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節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 作者:羅青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相公。”
有人叫他,聲音輕柔。
周大郎抬起頭,一個麵容秀淨,頭戴銀絲雲髻兒、穿白布衫兒、藍布花裙的婦人看著他,手裏拿著他正在找的帽子:“這是你丟的吧?”
這些天府裏的客人多,周大郎聽媳婦念叨過,戴銀絲髻兒的婦人一般是別人家的妾室。
當下不敢多看,垂下眼簾,客客氣氣道:“是我的帽子,勞煩您了。”
接過帽子,戴在頭上,走開時,忽然眉頭一皺:這個年輕婦人,看起來好生麵熟,不知道是不是李家的什麽親戚。
寶鵲看著周大郎頭也不迴地走遠,神情怔愣。
腦子裏像是有兩個人在撕扯她的神經,一邊是濃眉大眼、年輕憨厚的周大郎,一邊是人到中年、喜怒不定的張大官人。
周大郎肯吃苦,嫁給他隻是頭幾年受窮罷了,他現今跟著三小姐做事,還怕以後掙不到錢鈔嗎?
張大官人脾氣暴躁,隻對正妻張大少奶奶略有尊重,動輒打罵身邊的丫頭。張家規矩多,妾室不能上桌吃飯,不能拋頭露麵,不能和外人交談。
明明離開李家沒幾年,寶鵲卻覺得自己好像在張家過了十幾年那麽長。
如果早知道今天,當初她會拒絕太太的提議嗎?
耳畔炸起一片轟鳴,新房的方向傳出一陣陣爽朗的大笑聲。
寶鵲摸了摸梳得緊繃繃的鬢角,轉身走進內院。
李綺節今年的生日是在李家過的。
家裏人都準備了禮物送她,連胖胖也湊熱鬧,摘了一大把喇叭花,巴巴送到她跟前,念出周桃姑教他的話,“祝姐姐身體常健,青春永駐!”
眾人聽了都笑,周氏把胖胖摟進懷裏,摩挲他胖乎乎的臉蛋。
連張桂花也露了笑臉。
李綺節還真有些受寵若驚,張桂花出閣之前,何等高冷,對誰都不假辭色,如今卻溫柔和氣,簡直像變了個人。
大概李子恆實在太傻,想和他一起生活,張桂花必須先融化自己,免得把丈夫凍成冰渣。
不過張桂花還是那麽直接率性,喜歡誰就和誰談笑風生,不喜歡誰隨便敷衍兩句,就不搭理了。
她以前和李昭節關係和睦,來往密切,李昭節簡直把她當成親姐姐一樣崇拜。不知怎麽的,兩人出閣後再度重逢,竟然變得生疏客氣不少,按理說,從閨中好友變成嫂子小姑,不是應該比以前更親密嗎?
丫頭送來剛出鍋的巧果,張桂花和李昭節同時伸筷,剛好夾到同一塊兒葫蘆形狀的。
張桂花立刻鬆手,李昭節冷笑一聲,把巧果咬得嘎嘣響。
張桂花竟然主動退讓?
李綺節眯起眼睛,目光在張桂花臉上盤旋。
張桂花被她盯著看了一會兒,有些微微發窘,一扭脖子,側頭和李九冬說話。
李綺節暗暗發笑,恍然大悟:張桂花沒有利用李子恆報複李南宣,但她當初刻意接近李昭節,確實別有居心。後來她對李南宣死心,自然就和李昭節疏遠了。
李昭節愛使性子,張桂花脾氣衝,兩人都是嬌生慣養、不慣忍讓的,如果不是張桂花有意接近,她們根本不可能成為閨中密友。
李昭節不明白裏頭的緣故,以為張桂花反複無常,一怒之下和她絕交。
張桂花心中有鬼,不敢說出實情,所以今天才會有如此表現。
難得看美人吃癟,李綺節忍不住幸災樂禍。
至於張桂花和李昭節能不能和好如初,不關她的事——涉及到李昭節,她絕不摻和。
作者有話要說: 經不住誇的我,二更奉上。
眼睛好酸,要去睡一下。
☆、第123章 結局章(2)
順天府, 外城。
已是申時三刻,日薄西山,雲霞輕攏,院內的丁香樹披著一身璀璨暉光, 靜靜矗立。竹竿上晾了幾件男子的外袍,在晴朗的日頭下曝曬一天,衣袍已經幹透, 一個梳辮子的小丫頭踮起腳跟,把衣裳一件件疊整齊,陸續收進竹簍裏。
楊嫻貞頭梳桃心扁髻,簪雙股銀素釵,戴金絲狄髻, 穿一件香紗地納繡萱草石榴紋褙子, 銀紅細布交領襖, 毛青布百褶裙, 坐在窗下,手裏正飛針走線——她想給丈夫孟雲暉做一隻招文袋。
孟雲暉是文官,每天去衙署報道,少不了要隨身攜帶筆墨、文具、印章和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他不講究,不管是文具還是碎銀子, 一股腦往衣袖裏的小兜塞, 要用的時候,掏掏摸摸,得翻找半天。不僅不方便, 還容易遺失物件。
楊嫻貞從小苦練女紅,府裏繡房的婆子都沒她手藝好,不一會兒的工夫,她就把招文袋做好了,裏層是皮革,外麵是堅韌耐磨的厚布,沒有繡上花紋,樸素大方,孟雲暉應該會喜歡。
鴨蛋大的紅日漸漸墜入翠微群山之中,罩在窗前的光線越來越暗淡,楊嫻貞把招文袋放在雕刻福慶如意紋小炕桌上,幽幽地歎口氣。
她是庶女,姨娘年老色衰,早被父親忘在腦後,她性情愚笨,不會甜嘴哄長輩喜歡,也不受父親喜愛。太太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一窩半大小子,鬧得她天天犯頭疼,實在沒有精力照管庶出的兒女,幹脆讓各房姨娘自己教養子女。
她跟著姨娘長大,學著姨娘怎麽討好太太,怎麽和府裏的管事媳婦打交道,怎麽在各房姨娘哥哥們的紛爭中明哲保身。
那段日子,憋屈是憋屈,但她們母女相依為命,過得很快樂。
十一歲那年,姨娘對楊嫻貞說:“貞兒,你不能再學我了,我生來下賤,隻能給大官人做小老婆,一輩子做小伏低,抬不起頭。你不一樣,你是閣老家的孫女兒,以後肯定是富貴人家的正室太太,從今天開始,你得跟著太太學。太太是好人家的千金小姐,你能學到她的三成本事,姨娘就放心了。”
從那天開始,楊嫻貞堅持每天去給太太請安,一年三百五十日,天天晨昏定省,風雨不輟。太太不趕她,她就厚著臉皮待在正房不走。
太太知道她年紀大了,該學些內宅的處事手段,由著她跟在身邊學習,偶爾還會指點她幾句。
十六歲時,楊嫻貞出落得眉目清秀,亭亭玉立。同輩三十多個堂姐妹中,她的容貌隻是中上,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受太太倚重信任的。
所以大官人看中孟雲暉,想把他招進門當乘龍快婿時,太太頭一個想到的是楊嫻貞。
楊家的嫡女隻會和京中的世家大族聯姻,孟雲暉出身太低,楊家看不上,但如果送出去一個庶女,就能把新晉進士拉到楊家派係中,倒也劃算。
楊嫻貞從沒想過要和嫡出的姐妹相爭,能嫁給年輕俊朗的孟雲暉,她和姨娘都很滿意,甚至可以說是欣喜若狂。要知道,她的庶姐姐,好幾個嫁的是四十多歲的老鰥夫。
出嫁那天,姨娘背著人抹眼淚,“貞兒,隻要楊家不倒,女婿就得敬著你。可男人和女人過日子,光有敬重根本不夠!女婿年輕,臉皮嫩,你得耐著性子和他相處,千萬不要因為他出身低就瞧不起他。男人啊,最恨女人看不起他,尤其那個女人還是他的妻子。”
姨娘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楊嫻貞怎麽會看不起孟雲暉呢?他那麽溫和有禮,那麽儒雅博學,那麽自信從容,天下的事,沒有他不知道的,仿佛什麽都難不住他,什麽都困擾不了他。
和他相比,楊嫻貞除了閣老孫女這個身份,還有什麽?
她甚至聽不懂孟雲暉偶爾觸景生情時念出的幾句詩。
楊閣老自幼聰慧過人,博聞強識,也是進士出身。少年時他進京赴考,一舉得中,名動京華。
直到現在,府裏的老人還會提起楊閣老當年僅用一篇文賦就名震京師的盛況。
然而,才高八鬥的楊閣老,不許家中女孩兒讀書認字。
京師其他世家女,就算不讀書,也要學些曆朝曆代的聖賢故事,略微認得幾個字。楊嫻貞卻是真的大字不識一個。
今早出門前,孟雲暉隨口和她交待,讓她把他平日不看的幾本書收進書匣子裏。
他走得急,匆匆說完就走了。
留下楊嫻貞茫然無措,羞愧無比——她根本不知道丈夫說的是哪幾本書!
好在書童常在書房伺候,熟悉孟雲暉的習慣,已經替她把書挑好了。
楊嫻貞揉揉眉心,把丫頭喚到房裏:“點燈,把我的字帖拿來。”
丫頭把燭台移到窗前,楊嫻貞翻開字帖,鋪紙執筆,一撇一橫,仔細描摹。
她十一歲才跟著太太學管家,十六歲時,府裏幾十個庶出的嬌小姐,隻有她獲得太太的認可。她不聰明,但有毅力,有決心,隻要她堅持向學,勤奮刻苦,學會讀書認字不是早晚的事?
就算她天資有限,不能達到吟詩誦句、和孟雲暉詩歌唱和的水平,至少,她能看懂丈夫每天讀的是什麽書,能聽懂丈夫念的是什麽詩。
一陣歡快的鼓樂聲飄進低矮的院牆,丫頭關上門窗,把嘈雜的人聲隔絕在外,小聲嘀咕:“天快黑了,誰家這時候迎親?”
楊嫻貞描完一張大字,抬頭看看外邊的天色。
鼓樂聲盤繞在牆外,有時遠,有時近,忽然混進一聲尖銳的鑼響,吵得人腦仁疼。
這座小宅院是孟雲暉租賃的,淺房淺屋,又和北京城內最喧嚷的菜市口離得近,一天到晚,沒有安靜的時候。
天還沒亮時,各家貨棧店鋪開門邀客,夥計的嗓子渾厚響亮;上午,城外的農人挑著菜蔬鮮果,挨家挨戶上門兜售,精明的主家婆和儉省的農人為幾文錢吵得不可開交;午間,兩個市井婦人因為一點口角起爭執,堵在巷口撒潑,叫罵聲和哭嚎聲裏交雜著鄰裏街坊模糊不清的勸解聲;夜裏有人沿街串巷賣餛飩、湯團、炒麵、羊肉,蒼涼的叫賣聲飄蕩在窄小的街巷間,午夜夢迴,仿佛還能聽見那悠揚的調子在耳邊迴旋。
官民商販雜居的市井陋巷,就是熱鬧。
不像楊嫻貞的娘家,深宅大院,僻靜幽深,閑雜人等不敢在閣老府邸周圍停留,晚上又有宵禁,每天都有士兵來迴護衛巡邏。從早到晚,宅院裏靜悄悄的,冷清清的。坐在繡房內,隻能聽見園子裏清脆悅耳的鳥叫聲,和丫頭們在院外漿洗衣裳的嬉笑聲,外邊的市井再熱鬧再繁華,裏頭一點聲音都聽不見。
霞光慢慢沉入寂靜的黑夜中,巷子裏響起此起彼伏的唿喚聲,各家的婆子站在門口,叉著腰,橫著眉頭,喊自家兒郎迴家吃飯。
楊嫻貞手握竹管筆,渾然不覺時光流逝。
丫頭在一旁小聲道:“太太,歇會兒吧,別把眼睛熬壞了。”
楊嫻貞抬起頭,“什麽時辰了?”
丫頭道:“酉時二刻。”
楊嫻貞蹙起眉頭,其實以她的嫁妝,完全可以在內城買一所更大,離衙署更近的宅院。可她記得姨娘的警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孟雲暉是她的丈夫,她必須事事以夫為先。
孟雲暉一天不主動提出典新房,她就必須安心住下去,絕不能露出嫌棄住所的意思。
哪怕孟雲暉脾性溫和,似乎不在意妻子比他富貴,她也不會傻乎乎去試探他的底線。
窗外一陣細細的沙沙輕響,楊嫻貞放下竹管筆,蹙眉道:“外頭是不是落雨了?官人今天沒帶傘具,淋著了可怎麽好?”
正想遣個小廝帶上油紙傘出門去迎孟雲暉,丫頭走到門前,迴頭笑道:“想是太太聽錯了,沒落雨。”
楊嫻貞起身,支起窗戶,往外輕掃一眼。
夜色如水,庭階寂寂,確實沒落雨。
原來是夜風拂動丁香樹的枝葉,揚起一片簌簌輕響,聽起來就像纏綿的細雨聲一樣。
楊嫻貞笑了笑,合上窗戶。
屋簷下驟然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胖丫頭氣急敗壞衝進房裏,恨得直跺腳:“太太,您看!”
她手裏拎著一件半舊的雪白襴衫,往楊嫻貞跟前一遞,迴頭怒視跟在身後的小丫頭,“這小蹄子,熨衣裳的時候竟然敢打瞌睡!姑爺的衣裳都被她燙壞了!”
小丫頭哭天抹淚,臉上掛著兩串晶瑩的淚珠。
楊嫻貞接過襴衫細看,發現衣領上有一塊指甲大小的黃斑。
熨衣裳的焦鬥是她的陪嫁之物,帶木柄把手,用的時候往裏頭裝上燒紅的木炭,熨衣裳又快又平整,比外頭那些銅焦鬥好用,就是用的時候得警醒些。
小丫頭是專門管洗衣裳、曬衣裳、熨衣裳的,天天幹一樣的活計,自覺不會出什麽差錯,今天不小心打了個盹,焦鬥燒得滋滋響,衣裳上頓時多了個麻點。
胖丫頭氣唿唿的,轉身在小丫頭腦殼上不輕不重敲兩下:“讓你瞌睡!讓你瞌睡!”
小丫頭嗚咽一聲,不敢躲。
有人叫他,聲音輕柔。
周大郎抬起頭,一個麵容秀淨,頭戴銀絲雲髻兒、穿白布衫兒、藍布花裙的婦人看著他,手裏拿著他正在找的帽子:“這是你丟的吧?”
這些天府裏的客人多,周大郎聽媳婦念叨過,戴銀絲髻兒的婦人一般是別人家的妾室。
當下不敢多看,垂下眼簾,客客氣氣道:“是我的帽子,勞煩您了。”
接過帽子,戴在頭上,走開時,忽然眉頭一皺:這個年輕婦人,看起來好生麵熟,不知道是不是李家的什麽親戚。
寶鵲看著周大郎頭也不迴地走遠,神情怔愣。
腦子裏像是有兩個人在撕扯她的神經,一邊是濃眉大眼、年輕憨厚的周大郎,一邊是人到中年、喜怒不定的張大官人。
周大郎肯吃苦,嫁給他隻是頭幾年受窮罷了,他現今跟著三小姐做事,還怕以後掙不到錢鈔嗎?
張大官人脾氣暴躁,隻對正妻張大少奶奶略有尊重,動輒打罵身邊的丫頭。張家規矩多,妾室不能上桌吃飯,不能拋頭露麵,不能和外人交談。
明明離開李家沒幾年,寶鵲卻覺得自己好像在張家過了十幾年那麽長。
如果早知道今天,當初她會拒絕太太的提議嗎?
耳畔炸起一片轟鳴,新房的方向傳出一陣陣爽朗的大笑聲。
寶鵲摸了摸梳得緊繃繃的鬢角,轉身走進內院。
李綺節今年的生日是在李家過的。
家裏人都準備了禮物送她,連胖胖也湊熱鬧,摘了一大把喇叭花,巴巴送到她跟前,念出周桃姑教他的話,“祝姐姐身體常健,青春永駐!”
眾人聽了都笑,周氏把胖胖摟進懷裏,摩挲他胖乎乎的臉蛋。
連張桂花也露了笑臉。
李綺節還真有些受寵若驚,張桂花出閣之前,何等高冷,對誰都不假辭色,如今卻溫柔和氣,簡直像變了個人。
大概李子恆實在太傻,想和他一起生活,張桂花必須先融化自己,免得把丈夫凍成冰渣。
不過張桂花還是那麽直接率性,喜歡誰就和誰談笑風生,不喜歡誰隨便敷衍兩句,就不搭理了。
她以前和李昭節關係和睦,來往密切,李昭節簡直把她當成親姐姐一樣崇拜。不知怎麽的,兩人出閣後再度重逢,竟然變得生疏客氣不少,按理說,從閨中好友變成嫂子小姑,不是應該比以前更親密嗎?
丫頭送來剛出鍋的巧果,張桂花和李昭節同時伸筷,剛好夾到同一塊兒葫蘆形狀的。
張桂花立刻鬆手,李昭節冷笑一聲,把巧果咬得嘎嘣響。
張桂花竟然主動退讓?
李綺節眯起眼睛,目光在張桂花臉上盤旋。
張桂花被她盯著看了一會兒,有些微微發窘,一扭脖子,側頭和李九冬說話。
李綺節暗暗發笑,恍然大悟:張桂花沒有利用李子恆報複李南宣,但她當初刻意接近李昭節,確實別有居心。後來她對李南宣死心,自然就和李昭節疏遠了。
李昭節愛使性子,張桂花脾氣衝,兩人都是嬌生慣養、不慣忍讓的,如果不是張桂花有意接近,她們根本不可能成為閨中密友。
李昭節不明白裏頭的緣故,以為張桂花反複無常,一怒之下和她絕交。
張桂花心中有鬼,不敢說出實情,所以今天才會有如此表現。
難得看美人吃癟,李綺節忍不住幸災樂禍。
至於張桂花和李昭節能不能和好如初,不關她的事——涉及到李昭節,她絕不摻和。
作者有話要說: 經不住誇的我,二更奉上。
眼睛好酸,要去睡一下。
☆、第123章 結局章(2)
順天府, 外城。
已是申時三刻,日薄西山,雲霞輕攏,院內的丁香樹披著一身璀璨暉光, 靜靜矗立。竹竿上晾了幾件男子的外袍,在晴朗的日頭下曝曬一天,衣袍已經幹透, 一個梳辮子的小丫頭踮起腳跟,把衣裳一件件疊整齊,陸續收進竹簍裏。
楊嫻貞頭梳桃心扁髻,簪雙股銀素釵,戴金絲狄髻, 穿一件香紗地納繡萱草石榴紋褙子, 銀紅細布交領襖, 毛青布百褶裙, 坐在窗下,手裏正飛針走線——她想給丈夫孟雲暉做一隻招文袋。
孟雲暉是文官,每天去衙署報道,少不了要隨身攜帶筆墨、文具、印章和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他不講究,不管是文具還是碎銀子, 一股腦往衣袖裏的小兜塞, 要用的時候,掏掏摸摸,得翻找半天。不僅不方便, 還容易遺失物件。
楊嫻貞從小苦練女紅,府裏繡房的婆子都沒她手藝好,不一會兒的工夫,她就把招文袋做好了,裏層是皮革,外麵是堅韌耐磨的厚布,沒有繡上花紋,樸素大方,孟雲暉應該會喜歡。
鴨蛋大的紅日漸漸墜入翠微群山之中,罩在窗前的光線越來越暗淡,楊嫻貞把招文袋放在雕刻福慶如意紋小炕桌上,幽幽地歎口氣。
她是庶女,姨娘年老色衰,早被父親忘在腦後,她性情愚笨,不會甜嘴哄長輩喜歡,也不受父親喜愛。太太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一窩半大小子,鬧得她天天犯頭疼,實在沒有精力照管庶出的兒女,幹脆讓各房姨娘自己教養子女。
她跟著姨娘長大,學著姨娘怎麽討好太太,怎麽和府裏的管事媳婦打交道,怎麽在各房姨娘哥哥們的紛爭中明哲保身。
那段日子,憋屈是憋屈,但她們母女相依為命,過得很快樂。
十一歲那年,姨娘對楊嫻貞說:“貞兒,你不能再學我了,我生來下賤,隻能給大官人做小老婆,一輩子做小伏低,抬不起頭。你不一樣,你是閣老家的孫女兒,以後肯定是富貴人家的正室太太,從今天開始,你得跟著太太學。太太是好人家的千金小姐,你能學到她的三成本事,姨娘就放心了。”
從那天開始,楊嫻貞堅持每天去給太太請安,一年三百五十日,天天晨昏定省,風雨不輟。太太不趕她,她就厚著臉皮待在正房不走。
太太知道她年紀大了,該學些內宅的處事手段,由著她跟在身邊學習,偶爾還會指點她幾句。
十六歲時,楊嫻貞出落得眉目清秀,亭亭玉立。同輩三十多個堂姐妹中,她的容貌隻是中上,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受太太倚重信任的。
所以大官人看中孟雲暉,想把他招進門當乘龍快婿時,太太頭一個想到的是楊嫻貞。
楊家的嫡女隻會和京中的世家大族聯姻,孟雲暉出身太低,楊家看不上,但如果送出去一個庶女,就能把新晉進士拉到楊家派係中,倒也劃算。
楊嫻貞從沒想過要和嫡出的姐妹相爭,能嫁給年輕俊朗的孟雲暉,她和姨娘都很滿意,甚至可以說是欣喜若狂。要知道,她的庶姐姐,好幾個嫁的是四十多歲的老鰥夫。
出嫁那天,姨娘背著人抹眼淚,“貞兒,隻要楊家不倒,女婿就得敬著你。可男人和女人過日子,光有敬重根本不夠!女婿年輕,臉皮嫩,你得耐著性子和他相處,千萬不要因為他出身低就瞧不起他。男人啊,最恨女人看不起他,尤其那個女人還是他的妻子。”
姨娘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楊嫻貞怎麽會看不起孟雲暉呢?他那麽溫和有禮,那麽儒雅博學,那麽自信從容,天下的事,沒有他不知道的,仿佛什麽都難不住他,什麽都困擾不了他。
和他相比,楊嫻貞除了閣老孫女這個身份,還有什麽?
她甚至聽不懂孟雲暉偶爾觸景生情時念出的幾句詩。
楊閣老自幼聰慧過人,博聞強識,也是進士出身。少年時他進京赴考,一舉得中,名動京華。
直到現在,府裏的老人還會提起楊閣老當年僅用一篇文賦就名震京師的盛況。
然而,才高八鬥的楊閣老,不許家中女孩兒讀書認字。
京師其他世家女,就算不讀書,也要學些曆朝曆代的聖賢故事,略微認得幾個字。楊嫻貞卻是真的大字不識一個。
今早出門前,孟雲暉隨口和她交待,讓她把他平日不看的幾本書收進書匣子裏。
他走得急,匆匆說完就走了。
留下楊嫻貞茫然無措,羞愧無比——她根本不知道丈夫說的是哪幾本書!
好在書童常在書房伺候,熟悉孟雲暉的習慣,已經替她把書挑好了。
楊嫻貞揉揉眉心,把丫頭喚到房裏:“點燈,把我的字帖拿來。”
丫頭把燭台移到窗前,楊嫻貞翻開字帖,鋪紙執筆,一撇一橫,仔細描摹。
她十一歲才跟著太太學管家,十六歲時,府裏幾十個庶出的嬌小姐,隻有她獲得太太的認可。她不聰明,但有毅力,有決心,隻要她堅持向學,勤奮刻苦,學會讀書認字不是早晚的事?
就算她天資有限,不能達到吟詩誦句、和孟雲暉詩歌唱和的水平,至少,她能看懂丈夫每天讀的是什麽書,能聽懂丈夫念的是什麽詩。
一陣歡快的鼓樂聲飄進低矮的院牆,丫頭關上門窗,把嘈雜的人聲隔絕在外,小聲嘀咕:“天快黑了,誰家這時候迎親?”
楊嫻貞描完一張大字,抬頭看看外邊的天色。
鼓樂聲盤繞在牆外,有時遠,有時近,忽然混進一聲尖銳的鑼響,吵得人腦仁疼。
這座小宅院是孟雲暉租賃的,淺房淺屋,又和北京城內最喧嚷的菜市口離得近,一天到晚,沒有安靜的時候。
天還沒亮時,各家貨棧店鋪開門邀客,夥計的嗓子渾厚響亮;上午,城外的農人挑著菜蔬鮮果,挨家挨戶上門兜售,精明的主家婆和儉省的農人為幾文錢吵得不可開交;午間,兩個市井婦人因為一點口角起爭執,堵在巷口撒潑,叫罵聲和哭嚎聲裏交雜著鄰裏街坊模糊不清的勸解聲;夜裏有人沿街串巷賣餛飩、湯團、炒麵、羊肉,蒼涼的叫賣聲飄蕩在窄小的街巷間,午夜夢迴,仿佛還能聽見那悠揚的調子在耳邊迴旋。
官民商販雜居的市井陋巷,就是熱鬧。
不像楊嫻貞的娘家,深宅大院,僻靜幽深,閑雜人等不敢在閣老府邸周圍停留,晚上又有宵禁,每天都有士兵來迴護衛巡邏。從早到晚,宅院裏靜悄悄的,冷清清的。坐在繡房內,隻能聽見園子裏清脆悅耳的鳥叫聲,和丫頭們在院外漿洗衣裳的嬉笑聲,外邊的市井再熱鬧再繁華,裏頭一點聲音都聽不見。
霞光慢慢沉入寂靜的黑夜中,巷子裏響起此起彼伏的唿喚聲,各家的婆子站在門口,叉著腰,橫著眉頭,喊自家兒郎迴家吃飯。
楊嫻貞手握竹管筆,渾然不覺時光流逝。
丫頭在一旁小聲道:“太太,歇會兒吧,別把眼睛熬壞了。”
楊嫻貞抬起頭,“什麽時辰了?”
丫頭道:“酉時二刻。”
楊嫻貞蹙起眉頭,其實以她的嫁妝,完全可以在內城買一所更大,離衙署更近的宅院。可她記得姨娘的警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孟雲暉是她的丈夫,她必須事事以夫為先。
孟雲暉一天不主動提出典新房,她就必須安心住下去,絕不能露出嫌棄住所的意思。
哪怕孟雲暉脾性溫和,似乎不在意妻子比他富貴,她也不會傻乎乎去試探他的底線。
窗外一陣細細的沙沙輕響,楊嫻貞放下竹管筆,蹙眉道:“外頭是不是落雨了?官人今天沒帶傘具,淋著了可怎麽好?”
正想遣個小廝帶上油紙傘出門去迎孟雲暉,丫頭走到門前,迴頭笑道:“想是太太聽錯了,沒落雨。”
楊嫻貞起身,支起窗戶,往外輕掃一眼。
夜色如水,庭階寂寂,確實沒落雨。
原來是夜風拂動丁香樹的枝葉,揚起一片簌簌輕響,聽起來就像纏綿的細雨聲一樣。
楊嫻貞笑了笑,合上窗戶。
屋簷下驟然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胖丫頭氣急敗壞衝進房裏,恨得直跺腳:“太太,您看!”
她手裏拎著一件半舊的雪白襴衫,往楊嫻貞跟前一遞,迴頭怒視跟在身後的小丫頭,“這小蹄子,熨衣裳的時候竟然敢打瞌睡!姑爺的衣裳都被她燙壞了!”
小丫頭哭天抹淚,臉上掛著兩串晶瑩的淚珠。
楊嫻貞接過襴衫細看,發現衣領上有一塊指甲大小的黃斑。
熨衣裳的焦鬥是她的陪嫁之物,帶木柄把手,用的時候往裏頭裝上燒紅的木炭,熨衣裳又快又平整,比外頭那些銅焦鬥好用,就是用的時候得警醒些。
小丫頭是專門管洗衣裳、曬衣裳、熨衣裳的,天天幹一樣的活計,自覺不會出什麽差錯,今天不小心打了個盹,焦鬥燒得滋滋響,衣裳上頓時多了個麻點。
胖丫頭氣唿唿的,轉身在小丫頭腦殼上不輕不重敲兩下:“讓你瞌睡!讓你瞌睡!”
小丫頭嗚咽一聲,不敢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