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園子裏,茅草小屋內,徐三娘坐於椅上,捧著手爐,烤著炭盆,一邊手捧書卷,細細讀之,一邊等著那晁緗做好飯菜,擺上桌來。
其實唐玉藻當時所想,並非沒有道理。這徐三娘和晁四郎,來自於不同朝代,受的是不同教育,更不必提一個是博覽群書,過目不忘,而另一個,卻是目不識書,紇字不認。若說這兩人有甚麽共同語言,還都是徐挽瀾主動找的,下了苦功夫,讀了許多花花草草的書冊,才算是和他,有了不少話兒可說。
好在徐三娘對此,卻是並不介懷。她喜歡接納新的知識,並不覺得這有甚麽苦累。她的內心,也足夠強大,力敵勢均的知己雖好,但是一個知冷知熱的暖心人兒,對她來說,卻是更為重要。而最關鍵的是,她愛這般清淨安穩的小日子,飽食暖衣,安逸自在,這就是她的畢生所望。
這般想著,徐三娘不由微微一笑,擱下書卷,抬起頭來。那晁四郎恰在此時,端著菜肴,緩步行來,將清粥小菜,一一擺於桌上。
菜擺好了之後,徐三娘揚起笑臉,看向晁四郎——這是二人早先定好的規矩,見麵之時,得先親一下,分別之時,還要再親再抱,即便是用膳之前,也不能忘了親嘴咂舌。兩人才好了半年,那股子熱乎勁兒,倒還不曾過去,現下正是最黏糊的時候。
晁緗眼含寵溺,微微彎下身來,單手抬起她的下巴,分外溫柔地,含吮了兩下那柔軟唇瓣。兩人親熱過了,這便坐下身來,好似老夫老妻一般,邊說著家常話兒,邊手執竹筷,相對而食。
晁緗給她夾了菜,隨即清聲問道:“貞哥兒的那親事,可曾有了眉目?”
數月以前,徐三娘又贏了幾場官司,賺了不少銀錢。眼見得家中積蓄漸豐,日子也愈過愈是紅火,這徐家阿母,便打算將徐守貞的親事也提上日程。她托了相熟的媒婆,幫她尋摸合適的人家,隻是說來也怪,那媒婆接連說了幾家小娘子,乍一看都很是靠譜,可等那徐三娘私底下托人一查,卻都是各有各的麻煩,萬萬不能將弟弟嫁過去。
十月說了個商戶娘子,看起來沉厚寡言,當真是個老實人,可誰知徐三娘找人一問,才知道這娘子日日流連花街柳巷,家底兒敗得都差不多了,之前說得那些個彩禮,不過是在幹吹牛皮罷了。
十一月說了個讀書人,彩禮給的倒是不多,但徐三娘看過那人寫的文章,條理分明,筆酣墨飽,當真是個有出息的。可誰知她找了人一問,才知道這讀書的小娘子,向來是東抄西襲,拾人唾涕,那些個錦繡文章,全都不是她親筆所書。
現如今到了臘月,徐家阿母著急瞪眼,幹脆換了個新的媒婆。這媒婆一收了銀稞子,便跟徐榮桂說了個人家。那人家姓賈,在這壽春縣裏,也算得上大門大戶,論起富貴,倒是和魏府不相上下,比起嶽家和太常卿府上,自然還是差了不少。
徐榮桂一聽,雖有心攀龍附鳳,可又不想將貞哥兒嫁得太高,張口卻要推拒,不曾想那媒婆又道:“賈府有個小娘子,乃是這賈家的遠房親戚,是從淮南東路投奔過來的。她雖與賈家沾親帶故,又受著賈家的供養,但若是刨起根兒來,她算不得是姓賈的,就是個破落戶。”
徐阿母雖總罵這貞哥兒是賠錢貨,可真到了說親的時候,她也不敢將兒子隨便出手,千思萬想,還是打算找個愛重貞哥兒,且出息上進的小娘子。到底是她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她可舍不得讓別人糟蹋。
她蹙著眉,又對那媒婆追問道:“這小娘子哪年生人,品貌如何?當真能看得起咱這小門小戶的?”
那媒婆笑道:“徐家阿姐,你信不過旁人,也得信我。這孩子有出息,雖說是由賈家養著,但她可知道上進了,我每次去找這女郎,她都在讀書寫字,很是用功。她家裏頭雖是沒落了,但祖上也是出過大官兒的。彩禮雖給不了多少,但你家兒郎嫁了她去,隻等著享福便是,你又何需在乎這點兒銀錢?”
作者有話要說: 劇情要快起來了~不然再在壽春耽擱筆墨的話,這文的字數不知道要飄到哪兒去了
埋下的一部分伏筆,也都要揭露啦哈哈哈
第49章 未熟黃粱晝夢紛(一)
未熟黃粱晝夢紛(一)
眼下晁四郎提起了貞哥兒說親之事,徐三娘聽著, 不由笑了笑, 清聲道:“常言說得好, 搬挑口舌媒婆嘴。阿母聽了她的話兒, 覺得兩邊很是合適,可我卻是信不過她。正所謂耳聞是虛, 眼觀為實, 我啊, 非要親自去瞧瞧不可。”
晁四郎微微蹙眉,又捧著飯碗,輕聲問道:“那你已見過這賈娘子了?她和那媒婆所說, 能對得上麽?”
徐三點頭道:“見了。我特地去了賈府,親眼瞧了瞧那小娘子,又問了她幾道科舉試題, 試試她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
她稍稍停箸, 又笑道:“哪知道這小娘子,竟和媒婆所說的, 一般無二, 沒甚麽差別。論起相貌, 當得起清秀二字;論起才學, 也是實打實的, 做不得偽;祖上確實做過大官,她本人呢,也確實很知上進。”
晁四郎聞得此言, 眉頭舒展開來,溫聲笑道:“如此一來,兒也安心了。對於世間男兒來說,嫁人便如同投胎,若是貞哥兒能找對人家,以後隻管享福便是,三娘你也能省心不少。”
徐三娘抿了抿唇,歎氣搖頭道:“現如今的我啊,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驚弓之鳥。貞哥兒前幾次說的親事,乍一看起來,都挺靠譜的,事後再一迴想,卻都嚇得我一身冷汗。若是當初識人不清,糊裏糊塗地將貞哥兒嫁了過去,那豈不是親手將我這弟弟,送入了虎穴狼巢?這一次的事兒,瞧著好似十成九穩,但不知為何,我還是放心不下,待我得了空,還要托人去掃聽掃聽。”
晁緗點了點頭,附和道:“這婚娶之事,乃是天緣湊合。貞哥兒這親事,還是該深慮遠議,不可造次。”
二人說了會兒話兒,用罷了膳,徐三娘披衣起身,立在簷下,卻見茅草屋外,山巒之間,大雪飄揚,如鵝毛鶴羽,紛紛下落。她先前來時,草間不過鋪了一層薄雪,才不過眨眼的工夫,這積雪已然沒過靴底。
徐挽瀾見了,忙將書卷放入袖中,又將先前所寫的狀紙收好,這便轉過身來,對著那晁緗笑道:“天色漸晚,雪愈下愈大,若是待到天黑了,我怕是不好走迴去了。趁著現在路還好走,我還是趕緊下山去罷。你夜裏頭守園子,可得掩好門窗,小心別凍著了。”
她心裏不放心,又笑著叮囑道:“燒這炭火盆的時候,可千萬莫要鎖門閉窗,還是用我那手爐腳爐罷。還有,你這過冬的衣裳,滿打滿算,才不過三兩身,這哪裏說得過去?待我這官司結了,再給你做幾件大襖,定要將我的四郎,扮得又美又俊。”
這小情人兒,就是愛互相操心,徐三娘怕他挨凍受寒,晁四郎則怕這雪天路濘,她下山之時,失足跌倒,摔上一跤。眼見得徐三要走,晁緗心有不舍,卻也不好挽留,這便撐起綠油紙傘,挽著她的小手,踏著鬆軟白雪,一步接著一步,將她送到了山腳下來。
嬌鸞雛鳳,依依話別,又定了幽期密約,隻盼著幾日後再來相會。二人別過之後,晁緗因夜裏頭要守園子,這便轉身迴了山上,徐三則撐傘而行,赴往城中。
待她走到帽兒巷側的夜市之時,已然是日落西山,黃昏月上。徐三娘見大雪初停,這便收起綠油紙傘,負手而行,緩緩走入人群之中。
那唐小郎此時正手忙腳亂,在攤子上做著熱氣騰騰的豆腐羹。其實徐家這攤子,說不上多火熱,也算不得多慘淡,但今日是臘月初雪,天寒地凍,這過往行人見著這熱乎乎的吃食,難免有些邁不動步子,因而徐家這豆腐攤的生意,今日格外地好,而唐小郎,自然也是格外地忙。
唐玉藻似落湯螃蟹一般,先舀出那剛出鍋的鹹蛋黃豆腐羹,挨個盛入瓷碗之中,再手捧食案,將客人所點的湯羹,一一送到桌上。這大雪初落,該是最冷的時候,可他忙裏忙外,額前竟生出了一層薄汗來。
徐三娘暗中瞧著,不由覺得有些好笑。這唐玉藻受了這朝代的審美影響,平時說話辦事兒,多少有些柳嬌花媚,忸怩作態,可現如今他忙了起來,也顧不上矯揉造作,瞧起來反倒順眼多了。
她微微一笑,緩步上前,抬起一道食案,給幾位食客送了湯羹。那唐小郎急急迴到鍋邊,見到桌上空無一物,心上一緊,還以為是被人趁虛而入了。他正發著急,再一迴頭,便見徐三娘立在身前,眉清目明,盈盈欲笑。
唐玉藻微微一怔,竟一時忘言。徐三則含笑問道:“今兒阿母怎麽沒來看攤兒?客人這樣多,隻你一個,如何忙得過來?”
她此言一出,唐玉藻猛地迴過神來,急急說道:“阿母迴家找娘子去了。方才有兩個小娘子來了咱家攤子,說是找你找不著,便來阿母這裏尋問。那小娘子自稱乃是嶽家婢子,似有急事在身,奴和阿母不好多問,可也不知三娘去了哪兒……”
他稍稍一頓,又放低聲音,輕聲說道:“奴自然曉得娘子去找了何人,身在何地,隻是奴早就打定了主意,絕不跟阿母走漏風聲,因而也不好直說。”
徐三娘聞言,不由蹙起眉來,心裏也有些猜疑不定,不知這嶽家到底是出了甚麽要緊事兒,非要找她上門不可。難不成那嶽小青,又惹出了甚麽官司?
那嶽氏與太常卿一案了結之後,這徐三娘,也沒再聽過嶽楊二人的消息。她沒甚麽機會見到嶽大娘,隻得趁著去魏府吃酒之時,和那魏大娘探問幾句。隻是這到底是嶽府家事,饒是魏大娘長目飛耳,消息靈通,她也打聽不來這嶽小青後續如何。
徐挽瀾歎了口氣,好生交待了唐小郎一番,又說今日風雪大作,天寒水冷,叫他莫要多待,早早迴家歇息。言罷之後,這徐三便步履如風,朝著那三災八難的嶽家門首尋去。
待到她行至嶽府,才跨過門檻,便隱隱聽得一陣淒楚哭號,由遠而近。婢子低頭耷腦,噤然不語,但將徐三娘引入堂中。徐三甫一入門,稍稍抬眼,便見嶽大娘手按心口,倚坐案邊,麵色青灰,形容憔悴,顯然是受了不小的打擊。
徐三見狀,心生憂慮。饒是她花言巧語慣了,此時也不敢胡亂開口,隻得默然上前,垂手而立。半晌過後,那嶽大娘歎了口氣,屏退下人,拉了徐三近身,撫著她的手兒,低低說道:“早先差人去叫你,是因小青說了,臨走之前,想見你一迴。她向來念你的恩,便想將那些字畫,送與你去。”
一聽嶽大娘此言,徐三娘睜大眼睛,心上一震。方才她是不敢開口,時至此時,卻成了無言以對。
嶽大娘卻是一笑,又喚了外間婢子,叫她將那壇女兒酒搬來。色濃味醇的女兒紅上了桌,二人各自斟滿,那徐三娘緊緊握著酒盞,便聽得嶽大娘緩聲說道:“先前是我對不住你了,你每次來我府上,我也不曾好生招待過你,今日就用這釀了十八年的女兒酒,饗客謝過。”
徐挽瀾見她情緒尚還算平靜,便低聲說道:“大娘言重了。咱嶽府的清粥小菜,瞧著好似寒酸,但若細細品之,皆是有滋有味,足以見得府上廚娘,手藝極好,功底極深。我這可不是客氣話兒,我是真這麽想的。”
嶽大娘稍稍一頓,又重重歎了口氣,道:“這女兒酒,乃是生下小青之時,在那桂花樹底埋下的。原本打算,在小青娶夫之時,把酒挖出來,和她一塊兒喝了。但那親事,前前後後,惹出了不少事端。這飲酒之事,便隻能暫且擱下。現如今她也不在了,倒不若把這酒也喝了罷。”
二人話及此處,嶽大娘便舉起酒盅,一飲而盡。徐挽瀾也跟著抬袖飲酒,可待到黃湯入口之時,她的眉頭,卻微不可見地輕輕一皺——按理說來,這釀了十八年的美酒,該很是好喝才對,哪知這女兒酒,卻竟帶著些許苦頭兒,著實有些難以入口。
這酒中澀意,嶽大娘自然也品出來了。她原本情緒尚還穩定,可這酒一下肚,苦意翻湧,這婦人不由得手上微抖,兩行淚下,口中顫聲道:“這是小青在怨我呢。”
千愁萬緒,齊齊上湧。嶽大娘連連舉盞,自飲苦酒,斷續間將這嶽小青的後事,一一交待了出來。
那官司打勝之後,楊氏病情漸重。嶽大娘原本有心對她下手,可眼見著這小娘子煙黃潦倒,氣息奄奄,再有那嶽小青苦苦哀求,嶽大娘便幹脆放了楊氏一馬,隻等她自行滅亡。
七月末時,楊氏病逝。嶽小青為此消沉不已,便連往日從不離手的筆墨紙硯,都就此擱置,任其落灰。她自己則每日臥於榻上,或是愣愣瞌瞌,好似遊魂在外,或是時哭時笑,好若瘋癲。
嶽大娘要強一世,哪看得上女兒這副模樣?某日她歸於家中,進了嶽小青房中,見這屋子如雪洞一般,空空蕩蕩,死氣沉沉,又見嶽家女手持剪刀,不住裁著紙錢,這嶽大娘心裏憋火,這便喚婢子拿來長鞭,對這嶽小青笞打叱罵起來。
嶽小青受過鞭笞之後,不哭反笑,隻道是要洗心革麵,痛改前非。之後的接連數月,她都好似換了個人,每日裏捧卷而讀,讀的是經史子集,執筆而書,書的是策論文章。嶽大娘本以為她當真迴心轉意,走上了正道,不曾想今日迴來,卻見這不孝女竟尋了短見。
嶽小青先前聽嶽大娘說過,說那徐三娘誇她文采好,詩書畫印,俱是一絕。她心裏也清楚,她這些心血,待她身死之後,要麽是被阿母留著,要麽便是被放入棺中。隻是人生在世,唯求知己,便是死前,她也殷殷惦記著,要將這些書畫,托付於徐三之手。
作者有話要說: 讀者“irisviel”,灌溉營養液+32017-06-15 15:33:54
讀者“irisviel”,灌溉營養液+12017-06-15 15:33:41
讀者“19844865”,灌溉營養液+12017-06-14 10:10:43
讀者“19844865”,灌溉營養液+22017-06-12 01:18:37
謝謝各位的營養液~
第50章 未熟黃粱晝夢紛(二)
未熟黃粱晝夢紛(二)
嶽大娘言及此處,抬袖抹了把淚, 隨即無力歎道:“三娘子, 你來說句公道話。我這做娘的, 可曾有過一分錯處?我不求她跟我似地, 每日裏東奔西走,迎來送往, 一頭紮到了那錢堆裏去, 也不求她金榜題名, 給我考個狀元迴來。我隻想看她,老老實實,當個平常人, 娶夫生子,在生意上也能打個下手。怎麽到頭來,我倒成了逼人太甚了?”
她眼下正是最難捱的時候, 徐三若是此時給她分條析理, 講起那等所謂的“公道話”來,這可實在是有些不合時宜。
逝者長已矣, 生者如斯夫。嶽小青尋了短見, 了此殘生, 留給嶽大娘的, 則是無窮無盡的追思與痛苦。這樣的悲劇, 與嶽小青之過弱,嶽大娘之過強,自然是分不開關係, 但若是追根溯源,卻難逃大時代的桎梏。
麵對這行號臥泣的嶽家婦人,徐三娘也是別無他法,隻能從旁輕聲安慰。她哄了這婦人約莫一兩個時辰,直至夜半更深,待瞧見這嶽大娘安穩睡去,她才放妥了心,將嶽家女的書畫揣於懷中,帶著滿身風塵,歸於家中院內。
待到兩日過後,徐挽瀾帶著狀書,去了縣府衙門。她與崔鈿閑談之時,又提起了這嶽小青之事。那知縣娘子聽罷之後,歎了口氣,纖纖素手拾起涼白剪刀,將那露香金橙,破作兩半,自己留了半個,又分與徐三半個,再拿來銀匙挖舀,口中則喟然道:
“我自然是瞧不上這嶽小青的,軟殼雞蛋,懦弱無能,十足的窩囊種。但我轉念一想,我和這嶽家女,其實也沒甚麽差分。她是一條道走到了黑,死不悔改,我呢,雖是走到了所謂正途上,但是我這作為,算不算是另一種軟弱呢?”
崔鈿之語,徐三聽著,卻是有些不明所以。她二人雖走得親近,但兩人到底是尊卑有序,身家有別,可以一同玩樂,卻說不得甚麽知心話語。崔鈿眼下的這般模樣,徐三娘也是不曾見過。她隻管岔開話頭兒,說起了這打官司的事來。
半年以前,嶽家官司了結,秦嬌蕊也沒再出來過了,據說是徹底歇了作訟師的心思,一心備考科舉。秦嬌娥遠赴廬州讀書,半年以來,徐三也再沒見過她迴來。
王瑞芝懷了孕,隔年仲春,便要生產。這養胎產子,生完了還要坐月子,養身子,前前後後,起碼要耽擱上一兩年的光景。她或是因為身懷六甲之故,情緒很不穩定,有時親親熱熱,拉著徐三說話兒,似是對這般日子很是滿足,有時又話裏泛酸,甚至哭哭啼啼,說甚麽這一胎生完,要做些小本買賣,再不做訟師了。徐三娘見她如此,也不敢經常上門,生怕刺激著她,二人的關係,倒是由此漸漸疏遠。
半年時間裏,徐三娘打了不少官司,勢如破竹,連戰皆捷,便連相鄰幾個縣城的百姓,都聽說過壽春徐巧嘴的名頭。隻是她幹這行當,免不了要得罪人,且還要沾來一身的罵名——唯一能緩和的辦法,就是告訴別人,我這人啊,不認公理,不認人情,隻認那雪花花的白銀,光燦燦的金錠,有錢便能請著我。
人都知道她認錢不認人,便也不會過多跟她計較,背後罵她祖宗十八代,等到遇著了麻煩事兒,惹了官非上身,還是要來到徐家門前,奉上真金白銀,請徐三娘幫著寫訟狀。一時之間,這壽春縣城的訟師行當裏,她是頭一份兒的,誰人都壓不過她去了。
眼下這徐三娘提起了官司之事,崔鈿隻管拿過來那狀紙細看,匆匆一掃,便見這狀紙寫得絲分縷解,條理分明,引經據古,令人拜倒轅門,十分欽服。不用多想,也知道這迴的結果,便如之前一樣,還是這徐三占得上風。
崔鈿看罷,閑閑抬眼,定睛瞧著那徐三娘的側臉,口中則笑道:“其實仔細說來,這壽春縣的案子,大多也沒甚麽意思。先前我赴任之前,還以為自己能辦幾樁殺人案,判冤決獄,執法如山,可等到來了之後,卻發覺這一年到頭,全都是點兒雞毛蒜皮的屁事兒。徐老三,你一身本領,就空耗在這點兒家長裏短上頭,你就不覺得煩麽?”
徐挽瀾玩笑道:“知縣娘子有所不知,你赴任以前,這壽春縣裏,到處皆是刁民惡棍,綠林大盜,風雨如晦,地獄變相。偏你來了之後,這壽春縣立刻變了個樣,是道不掇遺,夜不閉戶,犬不夜吠,豐稔年熟。”
崔鈿失笑道:“你少跟我這兒玩嘴皮子,你這樣誇我,若是讓前任知縣李阿姐曉得了,你又要怎麽圓迴去?”
她清了清嗓子,又蹙眉說道:“徐老三,我這兒可跟你說正經的呢。你以後,還真就打算窩在這壽春縣城,養著不識字的賣花郎,打著沒意思的官司,過上整一輩子了?明年夏末秋初,就是三年一輪的州試,你這文章寫得愈來愈好,就不打算去試試身手?”
崔鈿的這番話,徐榮桂在家裏頭,是三番五次,來迴地說,徐挽瀾聽得早就耳朵生繭,早就是針紮不透,水潑不進。
徐三娘手兒纖白,細細剝著橙皮,無奈笑道:“唉,要不是這旁邊就是大仙樓,供著神通廣大的五大仙,我還當你被我家阿母附了身呢。我覺得這日子過得挺好,官司是越打,賺得越多,賣花郎是越養,越覺得貼心。我這人胸無大誌,實係凡庸之輩,不堪大用,娘子也不必枉費口舌了。”
崔鈿笑了笑,見她聽不進去,便也不再相勸。她手持銀勺,忽地又想起了甚麽,提眉問道:“你家貞哥兒的親事,我聽說,好似是有眉目了?”
徐挽瀾蹙起眉頭,點頭道:“是有了些眉目。阿母急著定下,生怕過了這村兒,就再沒這店兒,隻是我心裏頭,卻有些放不下。再說了,小弟十五歲都還沒到,也不知她著哪門子的急。我今日前來,也打算找你問問。那賈府的事兒,你可有甚麽消息?”
崔鈿稍稍一想,隨即笑道:“巧了。若說這壽春縣裏,誰巴結我,巴結得最緊,一個就是太常卿袁氏,另一個,便是這賈家。其餘諸人,似那魏大魏二,嶽家之流,人家做的是買賣,老實交稅便是,我也給不了甚麽好處。因而那些商戶,也不過是逢年過節,給我送點兒稀罕物罷了。而這袁家和賈家,都是心粗膽壯的,想走官路,又知道我娘手腕厲害,便想著能沾沾我的光,恨不得每日裏都找我去他府上吃酒,涎皮賴臉,好不煩人。”
徐挽瀾聞言,皺眉說道:“那媒婆說的人,隻是這賈家的一門遠親,千裏迢迢投奔來的。雖是個破落戶,家底兒算不上豐厚,且還是寄人籬下,但那小娘子,品貌才學,俱是上等。阿母但想著,等這兩人成了親,便買一處院子,讓那小娘子搬出來住,也省得沾惹了大門大戶的麻煩。”
崔鈿挑起秀眉,轉了轉眼珠,又壓低聲音,湊到徐三跟前,輕問道:“那小娘子,何方人氏,姓甚名誰?”
徐三娘見她如此,心中生疑,但老實答道:“淮南東路,揚州人氏。本姓也是賈,名叫作文燕。”
崔鈿聞言,收迴身來,笑了一下,輕聲道:“你莫怪我多想,我也不是要咒你,隻是這親事,著實有些蹊蹺。賈府的酒菜不錯,比我吃得都精細,我每每犯饞,便要去吃上一迴。有次席間,眾人行起酒令,說了些玩笑話兒,結果惹得賈府主母,當即沉下臉來。我不明就裏,忙不迭地一問,倒是聽了件事兒來。”
崔鈿稍稍一頓,又說道:“賈府裏頭,有兩個小娘子,一個叫做文燕,詩文的文,燕子的燕,另一個呢,同音不同字,也叫做雯雁,卻是雲成章曰雯,徙鳥飛為雁。為了說得方便,前一個便叫做燕子,後一個就稱之為大雁。”
徐三娘薄唇緊抿,手死死攥著絹帕,便聽得崔鈿說道:“燕子是外頭來的,寄人簷下,確如你所說,是才秀人微,家門衰落,也不忘進取之道。而那大雁,是賈府主母的親生女,雖說生來富貴,可卻癡傻瘋癲。你這親事,可得問清楚,要看名姓對不對得上,生辰八字又是怎麽一番說法,而你見著的那個東床快婿,又到底是不是最後入洞房的人。”
徐挽瀾聽得此言,暗道一聲果然如此。她皺著眉頭,立起身來,這便打算推辭而去,找那徐阿母說清這事,再尋來媒婆,打破砂鍋,追問到底。崔鈿坐於案邊,手捧清茶,瞥了她兩眼,又細聲說道:
“半年之前,觀蓮廟會的最後一日,你帶著貞哥兒,還有那小狐狸精,上街遊轉。咱兩個在橋尾遇著了,你還跟我提起過,說是廟會上有個攤子,你家阿母去賭了錢,說是轉眼之間,銀子翻番。我聽了之後,便覺得不大對勁。”
崔鈿勾起唇角,緩緩說道:“誰人要在廟會擺攤,都得事先到縣衙申報。我把那些個博戲攤子,全都堆到了一塊兒去,把他們趕到了清河邊上,而你家阿母賭的那攤子,卻是在另一條街上。這足以見得,這個賭錢的攤子,乃是有人私設的。我聽了之後,便到了你說的那個地兒,想要抓個人贓並獲,不曾想尋摸了遍,卻是再沒找到。”
崔鈿言盡於此,徐三娘卻是明白了過來。那攤子未經申報,且隻擺了短短兩日,而馮牙婆,還死命拉著徐榮桂去賭,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主動借錢。這事兒越是深想,便越讓人覺得可疑,分明是有人故意設局,要讓那徐家阿母賭個血本無歸,債台高築,塌下窟窿。
還有貞哥兒的親事,來迴換了幾個媒婆,說的卻都很是沒譜。怎麽這壽春縣的奸人歹人,全都扮作好模好樣,非要跟她家說親來了?先前徐三隻覺得是倒黴,如今一想,卻是明白過來,這並非是老天爺不開眼,實在是有心人故意為之。
其實唐玉藻當時所想,並非沒有道理。這徐三娘和晁四郎,來自於不同朝代,受的是不同教育,更不必提一個是博覽群書,過目不忘,而另一個,卻是目不識書,紇字不認。若說這兩人有甚麽共同語言,還都是徐挽瀾主動找的,下了苦功夫,讀了許多花花草草的書冊,才算是和他,有了不少話兒可說。
好在徐三娘對此,卻是並不介懷。她喜歡接納新的知識,並不覺得這有甚麽苦累。她的內心,也足夠強大,力敵勢均的知己雖好,但是一個知冷知熱的暖心人兒,對她來說,卻是更為重要。而最關鍵的是,她愛這般清淨安穩的小日子,飽食暖衣,安逸自在,這就是她的畢生所望。
這般想著,徐三娘不由微微一笑,擱下書卷,抬起頭來。那晁四郎恰在此時,端著菜肴,緩步行來,將清粥小菜,一一擺於桌上。
菜擺好了之後,徐三娘揚起笑臉,看向晁四郎——這是二人早先定好的規矩,見麵之時,得先親一下,分別之時,還要再親再抱,即便是用膳之前,也不能忘了親嘴咂舌。兩人才好了半年,那股子熱乎勁兒,倒還不曾過去,現下正是最黏糊的時候。
晁緗眼含寵溺,微微彎下身來,單手抬起她的下巴,分外溫柔地,含吮了兩下那柔軟唇瓣。兩人親熱過了,這便坐下身來,好似老夫老妻一般,邊說著家常話兒,邊手執竹筷,相對而食。
晁緗給她夾了菜,隨即清聲問道:“貞哥兒的那親事,可曾有了眉目?”
數月以前,徐三娘又贏了幾場官司,賺了不少銀錢。眼見得家中積蓄漸豐,日子也愈過愈是紅火,這徐家阿母,便打算將徐守貞的親事也提上日程。她托了相熟的媒婆,幫她尋摸合適的人家,隻是說來也怪,那媒婆接連說了幾家小娘子,乍一看都很是靠譜,可等那徐三娘私底下托人一查,卻都是各有各的麻煩,萬萬不能將弟弟嫁過去。
十月說了個商戶娘子,看起來沉厚寡言,當真是個老實人,可誰知徐三娘找人一問,才知道這娘子日日流連花街柳巷,家底兒敗得都差不多了,之前說得那些個彩禮,不過是在幹吹牛皮罷了。
十一月說了個讀書人,彩禮給的倒是不多,但徐三娘看過那人寫的文章,條理分明,筆酣墨飽,當真是個有出息的。可誰知她找了人一問,才知道這讀書的小娘子,向來是東抄西襲,拾人唾涕,那些個錦繡文章,全都不是她親筆所書。
現如今到了臘月,徐家阿母著急瞪眼,幹脆換了個新的媒婆。這媒婆一收了銀稞子,便跟徐榮桂說了個人家。那人家姓賈,在這壽春縣裏,也算得上大門大戶,論起富貴,倒是和魏府不相上下,比起嶽家和太常卿府上,自然還是差了不少。
徐榮桂一聽,雖有心攀龍附鳳,可又不想將貞哥兒嫁得太高,張口卻要推拒,不曾想那媒婆又道:“賈府有個小娘子,乃是這賈家的遠房親戚,是從淮南東路投奔過來的。她雖與賈家沾親帶故,又受著賈家的供養,但若是刨起根兒來,她算不得是姓賈的,就是個破落戶。”
徐阿母雖總罵這貞哥兒是賠錢貨,可真到了說親的時候,她也不敢將兒子隨便出手,千思萬想,還是打算找個愛重貞哥兒,且出息上進的小娘子。到底是她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她可舍不得讓別人糟蹋。
她蹙著眉,又對那媒婆追問道:“這小娘子哪年生人,品貌如何?當真能看得起咱這小門小戶的?”
那媒婆笑道:“徐家阿姐,你信不過旁人,也得信我。這孩子有出息,雖說是由賈家養著,但她可知道上進了,我每次去找這女郎,她都在讀書寫字,很是用功。她家裏頭雖是沒落了,但祖上也是出過大官兒的。彩禮雖給不了多少,但你家兒郎嫁了她去,隻等著享福便是,你又何需在乎這點兒銀錢?”
作者有話要說: 劇情要快起來了~不然再在壽春耽擱筆墨的話,這文的字數不知道要飄到哪兒去了
埋下的一部分伏筆,也都要揭露啦哈哈哈
第49章 未熟黃粱晝夢紛(一)
未熟黃粱晝夢紛(一)
眼下晁四郎提起了貞哥兒說親之事,徐三娘聽著, 不由笑了笑, 清聲道:“常言說得好, 搬挑口舌媒婆嘴。阿母聽了她的話兒, 覺得兩邊很是合適,可我卻是信不過她。正所謂耳聞是虛, 眼觀為實, 我啊, 非要親自去瞧瞧不可。”
晁四郎微微蹙眉,又捧著飯碗,輕聲問道:“那你已見過這賈娘子了?她和那媒婆所說, 能對得上麽?”
徐三點頭道:“見了。我特地去了賈府,親眼瞧了瞧那小娘子,又問了她幾道科舉試題, 試試她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
她稍稍停箸, 又笑道:“哪知道這小娘子,竟和媒婆所說的, 一般無二, 沒甚麽差別。論起相貌, 當得起清秀二字;論起才學, 也是實打實的, 做不得偽;祖上確實做過大官,她本人呢,也確實很知上進。”
晁四郎聞得此言, 眉頭舒展開來,溫聲笑道:“如此一來,兒也安心了。對於世間男兒來說,嫁人便如同投胎,若是貞哥兒能找對人家,以後隻管享福便是,三娘你也能省心不少。”
徐三娘抿了抿唇,歎氣搖頭道:“現如今的我啊,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驚弓之鳥。貞哥兒前幾次說的親事,乍一看起來,都挺靠譜的,事後再一迴想,卻都嚇得我一身冷汗。若是當初識人不清,糊裏糊塗地將貞哥兒嫁了過去,那豈不是親手將我這弟弟,送入了虎穴狼巢?這一次的事兒,瞧著好似十成九穩,但不知為何,我還是放心不下,待我得了空,還要托人去掃聽掃聽。”
晁緗點了點頭,附和道:“這婚娶之事,乃是天緣湊合。貞哥兒這親事,還是該深慮遠議,不可造次。”
二人說了會兒話兒,用罷了膳,徐三娘披衣起身,立在簷下,卻見茅草屋外,山巒之間,大雪飄揚,如鵝毛鶴羽,紛紛下落。她先前來時,草間不過鋪了一層薄雪,才不過眨眼的工夫,這積雪已然沒過靴底。
徐挽瀾見了,忙將書卷放入袖中,又將先前所寫的狀紙收好,這便轉過身來,對著那晁緗笑道:“天色漸晚,雪愈下愈大,若是待到天黑了,我怕是不好走迴去了。趁著現在路還好走,我還是趕緊下山去罷。你夜裏頭守園子,可得掩好門窗,小心別凍著了。”
她心裏不放心,又笑著叮囑道:“燒這炭火盆的時候,可千萬莫要鎖門閉窗,還是用我那手爐腳爐罷。還有,你這過冬的衣裳,滿打滿算,才不過三兩身,這哪裏說得過去?待我這官司結了,再給你做幾件大襖,定要將我的四郎,扮得又美又俊。”
這小情人兒,就是愛互相操心,徐三娘怕他挨凍受寒,晁四郎則怕這雪天路濘,她下山之時,失足跌倒,摔上一跤。眼見得徐三要走,晁緗心有不舍,卻也不好挽留,這便撐起綠油紙傘,挽著她的小手,踏著鬆軟白雪,一步接著一步,將她送到了山腳下來。
嬌鸞雛鳳,依依話別,又定了幽期密約,隻盼著幾日後再來相會。二人別過之後,晁緗因夜裏頭要守園子,這便轉身迴了山上,徐三則撐傘而行,赴往城中。
待她走到帽兒巷側的夜市之時,已然是日落西山,黃昏月上。徐三娘見大雪初停,這便收起綠油紙傘,負手而行,緩緩走入人群之中。
那唐小郎此時正手忙腳亂,在攤子上做著熱氣騰騰的豆腐羹。其實徐家這攤子,說不上多火熱,也算不得多慘淡,但今日是臘月初雪,天寒地凍,這過往行人見著這熱乎乎的吃食,難免有些邁不動步子,因而徐家這豆腐攤的生意,今日格外地好,而唐小郎,自然也是格外地忙。
唐玉藻似落湯螃蟹一般,先舀出那剛出鍋的鹹蛋黃豆腐羹,挨個盛入瓷碗之中,再手捧食案,將客人所點的湯羹,一一送到桌上。這大雪初落,該是最冷的時候,可他忙裏忙外,額前竟生出了一層薄汗來。
徐三娘暗中瞧著,不由覺得有些好笑。這唐玉藻受了這朝代的審美影響,平時說話辦事兒,多少有些柳嬌花媚,忸怩作態,可現如今他忙了起來,也顧不上矯揉造作,瞧起來反倒順眼多了。
她微微一笑,緩步上前,抬起一道食案,給幾位食客送了湯羹。那唐小郎急急迴到鍋邊,見到桌上空無一物,心上一緊,還以為是被人趁虛而入了。他正發著急,再一迴頭,便見徐三娘立在身前,眉清目明,盈盈欲笑。
唐玉藻微微一怔,竟一時忘言。徐三則含笑問道:“今兒阿母怎麽沒來看攤兒?客人這樣多,隻你一個,如何忙得過來?”
她此言一出,唐玉藻猛地迴過神來,急急說道:“阿母迴家找娘子去了。方才有兩個小娘子來了咱家攤子,說是找你找不著,便來阿母這裏尋問。那小娘子自稱乃是嶽家婢子,似有急事在身,奴和阿母不好多問,可也不知三娘去了哪兒……”
他稍稍一頓,又放低聲音,輕聲說道:“奴自然曉得娘子去找了何人,身在何地,隻是奴早就打定了主意,絕不跟阿母走漏風聲,因而也不好直說。”
徐三娘聞言,不由蹙起眉來,心裏也有些猜疑不定,不知這嶽家到底是出了甚麽要緊事兒,非要找她上門不可。難不成那嶽小青,又惹出了甚麽官司?
那嶽氏與太常卿一案了結之後,這徐三娘,也沒再聽過嶽楊二人的消息。她沒甚麽機會見到嶽大娘,隻得趁著去魏府吃酒之時,和那魏大娘探問幾句。隻是這到底是嶽府家事,饒是魏大娘長目飛耳,消息靈通,她也打聽不來這嶽小青後續如何。
徐挽瀾歎了口氣,好生交待了唐小郎一番,又說今日風雪大作,天寒水冷,叫他莫要多待,早早迴家歇息。言罷之後,這徐三便步履如風,朝著那三災八難的嶽家門首尋去。
待到她行至嶽府,才跨過門檻,便隱隱聽得一陣淒楚哭號,由遠而近。婢子低頭耷腦,噤然不語,但將徐三娘引入堂中。徐三甫一入門,稍稍抬眼,便見嶽大娘手按心口,倚坐案邊,麵色青灰,形容憔悴,顯然是受了不小的打擊。
徐三見狀,心生憂慮。饒是她花言巧語慣了,此時也不敢胡亂開口,隻得默然上前,垂手而立。半晌過後,那嶽大娘歎了口氣,屏退下人,拉了徐三近身,撫著她的手兒,低低說道:“早先差人去叫你,是因小青說了,臨走之前,想見你一迴。她向來念你的恩,便想將那些字畫,送與你去。”
一聽嶽大娘此言,徐三娘睜大眼睛,心上一震。方才她是不敢開口,時至此時,卻成了無言以對。
嶽大娘卻是一笑,又喚了外間婢子,叫她將那壇女兒酒搬來。色濃味醇的女兒紅上了桌,二人各自斟滿,那徐三娘緊緊握著酒盞,便聽得嶽大娘緩聲說道:“先前是我對不住你了,你每次來我府上,我也不曾好生招待過你,今日就用這釀了十八年的女兒酒,饗客謝過。”
徐挽瀾見她情緒尚還算平靜,便低聲說道:“大娘言重了。咱嶽府的清粥小菜,瞧著好似寒酸,但若細細品之,皆是有滋有味,足以見得府上廚娘,手藝極好,功底極深。我這可不是客氣話兒,我是真這麽想的。”
嶽大娘稍稍一頓,又重重歎了口氣,道:“這女兒酒,乃是生下小青之時,在那桂花樹底埋下的。原本打算,在小青娶夫之時,把酒挖出來,和她一塊兒喝了。但那親事,前前後後,惹出了不少事端。這飲酒之事,便隻能暫且擱下。現如今她也不在了,倒不若把這酒也喝了罷。”
二人話及此處,嶽大娘便舉起酒盅,一飲而盡。徐挽瀾也跟著抬袖飲酒,可待到黃湯入口之時,她的眉頭,卻微不可見地輕輕一皺——按理說來,這釀了十八年的美酒,該很是好喝才對,哪知這女兒酒,卻竟帶著些許苦頭兒,著實有些難以入口。
這酒中澀意,嶽大娘自然也品出來了。她原本情緒尚還穩定,可這酒一下肚,苦意翻湧,這婦人不由得手上微抖,兩行淚下,口中顫聲道:“這是小青在怨我呢。”
千愁萬緒,齊齊上湧。嶽大娘連連舉盞,自飲苦酒,斷續間將這嶽小青的後事,一一交待了出來。
那官司打勝之後,楊氏病情漸重。嶽大娘原本有心對她下手,可眼見著這小娘子煙黃潦倒,氣息奄奄,再有那嶽小青苦苦哀求,嶽大娘便幹脆放了楊氏一馬,隻等她自行滅亡。
七月末時,楊氏病逝。嶽小青為此消沉不已,便連往日從不離手的筆墨紙硯,都就此擱置,任其落灰。她自己則每日臥於榻上,或是愣愣瞌瞌,好似遊魂在外,或是時哭時笑,好若瘋癲。
嶽大娘要強一世,哪看得上女兒這副模樣?某日她歸於家中,進了嶽小青房中,見這屋子如雪洞一般,空空蕩蕩,死氣沉沉,又見嶽家女手持剪刀,不住裁著紙錢,這嶽大娘心裏憋火,這便喚婢子拿來長鞭,對這嶽小青笞打叱罵起來。
嶽小青受過鞭笞之後,不哭反笑,隻道是要洗心革麵,痛改前非。之後的接連數月,她都好似換了個人,每日裏捧卷而讀,讀的是經史子集,執筆而書,書的是策論文章。嶽大娘本以為她當真迴心轉意,走上了正道,不曾想今日迴來,卻見這不孝女竟尋了短見。
嶽小青先前聽嶽大娘說過,說那徐三娘誇她文采好,詩書畫印,俱是一絕。她心裏也清楚,她這些心血,待她身死之後,要麽是被阿母留著,要麽便是被放入棺中。隻是人生在世,唯求知己,便是死前,她也殷殷惦記著,要將這些書畫,托付於徐三之手。
作者有話要說: 讀者“irisviel”,灌溉營養液+32017-06-15 15:33:54
讀者“irisviel”,灌溉營養液+12017-06-15 15:33:41
讀者“19844865”,灌溉營養液+12017-06-14 10:10:43
讀者“19844865”,灌溉營養液+22017-06-12 01:18:37
謝謝各位的營養液~
第50章 未熟黃粱晝夢紛(二)
未熟黃粱晝夢紛(二)
嶽大娘言及此處,抬袖抹了把淚, 隨即無力歎道:“三娘子, 你來說句公道話。我這做娘的, 可曾有過一分錯處?我不求她跟我似地, 每日裏東奔西走,迎來送往, 一頭紮到了那錢堆裏去, 也不求她金榜題名, 給我考個狀元迴來。我隻想看她,老老實實,當個平常人, 娶夫生子,在生意上也能打個下手。怎麽到頭來,我倒成了逼人太甚了?”
她眼下正是最難捱的時候, 徐三若是此時給她分條析理, 講起那等所謂的“公道話”來,這可實在是有些不合時宜。
逝者長已矣, 生者如斯夫。嶽小青尋了短見, 了此殘生, 留給嶽大娘的, 則是無窮無盡的追思與痛苦。這樣的悲劇, 與嶽小青之過弱,嶽大娘之過強,自然是分不開關係, 但若是追根溯源,卻難逃大時代的桎梏。
麵對這行號臥泣的嶽家婦人,徐三娘也是別無他法,隻能從旁輕聲安慰。她哄了這婦人約莫一兩個時辰,直至夜半更深,待瞧見這嶽大娘安穩睡去,她才放妥了心,將嶽家女的書畫揣於懷中,帶著滿身風塵,歸於家中院內。
待到兩日過後,徐挽瀾帶著狀書,去了縣府衙門。她與崔鈿閑談之時,又提起了這嶽小青之事。那知縣娘子聽罷之後,歎了口氣,纖纖素手拾起涼白剪刀,將那露香金橙,破作兩半,自己留了半個,又分與徐三半個,再拿來銀匙挖舀,口中則喟然道:
“我自然是瞧不上這嶽小青的,軟殼雞蛋,懦弱無能,十足的窩囊種。但我轉念一想,我和這嶽家女,其實也沒甚麽差分。她是一條道走到了黑,死不悔改,我呢,雖是走到了所謂正途上,但是我這作為,算不算是另一種軟弱呢?”
崔鈿之語,徐三聽著,卻是有些不明所以。她二人雖走得親近,但兩人到底是尊卑有序,身家有別,可以一同玩樂,卻說不得甚麽知心話語。崔鈿眼下的這般模樣,徐三娘也是不曾見過。她隻管岔開話頭兒,說起了這打官司的事來。
半年以前,嶽家官司了結,秦嬌蕊也沒再出來過了,據說是徹底歇了作訟師的心思,一心備考科舉。秦嬌娥遠赴廬州讀書,半年以來,徐三也再沒見過她迴來。
王瑞芝懷了孕,隔年仲春,便要生產。這養胎產子,生完了還要坐月子,養身子,前前後後,起碼要耽擱上一兩年的光景。她或是因為身懷六甲之故,情緒很不穩定,有時親親熱熱,拉著徐三說話兒,似是對這般日子很是滿足,有時又話裏泛酸,甚至哭哭啼啼,說甚麽這一胎生完,要做些小本買賣,再不做訟師了。徐三娘見她如此,也不敢經常上門,生怕刺激著她,二人的關係,倒是由此漸漸疏遠。
半年時間裏,徐三娘打了不少官司,勢如破竹,連戰皆捷,便連相鄰幾個縣城的百姓,都聽說過壽春徐巧嘴的名頭。隻是她幹這行當,免不了要得罪人,且還要沾來一身的罵名——唯一能緩和的辦法,就是告訴別人,我這人啊,不認公理,不認人情,隻認那雪花花的白銀,光燦燦的金錠,有錢便能請著我。
人都知道她認錢不認人,便也不會過多跟她計較,背後罵她祖宗十八代,等到遇著了麻煩事兒,惹了官非上身,還是要來到徐家門前,奉上真金白銀,請徐三娘幫著寫訟狀。一時之間,這壽春縣城的訟師行當裏,她是頭一份兒的,誰人都壓不過她去了。
眼下這徐三娘提起了官司之事,崔鈿隻管拿過來那狀紙細看,匆匆一掃,便見這狀紙寫得絲分縷解,條理分明,引經據古,令人拜倒轅門,十分欽服。不用多想,也知道這迴的結果,便如之前一樣,還是這徐三占得上風。
崔鈿看罷,閑閑抬眼,定睛瞧著那徐三娘的側臉,口中則笑道:“其實仔細說來,這壽春縣的案子,大多也沒甚麽意思。先前我赴任之前,還以為自己能辦幾樁殺人案,判冤決獄,執法如山,可等到來了之後,卻發覺這一年到頭,全都是點兒雞毛蒜皮的屁事兒。徐老三,你一身本領,就空耗在這點兒家長裏短上頭,你就不覺得煩麽?”
徐挽瀾玩笑道:“知縣娘子有所不知,你赴任以前,這壽春縣裏,到處皆是刁民惡棍,綠林大盜,風雨如晦,地獄變相。偏你來了之後,這壽春縣立刻變了個樣,是道不掇遺,夜不閉戶,犬不夜吠,豐稔年熟。”
崔鈿失笑道:“你少跟我這兒玩嘴皮子,你這樣誇我,若是讓前任知縣李阿姐曉得了,你又要怎麽圓迴去?”
她清了清嗓子,又蹙眉說道:“徐老三,我這兒可跟你說正經的呢。你以後,還真就打算窩在這壽春縣城,養著不識字的賣花郎,打著沒意思的官司,過上整一輩子了?明年夏末秋初,就是三年一輪的州試,你這文章寫得愈來愈好,就不打算去試試身手?”
崔鈿的這番話,徐榮桂在家裏頭,是三番五次,來迴地說,徐挽瀾聽得早就耳朵生繭,早就是針紮不透,水潑不進。
徐三娘手兒纖白,細細剝著橙皮,無奈笑道:“唉,要不是這旁邊就是大仙樓,供著神通廣大的五大仙,我還當你被我家阿母附了身呢。我覺得這日子過得挺好,官司是越打,賺得越多,賣花郎是越養,越覺得貼心。我這人胸無大誌,實係凡庸之輩,不堪大用,娘子也不必枉費口舌了。”
崔鈿笑了笑,見她聽不進去,便也不再相勸。她手持銀勺,忽地又想起了甚麽,提眉問道:“你家貞哥兒的親事,我聽說,好似是有眉目了?”
徐挽瀾蹙起眉頭,點頭道:“是有了些眉目。阿母急著定下,生怕過了這村兒,就再沒這店兒,隻是我心裏頭,卻有些放不下。再說了,小弟十五歲都還沒到,也不知她著哪門子的急。我今日前來,也打算找你問問。那賈府的事兒,你可有甚麽消息?”
崔鈿稍稍一想,隨即笑道:“巧了。若說這壽春縣裏,誰巴結我,巴結得最緊,一個就是太常卿袁氏,另一個,便是這賈家。其餘諸人,似那魏大魏二,嶽家之流,人家做的是買賣,老實交稅便是,我也給不了甚麽好處。因而那些商戶,也不過是逢年過節,給我送點兒稀罕物罷了。而這袁家和賈家,都是心粗膽壯的,想走官路,又知道我娘手腕厲害,便想著能沾沾我的光,恨不得每日裏都找我去他府上吃酒,涎皮賴臉,好不煩人。”
徐挽瀾聞言,皺眉說道:“那媒婆說的人,隻是這賈家的一門遠親,千裏迢迢投奔來的。雖是個破落戶,家底兒算不上豐厚,且還是寄人籬下,但那小娘子,品貌才學,俱是上等。阿母但想著,等這兩人成了親,便買一處院子,讓那小娘子搬出來住,也省得沾惹了大門大戶的麻煩。”
崔鈿挑起秀眉,轉了轉眼珠,又壓低聲音,湊到徐三跟前,輕問道:“那小娘子,何方人氏,姓甚名誰?”
徐三娘見她如此,心中生疑,但老實答道:“淮南東路,揚州人氏。本姓也是賈,名叫作文燕。”
崔鈿聞言,收迴身來,笑了一下,輕聲道:“你莫怪我多想,我也不是要咒你,隻是這親事,著實有些蹊蹺。賈府的酒菜不錯,比我吃得都精細,我每每犯饞,便要去吃上一迴。有次席間,眾人行起酒令,說了些玩笑話兒,結果惹得賈府主母,當即沉下臉來。我不明就裏,忙不迭地一問,倒是聽了件事兒來。”
崔鈿稍稍一頓,又說道:“賈府裏頭,有兩個小娘子,一個叫做文燕,詩文的文,燕子的燕,另一個呢,同音不同字,也叫做雯雁,卻是雲成章曰雯,徙鳥飛為雁。為了說得方便,前一個便叫做燕子,後一個就稱之為大雁。”
徐三娘薄唇緊抿,手死死攥著絹帕,便聽得崔鈿說道:“燕子是外頭來的,寄人簷下,確如你所說,是才秀人微,家門衰落,也不忘進取之道。而那大雁,是賈府主母的親生女,雖說生來富貴,可卻癡傻瘋癲。你這親事,可得問清楚,要看名姓對不對得上,生辰八字又是怎麽一番說法,而你見著的那個東床快婿,又到底是不是最後入洞房的人。”
徐挽瀾聽得此言,暗道一聲果然如此。她皺著眉頭,立起身來,這便打算推辭而去,找那徐阿母說清這事,再尋來媒婆,打破砂鍋,追問到底。崔鈿坐於案邊,手捧清茶,瞥了她兩眼,又細聲說道:
“半年之前,觀蓮廟會的最後一日,你帶著貞哥兒,還有那小狐狸精,上街遊轉。咱兩個在橋尾遇著了,你還跟我提起過,說是廟會上有個攤子,你家阿母去賭了錢,說是轉眼之間,銀子翻番。我聽了之後,便覺得不大對勁。”
崔鈿勾起唇角,緩緩說道:“誰人要在廟會擺攤,都得事先到縣衙申報。我把那些個博戲攤子,全都堆到了一塊兒去,把他們趕到了清河邊上,而你家阿母賭的那攤子,卻是在另一條街上。這足以見得,這個賭錢的攤子,乃是有人私設的。我聽了之後,便到了你說的那個地兒,想要抓個人贓並獲,不曾想尋摸了遍,卻是再沒找到。”
崔鈿言盡於此,徐三娘卻是明白了過來。那攤子未經申報,且隻擺了短短兩日,而馮牙婆,還死命拉著徐榮桂去賭,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主動借錢。這事兒越是深想,便越讓人覺得可疑,分明是有人故意設局,要讓那徐家阿母賭個血本無歸,債台高築,塌下窟窿。
還有貞哥兒的親事,來迴換了幾個媒婆,說的卻都很是沒譜。怎麽這壽春縣的奸人歹人,全都扮作好模好樣,非要跟她家說親來了?先前徐三隻覺得是倒黴,如今一想,卻是明白過來,這並非是老天爺不開眼,實在是有心人故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