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趙匡胤頒布了幾條鐵律:


    1,太後、幼主,都是我的上級老板,你們不得驚犯;


    2,朝中文武百官,都是我的親密戰友,你們不得侵犯;


    3,朝廷府庫、城中官員百姓,不得侵犯;


    4,遵從此命令的,有重賞;違令者,定斬不饒!


    將士們再拜領命。隨後,這支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向後轉,齊步走。


    迎著黎明的第一縷陽光,趙匡胤身穿龍袍,出現在了汴州城下。


    汴州城的守備官不由分說,打開了城門,恭迎趙匡胤進城。


    入城之後,趙匡胤就命令禁軍將士們各自迴營,不得驚擾地麵,而他自己也迴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好像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什麽兵變。


    不一會兒,就有人推推搡搡地把宰相範質等人押到趙匡胤麵前。


    見到範質等人,趙匡胤放聲痛哭,向一臉驚恐地宰相們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把範質等人直接整不會了。


    不等範質有所表示,趙匡胤身邊的警衛員羅彥瑰手按佩劍,厲聲說道:“吾輩無主,今天必須推選出一個讓我們認可的天子!”


    身邊眾將士紛紛手按劍柄,惡狠狠地瞪著範質等人。


    趙匡胤大聲喝叱羅彥瑰,然而羅彥瑰等人卻不聽號令,變本加厲地恐嚇範質。


    範質等人早已嚇得魂飛魄散,相互對視一下後,立刻匍匐跪倒,表示天子非趙匡胤同誌莫屬。


    隨後,在宰相們的帶領下,文武百官全體到場,排班肅立。


    到這個時候,宰相範質等人還沒有從驚懼中完全緩過神來,左顧右盼,欲言又止。因為他忽然想起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如果按這個劇本發展,那麽接下來,將是柴宗訓宣布禪位,所以……禪位詔書還沒人起草呢。


    這就尷尬了,好比開大會,領導馬上就要登台講話了,卻發現根本沒人準備講話稿。


    然而此時此刻,又有誰敢提這件事呢?看吧,要出大事了。


    隨著程序的有序推進,趙匡胤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嚴重問題。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首先,這是改朝換代的關鍵一步,是要被永載史冊的時刻,如果沒有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級別的詔書,那就太過於玩笑,要貽笑千年。


    其次,如果命翰林學士現場起草,先不說他們的水平是否足堪大任,如果遇到一兩個不怕死的迂腐耿直愣頭青,當場罵一句“國賊”,痛斥篡逆,該如何收場?總不能讓方孝孺提前400多年出場吧?


    趙匡胤心急似火,臉上已經掩蓋不住了。


    文官班列中,有一人神色放鬆,甚至略帶得意,與周圍人的焦急、恐懼格格不入。他是那麽悠然自得,那麽怡然自樂。他躲在暗處,悄悄窺伺著趙匡胤的微表情,當他認為火候到了的時候,忽然閃出班列,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徑直走到趙匡胤麵前。


    眾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趙匡胤也緊緊盯著他,精神高度緊張。


    此君名叫陶榖,原名唐榖,石敬瑭稱帝時,因避諱而改“唐”為“陶”,現官居翰林承旨。


    在眾人的注目下,陶榖十分嘚瑟地從袖子裏摸出一張紙,慢條斯理地說道:“臣已經為陛下備好。”


    眾人在不可思議的神情中,聆聽了這份高考滿分作文:


    “……二帝推公而禪位,三王乘時以革命……”


    ——堯、舜有讓賢禪位之德,夏禹、商湯、周武王有革前朝命之威……


    “……予末小子,家遭不造……”


    ——我隻是一個傻孩子,不堪大任。


    “……(趙匡胤)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


    ——趙匡胤同誌勞苦功高。


    “法堯禪舜,如釋重負……”


    ——把國家交給他,我就放心了。


    隨後,在群臣們的意誌擁戴下,趙匡胤身披袞冕,駕坐崇元殿,宣布即皇帝位。柴宗訓母子暫時遷往西宮居住,柴宗訓被降封為鄭王,符太後被尊為“周太後”。


    次日(正月初五),趙匡胤宣布大赦天下,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


    至此,“五代”終結,曆史的車輪進入到了大宋朝。


    兩年後(962),柴宗訓母子移居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開寶六年(973)柴宗訓病逝,享年20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柴宗訓死後,周太後(小符皇後)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申請出家,號“玉清仙師”,於淳化四年(993)病逝。


    柴宗訓以下還有三個弟弟: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其中柴熙謹於962年病逝,柴熙讓、柴熙誨則“不知其所終”,謎一般地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五代十國”的故事並未完全結束,在中華大地上,仍有“十國”勢力殘存,遍布兩浙(吳越國)、江南(南唐)、兩廣(南漢)、兩湖(荊南、南楚殘餘勢力)、川蜀(後蜀)、山西(北漢),河北北部地區(幽雲十六州)也在大遼國的控製下。


    柴榮“給我三十年,還你一個太平盛世”的雄心壯誌,落到了這個新興王朝——大宋的肩上。


    從正月初一接到“契丹入寇”的奏報,到正月初五改天換日,短短4天時間,被“宋粉”們鼓吹的“沒有流血的兵變”——陳橋兵變——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不得不說,確實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


    惜字如金的簡短記載,含糊其辭的表述,曆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兵變為何如此絲滑,是偶然的意外,還是處心積慮的陰謀?雄才大略的柴榮為何會如此失算?滿朝文武為何無一人反對趙匡胤的篡逆?


    兵變逼宮的橋段有很多,從唐末李茂貞到後梁朱溫,從後唐李從珂到後晉石敬瑭,他們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但即便是成功了,也未能使自己的王朝國祚長久,為何趙匡胤就能使大宋享國300餘年,成為自秦朝以來最長壽的朝代?如果不是席卷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橫空出世,恐怕大宋還會更長壽。這也是曆史愛好者們又一研究課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