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被當作洪水猛獸的李文柏摸摸鼻子,突然覺得這小孩若是不搞些糟心的事情,其實還蠻可愛的。
不過這想法也是轉瞬即逝,李文柏也懶得多想,便迴想著今日要考校的課業邊往王行之的書房走去。
半山書院地如其名,整座五華山除了書院和五華寺之外幾乎不剩下了什麽,占地麵積之大,甚至有學年不同的學子同在書院學習數年,一麵都沒有見過,還是為官多年後偶然提起時才知道兩人師出同門。
書院的大部分土地被用作學堂和書房,被雇傭的夫子有負擔不起京城房價的,也多居住在這裏。
王行之的居所在書院最深處,穿過數間學堂和校場、馬廄,再穿過夫子們居住的數間小院,才能到達王行之的院子。
書院中的宅院普遍小而精致,王行之身為山長住的也不過是個三進的小院,穿過前堂左手邊就是書房,無需講課的時候,王行之就在此處讀書休息,批改課業,此時成了李文柏專用的學堂。
李文柏如往常一樣背著書箱推開書房門,想也不想就行禮告罪:“老師,學生來遲了。”
雖然還沒到授業的時辰,但王行之的習慣是每日都會早到半個時辰,身為學生自然不能讓老師等,所以李文柏也養成了每日提前大半個時辰的習慣,今天被趙旭之這麽一耽擱,路上緊趕慢趕還是沒能在王行之到達之前趕到書房。
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事,但該有的態度還是要有。
王行之果然已經到了,現正在書桌前不知寫些什麽,聞言抬了下眼皮子:“嗯,讓你溫習的課業怎麽樣了?”
李文柏不敢怠慢,快步走到專門為他準備的桌案邊把書箱放下,拱手迴道:“稟老師,學生已能將《禮記》熟背。”
《禮記》可謂四書五經中最為枯燥沒有之一,要前前後後完整地背個遍,還要保證字字句句都能滾瓜爛熟,即使有了原主人的底子,還是著實廢了李文柏不少功夫。
王行之放下筆,突然道:“凡居民,量地以製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
李文柏正色:“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此乃《禮記》《王製》所言。”
王行之又問:“何解?”
李文柏略一沉吟,便道:“凡安置民眾,地狹則城小,城小則民少,反之亦然,不可有違,才可做到無閑置之土地,無無業之遊民,按部就班、安居樂業,百姓尊君親上,然後才能興學,教化百姓。”
王行之問:“何謂‘六禮’、‘七教’、‘八政’?”
李文柏迴答:“‘六禮’者,冠、昏、喪、祭、鄉、相見也;‘七教’者,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也;‘八政’者,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製也。”
對答如流,王行之麵色稍作緩和:“《王製》篇貼經時多有出現,作策論題雖少,但如今大齊年年戰亂不停,百姓生活困苦、邊民不服教化早已讓聖上頭疼不已,作為會試考題的幾率還是有的,雖枯燥,但不可有所輕慢。”
李文柏躬身:“學生受教。”
終於過了晨考這關,李文柏暗暗鬆了口氣,《禮記》數十篇洋洋灑灑數千言,其中最枯燥的莫過於《王製》,也是他最不熟練的一篇,還好王行之問的原身都有記住,僥幸沒被難倒。
“坐吧。”王行之頭也不抬,“今日為師正好得閑,你把《禮記》全篇背來聽聽。”
...?!
李文柏表情木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僵在原地半晌吐不出“遵命”二字。
那可是《禮記》全篇啊!真要全部背誦一遍,能直接背上一個時辰還不夠!
王行之卻一點玩笑的意思都沒有,見李文柏呆愣在原地,不禁不悅地皺起眉:“怎麽,莫非熟背,是欺騙為師的不成?”
“不...學生不敢!”李文柏垂死掙紮,“老師,全篇實在太多了吧,要不您隨意出題,學生迴答便是?”
“不可,說背就背。”王行之不為所動,“你若不願坐著背,就站過來背吧。”
看樣子是逃不過去了,李文柏清了清嗓子開始背誦: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王行之仰靠在椅背上,微微閉上眼,頭顱隨著李文柏的背誦而微微晃動,看起來居然頗有些自得其樂的樣子。
一個多時辰過後,天色已經完完全全亮了下來,李文柏終於背到最後一句:“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誌焉。禮以治之,義以正之,孝子弟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口幹舌燥地咂咂嘴,見王行之仍然沒有睜眼,李文柏小心翼翼地提醒:“老師,學生背完了。”
“嗯。”王行之坐正身體,一雙沒什麽情緒的眼睛望向李文柏,“背誦倒是一字不差,不知可全理解通透了?”
一問既出,李文柏隻覺天旋地轉,不可置信道:“老師的意思,是讓學生再全篇解讀一番?”
...
被李文柏的表情逗樂,王行之無奈地笑了:“為師是考教你課業,又非故意折磨於你,故意那麽為難你作甚?”
“嘿嘿...”心口的大石終於落下,李文柏忙不迭地拍馬屁,“老師待學生如親子,學生自然是知道的...”
“行了!”王行之沒好氣地板下臉,“喝口水潤潤嗓子吧,為師還有話要問。”
得到準許,李文柏告了罪,走到茶幾邊一口氣連喝三杯白水,又轉迴桌案邊坐下:“不知老師有何考教?”
“不是考教,此問與會試無關。”王行之問得漫不經心,“琴棋書畫、君子六藝,你可有所擅長?”
此問堪稱當頭一棒,李文柏取書的手頓在原地,表情木然:“學生...”
說了半天沒說出來,王行之不耐地抬頭,猛地看見李文柏複雜難辨的表情,反應了一會兒,不敢置信地脫口而出:“你莫非一竅不通?”
李文柏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不瞞老師,學生出身商賈之家,幼時雖讀了點書,但到底不如書香門第...這君子六藝中的‘禦’、‘數’兩項學生倒是粗通一二,但其他的...”
“好了,無需再說。”王行之一臉不忍直視,“算了,午後你隨為師去詩會,注意隨機應變,不要丟人。”
“詩會?”李文柏瞪大眼,這個“詩會”是他想的那個“詩會”嗎?
但王行之顯然並不準備給李文柏任何的僥幸心理,邊整理今日要用到的書冊邊解釋,“為師的好友午後在五華山頂辦有詩會,你隨為師前去。”
好吧,果然是想象中的那種“詩會”...
李文柏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老師,學生一個小輩,到時隻需作陪便是,無需吟詩作賦吧?”
“這是什麽話?”王行之不悅,“我王行之的學生,若連簡單的吟詩作賦都做不到,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老師息怒,學生隻是隨口一問。”李文柏忙解釋,心中卻苦笑連連。
這下完了,他詩賦的水平也就是能通背《聲律啟蒙》的程度,就這還是拖了原身的福,萬一到時候真被叫起來即興作詩...
想想到時慘不忍睹的狀況,李文柏眼前一黑,隻覺生不如死。
但拒不參加肯定是不可行的,古時“詩會”是文人學子擴大人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既決定要科考為官,當然不可能閉門造車。
且這種場合一般無人引薦的話,像李文柏這種在文壇籍籍無名的小輩是決計不可能參加的,王行之主動帶著他,也是提點的一種。
若要拒絕,就真是不知好歹了。
不知道小學生心中的百轉千迴,王行之從抽屜中拿出一疊卷紙:“今日不講經,也不談政事,這是去年會試的考卷,你做做看。”
模擬考試?
李文柏打起精神接過考卷,心中滿是感激。
這玩意在京城的黑市叫價可到了百兩以上,而且供不應求,如果沒點門路連考卷的毛都摸不到,一般的學子能買到幾年前的會試試卷都可以說是三生有幸,絕對會如獲至寶拿迴家反複鑽研。
而王行之居然就這麽隨意地從抽屜裏抽了出來,跟平日中抽張白紙根本沒什麽兩樣。
“特權階級啊...”李文柏行過禮,開始專心致誌地答卷。
真正的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要在考場中待上足足九日,考卷自然不可能隻有這薄薄的一張紙,王行之拿出的隻是試卷的一部分,最為簡單的“貼經”題。
李文柏仔細讀題,發現其中考題果然沒有半點規律可尋,上半句出自《詩經》,下半句就有可能出自《尚書》,甚至有隨意兩冊書中隨機組合出來的句子,完全摸不著頭腦,隻能憑記憶答題。
能把普普通通的“完形填空”題搞出這麽多花樣,會試的出題考官還真是個辛苦活兒...
王行之平日公務繁忙,大多數時間都是留下今日的課業題目之後就消失無蹤,隻偶爾會出現監督一下進度而已,在純課業上教導李文柏更多的,其實是顧文這個聽說很忙卻三天兩頭就能在書院耗上一日的便宜師兄。
可今日不知為何,直到臨近正午李文柏答完考題,王行之都端端正正坐在書桌邊,看起來一點也不忙,還時不時下來看看完成進度,弄得李文柏心下惴惴,緊張程度完全不輸現代高考時遇上老在你課桌邊晃悠的考官。
終於做完,李文柏長舒一口氣放下筆,起身拱手行禮:“老師,學生做完了。”
“嗯,拿上來吧。”王行之清清嗓子,“時辰不早了,放下卷紙就去用午飯吧,離詩會還有段時間,不急。”
李文柏恭聲應是,見王行之依舊端坐不動不由疑惑:“老師呢?”
“為師就不用你擔心了。”王行之趕蒼蠅似地揮手,“去吧,午後的詩會可不提供吃食。”
隻當王行之打算在書房開小灶,李文柏識趣地退下了。
李文柏前腳剛走,顧文後腳就從內間出現,一邊行禮一邊笑嘻嘻地打趣:“學生這等做派,倒像是在與老師私會。”
“口無遮攔!”王行之怒極,“說的都是什麽話!”
“好了好了,是學生無禮,老師千萬莫要發怒。”顧文告罪得毫無誠意,又快步行至桌邊湊上腦袋,“這便是師弟的答卷?不知能答對幾題?”
“誰知道,反正定會比你強。”王行之敲敲桌子,在大弟子麵前顯得十分放鬆,“說吧,這時候來找為師所為何事?”
顧文神神秘秘地湊近王行之耳朵,笑道:“老師可知,今日朝會上,賀老將軍當著群臣的麵,請求陛下選派皇子作為監軍,隨軍一道北上。”
“什麽?!”王行之一驚,隨即反應過來,“這便是那小子出的主意?”
“什麽都瞞不過老師。”顧文笑得暢快,“這個小師弟啊,出的主意橫衝直撞,一點不考慮後路,卻勝在見效。”
作者有話要說: 趙旭之是不是很萌,^_^
第78章 詩會(一)
“這混小子, 說話做事一點不過腦子!”王行之搖搖頭, 麵帶擔憂之色, “賀將軍和皇上提, 皇上什麽反應?”
“一開始是駁斥。”顧文說, “最後應允了。”
“沒有你從中竄和,陛下能允?”王行之看著顧文。
顧文謙遜拱手:“老師太看得起學生了。”
“就你個混不吝的性子,早晚把自己搭進去。”王行之失笑著搖頭, 搖頭過後略一沉吟, 又道,“讓為師猜猜, 是趙王,還是燕王?”大皇子趙王馮瑞、三皇子燕王馮琨, 國朝能動得了刀兵, 如今適合出征的也就這兩位了。
顧文說:“是趙王。”
王行之皺眉:“陛下這是下決心了?”
趙王馮瑞生母是當朝皇後,正經的嫡長子,從生下來起就被雍和帝帶在身邊教養,一切都按照一朝太子的標準, 文武雙全一表人才,幾乎滿朝文武都認為他就是未來的太子。但一年接一年, 二皇子馮玨封了楚王, 三皇子馮琨封了燕王,馮瑞還在趙王的位置上待著,一點挪地方的兆頭都沒有。不過好在雍和帝還算健壯,幾位皇子也都還年輕, 立太子的奏折才沒有堆滿雍和帝的禦書房。
“不一定,學生看懸。”顧文說,“陛下雖點了趙王隨軍,緊接著又命燕王下親軍十二衛曆練,又給楚王殿下在戶部安了個職分,品階雖然不高,到底是皇子,誰敢怠慢。“
顧文摸摸頭:“幸好不是來我吏部,孫尚書老早看學生不順眼了,一準兒打發學生去伺候皇子殿下。”
王行之輕敲桌麵:“曆來皇子不直接參與三省六部地方政事,陛下這是想作甚?”
“能作甚?”顧文眸光流轉,“老師久不在朝堂,君臣之間老早沒那麽和諧了,王相國一心為國為民可就是不為君,五軍早成了統帥門下的私兵,剛好賀將軍起了個頭兒,打著一碗水端平的旗號,陛下不趁機摻沙子才怪。畢竟兒子再爭權奪利也是姓馮的。”
“這是四殿下還走不動道兒,如若不然,學生的吏部也肯定消停不下來。”顧文咂咂嘴,頗有些後怕。
比起尚在蟄伏的孫顯午,顯然是如日中天的王相國比較刺眼。
“文柏的這一句話,牽一發而動全身呐。”王行之說,“原本三位殿下手中都無甚實權,又嚴格限製與外臣交流,內外朝這才勉強維持著平衡,這麽一來,朝堂上下恐怕又要開始站隊了。”三個皇子這麽一動,不管願不願意,奪嫡之爭都正式拉開了序幕。
王行之起身走到門邊抬起頭,:“京都的仲秋,真是一年比一年冷呐。”
不過這想法也是轉瞬即逝,李文柏也懶得多想,便迴想著今日要考校的課業邊往王行之的書房走去。
半山書院地如其名,整座五華山除了書院和五華寺之外幾乎不剩下了什麽,占地麵積之大,甚至有學年不同的學子同在書院學習數年,一麵都沒有見過,還是為官多年後偶然提起時才知道兩人師出同門。
書院的大部分土地被用作學堂和書房,被雇傭的夫子有負擔不起京城房價的,也多居住在這裏。
王行之的居所在書院最深處,穿過數間學堂和校場、馬廄,再穿過夫子們居住的數間小院,才能到達王行之的院子。
書院中的宅院普遍小而精致,王行之身為山長住的也不過是個三進的小院,穿過前堂左手邊就是書房,無需講課的時候,王行之就在此處讀書休息,批改課業,此時成了李文柏專用的學堂。
李文柏如往常一樣背著書箱推開書房門,想也不想就行禮告罪:“老師,學生來遲了。”
雖然還沒到授業的時辰,但王行之的習慣是每日都會早到半個時辰,身為學生自然不能讓老師等,所以李文柏也養成了每日提前大半個時辰的習慣,今天被趙旭之這麽一耽擱,路上緊趕慢趕還是沒能在王行之到達之前趕到書房。
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事,但該有的態度還是要有。
王行之果然已經到了,現正在書桌前不知寫些什麽,聞言抬了下眼皮子:“嗯,讓你溫習的課業怎麽樣了?”
李文柏不敢怠慢,快步走到專門為他準備的桌案邊把書箱放下,拱手迴道:“稟老師,學生已能將《禮記》熟背。”
《禮記》可謂四書五經中最為枯燥沒有之一,要前前後後完整地背個遍,還要保證字字句句都能滾瓜爛熟,即使有了原主人的底子,還是著實廢了李文柏不少功夫。
王行之放下筆,突然道:“凡居民,量地以製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
李文柏正色:“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此乃《禮記》《王製》所言。”
王行之又問:“何解?”
李文柏略一沉吟,便道:“凡安置民眾,地狹則城小,城小則民少,反之亦然,不可有違,才可做到無閑置之土地,無無業之遊民,按部就班、安居樂業,百姓尊君親上,然後才能興學,教化百姓。”
王行之問:“何謂‘六禮’、‘七教’、‘八政’?”
李文柏迴答:“‘六禮’者,冠、昏、喪、祭、鄉、相見也;‘七教’者,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也;‘八政’者,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製也。”
對答如流,王行之麵色稍作緩和:“《王製》篇貼經時多有出現,作策論題雖少,但如今大齊年年戰亂不停,百姓生活困苦、邊民不服教化早已讓聖上頭疼不已,作為會試考題的幾率還是有的,雖枯燥,但不可有所輕慢。”
李文柏躬身:“學生受教。”
終於過了晨考這關,李文柏暗暗鬆了口氣,《禮記》數十篇洋洋灑灑數千言,其中最枯燥的莫過於《王製》,也是他最不熟練的一篇,還好王行之問的原身都有記住,僥幸沒被難倒。
“坐吧。”王行之頭也不抬,“今日為師正好得閑,你把《禮記》全篇背來聽聽。”
...?!
李文柏表情木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僵在原地半晌吐不出“遵命”二字。
那可是《禮記》全篇啊!真要全部背誦一遍,能直接背上一個時辰還不夠!
王行之卻一點玩笑的意思都沒有,見李文柏呆愣在原地,不禁不悅地皺起眉:“怎麽,莫非熟背,是欺騙為師的不成?”
“不...學生不敢!”李文柏垂死掙紮,“老師,全篇實在太多了吧,要不您隨意出題,學生迴答便是?”
“不可,說背就背。”王行之不為所動,“你若不願坐著背,就站過來背吧。”
看樣子是逃不過去了,李文柏清了清嗓子開始背誦: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王行之仰靠在椅背上,微微閉上眼,頭顱隨著李文柏的背誦而微微晃動,看起來居然頗有些自得其樂的樣子。
一個多時辰過後,天色已經完完全全亮了下來,李文柏終於背到最後一句:“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誌焉。禮以治之,義以正之,孝子弟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口幹舌燥地咂咂嘴,見王行之仍然沒有睜眼,李文柏小心翼翼地提醒:“老師,學生背完了。”
“嗯。”王行之坐正身體,一雙沒什麽情緒的眼睛望向李文柏,“背誦倒是一字不差,不知可全理解通透了?”
一問既出,李文柏隻覺天旋地轉,不可置信道:“老師的意思,是讓學生再全篇解讀一番?”
...
被李文柏的表情逗樂,王行之無奈地笑了:“為師是考教你課業,又非故意折磨於你,故意那麽為難你作甚?”
“嘿嘿...”心口的大石終於落下,李文柏忙不迭地拍馬屁,“老師待學生如親子,學生自然是知道的...”
“行了!”王行之沒好氣地板下臉,“喝口水潤潤嗓子吧,為師還有話要問。”
得到準許,李文柏告了罪,走到茶幾邊一口氣連喝三杯白水,又轉迴桌案邊坐下:“不知老師有何考教?”
“不是考教,此問與會試無關。”王行之問得漫不經心,“琴棋書畫、君子六藝,你可有所擅長?”
此問堪稱當頭一棒,李文柏取書的手頓在原地,表情木然:“學生...”
說了半天沒說出來,王行之不耐地抬頭,猛地看見李文柏複雜難辨的表情,反應了一會兒,不敢置信地脫口而出:“你莫非一竅不通?”
李文柏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不瞞老師,學生出身商賈之家,幼時雖讀了點書,但到底不如書香門第...這君子六藝中的‘禦’、‘數’兩項學生倒是粗通一二,但其他的...”
“好了,無需再說。”王行之一臉不忍直視,“算了,午後你隨為師去詩會,注意隨機應變,不要丟人。”
“詩會?”李文柏瞪大眼,這個“詩會”是他想的那個“詩會”嗎?
但王行之顯然並不準備給李文柏任何的僥幸心理,邊整理今日要用到的書冊邊解釋,“為師的好友午後在五華山頂辦有詩會,你隨為師前去。”
好吧,果然是想象中的那種“詩會”...
李文柏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老師,學生一個小輩,到時隻需作陪便是,無需吟詩作賦吧?”
“這是什麽話?”王行之不悅,“我王行之的學生,若連簡單的吟詩作賦都做不到,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老師息怒,學生隻是隨口一問。”李文柏忙解釋,心中卻苦笑連連。
這下完了,他詩賦的水平也就是能通背《聲律啟蒙》的程度,就這還是拖了原身的福,萬一到時候真被叫起來即興作詩...
想想到時慘不忍睹的狀況,李文柏眼前一黑,隻覺生不如死。
但拒不參加肯定是不可行的,古時“詩會”是文人學子擴大人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既決定要科考為官,當然不可能閉門造車。
且這種場合一般無人引薦的話,像李文柏這種在文壇籍籍無名的小輩是決計不可能參加的,王行之主動帶著他,也是提點的一種。
若要拒絕,就真是不知好歹了。
不知道小學生心中的百轉千迴,王行之從抽屜中拿出一疊卷紙:“今日不講經,也不談政事,這是去年會試的考卷,你做做看。”
模擬考試?
李文柏打起精神接過考卷,心中滿是感激。
這玩意在京城的黑市叫價可到了百兩以上,而且供不應求,如果沒點門路連考卷的毛都摸不到,一般的學子能買到幾年前的會試試卷都可以說是三生有幸,絕對會如獲至寶拿迴家反複鑽研。
而王行之居然就這麽隨意地從抽屜裏抽了出來,跟平日中抽張白紙根本沒什麽兩樣。
“特權階級啊...”李文柏行過禮,開始專心致誌地答卷。
真正的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要在考場中待上足足九日,考卷自然不可能隻有這薄薄的一張紙,王行之拿出的隻是試卷的一部分,最為簡單的“貼經”題。
李文柏仔細讀題,發現其中考題果然沒有半點規律可尋,上半句出自《詩經》,下半句就有可能出自《尚書》,甚至有隨意兩冊書中隨機組合出來的句子,完全摸不著頭腦,隻能憑記憶答題。
能把普普通通的“完形填空”題搞出這麽多花樣,會試的出題考官還真是個辛苦活兒...
王行之平日公務繁忙,大多數時間都是留下今日的課業題目之後就消失無蹤,隻偶爾會出現監督一下進度而已,在純課業上教導李文柏更多的,其實是顧文這個聽說很忙卻三天兩頭就能在書院耗上一日的便宜師兄。
可今日不知為何,直到臨近正午李文柏答完考題,王行之都端端正正坐在書桌邊,看起來一點也不忙,還時不時下來看看完成進度,弄得李文柏心下惴惴,緊張程度完全不輸現代高考時遇上老在你課桌邊晃悠的考官。
終於做完,李文柏長舒一口氣放下筆,起身拱手行禮:“老師,學生做完了。”
“嗯,拿上來吧。”王行之清清嗓子,“時辰不早了,放下卷紙就去用午飯吧,離詩會還有段時間,不急。”
李文柏恭聲應是,見王行之依舊端坐不動不由疑惑:“老師呢?”
“為師就不用你擔心了。”王行之趕蒼蠅似地揮手,“去吧,午後的詩會可不提供吃食。”
隻當王行之打算在書房開小灶,李文柏識趣地退下了。
李文柏前腳剛走,顧文後腳就從內間出現,一邊行禮一邊笑嘻嘻地打趣:“學生這等做派,倒像是在與老師私會。”
“口無遮攔!”王行之怒極,“說的都是什麽話!”
“好了好了,是學生無禮,老師千萬莫要發怒。”顧文告罪得毫無誠意,又快步行至桌邊湊上腦袋,“這便是師弟的答卷?不知能答對幾題?”
“誰知道,反正定會比你強。”王行之敲敲桌子,在大弟子麵前顯得十分放鬆,“說吧,這時候來找為師所為何事?”
顧文神神秘秘地湊近王行之耳朵,笑道:“老師可知,今日朝會上,賀老將軍當著群臣的麵,請求陛下選派皇子作為監軍,隨軍一道北上。”
“什麽?!”王行之一驚,隨即反應過來,“這便是那小子出的主意?”
“什麽都瞞不過老師。”顧文笑得暢快,“這個小師弟啊,出的主意橫衝直撞,一點不考慮後路,卻勝在見效。”
作者有話要說: 趙旭之是不是很萌,^_^
第78章 詩會(一)
“這混小子, 說話做事一點不過腦子!”王行之搖搖頭, 麵帶擔憂之色, “賀將軍和皇上提, 皇上什麽反應?”
“一開始是駁斥。”顧文說, “最後應允了。”
“沒有你從中竄和,陛下能允?”王行之看著顧文。
顧文謙遜拱手:“老師太看得起學生了。”
“就你個混不吝的性子,早晚把自己搭進去。”王行之失笑著搖頭, 搖頭過後略一沉吟, 又道,“讓為師猜猜, 是趙王,還是燕王?”大皇子趙王馮瑞、三皇子燕王馮琨, 國朝能動得了刀兵, 如今適合出征的也就這兩位了。
顧文說:“是趙王。”
王行之皺眉:“陛下這是下決心了?”
趙王馮瑞生母是當朝皇後,正經的嫡長子,從生下來起就被雍和帝帶在身邊教養,一切都按照一朝太子的標準, 文武雙全一表人才,幾乎滿朝文武都認為他就是未來的太子。但一年接一年, 二皇子馮玨封了楚王, 三皇子馮琨封了燕王,馮瑞還在趙王的位置上待著,一點挪地方的兆頭都沒有。不過好在雍和帝還算健壯,幾位皇子也都還年輕, 立太子的奏折才沒有堆滿雍和帝的禦書房。
“不一定,學生看懸。”顧文說,“陛下雖點了趙王隨軍,緊接著又命燕王下親軍十二衛曆練,又給楚王殿下在戶部安了個職分,品階雖然不高,到底是皇子,誰敢怠慢。“
顧文摸摸頭:“幸好不是來我吏部,孫尚書老早看學生不順眼了,一準兒打發學生去伺候皇子殿下。”
王行之輕敲桌麵:“曆來皇子不直接參與三省六部地方政事,陛下這是想作甚?”
“能作甚?”顧文眸光流轉,“老師久不在朝堂,君臣之間老早沒那麽和諧了,王相國一心為國為民可就是不為君,五軍早成了統帥門下的私兵,剛好賀將軍起了個頭兒,打著一碗水端平的旗號,陛下不趁機摻沙子才怪。畢竟兒子再爭權奪利也是姓馮的。”
“這是四殿下還走不動道兒,如若不然,學生的吏部也肯定消停不下來。”顧文咂咂嘴,頗有些後怕。
比起尚在蟄伏的孫顯午,顯然是如日中天的王相國比較刺眼。
“文柏的這一句話,牽一發而動全身呐。”王行之說,“原本三位殿下手中都無甚實權,又嚴格限製與外臣交流,內外朝這才勉強維持著平衡,這麽一來,朝堂上下恐怕又要開始站隊了。”三個皇子這麽一動,不管願不願意,奪嫡之爭都正式拉開了序幕。
王行之起身走到門邊抬起頭,:“京都的仲秋,真是一年比一年冷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