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飼養牛羊的農戶都已經查得差不多了,做羊肉羊毛生意的飯館、商戶也都挨個查了起來,但一時沒什麽進展。
而楚成想的是另一個方麵。
他向太子上了疏,要求細查大應近十年與周邊各國的往來政務往來。
大應實在是平靜了太多年了。久無戰火,當下的官員們都生於安樂,沒有這根弦也不稀奇。
但楚成早年遊曆各處時也在周邊各國走過一圈,他知道中原富饒豐沃的土地,在鄰國眼裏是多麽值得羨慕。
人心就那麽點道理,羨慕總容易轉成嫉妒,繼而想要爭奪。所以楚成懷疑這迴的事或許與哪個鄰國有關,因為這“人禍”鬧得這樣大,其實是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支撐的。
太子看完他的折子,立刻遣了兩個鴻臚寺的官員攜了幾車的典籍過來與他同查。這些典籍中難免有不少不能公諸於世,於是單單押運的人馬也有百十號人。
車駕浩浩蕩蕩地停在楚成的官邸前時,楚成長長地舒了口氣,暗說接下來恐怕得有大半個月沒工夫好好睡覺了。
接著,他又見了個眼熟的人:“你怎麽來了?”他詫異地鎖眉,沈映神色輕鬆地走過來,指指背後那些車駕,“奉旨辦差啊,順便見見你。”
他說著就要邁過門檻進官邸,楚成伸手一攔他:“肯定不是太子主動要你來的。”
“……誰說不是?”沈映既氣虛又不解,打量著他,反問得外強中幹。
“你好歹是個宗親,太子的族弟,這裏鬧著疫病,這種差事他犯不著派你來。”楚成越說眉頭皺得越緊,“你不知道疫病的厲害?瞎請什麽命?”
“……”沈映噎了噎,視線落到地麵上,繃著張臉不吭氣。
“添亂。”楚成麵色鐵青,轉身先一步進了官邸,“在我府裏老實待著,不許出門。等事情辦完了,趕緊給我迴京去。”
“哦……”沈映悶悶地應下,不服不忿地跟著他進去,想跟他爭辯又爭不過,隻好聽著了。
.
宮中,沈晰在接到楚成的折子後也沒閑著。有些典籍是連楚成都不能看的,但他這個太子可以看。
他於是在書卷中泡了好幾天,焦頭爛額得連楚怡都顧不上了。連晚上摟著楚怡說話時他都會不由自主地走神,一閉眼想到的就都是白紙黑字。
可饒是他這樣拚命,一時間也並沒有什麽進展——從這些典籍和先前存檔的折子來看,周邊各國對大應還都挺恭敬的。
近些年真有過摩擦的就兩個,一個是東南邊的車若,可這個國家忒小了,大概也就和大應的一個省差不多大,還不能是大省。
而且它不僅地方小還窮,鬧出的那個摩擦也是因為窮而起的——他們一鬧蝗災就是全國蝗災,日子過不下去了便跟大應要糧。但那年大應的收成也不太好,當時的皇帝就說不能給那麽多,他們的國王急了。
如此而已,說他覬覦大應皇權?他就是把大應子民都弄死了,皇位也輪不著他來坐啊!
另一個,是西南邊的潁邏。
潁邏論國力遠在車若之上,先前發生的摩擦也沒車若那麽令人無奈。他們確實是有野心的,幾十年前曾兵指大應,意欲逼迫朝廷割地,後來被朝廷派兵打了迴去。
但在這迴的事裏,沈晰卻覺得潁邏比車若更不可能。
……因為羊在潁邏是聖物,他們舉國上下都不吃羊肉,羊是要供在廟裏好好養著的聖靈,國王被譽為神羊的化身,連王冠上都豎著一對羊犄角。
在這樣的信仰下,說他們會拿羊傳播瘟疫,讓羊死的比大應百姓都多?沈晰覺得這不大可能。
除此之外,卻又真看不出別的問題了。
沈晰琢磨得頭疼,在又一次聊天聊得走神後,索性把這件事當做話題跟楚怡聊了起來。
楚怡哪兒懂這個,權力爭端別說在古代輪不到她插手了,就是擱現代她也碰不上啊!
她隻能跟他亂發散思維:“那有可能不是國家間的爭端唄?可能還是內部的問題,比如想謀反?”
太平盛世想謀反不容易,把國家攪合亂了,是不是就容易一點兒?
可沈晰搖頭:“不會,當下太平盛世,若有人想謀反,單是招兵買馬就足夠惹眼了,豈會一點動靜都沒有?”
“哦……”楚怡點點頭,“那前朝遺老什麽的呢?會不會想複國?”
這她是從反清複明裏發散出來的!
但沈晰又擰著眉頭笑:“這若是鬧,應該是立國之初就鬧,豈有過了一百多年突然鬧起來的道理?也沒人信啊!”
“哦……”楚怡又點點頭,接著琢磨下去,腦洞更大了,“宗教戰爭呢?”
“什麽?”沈晰一愣,楚怡轉而意識到,在中國曆史上好像沒啥正經的宗教戰爭,至少在她學過的曆史裏沒見過什麽。這個大應不在她所學過的曆史線內,可能屬於某個平行時空,但若文化一脈傳承可能也不太會出現這種事情。
但她還是繼續說了下去:“就比如……大家現在都信佛嘛,可能有人想推行新的神,搞得不順就出來鬧一鬧?”
宗教是人的心靈寄托,但同時也會使人發狂。古往今來,總有些宗教覺得異教徒都該死,這一點她在二十一世紀見識過了。
二十一世紀又是那樣思想物質都高度發達的時期,依舊有不少人沉迷於大大小小或靠譜或不靠譜的宗教。在這思想物質都相對有限的古代,冒出個邪教讓大家失去理智,從邏輯上似乎不稀奇?
“這個……”
她有點意外地發現,沈晰還真的沉吟了起來。
他鎖著眉頭,沉吟了許久都沒說話,然後突然翻身下了床:“張濟才。”
“殿下?!”張濟才趕緊進屋,沈晰匆匆地披上衣服就往外去,驚得張濟才直問:“殿下去哪兒?”
第48章
“乾清宮!”沈晰說著已推門而出,守在外頭的宮人也跟著他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整個綠意閣前院都立時安靜下來了不少。
楚怡怔怔地呆坐在床上:他……他當真了?
她隻是隨便開一下腦洞啊!
宗教戰爭不靠譜啊!中國曆史上哪有宗教戰爭?儒釋道的爭端和白蓮教之流應該都不能算在這個範疇內,那說白了……應該是這個文化土壤就不適合出現宗教戰爭吧?
但怔了一會兒,她又默默地躺了迴去。
罷了罷了,這是一個她從未在曆史上讀到過的皇朝,雖然他們這兒也有唐詩宋詞,但不知道哪個時間節點上就拐偏了。拐偏了原就定有拐偏了的道理,這裏的局勢和她所熟知的曆史有所不同便也正常了,或許這裏真有滋生宗教戰爭的土壤呢?
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古代太子,怎麽說也比她更了解這裏的文化氛圍。他有了這樣恍然大悟般的反應,必定有他的原因。
她於是就安心睡了。當下她懷著孕,總覺得其實他不在身邊比較安全……
他在身邊的時候——理性分析,他這樣一個生龍活虎的大男人摟著她睡覺,她總擔心他擦槍走火。到時候萬一出了啥問題,吃苦的是她,他還保不齊得有個心理陰影啥的,不值當的!
.
一刻之後,沈晰趕到了乾清宮。皇帝此時也已準備就寢了,連侍寢的嬪妃都在寢殿裏擱著了(……)。
乍然聽聞太子求見,皇帝不得不迴到前殿,叫人傳太子進來。
太子入了殿,匆匆一揖:“父皇。”
皇帝抿了口茶,略有點不滿:“這麽晚了,何事?”
太子道:“時疫之事,兒臣忽而受了些啟發。”
皇帝眉頭微蹙:“什麽?”
“父皇可還記得大斟教麽?”太子道,“就是兒臣八九歲時曾想入朝傳教,卻無功而返的那一撥人。”
當時他年紀雖小,但對這件事印象深刻。因為首先,那波人的長相與中原人就有所不同,對他來說特別新鮮。其次,他們的著裝也奇怪得很,不論男人女人都穿著寬大的袍子,男人穿綠色的,女人穿白色的,這在中原可不多見。
拋開這些長相著裝的差異不提,這些人當時也在京裏鬧出了些風波。
沈晰記得他們是從西邊某個遙遠的國都來的,其實二十幾年前就以商賈的身份在大應西部紮了根,自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
有了村落,循例來說就要受朝廷管轄了。但一來天高皇帝遠,二來西邊地廣人稀。地方官吏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察覺這波人的存在,後來察覺了,也因他們既太不與外界接觸又不惹事而沒多過問。
那次入京,他們就是為了傳教,他們稱自己信奉的神為“真神”,說不信這個神的人都要下地獄。
從朝中到民間……自然都沒什麽人把這套說辭當迴事。
——想想也是啊!你本來信佛信得好好的,佛告訴你不做惡事就能有一個美好的來世、不必墮入惡道。如今突然來了這麽一撥人,告訴你說你不信他們、不虔誠供奉這位“真神”就得下地獄,你樂意信誰?兩相一比是不是還是佛祖好伺候?
兩邊的理論裏都有“地獄”,那麽為什麽要挑一個不好伺候的來信呢?
所以這夥人首先在民間傳教傳得就不順利。但他們畢竟是番邦來的,鴻臚寺注意到了他們之後沒敢不當迴事,層層上奏之後當今聖上還是見了他們。
當時若他們這能說服皇上信他們的教,那這事就事半功倍地成了。可問題是,民間百姓都不接受的說法,皇帝更不會接受。再說,舉國上下如今尊佛也好崇道也好學儒也好,都已有了一個完整的體係。突然來了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真神”,似乎也沒什麽推行的必要啊?
先前在佛道兩教的庇佑下,舉國不也挺風調雨順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這波人在聖駕麵前也沒討著好。臨出宮那天,他們便翻臉了。
沈晰當時正好從乾清宮裏出來,聽到他們在外用蹩腳的漢語破口大罵,說什麽“真神一定會懲罰你們的”,還有什麽“你們都會下地獄”,“真神才是唯一的神”之類的言辭。
老實說,若他們不是自番邦而來,那單憑這些話,也夠淩遲上幾迴了。
末了皇帝下旨將他們逐出了大應,之後這些年,大應都再未聽過大斟教的任何消息,眾人便也自然而然地將這些事情淡忘了。
如果不是楚怡提起,沈晰也根本想不起來這事。饒是現在想起了,他其實也並不確信此事與時疫有什麽直接的聯係。
但他還是先將想法說了出來:“他們當時傳教不順,心中便存怨懟。這些年,焉知他們不是在尋機報複?”
在傳教之前,他們都能蟄伏在大應那麽多年了。傳教失敗後存著恨意,為了複仇來做鋪墊難免不會更有耐性。
皇帝聽罷沉吟了良久。
坦言說,他覺得太子將時疫之事無端和十幾年前的這件事聯係上,其實沒什麽道理,但太子的猜測又並非毫無依據,他一時便也仔細地想了一想。
而後他道:“當時朕驅逐了他們所有人。”
“是。可西邊地廣人稀,來往商人又多。他們先前能悄無聲息地立起一個村子,焉知不會再次人不知鬼不覺地潛入?”沈晰說著一頓,“再說,就算被驅逐的那波人邊關守衛都會多加注意,可他們若換一撥人來呢?若穿著服飾也有所改變呢?”
但凡他們有心進來,想擋住他們就幾是不可能的。
自西漢開始,西邊的貿易往來就很繁榮。而且那邊又都是小國,國與國之間還分分合合的,有些權力變革朝廷都會晚上幾年才能知悉,想準確地擋住一撥人談何容易?
皇帝又沉思了會兒,點頭道:“你可以查,但莫要耗費太多人力。”
他這個想法來得委實太突然了,如果不是,白費掉的人力便可能耽誤查到真正的結果。
沈晰要的其實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句話。有了這句話,他就可以下令讓各地官員協同調查了。這個令看似不難下,但因為牽涉多省,要動用的權力頗多,沒有父皇點頭,他是不能做的。
.
是以翌日一早,急令就從宮中傳了出去,八百裏加急地送往各地官衙。
楚怡在用午膳時聽沈晰說了這事,聽得目瞪口呆,心裏直唿臥槽。
宗教戰爭是她提的,可她腦補的情況其實不是這樣。她想的是,對方可能是想製造點事端,然後把這些事端推給“神罰”之類玄乎的說法,以此忽悠大眾信教。
但沈晰的意思是報複。
那說白了不就是……針對平民進行的恐怖襲擊嗎?
如果真是那樣也太高端了吧!而且這應該算是……生化戰範疇?!
而楚成想的是另一個方麵。
他向太子上了疏,要求細查大應近十年與周邊各國的往來政務往來。
大應實在是平靜了太多年了。久無戰火,當下的官員們都生於安樂,沒有這根弦也不稀奇。
但楚成早年遊曆各處時也在周邊各國走過一圈,他知道中原富饒豐沃的土地,在鄰國眼裏是多麽值得羨慕。
人心就那麽點道理,羨慕總容易轉成嫉妒,繼而想要爭奪。所以楚成懷疑這迴的事或許與哪個鄰國有關,因為這“人禍”鬧得這樣大,其實是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支撐的。
太子看完他的折子,立刻遣了兩個鴻臚寺的官員攜了幾車的典籍過來與他同查。這些典籍中難免有不少不能公諸於世,於是單單押運的人馬也有百十號人。
車駕浩浩蕩蕩地停在楚成的官邸前時,楚成長長地舒了口氣,暗說接下來恐怕得有大半個月沒工夫好好睡覺了。
接著,他又見了個眼熟的人:“你怎麽來了?”他詫異地鎖眉,沈映神色輕鬆地走過來,指指背後那些車駕,“奉旨辦差啊,順便見見你。”
他說著就要邁過門檻進官邸,楚成伸手一攔他:“肯定不是太子主動要你來的。”
“……誰說不是?”沈映既氣虛又不解,打量著他,反問得外強中幹。
“你好歹是個宗親,太子的族弟,這裏鬧著疫病,這種差事他犯不著派你來。”楚成越說眉頭皺得越緊,“你不知道疫病的厲害?瞎請什麽命?”
“……”沈映噎了噎,視線落到地麵上,繃著張臉不吭氣。
“添亂。”楚成麵色鐵青,轉身先一步進了官邸,“在我府裏老實待著,不許出門。等事情辦完了,趕緊給我迴京去。”
“哦……”沈映悶悶地應下,不服不忿地跟著他進去,想跟他爭辯又爭不過,隻好聽著了。
.
宮中,沈晰在接到楚成的折子後也沒閑著。有些典籍是連楚成都不能看的,但他這個太子可以看。
他於是在書卷中泡了好幾天,焦頭爛額得連楚怡都顧不上了。連晚上摟著楚怡說話時他都會不由自主地走神,一閉眼想到的就都是白紙黑字。
可饒是他這樣拚命,一時間也並沒有什麽進展——從這些典籍和先前存檔的折子來看,周邊各國對大應還都挺恭敬的。
近些年真有過摩擦的就兩個,一個是東南邊的車若,可這個國家忒小了,大概也就和大應的一個省差不多大,還不能是大省。
而且它不僅地方小還窮,鬧出的那個摩擦也是因為窮而起的——他們一鬧蝗災就是全國蝗災,日子過不下去了便跟大應要糧。但那年大應的收成也不太好,當時的皇帝就說不能給那麽多,他們的國王急了。
如此而已,說他覬覦大應皇權?他就是把大應子民都弄死了,皇位也輪不著他來坐啊!
另一個,是西南邊的潁邏。
潁邏論國力遠在車若之上,先前發生的摩擦也沒車若那麽令人無奈。他們確實是有野心的,幾十年前曾兵指大應,意欲逼迫朝廷割地,後來被朝廷派兵打了迴去。
但在這迴的事裏,沈晰卻覺得潁邏比車若更不可能。
……因為羊在潁邏是聖物,他們舉國上下都不吃羊肉,羊是要供在廟裏好好養著的聖靈,國王被譽為神羊的化身,連王冠上都豎著一對羊犄角。
在這樣的信仰下,說他們會拿羊傳播瘟疫,讓羊死的比大應百姓都多?沈晰覺得這不大可能。
除此之外,卻又真看不出別的問題了。
沈晰琢磨得頭疼,在又一次聊天聊得走神後,索性把這件事當做話題跟楚怡聊了起來。
楚怡哪兒懂這個,權力爭端別說在古代輪不到她插手了,就是擱現代她也碰不上啊!
她隻能跟他亂發散思維:“那有可能不是國家間的爭端唄?可能還是內部的問題,比如想謀反?”
太平盛世想謀反不容易,把國家攪合亂了,是不是就容易一點兒?
可沈晰搖頭:“不會,當下太平盛世,若有人想謀反,單是招兵買馬就足夠惹眼了,豈會一點動靜都沒有?”
“哦……”楚怡點點頭,“那前朝遺老什麽的呢?會不會想複國?”
這她是從反清複明裏發散出來的!
但沈晰又擰著眉頭笑:“這若是鬧,應該是立國之初就鬧,豈有過了一百多年突然鬧起來的道理?也沒人信啊!”
“哦……”楚怡又點點頭,接著琢磨下去,腦洞更大了,“宗教戰爭呢?”
“什麽?”沈晰一愣,楚怡轉而意識到,在中國曆史上好像沒啥正經的宗教戰爭,至少在她學過的曆史裏沒見過什麽。這個大應不在她所學過的曆史線內,可能屬於某個平行時空,但若文化一脈傳承可能也不太會出現這種事情。
但她還是繼續說了下去:“就比如……大家現在都信佛嘛,可能有人想推行新的神,搞得不順就出來鬧一鬧?”
宗教是人的心靈寄托,但同時也會使人發狂。古往今來,總有些宗教覺得異教徒都該死,這一點她在二十一世紀見識過了。
二十一世紀又是那樣思想物質都高度發達的時期,依舊有不少人沉迷於大大小小或靠譜或不靠譜的宗教。在這思想物質都相對有限的古代,冒出個邪教讓大家失去理智,從邏輯上似乎不稀奇?
“這個……”
她有點意外地發現,沈晰還真的沉吟了起來。
他鎖著眉頭,沉吟了許久都沒說話,然後突然翻身下了床:“張濟才。”
“殿下?!”張濟才趕緊進屋,沈晰匆匆地披上衣服就往外去,驚得張濟才直問:“殿下去哪兒?”
第48章
“乾清宮!”沈晰說著已推門而出,守在外頭的宮人也跟著他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整個綠意閣前院都立時安靜下來了不少。
楚怡怔怔地呆坐在床上:他……他當真了?
她隻是隨便開一下腦洞啊!
宗教戰爭不靠譜啊!中國曆史上哪有宗教戰爭?儒釋道的爭端和白蓮教之流應該都不能算在這個範疇內,那說白了……應該是這個文化土壤就不適合出現宗教戰爭吧?
但怔了一會兒,她又默默地躺了迴去。
罷了罷了,這是一個她從未在曆史上讀到過的皇朝,雖然他們這兒也有唐詩宋詞,但不知道哪個時間節點上就拐偏了。拐偏了原就定有拐偏了的道理,這裏的局勢和她所熟知的曆史有所不同便也正常了,或許這裏真有滋生宗教戰爭的土壤呢?
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古代太子,怎麽說也比她更了解這裏的文化氛圍。他有了這樣恍然大悟般的反應,必定有他的原因。
她於是就安心睡了。當下她懷著孕,總覺得其實他不在身邊比較安全……
他在身邊的時候——理性分析,他這樣一個生龍活虎的大男人摟著她睡覺,她總擔心他擦槍走火。到時候萬一出了啥問題,吃苦的是她,他還保不齊得有個心理陰影啥的,不值當的!
.
一刻之後,沈晰趕到了乾清宮。皇帝此時也已準備就寢了,連侍寢的嬪妃都在寢殿裏擱著了(……)。
乍然聽聞太子求見,皇帝不得不迴到前殿,叫人傳太子進來。
太子入了殿,匆匆一揖:“父皇。”
皇帝抿了口茶,略有點不滿:“這麽晚了,何事?”
太子道:“時疫之事,兒臣忽而受了些啟發。”
皇帝眉頭微蹙:“什麽?”
“父皇可還記得大斟教麽?”太子道,“就是兒臣八九歲時曾想入朝傳教,卻無功而返的那一撥人。”
當時他年紀雖小,但對這件事印象深刻。因為首先,那波人的長相與中原人就有所不同,對他來說特別新鮮。其次,他們的著裝也奇怪得很,不論男人女人都穿著寬大的袍子,男人穿綠色的,女人穿白色的,這在中原可不多見。
拋開這些長相著裝的差異不提,這些人當時也在京裏鬧出了些風波。
沈晰記得他們是從西邊某個遙遠的國都來的,其實二十幾年前就以商賈的身份在大應西部紮了根,自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
有了村落,循例來說就要受朝廷管轄了。但一來天高皇帝遠,二來西邊地廣人稀。地方官吏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察覺這波人的存在,後來察覺了,也因他們既太不與外界接觸又不惹事而沒多過問。
那次入京,他們就是為了傳教,他們稱自己信奉的神為“真神”,說不信這個神的人都要下地獄。
從朝中到民間……自然都沒什麽人把這套說辭當迴事。
——想想也是啊!你本來信佛信得好好的,佛告訴你不做惡事就能有一個美好的來世、不必墮入惡道。如今突然來了這麽一撥人,告訴你說你不信他們、不虔誠供奉這位“真神”就得下地獄,你樂意信誰?兩相一比是不是還是佛祖好伺候?
兩邊的理論裏都有“地獄”,那麽為什麽要挑一個不好伺候的來信呢?
所以這夥人首先在民間傳教傳得就不順利。但他們畢竟是番邦來的,鴻臚寺注意到了他們之後沒敢不當迴事,層層上奏之後當今聖上還是見了他們。
當時若他們這能說服皇上信他們的教,那這事就事半功倍地成了。可問題是,民間百姓都不接受的說法,皇帝更不會接受。再說,舉國上下如今尊佛也好崇道也好學儒也好,都已有了一個完整的體係。突然來了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真神”,似乎也沒什麽推行的必要啊?
先前在佛道兩教的庇佑下,舉國不也挺風調雨順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這波人在聖駕麵前也沒討著好。臨出宮那天,他們便翻臉了。
沈晰當時正好從乾清宮裏出來,聽到他們在外用蹩腳的漢語破口大罵,說什麽“真神一定會懲罰你們的”,還有什麽“你們都會下地獄”,“真神才是唯一的神”之類的言辭。
老實說,若他們不是自番邦而來,那單憑這些話,也夠淩遲上幾迴了。
末了皇帝下旨將他們逐出了大應,之後這些年,大應都再未聽過大斟教的任何消息,眾人便也自然而然地將這些事情淡忘了。
如果不是楚怡提起,沈晰也根本想不起來這事。饒是現在想起了,他其實也並不確信此事與時疫有什麽直接的聯係。
但他還是先將想法說了出來:“他們當時傳教不順,心中便存怨懟。這些年,焉知他們不是在尋機報複?”
在傳教之前,他們都能蟄伏在大應那麽多年了。傳教失敗後存著恨意,為了複仇來做鋪墊難免不會更有耐性。
皇帝聽罷沉吟了良久。
坦言說,他覺得太子將時疫之事無端和十幾年前的這件事聯係上,其實沒什麽道理,但太子的猜測又並非毫無依據,他一時便也仔細地想了一想。
而後他道:“當時朕驅逐了他們所有人。”
“是。可西邊地廣人稀,來往商人又多。他們先前能悄無聲息地立起一個村子,焉知不會再次人不知鬼不覺地潛入?”沈晰說著一頓,“再說,就算被驅逐的那波人邊關守衛都會多加注意,可他們若換一撥人來呢?若穿著服飾也有所改變呢?”
但凡他們有心進來,想擋住他們就幾是不可能的。
自西漢開始,西邊的貿易往來就很繁榮。而且那邊又都是小國,國與國之間還分分合合的,有些權力變革朝廷都會晚上幾年才能知悉,想準確地擋住一撥人談何容易?
皇帝又沉思了會兒,點頭道:“你可以查,但莫要耗費太多人力。”
他這個想法來得委實太突然了,如果不是,白費掉的人力便可能耽誤查到真正的結果。
沈晰要的其實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句話。有了這句話,他就可以下令讓各地官員協同調查了。這個令看似不難下,但因為牽涉多省,要動用的權力頗多,沒有父皇點頭,他是不能做的。
.
是以翌日一早,急令就從宮中傳了出去,八百裏加急地送往各地官衙。
楚怡在用午膳時聽沈晰說了這事,聽得目瞪口呆,心裏直唿臥槽。
宗教戰爭是她提的,可她腦補的情況其實不是這樣。她想的是,對方可能是想製造點事端,然後把這些事端推給“神罰”之類玄乎的說法,以此忽悠大眾信教。
但沈晰的意思是報複。
那說白了不就是……針對平民進行的恐怖襲擊嗎?
如果真是那樣也太高端了吧!而且這應該算是……生化戰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