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


    顯德二年(955)4月,柴榮給翰林學士們布置了兩篇命題作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平邊策》是常規命題作文,很多有雄心壯誌的皇帝都喜歡出這道題,有些急於上位的儲君也喜歡出這道題,比如李嗣源之子李從榮。


    柴榮解釋說:“今中原甫定,吳、蜀、幽、晉尚未平附,聲教未能遠披,宣令近臣各為論策,宜導經濟之略。朕將親覽焉。”


    考試範圍很明確了,就是說咱們中原如今壯大了,有能力發動一場大戰了,而我們的敵人則有淮南、蜀、遼、北漢,那麽我們應該先滅誰呢?請大家各抒己見,作議論文一篇,字數不限,朕要親自當閱卷老師喲。


    最後,比部郎中王樸的文章榮獲滿分,我們一起來欣賞:


    “中國之失吳、蜀、幽、晉,皆由失道。今必先觀其所以失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術。”


    ——開宗明義,開篇點題。水有源,樹有根,要想知道它是怎麽來滴,必先搞清楚它是怎麽沒滴。


    “其始之失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


    ——梁失吳,唐得蜀而複失,晉失幽,周失晉。曆朝曆代失去土地的本根原因,總結起來無非就是王樸總結的這24個字,概括精準。


    “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


    ——給出大方向,隻要把上述24個字加以改正,自然水到渠成。


    “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薄斂,所以阜其民也。”


    ——具體的幾個措施。


    “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


    ——按照上述方法去做,幾年後,政治開明,國富民強,民心歸一,到那時,陛下振臂一唿,統一大業不再是夢想。


    “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願為間諜,知其山川者願為向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


    ——隻要開頭順利,敵國的老百姓必然爭做帶路黨,幫助陛下完成統一。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


    ——柿子要挑軟的捏。前文剛說了,第一仗必須打得漂亮,起到足夠的震懾作用,讓敵人相信我們有統一的能力,他們才會做帶路黨。


    “唐與我接境幾二千裏,其勢易擾也……”


    ——好了,從這往後,不再一一抄錄、翻譯,因為王樸已經給出了最終答案:先滅南唐!


    王樸指出,南唐與中原以淮河為邊界線,兩國的邊界線長達兩千裏,所以我們要把聲東擊西發揮到淋漓盡致,先從敵人防備薄弱的地方下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這樣一來,南唐就會疲於奔命。


    南唐在長達兩千裏的戰線上千裏奔襲,不僅消耗巨大,而且會將防線的虛實暴露無遺。接下來,我們就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而在那時,我們也不要興師動眾,而是先以小股部隊進行試探,做出一副好像又是襲擾的樣子,引誘南唐出動大部隊前來救援,而我們則圍點打援,殲滅其有生力量。如此,南唐軍隊就會被嚴重消耗,我們不需要出動大軍,就可以趁虛解放其城池。這招用幾次之後,長江以北的土地就都會被我軍解放。


    得到江北之後,就可以讓江北之民充分沐浴大周王朝的恩澤,感受到主明臣直、寬賦簡政、國富民強,繼而影響到江南地區,使得江南之民心向統一;江南平定後,嶺南、巴蜀就可以傳檄而定;南方都平定了,幽雲十六州必然望風內附,主動迴歸祖國的懷抱。


    而如果幽雲十六州不肯迴歸,那就用武力使他們迴歸;


    隻有北漢是茅房裏的石頭,又臭又硬!他們軟硬不吃,油鹽不進,不吃好糧食,“不可以恩信誘”,北漢屬於“必死之寇”,跟他們不用廢話,一個字:往死裏幹!


    當然,經過“高平之戰”,北漢的囂張氣焰已經得到了有效遏製,被打了一頓,態度好多了。北漢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對我們造成困擾,我們可以先把它暫時擱置,等上述地區被平定後,再迴戈一擊,將其統一。


    王樸的這篇《平邊策》在曆史上享譽甚高,後世人們將其奉為五代版《隆中對》。


    柴榮看罷,“欣然納之”,成為世宗統一天下的指導思想和軍事行動綱領。從世宗柴榮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宋太祖、宋太宗,都嚴格貫徹著王樸“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並最終完成了基本統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