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征太原】
劉繼恩本姓薛,其父名叫薛釗,後晉時為禁軍中的一名士卒(護聖營卒)。不知劉崇看上了他的什麽優點,竟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劉知遠掌管禁軍後,就把這位侄女婿安排在自己身邊,用作備用親信。
不久之後,劉知遠坐鎮河東,薛釗也隨之來到太原,從此之後便與新婚妻子開啟了兩地分居的痛苦生活。截至此時,薛釗都是網文男主的劇本,矮窮矬逆襲白富美,劉知遠是真想想重用他,怎奈薛釗同誌實在無才,爛泥扶不上牆。劉知遠也很無奈,給了他很高的待遇,丟他一個閑職,養著這位侄女婿。
劉知遠稱帝後,封自己的女兒為永寧公主,永寧公主與劉崇的女兒既是堂姐妹,又是好閨蜜,因此一同住在皇宮裏,薛釗夫婦始終是聚少離多。久而久之,薛釗心懷怨恨,甚是不平。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亂猜:劉崇之女大概率是嫌棄這位糟糠之夫了。總之,長期的分居生活讓薛釗頗為不滿。
某日,薛釗喝得大醉,酒壯慫人膽,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懷揣利刃求見愛妻,剛一見麵,不由分說,拔刀就刺。劉崇之女奮力掙紮,負傷逃走,薛釗自知闖下大禍,於是當場自刎而死。
當時,薛釗夫婦已經育有一子,孩子尚且年幼,而舅舅劉承鈞沒有子嗣,於是劉崇就讓劉承鈞將此子收做養子,取名劉繼恩。
之後,劉崇之女又改嫁給一位姓何的老實人,又生了一個兒子。巧了,何老實人又及時去世,於是劉承鈞又將這個外甥收為養子,取名劉繼元。劉繼元將在不久的將來掀起更大的波瀾。
如今的北漢是一個千瘡百孔、內外交困的爛攤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接盤俠劉繼恩同誌又完美遺傳了生父薛釗的無才無能基因,劉承鈞曾親口說劉繼恩“殊非濟世之才”。內憂外患、庸主在位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要麽是劉繼恩把北漢搞完蛋,要麽是自己先完蛋、北漢再完蛋。
先說北漢的外患。
首先是“失遼之歡心”,劉承鈞屢次觸碰遼國底線,換來了遼國的鄭重警告,遼國已經有了宣戰的理由,“晉遼大戰”的故事隨時可能重演;而遼國又不得不派兵協助北漢抵禦中原勢力的北伐,加大了北漢對遼國的依賴,也就是加深了遼國對北漢的控製。
其次就是與大宋的“君子協定”到期。
趙匡胤曾與劉承鈞通過非官方渠道秘密溝通過,趙匡胤表示非常同情劉承鈞的遭遇,並表示會為他網開一麵,留一條生路。所以大宋“終其世不至大舉加兵”。如今,合同期滿,劉承鈞死了,趙匡胤再無道義上的約束。
劉承鈞去世的消息傳來,趙匡胤果然大喜過望,於8月調派大軍,開啟了“三征北漢”的副本。
先派盧懷忠等22人率領禁軍屯洺州,洺州在太行山以東,原東昭義軍治下,可以穿越太行山用為攻北漢之東線;潞州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為中路總指揮、曹彬為其監軍;晉州趙讚為西路總指揮,李謙溥為監軍;棣州何繼筠為先鋒總指揮,康延沼為監軍。
宋師奮平湖滅蜀之餘威,浩浩蕩蕩殺入北漢境內。
北漢一方麵調兵遣將予以抵抗,一方麵“遣使如遼”、“以宋侵告遼”,爸爸,有人打我。
這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戰鬥,史籍留下的筆墨卻不多,但我們可以從參戰將領名單上略窺一二:
宋軍主要將領已經羅列在上麵,李繼勳、李謙溥已經常年跟北漢作戰,屢立奇功,曹彬是滅蜀功臣,後來還滅了南唐;
北漢派出的將領是劉繼恩的幹兄弟、劉承鈞的另一位養子——劉繼業。提起劉繼業,也許知名度不高,但如果提起另一個稱唿,則是婦孺皆知——“楊家將”,劉繼業是如何成為“楊家將”的,後文詳述;
遼國派出主帥是耶律撻烈。
戰鬥打響,宋軍先鋒軍在李繼勳的帶領下,攻克北漢的第一道防線——洞渦河,斬殺三千餘人,隨後兵臨太原城下,放火焚燒太原城門。北漢禁軍將領李瓊陣前投降。
太原危急,北漢危急。
就在這關鍵時刻,北漢內部偏偏又出了大亂子——劉繼恩遇弑。
劉繼恩本姓薛,其父名叫薛釗,後晉時為禁軍中的一名士卒(護聖營卒)。不知劉崇看上了他的什麽優點,竟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劉知遠掌管禁軍後,就把這位侄女婿安排在自己身邊,用作備用親信。
不久之後,劉知遠坐鎮河東,薛釗也隨之來到太原,從此之後便與新婚妻子開啟了兩地分居的痛苦生活。截至此時,薛釗都是網文男主的劇本,矮窮矬逆襲白富美,劉知遠是真想想重用他,怎奈薛釗同誌實在無才,爛泥扶不上牆。劉知遠也很無奈,給了他很高的待遇,丟他一個閑職,養著這位侄女婿。
劉知遠稱帝後,封自己的女兒為永寧公主,永寧公主與劉崇的女兒既是堂姐妹,又是好閨蜜,因此一同住在皇宮裏,薛釗夫婦始終是聚少離多。久而久之,薛釗心懷怨恨,甚是不平。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亂猜:劉崇之女大概率是嫌棄這位糟糠之夫了。總之,長期的分居生活讓薛釗頗為不滿。
某日,薛釗喝得大醉,酒壯慫人膽,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懷揣利刃求見愛妻,剛一見麵,不由分說,拔刀就刺。劉崇之女奮力掙紮,負傷逃走,薛釗自知闖下大禍,於是當場自刎而死。
當時,薛釗夫婦已經育有一子,孩子尚且年幼,而舅舅劉承鈞沒有子嗣,於是劉崇就讓劉承鈞將此子收做養子,取名劉繼恩。
之後,劉崇之女又改嫁給一位姓何的老實人,又生了一個兒子。巧了,何老實人又及時去世,於是劉承鈞又將這個外甥收為養子,取名劉繼元。劉繼元將在不久的將來掀起更大的波瀾。
如今的北漢是一個千瘡百孔、內外交困的爛攤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接盤俠劉繼恩同誌又完美遺傳了生父薛釗的無才無能基因,劉承鈞曾親口說劉繼恩“殊非濟世之才”。內憂外患、庸主在位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要麽是劉繼恩把北漢搞完蛋,要麽是自己先完蛋、北漢再完蛋。
先說北漢的外患。
首先是“失遼之歡心”,劉承鈞屢次觸碰遼國底線,換來了遼國的鄭重警告,遼國已經有了宣戰的理由,“晉遼大戰”的故事隨時可能重演;而遼國又不得不派兵協助北漢抵禦中原勢力的北伐,加大了北漢對遼國的依賴,也就是加深了遼國對北漢的控製。
其次就是與大宋的“君子協定”到期。
趙匡胤曾與劉承鈞通過非官方渠道秘密溝通過,趙匡胤表示非常同情劉承鈞的遭遇,並表示會為他網開一麵,留一條生路。所以大宋“終其世不至大舉加兵”。如今,合同期滿,劉承鈞死了,趙匡胤再無道義上的約束。
劉承鈞去世的消息傳來,趙匡胤果然大喜過望,於8月調派大軍,開啟了“三征北漢”的副本。
先派盧懷忠等22人率領禁軍屯洺州,洺州在太行山以東,原東昭義軍治下,可以穿越太行山用為攻北漢之東線;潞州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為中路總指揮、曹彬為其監軍;晉州趙讚為西路總指揮,李謙溥為監軍;棣州何繼筠為先鋒總指揮,康延沼為監軍。
宋師奮平湖滅蜀之餘威,浩浩蕩蕩殺入北漢境內。
北漢一方麵調兵遣將予以抵抗,一方麵“遣使如遼”、“以宋侵告遼”,爸爸,有人打我。
這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戰鬥,史籍留下的筆墨卻不多,但我們可以從參戰將領名單上略窺一二:
宋軍主要將領已經羅列在上麵,李繼勳、李謙溥已經常年跟北漢作戰,屢立奇功,曹彬是滅蜀功臣,後來還滅了南唐;
北漢派出的將領是劉繼恩的幹兄弟、劉承鈞的另一位養子——劉繼業。提起劉繼業,也許知名度不高,但如果提起另一個稱唿,則是婦孺皆知——“楊家將”,劉繼業是如何成為“楊家將”的,後文詳述;
遼國派出主帥是耶律撻烈。
戰鬥打響,宋軍先鋒軍在李繼勳的帶領下,攻克北漢的第一道防線——洞渦河,斬殺三千餘人,隨後兵臨太原城下,放火焚燒太原城門。北漢禁軍將領李瓊陣前投降。
太原危急,北漢危急。
就在這關鍵時刻,北漢內部偏偏又出了大亂子——劉繼恩遇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