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議尾聲】


    1,江北全境


    按照雙方的停戰條約,南唐“盡獻江北郡縣之未陷者”,或者說得直白些,割讓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


    鄂州在長江以南,但鄂州治下的漢陽縣、汊川縣卻在長江以北,於是李璟請求保存鄂州行政版圖的完整性,即讓二縣依舊歸屬南唐。


    柴榮:“請你幫我翻譯翻譯,什麽叫“江北全境”,給我翻譯翻譯,什麽tm的叫“江北全境”,翻譯翻譯,tm的什麽tm的叫tm的“江北全境”!


    “亦割獻焉”——《十國春秋》


    揚州海陵縣境內有個海陵鹽監,每年可煮鹽六十萬石。在當時,鹽、布(絹、帛等)也是可以充當貨幣的,所以鹽監是一個政權的經濟命脈、國家支柱型產業,而鹽又是一種生活必需品、重要戰略物資,所以鹽監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淮南勢力之所以能夠長期與中原抗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控製了海陵鹽監。


    當李璟提出想保留海陵鹽監時,想想柴榮會怎麽說。


    “乞海陵鹽監南屬。不許。”——《十國春秋》


    不過經過南唐的苦苦哀求、賣慘賣萌,柴榮最終答應每年撥付三十萬石的食鹽,就當爺爺給孫子的壓歲錢了。


    2,讓位之請


    和談開啟之初,陳覺奉表前來議和,其中一條是李璟請求讓位給兒子李弘冀。


    史書記載,說李璟是覺得割地求和、削去帝號是奇恥大辱,打算把這個屈辱的鍋甩給兒子,讓李弘冀來簽署這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


    也許有這層意思,但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爭取和談的主動權。


    首先,後周在開戰前發布了“征淮檄文”,列舉了南唐的“八大罪”,成為後周征淮的道義指導,而犯下這“八大罪”的,是李璟,與李弘冀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也就是說,如果談判對象是李璟,那麽後周就有充足的理由對南唐進行審判,要求南唐為這次戰爭負責,也就有可能對南唐獅子大開口。而如果是底子清白的李弘冀成為談判對象,那麽後周就無法對李弘冀提出懲罰性的條件。


    其次,擾亂視聽,混淆概念,將後周捧殺。


    後周對淮南實施的是懲戒性打擊,隻為報複李璟所犯的“八大罪”,無意幹涉別國內政。隻為給李璟一點教訓,而不是要趕他下台,扶植親周傀儡。


    讓李璟削去帝號、割讓江北全境才是後周的戰略目標。而李璟偏偏主動添加一條退位讓賢,作為談和條件。他買二送一的舉動,其實就是誤導國際輿論,造成後周要搞顛覆的假象,在國際上爭取同情,並引起其他政權對後周的恐懼和敵視,將後周視為戰略假想敵。


    “大家看了嘛,今天是我,明天就是你們!”


    就這點兒小伎倆還想跟柴榮鬥心眼?


    柴榮迴複道:


    “別睹來章,備形縟旨,敘此日傳讓之意,述向來高尚之懷……”


    ——你的來信我看了,挺能裝孫子的,至於你說要讓位給兒子嘛……


    “雖古人又引咎責躬,因災致懼,亦無以過此者也。”


    ——自古以來,就沒有這麽幹的。


    “況君血氣方剛,春秋甚富,為一方英主,得百姓之歡心……”


    ——何況你正當壯年(李璟時年42歲),身強力壯,很有作為,很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保高義於初終,垂遠圖於家園,流芳貽慶,不亦美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經驗+3,豈不美哉。


    總之一句話,你少來這套,哥不準你退位。


    3,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李璟更名為“李景”以避諱。因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高祖父(爺爺的爺爺)叫郭璟。現在,李璟有四個名字了:徐景通、李景通、李璟、李景。我們仍以“李璟”唿之;


    削去帝號,隻稱“國主”,奉周正朔,采用後周的年號——顯德;


    撤去一切天子儀製,遵從“國主”的禮儀。


    此前,南唐是一個帝國,所以徐溫、徐知誥都享有帝王廟號,如徐溫是“義祖”,徐知誥是“烈祖”,而李璟因為生前也當過“皇帝”,故而在死後也得以享有廟號“元宗”,不過李璟之後的南唐統治者(李煜)就不再享有廟號了。


    有的史書又將徐知誥稱為“先主”,李璟為“中主”,李煜為“後主”。“南唐後主李煜”的稱號就是這麽來的。


    4,痛定思痛


    南唐雖然損兵折將、割地賠款、削號降級,但這場戰爭對南唐來說也並非一無是處,其中一個——也許是唯一一個正麵積極的影響,就是李璟終於痛下決心,親手鏟除了禍國殃民的“四兇五鬼”反革命集團。


    然而此時此刻將此毒瘤鏟除,不能說是起死迴生吧,起碼也是醫治無效。這一切來得太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