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雖然李璟在淮南戰場上節節敗退,元氣大傷,但柴榮的離開給了李璟一種“我又行了”的錯覺,朝中的“主戰派”們又重拾“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信心,持久戰的信仰甚囂直上。
在這種情況下,兩位自稱能力挽狂瀾的道士應運而生。956年7月,南唐趁柴榮班師的空當,再次發動了反擊。
“道士下山”
李平,原名楊訥,是嵩山道士,畢業後與同學舒元一同下山找工作,在河中節度使李守貞那裏謀得了差事。不久,李守貞據河中而叛漢,郭威等攻之甚急,李守貞便交給二人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出使淮南,搬請救兵。
於是,楊訥改名為李平,舒元則改名為朱元,改名換姓,喬裝改扮,穿越敵境,輾轉來到了淮南,麵見李璟。二人能說會道,口吐蓮花,竟然真的說服李璟同意發兵數萬,聲援李守貞。
然而未等出兵,李守貞就已經兵敗身亡。於是,李平和朱元就留事淮南,皆為尚書郎。
為討新主子歡心,朱元經常上疏,對時局大發議論,他認為南唐之所以能夠稱霸江淮,並非是國力強盛,而是因中原多故,一旦中原從北方事務中騰出手來,必然南下;而南唐要想在將來與中原的對抗中不落下風,就必須西取湖南、東吞兩浙,完全統一南方,這樣才有可能與中原分庭抗禮,劃淮河而治。
同時,朱元還屢次要求李璟授予他兵權,自詡可以幫李璟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
朱元的言論大大刺激了把持朝政的“四兇五鬼”集團。一個不正經的老道、河中的喪家之犬,你算哪根蔥?我們淮南輪的著你指手畫腳?
“四兇五鬼”集團紛紛進獻讒言,大意就是非吾族類其心必異,覬覦兵權,必有他誌!
於是,朱元被李璟罷官。
朱元大失所望,像所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總以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策,隻恨生不逢時、未遇明主,慘遭埋沒,對社會的不公表示憤慨和不滿。於是整日與李平酗酒,醉中抒發鬱鬱不得誌之意。
李璟對這兩位狂生保持了最高限度的寬容,“朝廷亦優容之”。
此後,朱元、李平的日常工作就是吹牛、喝酒、罵閑街。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世宗征淮。
二人的精神來了,“我說什麽來著,中原南侵了吧!”
於是二人又找到李璟,主動言及兵事。二人嘴上功夫了得,紙上談兵,頭頭是道。李璟喜出望外,恨自己埋沒人才,怎麽仗打到這份上,才想起這兩位大神呢!
在二人的主動請纓之下,李璟終於讓他們跟隨皇弟李景達出征,收複失地。
用現在的標準來審視,朱元、李平應該屬於傳銷頭目,放在今天,應該是什麽成功學之類的一線講師,聽懂掌聲的那種。
在軍中,朱元常給士卒進行心理按摩,把士兵們感動地稀裏嘩啦的,他的戰前演講極富煽動性,原本怯懦的淮南兵聽完他慷慨激昂的演講後,個個淚流滿麵,恨不能當場咬死幾個北方兵,上了戰場之後也是人人當先、個個奮勇,士氣爆棚。
李景達對他們也表示相見恨晚,將二人的表現如實上奏,李璟很是欣慰。雖然李景達救援揚州的軍事行動最終敗北,但朱元、李平獲得了李璟的信任。
柴榮走後,朱元、李平再次主動請纓,大言不慚地要幫李璟驅除北軍、收複江北。
李璟亦將此二人視作臥龍、鳳雛,欣然同意。
朱元率軍攻打舒州,後周的舒州刺史郭令圖棄城逃走;李平攻打蘄州,蘄州亦傳檄而定。
旗開得勝,這是自開戰以來,南唐取得的最大的勝利。李璟當即任命朱元為舒州團練使、李平為蘄州刺史。
朱元微微一笑,“這才哪兒到哪兒啊,您瞧好了——走你!”領兵直撲和州。
和州又宣告收複。
隨著朱元、李平的推進,淮南民眾覺醒了,居然爆發了農民起義,驅逐後周占領軍。
“白甲軍起義”
柴榮班師後,下詔大赦淮南諸州。
“自今年六月十一日已前,凡有違犯,無問輕重,並不窮問;先屬江南之時,應有非理科徭,無名配率,一切停罷。”
通過減輕賦稅徭役和無底線地大赦,來讓淮南新收土地上的人民沐浴到浩蕩皇恩,鞏固統治。
因為之前南唐的稅收製度苛刻,先是壟斷了茶、鹽貿易,然後向百姓征收高稅,謂之“博征”,又開展“營田”運動,使得民眾苦不堪言。所以當後周南下時,百姓們是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的。
然而後周將士們卻把淮南人民視作亡國奴,不加體恤,打砸搶燒、濫殺無辜。淮南民眾起初以為迎來了人民子弟兵,沒想到是鬼子進村兒的幹活,於是紛紛逃往沼澤、山林,築壘自保。
後周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問題,除了天氣等因素外,失去當地人民的支持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柴榮班師後,才下詔亡羊補牢,宣布廢除南唐的高稅等等,以求換取淮南人民的信任。
然並卵。
占領軍走了,祖國的軍隊層層遞進,開始收複故土了,淮南人民沸騰了。在被後周占領的各州縣內,百姓們揭竿而起,以農具為兵器,以白紙為鎧甲,相聚起義,自號“白甲子”,又被稱為“白甲軍”,淮南境內浩浩蕩蕩的“白甲軍起義”爆發了。
後周占領軍前去鎮壓,卻屢屢被“白甲軍”所敗。
乍一看挺不可思議,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後周占領軍主要是占領州、縣,而在鎮以下的行政單位就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白甲軍”類似於遊擊隊,總會尋找後周防守薄弱的地方集中優勢力量進攻,而一旦等後周支援抵達,他們又會化整為零,絕不開展正麵大決戰。用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說法,就是農村包圍城市。
別說是八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時期,即便是到了現在,擁有著衛星定位、紅外線夜視儀、現代化通訊、天上黑鷹、地上悍馬的燈塔國,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傷亡數字也主要來自於占領期間。
後周的淮南節度使向訓飛書告急,認為應當放棄揚州,縮小防線,集中力量進攻壽州。在得到批準後,向訓沒有選擇對揚州進行係統性破壞,而是封存府庫,交給淮南舊將管理,並安排淮南舊將維持城內秩序,然後率部有序撤離,秋毫無犯。
向訓的這波操作收獲了淮南民眾的友善,史籍記載,當向訓撤離的時候,淮南人民簞食壺漿,自發地舉辦了歡送儀式。“大爺常來玩兒呀。”
隨後,滁州占領軍同樣主動撤退,同保壽州。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南唐收複了揚、舒、蘄、光、和、滁等州,唯有壽州還處在後周的包圍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南唐戰績顯赫,但後周並未因此遭受重創,沒有受到實質性損傷,如揚州、滁州等,都是主動放棄。後周並非是潰退,而是有計劃的戰略轉移,把分散在淮南諸地的零散兵力集中到了壽州。
李璟派林仁肇、郭廷謂率軍支援壽州,分水陸兩路進攻下蔡浮橋。
“林虎子”林仁肇親率一千人的敢死隊,在小舟裏塞滿柴薪及引火之物,對下蔡浮橋展開了半自殺性質的攻擊,周將張永德拚死抵抗。關鍵時刻,風向忽然逆轉,張永德隨即鼓噪而進,南唐大敗。
林仁肇單人獨騎為大軍殿後。張永德精於箭術,拉弓放箭,射中林仁肇的胳膊,結果林仁肇拔出箭矢,轉為己用。
張永德看得目瞪口等,歎道:“敵人有此壯士,不可相逼特緊。”於是收兵迴營。
隨後,張永德趕製了千餘尺的大鐵鏈,在距離浮橋十餘步的地方橫跨淮河而置,輔以巨木,做成攔河索鏈,從此之後,南唐再也無法對浮橋展開有效的偷襲。
不過南唐並未死心,幾天後再次出動水麵力量攻擊浮橋。
張永德重金招募了一批“蛙人”,潛到南唐艦艇的船底,用大鐵鏈將其串聯固定,這個畫麵就像學生時代的我們借口撿橡皮而把後座同學的鞋帶係在一起。
隨後,張永德主動發起進攻,南唐水軍這才發現自己的艦艇不受控製,不得進退,於是大敗,慌不擇路,跳水淹死的無計其數。
張永德解下自己的金腰帶,重賞了“蛙人”。
在壽州前線,有兩位後周的重量級人物——張永德,李重進。一山不容二虎,二人之間存在很深的私人矛盾。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的母親是郭威的妹妹;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二人的軍職也不相上下,威名不分伯仲。
張永德密奏柴榮,說李重進懷有二心。柴榮“哈哈”一笑,根本不信。
當時,李重進在壽州城下,張永德在下蔡浮橋,各自手握重兵,軍隊人情慌亂,軍心不穩,唯恐二人會像朱珍、李唐賓一樣,發生火並。
某日,李重進忽然單人獨騎跑到張永德營中,找他喝酒。幾杯酒下肚,李重進說道:“咱倆都因是太祖爺的心腹,所以才位列將帥,為何要相互猜疑?倘若因私廢公,咱們又有何顏麵複見太祖皇帝於九泉之下?”
張永德愧疚不已。啥也別說了,都在酒裏了。二人冰釋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後周前線的軍隊也隨之安定下來。
李璟聽說二位主將不和的消息後,立刻興奮起來,連忙給李重進寫了一封蠟丸書,其中皆是誹謗、離間之語。
李璟不會想到,這封書信會導致一位南唐忠臣的死亡,更會導致戰場發生戲劇性變化。
李重進得到書信後,將其上奏給後周朝廷,以表自己清白。
柴榮得到書信後,臉色大變,“來,把孫晟給我叫來!”
雖然李璟在淮南戰場上節節敗退,元氣大傷,但柴榮的離開給了李璟一種“我又行了”的錯覺,朝中的“主戰派”們又重拾“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信心,持久戰的信仰甚囂直上。
在這種情況下,兩位自稱能力挽狂瀾的道士應運而生。956年7月,南唐趁柴榮班師的空當,再次發動了反擊。
“道士下山”
李平,原名楊訥,是嵩山道士,畢業後與同學舒元一同下山找工作,在河中節度使李守貞那裏謀得了差事。不久,李守貞據河中而叛漢,郭威等攻之甚急,李守貞便交給二人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出使淮南,搬請救兵。
於是,楊訥改名為李平,舒元則改名為朱元,改名換姓,喬裝改扮,穿越敵境,輾轉來到了淮南,麵見李璟。二人能說會道,口吐蓮花,竟然真的說服李璟同意發兵數萬,聲援李守貞。
然而未等出兵,李守貞就已經兵敗身亡。於是,李平和朱元就留事淮南,皆為尚書郎。
為討新主子歡心,朱元經常上疏,對時局大發議論,他認為南唐之所以能夠稱霸江淮,並非是國力強盛,而是因中原多故,一旦中原從北方事務中騰出手來,必然南下;而南唐要想在將來與中原的對抗中不落下風,就必須西取湖南、東吞兩浙,完全統一南方,這樣才有可能與中原分庭抗禮,劃淮河而治。
同時,朱元還屢次要求李璟授予他兵權,自詡可以幫李璟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
朱元的言論大大刺激了把持朝政的“四兇五鬼”集團。一個不正經的老道、河中的喪家之犬,你算哪根蔥?我們淮南輪的著你指手畫腳?
“四兇五鬼”集團紛紛進獻讒言,大意就是非吾族類其心必異,覬覦兵權,必有他誌!
於是,朱元被李璟罷官。
朱元大失所望,像所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總以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策,隻恨生不逢時、未遇明主,慘遭埋沒,對社會的不公表示憤慨和不滿。於是整日與李平酗酒,醉中抒發鬱鬱不得誌之意。
李璟對這兩位狂生保持了最高限度的寬容,“朝廷亦優容之”。
此後,朱元、李平的日常工作就是吹牛、喝酒、罵閑街。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世宗征淮。
二人的精神來了,“我說什麽來著,中原南侵了吧!”
於是二人又找到李璟,主動言及兵事。二人嘴上功夫了得,紙上談兵,頭頭是道。李璟喜出望外,恨自己埋沒人才,怎麽仗打到這份上,才想起這兩位大神呢!
在二人的主動請纓之下,李璟終於讓他們跟隨皇弟李景達出征,收複失地。
用現在的標準來審視,朱元、李平應該屬於傳銷頭目,放在今天,應該是什麽成功學之類的一線講師,聽懂掌聲的那種。
在軍中,朱元常給士卒進行心理按摩,把士兵們感動地稀裏嘩啦的,他的戰前演講極富煽動性,原本怯懦的淮南兵聽完他慷慨激昂的演講後,個個淚流滿麵,恨不能當場咬死幾個北方兵,上了戰場之後也是人人當先、個個奮勇,士氣爆棚。
李景達對他們也表示相見恨晚,將二人的表現如實上奏,李璟很是欣慰。雖然李景達救援揚州的軍事行動最終敗北,但朱元、李平獲得了李璟的信任。
柴榮走後,朱元、李平再次主動請纓,大言不慚地要幫李璟驅除北軍、收複江北。
李璟亦將此二人視作臥龍、鳳雛,欣然同意。
朱元率軍攻打舒州,後周的舒州刺史郭令圖棄城逃走;李平攻打蘄州,蘄州亦傳檄而定。
旗開得勝,這是自開戰以來,南唐取得的最大的勝利。李璟當即任命朱元為舒州團練使、李平為蘄州刺史。
朱元微微一笑,“這才哪兒到哪兒啊,您瞧好了——走你!”領兵直撲和州。
和州又宣告收複。
隨著朱元、李平的推進,淮南民眾覺醒了,居然爆發了農民起義,驅逐後周占領軍。
“白甲軍起義”
柴榮班師後,下詔大赦淮南諸州。
“自今年六月十一日已前,凡有違犯,無問輕重,並不窮問;先屬江南之時,應有非理科徭,無名配率,一切停罷。”
通過減輕賦稅徭役和無底線地大赦,來讓淮南新收土地上的人民沐浴到浩蕩皇恩,鞏固統治。
因為之前南唐的稅收製度苛刻,先是壟斷了茶、鹽貿易,然後向百姓征收高稅,謂之“博征”,又開展“營田”運動,使得民眾苦不堪言。所以當後周南下時,百姓們是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的。
然而後周將士們卻把淮南人民視作亡國奴,不加體恤,打砸搶燒、濫殺無辜。淮南民眾起初以為迎來了人民子弟兵,沒想到是鬼子進村兒的幹活,於是紛紛逃往沼澤、山林,築壘自保。
後周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問題,除了天氣等因素外,失去當地人民的支持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柴榮班師後,才下詔亡羊補牢,宣布廢除南唐的高稅等等,以求換取淮南人民的信任。
然並卵。
占領軍走了,祖國的軍隊層層遞進,開始收複故土了,淮南人民沸騰了。在被後周占領的各州縣內,百姓們揭竿而起,以農具為兵器,以白紙為鎧甲,相聚起義,自號“白甲子”,又被稱為“白甲軍”,淮南境內浩浩蕩蕩的“白甲軍起義”爆發了。
後周占領軍前去鎮壓,卻屢屢被“白甲軍”所敗。
乍一看挺不可思議,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後周占領軍主要是占領州、縣,而在鎮以下的行政單位就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白甲軍”類似於遊擊隊,總會尋找後周防守薄弱的地方集中優勢力量進攻,而一旦等後周支援抵達,他們又會化整為零,絕不開展正麵大決戰。用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說法,就是農村包圍城市。
別說是八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時期,即便是到了現在,擁有著衛星定位、紅外線夜視儀、現代化通訊、天上黑鷹、地上悍馬的燈塔國,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傷亡數字也主要來自於占領期間。
後周的淮南節度使向訓飛書告急,認為應當放棄揚州,縮小防線,集中力量進攻壽州。在得到批準後,向訓沒有選擇對揚州進行係統性破壞,而是封存府庫,交給淮南舊將管理,並安排淮南舊將維持城內秩序,然後率部有序撤離,秋毫無犯。
向訓的這波操作收獲了淮南民眾的友善,史籍記載,當向訓撤離的時候,淮南人民簞食壺漿,自發地舉辦了歡送儀式。“大爺常來玩兒呀。”
隨後,滁州占領軍同樣主動撤退,同保壽州。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南唐收複了揚、舒、蘄、光、和、滁等州,唯有壽州還處在後周的包圍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南唐戰績顯赫,但後周並未因此遭受重創,沒有受到實質性損傷,如揚州、滁州等,都是主動放棄。後周並非是潰退,而是有計劃的戰略轉移,把分散在淮南諸地的零散兵力集中到了壽州。
李璟派林仁肇、郭廷謂率軍支援壽州,分水陸兩路進攻下蔡浮橋。
“林虎子”林仁肇親率一千人的敢死隊,在小舟裏塞滿柴薪及引火之物,對下蔡浮橋展開了半自殺性質的攻擊,周將張永德拚死抵抗。關鍵時刻,風向忽然逆轉,張永德隨即鼓噪而進,南唐大敗。
林仁肇單人獨騎為大軍殿後。張永德精於箭術,拉弓放箭,射中林仁肇的胳膊,結果林仁肇拔出箭矢,轉為己用。
張永德看得目瞪口等,歎道:“敵人有此壯士,不可相逼特緊。”於是收兵迴營。
隨後,張永德趕製了千餘尺的大鐵鏈,在距離浮橋十餘步的地方橫跨淮河而置,輔以巨木,做成攔河索鏈,從此之後,南唐再也無法對浮橋展開有效的偷襲。
不過南唐並未死心,幾天後再次出動水麵力量攻擊浮橋。
張永德重金招募了一批“蛙人”,潛到南唐艦艇的船底,用大鐵鏈將其串聯固定,這個畫麵就像學生時代的我們借口撿橡皮而把後座同學的鞋帶係在一起。
隨後,張永德主動發起進攻,南唐水軍這才發現自己的艦艇不受控製,不得進退,於是大敗,慌不擇路,跳水淹死的無計其數。
張永德解下自己的金腰帶,重賞了“蛙人”。
在壽州前線,有兩位後周的重量級人物——張永德,李重進。一山不容二虎,二人之間存在很深的私人矛盾。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的母親是郭威的妹妹;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二人的軍職也不相上下,威名不分伯仲。
張永德密奏柴榮,說李重進懷有二心。柴榮“哈哈”一笑,根本不信。
當時,李重進在壽州城下,張永德在下蔡浮橋,各自手握重兵,軍隊人情慌亂,軍心不穩,唯恐二人會像朱珍、李唐賓一樣,發生火並。
某日,李重進忽然單人獨騎跑到張永德營中,找他喝酒。幾杯酒下肚,李重進說道:“咱倆都因是太祖爺的心腹,所以才位列將帥,為何要相互猜疑?倘若因私廢公,咱們又有何顏麵複見太祖皇帝於九泉之下?”
張永德愧疚不已。啥也別說了,都在酒裏了。二人冰釋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後周前線的軍隊也隨之安定下來。
李璟聽說二位主將不和的消息後,立刻興奮起來,連忙給李重進寫了一封蠟丸書,其中皆是誹謗、離間之語。
李璟不會想到,這封書信會導致一位南唐忠臣的死亡,更會導致戰場發生戲劇性變化。
李重進得到書信後,將其上奏給後周朝廷,以表自己清白。
柴榮得到書信後,臉色大變,“來,把孫晟給我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