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早上9點,於德利看到會議室裏人都到齊,便對著麥克風輕咳了兩聲示意開會。隨即在場眾人便將目光都落到了趙新的身上。
“開這個會呢,一開始是我的主意,跟老於講了後我有事就走了。這幾個月都是老於和老陳在準備,方案也是他們倆寫的。在此,我先表示下由衷的感謝,沒有你們二位,這場會就不能順利召開。”
隨著趙新的話音一落,會議室內就響起了掌聲。在座眾人都知道,今天乃至之後數天的這場閉門會,將決定本時空華夏的走向,無數人的命運,以及自己在未來的地位。
二十一個人,二十一種心思。或許某些人和趙新一樣,目前在很多方麵的想法是一致的,但那也僅限於在奪取天下之前。至於打完天下之後,那就真的很難說了。
趙新等掌聲沉寂下來後,拿起陳青鬆寫的那份政體方案,笑嗬嗬的道:“說實話,老陳起草的這份文件,內容很讓我意外。據老陳自己說,為了寫這份東西,被折磨的足足掉了五斤肉.”
“嗬嗬.”在場眾人聞言都笑出了聲,陳青鬆也自嘲的捋了捋下巴,感覺真有些尖了。
“因為時間和修改的關係,文件昨天晚上才最終定稿,我也隻來得及匆匆看了一遍。之所以把這次的會議周期定為一周,就是希望大家在聽過後,開誠布公的說出自己的看法。”
趙新掃視了在座眾人一圈,語突然變得嚴肅,繼續道:“在座的諸位,都是已經決定在本時空安家長住的,政體的事跟大家都息息相關。首先我要聲明一點,這場會不管各位說什麽,有什麽意見,都不會因言獲罪。無論我們采用什麽體製,一定要基於當前的社會階級狀況。”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紛紛點頭。趙新的話說的毫無破綻,所以眾人也不知道他的態度到底是什麽。
“下麵,我來給大家念一下。有什麽意見,等我全部念完了咱們再做討論。”
“第一條,原則。本草稿的目的,旨在為擁有一千七百完平方公裏領土的國家確定政治體製。該內容完全建立在理性和正義的原則上,以確保人民能充分享受其權利和行使義務。將本草稿中的各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用以彰顯政體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這是為建立一個工業化的強大國家,並使個人意誌服從公共意誌,允許人民行使主權,以達到平等和行使自然自由,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條,政體。誠然,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沒有君主製的共和國家。然而鑒於目前的社會階級結構和民眾的教育問題,在未來的二十年裏,我們將實行虛君共和製度,皇帝一職將會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存在,不具有有政治實權。對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力,將會由一個以我們和本時空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負責”…
當趙新念完這條,在場的半數人都是麵色一變,目光紛紛往麵無表情的陳青鬆身上掃,然後看向於德利時,發現那位也是一臉的雲淡風輕。眾人心說難道這兩位是被趙王爺給收買了?好好的共和不搞,居然弄君主製這套!
就憑趙王爺那套“神通”,虛誰也不能虛他啊。這位恐怕是既要掛著羊頭,還得橫跨軍政兩界攬實權,這特麽以後他要想搞點事,誰製的住啊!
不過話又說迴來,現在趙新想搞點什麽事,其他人也製不住。無他,北海鎮的先天體製就決定了。而在前些日子參加了招待法國人晚宴的那些人裏,有些已經忍不住開始遐想了,沈璿穿那套皇後的衣服,會不會是趙新在表態。
“.委員會下設軍事、民政、監察.,原則上任何人不得跨兩個以上部門任職。如有相關意見,可在全體委員會上提請討論。”
好吧,當看到這一條,大家這才長出口氣,心說趙王爺還成。軍權他肯定要握著的,至於另外一個不知道會是啥。
此時的陳青鬆其實也在觀察在座眾人的反應,說實話,他為了寫這份東西,三個月來真是受盡了精神煎熬。為了給君主製找到合理解釋,瘦五斤算什麽,他都把自己給繞糊塗了
話說於德利當初在和趙新結束那場海邊談話後,便專程去了趟富爾丹城,和陳青鬆談了兩個晚上。政體這種事,北海鎮裏最有發言權的,就是有過體製內經曆的陳胖子了。最後兩人商定,政體草案由陳青鬆來起草,於德利負責察遺補缺。
跟趙新遇到的困擾一樣,陳青鬆一開始起草方案,首先選擇的也是共和方向;然而當他采用了西方政治哲學的概念來思考政體問題的時候,一個無法繞開的基本問題擺在了麵前,即“政治的合法性”--也就是如何使製訂的政體體製取信於民。
為什麽一部分人擁有統治權而另一部分人隻能成為被統治者?某種特定的政治模式存在的理由是什麽?
從古到今,從東到西,盡管大多數的政治社會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和暴力的基礎上,但曆代統治者都要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做出論證。被統治者對統治的合法性論證的信服,是政治社會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前提,古典社會中尤其如此。
共和的原則是“天下為公”,也就是強調所有公民有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力。當然了,士大夫階層對這套是最喜歡的,因為這意味著“道統”又重迴他們的懷抱,甚至連“治統”都能分一杯羹。宰相製和內閣製麽,地主階層揮斥方遒的時代又來了。
然而對於剛從帶清朝治下擺脫出來,連個大字都不識的廣大老百姓,你告訴他如今變天了,你也能對朝廷的製度發表意見了,他一定會認為你在撒癔症。有那閑工夫,還不如多拾掇兩畝地,讓家裏人吃飽飯,讓孩子有書讀,以求擺脫命運來的重要。…
十八世紀的帶清,是一個擁有90%農民的農耕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跟老百姓講共和,純屬對牛彈琴。說白了,別看北海鎮目前治下的老百姓有一百多萬,可要是論起搞共和體製的基礎,估計連一半都沒有。
所以要想讓天下老百姓接受共和,那就得通過一場場的運動進行改造,改造讀書人、改造陳規陋習、婦女解放等等。問題是確定留在本時空的就這21個人,土地改革還沒開始搞呢,其他再跟著一起上,極容易引發政治動蕩,到時候大家隻能卷鋪蓋卷溜之大吉。
某些人會說了,北海鎮拳頭大啊,那還不想怎麽著怎麽著?民智不開,普及教育就好了。問題是那也得有段時期才行。北海鎮的基礎教育固然搞的不錯,尤其是北海軍,識字率高達97%。但和整個帶清三億多老百姓比起來,連根毫毛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南麵還有一千萬熟讀孔孟之道的讀書人。
盧梭說過一段話,即便趙新非常不喜歡這個人,卻也承認對方講的很有道理。
“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大到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強力是一種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強力的作用可以產生什麽道德。”
要知道服從某個政權的統治和承認這個政權具有統治權利是截然不同的。由暴力產生的屈從不會讓被統治者具有從心底認可的政治義務,一旦賴以維持的暴力基礎被削弱,自然會有人起而推翻。物質或情感的動機可能出於習俗、畏懼和懲罰的情緒,但人的心理層麵的情況往往是多變的,不能構成統治的可靠基礎。
《孟子》上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不是說北海鎮的武器厲害,把滿清收拾的滿頭是包,把沙俄打的跟孫子似的拓地萬裏,就能證明北海鎮有統治的合法性,因為中國文化裏根本就不看重這個。否則的話,當初蒙元也好,滿清也好,南下打統一戰爭的時候,就不會遇到那麽多的反抗。
那麽擺在陳青鬆麵前的問題是,什麽樣的政權在古代中國才具有合法性?答案顯而易見。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理論裏,不管是皇帝亦或是大臣,僅是政治上的一個官位,大家隻是在官位上認定其職分與責任。天子不盡職,不勝任,大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國民眾也可以把他誅了。不明白這一點,就看不懂中國傳統政治的真相。
以漢唐宋為例,漢代是宰相首長製,唐代和宋代是宰相委員製,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後來改稱中書門下。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的,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
在除了滿清以外的中國傳統政治裏,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地不能獨裁,然而後世的無數人偏要說中國的傳統政治是專製獨裁。
實際上縱觀東西方政治,要在共和製和君主製間劃一個精確的線非常困難,而且無法說前者比後者更民主,因為隻要把君主的權力限定在儀式化上,二者其實差別並不大。君不見另一時空曆史上,拉美那麽多搞軍人獨裁的國家都說自己是民主共和國。
之後第三個問題又來了,北海鎮要搞的虛君製,如何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擁護?
說實在的,政治哲學問題陳胖子並不擅長,畢竟他當年在體製裏的工作是副職,屬於務實而非務虛。他越想越複雜,結果把自己給繞進去了,糾結起君主製的合法性來了。於是他忍不住去找了汪中,就治統的合法性問題做了請教。
身為顧炎武的嫡脈傳人,且對先秦典章製度深有研究的汪中沒有直接迴答陳青鬆的問題,而是給他講了兩段典故。
話說中國曆史上的王朝更替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本國人采取陰謀、暴力之方式改朝換代,一種是外族入侵建立政權。然而這兩種政權的統治者在麵對合法性問題時,都會陷入一個窘境,即一方麵自己的統治不具備形式上的合法性,但又必須建立乃至維持形式上的合法性。
造成這一困境的,是源於漢景帝時期的一段對話,後來被司馬遷寫在了《史記》裏。汪中講的第一段就是這件事。
當時代表儒家的轅固生,和代表道家的黃生在漢景帝跟前討論了一下什麽叫“君臣大義”。結果自此之後,關於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就成了曆代封建統治者的禁區,漢代以後的學者們都不敢再碰。大家唯一敢噴的,就是上古三代真是好啊真是好,被咱們取代的前朝真是渣啊真是渣!
二人爭論的實質是政治合法性中“形式”和“目的”之間的衝突。轅固生從目的來論證湯武受命的合法性,黃生從形式來論證湯武弑君的不合法性,而作為裁判的漢景帝則處於“臣妾做不到”的境地。
先秦諸子早期的政治合法性采用了“天命論”的方式,也就是將自己的祖先神化,他們作為神的後裔也就自然而然擁有統治的權力,其重點在於形式的合法性。不過隨著“桀紂”這兩位著名暴君的出現,目的取代了形式,黃老之說的“天道”和“道”這兩個概念占據了政治合法性討論的中心地位。
如果湯武誅桀紂是合法的,雖然漢可以就此證明其取代秦的合法性,然而他人亦可以之論證取代漢的合法性,也就是說造劉家的反那是應當應分的;如果是不合法,那麽把劉邦置於何地?他可是秦朝的亭長,妥妥的亂臣賊子。
陳青鬆若有所思的聽完,汪中隨即又講起了第二個典故,那就是發生於雍正七年的“曾靜投書案”。這事很多後世的中國人都聽說過,陳青鬆也知道,雍正為了證明滿清政權的合法性,寫了本《大義覺迷錄》刊行天下。前年他在黑龍江城視察的時候,甚至還見到了呂家的後人。…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汪中沒有從文字獄和華夷之辨來說,而是圍繞著“目的論”和“形式論”來講的。
汪中的評價是,曾靜這個人既傻又不傻。說他傻,是因為此人迂腐好古,以為憑著“華夷之分”的說法就能打動嶽鍾琪;說他不傻,是因為他在《知新錄》中一些想法沒錯。他的觀點與轅固生之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從“形式論”來討論統治合法性問題。
話說從儒家的“道統”上來說,士人階層曆來都自認為是承緒道統的代表;所謂道義若在,民心必向,民心若向,天命必歸。而從這個邏輯上講,曆朝曆代的所有皇帝都不具有政治合法性,隻有秉承道統的“士”才是受命於天。
汪中告訴陳青鬆,當雍正搬出君臣大義來反駁,他就無異於肯定了黃生的“目的論”,而必須麵對轅固生的“形式論”。也就是掉進了當初漢景帝的兩難處境,怎麽說都是錯。
陳青鬆至此恍然大悟,這事從頭到尾,讓無數後人爭論的“華夷之辨”根本不是重點,以“目的論”和“形式論”為根本的政體合法性才是。乾隆恐怕在沒繼位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他上台立即收迴銷毀《大義覺迷錄》,並殺了曾靜和張熙,讓天下人閉嘴。
換言之,隻要北海鎮搞君主製,政體合法性這事天下根本沒人會提。
古代的讀書人之所以總拿上古三代說事,那是因為堯舜禹的帝位傳續在形式和目的上都沒有爭議,讓皇帝效法他們仨那是誰也挑不出毛病。換其他人你敢亂說試試?言偽而辯,行僻而堅,分分鍾打成亂臣賊子。
當然了,汪中趁機還向陳青鬆兜售了不少顧炎武的“眾治”思想。陳青鬆對這方麵的了解還真不多,泛泛一聽,像什麽擴大知識階層的選拔、允許民眾討論國家政治的得失、將風俗與法律結合起來端正人心都很不錯。
不過當昨天晚上他和趙新談及此事的時候,對方笑著搖了搖頭。
“老陳,顧炎武的書你沒看過吧?”
“沒有。怎麽了?”
“他那個‘眾治’可不是說老百姓能當家做主,實質上還是士大夫說了算。你想啊,讀書識字的權力終歸是掌握在這些人手裏,而忙於生計的貧民被排除在外。他們這些人想要的,就是限製君主權力,調整過度不平等的君民關係、官民關係,為地主階層爭取更多的政治利益,為他們提供製度上保障罷了。”
“開這個會呢,一開始是我的主意,跟老於講了後我有事就走了。這幾個月都是老於和老陳在準備,方案也是他們倆寫的。在此,我先表示下由衷的感謝,沒有你們二位,這場會就不能順利召開。”
隨著趙新的話音一落,會議室內就響起了掌聲。在座眾人都知道,今天乃至之後數天的這場閉門會,將決定本時空華夏的走向,無數人的命運,以及自己在未來的地位。
二十一個人,二十一種心思。或許某些人和趙新一樣,目前在很多方麵的想法是一致的,但那也僅限於在奪取天下之前。至於打完天下之後,那就真的很難說了。
趙新等掌聲沉寂下來後,拿起陳青鬆寫的那份政體方案,笑嗬嗬的道:“說實話,老陳起草的這份文件,內容很讓我意外。據老陳自己說,為了寫這份東西,被折磨的足足掉了五斤肉.”
“嗬嗬.”在場眾人聞言都笑出了聲,陳青鬆也自嘲的捋了捋下巴,感覺真有些尖了。
“因為時間和修改的關係,文件昨天晚上才最終定稿,我也隻來得及匆匆看了一遍。之所以把這次的會議周期定為一周,就是希望大家在聽過後,開誠布公的說出自己的看法。”
趙新掃視了在座眾人一圈,語突然變得嚴肅,繼續道:“在座的諸位,都是已經決定在本時空安家長住的,政體的事跟大家都息息相關。首先我要聲明一點,這場會不管各位說什麽,有什麽意見,都不會因言獲罪。無論我們采用什麽體製,一定要基於當前的社會階級狀況。”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紛紛點頭。趙新的話說的毫無破綻,所以眾人也不知道他的態度到底是什麽。
“下麵,我來給大家念一下。有什麽意見,等我全部念完了咱們再做討論。”
“第一條,原則。本草稿的目的,旨在為擁有一千七百完平方公裏領土的國家確定政治體製。該內容完全建立在理性和正義的原則上,以確保人民能充分享受其權利和行使義務。將本草稿中的各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用以彰顯政體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這是為建立一個工業化的強大國家,並使個人意誌服從公共意誌,允許人民行使主權,以達到平等和行使自然自由,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條,政體。誠然,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沒有君主製的共和國家。然而鑒於目前的社會階級結構和民眾的教育問題,在未來的二十年裏,我們將實行虛君共和製度,皇帝一職將會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存在,不具有有政治實權。對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力,將會由一個以我們和本時空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負責”…
當趙新念完這條,在場的半數人都是麵色一變,目光紛紛往麵無表情的陳青鬆身上掃,然後看向於德利時,發現那位也是一臉的雲淡風輕。眾人心說難道這兩位是被趙王爺給收買了?好好的共和不搞,居然弄君主製這套!
就憑趙王爺那套“神通”,虛誰也不能虛他啊。這位恐怕是既要掛著羊頭,還得橫跨軍政兩界攬實權,這特麽以後他要想搞點事,誰製的住啊!
不過話又說迴來,現在趙新想搞點什麽事,其他人也製不住。無他,北海鎮的先天體製就決定了。而在前些日子參加了招待法國人晚宴的那些人裏,有些已經忍不住開始遐想了,沈璿穿那套皇後的衣服,會不會是趙新在表態。
“.委員會下設軍事、民政、監察.,原則上任何人不得跨兩個以上部門任職。如有相關意見,可在全體委員會上提請討論。”
好吧,當看到這一條,大家這才長出口氣,心說趙王爺還成。軍權他肯定要握著的,至於另外一個不知道會是啥。
此時的陳青鬆其實也在觀察在座眾人的反應,說實話,他為了寫這份東西,三個月來真是受盡了精神煎熬。為了給君主製找到合理解釋,瘦五斤算什麽,他都把自己給繞糊塗了
話說於德利當初在和趙新結束那場海邊談話後,便專程去了趟富爾丹城,和陳青鬆談了兩個晚上。政體這種事,北海鎮裏最有發言權的,就是有過體製內經曆的陳胖子了。最後兩人商定,政體草案由陳青鬆來起草,於德利負責察遺補缺。
跟趙新遇到的困擾一樣,陳青鬆一開始起草方案,首先選擇的也是共和方向;然而當他采用了西方政治哲學的概念來思考政體問題的時候,一個無法繞開的基本問題擺在了麵前,即“政治的合法性”--也就是如何使製訂的政體體製取信於民。
為什麽一部分人擁有統治權而另一部分人隻能成為被統治者?某種特定的政治模式存在的理由是什麽?
從古到今,從東到西,盡管大多數的政治社會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和暴力的基礎上,但曆代統治者都要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做出論證。被統治者對統治的合法性論證的信服,是政治社會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前提,古典社會中尤其如此。
共和的原則是“天下為公”,也就是強調所有公民有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力。當然了,士大夫階層對這套是最喜歡的,因為這意味著“道統”又重迴他們的懷抱,甚至連“治統”都能分一杯羹。宰相製和內閣製麽,地主階層揮斥方遒的時代又來了。
然而對於剛從帶清朝治下擺脫出來,連個大字都不識的廣大老百姓,你告訴他如今變天了,你也能對朝廷的製度發表意見了,他一定會認為你在撒癔症。有那閑工夫,還不如多拾掇兩畝地,讓家裏人吃飽飯,讓孩子有書讀,以求擺脫命運來的重要。…
十八世紀的帶清,是一個擁有90%農民的農耕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跟老百姓講共和,純屬對牛彈琴。說白了,別看北海鎮目前治下的老百姓有一百多萬,可要是論起搞共和體製的基礎,估計連一半都沒有。
所以要想讓天下老百姓接受共和,那就得通過一場場的運動進行改造,改造讀書人、改造陳規陋習、婦女解放等等。問題是確定留在本時空的就這21個人,土地改革還沒開始搞呢,其他再跟著一起上,極容易引發政治動蕩,到時候大家隻能卷鋪蓋卷溜之大吉。
某些人會說了,北海鎮拳頭大啊,那還不想怎麽著怎麽著?民智不開,普及教育就好了。問題是那也得有段時期才行。北海鎮的基礎教育固然搞的不錯,尤其是北海軍,識字率高達97%。但和整個帶清三億多老百姓比起來,連根毫毛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南麵還有一千萬熟讀孔孟之道的讀書人。
盧梭說過一段話,即便趙新非常不喜歡這個人,卻也承認對方講的很有道理。
“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大到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強力是一種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強力的作用可以產生什麽道德。”
要知道服從某個政權的統治和承認這個政權具有統治權利是截然不同的。由暴力產生的屈從不會讓被統治者具有從心底認可的政治義務,一旦賴以維持的暴力基礎被削弱,自然會有人起而推翻。物質或情感的動機可能出於習俗、畏懼和懲罰的情緒,但人的心理層麵的情況往往是多變的,不能構成統治的可靠基礎。
《孟子》上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不是說北海鎮的武器厲害,把滿清收拾的滿頭是包,把沙俄打的跟孫子似的拓地萬裏,就能證明北海鎮有統治的合法性,因為中國文化裏根本就不看重這個。否則的話,當初蒙元也好,滿清也好,南下打統一戰爭的時候,就不會遇到那麽多的反抗。
那麽擺在陳青鬆麵前的問題是,什麽樣的政權在古代中國才具有合法性?答案顯而易見。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理論裏,不管是皇帝亦或是大臣,僅是政治上的一個官位,大家隻是在官位上認定其職分與責任。天子不盡職,不勝任,大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國民眾也可以把他誅了。不明白這一點,就看不懂中國傳統政治的真相。
以漢唐宋為例,漢代是宰相首長製,唐代和宋代是宰相委員製,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後來改稱中書門下。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的,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
在除了滿清以外的中國傳統政治裏,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地不能獨裁,然而後世的無數人偏要說中國的傳統政治是專製獨裁。
實際上縱觀東西方政治,要在共和製和君主製間劃一個精確的線非常困難,而且無法說前者比後者更民主,因為隻要把君主的權力限定在儀式化上,二者其實差別並不大。君不見另一時空曆史上,拉美那麽多搞軍人獨裁的國家都說自己是民主共和國。
之後第三個問題又來了,北海鎮要搞的虛君製,如何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擁護?
說實在的,政治哲學問題陳胖子並不擅長,畢竟他當年在體製裏的工作是副職,屬於務實而非務虛。他越想越複雜,結果把自己給繞進去了,糾結起君主製的合法性來了。於是他忍不住去找了汪中,就治統的合法性問題做了請教。
身為顧炎武的嫡脈傳人,且對先秦典章製度深有研究的汪中沒有直接迴答陳青鬆的問題,而是給他講了兩段典故。
話說中國曆史上的王朝更替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本國人采取陰謀、暴力之方式改朝換代,一種是外族入侵建立政權。然而這兩種政權的統治者在麵對合法性問題時,都會陷入一個窘境,即一方麵自己的統治不具備形式上的合法性,但又必須建立乃至維持形式上的合法性。
造成這一困境的,是源於漢景帝時期的一段對話,後來被司馬遷寫在了《史記》裏。汪中講的第一段就是這件事。
當時代表儒家的轅固生,和代表道家的黃生在漢景帝跟前討論了一下什麽叫“君臣大義”。結果自此之後,關於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就成了曆代封建統治者的禁區,漢代以後的學者們都不敢再碰。大家唯一敢噴的,就是上古三代真是好啊真是好,被咱們取代的前朝真是渣啊真是渣!
二人爭論的實質是政治合法性中“形式”和“目的”之間的衝突。轅固生從目的來論證湯武受命的合法性,黃生從形式來論證湯武弑君的不合法性,而作為裁判的漢景帝則處於“臣妾做不到”的境地。
先秦諸子早期的政治合法性采用了“天命論”的方式,也就是將自己的祖先神化,他們作為神的後裔也就自然而然擁有統治的權力,其重點在於形式的合法性。不過隨著“桀紂”這兩位著名暴君的出現,目的取代了形式,黃老之說的“天道”和“道”這兩個概念占據了政治合法性討論的中心地位。
如果湯武誅桀紂是合法的,雖然漢可以就此證明其取代秦的合法性,然而他人亦可以之論證取代漢的合法性,也就是說造劉家的反那是應當應分的;如果是不合法,那麽把劉邦置於何地?他可是秦朝的亭長,妥妥的亂臣賊子。
陳青鬆若有所思的聽完,汪中隨即又講起了第二個典故,那就是發生於雍正七年的“曾靜投書案”。這事很多後世的中國人都聽說過,陳青鬆也知道,雍正為了證明滿清政權的合法性,寫了本《大義覺迷錄》刊行天下。前年他在黑龍江城視察的時候,甚至還見到了呂家的後人。…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汪中沒有從文字獄和華夷之辨來說,而是圍繞著“目的論”和“形式論”來講的。
汪中的評價是,曾靜這個人既傻又不傻。說他傻,是因為此人迂腐好古,以為憑著“華夷之分”的說法就能打動嶽鍾琪;說他不傻,是因為他在《知新錄》中一些想法沒錯。他的觀點與轅固生之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從“形式論”來討論統治合法性問題。
話說從儒家的“道統”上來說,士人階層曆來都自認為是承緒道統的代表;所謂道義若在,民心必向,民心若向,天命必歸。而從這個邏輯上講,曆朝曆代的所有皇帝都不具有政治合法性,隻有秉承道統的“士”才是受命於天。
汪中告訴陳青鬆,當雍正搬出君臣大義來反駁,他就無異於肯定了黃生的“目的論”,而必須麵對轅固生的“形式論”。也就是掉進了當初漢景帝的兩難處境,怎麽說都是錯。
陳青鬆至此恍然大悟,這事從頭到尾,讓無數後人爭論的“華夷之辨”根本不是重點,以“目的論”和“形式論”為根本的政體合法性才是。乾隆恐怕在沒繼位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他上台立即收迴銷毀《大義覺迷錄》,並殺了曾靜和張熙,讓天下人閉嘴。
換言之,隻要北海鎮搞君主製,政體合法性這事天下根本沒人會提。
古代的讀書人之所以總拿上古三代說事,那是因為堯舜禹的帝位傳續在形式和目的上都沒有爭議,讓皇帝效法他們仨那是誰也挑不出毛病。換其他人你敢亂說試試?言偽而辯,行僻而堅,分分鍾打成亂臣賊子。
當然了,汪中趁機還向陳青鬆兜售了不少顧炎武的“眾治”思想。陳青鬆對這方麵的了解還真不多,泛泛一聽,像什麽擴大知識階層的選拔、允許民眾討論國家政治的得失、將風俗與法律結合起來端正人心都很不錯。
不過當昨天晚上他和趙新談及此事的時候,對方笑著搖了搖頭。
“老陳,顧炎武的書你沒看過吧?”
“沒有。怎麽了?”
“他那個‘眾治’可不是說老百姓能當家做主,實質上還是士大夫說了算。你想啊,讀書識字的權力終歸是掌握在這些人手裏,而忙於生計的貧民被排除在外。他們這些人想要的,就是限製君主權力,調整過度不平等的君民關係、官民關係,為地主階層爭取更多的政治利益,為他們提供製度上保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