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鬥】


    起初,劉承鈞對劉繼恩寄予了厚望,自即位後便把他當做儲君來培養,照例任命為首都市長——太原府尹,加以曆練。隻可惜劉繼恩完美遺傳了親爹薛釗的基因,平庸怯懦、愚蠢呆萌,這讓劉承鈞非常上頭。


    劉承鈞甚至動過廢長立幼的念頭,對郭無為說:“繼恩對我孝順恭敬,是個好孩子,但他不是濟世之才,無法治理家族基業,這可咋辦?”


    這是一道送命題。當年曹操也曾在曹丕和曹植之間遊移不定,故而詢問大謀士賈詡,賈詡閉口不言,在曹操的追問下,才貌似答非所問地說自己剛才走神了,因為忽然想起了袁紹和劉表。婉轉地表達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場,卻又不漏痕跡,在立嗣的問題中全身而退。當然,最終襲位的是曹丕,賈詡才能平安無事,試想一下,如果是曹植襲位,那麽“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的賈詡還能有好下場嗎?


    郭無為當然也明白這個問題的險要,於是始終閉口不言。《宋史》則記載說郭無為“亦言其然”,明確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劉繼恩的態度,但這個記載值得商榷,恐不足為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郭無為雖然沒有詆毀劉繼恩,但也沒有幫他美言幾句,跟劉繼恩不是一條心。所以劉繼恩對這位托孤重臣非常反感,欲除之而後快。


    郭無為也感受到了這種危險,於是先下手為強,搶先一步將劉繼恩架空。


    按照禮法,劉繼恩要為劉承鈞服喪。一般來說,新君在除服前不能駕坐金鑾,而是要在便殿接見群臣,處理國政,特別是有了劉承鈞的先例,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劉承鈞拒絕以日易月,規規矩矩地為劉崇守孝三年。


    劉繼恩的孝子人設讓他不得不披麻戴孝,在勤政閣居家隔離,如劉承鈞之故事,而文武群臣等全套的組織架構卻在金鑾殿(太原府)裏照常運轉,所以北漢朝廷的實際控製人成了宰相兼樞密使的郭無為。


    這段時期又被稱作“郭無為專政”時期,劉繼恩開局即被架空。


    作為反擊,劉繼恩使出了明升暗降的老套路,給郭無為加守司空,卻收迴了郭無為的實權。從這一刻起,君臣之間的關係宣告破裂。


    套路沒毛病,但要講究時機和策略,眼下劉繼恩雖有天子之名,卻是“獨處一室”的光杆司令,文武百官、甚至親軍侍衛全都聽命於郭無為,選擇此時與他公開決裂,無異於以卵擊石。


    不出意外的話,劉繼恩肯定要出意外了。


    9月一天,禁軍將領侯霸榮帶著十幾人,手持利刃,光天化日之下闖入勤政閣,反手鎖門,隨後直奔劉繼恩而去。劉繼恩大驚,在閣中上演了你追我跑的驚險動作戲,圍繞屏風秦王繞柱跑。最終,走位更加風騷的侯霸榮一刀刺入劉繼恩的胸膛。


    劉繼恩就這樣被弑殺了,年僅34歲,在位僅六十餘天。


    據記載,劉繼恩長得比較有特點,“皤腹多髯,長上短下,乘馬即魁梧,徒步即侏儒”,意思是他上半身很長而腿很短,肚子很大,胡須很長,所以上馬如同關雲長,下馬秒變短腿小柯基。短腿大肚,限製了他的靈活走位。


    劉繼恩並非一無是處,雖非濟世之才,卻對劉承鈞非常孝順,“昏定晨省無違禮”,劉承鈞在否定其治國才能時,也是先肯定了他的恭順孝敬。


    另在《新五代史》中,記載說他是與大臣、宗室舉行了酒宴,宴會結束後,獨自在閣中休息,然後侯霸榮入室殺人。


    就在侯霸榮弑殺劉繼恩之後,郭無為及時地帶兵“護駕”,由於閣門被反鎖,郭無為指揮士兵搬來梯子,強攻閣樓,將侯霸榮等十餘名刺客當場滅口。


    郭無為的做法使得劉繼恩遇弑一案成為了千古迷案。


    在當時就盛傳一種說法,說郭無為是幕後主使,他先指使侯霸榮弑殺劉繼恩,然後再將侯霸榮滅口。這種說法流傳至今,成為主流觀點。


    隨後,郭無為便與群臣商議擁立劉承鈞的另一位養子、也是劉繼恩同母異父的親弟弟劉繼元為新君。


    宰相張昭敏表示反對,說劉繼恩、劉繼元都不是正宗的劉氏子嗣,因為從血緣上講,二人都是劉崇的外孫,我們應該立劉崇的嫡孫——劉繼文。劉繼文此前出使契丹被扣押,所以張昭敏建議與契丹人溝通一下,迎請劉繼文迴國承繼大統,這樣既可以穩固宗廟社稷,又可以緩和與契丹的關係,結遼為外援。


    別國送迴新君的神操作自春秋時期便已習以為常,有時候,有能力的國家為了操縱別國,也會主動挽留(扣留)、輸送別國儲君,例如後唐熱情接納耶律倍、金國羈押徽欽二帝。


    如果北漢主動要迎請客居遼國的劉繼文迴國繼統,那麽對於遼國來說必然是天降喜事,遼國對北漢的控製將進一步加深。


    表麵上是北漢議立新君的問題,背後卻又是北漢的路線鬥爭。郭無為是借著劉承鈞的“反遼路線”嶄露頭角,通過排斥“親遼派”平步青雲的,可以看做是“反遼派”,而張昭敏提出的“親遼路線”明顯是動搖以郭無為為首的權力體係的根基,斷送他們的政治前途。


    郭無為集團在北漢如日中天,張昭敏孤掌難鳴,所以最終還是毫無懸念地擁立了劉繼元。不久之後,不畏強權的張昭敏不出意外地被郭無為殺害。


    劉繼元即位後,繼續沿用劉承鈞的“天會”年號,遣使如遼告哀、告即位,且乞兵救援。


    聽說北漢發生血腥政變後,趙匡胤喜形於色,於是寫信勸降,許諾授予劉繼元青州平盧軍節度使,授予郭無為邢州安國軍節度使。此外還有四十餘道勸降詔書,賜予大將馬峰以下,許諾授予藩鎮。


    郭無為折服於大宋的糖衣炮彈之下,於是勸劉繼元投降。從此開始,郭無為黑化為“精宋分子”,淪為大宋的高級間諜。


    一個“邢州安國軍節度使”就把北漢宰相兼樞密使拿捏地死死的?郭無為是我軍成功打入敵軍內部的地下工作者,這是毫無異議的蓋棺定論,人們更多爭論的是他何時成為地下黨的。


    有人說他一開始就是,還牽強附會地說早在郭無為投奔郭威的時候,就與趙匡胤相識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那時起,趙匡胤就立誌當中原天子,而郭無為也是從那時起就秘密潛伏在河東太原,終於在若幹年後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無間道……


    閉眼撕黃曆——瞎扯。


    根據現有史料的分析,郭無為與趙匡胤的接觸應該不會是在投奔郭威時那麽早,也不會是如今兵臨城下的一封勸降書那麽晚,而應該是兩者之間的某個時間點,最有可能的應該是郭無為得到劉承鈞重用的這個時間區間內,也就是說剛剛近兩年的事。


    我們同樣可以根據間接證據來分析:


    大宋與北漢之間早就有非官方的秘密溝通渠道,比如“界上諜者”,劉承鈞曾賣慘說自己割據河東隻是“蓋懼漢氏之不血食也”,成功打動趙匡胤,並換來“開爾一路以為生”的君子協議。


    趙匡胤曾向北漢定向輸送了一個高級間諜,史籍寫作“惠璘”,投送手法類似於“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惠璘的官方身份是大宋殿前指揮使,“負罪潛逃”,到北漢投誠。這個時間節點應該是郭無為得到重用之後。老謀深算的郭無為一眼看穿大宋的詭計,然而他卻佯作不知,配合演戲,主動幫惠璘打掩護,提拔其為供奉官。


    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郭無為此時就已經有了向化歸順之意,主動通過惠璘這個秘密渠道與大宋暗通款曲。


    劉承鈞死後,大宋大舉北伐之際,惠璘攜帶大量機密情報向大宋潛逃,不料中途被北漢巡邏兵截獲,送迴太原。而負責審理這樁間諜大案的正式權臣郭無為。不出所料,郭無為以冤假錯案論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釋之不問)。


    但惠璘人贓並獲,豈是一句“誤會”能夠輕鬆化解的?參與抓捕惠璘的一位叫李超的官員不滿郭無為的審理,準備越級上報,發某博某音啥的,把事搞大。郭無為在朝廷中密布眼線,提前得到了消息,於是將惠璘和李超一起滅口。


    惠璘應該一直沒能把情報傳迴大宋,唯一的一次人肉投送還被抓了現行,所以大宋應該還不知道郭無為已經被我方“赤化”。既然勸降詔書可以送到郭無為手中,那麽郭無為也就可以借機向趙匡胤喊話,隻需一句“惠璘”,大宋便可感受到郭無為長久以來的誠意。


    於是在《宋史》的記載中,說郭無為從此刻開始有了歸順之意(自是始有貳誌,勸繼元納款,繼元不從)。實際上不是郭無為從此刻開始有,而是大宋從此刻才知道他有。


    郭無為將包括自己在內的四十餘道詔書藏匿起來,隻獻上了給劉繼元的那一道詔書,然後力勸劉繼元接受勸降。


    劉繼元剛剛坐上皇帝龍椅,還沒捂熱,就貶為節度使了?他當然不高興,於是斷然拒絕了勸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契丹爸爸身上。


    遼國名將耶律撻烈指揮著數萬契丹鐵騎,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千裏奔襲,馳援太原。


    太原城池堅固,自五代以來數次遭遇圍攻,無論是朱溫還是柴榮,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如今,李繼勳等人圍攻月餘,久攻不下,陷入僵持,而此時又有數萬契丹鐵騎加入戰鬥,形勢對宋軍極為不利。在左右權衡之後,主帥李繼勳下令撤退,保存實力。


    北漢借機反撲,大掠晉、絳二州。


    趙匡胤的初征太原就此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