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並不是急事,或許也是因為不能確定朝廷的態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驛遞,直接隨商船往京城。所以隨船前往的,還有周敏送過去的水稻種子和一批技術員。


    又是三年時間過去,水稻良種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進展。至少已經獲得了幾種確定能夠穩定遺傳的品種,有的高產,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別以為矮這個特點毫無用處,要知道水稻跟小麥一樣,因為穗是長在頭頂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軟且長,會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風侵襲,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減產。


    而矮稻在這方麵的抵抗能力就強得多了。


    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於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種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讓朝廷來接手這件事。


    因為湖廣和江南是最重要的產糧區,所以接下來的實驗,必須要在那邊進行。免得種子是改良好了,卻水土不服。再進行幾年的試驗,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廣新品種的水稻了。


    至於周敏自己,則將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種上。


    現在種植的玉米,剛剛從海外傳入不久,產量雖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雖然就算不管他,經過幾十上百年的馴養,玉米習慣了本地土壤,自然也會進化,但是有意識的培育卻能夠減少這種時間。


    相較於大張旗鼓的修書定稿,周敏這件事卻是辦得悄無聲息。


    她是個習慣了低調的人,做這些事也隻是因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來,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結了這件事,也算是沒有負了自己當初對宣斌的承諾。


    得他庇護這幾年,對齊家來說,的確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兩個月。這段時間,齊家山附近表麵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人心浮動,人人各有思量。


    不過這些跟周敏的關係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為兒子七斤開蒙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兩三歲就開始背唐詩,認識各種顏色、水果、家具、動物、植物……同時大抵是遺傳了石頭的動手能力,對拚積木抱著強烈的興趣與熱愛。


    不過,開蒙與早教是不一樣的。


    雖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兒子被這個時代的填鴨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內無可改變。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兒子養得太另類。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裏。


    他們反正書已經編完了,等結果也等得心浮氣躁,找點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個,要嚴格。她對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個秀才迴來,舉人更好,之後就隨他想做什麽。所以在打基礎的時候,一定不能心軟。誰讓他將來是要頂門立戶的那個呢?歸去園偌大產業,得有點能耐才能夠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頭的想法,都不願意再生,也就是說七斤連可以幫襯的人都沒有,必須要自己努力。


    結果才把孩子送過去幾天,四位先生就派人過來把她請過去了。


    “你想讓我們教他什麽?”唐七叔問。


    周敏一臉莫名,“開蒙啊,別人怎麽學他也怎麽學。四位先生難不成鑽研經典的時間久了,忘了怎麽給孩子啟蒙?”


    “說什麽混話?”鄭先生笑罵道,“問題是小孩子開蒙,無非就是背誦三百千、韻書之類,同時開始學字,但這些你兒子都學會了呀!我們幾個商量了半天,竟不知還有什麽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歲,這時候就講四書五經,也太為難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裏是怎麽教的,我們若隨便來,反倒怕耽誤了他。”


    “平時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對這些很感興趣,學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驕傲,“因為是零碎著學的,我倒沒想到他已經學了那麽多了。”


    她低頭想了想,道,“這樣吧,如今講經典有些早了,就請幾位先生給他講講史書吧,也不必講那些嚴肅的正史,就多說名人的逸聞趣事,多背幾首詩,讓他追慕一番先賢遺風,開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節,如何?”


    “這倒不錯。”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裏的秦先生含笑點頭,同時有些驚訝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書育人之上,敏丫頭倒比我強得多!”


    “您這話我可不敢當。”周敏道,“我這也就是瞎胡鬧,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罷了。”


    “非也。”李先生搖頭道,“須知小孩子不愛學習,多因貪玩,也是因為經典枯燥、先生嚴厲的緣故。若能夠寓教於樂,讓他們高高興興的學會這些東西,又豈是小道?”


    一番謙辭之後,周敏總算給兒子定下了這四位老師。


    四位先生到了這個年紀,本來最愛的就是良才美質,何況又是七斤這個他們都很喜歡的晚輩,更何況他還是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渾金,隨便他們施展?認下這個弟子,那是半點都不勉強。


    說起來,這樣的啟蒙陣容,說出去估計也足以嚇倒一批人吧?即便是皇子,估計也難有這樣的殊榮。


    畢竟這四位,隨便拎出來都是能夠跟翰林院掌院學士pk的存在,甚至其中兩位就擔任過這一職位。恐怕隻有皇太子出閣講學才有資格讓四人齊至,如今卻用來給三歲小兒開蒙。


    周敏絕對相信,在四人的教導之下,自家兒子就算真的是一塊朽木,估計也能充一下棟梁。但凡有三分天賦,要達到自己的要求應該不難。


    九月裏,七斤過了四歲生辰,京城那邊的消息總算下來了。


    聖旨先是大大的褒獎了一番幾位先生之功,一番賞賜,又詔命四人還朝。據說是因為書送上去之後,有朝臣上書,認為野有遺賢,朝廷當禮聘之。


    此番四人算是在士林刷足了聲望,詔令還京的官職都比辭官的時候升了不止一級。這也是很多文人喜歡養望的緣故,有了足夠高的名聲,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實現幾級跳。


    當然,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像幾百年前那樣憑借官員舉薦就被征召的情況已經一去不返。養望的前提是先考中進士,否則你一個沒有功名的人,就算真有大才,朝廷也不會征召,名氣越大越不會征召。


    不科舉就是破壞了士子的晉升之路,而這是整個官僚階級共同維護的東西,他們不會推舉一個破壞規矩的人。否則這人來了,是不是還得把宰相的位置讓給他,讓他壓著一眾科舉出生的讀書人?


    當然,朝廷的征召令,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慕名利,通常都是要拒絕幾次的,即便有心起複,也要朝廷先給出滿意的位置。這一套幾位先生都是很熟悉的,謝恩之後,當即各自上表不提。


    實則對於是否接受征召這件事,他們私底下也商量過。


    幾人之中,李先生年紀最大,但也沒有到走不動路的地步。這幾年修書,雖然是修身養性,但卻沒有變的淡泊名利,反倒有了更多想做的事。


    所以有了這個機會,他們都決定迴京。


    哪怕隻是迴去繼續修書呢?這不單是為了他們自己,也是為了如今聚集於此的數千學子。


    這一次前來的頒旨隊伍十分浩大。雖然四位先生住在一起,但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朝廷也必須要禮遇。所以每個人都要配專門的宣旨官和儀仗隊,加在一起看上去自然就很能唬人了。


    不過,在給四位先生頒旨結束之後,隊伍並沒有立刻散去,反而又轉去了歸去園。


    因為知道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所以周敏等人都在溫泉山房這邊看熱鬧。這會兒跟著隊伍來到歸去園,才有些慌亂的越眾出去迎接,而後便聽說還有給他們家的敕命,讓準備香案接旨。另有欽賜匾額一張,也要跪領。


    忙忙的準備了香案,將宣旨官迎上山,宣讀了敕命,卻是將周敏封為七品孺人,理由是她開設圖書館,免費對士子開放,有教化之功。


    除了敕命,另有禦賜匾額一塊,這卻是賜給整個齊家的,上書“嘉德懿範”四字,據說是帝王親筆,上麵還蓋著紅布,得掛上去之後才能夠揭開。


    此外還會在歸去園門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這個就由高順縣發錢和役夫給建了。不過這對於縣衙同樣是長麵子的事,自然不會不樂意。


    周敏恭領了敕命,對著香案叩首,再對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後,自然有人上前,對齊家正堂的打門進行整修,使之配得上這塊禦賜的、皇帝親筆題寫的匾額,然後才會將之掛上。


    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天時間,幾乎是將這扇大門拆開來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來跟旁邊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畢竟齊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規矩在那裏,很多東西用不上,跟著匾額一比,就顯得寒酸了。


    顯然來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遂提點他們,按製,七品敕命也是有資格營造屋舍的,最好還是把房子拆了重建為好。


    三天時間裏,白天夜晚都不斷有人到這邊來看熱鬧。


    這可是禦賜的東西,真正的光耀門楣!不光是齊家的喜事,也是整個齊家山、萬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開了宴席,招待前來道喜的鄉親們。而鄉鄰們也不白吃,家裏有什麽都送一點過來湊上,倒也將這宴席辦得有模有樣。


    三天之後,匾額掛好,待得宣旨的隊伍離開,這裏非但沒有冷清下來,反而更熱鬧了。大家沒事就到這裏來看看這塊牌匾,然後心滿意足的迴家去,讓周敏哭笑不得。


    就連四位先生也登門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兩側空空如也,便央求他們寫一副對子,也刻了板掛在這裏。


    四人都推鄭先生這位風流才子,他也當仁不讓,提筆寫了一對七字楹聯,卻是難得的正經:


    入世須才更須節,傳世積德還積書。


    周敏口稱受教,小心收起來,打算迴頭翻修房屋的時候在兩邊立上門柱,將字刻上去。


    說笑之後,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這一次過來,最主要還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們估計年後就會迴京,到時候七斤的學業就要中斷,自然要提早做好準備。


    周敏知道他們很快就會走,倒也不是很驚訝,畢竟當初也是他們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來的。


    至於七斤的事,周敏隻低頭想了片刻,便道,“請幾位先生將他帶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頭和齊老三同時開口,都有些吃驚的看著她。


    周敏鼻尖發酸,“我也不舍得孩子,他出生之後還沒離開過我身邊呢。但這是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迴來了,每年仍舊迴來過年。他現在年紀小,還沒正式進學,正好跟著幾位先生在京城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多學點兒東西。兩三年之後,正好迴來入學。”


    “可是……”這麽一個全家的寶貝疙瘩,從來都是眾星拱月的那個月,突然遠離家門去京城那種地方,怎麽能讓人放心?何況他還那麽小,丁點大的孩子,沒有爹娘,沒有爺爺奶奶,沒有熟悉的人在身邊,怎麽成?


    但周敏之所以這麽決定,除了幾位先生的緣故,也是因為七斤在家裏實在是太受寵了。之前還不覺得,這一年來,卻是越發的驕縱得肆無忌憚,什麽壞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聰明,總能夠設法利用大家的喜愛與同情心避過懲罰。


    這種小聰明,在周敏看來,比純粹的被寵得無法無天更可怕,因為他是在有意識的規避懲罰,長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決定的事,通常來說,基本上也就是最後的結果了,雖然安氏還是頗有微詞,但她不論當娘還是當婆婆,規矩就從沒有立起來過,也是無可如何。


    隻是更加死命的慣著孩子,讓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計較。


    倒是石頭,作為最了解周敏的人,對她這個決定非常不解。不過他除了最開始的驚詫之外,便沒有再當眾質疑,隻是將這疑惑留到了私下裏,向周敏詢問。


    “就知道你會問。”周敏取出一封信遞給他,“這是昌平侯讓人送來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頭展開通讀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啊……有些東西我們說不爭,別人未見得會相信。”周敏歎息了一句。


    卻原來宣斌在信上說,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種子,聽說畝產均超過千斤,高產品種更是達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個國夫人。這是正一品的誥命,按照周敏的功績,她自然受得起,但這種誥命通常隻封宰相、節度使、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就連他們的母親也隻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蔭子所能達到的極限,怎麽能輕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這個提議遭到了朝臣反駁,一度鬧得很不愉快。還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調,主動勸說皇帝,才將此事圓過去了。但從一品國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君臣之間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還召迴了四位先生,許的都是高位官職,這四人入朝,自然會對原本的文官體係產生振動,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後的齊家山夾在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關係,再說,他們取得的成績,那是朝臣也會眼紅的。這種情況下,有些東西不爭也得爭。


    所以讓七斤跟去京城,同樣也是一種姿態。


    “咱們的路差不多就到這裏了,但七斤不一樣。他以後需要麵對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聲道,“我是當娘的,又怎麽能不為他考慮?”


    石頭握著她的肩,把人攬進了懷裏,安撫道,“你做得對,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也不必太過擔憂。咱們還能抗個幾十年呢,等七斤長大成人,溫泉山房和書院那邊的士子,應該大部分都入朝為官了吧?到時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對。”周敏靠著他,慢慢放鬆下來。


    未雨綢繆固然重要,但此刻現世安穩,卻也不可辜負。


    作者有話要說:  ————全文完————


    入世須才更須節;


    傳世積德還積書。


    ——晚清作家、書法家何子貞集《爭坐位帖》聯


    這篇文到這裏就結束啦,因為繼續寫下麵的內容也不是種田了。然後為了湊655555這個字數,所以也沒有番外【抱頭_(:3」∠)_


    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後求個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見麽麽噠~


    本書由 靜姝茵茵 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婦山泉有點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衣青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衣青箬並收藏農婦山泉有點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