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一道經過深思熟慮的上諭在發出後,頓時引發朝野嘩然。奈何乾隆已經禦極五十多年,威靈赫赫,不說禦史們沒人敢上書反對,連所有滿蒙王公大臣也不敢多嘴。
“朕恭閱實錄內,所載海澄公黃芳度, 闔門殉節,忠藎可嘉,業經準襲公爵十二次,以酬義烈。因思綠旗世職,向無承襲罔替之條,但如黃芳度之捐軀授命, 大義炳然,自應破格施恩, 賞延於世, 以昭褒忠盛典。
至如征剿吳逆時。將軍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均能忠貞素篤,勇略兼優,於戎務邊防。提督陳福,殫心盡力奮勇疆場,抒丹效命。
朕亦令軍機大臣、會同兵部、詳查國初以來,凡有功冊可稽者,通行列名具奏。茲據覆奏,內有殉節陣亡之張國彥、徐勇、鄭之文、賈大第......等十七員;又軍功較著之惠應詔、梁化鳳、仝光英、黃熙瓚......等十四員。核其事跡,或致命疆場,克昭義烈;或折衝閫外,茂著勤勞,均宜錫以殊施。
以上人等,著加恩準其子孫所請,將近派一支,分屬歸入漢軍鑲黃、正黃、正白三旗旗分。
國家承平百餘年, 中外一統, 滿洲漢人, 皆我臣仆。朕亦從不肯稍分畛域,綠旗將弁中,果有藎誠為國,克奏膚功者,自應錄敘從優,恩施後裔。若其身曆戎行,而選軟恇怯,僨事失機,亦必明正典刑,俾師武臣力,知所儆戒。總之示懲示勸,一惟其人功罪所自取,而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所以昭信賞必罰之大經,皆於是乎在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自滿清入關以來,還從沒有過一次將幾十名漢人集體抬旗的事例。一時間,北京城內的滿人議論紛紛。
黃昏時分,位於虎坊橋和珠市口之間的韓家潭胡同內,十多家“私寓”都已是角燈高掛,絳蠟高燃。而在一家名為“寶珠堂”的私寓門口,已經是車馬盈門,賓客絡繹不絕,明顯要比其他家生意興隆。
二十五歲的阮元自從來京城後,還是頭一次來這種地方。四月份的時候,阮元高中殿試二甲第三名;之後的朝考又被欽取第九名,充翰林院編修,也就是俗稱的“庶吉士”。
從前年會試落地,到如今高中二甲,阮元這兩年都是勤修學業,雖然就住在不遠的宣武門外,可他從不涉足煙花之地。
來自南京的新科翰林黃鎔撩開轎簾,踩著車夫放好的腳凳下車後,對跟著下車的阮元道:“伯元,你看此地如何?”
阮元看了一眼,猶猶豫豫的問道:“正器兄,你我都有官職在身,來此地恐不妥吧?”
黃鎔湊過來低聲道:“哎~~伯元,你我今日布衣來此聽戲,又不做狎伶之舉,怕什麽!那石寶珠一副好嗓子,專工昆旦,正所謂‘天風吹下許飛瓊,解唱當時羽衣曲’。再說這私寓之地,時常能聽聞一些朝野之事,你我如今同朝為官,許多事還是要多聽多看才好。”
私寓,舊時又稱之為“堂子”、“相公堂子”、“下處”等。
清代中期各大戲班成員一般都是集中居住,以方便每日排戲,這就叫“公寓”。但後來因為戲班裏的名角兒收入增多,便嫌公寓人太多,飲食起居不方便,於是另租一處自己居住,就叫“私寓”。舊時北京城裏稍有身份講究的人家,門口都掛有堂號,所以也叫某某堂,或是堂子。
這裏說句題外話,明清時期即便是王公大臣,也沒人在自家門楣上掛個“某某府”的大匾的。誰要真敢這麽幹,違製不說,丟人都丟到姥姥家去!門口那紅燈籠幹嘛使的,真拿它當擺設了?
而且就算是燈籠上頭也不能寫“某某府”,漢人官員隻會寫個姓,中產人家要寫堂號,王公大臣家隻寫爵號,比如“郡王府”。
雍正時期頒布的廢除賤籍令,反倒使伶人在特定的時代中獲得了職業的認同,擺脫了行業自卑,開始走向職業化,於是“私寓”便開始“蓬勃”發展。
然而由於從清初時就頒布了有關伶人的《禁官員蓄養優伶》、《禁止戲女進城》等條例,於是女伶不興,男伶卻興盛了起來。
私寓伶人被稱作“相公”,其實是以訛傳訛。年少的伶人因為經常在戲裏扮演女子,所以原本叫“像姑”,誰知弄了個諧音稱“相公”。自從有了這個叫法,京城官員子弟就再也不敢以此相稱。
阮元跟著黃鎔進了“寶珠堂”正門後,看到院內各處擺放著或黃或白的菊花,清香撲鼻;過道的牆下甚至還有幾株綠竹,顯得十分清幽雅致,不禁讚歎了一聲。
此時負責招唿客人的小廝看到黃鎔,顯然是認識,於是上來躬身作揖,也不多話,領著二人朝二進院走去。
等走進二進時,阮元不由一愣。隻見院子當中設了一個暖棚,雖說四周沒有遮擋,可七八個點著上好竹炭的炭火盆卻將院內熏的溫暖如春,暖棚三麵擺了一地的菊花。院中東西廂房和正堂,則是專門招待客人所用。
抬眼望去,隻見正堂內廳事陳設,光耀奪目,門口還掛著錦幕薄紗,裏麵也是人影晃動。阮元雖然是第一次來“私寓”,可以前在揚州時也是去過畫舫的,沒想到京城之地居然也有如此玲瓏雅致的所在。
等小廝帶著黃鎔和阮元進了東廂的包房後,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隱隱可聞,隻見屋內陳設極為雅致;雖無周彝漢鼎,可衣鏡和座鍾卻是赫然在目,不禁令阮元嘖嘖稱奇。屋內各色家具也都是蘇式紅木,牆邊放著多寶閣、條案、放著盆蘭花的高腳花架、以及一張供人休息的羅漢床,屋中一張八仙桌、兩把圈椅、幾張雕花凳,桌上擺著時令的幹果和果脯。
黃鎔以前是來過的,顯得很是熟門熟路的樣子,等上了茶,他便跟小廝吩咐了酒菜,然後掏出了一塊碎銀遞了過去。那小廝頓時眉開眼笑,忙不迭的朝黃鎔和阮元打了個千兒,隨即下去張羅了。
阮元心知,今天光是這間屋子和酒席,一場戲聽下來,沒有百十兩銀子肯定不成。若是再叫伶人過來陪酒,那至少得二三百兩銀才行。
不過阮家在揚州屬於世家,雖沒有鹽商豪奢,可他的祖父也曾官至湖南參將,父親又是古文大家。阮元自幼兼修文武,結交名士,什麽場麵沒見過?所以也是不動聲色。
他抿了口茶,正要說話,就聽一陣人聲嘈雜由遠及近,緊接著,從隔壁包房中就傳來腳步和說話聲。
“幾位爺?今兒還是老規矩?”
“麻利兒趕緊著!爺幾個今天是來聽寶珠唱戲的,沒功夫跟你呱噪。”
“嗻,小的這就去給幾位爺張羅。”
阮元皺了皺眉,心說這包房隔音也太差了。他正要跟黃鎔說,就見對方舉起手指衝他做了個噓聲的手勢。阮元心中奇怪,正要問黃鎔,就聽門外有人敲門。
黃鎔“嗖”的一下躥迴到桌旁端坐,輕咳了一下,隨即讓人進來,這一切看的阮元是目瞪口呆。
門開了,剛才的小廝帶著個仆婦來送酒菜,期間黃鎔一言不發。等小廝出去了,阮元這才低聲問道:“正器兄,你方才是幹嘛呢?”
黃鎔露出一臉神秘之色,湊過來低聲對阮元道:“伯元,你且記著為兄的話,今天無論聽到什麽,入你我之耳,切勿傳於外人。”
“正器兄,你把我當什麽了?”阮元心頭有些惱怒,這黃鎔在搞什麽?在私寓之地偷聽人說話,君子所不為者。要是被人發現,名聲壞了不說,搞不好還要打起來。
他正要起身告辭,就聽隔壁一個人大聲道:“二爺,您說老爺子這是要幹嘛?好家夥,三十六家啊!”
另一人道:“可不!這都成了水滸了,溜溜‘地煞三十六’,沒準哪天還要來個‘天罡七十二呢’。”
過了一會兒,就聽一年輕男子道:“老敏、老富,你們倆他娘的胡咧咧什麽呢!老爺子也是你們幾塊料能非議的?!”
“老爺子?三十六?”
阮元心中頓時一凜,他心思機敏,很快就聯想到了前天發的那份上諭,裏麵從漢人抬入漢軍上三旗的人數正好是三十六個。想到這裏,他再看向黃鎔,隻見對方正一臉微笑的看著自己,隱隱露出幾分得意。
這個黃正器,會試前看著挺端正一人,怎麽一當官就搞起蠅營狗苟之事了?
此時隻聽隔壁一人又道:“二爺,咱們哪敢非議老爺子,隻不過頭些年還說休養生息,戶口日繁,令其改歸原籍,編入保甲,怎麽轉眼之間,又把這麽多家給編入上三旗呢?”
“是啊,二爺,頭些年還把這些人都編進了那本《貳臣傳》裏,怎麽這會兒又誇上了?”
“我的二阿哥,您就給姆們哥兒幾個好好說道說道唄?”
“媽的!真是交友不慎,爺打小怎麽就認識你們這三塊料呢!”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隨即又說了幾句小時候爬牆上房、給學堂先生鼻煙壺裏放胡椒麵,結果被王爺行家法,差點把屁股打爛的糗事。
隻聽那年輕人停頓了片刻,似乎是在斟酌用詞一般,隨後道:“此一時彼一時,你們說的那都是哪年的黃曆了?聽我阿瑪說,當初之所以裁撤漢軍旗,根本不是因為那點錢糧。咱大清國運昌隆,聖天子在位,還能缺那點銀子不成。是他們不能打仗了,一個個過的跟大爺似的,要之何用?”
阮元聽了這話,雖說感覺有些別扭,但也認為在理。這事他以前曾聽別人講過,那人叫江藩江子屏,是他的同鄉兼好友。
江藩當時說的很清楚。自世祖入關,尤其是三藩之亂後,朝廷便將駐防八旗分散駐紮於全國的要害地區,以求防患於未然。各地八旗的駐防特點是以點聯線,在全國大致形成了五條防線:長城、黃河、長江為三橫,運河與沿海為兩縱。駐防八旗憑借這三橫兩縱共五條駐防線,再加上綠營,便在關內織成了一張嚴密的駐防網絡,任何異動都能隨時派出大軍予以迅速撲滅。
然而隨著關內再無戰事,朝局的日益穩定的情況下,一些駐防點或駐防線便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軍事價值。特別是在西北平定後,朝廷逐漸削減內地及江南駐防,將多餘兵額以京城滿蒙八旗頂補,調往西北駐防。
譬如在乾隆二十六年的明發上諭中,皇帝要求禁旅八旗內擇成丁有家室者,每旗各派馬甲、養育兵四十三名發往綏遠城駐防當差,隨後將綏遠城駐防漢軍全部撥往直隸和山西兩省充補綠營。至於遣赴涼州莊浪駐防之兵,即於西安滿洲兵內挑選。所遺之缺,又將餘丁頂補。於省城滿洲人等生計,大有裨益。
自乾隆二十二年兆惠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活動基本肅清。以此為契機,朝廷便對全國的軍事部署作了重大調整。考慮到漢軍出旗之必要,皇帝多次申明出旗措施,便加快了漢軍出旗的速度。
阮元這一走神,就漏過了不少隔壁的談話內容,隻聽那年輕人又道:“這幾年什麽情況你們又不是不知道。頭兩年就不說了,那個北......”
年輕人突然把聲音降的很低,阮元都聽不到了,於是急忙學著黃鎔把耳朵貼在了牆上。
“......六月間那一場把章佳家的那位都給打吐了血,富察家老三拚了命才保住了吉林。唉!聽我阿瑪說,這迴又折了兩萬多八旗!”
隻聽一人驚唿道:“什麽?!又是兩萬!天爺,這前前後後都栽進去多少人了?”
“噓~~富老二,你他媽說話能不能小點聲!再扯你那大嗓門,爺他媽還不說了!”
“我大哥前年從北邊迴來,托人花銀子去了伊犁。說什麽寧願喝風挨凍,也絕不跟那姓趙的對上,我說呢,原來還有這麽檔子事!”
年輕人又道:“咱們滿人滿打滿算就這麽幾十萬,真要都拚沒了,老爺子也不答應。這不頭些日子調青州兵和西北綠營出關,要不把這些丘八抬旗,誰知道會出什麽幺蛾子!”
一屋子人長籲短歎一陣,隻聽那年輕人又道:“跟你們說件稀罕事吧,聽了可別鑽桌子底下去。”
“二爺,瞧您這話說的,哥兒幾個雖說沒在軍中,不能上陣殺賊,可也不是慫包蛋啊!你們說是不是?”
“就是!”
“給老子一杆火槍,一槍崩了那個姓趙的王八蛋!”
“瞅你那點能的!吹牛皮也不怕把屋頂掀了。”年輕人沉默了片刻,緩緩道:“去年羅刹入寇你們都知道吧?”
“知道啊,不就是紅毛麽。邸抄上不是說都給打迴去了麽?”
“一群蠻夷。照我說,就該把東直門那幫羅刹都給哢嚓了才好!”
“哎喲,有這好事,老敏到時候你可得言語一聲。哥幾個幫個忙出把子力氣還是不在話下。”
“停停停!都他媽閉嘴,先聽我說完。”
阮元聽的好笑,捂著嘴不敢出聲。就聽那年輕人繼續道:“什麽狗屁打迴去了,連齊齊哈爾都差點兒丟了。實話告訴你們吧,是那姓趙的,就帶了六百兵,一仗就把一萬多羅刹給收拾了,還俘虜了一個什麽什麽少將。”
這話說完,隔壁屋內頓時鴉雀無聲。而這邊的阮元和黃鎔也都滿臉愕然,相互對望,心說六百破一萬,這還是人嗎?
此時阮黃二人還要再聽,就聽院內一聲檀板響。隔壁屋內有人道:“石寶珠要出來了!”
阮元和黃鎔走到窗前,拉起簾子,隻見從三進的月亮門內,走出兩個身穿戲袍之人。
兩人看上去都是大約十三四歲的年紀。為首的那位為首那個一副書生打扮,看上去十分清秀俊朗。而跟在他麵的那位,卻是眉鎖春山,目澄秋水,粉頰上還暈著兩個酒渦,似笑非笑的低頭斂手,體態嫋娜,腳步娉婷。
等兩人走進暖棚,後麵那人抬起頭來,朝著左右兩廂和對麵的堂屋內瞟了一眼,嘴角微微一笑。
“好!”暖棚外各屋中的看客一片叫好。
阮元仔細端詳那人,隻見對方雪膚玉貌,媚眼橫波,越發顯得光容綽約,豐彩飛揚。
他不禁脫口道:“正器兄,這不是女人嗎?”
“這就是石寶珠。”站在他身邊的黃鎔微微一笑,隨即慢聲低吟道:“豐神楊柳色芙蓉,故故嫣然一笑逢。好事兒家都占得,歌聲初轉酒初濃......”
不等黃鎔說完,就聽暖棚內鼓板輕啟,笛聲悠揚,那石寶珠一抬衣袖,隨著笛聲唱了起來。
“朝來翠袖涼,薰籠擁床,昏沉睡醒眉倦揚,懶催鸚鵡喚梅香也。把朱門悄閉,羅幃漫張,一任他王孫駿馬嘶綠楊。夢鎖葳蕤,怕逐東風蕩。隻見蜂兒鬧紙窗,蝶兒過粉牆......”
“朕恭閱實錄內,所載海澄公黃芳度, 闔門殉節,忠藎可嘉,業經準襲公爵十二次,以酬義烈。因思綠旗世職,向無承襲罔替之條,但如黃芳度之捐軀授命, 大義炳然,自應破格施恩, 賞延於世, 以昭褒忠盛典。
至如征剿吳逆時。將軍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均能忠貞素篤,勇略兼優,於戎務邊防。提督陳福,殫心盡力奮勇疆場,抒丹效命。
朕亦令軍機大臣、會同兵部、詳查國初以來,凡有功冊可稽者,通行列名具奏。茲據覆奏,內有殉節陣亡之張國彥、徐勇、鄭之文、賈大第......等十七員;又軍功較著之惠應詔、梁化鳳、仝光英、黃熙瓚......等十四員。核其事跡,或致命疆場,克昭義烈;或折衝閫外,茂著勤勞,均宜錫以殊施。
以上人等,著加恩準其子孫所請,將近派一支,分屬歸入漢軍鑲黃、正黃、正白三旗旗分。
國家承平百餘年, 中外一統, 滿洲漢人, 皆我臣仆。朕亦從不肯稍分畛域,綠旗將弁中,果有藎誠為國,克奏膚功者,自應錄敘從優,恩施後裔。若其身曆戎行,而選軟恇怯,僨事失機,亦必明正典刑,俾師武臣力,知所儆戒。總之示懲示勸,一惟其人功罪所自取,而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所以昭信賞必罰之大經,皆於是乎在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自滿清入關以來,還從沒有過一次將幾十名漢人集體抬旗的事例。一時間,北京城內的滿人議論紛紛。
黃昏時分,位於虎坊橋和珠市口之間的韓家潭胡同內,十多家“私寓”都已是角燈高掛,絳蠟高燃。而在一家名為“寶珠堂”的私寓門口,已經是車馬盈門,賓客絡繹不絕,明顯要比其他家生意興隆。
二十五歲的阮元自從來京城後,還是頭一次來這種地方。四月份的時候,阮元高中殿試二甲第三名;之後的朝考又被欽取第九名,充翰林院編修,也就是俗稱的“庶吉士”。
從前年會試落地,到如今高中二甲,阮元這兩年都是勤修學業,雖然就住在不遠的宣武門外,可他從不涉足煙花之地。
來自南京的新科翰林黃鎔撩開轎簾,踩著車夫放好的腳凳下車後,對跟著下車的阮元道:“伯元,你看此地如何?”
阮元看了一眼,猶猶豫豫的問道:“正器兄,你我都有官職在身,來此地恐不妥吧?”
黃鎔湊過來低聲道:“哎~~伯元,你我今日布衣來此聽戲,又不做狎伶之舉,怕什麽!那石寶珠一副好嗓子,專工昆旦,正所謂‘天風吹下許飛瓊,解唱當時羽衣曲’。再說這私寓之地,時常能聽聞一些朝野之事,你我如今同朝為官,許多事還是要多聽多看才好。”
私寓,舊時又稱之為“堂子”、“相公堂子”、“下處”等。
清代中期各大戲班成員一般都是集中居住,以方便每日排戲,這就叫“公寓”。但後來因為戲班裏的名角兒收入增多,便嫌公寓人太多,飲食起居不方便,於是另租一處自己居住,就叫“私寓”。舊時北京城裏稍有身份講究的人家,門口都掛有堂號,所以也叫某某堂,或是堂子。
這裏說句題外話,明清時期即便是王公大臣,也沒人在自家門楣上掛個“某某府”的大匾的。誰要真敢這麽幹,違製不說,丟人都丟到姥姥家去!門口那紅燈籠幹嘛使的,真拿它當擺設了?
而且就算是燈籠上頭也不能寫“某某府”,漢人官員隻會寫個姓,中產人家要寫堂號,王公大臣家隻寫爵號,比如“郡王府”。
雍正時期頒布的廢除賤籍令,反倒使伶人在特定的時代中獲得了職業的認同,擺脫了行業自卑,開始走向職業化,於是“私寓”便開始“蓬勃”發展。
然而由於從清初時就頒布了有關伶人的《禁官員蓄養優伶》、《禁止戲女進城》等條例,於是女伶不興,男伶卻興盛了起來。
私寓伶人被稱作“相公”,其實是以訛傳訛。年少的伶人因為經常在戲裏扮演女子,所以原本叫“像姑”,誰知弄了個諧音稱“相公”。自從有了這個叫法,京城官員子弟就再也不敢以此相稱。
阮元跟著黃鎔進了“寶珠堂”正門後,看到院內各處擺放著或黃或白的菊花,清香撲鼻;過道的牆下甚至還有幾株綠竹,顯得十分清幽雅致,不禁讚歎了一聲。
此時負責招唿客人的小廝看到黃鎔,顯然是認識,於是上來躬身作揖,也不多話,領著二人朝二進院走去。
等走進二進時,阮元不由一愣。隻見院子當中設了一個暖棚,雖說四周沒有遮擋,可七八個點著上好竹炭的炭火盆卻將院內熏的溫暖如春,暖棚三麵擺了一地的菊花。院中東西廂房和正堂,則是專門招待客人所用。
抬眼望去,隻見正堂內廳事陳設,光耀奪目,門口還掛著錦幕薄紗,裏麵也是人影晃動。阮元雖然是第一次來“私寓”,可以前在揚州時也是去過畫舫的,沒想到京城之地居然也有如此玲瓏雅致的所在。
等小廝帶著黃鎔和阮元進了東廂的包房後,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隱隱可聞,隻見屋內陳設極為雅致;雖無周彝漢鼎,可衣鏡和座鍾卻是赫然在目,不禁令阮元嘖嘖稱奇。屋內各色家具也都是蘇式紅木,牆邊放著多寶閣、條案、放著盆蘭花的高腳花架、以及一張供人休息的羅漢床,屋中一張八仙桌、兩把圈椅、幾張雕花凳,桌上擺著時令的幹果和果脯。
黃鎔以前是來過的,顯得很是熟門熟路的樣子,等上了茶,他便跟小廝吩咐了酒菜,然後掏出了一塊碎銀遞了過去。那小廝頓時眉開眼笑,忙不迭的朝黃鎔和阮元打了個千兒,隨即下去張羅了。
阮元心知,今天光是這間屋子和酒席,一場戲聽下來,沒有百十兩銀子肯定不成。若是再叫伶人過來陪酒,那至少得二三百兩銀才行。
不過阮家在揚州屬於世家,雖沒有鹽商豪奢,可他的祖父也曾官至湖南參將,父親又是古文大家。阮元自幼兼修文武,結交名士,什麽場麵沒見過?所以也是不動聲色。
他抿了口茶,正要說話,就聽一陣人聲嘈雜由遠及近,緊接著,從隔壁包房中就傳來腳步和說話聲。
“幾位爺?今兒還是老規矩?”
“麻利兒趕緊著!爺幾個今天是來聽寶珠唱戲的,沒功夫跟你呱噪。”
“嗻,小的這就去給幾位爺張羅。”
阮元皺了皺眉,心說這包房隔音也太差了。他正要跟黃鎔說,就見對方舉起手指衝他做了個噓聲的手勢。阮元心中奇怪,正要問黃鎔,就聽門外有人敲門。
黃鎔“嗖”的一下躥迴到桌旁端坐,輕咳了一下,隨即讓人進來,這一切看的阮元是目瞪口呆。
門開了,剛才的小廝帶著個仆婦來送酒菜,期間黃鎔一言不發。等小廝出去了,阮元這才低聲問道:“正器兄,你方才是幹嘛呢?”
黃鎔露出一臉神秘之色,湊過來低聲對阮元道:“伯元,你且記著為兄的話,今天無論聽到什麽,入你我之耳,切勿傳於外人。”
“正器兄,你把我當什麽了?”阮元心頭有些惱怒,這黃鎔在搞什麽?在私寓之地偷聽人說話,君子所不為者。要是被人發現,名聲壞了不說,搞不好還要打起來。
他正要起身告辭,就聽隔壁一個人大聲道:“二爺,您說老爺子這是要幹嘛?好家夥,三十六家啊!”
另一人道:“可不!這都成了水滸了,溜溜‘地煞三十六’,沒準哪天還要來個‘天罡七十二呢’。”
過了一會兒,就聽一年輕男子道:“老敏、老富,你們倆他娘的胡咧咧什麽呢!老爺子也是你們幾塊料能非議的?!”
“老爺子?三十六?”
阮元心中頓時一凜,他心思機敏,很快就聯想到了前天發的那份上諭,裏麵從漢人抬入漢軍上三旗的人數正好是三十六個。想到這裏,他再看向黃鎔,隻見對方正一臉微笑的看著自己,隱隱露出幾分得意。
這個黃正器,會試前看著挺端正一人,怎麽一當官就搞起蠅營狗苟之事了?
此時隻聽隔壁一人又道:“二爺,咱們哪敢非議老爺子,隻不過頭些年還說休養生息,戶口日繁,令其改歸原籍,編入保甲,怎麽轉眼之間,又把這麽多家給編入上三旗呢?”
“是啊,二爺,頭些年還把這些人都編進了那本《貳臣傳》裏,怎麽這會兒又誇上了?”
“我的二阿哥,您就給姆們哥兒幾個好好說道說道唄?”
“媽的!真是交友不慎,爺打小怎麽就認識你們這三塊料呢!”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隨即又說了幾句小時候爬牆上房、給學堂先生鼻煙壺裏放胡椒麵,結果被王爺行家法,差點把屁股打爛的糗事。
隻聽那年輕人停頓了片刻,似乎是在斟酌用詞一般,隨後道:“此一時彼一時,你們說的那都是哪年的黃曆了?聽我阿瑪說,當初之所以裁撤漢軍旗,根本不是因為那點錢糧。咱大清國運昌隆,聖天子在位,還能缺那點銀子不成。是他們不能打仗了,一個個過的跟大爺似的,要之何用?”
阮元聽了這話,雖說感覺有些別扭,但也認為在理。這事他以前曾聽別人講過,那人叫江藩江子屏,是他的同鄉兼好友。
江藩當時說的很清楚。自世祖入關,尤其是三藩之亂後,朝廷便將駐防八旗分散駐紮於全國的要害地區,以求防患於未然。各地八旗的駐防特點是以點聯線,在全國大致形成了五條防線:長城、黃河、長江為三橫,運河與沿海為兩縱。駐防八旗憑借這三橫兩縱共五條駐防線,再加上綠營,便在關內織成了一張嚴密的駐防網絡,任何異動都能隨時派出大軍予以迅速撲滅。
然而隨著關內再無戰事,朝局的日益穩定的情況下,一些駐防點或駐防線便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軍事價值。特別是在西北平定後,朝廷逐漸削減內地及江南駐防,將多餘兵額以京城滿蒙八旗頂補,調往西北駐防。
譬如在乾隆二十六年的明發上諭中,皇帝要求禁旅八旗內擇成丁有家室者,每旗各派馬甲、養育兵四十三名發往綏遠城駐防當差,隨後將綏遠城駐防漢軍全部撥往直隸和山西兩省充補綠營。至於遣赴涼州莊浪駐防之兵,即於西安滿洲兵內挑選。所遺之缺,又將餘丁頂補。於省城滿洲人等生計,大有裨益。
自乾隆二十二年兆惠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活動基本肅清。以此為契機,朝廷便對全國的軍事部署作了重大調整。考慮到漢軍出旗之必要,皇帝多次申明出旗措施,便加快了漢軍出旗的速度。
阮元這一走神,就漏過了不少隔壁的談話內容,隻聽那年輕人又道:“這幾年什麽情況你們又不是不知道。頭兩年就不說了,那個北......”
年輕人突然把聲音降的很低,阮元都聽不到了,於是急忙學著黃鎔把耳朵貼在了牆上。
“......六月間那一場把章佳家的那位都給打吐了血,富察家老三拚了命才保住了吉林。唉!聽我阿瑪說,這迴又折了兩萬多八旗!”
隻聽一人驚唿道:“什麽?!又是兩萬!天爺,這前前後後都栽進去多少人了?”
“噓~~富老二,你他媽說話能不能小點聲!再扯你那大嗓門,爺他媽還不說了!”
“我大哥前年從北邊迴來,托人花銀子去了伊犁。說什麽寧願喝風挨凍,也絕不跟那姓趙的對上,我說呢,原來還有這麽檔子事!”
年輕人又道:“咱們滿人滿打滿算就這麽幾十萬,真要都拚沒了,老爺子也不答應。這不頭些日子調青州兵和西北綠營出關,要不把這些丘八抬旗,誰知道會出什麽幺蛾子!”
一屋子人長籲短歎一陣,隻聽那年輕人又道:“跟你們說件稀罕事吧,聽了可別鑽桌子底下去。”
“二爺,瞧您這話說的,哥兒幾個雖說沒在軍中,不能上陣殺賊,可也不是慫包蛋啊!你們說是不是?”
“就是!”
“給老子一杆火槍,一槍崩了那個姓趙的王八蛋!”
“瞅你那點能的!吹牛皮也不怕把屋頂掀了。”年輕人沉默了片刻,緩緩道:“去年羅刹入寇你們都知道吧?”
“知道啊,不就是紅毛麽。邸抄上不是說都給打迴去了麽?”
“一群蠻夷。照我說,就該把東直門那幫羅刹都給哢嚓了才好!”
“哎喲,有這好事,老敏到時候你可得言語一聲。哥幾個幫個忙出把子力氣還是不在話下。”
“停停停!都他媽閉嘴,先聽我說完。”
阮元聽的好笑,捂著嘴不敢出聲。就聽那年輕人繼續道:“什麽狗屁打迴去了,連齊齊哈爾都差點兒丟了。實話告訴你們吧,是那姓趙的,就帶了六百兵,一仗就把一萬多羅刹給收拾了,還俘虜了一個什麽什麽少將。”
這話說完,隔壁屋內頓時鴉雀無聲。而這邊的阮元和黃鎔也都滿臉愕然,相互對望,心說六百破一萬,這還是人嗎?
此時阮黃二人還要再聽,就聽院內一聲檀板響。隔壁屋內有人道:“石寶珠要出來了!”
阮元和黃鎔走到窗前,拉起簾子,隻見從三進的月亮門內,走出兩個身穿戲袍之人。
兩人看上去都是大約十三四歲的年紀。為首的那位為首那個一副書生打扮,看上去十分清秀俊朗。而跟在他麵的那位,卻是眉鎖春山,目澄秋水,粉頰上還暈著兩個酒渦,似笑非笑的低頭斂手,體態嫋娜,腳步娉婷。
等兩人走進暖棚,後麵那人抬起頭來,朝著左右兩廂和對麵的堂屋內瞟了一眼,嘴角微微一笑。
“好!”暖棚外各屋中的看客一片叫好。
阮元仔細端詳那人,隻見對方雪膚玉貌,媚眼橫波,越發顯得光容綽約,豐彩飛揚。
他不禁脫口道:“正器兄,這不是女人嗎?”
“這就是石寶珠。”站在他身邊的黃鎔微微一笑,隨即慢聲低吟道:“豐神楊柳色芙蓉,故故嫣然一笑逢。好事兒家都占得,歌聲初轉酒初濃......”
不等黃鎔說完,就聽暖棚內鼓板輕啟,笛聲悠揚,那石寶珠一抬衣袖,隨著笛聲唱了起來。
“朝來翠袖涼,薰籠擁床,昏沉睡醒眉倦揚,懶催鸚鵡喚梅香也。把朱門悄閉,羅幃漫張,一任他王孫駿馬嘶綠楊。夢鎖葳蕤,怕逐東風蕩。隻見蜂兒鬧紙窗,蝶兒過粉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