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程理此時此刻,並不知道小算童在做什麽,進入第二層後,他就撲入到算題的海洋之中了。
“今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問合之得幾何?”
看到第二層中間,那巨大的“零零零零貳”光字垂落下的這道題目,程理不由鬆了一口氣。
他並沒有馬上迴答問題,而是在心裏想道。
“這是《九章算經》裏,卷一‘方田’中的第7道題目。看來那小算童並沒有重新隨機題庫。”
程理剛也很擔心,自己是位麵穿越者的身份曝光,那麽這個算學碑的題庫,會不會重新選擇一套?
因為按照算學碑的規則,既然有不抽取本位麵題庫的規則,說明算學碑不希望試練者能抽到自己看過的題目。
所以理論上,既然知道這套問題是自己看過的,算學碑應該會更換一套題庫才對。
“算了,不管了,如果都是一些我記得的題目,倒也好。”
並且程理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那垂落的光幕上,最巨大的問題文字右下方,還有一些用蠅頭小字寫著的注明。
“注:出自《九章算經》卷一。”
程理一看,心中有些無語起來,這是算學碑自暴自棄了嗎?連出自哪裏都備注出來了?
“算了,隨便他怎麽搞了,反正對我也沒啥太大的影響。”
程理也不再糾結這個事情,然後他吸取上一次的教訓,這次先在腦子裏稍微計算了下,而不是直接靠背的說出答案。
因為現在成為修真者後,腦子比以前越來越好使,記憶力也比以前好多了,連帶著一些以前看過的書,都漸漸迴憶起來,過目不忘了。
所以程理剛剛才會一不小心,直接靠背的說出了第一層的問題答案。而因此被小算童看出了端倪,從而暴露了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
“十五分之十一。”
這個問題很簡單,程理隻是稍微一計算,就不假思索的說出了答案。
很快,程理就通過了第二層。
接下來的第三層,第四層,一直到第二十層,都是《九章算經》的內容。
隻不過到後麵就越來越難了。
比如,第十八層已經是《九章算術》第八卷“方程”卷的內容。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鬥;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鬥。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程理稍微思索了下。
這道題已經涉及到了代數知識,是九章算術第八卷“方程”的第一題。
實際上用白話文來理解,就是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將那段文言文翻譯之後,可以列出這樣一個三元一次方程組。
那麽基本上隻要是初中數學有好好學習的人,都可以解出答案。
所以程理幾乎沒怎麽費力,就很容易計算出答案,答道。
“答:上禾一秉,九鬥、四分鬥之一,中禾一秉,四鬥、四分鬥之一,下禾一秉,二鬥、四分鬥之三。”
“正確。”
光字垂落下這兩個大字後,就浮現出前往第19層的通路。
隨後的第19層,則出現了《九章算術》的正負數算法。
這也是《九章算術》在古代世界數學史上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正負數概念,比西方數學要早那麽一千多年。
所以在迴答算學碑第19層問題的時候,程理特別把《九章算術》第八卷,第三題的原文解題思路說了一下。
“術曰: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負術入之。”
“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
在程理迴答後,光字再次垂落“正確”二字,然後程理踏步走上了第20層。
“又有積三十九億七千二百一十五萬六百二十五步。問為方幾何?”
這實際上就是一道開方術的問題,出自《九章算術》第四卷“少廣”卷。
翻譯成白話就是:麵積為39億7215萬625的正方形長度是多少?
程理同樣很容易的就給出答案。
“答曰:六萬三千二十五步。”
“開方術曰:置積為實。借一算步之,超一等……”
在得到程理的迴答後,光字同樣又垂落下“正確”的答案。
在踏上20層的時候,程理心中也有一些感慨。
“九章算術無疑是我國古代數學史上的一個瑰寶,早早就有了負數、分數、開方術、無理數等概念。”
在進入21層後,他發現這一次的題目不是來自《九章算學》了。
而是來自《周髀算經》。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問:若勾三股四,弦幾何?”
程理對這道題目自然不會陌生。
《周髀算經》應該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一部數學著作,也是華夏目前可查證的成書最早的一部著作。
所以,在心中稍微一計算後,程理就不假思索迴道。
“勾三股四,則弦為五。”
“正確。”
程理再次踏上下一層。
接下來程理發現,問題開始五花八門起來了。
大部分是來自於算經十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著作,比如劉徽的一些著作,割圓術、陽馬術、海島算經等相關問題。
甚至還有一些失傳的著作。
比如祖衝之的《綴術》。
要不是現在的問題右下角都會有一些蠅頭小字的備注出出處,程理還不知道這些自己沒見過的題目竟然是出自《綴術》。
不過雖然沒見過題目,但內容都還是程理所學過的,所以程理很容易就迴答出了問題。
就這樣一路在這個算學碑裏往上走著,一層又一層的攀登著。
程理有一種錯覺,總覺得自己這一路爬上來,是在經曆整個中國古代數學的興衰史。
不過,關於中國古代數學算經的內容,到第100層後,就戛然而止了。
從第90層-第100層的最後十道問題,是一些宋元數學的著作。
比如《數書九章》裏提到過的“大衍總數術”,《四元玉鑒》中提到過的內插法、垛積術。
甚至還出現了宋元數學發展史上,很標誌性的“天元術”和“四元術”。
這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史上,將代數符號化的一個重要重要嚐試。
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和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方法已經十分類似。
然而《四元玉鑒》已經是宋元數學的絕唱,元末之後,中國傳統數學發展幾乎停滯,整個明清兩代在數學水平上再無發展,甚至還在不停倒退。
而這段時期,卻是西方近現代數學的萌芽和急速發展階段。
東西方文明的發展交替,東方文明在近現代世界發展史中衰落的原因,從數學發展情況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當程理踏進第101層,發現題目不再是一些中國古代數學算經的題目,而是自己更為熟悉的西方近現代數學時。
一股濃濃的悲哀,就浮現在了程理心頭。
這意味著,連算學碑都認為,在元末之後,中國古代數學,沒有任何值得錄入的算經題目了。
程理此時此刻,並不知道小算童在做什麽,進入第二層後,他就撲入到算題的海洋之中了。
“今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問合之得幾何?”
看到第二層中間,那巨大的“零零零零貳”光字垂落下的這道題目,程理不由鬆了一口氣。
他並沒有馬上迴答問題,而是在心裏想道。
“這是《九章算經》裏,卷一‘方田’中的第7道題目。看來那小算童並沒有重新隨機題庫。”
程理剛也很擔心,自己是位麵穿越者的身份曝光,那麽這個算學碑的題庫,會不會重新選擇一套?
因為按照算學碑的規則,既然有不抽取本位麵題庫的規則,說明算學碑不希望試練者能抽到自己看過的題目。
所以理論上,既然知道這套問題是自己看過的,算學碑應該會更換一套題庫才對。
“算了,不管了,如果都是一些我記得的題目,倒也好。”
並且程理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那垂落的光幕上,最巨大的問題文字右下方,還有一些用蠅頭小字寫著的注明。
“注:出自《九章算經》卷一。”
程理一看,心中有些無語起來,這是算學碑自暴自棄了嗎?連出自哪裏都備注出來了?
“算了,隨便他怎麽搞了,反正對我也沒啥太大的影響。”
程理也不再糾結這個事情,然後他吸取上一次的教訓,這次先在腦子裏稍微計算了下,而不是直接靠背的說出答案。
因為現在成為修真者後,腦子比以前越來越好使,記憶力也比以前好多了,連帶著一些以前看過的書,都漸漸迴憶起來,過目不忘了。
所以程理剛剛才會一不小心,直接靠背的說出了第一層的問題答案。而因此被小算童看出了端倪,從而暴露了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
“十五分之十一。”
這個問題很簡單,程理隻是稍微一計算,就不假思索的說出了答案。
很快,程理就通過了第二層。
接下來的第三層,第四層,一直到第二十層,都是《九章算經》的內容。
隻不過到後麵就越來越難了。
比如,第十八層已經是《九章算術》第八卷“方程”卷的內容。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鬥;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鬥。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程理稍微思索了下。
這道題已經涉及到了代數知識,是九章算術第八卷“方程”的第一題。
實際上用白話文來理解,就是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將那段文言文翻譯之後,可以列出這樣一個三元一次方程組。
那麽基本上隻要是初中數學有好好學習的人,都可以解出答案。
所以程理幾乎沒怎麽費力,就很容易計算出答案,答道。
“答:上禾一秉,九鬥、四分鬥之一,中禾一秉,四鬥、四分鬥之一,下禾一秉,二鬥、四分鬥之三。”
“正確。”
光字垂落下這兩個大字後,就浮現出前往第19層的通路。
隨後的第19層,則出現了《九章算術》的正負數算法。
這也是《九章算術》在古代世界數學史上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正負數概念,比西方數學要早那麽一千多年。
所以在迴答算學碑第19層問題的時候,程理特別把《九章算術》第八卷,第三題的原文解題思路說了一下。
“術曰: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負術入之。”
“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
在程理迴答後,光字再次垂落“正確”二字,然後程理踏步走上了第20層。
“又有積三十九億七千二百一十五萬六百二十五步。問為方幾何?”
這實際上就是一道開方術的問題,出自《九章算術》第四卷“少廣”卷。
翻譯成白話就是:麵積為39億7215萬625的正方形長度是多少?
程理同樣很容易的就給出答案。
“答曰:六萬三千二十五步。”
“開方術曰:置積為實。借一算步之,超一等……”
在得到程理的迴答後,光字同樣又垂落下“正確”的答案。
在踏上20層的時候,程理心中也有一些感慨。
“九章算術無疑是我國古代數學史上的一個瑰寶,早早就有了負數、分數、開方術、無理數等概念。”
在進入21層後,他發現這一次的題目不是來自《九章算學》了。
而是來自《周髀算經》。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問:若勾三股四,弦幾何?”
程理對這道題目自然不會陌生。
《周髀算經》應該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一部數學著作,也是華夏目前可查證的成書最早的一部著作。
所以,在心中稍微一計算後,程理就不假思索迴道。
“勾三股四,則弦為五。”
“正確。”
程理再次踏上下一層。
接下來程理發現,問題開始五花八門起來了。
大部分是來自於算經十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著作,比如劉徽的一些著作,割圓術、陽馬術、海島算經等相關問題。
甚至還有一些失傳的著作。
比如祖衝之的《綴術》。
要不是現在的問題右下角都會有一些蠅頭小字的備注出出處,程理還不知道這些自己沒見過的題目竟然是出自《綴術》。
不過雖然沒見過題目,但內容都還是程理所學過的,所以程理很容易就迴答出了問題。
就這樣一路在這個算學碑裏往上走著,一層又一層的攀登著。
程理有一種錯覺,總覺得自己這一路爬上來,是在經曆整個中國古代數學的興衰史。
不過,關於中國古代數學算經的內容,到第100層後,就戛然而止了。
從第90層-第100層的最後十道問題,是一些宋元數學的著作。
比如《數書九章》裏提到過的“大衍總數術”,《四元玉鑒》中提到過的內插法、垛積術。
甚至還出現了宋元數學發展史上,很標誌性的“天元術”和“四元術”。
這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史上,將代數符號化的一個重要重要嚐試。
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和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方法已經十分類似。
然而《四元玉鑒》已經是宋元數學的絕唱,元末之後,中國傳統數學發展幾乎停滯,整個明清兩代在數學水平上再無發展,甚至還在不停倒退。
而這段時期,卻是西方近現代數學的萌芽和急速發展階段。
東西方文明的發展交替,東方文明在近現代世界發展史中衰落的原因,從數學發展情況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當程理踏進第101層,發現題目不再是一些中國古代數學算經的題目,而是自己更為熟悉的西方近現代數學時。
一股濃濃的悲哀,就浮現在了程理心頭。
這意味著,連算學碑都認為,在元末之後,中國古代數學,沒有任何值得錄入的算經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