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分裂代表了智慧和感覺世界間的分割,而接下來的分裂則又代表了這些世界裡的進一步區隔:代表感覺世界的部分被切割為代表真實事物的部分以及代表反射的陰影的部分,同樣的,代表智慧世界的部分也被切割為代表整體形式的部分以及代表反射的部分。


    柏拉圖的形上學,尤其是他將世界切割為智慧和感覺部分的二元論,也啟發了後來的新柏拉圖主義思想家例如普羅提諾和諾斯底,以及其他許多形上學現實主義者。


    雖然這種以形上學來解釋柏拉圖著作(尤其是《理想國》)的方式在西方哲學界歷史上相當普遍,但有些人也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方式解讀柏拉圖的說法,傾向以知識論而非形上學的方式來解讀前述的洞穴囚犯和線寓等寓言。


    洞穴囚犯寓言與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生平間有著顯而易見的連結(蘇格拉底為了啟蒙雅典人而遭到殺害),這個例子也顯現出了柏拉圖著作裡經常埋藏了相當複雜而具戲劇性的內涵。


    柏拉圖的理想世界論指出了我們所感覺到的現實世界隻不過是反射出了更高層次的世界的陰影。


    柏拉圖主張在這個更高層次的世界裡存在著最理想的理,這種形式實現了真正的光明而不僅是陰影。我們所品嚐到的食物的甜美隻不過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陰影,而我們所見到的光輝四射的太陽也隻不過是光明身形式反射的殘影。


    理應該被視為一種永恆的東西,亦即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完美的、而且靜態的。


    由於它們是完美的模型,它們並沒有理由被改變或進化。依據這種邏輯,以及柏拉圖所提出的理論,一個人可以想像宇宙中存在一個更高的至善狀態。這種至善狀態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終極的、或最完美的。


    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狀態,而所有形式都在現實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


    柏拉圖在《美諾篇》裡所闡述的知識和學習的質也相當具有影響力,他探索了美德究竟能否被教導、以及美德究竟為何,並且解釋了以迴憶和學習來發現已經存在的知識,同時他也探討了應如何解釋那些沒有清楚證據但卻是正確的觀點。


    柏拉圖認為知識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學習隻是將原埋藏在靈魂深層的理想發掘出來,這種發掘的過程也經常是由哲學家所引導。


    柏拉圖相信每個靈魂在出生時都帶有至善的形式以及對所有事物的完美知識,因此當他們學習時隻是將這些知識迴想起來。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隻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隻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柏拉圖主張知識身便是有根據而真實的信念。這個理論也大為影響了後來知識論的發展。


    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主張單純的信念應該與知識做出區隔,因為那還沒有經過正當化的過程。


    柏拉圖清楚劃分了可以確定的知識、以及無法確定的信念兩者之間的分別,信念來自於不斷變化的感覺世界所塑造的假相,知識則來自於永恆不變的形式世界。


    柏拉圖的哲學觀也牽涉到許多現實社會的問題,尤其是有關理想中的國家或政府。在這方麵柏拉圖早期與晚期的著作之間有一些不一致之處。


    柏拉圖中期的著作《理想國》裡包含了他大多數知名的政治原則,另外也包括了晚期的《法律篇》。


    然而,尤其全部的對話錄都是由柏拉圖撰寫的。一般推測對話錄中的許多論點其實是柏拉圖自己的觀點。不過,有時候這種假設也不一定正確。


    藉由蘇格拉底的角色發言,柏拉圖主張一個社會應該如同個人心靈的結構一般,劃分為慾望、勇氣、理性這三個部分。


    生產的(勞工):一般的勞動者、木匠、水管工、石匠、農夫、農場工人等等。這些工作與靈魂的慾望部分相符合。


    防衛的(戰士或後備軍人)—那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勇敢而強壯的。擔任軍隊裡的工作。這些工作與靈魂裡的勇氣部分相符合。


    統治的(統治者或衛國者)—那些聰明的、理性的、具有自製能力的、愛好智慧的,適合替共同體進行決策的工作。這些工作與靈魂裡的理性部分相符合,符合此一條件的人數極少。


    依據柏拉圖的說法,他當時所處的雅典式民主並不符合此一條件。因為他認為隻有少數人才適合進行統治的工作。


    柏拉圖沒有訴諸於美化和說服性的論述,而隻是宣稱應該由智慧進行統治。不過。柏拉圖的體係並不等同於專政、暴政、和寡頭政治。


    如同他所強調的:除非我們能由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行統治、或是現在那些被稱為國王的人真正適當地學習了哲學,使政治權力和哲學能完全相融合,並且將現在那些隻從事政治而不鑽研哲學、或隻鑽研哲學而不從事政治的傢夥完全驅逐出去,否則,我們的城邦永遠也不會獲得安寧、人類也不會免於邪惡的災難。《理想國》


    柏拉圖將這些哲學家國王定義為那些愛好真理的人《理想國》,並且以船長與他的船隻、或醫生與他的醫藥的寓言來正當化這種主張,既然航海和醫病都不是所有人能有資格實行的專業,統治也應該由專業的人進行。


    《理想國》裡的很大一部分便是專注於建構一種教育體製,希望以這種教育體製培養出適合進行統治的哲學家國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想國》裡所建構的理想國家,如同蘇格拉底所定義的,是要由檢驗一個城邦的正義與不正義的層麵來決定的《理想國》。


    依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一個真實而健康的城邦應該是依據《理想國》第二卷裡所描述的,包含農夫、工匠、商人、以及掙工資的員工,但沒有進行統治的哲學家國王階層,也沒有其他例如香水、香料、娼妓、糕餅等優雅的東西,同時也沒有繪畫、黃金、象牙、睡椅、和其他許多行業如詩人、獵人、以及戰士。


    除此之外,理想的國家是用以作為一種象徵,以表示一個人內心的意誌、理性、以及慾望的綜合。


    蘇格拉底試圖塑造一個正當而有條理的人的形象,並且用以描述應該如何觀察不同形式的人們,從不同城邦裡的君主到守財奴都包括在內。


    蘇格拉底並沒有主張理想中的城邦,而隻是用以突顯不同的人們以及他們心靈狀態的差異。


    不過,哲學家國王的概念卻被許多柏拉圖之後的人們用以正當化他們個人的政治思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