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所謂長征,其實是懷著對三十年前紅軍長征過金沙江、大渡河、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臘子口和彝族區、藏族區的神秘和好奇,以體驗一段曆史生活、了解一段曆史真情的渴望,趁文化大革命及紅衛兵大串聯之機,和同學相約組成“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毛澤東主義紅衛兵萬裏長征隊”,重走了一段紅軍長征路而已。

    長征隊員

    刀俊德 隊長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6班學生

    楊富恩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5班學生

    蔡石金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6班學生

    朱天厚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6班學生

    薑長生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6班學生

    李培富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6班學生

    楊光華 隊員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67屆機25班學生

    行軍日程

    1966年11月6日昆明——大板橋——小哨畜牧獸醫學校

    7日小哨畜牧獸醫學校——楊林——嵩明

    8日嵩明——大哨

    9日大哨——七甲、八甲——大窩鋪

    10日大窩鋪——鬆林——柯渡——雞街

    11日雞街——普渡河大橋

    12日普渡河大橋——翠華——團街

    13日團街——撒營盤

    14日撒營盤——皎西——杉樂

    15日杉樂——皎平(渡金沙江)——青山小學

    16日青山小學——通安——彰冠

    17日彰冠——會理

    18日會理休整

    19日會理——益門

    20日益門——白菓——雲甸小學

    21日雲甸小學——樂躍——小高

    22日小高——德昌——黃聯

    23日黃連——西昌

    24-25日西昌休整

    26日西昌——鬆林

    27日鬆林——冕寧

    28日冕寧——(過彝族區)拖烏

    29日拖烏——栗子坪

    30日栗子坪——石棉

    12月1日石棉休整

    2日石棉——安順場——挖角

    3日挖角——冷磧

    4日冷磧——瀘定橋

    5-6日瀘定橋修整

    7日瀘定橋——(翻越二郎山)新溝

    8日新溝——天全

    9日天全休整

    10日天全——靈關

    11日靈關——寶興

    12-13日寶興休整

    14日寶興——鹽井

    15日鹽井——嶢磧

    16日嶢磧——夾金生產隊(營林二隊)

    17日夾金生產隊(翻越夾金山)——達維

    18日達維——小金

    19-21日小金休整

    22日小金——木坡

    23日木坡——兩河口

    24日兩河口——八0一林場

    25日八0一林場(翻越夢筆山)——卓克基

    26日卓克基——馬爾康——卓克基

    27日卓克基——梭磨——二0二林場

    28日二0二林場——刷金寺

    29日刷經寺(翻越亞克夏山)——石河多——九0一林場

    30日九0一林場——馬河橋——九0七林場(黑水三打古)

    31日——

    1967年1月1日九0七林場(翻越打古山)——丘洛——毛兒蓋

    2-3日毛兒蓋休整

    4-5日毛兒蓋——色既

    6日色既——求吉南窪

    7日求吉南窪——班佑(出草地)——巴西

    8日巴西——求吉

    9日求吉——達拉

    10日達拉——尼傲

    11日尼傲——麻牙——花園

    12日花園休整

    13日花園——臘子鄉——(過臘子口)臘子公社

    14日臘子公社——岷縣

    15日岷縣休整

    16-27日岷縣(乘汽車)——隴西(乘火車)——寶雞——成都

    ——貴陽——昆明。

    長征日記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六日

    今天是長征的第一天,從昆明出發到小哨,行程40多公裏。因為我們是學校第一支長征隊,出發的時候,許多老師、同學都敲鑼打鼓前來送行,還真有些送戰友出征的味道。我們一身軍隊打扮,草綠色的軍裝,帽子上有紅五角星,腳上打綁腿穿草鞋,身上背著背包和幹糧、鐵筆、鋼板、宣傳品、常用藥品、手電筒、指南針、行軍鍋等各種行軍生活用品,每人負重10公斤以上。我們宣讀長征宣言,接受戰友們的囑咐,並一一握手告別,雄赳赳氣昂昂的走上征途。上午11點從學校出發,下午4點到大板橋,吃飯休息一個小時,5點又上路,繼續前進。走到長坡時天已經全黑了,我們隻好打起手電筒走路。楊光華同學的草鞋都穿爛了,每個人的腳上都打起了血泡,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就像扭秧歌,越走越吃力。有幾次,好心的司機把車停在我們麵前讓我們上車,我們都婉言謝絕了。到了小哨村,找不到路走了,是村裏一位幹部帶我們走到了小哨火車站。晚上10點,走到了小哨畜牧獸醫學校,學校已經停課,許多同學都到外地串聯去了,還留在學校的同學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們給我們安排了溫暖的住處,打來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並親自下廚房為我們做了可口的飯菜。

    長征的第一天就給我們來了個下馬威,走了40多公裏路,腳上起了血泡,渾身像散了架一樣,坐下去就站不起來。從農村來的幾個同學還稍微好一點,自幼在城裏長大的同學,真是苦不堪言。我們將要走的是紅軍長征走過的路,爬雪山、過草地,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麵,我們能否堅持到底,並取得最後勝利,還真難說。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七日

    從小哨出發,中午一點到楊林,在楊林吃午飯。楊林是古代驛站小鎮,因出產楊林肥酒聞名。當我們走出鎮子準備向嵩明進發時,卻搞不清該走哪條路了。就在這時,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大姐,挑著一對籮筐,正從田間小路上向我們走來。她左邊的筐裏裝著賣剩的各種日用百貨,右邊的筐裏裝滿迴收來的各種廢舊物資,鞋子上沾滿了黃泥巴,很明顯是一個年輕的女貨郎。我們的腦海裏當即閃現出《紅色背簍》裏王福山的形象,他們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榜樣,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當我們上前向她問路時,她沒有立即迴答我們的問題,而是情緒激動的反問我們:“你們是從昆明來的吧?你們到北京見過毛主席了嗎?”我們說我們剛從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迴來,現在要沿著紅軍長征走過的路去進行新的長征,爬雪山、過草地,一直走到延安去!“要不你們今天就在我們這裏住一晚,給我們講講你們見到毛主席時的情況,明天再到嵩明去行嗎?”她十分懇切的要求我們說。我們對她說不行,因為我們的整個行程都是出發前就計劃安排好的,不好隨意改變。“那好吧,你們等著,我把挑子放迴去就來給你們帶路。”她有點失望地說。我們看著她把東西挑進了供銷社,不到5分鍾就和另一個與他年紀差不多的大姐一起向我們走來。她們搶走了我們兩個人的背包,背在身上帶著我們走,邊走邊問我們在北京見到毛主席時的情景。走了大約1公裏,麵前便有一條公路,她們指著遠方的大山腳下一片隱隱約約的房子對我們說,那裏就是嵩明,隻要一直順著這條公路走,就可以走到嵩明。我們一再向她們表示感謝,她們一再祝我們一路順利,早日走到延安。我們邊走邊迴頭向他們揮手致意,她們一直站在那裏為我們揮手送行。直到我們走出了差不多1公裏地,她們都還站在那裏不停地向我們揮著手,就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十送紅軍的情景一樣,十分感人。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八日

    今天我們才真正踏上紅軍長征走過的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大哨,從嵩明到大哨有兩條路,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小路。大路好走但繞路,小路難走卻是紅軍走過的路,我們選的是紅軍走過的路。從嵩明到大哨,海拔將由1500米上升到2800米,須翻兩座大山,爬兩個大坡,坡度都在七八十度。有的地方,隻有抓住路邊的小樹,才能爬上去。特別是大麥坡,道路崎嶇,又陡又長,爬到山頂時,我們全身都被汗水濕透了,滿臉的鹽沙,就像霜一樣。中途要經過雷打坑、東村,東村後麵有個龍王廟,廟裏還有當年紅軍寫下的標語。路邊到處都長有雞嗉子果樹,樹上結滿了果子,正是成熟的時候,我們邊走邊摘了吃,在城裏得花錢買,在這裏任你吃個夠。

    我們下午四點多到大哨,這裏屬高寒山區,老百姓主要是彝族、苗族和漢族,主要出產蕎子、土豆和少量玉米,老百姓的糧食都不夠吃,生活很苦。公社李春元書記和我們講,在這裏工作的幹部和老師,絕大部分都是從嵩明壩區上來的,他們每個月都得親自下山去揹自己的口糧。公社的小會計,從學校畢業上山已經五年了,經常是白天和社員一起下地勞動,晚上收工迴來自己煮點花豆吃吃就過一天了。公社小學有80個學生,6名老師都是從山下上來的,其中有位姓梁的老師,還是北京機械學院畢業分配到山上來的,他們都在為教育培養貧下中農子女而忘我的工作著,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十分讓人敬佩。這裏的老百姓根本見不到大米,能吃到大米的隻有幾個公社領導。李書記把他們的口糧都拿出來煮了大米飯給我們吃,讓我們十分感動。晚飯是每人一碗大米飯、一碗米湯和油炸幹辣椒,大米飯是香的,米湯是甜的,油炸幹辣椒又辣又香。如果放開吃,每人都能吃幾大碗,可我們怎能忍心吃呢?每人吃了一碗,大家都說飽了,不再吃了。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九日

    早上起來,李書記派民兵排長李喜同誌把我們一直送到竹箐口,並給我們指明了到七甲、八甲的路。我們中午時到七甲、八甲,這裏已屬尋甸縣而不是嵩明縣。七甲、八甲是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地方,當年中央紅軍路過這裏時,曾和前來阻擊的滇軍及尾追而來的國民黨中央軍進行過激烈的戰鬥。時隔一年,賀龍元帥率領的紅二方麵軍長征也曾經過這裏,也在這裏打過仗。紅軍路過這裏時,有不少青年踴躍報名參加了紅軍。聽說墩子村的馬福清老大爺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們就特意到墩子村訪問了老紅軍馬福清。

    馬大爺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路過這裏的時候參加紅軍的,他個子高大,身板硬朗,當過機槍排的排長。馬大爺給我們講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吃皮帶、吃草根樹皮的情形。他說過草地的時候,幹糧吃完了,什麽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他們五六個人身上唯一還能吃的就隻有一根皮帶。於是隻好把一根皮帶割成五六節,每人一節,大家一起圍著一堆牛糞火,把皮帶放到火上,烤糊一點肯吃一點。到延安以後,馬大爺被分配到抗大的一個分校給校長何長工當馬夫,受到過何長工校長無微不至地關心。講到這裏,馬大爺一再囑托我們,如果我們到了北京,一定要幫他找到何長工,並向他說一聲,他當年的馬夫馬福清還活著,生活得很好,請他放心。後來馬大爺從延安到了東北,參加過遼沈戰役。東北解放後,馬大爺沒在軍隊幹幾天就主動申請解甲歸田,迴老家來安家種地了。馬大爺熱愛勞動,生活儉樸,雖勞苦功高卻每月隻拿國家24元生活補助。他對家屬子女要求甚嚴,五十歲才得子,年方十六歲,馬大爺經常教育他要好好學習、好好勞動,努力爭取加入共青團。

    經過三四天行軍,我們對爬山走路基本上都適應了,走一天下來,感覺也不是那麽的累了,開始有了將長征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離開七甲、八甲,夜宿大窩鋪的老百姓家,他們用蕎麵疙瘩與土豆塊一起蒸了給我們吃,菜是南瓜湯,大家吃了一碗還想再吃一碗。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我們行軍走路沒有向導,就憑一張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邊走邊問,邊問邊走。好在一路上幹部群眾對我們的行動都很支持,都很熱情,問起路來也很方便,有時是當地幹部群眾主動站出來給我們帶路。我們從大窩鋪出來,走到鬆林公社河邊七隊時,當年給紅軍帶過路的張少宗大爺就主動出來帶我們走了好長一段路,並給我們講述了當年紅軍路過這裏的情景。

    離開大窩鋪後,就一直走下坡路,其中從雞街到普渡河大橋有一段路,讓我們終生難忘。這段路還比較直,也比較陡,路麵盡是小石子,腳一踩上去,小石子就會滾動起來,人就非得摔跤不可。在這段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摔了不下四五跤,摔得渾身是傷。在普渡河大橋,我們住宿雲南省公路工程局四處一隊。普渡河上,三十年前紅軍千軍萬馬走過的鐵索橋依然如故,隻是不遠處又修了一座公路石拱橋。當年敵人為把守鐵索橋修建的工事也依然存在,隻是裏外都長滿了蒿草。我們一邊察看三十年前的戰場遺址,一邊想象當時的戰鬥情景,不禁感慨萬千。離開普渡河大橋,公路工程局四處一隊的楊海科同誌一直把我們送到翠華,分別時還把兩個饅頭和一個包子硬塞給我們,讓我們帶在路上吃。走到一個叫大婆樹的地方,路兩邊的水溝裏水隻有兩三寸深,裏麵有許多泥鰍,我們都放下背包捉起泥鰍來,不到二十分鍾就捉了滿滿一口缸,足有半公斤重。走到魯沽時,我們歇下來休息,大家一齊動手,生火煮泥鰍吃。活蹦亂跳的泥鰍,放到開水裏一煮,再放些從昆明帶來的黑大頭菜絲,味道真是美極了!

    從昆明一路走來,沿途幹部群眾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歡送,已經是常事了。讓我們出乎預料的是撒營盤的幹部群眾,竟派人派車到7公裏外來迎接我們。他們用車把我們一個生病的隊員和全部行李都拉走了,其餘的人一直陪著我們走到區委會,並讓我們馬上洗臉洗腳吃飯。吃完飯迴到住處,發現我們換下來的白天走路穿的鞋襪都不見了,直到晚上9點多,才有兩個女同誌將洗淨烘幹的鞋襪送來給我們,我們簡直不知道說什麽好,感動得直流眼淚。晚上,先是有醫生來住處給我們看病治傷,給了我們些常用藥品。接著是糧管所的兩位女同誌給我們送來了7斤燕麥炒麵,還幫我們縫補好了幹糧袋。最後是供銷社的同誌給我們送來了紅糖和草鞋。我們付他們糧票和錢,他們硬是不要,我們說你們不收糧票和錢,我們就不能要你們的東西,紅軍的紀律我們得遵守。他們沒辦法才收了我們的糧票和錢。沿途幹部群眾的關心、支持和鼓勵,大大增強了我們將長征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經過10天連續行軍,終於來到了“金沙水拍雲崖暖”,毛主席“調虎離山襲金沙”的金沙江邊,這是我們向往已久的地方之一。當年紅一方麵軍的千軍萬馬,就是靠6隻小木船從這裏渡過金沙江,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勝利北上抗日的。

    早上從杉樂出發,到皎平吃午飯,沿著羊腸小道垂直向下走,便來到了波濤翻滾的金沙江邊。我們到來的前兩天,昆明某學院的一個紅衛兵長征隊,在沒有任何安全保障措施的情況下,徒手泅渡金沙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由於江麵波濤洶湧,水溫又低,據說八個人下水向對岸遊過去,隻有兩人是遊到對岸後自己爬到岸上去的。有兩人遊到對岸後腳手都已凍僵,是別人把他們拉上岸去的。另有兩人被江水衝走後,爬到江心的巨石上被救起,還有兩人被江水衝走後連屍體都沒找到。我們到的時候,祿勸縣已派武裝人員專門在渡口陪渡保護。聽說當年為紅軍劃船的老艄公陳月清老人仍然健在,當時正在後麵山上放牛,我們高興極了,趕緊請人把他喊迴來,給我們講述當年紅軍渡江的故事。陳月清老大爺個子不高,鼓銅色的皮膚,身體硬朗,神采奕奕。在陳大爺家裏,我們一邊喝水,一邊吃幹糧,一邊聽陳大爺講故事。陳大爺跟我們說,那是三十年前的一天,深夜12點,紅軍先頭部隊有24個人來到渡口,悄悄渡過江去,將駐守在對岸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統統抓了起來,並把兩邊的船隻一起收集攏來,供大部隊渡江使用。第二天,紅軍大部隊的人馬陸續來到,於是就開始渡江。接下來,陳大爺帶我們來到江邊,指著江邊上的一塊大石頭告訴我們,當時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就是一直站在這塊大石頭上指揮紅軍渡江的。當時江邊擠滿了紅軍的人馬,6隻小船晝夜不停的來迴將紅軍人馬渡過江去。到了第三天,毛主席來了,和毛主席他們一起來的有婦女、老人還有小孩,有的人是躺在擔架上或坐著滑竿讓人抬著來的。毛主席一過江,馬上就在對麵江邊的山洞裏鋪開地圖,召開會議,指揮戰鬥。到了第七天,紅軍大隊人馬都已過江,他們燒毀了所有船隻便遠走高飛,等國民黨軍隊趕到這裏,就隻能是望江興歎了。陳大爺親自駕著小船送我們過江,江麵看似平靜,其實下麵水的流速很快,並且布滿漩渦。小船一離開岸邊,便急速順流而下,真叫人不敢相信小船能駛向對麵靠岸。陳大爺在奮力劃船,我們坐在船上,看著距離下遊險灘越來越近,人人心驚膽戰,實在是驚心動魄。上岸後,陳大爺帶我們參觀了毛主席開會辦公的山洞。幾個洞子都不大,高出江麵隻有三四米,最大的洞子頂多能容納十來個人,平時是沒有人進去的。金沙江是雲南四川兩省的邊界,南岸是雲南,北岸是四川,從雲南過江就進入了四川。江兩岸都是陡峭的山峰,峰迴路轉,從江邊到山頂的小路,幾乎都是垂直向上的,爬起來十分困難。告別了陳大爺,我們便開始爬青山大坡,一路上很少有人,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有人告書我們,再往上走一段就是青山小學。黃昏時分,我們來到青山小學,學校裏隻有一個老師,教三個班學生。這個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為我們安排住的地方,做飯給我們吃。

    金沙江穿行於深山峽穀之間,江麵寬闊,江水洶湧澎湃,渡口隻有幾隻小木船,軍事上應當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了。然而,在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卻被隻有幾萬人馬的紅軍,輕而易舉地就突破了,這隻能說明紅軍是如何的英勇頑強和國民黨軍隊是如何的腐敗無能。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從十一月十五日過金沙江以來,我們已在四川境內連續行軍7天,經過彰冠、會理、益門、雲甸、小高到了黃聯。過了益門,沿途都是修築成昆鐵路的鐵道兵部隊和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的運輸大軍,到處熱火朝天。聽說國家將把攀枝花建設成西南最大的鋼鐵基地,專門生產國家建設急需的特殊鋼材。成昆鐵路,是繼剛通車不久的貴昆鐵路之後,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疆的第二條運輸大動脈,是一項三線建設工程,也是讓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睡覺的工程。在黃聯,我們受到了鐵道兵部隊的熱情接待,住到了他們的軍營裏。晚上和解放軍同誌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和人民日報社論,開座談會暢談交流心得體會,互相學習,互相鼓舞鬥誌。座談會結束時,部隊的孫處長對我們說:“如果你們到了北京,就請代我們向毛主席、黨中央轉達我們的決心,我們全體鐵道兵指戰員,保證搶在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發動戰爭之前修好成昆鐵路。”想到連日來,一路上那些像泥人一樣的鐵道兵指戰員,我們對他們的決心和保證毫不懷疑,我們對鐵道兵感到無比崇敬!

    半個月的爬山涉水,使我們各方麵的進步都不小,特別是吃飯,進步更大。今天中午在德昌,每人吃了7兩米飯、4輛饅頭,照這樣吃法,我們每人每月口糧得 70多斤,真是嚇死人。盡管我們都是半工半讀學生,每月口糧定量都在35斤以上,但也隻夠吃半個月。為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號召,我們決定,今後每頓都不準突破定量標準,不向國家伸手,不給人民增添困難。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從昆明到西昌,已經走了近二十天,隊員們都希望對這一段的情況作個認真總結,以便今後走得更好。於是前天晚上一到西昌,我們就開了個總結會,對半個多月來各方麵的情況進行了認真地總結,找出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下一步改進的意見。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是:

    一、和其他長征隊比速度,趕路程的思想嚴重。總認為自己的隊是最強的隊,每天都想超過其他所有長征隊走在最前麵,把別的隊遠遠甩在後頭。雖然不是什麽壞事,但卻忽視了向沿途群眾搞好宣傳和進行調查學習的工作。如果就這樣走完全程,我們將難全麵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宣傳工作不活躍,內容少,形式單調。沿途就是印發傳單、散發毛主席語錄卡片,搞點座談會、聯歡會,進行了少量調查訪問、參觀學習,與沿途幹部群眾接觸交流很不夠。特

    三、行軍途中相互關心照顧不夠。行軍路上,多數時候大家都是在埋頭走自己的路,很少互相說話,互相鼓勵,行軍氣氛死氣沉沉。排了行軍中的先後順序,但沒有嚴格按順序走,體力強的拚命往前跑,體力弱的追也追不上。不像是一個互相關心、互相照顧的團結戰鬥的集體。

    改進的措施和辦法是:

    一、調整好走路和學習的關係。調查訪問、宣傳學習的內容多、任務重時就走慢點、少走點,調查訪問、宣傳學習的內容少、任務輕時就走快點、走多點。做到走路和調查訪問、宣傳學習兩不誤,磨煉意誌和了解社會雙豐收。

    二、立即動手組織排練出3-5個短小精幹的文藝節目,在各種聯歡活動時參加演出,努力宣傳毛澤東思想。

    三、嚴格遵守行軍順序,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注意用喊口號、唱歌、講故事等辦法活躍行軍氣氛。

    昨天和今天,主要是聯係準備了一些今後路上散發的宣傳品,上街看了看大字報。有一張大字報是北大聶元梓等十一人寫的,題目叫“鄧小平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我們都感到很吃驚。同時大家都給家裏寫了信,做了些個人的行軍準備,抓緊時間進行休整。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從西昌開始,天氣就變了,天空陰沉沉的,西北風唿唿地吹。走在路上,手和臉都凍麻木了。我們已把所帶的衣服全都穿上,但身上還是感覺冷,在昆明是沒有這麽冷的天氣的。

    從錦川開始走近安寧河,我們基本是一直在沿安寧河逆流而上。到冕寧,安寧河已經變得很小,我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發源地。冕寧是彝族區的門戶,是過彝族區的必經之地,為了順利通過彝族區,紅軍當年曾在這裏向彝族同胞做了許多宣傳動員工作。在現在冕寧中學的地方召開群眾大會,發表演說,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和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還給當地群眾發放紀念品,幫助他們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裝——抗捐軍。劉伯承總參謀長還在這裏發展了4名黨員,他們後來都成了革命的中堅和骨幹,擔任了抗捐軍的領導,有的甚至被捕光榮犧牲。在紅軍長征路過冕寧展覽室裏,陳列著許多當年紅軍使用過的物品,一看到這些古董一樣的戰鬥生活用品,就可想見紅軍當年的長征是多麽的艱苦卓絕。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從冕寧走出七八公裏,我們便與相伴了七八天的安寧河分道揚鏢,進入了彝族聚居區。麵前的山很大很高,山坡上散落著一個又一個的彝族村寨,走在路上的彝族小朋友和在田地裏勞動的彝族群眾都在向我們揮手致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草木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木中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木中人並收藏草木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