近,不自覺便會走在一起。”
蕭子鴻點頭。這容易形成一定的派係。
“隻有來自各個層的百姓越為分散,來自各個民間書院人數越雜,才能提出更多的不同的建議,讓朝廷,讓帝王在從中選擇更好的方法,繼續前行。陛下先前想讓更多的百姓識字、懂禮,也是明白這一點。若真當朝廷有了餘錢,我希望朝廷,能夠普及識字。”
普及識字這一事,絕不是一人兩人可以完成的。
但朝廷可以借著建立藏書閣,以此為開端,將這一事做下去。
蕭子鴻起身就去拿了紙筆,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舒淺的想法都給寫了下來。
他重武,明白將士強悍,軍備充足,這才能保衛邊塞、保衛沿海。
舒淺卻不一樣,舒淺來自民間,她更加透徹的明白百姓一步步走下去,更需要什麽。需要糧食,那就要良種。吃飽後需要識字、知識,這就要學。
就如舒淺所說,這朝廷之上,隻有各式各樣的人都多了起來,朝廷才能知道民間是如何的,今後該怎麽走。
那是常年遠離民間,幾乎家家都有仆役的大臣們,平日裏少有能想到的。
蕭子鴻寫了一半抬頭:“我少有這般認可,一國之母最好來自民間這一理。”
舒淺笑起來:“我便是在民間,也是少見。”
蕭子鴻一想也是。民間女子也沒舒淺這樣的。
他笑了笑,隨後低頭繼續寫。不過寫的時候,他順帶說了一句:“下迴再與我說正事,不用叫我陛下。”
剛才舒淺下意識說的時候,便是叫他“陛下”的。
平時她連自稱“本宮”和“妾”都很少會用。
舒淺聽著這話,笑著應了:“好。”
第129章
蕭子鴻很清醒,想法一個接著一個。
他幾乎在舒淺說那些話時, 就想到了諸多朝代裏, 發生過的一件又一件血染朝堂的驚天慘案。
文臣武將顛覆朝政,並不是罕見的事情。
有才能的人一旦匯聚在一起,便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這也是諸多朝代中, 幾乎每一個朝代都不樂意去普及識字, 可又希望能有才能之士輔佐自己的矛盾點。
身為帝王, 不希望世家掌控朝政, 所以科舉選取寒門弟子。
不希望南方才子大多把持朝野,所以時常會對北方出身的大臣有所優待。
不希望外戚專政,所以多娶民間女子。
不希望武將威脅到皇權, 所以重用文臣。
不希望文臣架空帝位,所以削弱丞相的權勢。
帝王, 希望將朝廷的權利更好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治理朝政, 治理天下,有時就如治理河流一樣。有人治理黃河, 會認為堵住部分口子,便能引導河流的走勢, 從而能夠讓河流按照既定的路流入大海。有的人治理黃河, 會認為堵不如疏,開辟幾個口子,引流,這就能夠確保更多的地方在漲潮時,也不會被淹沒。
當嚐試前者, 發現有所不足,甚至達不到預期時,人就會考慮到後者。
現下蕭子鴻也是根據舒淺讓天下人識字的這一說法,想到了這麽一點。
民間書院逐漸增多,到底也就是那麽些個。寒門出身科舉不易,到朝廷之上參與殿試的,時常是某幾個書院一年錄用好些個。
這些人從師求學便是一道,錄用時又是同批,情誼頗深,自成朋黨。
朝廷上,來自各個層麵的人,應該更多一點,那思考的方麵就會更加全麵一些,會三兩結伴,卻不易成派係。
百姓不識字,愚民教育確實好管教。
百姓識字了,以朝廷的宣講來識字,難道就會難管很多麽?迷糊的人,會選擇順從大眾,聰明的人,會跳脫出死板的宣講。
才能之士,自然就從中出來了。
就如同朝廷告訴這天下。
天子是這世上最尊貴的人,該遵守這一條理。
迷糊的百姓覺得是這樣,天子就該是天下最尊貴的人。聰明的百姓則是會想,要如何去做,才能在最尊貴的人那兒得到足夠的好處。
一百個人中,聰明的不論怎麽算,那都是少數。
他們尋著更好的理由去成為大臣,卻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違反帝王。由於朝廷的宣講,他們一旦做過了頭,便是被戳著脊梁骨,甚至別人更有理由去推翻他們。
舒淺笑了下:“知道了。倒是不急。等會多了點再教也不遲。”
乳娘點頭。
也不知道兩個孩子是不是從剛才的話裏麵感受到什麽,這會兒還真的發出了咿呀呀之外的聲音。
反正舒淺是一句都聽不懂。
她又從旁邊取了一個小玩件,給兩個孩子一人塞了一個:“這會兒真是有意思。”
蕭子鴻還沒來得及有什麽感觸,舒淺抬起頭看向蕭子鴻,意有所指:“畢竟是陛下與我生的,陛下如此有趣 ,孩子又豈會無趣?”
旁人聽了都想笑,別提蕭子鴻自個了。
舒淺這分明是在打趣他昨天吃味。
兩個孩子玩了一會兒,很快又被別的事吸引走了注意力。屋子外的鳥到了季節,飛到了窗框上,試探性朝裏張望了張望。
於是兩個孩子竟是掙紮起來,試圖翻身爬動了。
舒淺心想還好孩子現在還小,再大一些能動了,那可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她又逗了會兒孩子,蕭子鴻則暫時先走一步了。
南京這兒擱置著不少事,就等著他到了南京再來處理。
原本在京城裏決定的諸多事,現下也便於一一去做了。
過了這麽會兒,舒淺便問了一聲一直跟著兩個孩子的宮女:“太子在宮中可還好?”
宮女應聲:“太子殿下一切都好,陛下對他很是上心。”
她想了想,還說了一聲:“陛下將娘娘的書也都看了。”
舒淺覺得那書沒什麽,看了就看了。
她笑了笑,也就沒說什麽。
迴頭,她將自己在崇明教中寫的那幾本一道拿了出來,讓宮女在邊上念,她自己繼續編。孩子們是還聽不明白,可聽著耳邊有人說話,便是聽得極為認真。
除了小羊去曆險外,這迴確實還有鍋碗曆險記。
鍋子和小碗與小羊不同,他們幾乎是不能動的,隻有旁人、河流、大海,才可以讓他們動起來。鍋子和小碗是以另一種的角度來曆險的。
他們來自小馬所在的國度,非常想要出去看這個世界。
小馬不能隨便出門,就希望他們能夠看到的告訴他。
然後,鍋子和小碗就這麽上了出海的船,跟著第一艘船,來到了最近的一個小島國。
宮女念著念著,自己都沉浸到了故事中,有時候明白過來裏頭簡單筆觸下真正代表的內容,還眼淚汪汪起來,憂心忡忡問舒淺:“娘娘,後來怎麽樣了呀?”
舒淺朝著她笑:“我也不知道,我還沒想到呢。也就寫前才知道下麵發生了什麽。”
宮女破涕為笑,被舒淺給逗樂了:“娘娘真是有才。”
舒淺覺得這並不是什麽好的誇獎話。
等到蕭子鴻迴來時,知道這書還有了後續,也極為感興趣拿過來看了。
翻看了兩本,幹脆連飯都擱置了,決定將舒淺寫的先看完。
還是舒淺硬讓蕭子鴻給吃了飯,這才將後頭的幾本書給他。
到了更晚些時候,蕭子鴻將這點書全部看完,還若有所思:“後頭還沒寫?”
舒淺搖頭:“還沒。”
她小時候年紀稍大一些,院裏沒有多少書,她就編。
後來她遇到的事越來越多,經曆過的事情越來越多,倒是沒了再說那些小故事的機會。
如今是有了孩子,這才重新動筆,將這麽些年知道的事,一一化為最簡單的話,說入到故事中去。
蕭子鴻想了一會兒,張張嘴,又閉上。
猶豫了好一會兒,他才詢問舒淺:“舒娘怎麽看民間書院?”
舒淺當然是支持的:“民間書院好啊。我正想著請幾個先生在崇明教教識字之類,學得好的,就送去念書院。”
她不明白蕭子鴻怎麽忽然問這個。
蕭子鴻沒有上過民間書院,但也知道這類書院確實出過不少才子,朝中不少臣子都是書院出身。
“我是在想,民間書院是多了起來,可識字的人到底是太少了。”蕭子鴻這般說著,“識字少,懂禮的便少。鄉野小民更是不懂律法,即便是做錯了事,也無人會想著去衙門吿。”
舒淺自然知道:“對於百姓而言,紙墨昂貴。有條件識字的太少了。”
蕭子鴻點著舒淺出的書:“我便想著你這類的書,淺顯易懂,字又極少。尤為適合在民間傳授,一人記下了,轉頭和另一個人說,幾乎也出不了什麽差錯。還能讓人樂意去識字。”
舒淺聽著蕭子鴻說話,微微點頭。
民間老百姓為了能過好日子,經常要下田。
孩子就背在身上,或者由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帶。
他們不需要徹底識字,但是完全可以在免去紙墨的情況下,將這些簡單的故事傳承下去。
舒淺和蕭子鴻又說了一事:“蕭郎可想過,天下州府如今大多日漸富裕。可讓每個州府建類似於文淵閣的藏書閣。秀才以上可隨意進出,普通百姓則需要花錢□□才可進入,用於維護閣。謄抄需另外交一筆筆墨費。”
這迴輪到蕭子鴻聽著舒淺講。
“沒有錢又想看書的百姓,可以湊錢讓一個人□□,進去謄抄了拿出來。這書自然就在百姓間流傳了。”至於藏書閣裏頭放什麽書,當然是朝廷來定。
“每隔一段時日,可以請。都講那些個入門的書。甚至可以請一些匠人、農戶講一些製作和種田要注意的事。”這就吸引了百姓。
舒淺知道朝廷其實也沒什麽錢,但還是提點兩句:“民間書院出身,一道從師求學,其中情感非一日兩日形成,到了朝廷之上,又由於所學所用方式相近,不自覺便會走在一起。”
蕭子鴻點頭。這容易形成一定的派係。
“隻有來自各個層的百姓越為分散,來自各個民間書院人數越雜,才能提出更多的不同的建議,讓朝廷,讓帝王在從中選擇更好的方法,繼續前行。陛下先前想讓更多的百姓識字、懂禮,也是明白這一點。若真當朝廷有了餘錢,我希望朝廷,能夠普及識字。”
普及識字這一事,絕不是一人兩人可以完成的。
但朝廷可以借著建立藏書閣,以此為開端,將這一事做下去。
蕭子鴻起身就去拿了紙筆,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舒淺的想法都給寫了下來。
他重武,明白將士強悍,軍備充足,這才能保衛邊塞、保衛沿海。
舒淺卻不一樣,舒淺來自民間,她更加透徹的明白百姓一步步走下去,更需要什麽。需要糧食,那就要良種。吃飽後需要識字、知識,這就要學。
就如舒淺所說,這朝廷之上,隻有各式各樣的人都多了起來,朝廷才能知道民間是如何的,今後該怎麽走。
那是常年遠離民間,幾乎家家都有仆役的大臣們,平日裏少有能想到的。
蕭子鴻寫了一半抬頭:“我少有這般認可,一國之母最好來自民間這一理。”
舒淺笑起來:“我便是在民間,也是少見。”
蕭子鴻一想也是。民間女子也沒舒淺這樣的。
他笑了笑,隨後低頭繼續寫。不過寫的時候,他順帶說了一句:“下迴再與我說正事,不用叫我陛下。”
剛才舒淺下意識說的時候,便是叫他“陛下”的。
平時她連自稱“本宮”和“妾”都很少會用。
舒淺聽著這話,笑著應了:“好。”
第129章
蕭子鴻很清醒,想法一個接著一個。
他幾乎在舒淺說那些話時, 就想到了諸多朝代裏, 發生過的一件又一件血染朝堂的驚天慘案。
文臣武將顛覆朝政,並不是罕見的事情。
有才能的人一旦匯聚在一起,便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這也是諸多朝代中, 幾乎每一個朝代都不樂意去普及識字, 可又希望能有才能之士輔佐自己的矛盾點。
身為帝王, 不希望世家掌控朝政, 所以科舉選取寒門弟子。
不希望南方才子大多把持朝野,所以時常會對北方出身的大臣有所優待。
不希望外戚專政,所以多娶民間女子。
不希望武將威脅到皇權, 所以重用文臣。
不希望文臣架空帝位,所以削弱丞相的權勢。
帝王, 希望將朝廷的權利更好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治理朝政, 治理天下,有時就如治理河流一樣。有人治理黃河, 會認為堵住部分口子,便能引導河流的走勢, 從而能夠讓河流按照既定的路流入大海。有的人治理黃河, 會認為堵不如疏,開辟幾個口子,引流,這就能夠確保更多的地方在漲潮時,也不會被淹沒。
當嚐試前者, 發現有所不足,甚至達不到預期時,人就會考慮到後者。
現下蕭子鴻也是根據舒淺讓天下人識字的這一說法,想到了這麽一點。
民間書院逐漸增多,到底也就是那麽些個。寒門出身科舉不易,到朝廷之上參與殿試的,時常是某幾個書院一年錄用好些個。
這些人從師求學便是一道,錄用時又是同批,情誼頗深,自成朋黨。
朝廷上,來自各個層麵的人,應該更多一點,那思考的方麵就會更加全麵一些,會三兩結伴,卻不易成派係。
百姓不識字,愚民教育確實好管教。
百姓識字了,以朝廷的宣講來識字,難道就會難管很多麽?迷糊的人,會選擇順從大眾,聰明的人,會跳脫出死板的宣講。
才能之士,自然就從中出來了。
就如同朝廷告訴這天下。
天子是這世上最尊貴的人,該遵守這一條理。
迷糊的百姓覺得是這樣,天子就該是天下最尊貴的人。聰明的百姓則是會想,要如何去做,才能在最尊貴的人那兒得到足夠的好處。
一百個人中,聰明的不論怎麽算,那都是少數。
他們尋著更好的理由去成為大臣,卻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違反帝王。由於朝廷的宣講,他們一旦做過了頭,便是被戳著脊梁骨,甚至別人更有理由去推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