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好了自己的西楚國旗,左宗棠感到非常滿意。


    不過很快,他便發現自己要和李鴻章學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李鴻章舉辦的出師儀式,可比當年西楚軍渭水誓師,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儀式要氣派多了。


    從東北的薩滿巫師到四川的變臉絕活,從廣東舞獅子的雜耍班到安徽的黃梅腔劇團,天南海的表演無一不有,幾乎成為了中華傳統文俗的大匯演。


    可以這麽說,二十一世紀中國非遺目錄裏麵,這裏到了一大半。


    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令明靚宗夫婦大唿過癮,嘖嘖稱奇。


    李鴻章笑著拍了拍目瞪口呆的左宗棠的肩膀,笑著道:“季高兄,論打仗,我不行,論作秀,你不行。


    愚弟此次南去,山迢迢,水重重,與故土再難相見,倒是和季高兄你,就隔著一個興都……興都……”


    “你是說,興都庫什山?”


    帕米爾地區的輿圖,左宗棠都快背爛了,自然知道李鴻章說的是哪裏。


    李鴻章點頭道:“對對對,就是那座山,梵文和波斯話就是難記,反正中文意思叫做‘殺死印度人’山的山脈,咱們兩家就隔著它,以後要多走動才是,畢竟咱們二人當年攜手圍獵……圍獵內個太平將士,可是很有默契的,如今圍獵那些番人,也需多加合作才是……”


    ·


    正所謂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五個小時的衣冠南渡誓師大會很快便進入了尾聲。


    因為節目過於有趣,朱富貴甚至連準備的士力架都忘記吃了。


    最後,朱富貴作為上邦母國的天子,舉起了一盞溫好的紹興黃酒,倒入黃浦江中,為各位自願也好,被迫也罷的勇士們壯行。


    而與此同時,雄壯的《日月帝國進行曲》也由大明皇家軍樂隊奏響。


    在陸家嘴碼頭高高的桅杆上,大明的日月旗幟緩緩升起,最終在濕冷的江風裏獵獵作響。


    這還沒完,因為在大明帝國國旗升起之後,南唐公國的國旗也要在次一等的小旗杆上升起。


    這時候,一支來自李鴻章合肥老家的徽曲戲班子,咿咿呀呀地奏響了南唐公國國歌《李國公樂》。(具體旋律自行百度《李中堂樂》)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聖人天子朝天日,為帝前驅駕六龍。”


    歌詞很簡單,孝果也很直白。


    按照朱富貴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水準,這應該是李公爺直抒胸臆,希望作為大明帝國的前驅爪牙的意思。


    但朱富貴覺得他想得有點多了。


    若大明之爪牙是他這樣的裱糊匠,那麽大明肯定要變成紙龍了。


    但畢竟是人家出師的大喜日子,朱富貴也不好掃人興致,也就露出某北方鄰居三代目那標誌性的爽朗笑容,雙手微微鼓掌,以示鼓勵。


    最終,隨著朱富貴一聲令下,九百名大漢將軍聲若洪鍾:“大明帝國南唐公國西賀牛州開拓團,即刻開拔——揚帆——起航——”


    隨即,數百艘海船的汽笛聲一同響起,就連幾十公裏外的崇明島上,也被驚起雀鳥無數……


    大明第一支前往南亞次大陸的艦隊,正式出發了!


    ·


    就在朱富貴揮淚送別遊子,李鴻章意氣風發,準備在印度洋海岸架起幾門大炮,讓印度佬屈服的時候,在遙遠的雪域高原上,一支形如乞丐的漫長隊伍正在行軍。


    如果說,所謂的帕米爾山結和世界屋脊,在李鴻章的腦海中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朦朧的地理名詞,那麽對於趙杏貞來說,她已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它們的威力。


    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祖宗。


    葉赫那拉·杏貞已經徹底改名趙杏貞了。


    實際上,這倒是並非是她在索特那入京之後臨時起意的。


    換祖宗這個絕妙念頭朦朦朧朧形成在她腦海中,還是好幾年前。


    確切的說,正是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臣接受阿古柏賄賂後,奧斯曼國向大清國遞交“日落處病夫致日出處病夫國書”,並且宣戰之時,這一念頭才形成的。


    看著鷹鼻狼目,狀若厲鬼的奧斯曼人,居然自稱是阿史那突厥貴胄,甚至是匈奴、鮮卑的後裔,杏貞當場就繃不住了。


    天下認爹功力麵皮之厚,無出其右。


    在惡心壞了之餘,杏貞一拍大腿,暗道既然這幫家夥連人種都不同,也能亂認祖宗。


    為什麽自己不可以?


    自己好歹與趙宋皇族長得大差不差。


    而且還有傳世佳作《豬圖騰》一文為證,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是死仇,葉赫自然有趙大官人的血統。


    不要多問。


    問就是莫須有。


    為什麽莫須有?


    這是祖傳的!


    杏貞的理論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邏輯閉環。


    隻可惜,雖然認了趙宋為爹,但在報請天子批複的時候,朱富貴還是毫不留情的在“宋”字前麵加了一個“韃”。


    “大宋”變“韃宋”,也算是名至實歸了。


    曆史上,大宋的幼帝被蒙古人趕得在大海上到處漂泊。


    這韃宋小朝廷,倒是沒有被蒙古人趕了。


    而是和蒙古人一道,在雪域高原的連綿群山中生死兩難。


    趙杏貞曾聽去過寧古塔的奴才說過,那邊條件艱苦。


    也曾聽去過伊犁的奴才說過,塞北之地苦寒。


    但如今,她隻想說,天下苦寒之地,莫過於這座雪域高原了。


    一路上,李蓮英、王承德率領的太監們,輪流抬著軟轎,伺候貴人們。


    但即便不用走路,高原缺氧的環境還是讓杏貞等人腦子嗡嗡作響,身上力氣全無。


    而這一天,蝸速前行的隊伍不得不徹底停了下來。


    晚清腐朽的八旗軍隊,早就不是福康安當年那支千裏行軍的軍隊了。


    走走停停,裝死不動,直到擁有大明朱卡的通遼高官的鞭子落下,這些懶狗才會繼續挪動腳步。


    理論上,蒙古人應該比滿漢遺老遺少們對高原適應一些。


    畢竟蒙古高原也是高原。


    但問題是,索王爺是什麽身份?


    作為通遼可汗,自然是不會住在條件惡劣的高原戈壁之中。


    通遼不是高原,科爾沁大草原的海拔並不高。


    不過這些取得朱卡的通遼人,清一色都是當年勇奪世界杯的通遼足球隊運動員,身體素質很好,在高原上雖然也非常難受,但為了遠在新滬的老婆孩子們,依然咬牙堅持,用刺刀和皮鞭催促遺老遺少們前進。


    一路上倒斃在道路兩邊的遺老遺少不知凡幾。


    這些屍體不加掩埋,任由野狗狐狸啃食。


    就如當年崖山的南宋,緬甸的南明一樣,這一路,便是人人戴孝,家家置喪。


    但是,對比南宋和南明的結局,他們必須心懷感恩,誰不感恩,誰就下去找鹹豐同治感恩去吧!


    當然了,他們並不知道,若是沒有朱富貴這個異數出現,他們本來會有體麵得多的結局,甚至連善終都無法形容。


    哪怕在一百五十年後,他們的子孫後代依然以自己的血統為榮,以祖上是什麽什麽旗為榮。


    但現在,這些都不存在了。


    他們被驅趕離開了賴以生存的皇城根下,在雪域高原上與死神進行著較量。


    而今天,死神似乎想要學點科學。


    傳說中大明基礎學科建設中若隱若現的奠基人,明昭烈帝朱有財的結拜兄弟,潛伏清廷深宮多年的“刺”客,邢九六博士,在今天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常年吸食鴉片,濫用助興藥物,早已掏空了他的身體。


    尤其是他的肺部,脆弱而無力。


    在雪域高原的極端氣候下,根本無法正常工作。


    最終,因為缺氧伴多器官衰竭,邢九六在極端痛苦中,大喊一聲“我想喝蜜糖水”,然後腦袋一歪,就此氣絕,連眼睛都沒有閉上。


    不過他也是幸福的。


    至少他死在了杏貞的懷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南說書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南說書人並收藏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