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在繼續介紹著四川盆地的遠古由來及傳說故事:“伏羲、女媧治水以後的曆史長河中,又有出生於天府之國的大禹治水,大禹開鑿巫江山峽,改壅塞為疏導,導九江入海,成就了史前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後由開明氏鱉靈繼續整治、完善,並導江開洛治水,最後才由李冰父子徹底完成世界上最優良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水經注》說:‘導江開洛,蜀開明世為之’。這條人工大運河稱為洛水,就是今天的沱江,從成都平原以北,導岷江水穿過丘陵,橫貫幾百公裏,至江陽(今瀘州)又入長江,從而使成都平原成為氣候溫潤、土地膏腴、山水神奇、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
“這也充分證明,巴蜀之地在五、六千年前就開始走向繁榮了,相比於中原文化一點也不遜色!”考古專家賈立波、柳青蕪感歎道,“我記得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指出北京猿人的祖先在山峽,而且,美國亞特蘭大市艾默裏大學的華雷士科研小組和加洲大學的一批生物化學家們在追蹤人類起源的研究中,也得出一致結論,說攀西裂穀帶是人類發源地,四川盆地正處於這個裂穀帶中。
後來,隨著50年代初期資陽人化石的發現、1985—1988年巫山大溪人類文化遺跡的巫山猿人遺址的發現、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富林文化’遺址的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綿陽邊堆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西昌禮州遺址的發現、廣元營盤細梁石器遺址的發現、以及大渡河流域、青衣江流域、岷江上遊等新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便足以勾畫出從遠古的巫山猿人、資陽人到新石器時代巴蜀地區人類發展、演化的過程。”
女王接著她先前的話題繼續說道:“四川盆地異常繁榮之後,蜀人還優於中原文明把文明傳播世界其它地方,這恐怕是你們這些後人無法知道的史實。早在伏羲、女媧治水之前的蠻荒洪水泛爛時期,蜀地就建造很多幹欄式三層居屋式大方船,向外逃難,躲避洪水之災。你們肯定會問,為什麽是方舟呢?
在中國人的古代觀念中,認為天圓地方,方州就是大地的意思,代表大地四方,而且,在女媧時代,四川就叫方州。故《淮南子》中說:女媧‘抱圓天,背方州’就是這個意思。
大部分的船(方舟)都擱淺在了昆侖山山麓,而隻有諾亞家族一行人,輾轉到了西亞的兩河流域,在那開劈鴻濛、紮根繁演生息。與此同時,諾亞家族也把古蜀地文明帶到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包括青銅冶煉製造技術及後來的泥版書活字印刷術,現存於世的巴比倫十二宮環帶,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十二辰的翻版,而黃道帶的創製也是起源於中國古代,據我所知,巴比倫的黃道帶正是由蜀人常羲帶去的。
3200年前,連山八卦圖就傳到了古希臘,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不斷在古希臘那裏出土一件件陶盆,陶盆的連山八卦圖上,就用古篆文生動詳細地銘記了中國的曆數。”
“嗬嗬,還有這等珍貴曆史的文物出土?我們咋不知道呢?聽女王陛下這麽一介紹,我們感到非常慚愧,慚愧!對四川、對中國有這麽燦爛的文明傳入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希臘而知之甚少,真是愧對先人啊!”
“嗨!你們也不必太過自責,有些東西傳入了,被後世挖掘知曉了,也算是好事,怕就怕人家明明收藏了那些寶貝反而不告訴你,或者將你的文明成果進行了轉化,變成人家的了,讓你無法追根求源,壓根兒就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一件更加令你們無從知曉的曆史事件!”
“瞧您搞得那麽神秘的樣子,什麽事件呀?”專家們真好奇了。
“告訴你們吧,蘇美爾人的祖先就是中國四川的赤國妻氏,蘇美爾人便是從四川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蜀人,他們當中的吾珥人信奉的女神——月神辛,就是來自四川的流黃辛氏之國的常羲,而蘇巴德女王也是來自遠古的天府之國的四川妹子。”
“黑黑,尊敬的女王陛下,開玩笑說聊齋不帶這麽玩的!您這麽一說,不但我們不相信,一旦傳出去,恐怕外交糾紛,兩河流域的國家會找我國澄清事端!”
“瞧瞧你們,還有點尊嚴和自信心沒有?你們對四川的曆史文化了解甚少,導致你們心裏沒底氣,難道我作為一國之君還能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要按你們帝王時代講,我說的話乃金口玉言金科玉律,我能毫無根據地在這兒與一幫地上社會學界泰鬥級胡謅嗎?很顯然,我不會,我說的都是事實!沒有半點虛假成份,蘇美爾文明發源地之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在古代亞述語中讀作pura,即濮拉,或稱為puranunu,意為水或大水,這和岷江古代稱大江是一致的。幼發拉底之名也是蘇美爾人(古蜀人)所帶去的,幼發拉底正是濮水的讀音。底格裏斯河在蘇美爾語作tig-ru-shu,音為‘砥水’,也就是赤水,在蜀地就是今天的長江上遊金沙江。
《華陽國誌:蜀誌》中載到:廣都縣在郡西三十裏。即今成都市雙流縣境。西南方有一條名喚‘黑水’的大江,《山海經》中稱岷江上遊為黑水,至今還有黑水縣,自西向東流貫一片寬廣的沃原——‘都廣之野’,過去稱金沙江以及雅礱江為赤水,也叫做奔水,又分別稱大渡河、青衣江為沫水和若水,蜀人把蜀地河流的命名都帶到了西亞的兩河流域,充分證明了兩河流域文明乃古蜀人的傑作吧。”
聽著女王這非同一般的敘述,天文學家陳紫陌、孟初寒大吃一驚:“不會吧?怎麽會有如此離奇的傳說呢?我們史書上咋無半點記載呢?”
女王接著話題,說道:“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一是當時沒有文字出現,二是年代久遠,隻能靠人們口口相授,代代相傳了!”
那賈立波、李昱光就問了:“那兩河流域文明中,關於伊甸園的記載,不會也是《山海經》中的傳說吧?”
女王答道:“還真讓各位猜對了!既然蜀人把燦爛文明都帶了過去,那他們還不得把蜀地文明當故事傳授給當地的後代子孫呀,你想想,伊甸園中關於兩河流域的相關記載: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一年可以播種兩季,隻要將種子撒入土壤,無論豆子、稻穀、高粱、小麥都能自生自熟,就能豐收。還有茂密的森林,碧綠的草地,鸞鳴鳳舞,百鳥自由自在,歡樂無比……這不正是洪水泛爛前蜀地的真實寫照嗎?
《山海經》中所記錄的都廣之野中,有結滿蜜桃的不死樹靈壽木,開滿了鮮花,掛滿了果實,在這鮮花盛開綠葉掩映的密林中,赤身luo體的伏羲、女媧兄妹就是在這樣的美景中開始了造人行動,到了秋天,豔陽高照,天空湛藍、白雲朵朵,果園裏碩果累累,人潮攢動。素女們齊聚靈壽樹下,載歌載舞,以果代食,這種蜜桃吃上一顆,就能增壽百年。因此,所有蜀地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美麗,成為神女而長生不老。而男人們則坐在樹下飲酒品茗飽嚐珍果,快活似神仙……
《山海經》中還說到都廣之野的中心,有一棵異常挺拔高直的‘建木’,傳說中的黃帝還親自照料過,據說這棵‘建木’既是眾帝上下的天梯,又是用於考察太陽升落的觀景樹。而觀景樹的周圍,也就都廣之野,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可謂虎狼成群,牛羊遍地,但大家都和睦相處,享受生命的喜悅。就連地裏的青草,也從不枯萎,無論冬夏,都鬱鬱蔥蔥,蓬發著生機,與西方伊甸園故事如出一轍,這不就是東方故事在西方的傳說,是什麽?”
陳紫陌、孟初寒興奮地接過話來道:“如此說來,在兩河流域紮根生存下去的古蜀人(即後來的蘇美爾人)就跟伏羲、女媧兄妹的人生故事一樣,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創世紀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難怪‘伊甸’二字,在英文中也有‘天國’的意思,伊甸園其實就是天國園的另一讀音,而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稱謂。
《華陽國誌:蜀誌》中也稱‘地稱天府,原曰華陽’,這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稱謂,諸葛亮《隆中對》:‘益外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還有一個有趣事實,在猶太人曾經移居的河南開封,有一個猶太人的教碑,上麵刻著女媧和阿耽的名字,而阿耽就是中國的盤古王,是阿無羅漢及亞伯拉汗的祖先。現代流行於西方的所謂上帝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莫非真的就是伏羲與女媧故事的翻版?”
但賈立波還是感到無法理解,“這樣說來稍嫌勉強,同時也說得有點兒離奇,甚至沒邊,沒有人相信呀!”
女王怔了怔,嚴肅而義正詞嚴地批駁道:“你們就知道崇洋媚外,一昧地相信西方傳說,而不相信自己的老祖宗!不信的話,我還可以給你們講講蜀人開拓美洲並建立少昊之國的事。最早在兩萬年前,中國人實際上就已經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而就在幾千年前,有大量的中國人遷徒美洲大陸生活,逐漸便形成了最早的印第安人部落。
什麽叫印第安人?這是叫法上的音誤,印第安人說白了就是殷地安人,殷地指哪兒呀?中國的殷朝呀,殷朝之地去的人所以就叫殷(印)地安人,這再一次充分說明美洲的印第安人與中華人種同祖同源,是中華人種裔支。
中華大地是黃色人種的故鄉,其實,中華先人尤其是蜀地的先人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即已創造了以中華文明為特色的太平洋文化圈。因為蜀地的諾亞家簇分支,也在5000—6000年前就把中華蜀地文明帶到了美洲,並定居下來。
而且,到那裏的遠古蜀人相當重視全球各地區的氣候,在各地設置了氣象站,不僅有專人‘司日月之長短’、‘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並在全球建立了係統的天文觀察和氣候觀察網絡,其規模之浩大令人驚訝。大家應該知道,出生於巴蜀之地的羲和、常羲,都是中華遠古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史書上記載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就是指他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的科研活動。所謂‘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就是指一種古老的天文曆法的記錄。
瑪雅曆紀元的年代為公元前3113年,而阿斯特克曆等殷地安人曆法,其圖象就是中國的八卦太陽曆,是距今5000年前中國的八卦太陽曆東傳美洲而形成的,而這種圖式一直保存在印(殷)地安人的曆法中。接下來說到的周代的萇弘、漢代的落下閎(第一個製造渾天儀者和《太初曆》製定者)等傑出的天文學家,也是天府之國人,你們不會不知道吧?”
《水經注》說:‘導江開洛,蜀開明世為之’。這條人工大運河稱為洛水,就是今天的沱江,從成都平原以北,導岷江水穿過丘陵,橫貫幾百公裏,至江陽(今瀘州)又入長江,從而使成都平原成為氣候溫潤、土地膏腴、山水神奇、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
“這也充分證明,巴蜀之地在五、六千年前就開始走向繁榮了,相比於中原文化一點也不遜色!”考古專家賈立波、柳青蕪感歎道,“我記得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指出北京猿人的祖先在山峽,而且,美國亞特蘭大市艾默裏大學的華雷士科研小組和加洲大學的一批生物化學家們在追蹤人類起源的研究中,也得出一致結論,說攀西裂穀帶是人類發源地,四川盆地正處於這個裂穀帶中。
後來,隨著50年代初期資陽人化石的發現、1985—1988年巫山大溪人類文化遺跡的巫山猿人遺址的發現、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富林文化’遺址的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綿陽邊堆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西昌禮州遺址的發現、廣元營盤細梁石器遺址的發現、以及大渡河流域、青衣江流域、岷江上遊等新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便足以勾畫出從遠古的巫山猿人、資陽人到新石器時代巴蜀地區人類發展、演化的過程。”
女王接著她先前的話題繼續說道:“四川盆地異常繁榮之後,蜀人還優於中原文明把文明傳播世界其它地方,這恐怕是你們這些後人無法知道的史實。早在伏羲、女媧治水之前的蠻荒洪水泛爛時期,蜀地就建造很多幹欄式三層居屋式大方船,向外逃難,躲避洪水之災。你們肯定會問,為什麽是方舟呢?
在中國人的古代觀念中,認為天圓地方,方州就是大地的意思,代表大地四方,而且,在女媧時代,四川就叫方州。故《淮南子》中說:女媧‘抱圓天,背方州’就是這個意思。
大部分的船(方舟)都擱淺在了昆侖山山麓,而隻有諾亞家族一行人,輾轉到了西亞的兩河流域,在那開劈鴻濛、紮根繁演生息。與此同時,諾亞家族也把古蜀地文明帶到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包括青銅冶煉製造技術及後來的泥版書活字印刷術,現存於世的巴比倫十二宮環帶,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十二辰的翻版,而黃道帶的創製也是起源於中國古代,據我所知,巴比倫的黃道帶正是由蜀人常羲帶去的。
3200年前,連山八卦圖就傳到了古希臘,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不斷在古希臘那裏出土一件件陶盆,陶盆的連山八卦圖上,就用古篆文生動詳細地銘記了中國的曆數。”
“嗬嗬,還有這等珍貴曆史的文物出土?我們咋不知道呢?聽女王陛下這麽一介紹,我們感到非常慚愧,慚愧!對四川、對中國有這麽燦爛的文明傳入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希臘而知之甚少,真是愧對先人啊!”
“嗨!你們也不必太過自責,有些東西傳入了,被後世挖掘知曉了,也算是好事,怕就怕人家明明收藏了那些寶貝反而不告訴你,或者將你的文明成果進行了轉化,變成人家的了,讓你無法追根求源,壓根兒就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一件更加令你們無從知曉的曆史事件!”
“瞧您搞得那麽神秘的樣子,什麽事件呀?”專家們真好奇了。
“告訴你們吧,蘇美爾人的祖先就是中國四川的赤國妻氏,蘇美爾人便是從四川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蜀人,他們當中的吾珥人信奉的女神——月神辛,就是來自四川的流黃辛氏之國的常羲,而蘇巴德女王也是來自遠古的天府之國的四川妹子。”
“黑黑,尊敬的女王陛下,開玩笑說聊齋不帶這麽玩的!您這麽一說,不但我們不相信,一旦傳出去,恐怕外交糾紛,兩河流域的國家會找我國澄清事端!”
“瞧瞧你們,還有點尊嚴和自信心沒有?你們對四川的曆史文化了解甚少,導致你們心裏沒底氣,難道我作為一國之君還能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要按你們帝王時代講,我說的話乃金口玉言金科玉律,我能毫無根據地在這兒與一幫地上社會學界泰鬥級胡謅嗎?很顯然,我不會,我說的都是事實!沒有半點虛假成份,蘇美爾文明發源地之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在古代亞述語中讀作pura,即濮拉,或稱為puranunu,意為水或大水,這和岷江古代稱大江是一致的。幼發拉底之名也是蘇美爾人(古蜀人)所帶去的,幼發拉底正是濮水的讀音。底格裏斯河在蘇美爾語作tig-ru-shu,音為‘砥水’,也就是赤水,在蜀地就是今天的長江上遊金沙江。
《華陽國誌:蜀誌》中載到:廣都縣在郡西三十裏。即今成都市雙流縣境。西南方有一條名喚‘黑水’的大江,《山海經》中稱岷江上遊為黑水,至今還有黑水縣,自西向東流貫一片寬廣的沃原——‘都廣之野’,過去稱金沙江以及雅礱江為赤水,也叫做奔水,又分別稱大渡河、青衣江為沫水和若水,蜀人把蜀地河流的命名都帶到了西亞的兩河流域,充分證明了兩河流域文明乃古蜀人的傑作吧。”
聽著女王這非同一般的敘述,天文學家陳紫陌、孟初寒大吃一驚:“不會吧?怎麽會有如此離奇的傳說呢?我們史書上咋無半點記載呢?”
女王接著話題,說道:“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一是當時沒有文字出現,二是年代久遠,隻能靠人們口口相授,代代相傳了!”
那賈立波、李昱光就問了:“那兩河流域文明中,關於伊甸園的記載,不會也是《山海經》中的傳說吧?”
女王答道:“還真讓各位猜對了!既然蜀人把燦爛文明都帶了過去,那他們還不得把蜀地文明當故事傳授給當地的後代子孫呀,你想想,伊甸園中關於兩河流域的相關記載: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一年可以播種兩季,隻要將種子撒入土壤,無論豆子、稻穀、高粱、小麥都能自生自熟,就能豐收。還有茂密的森林,碧綠的草地,鸞鳴鳳舞,百鳥自由自在,歡樂無比……這不正是洪水泛爛前蜀地的真實寫照嗎?
《山海經》中所記錄的都廣之野中,有結滿蜜桃的不死樹靈壽木,開滿了鮮花,掛滿了果實,在這鮮花盛開綠葉掩映的密林中,赤身luo體的伏羲、女媧兄妹就是在這樣的美景中開始了造人行動,到了秋天,豔陽高照,天空湛藍、白雲朵朵,果園裏碩果累累,人潮攢動。素女們齊聚靈壽樹下,載歌載舞,以果代食,這種蜜桃吃上一顆,就能增壽百年。因此,所有蜀地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美麗,成為神女而長生不老。而男人們則坐在樹下飲酒品茗飽嚐珍果,快活似神仙……
《山海經》中還說到都廣之野的中心,有一棵異常挺拔高直的‘建木’,傳說中的黃帝還親自照料過,據說這棵‘建木’既是眾帝上下的天梯,又是用於考察太陽升落的觀景樹。而觀景樹的周圍,也就都廣之野,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可謂虎狼成群,牛羊遍地,但大家都和睦相處,享受生命的喜悅。就連地裏的青草,也從不枯萎,無論冬夏,都鬱鬱蔥蔥,蓬發著生機,與西方伊甸園故事如出一轍,這不就是東方故事在西方的傳說,是什麽?”
陳紫陌、孟初寒興奮地接過話來道:“如此說來,在兩河流域紮根生存下去的古蜀人(即後來的蘇美爾人)就跟伏羲、女媧兄妹的人生故事一樣,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創世紀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難怪‘伊甸’二字,在英文中也有‘天國’的意思,伊甸園其實就是天國園的另一讀音,而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稱謂。
《華陽國誌:蜀誌》中也稱‘地稱天府,原曰華陽’,這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稱謂,諸葛亮《隆中對》:‘益外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還有一個有趣事實,在猶太人曾經移居的河南開封,有一個猶太人的教碑,上麵刻著女媧和阿耽的名字,而阿耽就是中國的盤古王,是阿無羅漢及亞伯拉汗的祖先。現代流行於西方的所謂上帝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莫非真的就是伏羲與女媧故事的翻版?”
但賈立波還是感到無法理解,“這樣說來稍嫌勉強,同時也說得有點兒離奇,甚至沒邊,沒有人相信呀!”
女王怔了怔,嚴肅而義正詞嚴地批駁道:“你們就知道崇洋媚外,一昧地相信西方傳說,而不相信自己的老祖宗!不信的話,我還可以給你們講講蜀人開拓美洲並建立少昊之國的事。最早在兩萬年前,中國人實際上就已經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而就在幾千年前,有大量的中國人遷徒美洲大陸生活,逐漸便形成了最早的印第安人部落。
什麽叫印第安人?這是叫法上的音誤,印第安人說白了就是殷地安人,殷地指哪兒呀?中國的殷朝呀,殷朝之地去的人所以就叫殷(印)地安人,這再一次充分說明美洲的印第安人與中華人種同祖同源,是中華人種裔支。
中華大地是黃色人種的故鄉,其實,中華先人尤其是蜀地的先人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即已創造了以中華文明為特色的太平洋文化圈。因為蜀地的諾亞家簇分支,也在5000—6000年前就把中華蜀地文明帶到了美洲,並定居下來。
而且,到那裏的遠古蜀人相當重視全球各地區的氣候,在各地設置了氣象站,不僅有專人‘司日月之長短’、‘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並在全球建立了係統的天文觀察和氣候觀察網絡,其規模之浩大令人驚訝。大家應該知道,出生於巴蜀之地的羲和、常羲,都是中華遠古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史書上記載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就是指他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的科研活動。所謂‘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就是指一種古老的天文曆法的記錄。
瑪雅曆紀元的年代為公元前3113年,而阿斯特克曆等殷地安人曆法,其圖象就是中國的八卦太陽曆,是距今5000年前中國的八卦太陽曆東傳美洲而形成的,而這種圖式一直保存在印(殷)地安人的曆法中。接下來說到的周代的萇弘、漢代的落下閎(第一個製造渾天儀者和《太初曆》製定者)等傑出的天文學家,也是天府之國人,你們不會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