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葉片晶瑩有光澤,是飛濺水和毛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方解石晶體,樹身銀光閃亮,晶瑩剔透,樹形呈寶塔狀,樹身上得有2000多層花瓣,重重疊疊,層層怒放,看上去既綺麗又纖穠。
孟初寒同時感歎道,“對‘定水神針’來說,要長到100多米長,大約要耗費幾千萬年的時間甚至更久,而要形成這樣勻稱纖細的身形,就意味著在漫長的幾千萬年中,洞頂滴水一直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同時它洞底的地殼岩層也一直處於穩定的狀態,否則,隻要一場不大的地震,這纖細的生命就會夭折,而這裏的銀杏樹一樣的石花,就是我們見過最好的洞中碳酸鈣沉積形態。”
陳紫陌也跟著幫腔:“像銀杏樹的這根鵝管,形成至少要經過三個階段:早期是洞頂滴水形成一個個滴盤,滴盤重疊後才成為塔狀石筍;後來滴水又緩慢流淌,對下部進行溶蝕,分割成鬆球狀石筍,最後,頂部的水又使葉片加快生長,形成瓣狀石筍,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可見它的形成是多麽的艱難。”
陸芳洲也說:“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在銀杏樹鵝管的下方有兩株倒塌的花瓣狀石筍,銀杏樹就在倒塌的石筍上生長起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稱它為‘傳代樹’,由此可見,大自然的新陳代謝真是永無止盡啊。”
而另一位動物學家侯鏡如則盛讚道:“把銀雨樹稱為國寶還不夠,應稱之為地球之寶,無價之寶。”
而散漫矗立在鵝管旁邊外一圈,圍成各封閉半封空間的是數量龐大的巨型石筍石柱,百十根石柱像塔一般呈現出晶瑩剔透的塔色,或踞或立,或直或曲,恍如一個個金甲天神。
一群石柱分隔的廳堂其間,遍布各種石筍、石柱、石帷,形態各異,參差錯落,如同跳動的音符,匯成節奏的海洋。
“每個石柱上麵間距不等地開著月奶石形成的石蓮花,由幾百片石鍾乳組成的高60至100米,長18米的石幔,它的生長年份起碼也得超過三千萬年。”陸芳洲解釋道。
“那可真是古老神秘而漫長的歲月啊!”特戰隊隊員感歎道。
“說它漫長,隻能相對於我們人類出現的短暫活動曆史而言,相比起宇宙地球四、五十億年的形成史來說,那僅僅是短暫的一瞬!”
大家放眼望去,每個封閉或半封閉的空間自然景觀,也都是玲瓏剔透、花彩多姿、類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滯水沉積而成的高大潔白的石筍、石竹、石鍾乳、石幔、石瀑布、邊槽、石壩、石梯田等。
也有滲透水、飛濺水、毛細水沉積形成的眾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並有晶瑩的鵝管、珍珠寶塔、采光壁等,還有數量眾多的五彩石旗和美麗的石盾,如眾星拱衛,好不華然。
“好一個神奇的石花世界,尤如神仙洞府一般!”孟初寒由衷地讚道。
“這裏會不會住著神仙?”有個戰士竟然好奇地問道。
“這誰知道啊,即使有神仙住著,咱們這些凡人也看不到呀!”專家們也幽默地調侃道。
“孟老,你說,這裏會不會有原始人類或其它動物們住過?”特戰隊隊長劉寒光問道。
“何以見得?”
“你看啦?先前咱們不是追蹤地鼠人,這才來到這兒的嗎?既然地鼠人在這裏出現,那有沒有可能這兒是某些原始人類曾經居住過的洞穴呢?”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作為這麽精美的一個石花洞窟,完全可以被遠古人類或其它動物當成遮風避雨之所,隻不過我們今日隻是匆匆一見,沒來得及發現任何蛛絲螞跡,留待以後作詳細考察時,相信會有重大發現的!”
隊員們小心警惕地端著槍在洞廳各處搜尋,希望能在某個神秘的角落裏發現點什麽,而專家們則邊走邊看邊負責給大夥兒進行科學知識普及。
陸芳洲指著一根根高大粗壯的石筍給隊員們解釋說,“自然界中要形成如此之高卻又如此纖細的石筍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石筍是洞頂滴水落在洞底後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鈣沉澱,然後一點一滴慢慢積累,由下而上緩緩生長而成的,洞頂滴落的水量、速率的變化又會帶來石筍形狀上的變化。”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看石筍,它由兩部分組成,下半部分圓圓的還有一缺口,上半部分是一個杆狀石筍,合起來就像古代戰士戴的頭盔。這樣奇特的造型,說明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早期滴水量大,碳酸鈣含量高,水滴呈線狀下流,沉積速度快,形成了帽狀石筍,而後期滴水量少,碳酸鈣含量減少,下滴速度減慢,所以又形成了杆狀石筍。”陳紫陌也附和著說。
“嗬嗬,真不簡單嗬,形成過程如此的複雜!”有個戰士感歎道。
“可不是嘛,從石筍的不同形態中可以對洞穴的滴水量、碳酸鈣濃度、溫度等氣候因素進行解讀,從中可以了解洞穴發育的曆史和氣候變化的曆史。”陸芳洲繼續說道:
“總的來說,石筍是一大類較為常見的洞穴沉積物,但因為造化的神奇,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生成了形態特別罕見的石筍,這才使得它的身價倍增,格外珍稀。棒狀、杆狀是石筍中最常見的形態,此外還有火箭狀、樹樁狀、烽火台狀、煎蛋狀等種種,自然之工巧,人類實在是無法揣摩。”
“嗬嗬,原來如此,我們今兒算長了見識了!”特種兵隊員又一次感歎道。
“好大的水池呀!沒想到這洞窟中居然會有這麽大一水池,簡直就像一個小型湖泊嘛!”另一名特戰隊員驚歎道。
“是呀、是呀,你們看,巨形水池被洞體中部林立的鵝管圍住,又和地下暗河兩頭連接相通,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巨形水池潛水麵積還不得超過十萬平方米?”孟初寒說道。
“肯定得超過十萬平方米!光是那直徑最起碼也得五、六百米左右吧?”陳紫陌也答話說道。
“得有五、六百米,而且隻多不少!”孟初寒肯定地說。
“也不知這池水裏有多深?也不知裏麵有沒有魚類生長?”特戰隊員再一次問。
“有水必然會有魚類、蝦蟹生長,這是肯定的,要不然那暗河裏的雲南盤煦魚從哪兒來的呀!”動物專家侯鏡如說道。
“對、對!我看那雲南盤煦魚應該就是從這水池裏沿暗河溜出洞外的,而且上次出現的那個龍形魚也極有可能是從這池子裏遊出去的!”
“如此說來,這個神秘的大水池一定不簡單,裏麵肯定還生長著不知名的物種,會不會有傳說中的神龍?或者說巨蟒呀?”特戰隊長劉寒光也忍不住好奇地問。
“又開始想象啦?出現龍魚或其它水生動物是極有可能的!但要出現什麽神龍、巨蟒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傳說中的能上天入地的神龍是不存在的,但龍形魚是可能存在,因為它是億萬年前遺存下來的古老物種,其次,說水中藏巨蟒也是不可能的,巨蟒隻棲息於山間、草叢等陸地上,沒有棲息於水中的!至於地鼠人為何跳入水中,或者它們是如何適應水中生存環境,那隻能通過長期的、詳細周密的科學考察才能得出結論!”侯鏡如迴答道。
眾人看那水池呈圓形結構,水池周圍是一圈光滑如鏡的石乳鑲邊,剛才地鼠人就是在此地縱身躍入水池逃掉的。
在這水池的另外兩側,還自然地擺放著幾麵天然石鼓,麵平中空,貼地而臥,洞頂有水點滴於其上,“腔腔”作響,更為石洞平添一份幽遠神秘的色彩,上麵若擺放瓜子、香果,儼然似遊泳池邊小憩一般,快樂似神仙。
“鍾乳石的魅力就在於似與不似之間,遠看似鍾,近看如柚,用小石敲擊大小長短不一的鍾乳石,‘咚咚……轟轟……’,如古箏、空篌之清脆,如鍾鼓之渾厚,真可謂是‘聲色俱佳’呀,難怪蘇東坡的《石鍾山記》有如此記載:‘甫聲函胡,北音清越,包止響騰,餘韻徐歇’,在這裏算是找到真正的注腳了。”專家陳紫陌感歎道。
“鍾乳石為什麽能發聲呢?”有個隊員問陸芳洲。
“這得從它的生成過程說起,石洞中一般都有地下水,水往低處流,愈低則壓力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對石灰岩層的溶解力也就越強,造成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鈣溶液變濃。這種溶液一旦從石縫裏流出,隨著壓力的下降,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減少,多餘的碳酸鈣便附著於洞壁、洞頂,在水滴的表麵形成薄薄的一層鈣膜。
因重力之故,鈣膜內積水會破‘殼’而滴,如此循環往複,碳酸鈣膜就逐漸往下延伸、加厚,直至形成微小的鈣質石管。別處都是水滴穿石,這裏卻是‘水滴’成‘石’。
億萬年過去了,石管慢慢變長變粗,中心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自然界的‘鑼鼓’石鍾乳,當你用木棒或石塊敲擊它們時,石管內的空氣振蕩,石鍾乳就會因其形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陸芳洲一口氣講了下來。
專家考證最底下這層,發現它是地下河砂層,它記錄了該洞至少幾千萬年甚至逾幾億年來的曆史變遷和沉積規律,最底層高約20米,古河床的斷麵,殘留有河流衝積砂層,洞壁上有著大片的色如白雪、質地堅硬的“霧凇”,實際上這是一種非重力水與重力水的協同沉積。
孟初寒同時感歎道,“對‘定水神針’來說,要長到100多米長,大約要耗費幾千萬年的時間甚至更久,而要形成這樣勻稱纖細的身形,就意味著在漫長的幾千萬年中,洞頂滴水一直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同時它洞底的地殼岩層也一直處於穩定的狀態,否則,隻要一場不大的地震,這纖細的生命就會夭折,而這裏的銀杏樹一樣的石花,就是我們見過最好的洞中碳酸鈣沉積形態。”
陳紫陌也跟著幫腔:“像銀杏樹的這根鵝管,形成至少要經過三個階段:早期是洞頂滴水形成一個個滴盤,滴盤重疊後才成為塔狀石筍;後來滴水又緩慢流淌,對下部進行溶蝕,分割成鬆球狀石筍,最後,頂部的水又使葉片加快生長,形成瓣狀石筍,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可見它的形成是多麽的艱難。”
陸芳洲也說:“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在銀杏樹鵝管的下方有兩株倒塌的花瓣狀石筍,銀杏樹就在倒塌的石筍上生長起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稱它為‘傳代樹’,由此可見,大自然的新陳代謝真是永無止盡啊。”
而另一位動物學家侯鏡如則盛讚道:“把銀雨樹稱為國寶還不夠,應稱之為地球之寶,無價之寶。”
而散漫矗立在鵝管旁邊外一圈,圍成各封閉半封空間的是數量龐大的巨型石筍石柱,百十根石柱像塔一般呈現出晶瑩剔透的塔色,或踞或立,或直或曲,恍如一個個金甲天神。
一群石柱分隔的廳堂其間,遍布各種石筍、石柱、石帷,形態各異,參差錯落,如同跳動的音符,匯成節奏的海洋。
“每個石柱上麵間距不等地開著月奶石形成的石蓮花,由幾百片石鍾乳組成的高60至100米,長18米的石幔,它的生長年份起碼也得超過三千萬年。”陸芳洲解釋道。
“那可真是古老神秘而漫長的歲月啊!”特戰隊隊員感歎道。
“說它漫長,隻能相對於我們人類出現的短暫活動曆史而言,相比起宇宙地球四、五十億年的形成史來說,那僅僅是短暫的一瞬!”
大家放眼望去,每個封閉或半封閉的空間自然景觀,也都是玲瓏剔透、花彩多姿、類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滯水沉積而成的高大潔白的石筍、石竹、石鍾乳、石幔、石瀑布、邊槽、石壩、石梯田等。
也有滲透水、飛濺水、毛細水沉積形成的眾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並有晶瑩的鵝管、珍珠寶塔、采光壁等,還有數量眾多的五彩石旗和美麗的石盾,如眾星拱衛,好不華然。
“好一個神奇的石花世界,尤如神仙洞府一般!”孟初寒由衷地讚道。
“這裏會不會住著神仙?”有個戰士竟然好奇地問道。
“這誰知道啊,即使有神仙住著,咱們這些凡人也看不到呀!”專家們也幽默地調侃道。
“孟老,你說,這裏會不會有原始人類或其它動物們住過?”特戰隊隊長劉寒光問道。
“何以見得?”
“你看啦?先前咱們不是追蹤地鼠人,這才來到這兒的嗎?既然地鼠人在這裏出現,那有沒有可能這兒是某些原始人類曾經居住過的洞穴呢?”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作為這麽精美的一個石花洞窟,完全可以被遠古人類或其它動物當成遮風避雨之所,隻不過我們今日隻是匆匆一見,沒來得及發現任何蛛絲螞跡,留待以後作詳細考察時,相信會有重大發現的!”
隊員們小心警惕地端著槍在洞廳各處搜尋,希望能在某個神秘的角落裏發現點什麽,而專家們則邊走邊看邊負責給大夥兒進行科學知識普及。
陸芳洲指著一根根高大粗壯的石筍給隊員們解釋說,“自然界中要形成如此之高卻又如此纖細的石筍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石筍是洞頂滴水落在洞底後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鈣沉澱,然後一點一滴慢慢積累,由下而上緩緩生長而成的,洞頂滴落的水量、速率的變化又會帶來石筍形狀上的變化。”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看石筍,它由兩部分組成,下半部分圓圓的還有一缺口,上半部分是一個杆狀石筍,合起來就像古代戰士戴的頭盔。這樣奇特的造型,說明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早期滴水量大,碳酸鈣含量高,水滴呈線狀下流,沉積速度快,形成了帽狀石筍,而後期滴水量少,碳酸鈣含量減少,下滴速度減慢,所以又形成了杆狀石筍。”陳紫陌也附和著說。
“嗬嗬,真不簡單嗬,形成過程如此的複雜!”有個戰士感歎道。
“可不是嘛,從石筍的不同形態中可以對洞穴的滴水量、碳酸鈣濃度、溫度等氣候因素進行解讀,從中可以了解洞穴發育的曆史和氣候變化的曆史。”陸芳洲繼續說道:
“總的來說,石筍是一大類較為常見的洞穴沉積物,但因為造化的神奇,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生成了形態特別罕見的石筍,這才使得它的身價倍增,格外珍稀。棒狀、杆狀是石筍中最常見的形態,此外還有火箭狀、樹樁狀、烽火台狀、煎蛋狀等種種,自然之工巧,人類實在是無法揣摩。”
“嗬嗬,原來如此,我們今兒算長了見識了!”特種兵隊員又一次感歎道。
“好大的水池呀!沒想到這洞窟中居然會有這麽大一水池,簡直就像一個小型湖泊嘛!”另一名特戰隊員驚歎道。
“是呀、是呀,你們看,巨形水池被洞體中部林立的鵝管圍住,又和地下暗河兩頭連接相通,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巨形水池潛水麵積還不得超過十萬平方米?”孟初寒說道。
“肯定得超過十萬平方米!光是那直徑最起碼也得五、六百米左右吧?”陳紫陌也答話說道。
“得有五、六百米,而且隻多不少!”孟初寒肯定地說。
“也不知這池水裏有多深?也不知裏麵有沒有魚類生長?”特戰隊員再一次問。
“有水必然會有魚類、蝦蟹生長,這是肯定的,要不然那暗河裏的雲南盤煦魚從哪兒來的呀!”動物專家侯鏡如說道。
“對、對!我看那雲南盤煦魚應該就是從這水池裏沿暗河溜出洞外的,而且上次出現的那個龍形魚也極有可能是從這池子裏遊出去的!”
“如此說來,這個神秘的大水池一定不簡單,裏麵肯定還生長著不知名的物種,會不會有傳說中的神龍?或者說巨蟒呀?”特戰隊長劉寒光也忍不住好奇地問。
“又開始想象啦?出現龍魚或其它水生動物是極有可能的!但要出現什麽神龍、巨蟒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傳說中的能上天入地的神龍是不存在的,但龍形魚是可能存在,因為它是億萬年前遺存下來的古老物種,其次,說水中藏巨蟒也是不可能的,巨蟒隻棲息於山間、草叢等陸地上,沒有棲息於水中的!至於地鼠人為何跳入水中,或者它們是如何適應水中生存環境,那隻能通過長期的、詳細周密的科學考察才能得出結論!”侯鏡如迴答道。
眾人看那水池呈圓形結構,水池周圍是一圈光滑如鏡的石乳鑲邊,剛才地鼠人就是在此地縱身躍入水池逃掉的。
在這水池的另外兩側,還自然地擺放著幾麵天然石鼓,麵平中空,貼地而臥,洞頂有水點滴於其上,“腔腔”作響,更為石洞平添一份幽遠神秘的色彩,上麵若擺放瓜子、香果,儼然似遊泳池邊小憩一般,快樂似神仙。
“鍾乳石的魅力就在於似與不似之間,遠看似鍾,近看如柚,用小石敲擊大小長短不一的鍾乳石,‘咚咚……轟轟……’,如古箏、空篌之清脆,如鍾鼓之渾厚,真可謂是‘聲色俱佳’呀,難怪蘇東坡的《石鍾山記》有如此記載:‘甫聲函胡,北音清越,包止響騰,餘韻徐歇’,在這裏算是找到真正的注腳了。”專家陳紫陌感歎道。
“鍾乳石為什麽能發聲呢?”有個隊員問陸芳洲。
“這得從它的生成過程說起,石洞中一般都有地下水,水往低處流,愈低則壓力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對石灰岩層的溶解力也就越強,造成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鈣溶液變濃。這種溶液一旦從石縫裏流出,隨著壓力的下降,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減少,多餘的碳酸鈣便附著於洞壁、洞頂,在水滴的表麵形成薄薄的一層鈣膜。
因重力之故,鈣膜內積水會破‘殼’而滴,如此循環往複,碳酸鈣膜就逐漸往下延伸、加厚,直至形成微小的鈣質石管。別處都是水滴穿石,這裏卻是‘水滴’成‘石’。
億萬年過去了,石管慢慢變長變粗,中心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自然界的‘鑼鼓’石鍾乳,當你用木棒或石塊敲擊它們時,石管內的空氣振蕩,石鍾乳就會因其形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陸芳洲一口氣講了下來。
專家考證最底下這層,發現它是地下河砂層,它記錄了該洞至少幾千萬年甚至逾幾億年來的曆史變遷和沉積規律,最底層高約20米,古河床的斷麵,殘留有河流衝積砂層,洞壁上有著大片的色如白雪、質地堅硬的“霧凇”,實際上這是一種非重力水與重力水的協同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