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次,又出海打漁了!”當小林宏次扛著補好的漁網走出家門的時候,鄰居老太太從敞開的大門伸出頭向他問好道。
“是啊,中野夫人,前兩天天氣不好一直沒有出海,家裏現在都快揭不開鍋了,幸好今天天氣放晴了。”小林宏次也熱情的迴答道。
“我又不借你家的糧食,你就不要在我麵前哭窮了,咱們這一保誰不知道你家從齋藤那裏分了五畝上好的水田,雖說是租的政府的,但那地租和白送的有什麽區別,等到稻米收獲的時候你家可就成了咱們這一保最富有的了。”中野夫人半是嫉妒,半是羨慕的說道。
“你老說的雖不假,但那也要等到稻米成熟了。現在秧苗剛剛種下,去年收貨的稻米大都交了地租和賦稅,想要吃飽飯還得要去打魚的。”小林宏次雖然話語中多是抱怨,但任誰都能夠聽出他心中的愉悅。
小林宏次是福井縣沿海的一戶農民,早年的時候其家中還有三五畝的水田,平常時節勉強能夠混個溫飽,再加上農閑時節經常出捕魚補充家用,生活水平還算不錯,但自從維新政府頒布了新的農業稅之後家中的經濟就一落千『∝,丈,每年收貨的糧食交完賦稅已經所剩無幾,碰到災年隻能賣些水田度日。
其實,小林宏次家中的情況在周圍鄰裏間還算最好的,至少他家還有一些積蓄,賣地的錢財也能讓他支撐不少的年月,在倒幕運動之後的這幾十年內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家庭被賦稅和佃租逼迫的賣兒賣女。
不過再多的家產也有用盡的時候,小林宏次家中的水田終於在三年前的一場幹旱中被他全部售空,其後他隻能租種買他水田的地主家的土地,成為了破產農民中的一員。
去年的時候。日本政府為了換取更多的外匯再次增加了賦稅,在走投無路之下小林宏次不得不學習鄰居的做法,在今年春天的時候與政府派出的中介機構達成了讓自己未出嫁的小女兒出國務工的協議。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徐衛以朝鮮王國的名義向日本再次宣戰,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全殲日本新的聯合艦隊,封鎖了日本海上的交通。於是這項還未實行的協議不得不暫時擱淺。
由於英國人給出的錯誤情報,日本維新政府將絕大多數的常備師團都調到了九州島,這讓徐衛以極小的代價在一天之內成功登陸日本關東平原,然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本州島所有沒有常備師團駐紮的地區。
日本維新政府在這場戰爭中唯一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將留守在本州島的軍隊都放在了本州島的南部,讓徐衛的軍隊失去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福井縣與石川縣臨界,同時福井縣也是徐衛的執政政府與日本的維新政府兩軍對壘的地方,兩軍的占線將狹長的福井縣一分為二,北方屬於新的執政政府,南方屬於維新政府。於是石川縣的預備役敗兵在被徐衛的軍隊壓迫的走投無路後選擇通過福井縣偷偷地迴到維新政府的陣營中去。
兩軍的對峙戰線位於本州島最狹窄的位置,整條戰線被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一分為二,也正是因為戰線較短才讓日本在前期憑借三個常備師團和差不多的預備役部隊阻擋住徐衛軍隊的進攻。
整條戰線重兵重重,潰敗的預備役士兵隻能零散的從山地丘陵之間偷偷地穿行而過,甚至有的預備役士兵選擇了在夜間通過琵琶湖橫渡到戰線的另一側,不過能夠逃到對麵隻是一少部分人,更多的預備役敗兵留在福井縣北麵等待時機。
明治天皇經過上千年的宣傳早已經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不是徐衛憑借小恩小惠三兩天能夠轉變過來的。所以在保甲製度實行的初期,很多家庭選擇了收留這些來自石川縣的預備役敗兵。而那些因害怕執政政府報複不敢收留預備役敗兵的也選擇了沉默。
不過隨著保甲製度的逐步加深,那些隱藏在普通百姓家中的預備役敗兵接連被發現,而那些藏匿預備役敗兵的家庭也受到牽連,沒有完成保甲製度的家庭隻是本戶成年男子被判死刑,其餘家人被罰做苦力,而完成保甲製度的家庭整個甲的成年男子被判處死刑。隨後案件被以政府邸報的形式傳送全國,極大的打擊了隱匿行為。
高昂的犯罪成本讓心向維新政府的百姓在行動上產生了動搖,同時那些保持沉默的百姓也不再敢繼續無視,隨後或是百姓自發投案,或是鄰裏揭發。越來越多的預備役敗兵被舉報出來,最終使得這些預備役敗兵無法再隱匿在普通的小戶人家。
對於維新政府高昂的賦稅,日本的大地主成了最大的贏家之一,這些地主雖然也要向政府繳很高的地稅,但他們可以將這份稅收轉嫁到佃戶的手中,然後他們再與政府勾結在一起將還不起債務佃戶的女兒介紹到國外掙外匯。
那些被帶到國外的女子通常都是由與政府有聯係的人員一同管理,而那些女子所掙取的外匯也大多以還債的方式進鱫入管理者、政府、介紹的大地主三方的手中,真正分到女子和家人手中的欠款早已經寥寥無幾。
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大地主的地越來越多,與他們有債務關係的佃戶也越來越多,也正是這種原因讓他們對維新政府非常的忠誠,於是隨著保甲製度的日漸完善,這些大地主就成了收容預備役敗兵的主力。
小林宏次所租種土地的地主就是維新政府的死忠分子,不過他的時運比較不濟,在收攏預備役敗兵的時候被他的仇家看到,於是便受到了舉報,成為了保甲製度建立中的又一個犧牲者,同時為了獎勵這名舉報者,由徐衛親自簽發文件將這個地主家一半的家產獎勵給舉報人。而另一半的家產則收歸國有。
小林宏次所租種的土地就屬於收歸國有的那一部分,徐衛對這一部分的安排是原來誰租種的就繼續讓誰租種,不過地租卻不足原來地租的一成,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與白送沒有任何區別,這才招來了中野夫人的羨慕。
自這份文件以法令的形式下達以來,小林宏次就一直生活在這種被羨慕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使得他那近三十歲還沒有娶到老婆的三兒子終於定下了一門親事,隻等著今年十一月份左右新糧下來後就結婚。
日本沿海百姓打魚的人很多,但真正擁有一條自己漁船的卻很少,他們想要出去打魚通常都需要租借以租船為生商家的,小林宏次的情況就是這樣。
等到小林宏次扛著漁網到達海邊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早已經辦好了所有的出海手續,並且租好了打漁的漁船,看到走來的小林宏次其小兒子趕緊走上前將自己父親的漁網接過來放在自己三兄弟帶來的大網旁邊,然後說道:“爸爸。剛才我辦出海手續的時候那裏的官員告訴我今天海上會有大風,讓我們小心一點。”
“這幾天天氣都不太好,有風是在所難免的,我還能應付得來,沒事的。”小林宏次何嚐不知道海上會有風浪,但家裏的境況快要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個險還是要冒的。
小林宏次父子所租的漁船不過是二十多米長,五六米寬的小型木殼風帆漁船。這種小木殼船隻能在離岸二十海裏左右的近海打魚,再遠點是一些大漁船用圍網捕魚。那都是日本正規的捕魚公司的船隻,能夠抵抗一些比較大的風浪,有他們在小船根本沒法作業。
父子四人齊心協力駕駛著漁船離碼頭越來越遠,海上的浪也漸漸大了起來,岸邊的燈塔也逐漸變得模糊,一個小時後他們繞過了西南方向的一個山頭,進鱫入了一片被山岸環繞的海灣。隨後小林宏次親自撒下了今天的第一網。
小林宏次捕魚的家夥是最普通的拖網,網兩頭拴著兩條二百米長的麻繩,在兩條麻繩的中間各栓有兩塊三十來斤重的分水板,用來保持漁網在水下的平衡。
拋網、結繩,然後繼續駕船前行。小林宏次父子的動作一氣嗬成,纏在船兩側木樁上的麻繩在漁網的牽引下一圈圈鬆動,沒鱫入水中。
拉著漁網在海裏兜了一圈後,小林宏次開始指揮三個兒子開始收網了,隨後三個精壯的年輕人一起用力,小林宏次的第一網收成露出了水麵,等一網魚蝦被全部倒在甲板上才看出打撈出來的這一堆戰利品裏有一大半是纏繞在一起的水草和舊漁網碎片,中間夾雜著一些活蹦亂跳的魚蝦。
“一郎,快拿桶將魚蝦分出來,次郎、三郎你們把網上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到海裏去!”小林宏次非常不滿意自己這一網取得的成果,所以指使三個兒子幹活的語氣非常的不和善。
小林宏次的三個兒子也都非常清楚自己老子的脾氣,聽到老子的命令都沒敢做聲,老大小林一郎快速的跑到船艙拿來幾個木桶,蹲在甲板上將魚蝦分類撿了出來,而老二小林次郎和老三小林三郎迅速的將網上來的水草和破漁網快速的扔迴了海裏,然後又跟著大哥一同分揀魚蝦。
全靠人力行駛的漁船在使用拖網的時候是非常的吃力的,這讓小林父子的體力損失很大,然而拖網產生的成果卻不如人意,所以小林宏次接下來便換成了他之前扛來的那張小型撒網,不過在他撒了幾網之後也沒有多大的收貨。
“爸爸,是不是我們走的太近了,再向裏劃一些估計就有魚了。”老大小林一郎看到父親撒下的網隻有小魚一兩隻,開口說道。
“這還用你教給我,老子跟著你爺爺打魚的時候還沒有你呢!”小林宏次自然知道深處的海域魚多,但今天的天氣雖然稍有放晴,依然有不小的海浪,深處自然更加危險,不過考慮到了家裏的狀況,他對三個兒子吩咐道:“把船向裏劃一劃,今天能打半倉魚就迴家!”
或許是小林父子選擇的海域不對,漁船雖然漸行漸遠,但打出來的魚卻不見增多,等到中午的時候還沒有打滿船艙的四分之一,雖說新的執政政府停止了魚課稅收,但這點魚連上交的租船費用都不夠。
等到傍晚的時候,小林父子才打夠了之前定下的半倉魚,不過卻耽誤了迴岸的時間,以現在的距離想要迴去至少要到下半夜,而到那個時候這艘漁船就要開始繳納第二天的租金,考慮到現在所在的位置魚比較多,於是小林父子索性要打滿整個魚艙再迴去。
或許是小林父子這次真的找到一個不錯的魚窩,太陽落山不久他們就打滿了整個船艙,然後便在燈塔的指引下向岸邊行船。
“爸爸,你看,還有人和我們一樣這麽晚才迴來。”快到岸邊的時候,正在船頭休息的小林三郎對身邊指揮劃船的父親說道。
“估計是和咱們一樣,在近處沒打到魚,走遠了忘記了時間。”小林宏次磕了磕已經燃盡的旱煙,用煙杆敲了一下小林三郎的腦袋,訓斥道:“少給老子打馬虎眼,輪到你劃船了,快把你大哥替下來。”
“劃船就劃船,幹嘛老打我的腦袋,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小林三郎雖然嘴裏抱怨,在動作上卻沒有任何停滯,很快就跑到船尾接替已經劃了半個多小時的大哥。
“不對,那不是漁船!”一陣海風吹來,小林宏次突然聽到了一陣馬達的聲音,這可不是普通的漁船所能夠擁有的。
“爸爸,怎麽了?”小林大郎剛走過來就聽到父親的驚叫,於是疑惑的問道。
“大郎,快把馬燈吹滅!”小林宏次迴過神來對兒子吩咐道。
“出什麽事了?”小林一郎雖然非常疑惑,但多年來養成的習慣還是在第一時間內執行了自己父親的命令。
“那不是咱們這裏的漁船!”小林宏次非常肯定的說道。(未完待續。)
“是啊,中野夫人,前兩天天氣不好一直沒有出海,家裏現在都快揭不開鍋了,幸好今天天氣放晴了。”小林宏次也熱情的迴答道。
“我又不借你家的糧食,你就不要在我麵前哭窮了,咱們這一保誰不知道你家從齋藤那裏分了五畝上好的水田,雖說是租的政府的,但那地租和白送的有什麽區別,等到稻米收獲的時候你家可就成了咱們這一保最富有的了。”中野夫人半是嫉妒,半是羨慕的說道。
“你老說的雖不假,但那也要等到稻米成熟了。現在秧苗剛剛種下,去年收貨的稻米大都交了地租和賦稅,想要吃飽飯還得要去打魚的。”小林宏次雖然話語中多是抱怨,但任誰都能夠聽出他心中的愉悅。
小林宏次是福井縣沿海的一戶農民,早年的時候其家中還有三五畝的水田,平常時節勉強能夠混個溫飽,再加上農閑時節經常出捕魚補充家用,生活水平還算不錯,但自從維新政府頒布了新的農業稅之後家中的經濟就一落千『∝,丈,每年收貨的糧食交完賦稅已經所剩無幾,碰到災年隻能賣些水田度日。
其實,小林宏次家中的情況在周圍鄰裏間還算最好的,至少他家還有一些積蓄,賣地的錢財也能讓他支撐不少的年月,在倒幕運動之後的這幾十年內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家庭被賦稅和佃租逼迫的賣兒賣女。
不過再多的家產也有用盡的時候,小林宏次家中的水田終於在三年前的一場幹旱中被他全部售空,其後他隻能租種買他水田的地主家的土地,成為了破產農民中的一員。
去年的時候。日本政府為了換取更多的外匯再次增加了賦稅,在走投無路之下小林宏次不得不學習鄰居的做法,在今年春天的時候與政府派出的中介機構達成了讓自己未出嫁的小女兒出國務工的協議。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徐衛以朝鮮王國的名義向日本再次宣戰,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全殲日本新的聯合艦隊,封鎖了日本海上的交通。於是這項還未實行的協議不得不暫時擱淺。
由於英國人給出的錯誤情報,日本維新政府將絕大多數的常備師團都調到了九州島,這讓徐衛以極小的代價在一天之內成功登陸日本關東平原,然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本州島所有沒有常備師團駐紮的地區。
日本維新政府在這場戰爭中唯一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將留守在本州島的軍隊都放在了本州島的南部,讓徐衛的軍隊失去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福井縣與石川縣臨界,同時福井縣也是徐衛的執政政府與日本的維新政府兩軍對壘的地方,兩軍的占線將狹長的福井縣一分為二,北方屬於新的執政政府,南方屬於維新政府。於是石川縣的預備役敗兵在被徐衛的軍隊壓迫的走投無路後選擇通過福井縣偷偷地迴到維新政府的陣營中去。
兩軍的對峙戰線位於本州島最狹窄的位置,整條戰線被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一分為二,也正是因為戰線較短才讓日本在前期憑借三個常備師團和差不多的預備役部隊阻擋住徐衛軍隊的進攻。
整條戰線重兵重重,潰敗的預備役士兵隻能零散的從山地丘陵之間偷偷地穿行而過,甚至有的預備役士兵選擇了在夜間通過琵琶湖橫渡到戰線的另一側,不過能夠逃到對麵隻是一少部分人,更多的預備役敗兵留在福井縣北麵等待時機。
明治天皇經過上千年的宣傳早已經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不是徐衛憑借小恩小惠三兩天能夠轉變過來的。所以在保甲製度實行的初期,很多家庭選擇了收留這些來自石川縣的預備役敗兵。而那些因害怕執政政府報複不敢收留預備役敗兵的也選擇了沉默。
不過隨著保甲製度的逐步加深,那些隱藏在普通百姓家中的預備役敗兵接連被發現,而那些藏匿預備役敗兵的家庭也受到牽連,沒有完成保甲製度的家庭隻是本戶成年男子被判死刑,其餘家人被罰做苦力,而完成保甲製度的家庭整個甲的成年男子被判處死刑。隨後案件被以政府邸報的形式傳送全國,極大的打擊了隱匿行為。
高昂的犯罪成本讓心向維新政府的百姓在行動上產生了動搖,同時那些保持沉默的百姓也不再敢繼續無視,隨後或是百姓自發投案,或是鄰裏揭發。越來越多的預備役敗兵被舉報出來,最終使得這些預備役敗兵無法再隱匿在普通的小戶人家。
對於維新政府高昂的賦稅,日本的大地主成了最大的贏家之一,這些地主雖然也要向政府繳很高的地稅,但他們可以將這份稅收轉嫁到佃戶的手中,然後他們再與政府勾結在一起將還不起債務佃戶的女兒介紹到國外掙外匯。
那些被帶到國外的女子通常都是由與政府有聯係的人員一同管理,而那些女子所掙取的外匯也大多以還債的方式進鱫入管理者、政府、介紹的大地主三方的手中,真正分到女子和家人手中的欠款早已經寥寥無幾。
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大地主的地越來越多,與他們有債務關係的佃戶也越來越多,也正是這種原因讓他們對維新政府非常的忠誠,於是隨著保甲製度的日漸完善,這些大地主就成了收容預備役敗兵的主力。
小林宏次所租種土地的地主就是維新政府的死忠分子,不過他的時運比較不濟,在收攏預備役敗兵的時候被他的仇家看到,於是便受到了舉報,成為了保甲製度建立中的又一個犧牲者,同時為了獎勵這名舉報者,由徐衛親自簽發文件將這個地主家一半的家產獎勵給舉報人。而另一半的家產則收歸國有。
小林宏次所租種的土地就屬於收歸國有的那一部分,徐衛對這一部分的安排是原來誰租種的就繼續讓誰租種,不過地租卻不足原來地租的一成,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與白送沒有任何區別,這才招來了中野夫人的羨慕。
自這份文件以法令的形式下達以來,小林宏次就一直生活在這種被羨慕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使得他那近三十歲還沒有娶到老婆的三兒子終於定下了一門親事,隻等著今年十一月份左右新糧下來後就結婚。
日本沿海百姓打魚的人很多,但真正擁有一條自己漁船的卻很少,他們想要出去打魚通常都需要租借以租船為生商家的,小林宏次的情況就是這樣。
等到小林宏次扛著漁網到達海邊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早已經辦好了所有的出海手續,並且租好了打漁的漁船,看到走來的小林宏次其小兒子趕緊走上前將自己父親的漁網接過來放在自己三兄弟帶來的大網旁邊,然後說道:“爸爸。剛才我辦出海手續的時候那裏的官員告訴我今天海上會有大風,讓我們小心一點。”
“這幾天天氣都不太好,有風是在所難免的,我還能應付得來,沒事的。”小林宏次何嚐不知道海上會有風浪,但家裏的境況快要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個險還是要冒的。
小林宏次父子所租的漁船不過是二十多米長,五六米寬的小型木殼風帆漁船。這種小木殼船隻能在離岸二十海裏左右的近海打魚,再遠點是一些大漁船用圍網捕魚。那都是日本正規的捕魚公司的船隻,能夠抵抗一些比較大的風浪,有他們在小船根本沒法作業。
父子四人齊心協力駕駛著漁船離碼頭越來越遠,海上的浪也漸漸大了起來,岸邊的燈塔也逐漸變得模糊,一個小時後他們繞過了西南方向的一個山頭,進鱫入了一片被山岸環繞的海灣。隨後小林宏次親自撒下了今天的第一網。
小林宏次捕魚的家夥是最普通的拖網,網兩頭拴著兩條二百米長的麻繩,在兩條麻繩的中間各栓有兩塊三十來斤重的分水板,用來保持漁網在水下的平衡。
拋網、結繩,然後繼續駕船前行。小林宏次父子的動作一氣嗬成,纏在船兩側木樁上的麻繩在漁網的牽引下一圈圈鬆動,沒鱫入水中。
拉著漁網在海裏兜了一圈後,小林宏次開始指揮三個兒子開始收網了,隨後三個精壯的年輕人一起用力,小林宏次的第一網收成露出了水麵,等一網魚蝦被全部倒在甲板上才看出打撈出來的這一堆戰利品裏有一大半是纏繞在一起的水草和舊漁網碎片,中間夾雜著一些活蹦亂跳的魚蝦。
“一郎,快拿桶將魚蝦分出來,次郎、三郎你們把網上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到海裏去!”小林宏次非常不滿意自己這一網取得的成果,所以指使三個兒子幹活的語氣非常的不和善。
小林宏次的三個兒子也都非常清楚自己老子的脾氣,聽到老子的命令都沒敢做聲,老大小林一郎快速的跑到船艙拿來幾個木桶,蹲在甲板上將魚蝦分類撿了出來,而老二小林次郎和老三小林三郎迅速的將網上來的水草和破漁網快速的扔迴了海裏,然後又跟著大哥一同分揀魚蝦。
全靠人力行駛的漁船在使用拖網的時候是非常的吃力的,這讓小林父子的體力損失很大,然而拖網產生的成果卻不如人意,所以小林宏次接下來便換成了他之前扛來的那張小型撒網,不過在他撒了幾網之後也沒有多大的收貨。
“爸爸,是不是我們走的太近了,再向裏劃一些估計就有魚了。”老大小林一郎看到父親撒下的網隻有小魚一兩隻,開口說道。
“這還用你教給我,老子跟著你爺爺打魚的時候還沒有你呢!”小林宏次自然知道深處的海域魚多,但今天的天氣雖然稍有放晴,依然有不小的海浪,深處自然更加危險,不過考慮到了家裏的狀況,他對三個兒子吩咐道:“把船向裏劃一劃,今天能打半倉魚就迴家!”
或許是小林父子選擇的海域不對,漁船雖然漸行漸遠,但打出來的魚卻不見增多,等到中午的時候還沒有打滿船艙的四分之一,雖說新的執政政府停止了魚課稅收,但這點魚連上交的租船費用都不夠。
等到傍晚的時候,小林父子才打夠了之前定下的半倉魚,不過卻耽誤了迴岸的時間,以現在的距離想要迴去至少要到下半夜,而到那個時候這艘漁船就要開始繳納第二天的租金,考慮到現在所在的位置魚比較多,於是小林父子索性要打滿整個魚艙再迴去。
或許是小林父子這次真的找到一個不錯的魚窩,太陽落山不久他們就打滿了整個船艙,然後便在燈塔的指引下向岸邊行船。
“爸爸,你看,還有人和我們一樣這麽晚才迴來。”快到岸邊的時候,正在船頭休息的小林三郎對身邊指揮劃船的父親說道。
“估計是和咱們一樣,在近處沒打到魚,走遠了忘記了時間。”小林宏次磕了磕已經燃盡的旱煙,用煙杆敲了一下小林三郎的腦袋,訓斥道:“少給老子打馬虎眼,輪到你劃船了,快把你大哥替下來。”
“劃船就劃船,幹嘛老打我的腦袋,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小林三郎雖然嘴裏抱怨,在動作上卻沒有任何停滯,很快就跑到船尾接替已經劃了半個多小時的大哥。
“不對,那不是漁船!”一陣海風吹來,小林宏次突然聽到了一陣馬達的聲音,這可不是普通的漁船所能夠擁有的。
“爸爸,怎麽了?”小林大郎剛走過來就聽到父親的驚叫,於是疑惑的問道。
“大郎,快把馬燈吹滅!”小林宏次迴過神來對兒子吩咐道。
“出什麽事了?”小林一郎雖然非常疑惑,但多年來養成的習慣還是在第一時間內執行了自己父親的命令。
“那不是咱們這裏的漁船!”小林宏次非常肯定的說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