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朝廷,哦,自韃虜入關以來,東南沿海的江寧、杭州、京口三處,便是江南的腹心地帶。當年“薙發令”一下,各地義民反抗此起彼伏,可最後卻是屍山血海。”
趙新的書房裏, 江藩拿著一根長木棍,對著掛在牆上的全國地圖侃侃而談。趙新則抱著雙臂站在對麵,抬頭看著地圖。
“順治十六年三月,國姓爺會同張蒼水再次北伐,攻鎮江、瓜洲,直取江寧。其間或招降、或克複, 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 江南各地無不響應。然蘇鬆總兵梁化鳳夜出神策門,破白土山, 導致合擊兵敗,韃虜方才保有江南之地。藩以為,若取江寧,則江南唾手可得。而江南事關清廷財稅漕運,一旦丟失,其社稷必亡。”
趙新聽了點點頭,示意對方繼續。他已經注意到江藩稱滿清為“韃虜”,不過依舊是麵無表情。
江藩原本信心滿滿,覺得自己陳以厲害,北海軍可揮師直取江南。即便是滿清一定會拚死搶奪,可以北海軍的戰力,他覺得清廷打不贏。
然而他看到趙新毫無反應,不禁有些內心揣揣。於是手中的木棍繼續在地圖上遊走。
“自乾隆二十二年起,江南各地已經再無反清之士,朝局穩定,此時若繼續在江寧周邊這塊狹小區域保留江寧、杭州、京口三名駐防軍將已無必要。然隨之裁撤, 導致江南腹心兵力空虛。
就北方防線而言, 自山海關至涼州一線不僅是京師的屏障, 也是戰事爆發,從北部邊疆各駐防點調集兵力向南、向西作戰的必經之路,而京師正是這一通道上的樞紐所在。”
江藩放下木棍,向趙新建議道:“藩以為,北海軍應兵分兩路,南北出擊,北取京師,南攻江寧!如此,天下唾手可得。韃虜必將如元順帝,逐亡於漠北。”
趙新聽完,點點頭,隨即示意江藩迴到桌前坐下,他自己則假裝那麽迴事的樣子沉思片刻,像是在反複斟酌。
江藩為了今天的這番話準備了好幾天,他覺得自己和段玉裁、洪亮吉三人商討出來的謀略肯定能打動趙新。有了他們八個人,就能撬動整個江南文壇的半壁江山,到時候自己這些人振臂一唿,至少江南各地必將傳檄而定。
過了半晌,隻聽趙新問道:“子屏,你將滿清稱之為韃虜,是打算留在北海鎮麽?”
江藩拱手道:“江某正有此意。”
“那麽,你在揚州的家人怎麽辦?都接過來?要知道那位乾隆爺可是個小心眼,如果知道子屏投靠了我們,他一定不會放過你家裏。”
“呃,此事還得拜托趙王。”
趙新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繼續問道:“那麽你想從事哪方麵的事務?民政、工廠、貿易?還是軍事?”
江藩道:“江某不才,願在趙王鞍前馬後,讚畫軍務。”
“哦!”趙新皺了皺眉頭,看的江藩心裏打鼓。
“趙王可是覺得江某才疏學淺?還請示下。”
“不是這個。我覺得你看事情很有大局觀,能從整體上考慮問題,而我其實也正需要這樣一個幫手。”
江藩聽了心中一喜,這是要先抑後揚?
趙新喝了一口茶,借以整理措辭,繼續道:“進入軍隊係統,那就必須按軍隊的規矩來。不論什麽人,都要進新兵營訓練三個月。而且還得下部隊,這樣才能熟悉北海軍的體製和作戰特點。”
“當兵?”江藩愣住了,臉色漸漸漲的通紅。
《道德經》上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明太祖朱元璋有句話說的很直白,他說“國家用兵如醫之用藥,蓄藥以治疾病,不以無疾而用藥。”
而自古文人對於軍人的態度,可以用《三國誌》上的事例說明。話說張飛登門拜訪劉巴,想借宿來攀交情。結果劉巴根本不鳥他。於是張飛就不爽了,便跟諸葛亮抱怨。於是諸葛亮就對劉巴說,張飛雖然是個武人,不過他很是敬慕你啊。主公現在整合文武,以定天下大事,足下你雖然天資天素高亮,也應該對他客氣點,不應該拒絕好意。劉巴怎麽說的?大丈夫處世,當結交四海英雄,我跟一個**有啥可談的!
在古人眼裏,軍人跟英雄沒關係。北宋的時候韓琦怎麽說的?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
相較於明代文官集團鄙視軍隊,清代還好一些,因為八旗兵和綠營不是同一個體係,且又因為滿人政權是以武立國,文人就算再看不起綠營,也不敢在八旗將官麵前放肆。
趙新讓江藩這樣一個才高八鬥的士子去當兵,要不是經過這些天的交流,對趙新的說話風格和為人有所了解,江藩一定會以為對方在侮辱自己。
“對。其實你不知道,一開始我也一樣,每天早上跑圈訓練。”趙新笑了笑,繼續道:“每次我給北海軍的軍官們上課,隻要入了軍營,一樣要每天出操。北海軍裏,不分職務高低,誰都躲不掉。而且,我們提倡的是‘官兵平等’,不能隨意打罵羞辱。”
江藩的額頭開始冒汗,右手下意識的伸向袖口。心說還平等?總兵官能和一個小卒子平等嗎,這不古今奇聞嗎!
“我這麽說吧,從我到最底層的士兵,隻要進了軍營,除去用於慶典的軍禮服不太一樣,”趙新看出了江藩的顧慮,他一指自己身上的作訓服道:“吃、穿、用全都一樣。就算是住,也不過是能有一間自己的宿舍而已,家丁、奴才一律沒有!你江子屏要是打算進北海軍,那就做好掉幾層皮的準備。沒有這個,就出不來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
“天下無敵?!”正用帕巾擦汗的江藩聽了這話,不由睜大了眼睛,神情漸漸凝滯......
等下午江藩去了圖書館,將趙新的話和自己的打算跟段玉裁三人一說,段老頭立刻就炸了。
段玉裁一臉憤怒加上痛心疾首,握拳捶著桌子道:“萬萬不可!老夫一定要麵見趙王,我輩讀書人怎可與不肖小人為伍!”
他這話語出《吳子兵法》,上麵說“故世之詈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蓋言其賤而可羞。然則募兵所得者,皆不肖之小人也。”
“是啊,子屏,要不讓容甫兄幫你跟趙王說說?”洪亮吉說完,拈須歎道:“於禮不合嘛!”
不怎麽說話的劉台拱突然道:“禮?何人之禮?是南麵之禮還是北海之禮?是儒家之禮還是荀管之禮?”
“嗯?”段玉裁聞言一愣,衝劉台拱叫道:“端臨,此言何意?禮還分南北不成?”
劉台拱一看段玉裁急了,勸道:“若膺公,咱們來北海這麽多天了,所見所聞甚多,趙王的行事風格你還不明白嗎?”
段玉裁問道:“哦?端臨以為趙王是個什麽風格?”
劉台拱緩緩道:“服軍伍之服,掛武將之銜。臨戰之饑寒有備,戰歿之家屬有養。兵之死亡,親吊之;兵之創傷,親療之。故將之尊貴,過於文臣;兵之自愛,過於齊民......”
這一次劉台拱破天荒的沒有惜字如金,而是將這些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逐一擺到台麵上來。他的想法是,江藩既然想融入北海鎮,想效法馬伏波和班定遠,那就一定要融入北海軍這個體係。
實際上他們這幫人還是想將儒家政治滲透進北海鎮,但是無論民政還是軍事,都不是他們所擅長的;至於學校體係,看看汪中這幾年的成績就知道,隻能起到一小部分作用。
這裏透露一個秘密,劉台拱的六世祖叫劉永澄,曾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人講學於東林書院,官至兵部主事,妥妥的東林黨骨幹分子。要不是三十六歲就死了,沒準還能名列《東林點將錄》。
“......無論軍政民政,北海械精藝多,條理繁細,即便是農事亦有諸多條法。以技撫民,以技養兵,強盛之由其在此矣。”
聽完劉台拱的見解,洪亮吉拈須讚同道:“端臨這話真如撥雲見霧!某這些天也看了一些趙王論兵之語,其於兵者,好比人之有手足,無手足不可以為人,兵不可一日不備也。”
江藩衝劉台拱一揖到地道:“請端臨兄教我。”
劉台拱四處打量了一下,看到周圍幾米之內再無旁人,於是一字一語道:“子屏若欲求將來之地位,須謹記十個字:經學治身心,兵學應世事。”
幾個文人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私下交流,在一個小時後就被整理成了文字,與載有音頻文件的u盤一起被送到了趙新的書房裏。
趙新一邊聽一邊對照文字,時不時還“嗬嗬”笑兩下。等看完後,他便將記錄稿付之一炬,又將u盤徹底格式化。坐在他對麵的徐壽南目光中雖然露出一絲詫異,但也什麽都沒說。
從乾隆四十八年被趙新收留,八歲的徐壽南一晃已經十四歲了。不過古人都是按虛歲算年紀,所以徐壽南已經算是“成童”,到了束發之年;按照舊時的規矩,都可以娶妻成家了。
對於解救自己兄弟,誅殺了蔡家父子,又娶了沈家姐姐的趙新,徐壽南除了“死心塌地”別無他想。他在去年結束了小學校的五年學習後,便毅然加入了北海鎮的少年軍校。這半年來除了上課訓練,也開始幫著趙新處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趙新看著眼前的這個半大孩子,心裏歎了口氣。這些年沈璿待徐壽南和徐福南亦姐亦母,自從來了北海鎮後,徐家兄弟就住進了沈家。趙新跟沈璿成親後,兄弟倆便又跟著住到了新家。
趙新也是對兄弟倆關愛有加,視若親人,沒事就跟他們談天說地。他手下最早的那批人裏,除了盛海舟和片兵衛,其他人都沒什麽文化,好多桌麵下的事一直沒法鋪開。
穿越眾不能用,舊式文人不敢用。眼下徐壽南大了,趙新實在不得已,便讓這孩子開始接觸一些陰暗麵的東西。
目前趙新手裏除了利吉負責的那個“xx群眾”體係外,魯壽山這兩年也在北海軍內部發展了一批人手,基本上每個連都有他的人。趙新讓陳繼山下部隊,除了想培養他外,其實也是順帶幫他監督魯壽山的體係。
“怎麽樣壽南?要是不適應這個事,那就在軍校好好上課,再過兩年進部隊,然後進參謀部跟著我。”
聽了趙新話,徐壽南搖搖頭道:“不,大人您讓我幹什麽,我就一定幹好。”
趙新點點頭,笑著道:“咱們啊,雖無害人之心,可也得有個準備。這些儒家士人花花腸子太多,所求所想無非還是為了保住道統,保住他們那個階層的地位。等咱們哪天入關,要是跟那些握有大量土地的官紳翻臉,他們也能從中周旋。”
徐壽南點頭表示明白,想了一下又道:“另外還有件事要跟您說一下。那倆人這些天去了訓練基地五次,三次是去打靶,兩次是想看新兵訓練,不過王司令沒答應。另外,他們和訓練基地一個叫丁蕙的女兵關係很熟,見麵後有說有笑的。”
“哦?那女兵負責什麽?”
“電訊室。”徐壽南說罷從兜裏掏出了小冊子,打開翻到其中一頁,繼續道:“丁蕙今年十七歲,三年前從山東來的,後來被漕幫的人帶去了射陽湖。家裏父母都在,還有一個哥哥。丁蕙的父親是個童生,所以教她讀過幾年書,咱們前年招電訊員,就挑中了她......”
聽完徐壽南對丁蕙家庭情況的匯報,趙新便問道:“她人長得漂亮?”
“嗯,挺秀氣的。聽魯大叔說,之前他們應該是在靶場遇到的。那次打靶因為人去的多,接待人手不夠,就讓丁蕙她們三個幫著端茶倒水來的。”
趙新起身走到徐壽南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讚許道:“我這沒事了。迴去告訴魯壽山,讓人盯緊了那個丁蕙,尤其是她出了訓練基地後的行蹤。記住,千萬不要打草驚蛇。”
徐壽南於是起身敬了個禮,趙新陪他一起走出書房。等少年的身影消失,他抬頭望向陰沉沉的天空,半晌後喃喃自語道:“行啊,知道朝電訊室和新兵伸手了。”
眼下北海鎮內部雖然暗流湧動,不過趙新卻並不打算翻臉。
這主要是因為趙新的變態能力和威望,那些暗流目前還掀不起什麽浪;其次是那兩個人在電廠眾裏的位置都很重要,要是換人的話會非常折騰。現在的趙新除了一些必須親自去辦的要緊事,一般都會留在本時空。
其實他也想看看那倆人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北海鎮體係中的漏洞在哪。還有就是培養了這麽多年的軍隊和治安警係統能不能經受住考驗。
話說幾個月前琿春戰役結束後,當趙新迴到北海鎮,陳青鬆便馬上跟他說了那個人的事。之後趙新左思右想,心說自己也沒對不住他啊!該給的酬勞分文不少,電廠建成後的獎金也發了個大數,難道是“升米恩鬥米仇”?
不過當他在某個夜裏再次翻閱電廠眾那些人的個人簡曆時,一個念頭猛然就跳了出來。於是他馬上從那人的姓氏和籍貫入手,又迴去給表弟程偉打了個電話,讓他專門去那人家鄉查了一下。
程偉雖然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趙新到底想幹嘛,不過眼下他那富足的小日子都來源於趙新給他的生意,所以隻能照辦。不過他也不是專業幹這個的,就在當地找了家諮詢公司調查。這種事不要太簡單,兩天後就查清楚了。
那人的姓氏根本不是簡曆上寫的,是母親改嫁帶著他來的,姓氏也改成了繼父的姓。之後他又讓表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南來北往,差不多將所有電廠眾的老家都跑了一遍。於是另一個人又浮現在了趙新的視野裏。
他隨後稍一打聽,便知道了那兩人這一年來往還挺密切。
電廠眾的生活圈子其實比較閉塞,自成一體。除了本職工作和帶徒弟,他們要麽在宿舍打遊戲,要麽集體去靶場打槍,還有就是去小學校看美女老師,經常是把對方逗的滿麵羞澀或是嗬嗬一笑。
至於男人都明白的那類個人問題,趙新也不反對,隻不過就是要求事後得負責,別搞出投水上吊的事來。最近已經有幾個從島國來的年輕女子都大了肚子,陳青鬆也讓手下給他們安排了單獨的住處,一應生活水準都能滿足。
一周前,曹鵬帶人從寧古塔迴來領測繪設備,準備詳查寧古塔周邊的耕地情況。趙新便跟他聊了半天,其間趙新就裝作無意,提及了那兩個人。
果然,據曹鵬講,那倆人自從來了北海鎮後,這一年關係處得非常之好,經常湊一塊兒關起門喝酒聊天。至於聊的是什麽,曹鵬也沒在意。
似乎一切都水落石出了。
趙新的書房裏, 江藩拿著一根長木棍,對著掛在牆上的全國地圖侃侃而談。趙新則抱著雙臂站在對麵,抬頭看著地圖。
“順治十六年三月,國姓爺會同張蒼水再次北伐,攻鎮江、瓜洲,直取江寧。其間或招降、或克複, 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 江南各地無不響應。然蘇鬆總兵梁化鳳夜出神策門,破白土山, 導致合擊兵敗,韃虜方才保有江南之地。藩以為,若取江寧,則江南唾手可得。而江南事關清廷財稅漕運,一旦丟失,其社稷必亡。”
趙新聽了點點頭,示意對方繼續。他已經注意到江藩稱滿清為“韃虜”,不過依舊是麵無表情。
江藩原本信心滿滿,覺得自己陳以厲害,北海軍可揮師直取江南。即便是滿清一定會拚死搶奪,可以北海軍的戰力,他覺得清廷打不贏。
然而他看到趙新毫無反應,不禁有些內心揣揣。於是手中的木棍繼續在地圖上遊走。
“自乾隆二十二年起,江南各地已經再無反清之士,朝局穩定,此時若繼續在江寧周邊這塊狹小區域保留江寧、杭州、京口三名駐防軍將已無必要。然隨之裁撤, 導致江南腹心兵力空虛。
就北方防線而言, 自山海關至涼州一線不僅是京師的屏障, 也是戰事爆發,從北部邊疆各駐防點調集兵力向南、向西作戰的必經之路,而京師正是這一通道上的樞紐所在。”
江藩放下木棍,向趙新建議道:“藩以為,北海軍應兵分兩路,南北出擊,北取京師,南攻江寧!如此,天下唾手可得。韃虜必將如元順帝,逐亡於漠北。”
趙新聽完,點點頭,隨即示意江藩迴到桌前坐下,他自己則假裝那麽迴事的樣子沉思片刻,像是在反複斟酌。
江藩為了今天的這番話準備了好幾天,他覺得自己和段玉裁、洪亮吉三人商討出來的謀略肯定能打動趙新。有了他們八個人,就能撬動整個江南文壇的半壁江山,到時候自己這些人振臂一唿,至少江南各地必將傳檄而定。
過了半晌,隻聽趙新問道:“子屏,你將滿清稱之為韃虜,是打算留在北海鎮麽?”
江藩拱手道:“江某正有此意。”
“那麽,你在揚州的家人怎麽辦?都接過來?要知道那位乾隆爺可是個小心眼,如果知道子屏投靠了我們,他一定不會放過你家裏。”
“呃,此事還得拜托趙王。”
趙新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繼續問道:“那麽你想從事哪方麵的事務?民政、工廠、貿易?還是軍事?”
江藩道:“江某不才,願在趙王鞍前馬後,讚畫軍務。”
“哦!”趙新皺了皺眉頭,看的江藩心裏打鼓。
“趙王可是覺得江某才疏學淺?還請示下。”
“不是這個。我覺得你看事情很有大局觀,能從整體上考慮問題,而我其實也正需要這樣一個幫手。”
江藩聽了心中一喜,這是要先抑後揚?
趙新喝了一口茶,借以整理措辭,繼續道:“進入軍隊係統,那就必須按軍隊的規矩來。不論什麽人,都要進新兵營訓練三個月。而且還得下部隊,這樣才能熟悉北海軍的體製和作戰特點。”
“當兵?”江藩愣住了,臉色漸漸漲的通紅。
《道德經》上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明太祖朱元璋有句話說的很直白,他說“國家用兵如醫之用藥,蓄藥以治疾病,不以無疾而用藥。”
而自古文人對於軍人的態度,可以用《三國誌》上的事例說明。話說張飛登門拜訪劉巴,想借宿來攀交情。結果劉巴根本不鳥他。於是張飛就不爽了,便跟諸葛亮抱怨。於是諸葛亮就對劉巴說,張飛雖然是個武人,不過他很是敬慕你啊。主公現在整合文武,以定天下大事,足下你雖然天資天素高亮,也應該對他客氣點,不應該拒絕好意。劉巴怎麽說的?大丈夫處世,當結交四海英雄,我跟一個**有啥可談的!
在古人眼裏,軍人跟英雄沒關係。北宋的時候韓琦怎麽說的?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
相較於明代文官集團鄙視軍隊,清代還好一些,因為八旗兵和綠營不是同一個體係,且又因為滿人政權是以武立國,文人就算再看不起綠營,也不敢在八旗將官麵前放肆。
趙新讓江藩這樣一個才高八鬥的士子去當兵,要不是經過這些天的交流,對趙新的說話風格和為人有所了解,江藩一定會以為對方在侮辱自己。
“對。其實你不知道,一開始我也一樣,每天早上跑圈訓練。”趙新笑了笑,繼續道:“每次我給北海軍的軍官們上課,隻要入了軍營,一樣要每天出操。北海軍裏,不分職務高低,誰都躲不掉。而且,我們提倡的是‘官兵平等’,不能隨意打罵羞辱。”
江藩的額頭開始冒汗,右手下意識的伸向袖口。心說還平等?總兵官能和一個小卒子平等嗎,這不古今奇聞嗎!
“我這麽說吧,從我到最底層的士兵,隻要進了軍營,除去用於慶典的軍禮服不太一樣,”趙新看出了江藩的顧慮,他一指自己身上的作訓服道:“吃、穿、用全都一樣。就算是住,也不過是能有一間自己的宿舍而已,家丁、奴才一律沒有!你江子屏要是打算進北海軍,那就做好掉幾層皮的準備。沒有這個,就出不來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
“天下無敵?!”正用帕巾擦汗的江藩聽了這話,不由睜大了眼睛,神情漸漸凝滯......
等下午江藩去了圖書館,將趙新的話和自己的打算跟段玉裁三人一說,段老頭立刻就炸了。
段玉裁一臉憤怒加上痛心疾首,握拳捶著桌子道:“萬萬不可!老夫一定要麵見趙王,我輩讀書人怎可與不肖小人為伍!”
他這話語出《吳子兵法》,上麵說“故世之詈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蓋言其賤而可羞。然則募兵所得者,皆不肖之小人也。”
“是啊,子屏,要不讓容甫兄幫你跟趙王說說?”洪亮吉說完,拈須歎道:“於禮不合嘛!”
不怎麽說話的劉台拱突然道:“禮?何人之禮?是南麵之禮還是北海之禮?是儒家之禮還是荀管之禮?”
“嗯?”段玉裁聞言一愣,衝劉台拱叫道:“端臨,此言何意?禮還分南北不成?”
劉台拱一看段玉裁急了,勸道:“若膺公,咱們來北海這麽多天了,所見所聞甚多,趙王的行事風格你還不明白嗎?”
段玉裁問道:“哦?端臨以為趙王是個什麽風格?”
劉台拱緩緩道:“服軍伍之服,掛武將之銜。臨戰之饑寒有備,戰歿之家屬有養。兵之死亡,親吊之;兵之創傷,親療之。故將之尊貴,過於文臣;兵之自愛,過於齊民......”
這一次劉台拱破天荒的沒有惜字如金,而是將這些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逐一擺到台麵上來。他的想法是,江藩既然想融入北海鎮,想效法馬伏波和班定遠,那就一定要融入北海軍這個體係。
實際上他們這幫人還是想將儒家政治滲透進北海鎮,但是無論民政還是軍事,都不是他們所擅長的;至於學校體係,看看汪中這幾年的成績就知道,隻能起到一小部分作用。
這裏透露一個秘密,劉台拱的六世祖叫劉永澄,曾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人講學於東林書院,官至兵部主事,妥妥的東林黨骨幹分子。要不是三十六歲就死了,沒準還能名列《東林點將錄》。
“......無論軍政民政,北海械精藝多,條理繁細,即便是農事亦有諸多條法。以技撫民,以技養兵,強盛之由其在此矣。”
聽完劉台拱的見解,洪亮吉拈須讚同道:“端臨這話真如撥雲見霧!某這些天也看了一些趙王論兵之語,其於兵者,好比人之有手足,無手足不可以為人,兵不可一日不備也。”
江藩衝劉台拱一揖到地道:“請端臨兄教我。”
劉台拱四處打量了一下,看到周圍幾米之內再無旁人,於是一字一語道:“子屏若欲求將來之地位,須謹記十個字:經學治身心,兵學應世事。”
幾個文人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私下交流,在一個小時後就被整理成了文字,與載有音頻文件的u盤一起被送到了趙新的書房裏。
趙新一邊聽一邊對照文字,時不時還“嗬嗬”笑兩下。等看完後,他便將記錄稿付之一炬,又將u盤徹底格式化。坐在他對麵的徐壽南目光中雖然露出一絲詫異,但也什麽都沒說。
從乾隆四十八年被趙新收留,八歲的徐壽南一晃已經十四歲了。不過古人都是按虛歲算年紀,所以徐壽南已經算是“成童”,到了束發之年;按照舊時的規矩,都可以娶妻成家了。
對於解救自己兄弟,誅殺了蔡家父子,又娶了沈家姐姐的趙新,徐壽南除了“死心塌地”別無他想。他在去年結束了小學校的五年學習後,便毅然加入了北海鎮的少年軍校。這半年來除了上課訓練,也開始幫著趙新處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趙新看著眼前的這個半大孩子,心裏歎了口氣。這些年沈璿待徐壽南和徐福南亦姐亦母,自從來了北海鎮後,徐家兄弟就住進了沈家。趙新跟沈璿成親後,兄弟倆便又跟著住到了新家。
趙新也是對兄弟倆關愛有加,視若親人,沒事就跟他們談天說地。他手下最早的那批人裏,除了盛海舟和片兵衛,其他人都沒什麽文化,好多桌麵下的事一直沒法鋪開。
穿越眾不能用,舊式文人不敢用。眼下徐壽南大了,趙新實在不得已,便讓這孩子開始接觸一些陰暗麵的東西。
目前趙新手裏除了利吉負責的那個“xx群眾”體係外,魯壽山這兩年也在北海軍內部發展了一批人手,基本上每個連都有他的人。趙新讓陳繼山下部隊,除了想培養他外,其實也是順帶幫他監督魯壽山的體係。
“怎麽樣壽南?要是不適應這個事,那就在軍校好好上課,再過兩年進部隊,然後進參謀部跟著我。”
聽了趙新話,徐壽南搖搖頭道:“不,大人您讓我幹什麽,我就一定幹好。”
趙新點點頭,笑著道:“咱們啊,雖無害人之心,可也得有個準備。這些儒家士人花花腸子太多,所求所想無非還是為了保住道統,保住他們那個階層的地位。等咱們哪天入關,要是跟那些握有大量土地的官紳翻臉,他們也能從中周旋。”
徐壽南點頭表示明白,想了一下又道:“另外還有件事要跟您說一下。那倆人這些天去了訓練基地五次,三次是去打靶,兩次是想看新兵訓練,不過王司令沒答應。另外,他們和訓練基地一個叫丁蕙的女兵關係很熟,見麵後有說有笑的。”
“哦?那女兵負責什麽?”
“電訊室。”徐壽南說罷從兜裏掏出了小冊子,打開翻到其中一頁,繼續道:“丁蕙今年十七歲,三年前從山東來的,後來被漕幫的人帶去了射陽湖。家裏父母都在,還有一個哥哥。丁蕙的父親是個童生,所以教她讀過幾年書,咱們前年招電訊員,就挑中了她......”
聽完徐壽南對丁蕙家庭情況的匯報,趙新便問道:“她人長得漂亮?”
“嗯,挺秀氣的。聽魯大叔說,之前他們應該是在靶場遇到的。那次打靶因為人去的多,接待人手不夠,就讓丁蕙她們三個幫著端茶倒水來的。”
趙新起身走到徐壽南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讚許道:“我這沒事了。迴去告訴魯壽山,讓人盯緊了那個丁蕙,尤其是她出了訓練基地後的行蹤。記住,千萬不要打草驚蛇。”
徐壽南於是起身敬了個禮,趙新陪他一起走出書房。等少年的身影消失,他抬頭望向陰沉沉的天空,半晌後喃喃自語道:“行啊,知道朝電訊室和新兵伸手了。”
眼下北海鎮內部雖然暗流湧動,不過趙新卻並不打算翻臉。
這主要是因為趙新的變態能力和威望,那些暗流目前還掀不起什麽浪;其次是那兩個人在電廠眾裏的位置都很重要,要是換人的話會非常折騰。現在的趙新除了一些必須親自去辦的要緊事,一般都會留在本時空。
其實他也想看看那倆人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北海鎮體係中的漏洞在哪。還有就是培養了這麽多年的軍隊和治安警係統能不能經受住考驗。
話說幾個月前琿春戰役結束後,當趙新迴到北海鎮,陳青鬆便馬上跟他說了那個人的事。之後趙新左思右想,心說自己也沒對不住他啊!該給的酬勞分文不少,電廠建成後的獎金也發了個大數,難道是“升米恩鬥米仇”?
不過當他在某個夜裏再次翻閱電廠眾那些人的個人簡曆時,一個念頭猛然就跳了出來。於是他馬上從那人的姓氏和籍貫入手,又迴去給表弟程偉打了個電話,讓他專門去那人家鄉查了一下。
程偉雖然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趙新到底想幹嘛,不過眼下他那富足的小日子都來源於趙新給他的生意,所以隻能照辦。不過他也不是專業幹這個的,就在當地找了家諮詢公司調查。這種事不要太簡單,兩天後就查清楚了。
那人的姓氏根本不是簡曆上寫的,是母親改嫁帶著他來的,姓氏也改成了繼父的姓。之後他又讓表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南來北往,差不多將所有電廠眾的老家都跑了一遍。於是另一個人又浮現在了趙新的視野裏。
他隨後稍一打聽,便知道了那兩人這一年來往還挺密切。
電廠眾的生活圈子其實比較閉塞,自成一體。除了本職工作和帶徒弟,他們要麽在宿舍打遊戲,要麽集體去靶場打槍,還有就是去小學校看美女老師,經常是把對方逗的滿麵羞澀或是嗬嗬一笑。
至於男人都明白的那類個人問題,趙新也不反對,隻不過就是要求事後得負責,別搞出投水上吊的事來。最近已經有幾個從島國來的年輕女子都大了肚子,陳青鬆也讓手下給他們安排了單獨的住處,一應生活水準都能滿足。
一周前,曹鵬帶人從寧古塔迴來領測繪設備,準備詳查寧古塔周邊的耕地情況。趙新便跟他聊了半天,其間趙新就裝作無意,提及了那兩個人。
果然,據曹鵬講,那倆人自從來了北海鎮後,這一年關係處得非常之好,經常湊一塊兒關起門喝酒聊天。至於聊的是什麽,曹鵬也沒在意。
似乎一切都水落石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