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嗬……”一直看著周澈的中年人輕聲笑了起來,他轉過身,撫著頜下的短須,沉默了片刻,突然低聲吟唱起來。他的聲音並不高,卻字字入耳,好象就在周澈耳邊輕語一般,可是卻一個字也聽不懂。隨著他的吟唱,周澈胸腹之間忽然生出一股煩惡之色,就象是一個桀傲不遜的孩子在原本安靜的課堂上忽然亂蹦亂跳,推翻了旁邊的課桌,將上麵的書本文具全部扔在地上,攪得周圍一片大亂,讓人非常不舒服,早已消失的心痛毛病又有複發的跡象。
“你!”周澈又驚又怒,指著那中年人喝了一聲:“你幹什麽?”
中年人停止了吟唱,微笑著問道:“你怎麽解釋這個?”
雖然隻是片刻,周澈的額頭卻沁出了一層細汗,他卻顧不是去擦,隻是心悸不已的看著麵帶微笑的中年人。剛才這個經曆太讓他震驚了,比聽到他在山上長嘯還要震驚。他接連做了幾次深唿吸,才勉強恢複了平靜,依然有些懷疑的說道:
“這就是咒?”
中年人淡定的點點頭:“摧心咒。”他又追問道:“你說這是不是道術?如果不是,那又怎麽解釋你的感覺?我相信你不會說這是你的錯覺吧。”
周澈盯著他看了好半天,這才搖了搖頭,他當然不覺得自己是幻覺,可是他也不相信這是什麽神仙的道術,因為他聽說過,有一種武器叫次聲波,就是利用和人體器官頻率相近的聲波來殺人的,但那是利用共振的原理,而且隻有儀器才能發出,難道人也能發出次聲波?
他一時也有些糊塗了,愣在那裏,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那中年人也不急,隻是抬頭看了看遠處的天空,忽然說道:“天色晚了,你慢慢想,等什麽時候相信有道術這種事的時候再來找我,我想我們還會有機會再見的。對了,陳盼在山頂草廬裏講道,要去看看?”說完,他雙臂一展,便如一隻大鳥般的跳下了山穀,周澈吃了一驚,見那中年人已經落在狹窄的坡道上,和那褐衣女子一前一後向山下掠去,兩人速度都非常快,簡直像百米衝刺一般,眨眼之間就越過了幾十步長的坡道,消失在視野裏。
周澈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好半天沒閉上,直到草廬傳來了陳盼的聲音。
話分兩頭,那二人下山後,褐衣女子對中年人說道:“師傅,這個周澈真的有那麽好的資質,以至於師傅要親自出麵點化?”
中年人點點頭,然後又轉過頭看了那女子一眼,想了想,忽然說道:“裳兒,你知道你為什麽一直趕不上阿燕嗎?”
褐衣女子一愣,有些鬱悶的撅起了嘴,悶聲說道:“我資質不如她唄。”
“不是。”中年人搖搖頭,嚴肅的說道:“你的資質超過阿燕,我授你們的道經,每次都是你第一個背熟,但是你太好勝,事事要與人爭個先後,卻把老君說的道經拋之腦後。”
褐衣女子板著臉,雖然不吭聲,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她很不服氣。
“傳你們道經,是讓你修習,不是會背就行的。”中年人見她一臉的倔強,無奈的歎了口氣:“裳兒,你好好想想,老君是怎麽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每次說經,你都說得頭頭是道,可是你何嚐真正明白了這句經的意思?阿燕看似姓子軟弱,口齒也不如你靈利,但是她卻是真的懂了這個道理,所以她才能在修為上搶到你的前麵去。”
褐衣女子有些羞惱,梗著脖子迴了一句:“既然唯有不爭才能莫與之爭,那師傅又何必費心費力的去爭那什麽上使?”
..........
周澈雖然驚奇剛才所謂的道術,但是隨著陳盼的聲音,決定還是聽聽太平道怎麽傳道。
周澈瞧見草廬宅門沒有關,虛掩著,一陣一陣柔和的聲音從中傳出,他朝裏看去。
草廬中,黑壓壓跪坐了一片人,沒一個亂動的,俱皆全神貫注,目注前方。順著他們的視線,周澈看到了堂屋內的陳盼。他在坐席底下墊了什麽東西,比別人高出半個身子來,手中拿著一卷竹簡。屋內也有聽眾,一樣的安安靜靜,一樣目不轉睛地注視陳盼。
周澈粗略估計了一下,屋內院中的人加在一塊兒,差不多四五十人,大半都是男子,也有婦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人。
陳盼的語速不快,每個字的發音都清清楚楚,聽入耳中,說不出的舒服。
隻聽他講道:“方才講了‘一州界有強長吏,一州不敢語也。一郡有強長吏,一郡不敢語也,一縣有剛強長吏,一縣不敢語也;一閭亭剛強亭長,一亭部不敢語也’。你們都懂了麽?”
底下人應道:“懂了。”
“那接著講這一段:‘天地開辟以來,兇氣不絕,絕者而後複起,何也?夫壽命,天之重寶也,所以私有德,不可偽致。……,一事不悅,輒有傷死亡者’。”誦讀一句經文,解釋一句。讀完一段,又整體連著說一遍。
周澈沒有看過《太平清領經》,不知他現在講的是哪一段,但仔細聽來,有點道理。——,也不是“道理”,是“玄理”。“玄”和“理”這兩樣東西是最能吸引人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又聽他講道:“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
又聽他講道:“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
又聽他講道:“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負先人之過。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多足疾者,地氣不悅也;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也;……,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乖錯也。”
把人的善惡、把人的生老病死種種皆與“天地陰陽”相連,繼承了老、莊“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澈靜靜聆聽,又聽他講道:“今天地陰陽,內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起,反更急其刑罰,或增之重益紛紛,連結不解,民皆上唿天,縣官治乖亂,失節無常,萬物失傷,上感動蒼天,……,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聽完了這一句,他心頭震動,不禁向後退了一步,心道:“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起,反更急其刑罰……,民皆上唿天……,上感動蒼天……,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他不得不承認,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很符合眼下的朝政和世道,而後半部分?他窺視院中肅穆的氣氛,他聽著陳盼柔和溫暖的聲音,他似乎從中看到了一望無際、席卷帝國的黃巾,他似乎看到了衝天的血紅殺氣,他像是受了驚嚇似的又向後退了一步。
他一時想起穿越來所耳聞目睹之百姓淒苦,一時想起日後將要揭竿而起的黃巾群眾,一時又想起萬沒料到自家亭部內竟有一處全裏信奉太平道的所在,心思交錯,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想說些什麽,又像是憐憫,又像是害怕,又像是吃驚,最終各種想法融匯一處,也隻是忍不住又默念了一遍最後十六個字:“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這說的是人,但又何嚐不能當作是在說朝廷呢?
周澈悄立廬外,聽陳盼講經,一時想起穿越來所耳聞目睹之百姓淒苦,一時想起日後將要揭竿而起的黃巾群眾,心思交錯,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想說些什麽,最終驚駭漸去,喟然一歎:“獲罪於天,不可禁也。”
他沒有進去,聽了幾段後,悄然離去。
迴到亭部,周倉見他一直沉默著不說話,好奇地問道:“三叔,你沒胃口?”
“不。元福,你信太平道麽”
“我隻信我手裏的兵器,有實力才能保護一切,太平道雖然是仁義,但是縣裏的陳君等儒學諸生不太喜歡他們。三叔,你信?”
“不信!陳君他們說的沒錯,但是太平道說的也是實話。”
周澈心道:“《太平經》被許多人視為神書,自有其獨到之處。”他雖然擔憂黃巾起義,但也不願昧著良心說假話,岔開話題,問道,“你們知道《太平清領經》係誰人所作麽?”
慶鋒不太確定地說道:“聽說是得自神授?”
數十年前,琅玡人宮崇詣闋,將《太平清領經》獻給當時的天子孝順皇帝,說是他的師傅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共一百七十卷。慶鋒所謂“得自神授”,便是指得此事。
周澈問道:“你們信麽?”
“……,俺們書讀的少,太平道的信眾都是這麽說的,眾口一詞,就算假,也假不到哪兒去吧?”
《太平經》到底是誰寫的?周澈因憂慮黃巾起義,對這個事兒有過研究,但隻能追溯到於吉的弟子,再往上,就毫無頭緒了。於吉從哪裏得來的這本書?或者是他寫的?一部經書一百七十卷,雖深受讖緯之學的影響,但自成體係,堪稱經典,如果全是他寫的,也太了不起了。
周澈更傾向認為:這本書不是一個人寫成的,可能最先隻有幾句話、幾卷經文,後來,在漫長的歲月裏、在不斷地傳承中,被方士們補充、添加,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麵目。
這是理性的判斷,但對社會最底層的黔首們來說,他們也許更願意相信來自神授。
周澈沒有駁斥慶鋒,他隻是笑了笑,用笑容掩蓋住了擔憂。
盡管已知陳盼是本地最有名的太平道,但實在沒有想到橫路亭上下竟然全都信奉太平道。陳盼講一次經,就能使全裏盡空。
“你!”周澈又驚又怒,指著那中年人喝了一聲:“你幹什麽?”
中年人停止了吟唱,微笑著問道:“你怎麽解釋這個?”
雖然隻是片刻,周澈的額頭卻沁出了一層細汗,他卻顧不是去擦,隻是心悸不已的看著麵帶微笑的中年人。剛才這個經曆太讓他震驚了,比聽到他在山上長嘯還要震驚。他接連做了幾次深唿吸,才勉強恢複了平靜,依然有些懷疑的說道:
“這就是咒?”
中年人淡定的點點頭:“摧心咒。”他又追問道:“你說這是不是道術?如果不是,那又怎麽解釋你的感覺?我相信你不會說這是你的錯覺吧。”
周澈盯著他看了好半天,這才搖了搖頭,他當然不覺得自己是幻覺,可是他也不相信這是什麽神仙的道術,因為他聽說過,有一種武器叫次聲波,就是利用和人體器官頻率相近的聲波來殺人的,但那是利用共振的原理,而且隻有儀器才能發出,難道人也能發出次聲波?
他一時也有些糊塗了,愣在那裏,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那中年人也不急,隻是抬頭看了看遠處的天空,忽然說道:“天色晚了,你慢慢想,等什麽時候相信有道術這種事的時候再來找我,我想我們還會有機會再見的。對了,陳盼在山頂草廬裏講道,要去看看?”說完,他雙臂一展,便如一隻大鳥般的跳下了山穀,周澈吃了一驚,見那中年人已經落在狹窄的坡道上,和那褐衣女子一前一後向山下掠去,兩人速度都非常快,簡直像百米衝刺一般,眨眼之間就越過了幾十步長的坡道,消失在視野裏。
周澈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好半天沒閉上,直到草廬傳來了陳盼的聲音。
話分兩頭,那二人下山後,褐衣女子對中年人說道:“師傅,這個周澈真的有那麽好的資質,以至於師傅要親自出麵點化?”
中年人點點頭,然後又轉過頭看了那女子一眼,想了想,忽然說道:“裳兒,你知道你為什麽一直趕不上阿燕嗎?”
褐衣女子一愣,有些鬱悶的撅起了嘴,悶聲說道:“我資質不如她唄。”
“不是。”中年人搖搖頭,嚴肅的說道:“你的資質超過阿燕,我授你們的道經,每次都是你第一個背熟,但是你太好勝,事事要與人爭個先後,卻把老君說的道經拋之腦後。”
褐衣女子板著臉,雖然不吭聲,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她很不服氣。
“傳你們道經,是讓你修習,不是會背就行的。”中年人見她一臉的倔強,無奈的歎了口氣:“裳兒,你好好想想,老君是怎麽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每次說經,你都說得頭頭是道,可是你何嚐真正明白了這句經的意思?阿燕看似姓子軟弱,口齒也不如你靈利,但是她卻是真的懂了這個道理,所以她才能在修為上搶到你的前麵去。”
褐衣女子有些羞惱,梗著脖子迴了一句:“既然唯有不爭才能莫與之爭,那師傅又何必費心費力的去爭那什麽上使?”
..........
周澈雖然驚奇剛才所謂的道術,但是隨著陳盼的聲音,決定還是聽聽太平道怎麽傳道。
周澈瞧見草廬宅門沒有關,虛掩著,一陣一陣柔和的聲音從中傳出,他朝裏看去。
草廬中,黑壓壓跪坐了一片人,沒一個亂動的,俱皆全神貫注,目注前方。順著他們的視線,周澈看到了堂屋內的陳盼。他在坐席底下墊了什麽東西,比別人高出半個身子來,手中拿著一卷竹簡。屋內也有聽眾,一樣的安安靜靜,一樣目不轉睛地注視陳盼。
周澈粗略估計了一下,屋內院中的人加在一塊兒,差不多四五十人,大半都是男子,也有婦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人。
陳盼的語速不快,每個字的發音都清清楚楚,聽入耳中,說不出的舒服。
隻聽他講道:“方才講了‘一州界有強長吏,一州不敢語也。一郡有強長吏,一郡不敢語也,一縣有剛強長吏,一縣不敢語也;一閭亭剛強亭長,一亭部不敢語也’。你們都懂了麽?”
底下人應道:“懂了。”
“那接著講這一段:‘天地開辟以來,兇氣不絕,絕者而後複起,何也?夫壽命,天之重寶也,所以私有德,不可偽致。……,一事不悅,輒有傷死亡者’。”誦讀一句經文,解釋一句。讀完一段,又整體連著說一遍。
周澈沒有看過《太平清領經》,不知他現在講的是哪一段,但仔細聽來,有點道理。——,也不是“道理”,是“玄理”。“玄”和“理”這兩樣東西是最能吸引人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又聽他講道:“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
又聽他講道:“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
又聽他講道:“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負先人之過。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多足疾者,地氣不悅也;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也;……,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乖錯也。”
把人的善惡、把人的生老病死種種皆與“天地陰陽”相連,繼承了老、莊“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澈靜靜聆聽,又聽他講道:“今天地陰陽,內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起,反更急其刑罰,或增之重益紛紛,連結不解,民皆上唿天,縣官治乖亂,失節無常,萬物失傷,上感動蒼天,……,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聽完了這一句,他心頭震動,不禁向後退了一步,心道:“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起,反更急其刑罰……,民皆上唿天……,上感動蒼天……,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他不得不承認,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很符合眼下的朝政和世道,而後半部分?他窺視院中肅穆的氣氛,他聽著陳盼柔和溫暖的聲音,他似乎從中看到了一望無際、席卷帝國的黃巾,他似乎看到了衝天的血紅殺氣,他像是受了驚嚇似的又向後退了一步。
他一時想起穿越來所耳聞目睹之百姓淒苦,一時想起日後將要揭竿而起的黃巾群眾,一時又想起萬沒料到自家亭部內竟有一處全裏信奉太平道的所在,心思交錯,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想說些什麽,又像是憐憫,又像是害怕,又像是吃驚,最終各種想法融匯一處,也隻是忍不住又默念了一遍最後十六個字:“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於天,令人夭死。”
這說的是人,但又何嚐不能當作是在說朝廷呢?
周澈悄立廬外,聽陳盼講經,一時想起穿越來所耳聞目睹之百姓淒苦,一時想起日後將要揭竿而起的黃巾群眾,心思交錯,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想說些什麽,最終驚駭漸去,喟然一歎:“獲罪於天,不可禁也。”
他沒有進去,聽了幾段後,悄然離去。
迴到亭部,周倉見他一直沉默著不說話,好奇地問道:“三叔,你沒胃口?”
“不。元福,你信太平道麽”
“我隻信我手裏的兵器,有實力才能保護一切,太平道雖然是仁義,但是縣裏的陳君等儒學諸生不太喜歡他們。三叔,你信?”
“不信!陳君他們說的沒錯,但是太平道說的也是實話。”
周澈心道:“《太平經》被許多人視為神書,自有其獨到之處。”他雖然擔憂黃巾起義,但也不願昧著良心說假話,岔開話題,問道,“你們知道《太平清領經》係誰人所作麽?”
慶鋒不太確定地說道:“聽說是得自神授?”
數十年前,琅玡人宮崇詣闋,將《太平清領經》獻給當時的天子孝順皇帝,說是他的師傅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共一百七十卷。慶鋒所謂“得自神授”,便是指得此事。
周澈問道:“你們信麽?”
“……,俺們書讀的少,太平道的信眾都是這麽說的,眾口一詞,就算假,也假不到哪兒去吧?”
《太平經》到底是誰寫的?周澈因憂慮黃巾起義,對這個事兒有過研究,但隻能追溯到於吉的弟子,再往上,就毫無頭緒了。於吉從哪裏得來的這本書?或者是他寫的?一部經書一百七十卷,雖深受讖緯之學的影響,但自成體係,堪稱經典,如果全是他寫的,也太了不起了。
周澈更傾向認為:這本書不是一個人寫成的,可能最先隻有幾句話、幾卷經文,後來,在漫長的歲月裏、在不斷地傳承中,被方士們補充、添加,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麵目。
這是理性的判斷,但對社會最底層的黔首們來說,他們也許更願意相信來自神授。
周澈沒有駁斥慶鋒,他隻是笑了笑,用笑容掩蓋住了擔憂。
盡管已知陳盼是本地最有名的太平道,但實在沒有想到橫路亭上下竟然全都信奉太平道。陳盼講一次經,就能使全裏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