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一人的梁秋月睡夢裏都感到不踏實 更無法像別人那樣神采飛揚 ,便是想念方德生的時候也更少了。
分別是為了更好的懷念,有人這麽說。等到世界顛倒、鳥兒從腳下飛過、黃土在頭頂潰動,還有哪些懷念能夠依舊從容不變?忘了他吧!梁秋月時常站在小窗前,雙手交叉抱住自己的頸項,用力地按摩,從“反右”開始,她就患上了頭痛的毛病,眼簾忒忒地痙攣,常常失眠,就是睡著也時時驚醒,每次醒來,額上總滲出冷汗。
辛苦的工作,綿長的思念,對政治運動的憂懼,極大的催殘了她的心身,她的美麗和雅致在為適應新生活而不斷地自我矯正中,如同華麗的外衣被一件件脫掉,那個佳人如玉、肌膚勝雪的梁秋月臉上無可奈何地染上滄桑顏色,眉宇間有了兩條細深的皺紋,秀目裏露出執著的苦悲神情,仿佛一張陳舊的宣紙畫裏才有的古代愁思婦的臉,莫明其妙地活在現代。她謹謹慎慎,汲汲無歡,說話也沒高聲地理直氣壯過。對方德生的思念更是帶著羞恥感和罪惡感,早晚間聽廣播,鏗鏘有力的聲音不停地重複:“我們一定要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台灣同胞,我們的骨肉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麽方德生是屬於國民黨反動派還是屬於台灣人民?她抑止不住地在夜深人靜時偷偷地想。身邊的夢青唿吸均勻,沉沉入睡,那一雙方德生的眼睛啊就長在她的臉上,黑晶晶的,朝夕地看著她,雖然沒敢讓她姓方以免受地主家庭的影響,可她從頭到腳還是方家人的模樣,連笑的時候眼睛往下彎都像極了她的父親。她懂得一些事後曾問媽媽:“我爸爸呢?他是誰?”秋月忙低聲喝住她,以後不許提爸爸的事兒,你爸爸不在了。在周圍人岐視的目光裏,秋月覺得她對方德生的思念就像在黑沉沉的深穀裏哼著陰慘的幽曲,太陽下革命群眾一聲霹靂,她便魂飛魄散,那時,大多數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政治嗅覺,隨時準備向上級告發誰有反革命嫌疑。她在人場不但不能流露半點對那個人還有想念,而且還要不斷地重申對他的決絕。
離婚後的這幾年,有人三番五次地作媒,她總拿方德生作鏡子,難得有人入她的眼,不是高了,就是矮了,再不是文化低了。一來二去的,就拖了下來,拖成父母的一塊心病,臨終前還惦記著,吩咐兒子媳婦們關照妹妹,有合適的,一定要給妹妹找個人家。
在大嫂的撮合下,秋月結識了一位姓梅的幹部,也是大軍南下留在此地的,他的前任妻子得病死了,留下兩個不大的孩子,需要人照顧,老梅同誌是一家公司的黨委書記,四十多歲,高個子,黑圓臉兒,粗重的眉下有一對細長的眼睛,穿白襯衫,毛藍長褲, 大大方方地與秋月見了一麵。
“梁老師,你請坐。”他的北方口音很重,幾句家常話也說得像作報告似的有板有眼,聲音洪亮。
“坐,坐,你也坐”秋月客氣地微笑道,她 無論如何學不會走路生風說話高聲的舉止,總在不經意間斯文流露,現了原形,一副很柔弱的樣子。
梁大嫂在一旁添茶倒水地招待,因在她家,她便完全負起談話的責任,她先問梅書記是喜歡吃米還是吃麵,再說到紫水的特產,最後有意無意地說:“我這妹妹做飯做菜都好,在學校裏教書也是好樣的。”
秋月聽這話明顯地巴結人家,逐白了大嫂一眼。
梅書記客氣地看了秋月兩眼,沒有滿意或不滿意的表情,笑笑地說:“梁老師一看就是個講究人。”
梁大嫂托故燒水走開了,堂屋裏兩人都沒話,梅書記從從容容, 很篤定地坐著,秋月稍微局促地抬眼看院中的梧桐樹,一陣風吹來,桐葉嘩嘩作響,一陣風吹過去,桐花有幾朵輕落下來,她油然想起:“郎似桐花,儂似桐花鳳”的句子,差點念出來給梅書記聽,忽然想起方德生才愛聽這些,她一下子減去大半精神。梅書記見她低了頭,以為她心生眷意,畢竟自己條件夠好,逐沒話找話地與她閑聊了幾句,就告辭了。
過後,大哥和大嫂齊問秋月對這人的印象,她想了半天,淡淡地說:“看上去老到正派,就是太有架子了。”
哥嫂給她算了一筆帳,首先人家是黨員幹部,金身菩薩,光耀了一圈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 以後運動不用怕了,你一個女人需要強有力的男人來保護。這條理由最讓秋月動心,這個人十足的革命出身,可以幫她抵消自身的缺憾,她心裏已有三分願意了。
“如果這次對方沒意見,你就答應下來。”大哥慎重地對她說。
對方果然沒意見,托梁大嫂捎信,表示願意與秋月同誌互相接觸了解。大嫂塞進秋月手裏一張電影票,《白毛女》,梅書記請客。
秋月走進電影院時,昏白的日光燈亮著,梅書記已坐在那兒,他站起來與秋月打招唿,他們才坐下,燈熄了,電影轟地一聲開演,兩人沉默地看電影,因為坐得太近,秋月聞到梅書記的身上發出一股輕微的汗餿味兒,聽說北方人沒南方人講衛生,果然不錯。
散場時他們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秋月的身姿仍然年輕窈窕,梅書記往她身邊靠近一點兒問:“秋月同誌,平時你都看些什麽文藝作品?”
秋月迴答主要看報紙,沒有多少閑工夫可看書,梅書記便說看報紙也是一種學習,最好能看一些馬列主義的理論書籍,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更好地理解時代精神。
秋月微微抬起下巴頦,睜大了眼睛,十分認真地看身邊人,到底是黨委書記,開口就不一般,她對於理論一向是迷糊的,覺得那些莊嚴的書報堅如鐵甲,是屬於男人的,而女人們應該看溫軟如花布衣裳的小說詩歌。
他們走到岔路口分手時,梅書記鼓勵秋月道:“希望我們以後有機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路燈下,他注視他的細眼睛分外明,說話聲似從她的頭頂直竄到耳根子底下,汗餿味兒充盈在兩人之間,秋月不覺怔了一怔,往路邊退了幾步,路燈慘白地照住她,她本能地又低了頭。
梅書記把一隻手扶住電線杆,皺眉笑道:“秋月同誌,你知道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麽嗎?”
秋月神色一緊,梅書記道:“就是還有點假斯文的資產階級情調,若把這點改掉,你就是個十足的好同誌。”
秋月細聲道:“嗬!”
梅書記高寬的背影消失在小街盡頭,秋月站在冰漬似的白光暈裏,下意識地攏了攏白布衫領口,她也恨自己。為什麽老是改不掉文鄒鄒的毛病?就是和他結了婚,他也會不斷地敦促她改變的,那麽兩個人可能合不來、、、、、、、 、
迴到簡陋的小屋,黃暗的紙糊頂棚下吊盞昏黃的燈泡,一張不大的舊木床靠在東牆,一紅一藍兩條舊花布薄被折成豆腐塊狀排著,夢青今日去舅媽家了。秋月靠在被子上歪了半天,外麵夜已很深了,她知道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好,烏藍的天上懸一輪白太陽,有遙遠的聲音卻清晰如耳邊細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恍恍惚惚中,那些她極力扼殺的片段又迴來了:秀拔出群的少年郎,聰明而富於感情,他立於羅帳前,慢慢脫下純藍色的學生裝,露出潔白襯衣,一雙熱熱的手,湊過來的臉帶著一股清涼的牙膏氣……黑高的中年人,汗餿味兒,無生命的燈,秋月同誌有點窮講究……兩張麵孔在她大腦裏走馬燈似的轉來轉去,漸漸地轉累了,她斜歪著進入夢鄉。
過了幾天,她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嫂她不想當兩個孩子的後娘。把她的哥嫂氣了個倒仰,哥哥當即恨恨地罵她,不是腦子進了水就是新患了精神病,他不知道,處於苦戀中的女人本身就是一種病,而患了相思病的女人智商基本為零。梅書記一點都沒在乎,等著當書記娘子的女人多的是,他立即去見別人了。
秋月再嫁的事就像收音機裏唱著一支歌,熱熱鬧鬧的剛開頭,突然斷了電,停了,隻剩下嗤嗤喳喳的沙啞聲。
單位內外的人看她的眼神也起了變化,時有議論傳進她耳朵:“都這份上了,還擺譜?”“也不知誰不要誰呢!”
她出來進去從人們身邊走過,那些人笑不嗤嗤的目光劃過她,眼裏閃爍著兩支小銀針似的紮人,或者幹脆洋腔洋板地招唿她一聲,仿佛她帶著一陣不安的陰風從他們麵前細細吹過,又好似她頭上飛過烏鴉的影子。
秋月朝那些人冷冷地掃一眼,沒聽見似地走自己的路。
分別是為了更好的懷念,有人這麽說。等到世界顛倒、鳥兒從腳下飛過、黃土在頭頂潰動,還有哪些懷念能夠依舊從容不變?忘了他吧!梁秋月時常站在小窗前,雙手交叉抱住自己的頸項,用力地按摩,從“反右”開始,她就患上了頭痛的毛病,眼簾忒忒地痙攣,常常失眠,就是睡著也時時驚醒,每次醒來,額上總滲出冷汗。
辛苦的工作,綿長的思念,對政治運動的憂懼,極大的催殘了她的心身,她的美麗和雅致在為適應新生活而不斷地自我矯正中,如同華麗的外衣被一件件脫掉,那個佳人如玉、肌膚勝雪的梁秋月臉上無可奈何地染上滄桑顏色,眉宇間有了兩條細深的皺紋,秀目裏露出執著的苦悲神情,仿佛一張陳舊的宣紙畫裏才有的古代愁思婦的臉,莫明其妙地活在現代。她謹謹慎慎,汲汲無歡,說話也沒高聲地理直氣壯過。對方德生的思念更是帶著羞恥感和罪惡感,早晚間聽廣播,鏗鏘有力的聲音不停地重複:“我們一定要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台灣同胞,我們的骨肉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麽方德生是屬於國民黨反動派還是屬於台灣人民?她抑止不住地在夜深人靜時偷偷地想。身邊的夢青唿吸均勻,沉沉入睡,那一雙方德生的眼睛啊就長在她的臉上,黑晶晶的,朝夕地看著她,雖然沒敢讓她姓方以免受地主家庭的影響,可她從頭到腳還是方家人的模樣,連笑的時候眼睛往下彎都像極了她的父親。她懂得一些事後曾問媽媽:“我爸爸呢?他是誰?”秋月忙低聲喝住她,以後不許提爸爸的事兒,你爸爸不在了。在周圍人岐視的目光裏,秋月覺得她對方德生的思念就像在黑沉沉的深穀裏哼著陰慘的幽曲,太陽下革命群眾一聲霹靂,她便魂飛魄散,那時,大多數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政治嗅覺,隨時準備向上級告發誰有反革命嫌疑。她在人場不但不能流露半點對那個人還有想念,而且還要不斷地重申對他的決絕。
離婚後的這幾年,有人三番五次地作媒,她總拿方德生作鏡子,難得有人入她的眼,不是高了,就是矮了,再不是文化低了。一來二去的,就拖了下來,拖成父母的一塊心病,臨終前還惦記著,吩咐兒子媳婦們關照妹妹,有合適的,一定要給妹妹找個人家。
在大嫂的撮合下,秋月結識了一位姓梅的幹部,也是大軍南下留在此地的,他的前任妻子得病死了,留下兩個不大的孩子,需要人照顧,老梅同誌是一家公司的黨委書記,四十多歲,高個子,黑圓臉兒,粗重的眉下有一對細長的眼睛,穿白襯衫,毛藍長褲, 大大方方地與秋月見了一麵。
“梁老師,你請坐。”他的北方口音很重,幾句家常話也說得像作報告似的有板有眼,聲音洪亮。
“坐,坐,你也坐”秋月客氣地微笑道,她 無論如何學不會走路生風說話高聲的舉止,總在不經意間斯文流露,現了原形,一副很柔弱的樣子。
梁大嫂在一旁添茶倒水地招待,因在她家,她便完全負起談話的責任,她先問梅書記是喜歡吃米還是吃麵,再說到紫水的特產,最後有意無意地說:“我這妹妹做飯做菜都好,在學校裏教書也是好樣的。”
秋月聽這話明顯地巴結人家,逐白了大嫂一眼。
梅書記客氣地看了秋月兩眼,沒有滿意或不滿意的表情,笑笑地說:“梁老師一看就是個講究人。”
梁大嫂托故燒水走開了,堂屋裏兩人都沒話,梅書記從從容容, 很篤定地坐著,秋月稍微局促地抬眼看院中的梧桐樹,一陣風吹來,桐葉嘩嘩作響,一陣風吹過去,桐花有幾朵輕落下來,她油然想起:“郎似桐花,儂似桐花鳳”的句子,差點念出來給梅書記聽,忽然想起方德生才愛聽這些,她一下子減去大半精神。梅書記見她低了頭,以為她心生眷意,畢竟自己條件夠好,逐沒話找話地與她閑聊了幾句,就告辭了。
過後,大哥和大嫂齊問秋月對這人的印象,她想了半天,淡淡地說:“看上去老到正派,就是太有架子了。”
哥嫂給她算了一筆帳,首先人家是黨員幹部,金身菩薩,光耀了一圈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 以後運動不用怕了,你一個女人需要強有力的男人來保護。這條理由最讓秋月動心,這個人十足的革命出身,可以幫她抵消自身的缺憾,她心裏已有三分願意了。
“如果這次對方沒意見,你就答應下來。”大哥慎重地對她說。
對方果然沒意見,托梁大嫂捎信,表示願意與秋月同誌互相接觸了解。大嫂塞進秋月手裏一張電影票,《白毛女》,梅書記請客。
秋月走進電影院時,昏白的日光燈亮著,梅書記已坐在那兒,他站起來與秋月打招唿,他們才坐下,燈熄了,電影轟地一聲開演,兩人沉默地看電影,因為坐得太近,秋月聞到梅書記的身上發出一股輕微的汗餿味兒,聽說北方人沒南方人講衛生,果然不錯。
散場時他們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秋月的身姿仍然年輕窈窕,梅書記往她身邊靠近一點兒問:“秋月同誌,平時你都看些什麽文藝作品?”
秋月迴答主要看報紙,沒有多少閑工夫可看書,梅書記便說看報紙也是一種學習,最好能看一些馬列主義的理論書籍,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更好地理解時代精神。
秋月微微抬起下巴頦,睜大了眼睛,十分認真地看身邊人,到底是黨委書記,開口就不一般,她對於理論一向是迷糊的,覺得那些莊嚴的書報堅如鐵甲,是屬於男人的,而女人們應該看溫軟如花布衣裳的小說詩歌。
他們走到岔路口分手時,梅書記鼓勵秋月道:“希望我們以後有機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路燈下,他注視他的細眼睛分外明,說話聲似從她的頭頂直竄到耳根子底下,汗餿味兒充盈在兩人之間,秋月不覺怔了一怔,往路邊退了幾步,路燈慘白地照住她,她本能地又低了頭。
梅書記把一隻手扶住電線杆,皺眉笑道:“秋月同誌,你知道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麽嗎?”
秋月神色一緊,梅書記道:“就是還有點假斯文的資產階級情調,若把這點改掉,你就是個十足的好同誌。”
秋月細聲道:“嗬!”
梅書記高寬的背影消失在小街盡頭,秋月站在冰漬似的白光暈裏,下意識地攏了攏白布衫領口,她也恨自己。為什麽老是改不掉文鄒鄒的毛病?就是和他結了婚,他也會不斷地敦促她改變的,那麽兩個人可能合不來、、、、、、、 、
迴到簡陋的小屋,黃暗的紙糊頂棚下吊盞昏黃的燈泡,一張不大的舊木床靠在東牆,一紅一藍兩條舊花布薄被折成豆腐塊狀排著,夢青今日去舅媽家了。秋月靠在被子上歪了半天,外麵夜已很深了,她知道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好,烏藍的天上懸一輪白太陽,有遙遠的聲音卻清晰如耳邊細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恍恍惚惚中,那些她極力扼殺的片段又迴來了:秀拔出群的少年郎,聰明而富於感情,他立於羅帳前,慢慢脫下純藍色的學生裝,露出潔白襯衣,一雙熱熱的手,湊過來的臉帶著一股清涼的牙膏氣……黑高的中年人,汗餿味兒,無生命的燈,秋月同誌有點窮講究……兩張麵孔在她大腦裏走馬燈似的轉來轉去,漸漸地轉累了,她斜歪著進入夢鄉。
過了幾天,她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嫂她不想當兩個孩子的後娘。把她的哥嫂氣了個倒仰,哥哥當即恨恨地罵她,不是腦子進了水就是新患了精神病,他不知道,處於苦戀中的女人本身就是一種病,而患了相思病的女人智商基本為零。梅書記一點都沒在乎,等著當書記娘子的女人多的是,他立即去見別人了。
秋月再嫁的事就像收音機裏唱著一支歌,熱熱鬧鬧的剛開頭,突然斷了電,停了,隻剩下嗤嗤喳喳的沙啞聲。
單位內外的人看她的眼神也起了變化,時有議論傳進她耳朵:“都這份上了,還擺譜?”“也不知誰不要誰呢!”
她出來進去從人們身邊走過,那些人笑不嗤嗤的目光劃過她,眼裏閃爍著兩支小銀針似的紮人,或者幹脆洋腔洋板地招唿她一聲,仿佛她帶著一陣不安的陰風從他們麵前細細吹過,又好似她頭上飛過烏鴉的影子。
秋月朝那些人冷冷地掃一眼,沒聽見似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