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詞沒聽懂這其中有什麽聯係,隻好試探地問道:“明府可是有計劃了?”
“倒也不算計劃。”蕭景鐸說,“現在談這個為時過早,現在最要緊的,是成都府那邊的意思。”
若是成都府同意,雙麵繡可以作為賀禮赴京,那他的計劃才有實施的餘地,若是成都府不願意冒險,那再多的計劃都得擱一擱。不過盡人事聽天命,無論結果如何,事先的準備都要做好。
蕭景鐸這人說做就做,沒幾天,他就在縣衙後麵置辦了幾套院落,供陳詞和其他繡女白日工作。為此,蕭景鐸派人向全縣宣傳,隻要心靈手巧、賦閑在家的女子,不拘年齡身份,都可以來繡坊學習,繡坊裏免費提供針線,白日裏還管一頓飯。
晉江縣周圍土地稀缺,所以女子們大都留在家裏,用不著到外麵幫忙種地。蜀地的百姓極為吃苦,婦女們也是一樣,聽說繡坊裏管吃管用,晚上也不耽誤迴家,所以好多人都來繡坊報名,畢竟能掙一點是一點。
其實蕭景鐸的這個決策頂著眾多壓力,繡坊的一切花銷都是公款,主簿等人非常不讚同,縣衙本就沒什麽積蓄,現在還要這樣浪費,那入冬了可怎麽辦?最重要的是,讓這麽多女子學刺繡,有什麽用?主簿等人猜測蕭景鐸想學著成都府販賣蜀繡,可是晉江縣桑蠶產量不豐,道路難行,最重要的是在內沒有門路,在外沒有名聲,他們晉江縣效仿成都府,豈不是東施效顰?
但是架不住蕭景鐸執意如此,即使主簿再反對,繡坊也如期開張了。每日白日,陳詞從府衙後門出門,過一條街去繡坊裏教其他人繡雙麵繡,秋菊和惜棋隻要忙完了手裏的事情,也會過去旁聽。
繡坊剛剛步入正軌,戎州的消息就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又一個月結束了,全國各縣調研情況已出,是否查看?
蕭景鐸心情沉重地點了【是】
本縣農業狀況:大概興許將將能吃飽
本縣經濟狀況:沒有經濟
本縣文化產業:那是什麽?
縣衙目前財政情況:在破產的邊緣試探
一句話總結:請盡快製定致富計劃!!!
第73章 致富
戎州刺史很快傳來了消息,召蕭景鐸去戎州議事。
在議事廳, 刺史說:“成都府刺史大為讚賞, 當時就同意了我們的提議, 估計過不了幾天, 他就會派人來接那對母女了。”
“極好。”
“到時候你估計要隨著隊伍一起去, 如果不出差錯, 這會是我們劍南道最重要的賀禮,萬萬馬虎不得。你親自去見刺史, 有些東西也好商議。”
“謝刺史賞識。”蕭景鐸知道這必然是戎州刺史給他說了好話, 當時毫不馬虎地拜謝。
戎州刺史揮揮手示意他起來, 繼續說:“到了成都人多眼雜, 你一定要謹言慎行, 少說少錯。而且記著,成都刺史已經答應了,屏風大概有一到兩扇由我們戎州接手,你可不要被人誆了去。”
竟然拿下了兩扇, 蕭景鐸對這個結果大為意外, 如果戎州或者晉江縣能爭取到貢品的籌備, 無論是朝廷論功行賞還是後來的行商創業, 都大有裨益。蕭景鐸原先想著, 成都府肯讓出一扇就頂頭了,沒想到戎州刺史談判的本領相當不錯, 居然爭取下兩扇。
“屬下明白,請刺史放心。”
戎州刺史說的沒錯, 蕭景鐸迴到晉江縣沒多久,成都府的馬車就到了,蕭景鐸反複叮囑了繡坊的事情,又提前安排好縣中各項公務,然後就帶著周家母女,再次前往成都府。
上次來成都府還是為了考績,這次他的身份大為不同,府衙之人對他的態度也殷勤了許多。蕭景鐸安置好周氏母女後,連著幾天都在刺史府內和諸位上官議事。
都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何況這些人還不是臭皮匠。官員們齊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語,屏風一事就越敲越明。
“畫各地風景這個主意妙計,正好天下十道,不如就設十扇屏風,每一扇對應一道。”
“這個辦法好。可是繡娘們沒見過其他地方,怎麽辦?”
“這樣吧。”成都府刺史發話了,“我去讓手下拿授官名錄,挑選幾個祖籍在此,或是熟悉當地,在其他各道做過官的善畫官員,讓他們把當地標誌風景畫好,然後交給繡娘去繡。”
蕭景鐸有些疑問:“繪畫有沒有什麽限定?繡娘繡的出來嗎?”
“沒事。”成都府的人對此非常自信,“讓他們隨意畫,我們府的繡娘繡得出來。”
好吧,蕭景鐸服氣了,默默閉嘴。
沒一會,名冊拿來了,眾人捧著名冊討論了大半天,終於把繪畫之人敲定了個七七八八。
有一個官員翻了好幾頁,突然說:“好像沒有河北道的人,諸位有誰去過河北道?”
在座眾人都搖頭,河北道非常靠北,許多官員都有故土情懷,派官時都會提前打點,好離家鄉近些,河北道和劍南道幾乎成了條對角線,哪有人去過那裏。
這時候,蕭景鐸主動說話了:“刺史,我便是河北道幽州人。”
“你不是長安來的嗎,怎麽成了涿郡人?”
涿郡現稱幽州,隻不過民間還習慣叫做涿郡。
“說來話長,九歲之前,我隨家族住在涿郡老家,等聖上定都之後,蕭家才全族遷往長安。”
“原來如此。”刺史點頭,道,“既然你在那裏長大,河北道的圖就由你來負責了。可善工筆?”
蕭景鐸點頭:“尚可。”
其實並不是尚可,他在清源寺時,曾由明覺大師手把手教著寫字畫畫,之後也被許多在寺裏做客的名家指點過,所以蕭景鐸說自己繪畫尚可,委實是自謙了。
繪畫也不是個輕省活,即使被刺史指定的十個人都是善畫之人,獨立畫一副某道山河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好在繡娘們學習雙麵繡也需要時間,倒也不算耽誤。
算算時間,其實留給他們趕製屏風的時間並不多了,千秋宴在八月底,劍南道前去賀壽的隊伍至少要提前半個月到長安,官場上有些打點必不可少,而且除去花在路上的時間,至少七月初,使隊就要準備著出發了。
現在已經五月了,留給他們的時間委實不多。
蕭景鐸等人在忙著作畫,刺史這段時間也沒閑著,他調動整個成都府的資源,用最好的蠶絲織出許多半透明的絲綢,蕭景鐸還曾隨著其他官員前去參觀,發現這種絲綢非常輕巧,五六層疊在一起依然能看到最下方的字跡,而且極為堅固,是做屏風最好的底料。
而且成都府盛產蜀繡,許多工藝一應俱全,刺史吩咐下去沒幾天,裝裱屏風的木架就做好了,蕭景鐸親眼看到精致高大的紅木架送入刺史府,蕭景鐸心裏默默歎了口氣,當初沒有和成都府搶生意是對的,即使他私藏了雙麵繡的技巧,恐怕一時半會之內,也根本趕製不出滿意的大型屏風。果然這種大頭就該讓給上級州府,他們晉江縣跟著喝些湯就夠了。
刺史將河北道的繪圖任務交給蕭景鐸,顯然是不允許有任何差池的。蕭景鐸想了很久,都無法決定到底畫什麽。
其實他對涿郡的記憶已經非常淡薄了,那是他才七八歲,每日最常見到的就是一望無際灰蒙蒙的土地,他委實想不出來,用什麽可以代表河北道。相比之下,蕭景鐸倒對先帝帶兵攻打涿郡的畫麵記憶猶新。
他猶豫了很久,最後決定,就畫這副令他久久不能忘卻的畫麵。
等刺史看到蕭景鐸上呈的筆墨後,他愣怔了一下,問:“這是……”
“我八歲時,有幸親眼看到先帝帶玄鐵騎橫掃涿郡。我一見之後再也無法忘卻,於是鬥膽畫了出來。”
蕭景鐸說完之後,低著頭再不言語。刺史盯著桌子上的黑雲壓境圖,盯著紙上張牙舞爪的“宣”字軍旗,異常痛快地說:“行了,你的不用改了,就這幅吧。”
果然同是官場中人,對如何不經意地拍馬屁這門學問不須多言,個個都心有靈犀,一點就通。
陸陸續續地,另外九人也上交了底圖。刺史和眾官傳看了半響,一致覺得不題詩不像樣子。在官場中混,別的不說,這些官員個個都能詩會賦,寫的一手好字,所以刺史剛剛提了個頭,其他人就踴躍參與,紛紛獻詩。眾人挑選了最好的幾首,由成都府的各位長官代勞,提筆寫在各地山河圖的留白處。
刺史作為一州之長,自然攬下了劍南道題詞的活,至於太原府和長安兩幅畫上的題詞沒人敢寫,這兩個地方自然要留到長安,讓大人物們寫。
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接下裏就是靜待繡娘們的成果。蕭景鐸的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事情也輪不到他插嘴,於是他在成都府又留了一天,就主動告辭。
走時,刺史特意給他備了一輛馬車,裏麵裝著裝裱屏風的紅木架和眾多絲綢,連絲線也一應配好了。這是之前成都府刺史答應分給戎州的兩扇屏風,成都府的人生怕戎州的絲綢不夠好,毀了整架屏風,幹脆把所有東西都給他們配齊了,成都府花得起這份錢。
這兩扇屏風,一扇送去給戎州刺史,另一扇歸蕭景鐸負責。
戎州刺史早就派人去晉江縣學習雙麵繡,後來覺得搬來搬去太麻煩,幹脆讓負責刺繡之人留在晉江縣,繡完了直接將成品送迴來。換言之,蕭景鐸等於要同時準備兩扇屏風的繡製,但是最後卻要分一半功勞給戎州刺史。
在官場中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蕭景鐸並沒有多說什麽,直接就點頭應下了。相反,他現在更關心他交代的繡坊怎麽樣了。
.
秋菊坐在繡坊裏,一邊落針一邊和身邊人嘮嗑:“大郎君已經走了半個月,不知道他在成都府怎麽樣了?”
“縣令跟著刺史去做正事,這是好事,哪能一時半會就迴來呢。”說完這句話,女子們控製不住八卦的天性,忍不住打探蕭景鐸的事:“秋菊,你為什麽總叫縣令大郎君?”
“郎君在侯府裏行長,我們都喚他為大郎君。”
稱唿年輕男主子為郎君,女主子為娘子,這是長安貴族裏的習慣,外地百姓中並不會這樣講究。聽了秋菊的解釋,其他人點頭:“哦,原來這樣。”
“哎,不對,你剛才說侯府?”
“對啊,我們郎君是長安定勇侯府的嫡長子呢。”秋菊說起這些格外自豪。
晉江縣百姓們隻知道蕭景鐸來自長安,好像還有功名在身,但是對於他的出身卻並不清楚。官場裏同僚之間肯定都知根知底,但是在晉江縣,蕭景鐸不說,普通人也不會知道。
人群裏立刻一片讚譽聲,這迴婦人們更加熱情了,紛紛打聽:“蕭縣令竟然是侯府裏的公子,那這種高門大戶,是不是早就給子女定了親事?不知蕭縣令可有娃娃親?”
“沒呢,再說現在要守國孝,郎君說不急這些。”
婦人們意味深長地“哦”了一聲。想起這段時間的傳聞,家裏有未婚女兒的婦人就更熱情了,紛紛打探詳情。
蕭景鐸出身這些沒必要瞞著,但是涉及到蕭景鐸的私事,秋菊就不肯多說了,任這些人怎麽問,秋菊也什麽都不說。
婦人們在討論蕭縣令,前來做工的未婚少女們不好意思多聽,都紅著臉端起繡架,坐到了另一邊。陳詞也和少女們坐著,反倒不敢來婦人這邊查看情況了。
惜棋見秋菊被圍攻,正打算出口救她,就聽到門外傳來咚咚咚的腳步聲,一個人一邊跑一邊高興地大喊:“蕭縣令迴來啦!”
“大郎君迴來了!”秋菊噌的一聲站起來,都顧不得收拾自己的針線筐,提起裙子就往外跑,“陳娘子,我的針線筐你先幫我收著,我一會迴來取!我現在得先迴去了!”
此時,蕭景鐸正坐在縣衙裏聽主簿等人稟事。
事實證明,蕭景鐸在和不在,晉江縣衙的辦事效率就是兩碼事,但是好在他三令五申的事情沒人敢怠慢,繡坊現在已經慢慢步入正軌,許多女子雖然還繡不好,但也一步步摸到了雙麵繡的門檻。
縣衙裏許多人摸不著頭腦:“縣令,我們大費周折地供著繡坊究竟有什麽用?這得花費多少銀錢!”
原來壽禮的事情沒有定論,蕭景鐸為了不走露消息,一直沒有解釋繡坊的用途。但是如今賀禮已經敲定,說出來也無妨,更何況今日不解釋清楚,縣衙裏的人就不會重視此事,於是蕭景鐸端肅起神色,問道:“你們可知,我從成都府帶迴來的是什麽?”
“不是刺史的賞賜嗎?”
“自然不是。那些是刺史吩咐下來,讓晉江縣協助成都府置辦千秋壽禮的材料。”
主簿等人都倒抽一口涼氣:“聖人千秋節的壽禮竟然落到了我們縣頭上?”
“不錯,所以這幾日繡坊裏的女子都會全力籌備賀禮,此事事茲重大,你們都要小心對待,萬不可妨礙繡坊!”
縣衙裏的官吏都知曉輕重,說道:“原來縣令置辦繡坊是為了壽禮,既然如此,那當然不可等閑待之,我等明白的。”
除了壽禮之外,蕭景鐸還有更深的打算,但是現在這些沒必要他們說。蕭景鐸見這幾人的態度都端正起來,又□□了幾句,就讓他們退下了。
等閑人都離開後,蕭景鐸叫來屬下,問:“車上的東西都安置好了?”
“已經都搬到專門的繡房,現在正在整理屋子。”
“好,動作快些,不得耽誤。”
壽禮可以說是近期最重要的事情,雖然蕭景鐸說得信誓旦旦,但他心裏卻頗有壓力。
據手下迴報,繡坊裏入門的女子並沒有多少,隻有少數幾人掌握了雙麵繡基本針法,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晉江縣內的刺繡規模一時半會起不來。然而偏偏,千秋節等不得了。
千秋節賀禮至關重要,目前看來,隻能讓其他人給陳詞打下手,真正的要務,還得落在陳詞身上。
蕭景鐸倒不是擔心陳詞的手藝,他更擔心時間夠不夠。蕭景鐸留在前廳處理了一會公務,最後忍不住喚人來催促:“快些布置繡房,布置好後便去請陳姑娘。”
為了這此壽禮的籌備,蕭景鐸專門空出一整間屋子供陳詞和其他繡娘使喚,從成都府帶迴的針線、絲綢一應俱全,全都陳列在屋內。
等把繡房和前院的事情處理好,天已經全黑了,蕭景鐸這才迴到東院。
這時候,秋菊等人已經在東院裏等了許久,見蕭景鐸終於迴來,她們連忙迎上來:“郎君,我聽蕭林說你在前院盯著繡房,專門空出一間繡房做什麽?”
“倒也不算計劃。”蕭景鐸說,“現在談這個為時過早,現在最要緊的,是成都府那邊的意思。”
若是成都府同意,雙麵繡可以作為賀禮赴京,那他的計劃才有實施的餘地,若是成都府不願意冒險,那再多的計劃都得擱一擱。不過盡人事聽天命,無論結果如何,事先的準備都要做好。
蕭景鐸這人說做就做,沒幾天,他就在縣衙後麵置辦了幾套院落,供陳詞和其他繡女白日工作。為此,蕭景鐸派人向全縣宣傳,隻要心靈手巧、賦閑在家的女子,不拘年齡身份,都可以來繡坊學習,繡坊裏免費提供針線,白日裏還管一頓飯。
晉江縣周圍土地稀缺,所以女子們大都留在家裏,用不著到外麵幫忙種地。蜀地的百姓極為吃苦,婦女們也是一樣,聽說繡坊裏管吃管用,晚上也不耽誤迴家,所以好多人都來繡坊報名,畢竟能掙一點是一點。
其實蕭景鐸的這個決策頂著眾多壓力,繡坊的一切花銷都是公款,主簿等人非常不讚同,縣衙本就沒什麽積蓄,現在還要這樣浪費,那入冬了可怎麽辦?最重要的是,讓這麽多女子學刺繡,有什麽用?主簿等人猜測蕭景鐸想學著成都府販賣蜀繡,可是晉江縣桑蠶產量不豐,道路難行,最重要的是在內沒有門路,在外沒有名聲,他們晉江縣效仿成都府,豈不是東施效顰?
但是架不住蕭景鐸執意如此,即使主簿再反對,繡坊也如期開張了。每日白日,陳詞從府衙後門出門,過一條街去繡坊裏教其他人繡雙麵繡,秋菊和惜棋隻要忙完了手裏的事情,也會過去旁聽。
繡坊剛剛步入正軌,戎州的消息就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又一個月結束了,全國各縣調研情況已出,是否查看?
蕭景鐸心情沉重地點了【是】
本縣農業狀況:大概興許將將能吃飽
本縣經濟狀況:沒有經濟
本縣文化產業:那是什麽?
縣衙目前財政情況:在破產的邊緣試探
一句話總結:請盡快製定致富計劃!!!
第73章 致富
戎州刺史很快傳來了消息,召蕭景鐸去戎州議事。
在議事廳, 刺史說:“成都府刺史大為讚賞, 當時就同意了我們的提議, 估計過不了幾天, 他就會派人來接那對母女了。”
“極好。”
“到時候你估計要隨著隊伍一起去, 如果不出差錯, 這會是我們劍南道最重要的賀禮,萬萬馬虎不得。你親自去見刺史, 有些東西也好商議。”
“謝刺史賞識。”蕭景鐸知道這必然是戎州刺史給他說了好話, 當時毫不馬虎地拜謝。
戎州刺史揮揮手示意他起來, 繼續說:“到了成都人多眼雜, 你一定要謹言慎行, 少說少錯。而且記著,成都刺史已經答應了,屏風大概有一到兩扇由我們戎州接手,你可不要被人誆了去。”
竟然拿下了兩扇, 蕭景鐸對這個結果大為意外, 如果戎州或者晉江縣能爭取到貢品的籌備, 無論是朝廷論功行賞還是後來的行商創業, 都大有裨益。蕭景鐸原先想著, 成都府肯讓出一扇就頂頭了,沒想到戎州刺史談判的本領相當不錯, 居然爭取下兩扇。
“屬下明白,請刺史放心。”
戎州刺史說的沒錯, 蕭景鐸迴到晉江縣沒多久,成都府的馬車就到了,蕭景鐸反複叮囑了繡坊的事情,又提前安排好縣中各項公務,然後就帶著周家母女,再次前往成都府。
上次來成都府還是為了考績,這次他的身份大為不同,府衙之人對他的態度也殷勤了許多。蕭景鐸安置好周氏母女後,連著幾天都在刺史府內和諸位上官議事。
都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何況這些人還不是臭皮匠。官員們齊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語,屏風一事就越敲越明。
“畫各地風景這個主意妙計,正好天下十道,不如就設十扇屏風,每一扇對應一道。”
“這個辦法好。可是繡娘們沒見過其他地方,怎麽辦?”
“這樣吧。”成都府刺史發話了,“我去讓手下拿授官名錄,挑選幾個祖籍在此,或是熟悉當地,在其他各道做過官的善畫官員,讓他們把當地標誌風景畫好,然後交給繡娘去繡。”
蕭景鐸有些疑問:“繪畫有沒有什麽限定?繡娘繡的出來嗎?”
“沒事。”成都府的人對此非常自信,“讓他們隨意畫,我們府的繡娘繡得出來。”
好吧,蕭景鐸服氣了,默默閉嘴。
沒一會,名冊拿來了,眾人捧著名冊討論了大半天,終於把繪畫之人敲定了個七七八八。
有一個官員翻了好幾頁,突然說:“好像沒有河北道的人,諸位有誰去過河北道?”
在座眾人都搖頭,河北道非常靠北,許多官員都有故土情懷,派官時都會提前打點,好離家鄉近些,河北道和劍南道幾乎成了條對角線,哪有人去過那裏。
這時候,蕭景鐸主動說話了:“刺史,我便是河北道幽州人。”
“你不是長安來的嗎,怎麽成了涿郡人?”
涿郡現稱幽州,隻不過民間還習慣叫做涿郡。
“說來話長,九歲之前,我隨家族住在涿郡老家,等聖上定都之後,蕭家才全族遷往長安。”
“原來如此。”刺史點頭,道,“既然你在那裏長大,河北道的圖就由你來負責了。可善工筆?”
蕭景鐸點頭:“尚可。”
其實並不是尚可,他在清源寺時,曾由明覺大師手把手教著寫字畫畫,之後也被許多在寺裏做客的名家指點過,所以蕭景鐸說自己繪畫尚可,委實是自謙了。
繪畫也不是個輕省活,即使被刺史指定的十個人都是善畫之人,獨立畫一副某道山河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好在繡娘們學習雙麵繡也需要時間,倒也不算耽誤。
算算時間,其實留給他們趕製屏風的時間並不多了,千秋宴在八月底,劍南道前去賀壽的隊伍至少要提前半個月到長安,官場上有些打點必不可少,而且除去花在路上的時間,至少七月初,使隊就要準備著出發了。
現在已經五月了,留給他們的時間委實不多。
蕭景鐸等人在忙著作畫,刺史這段時間也沒閑著,他調動整個成都府的資源,用最好的蠶絲織出許多半透明的絲綢,蕭景鐸還曾隨著其他官員前去參觀,發現這種絲綢非常輕巧,五六層疊在一起依然能看到最下方的字跡,而且極為堅固,是做屏風最好的底料。
而且成都府盛產蜀繡,許多工藝一應俱全,刺史吩咐下去沒幾天,裝裱屏風的木架就做好了,蕭景鐸親眼看到精致高大的紅木架送入刺史府,蕭景鐸心裏默默歎了口氣,當初沒有和成都府搶生意是對的,即使他私藏了雙麵繡的技巧,恐怕一時半會之內,也根本趕製不出滿意的大型屏風。果然這種大頭就該讓給上級州府,他們晉江縣跟著喝些湯就夠了。
刺史將河北道的繪圖任務交給蕭景鐸,顯然是不允許有任何差池的。蕭景鐸想了很久,都無法決定到底畫什麽。
其實他對涿郡的記憶已經非常淡薄了,那是他才七八歲,每日最常見到的就是一望無際灰蒙蒙的土地,他委實想不出來,用什麽可以代表河北道。相比之下,蕭景鐸倒對先帝帶兵攻打涿郡的畫麵記憶猶新。
他猶豫了很久,最後決定,就畫這副令他久久不能忘卻的畫麵。
等刺史看到蕭景鐸上呈的筆墨後,他愣怔了一下,問:“這是……”
“我八歲時,有幸親眼看到先帝帶玄鐵騎橫掃涿郡。我一見之後再也無法忘卻,於是鬥膽畫了出來。”
蕭景鐸說完之後,低著頭再不言語。刺史盯著桌子上的黑雲壓境圖,盯著紙上張牙舞爪的“宣”字軍旗,異常痛快地說:“行了,你的不用改了,就這幅吧。”
果然同是官場中人,對如何不經意地拍馬屁這門學問不須多言,個個都心有靈犀,一點就通。
陸陸續續地,另外九人也上交了底圖。刺史和眾官傳看了半響,一致覺得不題詩不像樣子。在官場中混,別的不說,這些官員個個都能詩會賦,寫的一手好字,所以刺史剛剛提了個頭,其他人就踴躍參與,紛紛獻詩。眾人挑選了最好的幾首,由成都府的各位長官代勞,提筆寫在各地山河圖的留白處。
刺史作為一州之長,自然攬下了劍南道題詞的活,至於太原府和長安兩幅畫上的題詞沒人敢寫,這兩個地方自然要留到長安,讓大人物們寫。
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接下裏就是靜待繡娘們的成果。蕭景鐸的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事情也輪不到他插嘴,於是他在成都府又留了一天,就主動告辭。
走時,刺史特意給他備了一輛馬車,裏麵裝著裝裱屏風的紅木架和眾多絲綢,連絲線也一應配好了。這是之前成都府刺史答應分給戎州的兩扇屏風,成都府的人生怕戎州的絲綢不夠好,毀了整架屏風,幹脆把所有東西都給他們配齊了,成都府花得起這份錢。
這兩扇屏風,一扇送去給戎州刺史,另一扇歸蕭景鐸負責。
戎州刺史早就派人去晉江縣學習雙麵繡,後來覺得搬來搬去太麻煩,幹脆讓負責刺繡之人留在晉江縣,繡完了直接將成品送迴來。換言之,蕭景鐸等於要同時準備兩扇屏風的繡製,但是最後卻要分一半功勞給戎州刺史。
在官場中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蕭景鐸並沒有多說什麽,直接就點頭應下了。相反,他現在更關心他交代的繡坊怎麽樣了。
.
秋菊坐在繡坊裏,一邊落針一邊和身邊人嘮嗑:“大郎君已經走了半個月,不知道他在成都府怎麽樣了?”
“縣令跟著刺史去做正事,這是好事,哪能一時半會就迴來呢。”說完這句話,女子們控製不住八卦的天性,忍不住打探蕭景鐸的事:“秋菊,你為什麽總叫縣令大郎君?”
“郎君在侯府裏行長,我們都喚他為大郎君。”
稱唿年輕男主子為郎君,女主子為娘子,這是長安貴族裏的習慣,外地百姓中並不會這樣講究。聽了秋菊的解釋,其他人點頭:“哦,原來這樣。”
“哎,不對,你剛才說侯府?”
“對啊,我們郎君是長安定勇侯府的嫡長子呢。”秋菊說起這些格外自豪。
晉江縣百姓們隻知道蕭景鐸來自長安,好像還有功名在身,但是對於他的出身卻並不清楚。官場裏同僚之間肯定都知根知底,但是在晉江縣,蕭景鐸不說,普通人也不會知道。
人群裏立刻一片讚譽聲,這迴婦人們更加熱情了,紛紛打聽:“蕭縣令竟然是侯府裏的公子,那這種高門大戶,是不是早就給子女定了親事?不知蕭縣令可有娃娃親?”
“沒呢,再說現在要守國孝,郎君說不急這些。”
婦人們意味深長地“哦”了一聲。想起這段時間的傳聞,家裏有未婚女兒的婦人就更熱情了,紛紛打探詳情。
蕭景鐸出身這些沒必要瞞著,但是涉及到蕭景鐸的私事,秋菊就不肯多說了,任這些人怎麽問,秋菊也什麽都不說。
婦人們在討論蕭縣令,前來做工的未婚少女們不好意思多聽,都紅著臉端起繡架,坐到了另一邊。陳詞也和少女們坐著,反倒不敢來婦人這邊查看情況了。
惜棋見秋菊被圍攻,正打算出口救她,就聽到門外傳來咚咚咚的腳步聲,一個人一邊跑一邊高興地大喊:“蕭縣令迴來啦!”
“大郎君迴來了!”秋菊噌的一聲站起來,都顧不得收拾自己的針線筐,提起裙子就往外跑,“陳娘子,我的針線筐你先幫我收著,我一會迴來取!我現在得先迴去了!”
此時,蕭景鐸正坐在縣衙裏聽主簿等人稟事。
事實證明,蕭景鐸在和不在,晉江縣衙的辦事效率就是兩碼事,但是好在他三令五申的事情沒人敢怠慢,繡坊現在已經慢慢步入正軌,許多女子雖然還繡不好,但也一步步摸到了雙麵繡的門檻。
縣衙裏許多人摸不著頭腦:“縣令,我們大費周折地供著繡坊究竟有什麽用?這得花費多少銀錢!”
原來壽禮的事情沒有定論,蕭景鐸為了不走露消息,一直沒有解釋繡坊的用途。但是如今賀禮已經敲定,說出來也無妨,更何況今日不解釋清楚,縣衙裏的人就不會重視此事,於是蕭景鐸端肅起神色,問道:“你們可知,我從成都府帶迴來的是什麽?”
“不是刺史的賞賜嗎?”
“自然不是。那些是刺史吩咐下來,讓晉江縣協助成都府置辦千秋壽禮的材料。”
主簿等人都倒抽一口涼氣:“聖人千秋節的壽禮竟然落到了我們縣頭上?”
“不錯,所以這幾日繡坊裏的女子都會全力籌備賀禮,此事事茲重大,你們都要小心對待,萬不可妨礙繡坊!”
縣衙裏的官吏都知曉輕重,說道:“原來縣令置辦繡坊是為了壽禮,既然如此,那當然不可等閑待之,我等明白的。”
除了壽禮之外,蕭景鐸還有更深的打算,但是現在這些沒必要他們說。蕭景鐸見這幾人的態度都端正起來,又□□了幾句,就讓他們退下了。
等閑人都離開後,蕭景鐸叫來屬下,問:“車上的東西都安置好了?”
“已經都搬到專門的繡房,現在正在整理屋子。”
“好,動作快些,不得耽誤。”
壽禮可以說是近期最重要的事情,雖然蕭景鐸說得信誓旦旦,但他心裏卻頗有壓力。
據手下迴報,繡坊裏入門的女子並沒有多少,隻有少數幾人掌握了雙麵繡基本針法,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晉江縣內的刺繡規模一時半會起不來。然而偏偏,千秋節等不得了。
千秋節賀禮至關重要,目前看來,隻能讓其他人給陳詞打下手,真正的要務,還得落在陳詞身上。
蕭景鐸倒不是擔心陳詞的手藝,他更擔心時間夠不夠。蕭景鐸留在前廳處理了一會公務,最後忍不住喚人來催促:“快些布置繡房,布置好後便去請陳姑娘。”
為了這此壽禮的籌備,蕭景鐸專門空出一整間屋子供陳詞和其他繡娘使喚,從成都府帶迴的針線、絲綢一應俱全,全都陳列在屋內。
等把繡房和前院的事情處理好,天已經全黑了,蕭景鐸這才迴到東院。
這時候,秋菊等人已經在東院裏等了許久,見蕭景鐸終於迴來,她們連忙迎上來:“郎君,我聽蕭林說你在前院盯著繡房,專門空出一間繡房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