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大路上
意氣風發鬥誌昂揚
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
披荊斬棘奔向前方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
你閑了翻這本書的時候,先把這首歌唱一遍,在慢慢看,會感覺我們很熟悉。
從我開始記事說吧,想到那說到那,雖說朦朦朧朧的,但還是能記住一些。
最初記憶裏較清楚的一件事是:爺爺騎自行車帶我去玩,我坐在綁在自行車前大梁的竹凳上,到了一個大廣場,爺爺下車推著車向前走。怎麽這麽多人啊?在我的記憶裏廣場上全是人,到處是紅旗;路邊的牆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紙,圍了很多人在看;一隊隊的人敲鑼打鼓走來走去,前麵一個人揮舞拳頭喊一聲,後麵排隊走的一溜人也揮舞拳頭一起喊;有一個地方圍了很多人在點火燒紙人,燒紙的煙味很嗆人。一會,天上飛來一架很大的飛機,飛機飛得很慢,往下撒一些小東西,但小東西快落地的時候就變成了紅白綠黃的大傳單,引得廣場上的人奔跑著瘋搶,很多人搶了很多。
廣場上到處吵吵嚷嚷,什麽也聽不見,感覺天上地上就是亂糟糟的。記得爺爺當時說過:“飛機飛得離地很近,地上的人向飛機招手要傳單,上麵的人揮手表示沒有了都能看見。”
飛機飛走後安靜了下來,汽車上的大喇叭開始唱歌。看到這樣多的人站立著唱歌還是第一次,喇叭聲音很大,大人們都張開嘴一起唱,爺爺也跟著唱。我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麽。廣場中間排列整齊的男女,身穿解放軍顏色的衣袖上帶著紅袖標在跳舞,有一麵大紅旗在前麵揮動。爺爺怕我看不見,把我舉在肩頭。現在迴想起來就像做夢一樣,一會想起來是這樣的,一會又接不上了,廣場的一切是我有記憶以來最深刻的事,但不知道那是幹什麽?“貼滿牆上的紙”、“紅旗”、“人群”、“唱歌”、“跳舞”、“大飛機”“傳單”模模糊糊地永遠鑲刻進了我的大腦,就像一張空白光碟刻上了模糊的電影畫麵。
大了以後明白,這就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場麵。
幼年的記憶很模糊,一塊一塊跳躍著,一會來到眼前一會又走了。
迴家的路上,爺爺邊蹬自行車邊唱“向前進!向前進!”,我坐在前梁加掛的小竹椅上也跟著“向前進!向前進!”。其實,這時我連說話都不是很清楚,隻是看到爺爺的高興而做出的一種配合的反應;爺爺好像剛剛進行了一次洗禮,振奮、激動,自行車也是飛快的。
我屬虎,1962年6月6日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往南十公裏南定鎮崔軍村對麵的501廠職工醫院裏,501廠就是後來的山東鋁廠。小時候奶奶告訴過我:我是天剛剛亮的時候出生的,家裏便給我起名叫“明明”,說是天要明了天快亮了的意思。我記事開始,家裏人外麵的人都叫我“小明明”,當我五十上下的時候,我打小的夥伴見了我還是“小明明”。
我開始有模糊記憶的時候,爺爺奶奶都六十多歲了,我們本家姓李,奶奶姓董。
爺爺個不高,臉盤清瘦,布滿皺紋的臉上一雙眼睛很有神,時長透出武打影片中練武人那種獨有的眼神;天天一身黑色土布衣服,上衣中山裝,下著黑布褲子,戴一頂文革時期人人都戴的普通黑色列寧帽;爺爺雖說沒文化,但口袋裏總插一支很粗的黑鋼筆,懷揣一塊大懷表,一條醒目的銀色鐵鏈在胸前飄蕩著,這是爺爺的兩件寶,來曆都有故事。記憶中爺爺有兩大愛好,一是每天晚上守著家裏的老式收音機聽八點的中央新聞;二是睡覺時總是把大懷表放在枕頭邊上,在懷表的嘀嗒聲中入睡。
奶奶裹著三寸小腳,一身土布青衣,個子和爺爺不相上下,走路慢慢的,好像生怕摔倒的樣子;奶奶人清瘦,一雙深陷的眼睛和爺爺一樣有神,利利落落,青白的頭發挽著一個農村婦女那樣的卷。手指上總戴一個金色的頂針,天天洗刷縫補,就沒停過。
妹妹小我兩歲,乳名叫“小華”,奶奶常說我倆是大山上的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一直是奶奶帶我們睡覺。
爺爺把我和妹妹天天放在一個小輪車裏,爺爺拿著馬紮,奶奶端著她從不離身的針線簸籮在家門前坐坐走走,爺爺奶奶嘴裏總是不停地嘮叨著我們李家的很多故事,享受著天倫之樂。這些故事伴隨了我的成長,以至我後來的很多生活意識都延續了這些故事的色彩。
山東的景象在我小小的腦子裏印象很少,隻是依稀記得家住在緊靠大片農田的一排平房的房頭,門上掛著一幅竹簾;家的後麵還有很多排平房,其間還有大人們說的解放前日本鬼子蓋的灰磚“瓦罐”房,遠處有很多冒煙的大高煙筒,門前一條筆直的大馬路。
懂事了之後我明白:家住的地方叫501廠南宿舍。
我們李家祖籍是在離黃河入海口不遠的博興縣,公元二十世紀末開始把那一片稱為黃河三角洲,行政劃分屬山東省濱州市所轄。爺爺奶奶都出生在陳戶鎮一個叫董家村的村落裏。這董家村在中國可是一個很有名的村落。二十世紀初,董家村就百十戶人家,多半人家董姓,董姓人說他們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後代。奶奶的話說:“打早,俺們董家村的人都姓董,是董永的後代,你李家是後來逃荒到村子裏來的。”爺爺話語裏對董家村就是另一番感慨了:“董家村這地方最早叫李家村,是李家開出來的荒;有一年年景不好,董家要飯來到李家,李家收留了董家,過了好多年以後,董家的人口慢慢多了;漢朝時董家出了孝子董永,這塊地方慢慢就叫開董家了。”
說到董永,爺爺奶奶經常絮叨:漢朝時,少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的永,是個大孝子,天天去地裏做活時,都是用小車推著他爹和水罐,放到樹蔭下,為他爹遮陽解渴,陪著爹說天說地,這在董家是家家皆知戶戶傳頌。青州爆發黃巾起義的年月裏,為避戰亂,父子倆逃荒到今天湖北孝感的安陸;他爹病亡後,貧寒的永以日後做奴以身相抵,向鄰舍借錢返鄉把他爹葬於博興城北;在返迴安陸償債途中,巧遇下地遊玩的玉帝七女兒七仙女,七仙女被“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動,便私自下凡與永相愛,願做董永之妻;倆人一同來到借錢的主家,七仙女和六位姐姐一月間為主家織絹三百匹,償還了永的欠債。永的孝順打動了上天,這個故事一傳就是千年。黃梅戲《天仙配》裏“你耕田來我織布,夫妻雙雙把家還”,描繪的就是董永七仙女浪漫故事的美麗傳說。這詩一樣的田園生活,繁衍了董家村的世世代代。
董家村就是我們李家的祖籍,我們李家的老家。
意氣風發鬥誌昂揚
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
披荊斬棘奔向前方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
你閑了翻這本書的時候,先把這首歌唱一遍,在慢慢看,會感覺我們很熟悉。
從我開始記事說吧,想到那說到那,雖說朦朦朧朧的,但還是能記住一些。
最初記憶裏較清楚的一件事是:爺爺騎自行車帶我去玩,我坐在綁在自行車前大梁的竹凳上,到了一個大廣場,爺爺下車推著車向前走。怎麽這麽多人啊?在我的記憶裏廣場上全是人,到處是紅旗;路邊的牆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紙,圍了很多人在看;一隊隊的人敲鑼打鼓走來走去,前麵一個人揮舞拳頭喊一聲,後麵排隊走的一溜人也揮舞拳頭一起喊;有一個地方圍了很多人在點火燒紙人,燒紙的煙味很嗆人。一會,天上飛來一架很大的飛機,飛機飛得很慢,往下撒一些小東西,但小東西快落地的時候就變成了紅白綠黃的大傳單,引得廣場上的人奔跑著瘋搶,很多人搶了很多。
廣場上到處吵吵嚷嚷,什麽也聽不見,感覺天上地上就是亂糟糟的。記得爺爺當時說過:“飛機飛得離地很近,地上的人向飛機招手要傳單,上麵的人揮手表示沒有了都能看見。”
飛機飛走後安靜了下來,汽車上的大喇叭開始唱歌。看到這樣多的人站立著唱歌還是第一次,喇叭聲音很大,大人們都張開嘴一起唱,爺爺也跟著唱。我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麽。廣場中間排列整齊的男女,身穿解放軍顏色的衣袖上帶著紅袖標在跳舞,有一麵大紅旗在前麵揮動。爺爺怕我看不見,把我舉在肩頭。現在迴想起來就像做夢一樣,一會想起來是這樣的,一會又接不上了,廣場的一切是我有記憶以來最深刻的事,但不知道那是幹什麽?“貼滿牆上的紙”、“紅旗”、“人群”、“唱歌”、“跳舞”、“大飛機”“傳單”模模糊糊地永遠鑲刻進了我的大腦,就像一張空白光碟刻上了模糊的電影畫麵。
大了以後明白,這就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場麵。
幼年的記憶很模糊,一塊一塊跳躍著,一會來到眼前一會又走了。
迴家的路上,爺爺邊蹬自行車邊唱“向前進!向前進!”,我坐在前梁加掛的小竹椅上也跟著“向前進!向前進!”。其實,這時我連說話都不是很清楚,隻是看到爺爺的高興而做出的一種配合的反應;爺爺好像剛剛進行了一次洗禮,振奮、激動,自行車也是飛快的。
我屬虎,1962年6月6日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往南十公裏南定鎮崔軍村對麵的501廠職工醫院裏,501廠就是後來的山東鋁廠。小時候奶奶告訴過我:我是天剛剛亮的時候出生的,家裏便給我起名叫“明明”,說是天要明了天快亮了的意思。我記事開始,家裏人外麵的人都叫我“小明明”,當我五十上下的時候,我打小的夥伴見了我還是“小明明”。
我開始有模糊記憶的時候,爺爺奶奶都六十多歲了,我們本家姓李,奶奶姓董。
爺爺個不高,臉盤清瘦,布滿皺紋的臉上一雙眼睛很有神,時長透出武打影片中練武人那種獨有的眼神;天天一身黑色土布衣服,上衣中山裝,下著黑布褲子,戴一頂文革時期人人都戴的普通黑色列寧帽;爺爺雖說沒文化,但口袋裏總插一支很粗的黑鋼筆,懷揣一塊大懷表,一條醒目的銀色鐵鏈在胸前飄蕩著,這是爺爺的兩件寶,來曆都有故事。記憶中爺爺有兩大愛好,一是每天晚上守著家裏的老式收音機聽八點的中央新聞;二是睡覺時總是把大懷表放在枕頭邊上,在懷表的嘀嗒聲中入睡。
奶奶裹著三寸小腳,一身土布青衣,個子和爺爺不相上下,走路慢慢的,好像生怕摔倒的樣子;奶奶人清瘦,一雙深陷的眼睛和爺爺一樣有神,利利落落,青白的頭發挽著一個農村婦女那樣的卷。手指上總戴一個金色的頂針,天天洗刷縫補,就沒停過。
妹妹小我兩歲,乳名叫“小華”,奶奶常說我倆是大山上的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一直是奶奶帶我們睡覺。
爺爺把我和妹妹天天放在一個小輪車裏,爺爺拿著馬紮,奶奶端著她從不離身的針線簸籮在家門前坐坐走走,爺爺奶奶嘴裏總是不停地嘮叨著我們李家的很多故事,享受著天倫之樂。這些故事伴隨了我的成長,以至我後來的很多生活意識都延續了這些故事的色彩。
山東的景象在我小小的腦子裏印象很少,隻是依稀記得家住在緊靠大片農田的一排平房的房頭,門上掛著一幅竹簾;家的後麵還有很多排平房,其間還有大人們說的解放前日本鬼子蓋的灰磚“瓦罐”房,遠處有很多冒煙的大高煙筒,門前一條筆直的大馬路。
懂事了之後我明白:家住的地方叫501廠南宿舍。
我們李家祖籍是在離黃河入海口不遠的博興縣,公元二十世紀末開始把那一片稱為黃河三角洲,行政劃分屬山東省濱州市所轄。爺爺奶奶都出生在陳戶鎮一個叫董家村的村落裏。這董家村在中國可是一個很有名的村落。二十世紀初,董家村就百十戶人家,多半人家董姓,董姓人說他們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後代。奶奶的話說:“打早,俺們董家村的人都姓董,是董永的後代,你李家是後來逃荒到村子裏來的。”爺爺話語裏對董家村就是另一番感慨了:“董家村這地方最早叫李家村,是李家開出來的荒;有一年年景不好,董家要飯來到李家,李家收留了董家,過了好多年以後,董家的人口慢慢多了;漢朝時董家出了孝子董永,這塊地方慢慢就叫開董家了。”
說到董永,爺爺奶奶經常絮叨:漢朝時,少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的永,是個大孝子,天天去地裏做活時,都是用小車推著他爹和水罐,放到樹蔭下,為他爹遮陽解渴,陪著爹說天說地,這在董家是家家皆知戶戶傳頌。青州爆發黃巾起義的年月裏,為避戰亂,父子倆逃荒到今天湖北孝感的安陸;他爹病亡後,貧寒的永以日後做奴以身相抵,向鄰舍借錢返鄉把他爹葬於博興城北;在返迴安陸償債途中,巧遇下地遊玩的玉帝七女兒七仙女,七仙女被“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動,便私自下凡與永相愛,願做董永之妻;倆人一同來到借錢的主家,七仙女和六位姐姐一月間為主家織絹三百匹,償還了永的欠債。永的孝順打動了上天,這個故事一傳就是千年。黃梅戲《天仙配》裏“你耕田來我織布,夫妻雙雙把家還”,描繪的就是董永七仙女浪漫故事的美麗傳說。這詩一樣的田園生活,繁衍了董家村的世世代代。
董家村就是我們李家的祖籍,我們李家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