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道裏隻有沐芽一個人,想來那人也一定早已看到了她,這半天不動,顯然不是什麽好意!奕楓想著趕幾步過去,把她拖迴來,免得傻兮兮地衝撞了那人,傷到她。
誰曾想,他真是多慮了……
原來小丫頭撇開其他小宮女一路跑去就是要找他,一時見不著,孤零零地坐在台階上好是可憐;一時又驚喜,兩人逗耍,她竟是跳起來撲在他身上揉搓他的臉。看那人低頭給她擦手,最後竟然用鬥篷將她裹入了懷中……
奕楓僵在雪裏,半天沒迴過神……
不知自己是為何走過了那長長的甬道,又沿著他兩個的腳印踩上台階。門縫裏看著空蕩蕩的頤和軒,紅梅雪霧圍著兩人相擁,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麽,可老七的臉正對著門,低頭輕訴,目光暖,滿麵柔情寵著懷中……
八哥親口認下他與碧苓有私情,卻從不曾當真見他二人怎樣,而這一對,第一次聽,第一次見,就是這般場麵……
皇子與宮女,是大忌,一旦暴露,一傷,一死,絕無旁路!八哥犯下的錯奕楓知道很棘手,可兄弟二人也曾悄悄合計,隻能先想辦法把碧苓提前送出宮去,待到八哥開衙建府才好守在身邊。而此事竟然也犯在老七身上,奕楓的心卻不知是何滋味……
母妃一直擔心老七出來會重奪皇父的恩寵,而奕楓卻覺著根本不足計較。說若是他改好了,多一個皇兄也無甚不可;若是他不曾改過,依那陰鬱乖戾的性情早晚會惹得龍顏大怒,再次幽禁。
本是安慰母妃的話,奕楓從沒想過他的預言能這麽快就應驗。那廝作死,還沒出來就又犯下這等錯,罪上加罪,皇父若是知道,絕不會輕饒!奕楓即便無意抖落他的醜事,也不會替他遮掩,可偏偏,他懷裏那個是沐芽……
思緒亂,風雪中匆匆走到了東六宮角門,絢爛的煙火忽地在頭頂熄滅,迴頭看,頤和軒籠在霎時的黑暗中,根本看不到那兩隻孤零零的燈籠……
一扭頭,奕楓大步離去……
作者有話要說:
哇了個噻,長評君吊兒郎當地接連出現,本鵲有些招架不住了。hiahia
謝謝柴的雷雷,謝謝唿嘯的老道,收到收到!
☆、臨戰文淵閣
正月十八。
下了一天一宿的雪昨夜裏晴了天,一大早日頭還沒從雲裏透出來,薄薄的晨曦映著雪,院子裏已是亮了起來。小太監劉撚兒端著熱水小心地上了台階,打起簾子,王九忙從裏頭接過,輕聲吩咐,“去把炭盆撤了。”
“是。”
一夜不停地添燒,炭盆早已燒乏,房中也聚了碳氣。劉撚兒應著,將炭盆端了出去。
主子身邊來了王九,起先劉撚兒還有些戒備,後來見王九雖說侍奉主子與那一班大太監們一樣看人下菜碟兒、雲山霧罩好得假,可對自己倒像親近,教他做事,還替他在大太監們跟前兒討好。自他來了,劉撚兒就沒再挨過打,心裏頭雖說還是不大自在,可到底比旁人近些。因此上兩人雖一樣都是小太監的銜兒,劉撚兒倒知道王九比他有見識、行事妥當,也甘心聽他使喚。
王九把熱水調好,把烘好的手巾搭在架子上,轉身去換燭台。動作很輕,不想擾了燭燈下依舊披衣看書的主子。
自前兒夜裏帶沐芽看煙火迴來,主子極少開口,一天一夜,隻是在桌邊看書,累了,就到廊下站站。王九向來會看顏色,主子神色清明,不見半點疲累和煩躁,可王九看得出,他心思很重,重得根本難以排解……
王九能活到今天都是因為這張緊閉的嘴巴,幹爹一手調//教,早起穿上這身衣裳就把自己藏了個嚴實,臉上的笑、口中的話都像廚房裏的佐料罐早早調製好了,要甜給甜、要鹹給鹹,沒有一樣是真的。可因著小沐芽,更因著幹爹,他對這位幽禁中的主子有一種說不出的親近。
自他來了之後,主子偶爾會問起宮裏的事,這三年的監//禁,他像是昏迷了一覺,於從前的很多事都記不清了。王九小心翼翼地邊講邊瞧,說到從前,跟這位七皇子殿下相關的幾乎全都牽扯著萬歲爺,又幾乎都是糟心的事,王九盡量掂量著,有些話繞不開就避重就輕,不敢冒犯。
每到這個時候,主子就笑笑,一眼看過來,反倒是王九難為情。一邊說,一邊憶,深夜一壺茶,主仆二人披衣圍坐,說起主子與萬歲爺,說起自己與幹爹,王九覺得多時不像是主子在問,倒像是在聽他吐心事。背地裏王九悄悄自己想,主子這一覺像是換了個人,換成了一個幹爹曾經說起過的七皇子殿下……
短短的時日,王九說了很多,可王九知道,在這皇宮裏他是一條落水的喪家狗,而主子也不得意,幹爹臨死前奮力喊出的那幾個字是留給他的深淵,他根本就不敢低頭看,更不敢把主子往那個地方引。遂他始終躲在劉撚兒身後,而主子又極會意,讓他的差當得遠近得當、十分順手。
今兒就是文淵閣大考。這些時主子一直都在忙讀書,到這臨考的最後一夜,雖又是熬了一個通宵,可一沒像從前一樣做文章,二沒有站在大周天//朝圖前研看,隻是新拿了幾本書來讀。王九不識字,卻能看著那字歸置書架子。這幾本都是雜書架上拿下來的,根本就不是正經的詩書。
王九換好燭燈,輕聲道:“主子,天亮了,您洗洗吧?”
“嗯。”
林偵又趕了幾行書,這才意猶未盡地合上,起身走到盆架邊洗漱。
“今兒穿什麽?”
“今兒是常服。”王九邊將林偵肩上的襖接在手中,邊道,“萬歲爺說在師傅麵前都是學生,不戴冠。”
林偵輕輕點點頭。王九很聰明,每次問他什麽總會把來龍去脈說清楚,不會讓他多問出來。
洗漱後,時辰還早,林偵又把剛才那本《淮南子》拿起來讀完了整個一篇,這才吃早飯。這天早晨林偵隻吃了一小碗白粥,加了一點冰糖,隨上來的小菜和棗泥兒包子動也沒動。他不能吃飽,也不能口渴,頭腦和口齒都要十分清晰。
巳時上殿,辰時就要梳頭更衣。今天的常服依然是赤色袍,盤領窄袖,腰係玉帶,肩披盤龍,隻不過配飾無有規製。林偵親手將那枚麒麟珮掛在了腰間,這是他第一次穿常服與眾皇子相見,也許也是麒麟珮的重聚之時……
……
今天天氣很好,日頭高懸,照得雪地上一片晶瑩。林偵從頤和軒花園角門出來,剛進東筒子夾道,正看到老八奕檸與老九奕楓從東六宮出來。
前後不過十幾步的距離,狹長的夾道隻有兄弟三人。明晃晃的雪地上無法迴避,那二位也往這邊廂瞧過來,略停了片刻,奕檸最先拱起手。
林偵亦隨之抬手還禮,彼此點頭。待看向奕楓,兩人相視,那目光直向林偵眼中刺來,冷冷的,嘴角慣常的笑紋一絲熱氣都不見,竟是比那日交泰殿中的冷漠還要甚三分,林偵心裏不覺有些吃驚。
沒有出一聲,三人就這麽前後相隨,一道往南去。
文淵閣座在文華殿後,文華殿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而文淵閣便是這座皇家學校的圖書館,從古至今搜盡詩經典籍與民間流傳,藏書數萬冊,單是編修整理就有十六位大學士,個個都是翰林院中皇帝親自挑選出來的精研博學之才。
進到殿中,各位陪考、評判的師傅已經都到了。殿中東西兩側分布八張太師椅,左手邊是文淵閣的幾位掌學和編修,右手邊是文華殿的所有授課師傅,最邊上是一位金發碧眼的西洋人。這是林偵第一次見到這位教西方格致學的老師:英國人伯倫特。
正中明黃寶座旁單獨放了一把太師椅,上麵端坐一位花白發須的老者,身旁畢恭畢敬陪候的是太子奕杬。千秋節時姐夫江沅曾指點過,此人是太子的嶽丈、太子太傅、老國公馮堪。
兄弟三人正與各位師傅見禮,三皇子奕栩和五皇子奕杊也來到,殿中一時寒暄、交談,頗為熱絡,全無大考的緊張肅然之氣。
不一會兒,鍾樓敲至巳時,所有人出到殿外迎候禦駕。
京中各院各部早在正月初六就開衙辦公,正月十五後各地方的奏報也到了京城,隆德帝可說得是日理萬機,遂進到殿中落座,再無暇多與臣子們攀談,環顧各位師傅與皇子,便講起尊師重教,緬懷一番自己仙逝的恩師。
皇子們應考的桌椅正對龍座,前排正中是太子,左右是三皇子與五皇子;後排正中是林偵,左手奕檸,右手奕楓。隆德帝這一眼看下來,林偵不知為何,覺得頭頂有些燙……
大家就座,文華殿的經學師傅開始發題,隆德帝親自上手點香。這是一種專門用來計時的香,比平常的香要耐燃,足有兩倍的時間,即便如此,一炷香也不過三十分鍾。
這麽短的時間不會是長篇大論的八股,要考的是短小精幹的開題論述,一篇文也就二百字左右。看似短,卻要把論點、論據闡述清楚,要精準有效又要一氣嗬成,每個字都不能浪費。林偵私下裏練過上百次,可他古文底子遠不如這些皇子,一多半的時間都要花在斟詞酌句的行文上,所以審題與立論選擇絕不能超過五分鍾。
試題拿到手中,林偵立刻打開,心裏咯噔一下:怎麽會是這麽個題目??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親愛滴17307346和老道,雷雷收到!
☆、大戰恭世子
宣白的紙上赫然三個字:《恭世子》。
《恭世子》是春秋時候的一個故事,世子申生乃晉獻公之子,繼母驪姬為了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世子,構陷申生企圖謀反引晉獻公怒下殺令。同父異母的弟弟重耳勸他逃走,申生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拒絕出逃,後自殺。死後,諡號“恭世子”。
《禮記》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儒學經典,宣揚的不過是忠君孝父之理,對此大加讚賞,可此時此刻,坐在隆德帝的眼皮子底下,林偵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因為在記載中,申生還有一句話:“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意思是說公如此喜歡驪姬,我如果這麽做會傷了他的心。足見晉獻公有多寵愛驪姬,可史書上記載驪姬不但覬覦公位,還與他人通奸,淫//亂宮闈。
在這以文祭師之際,隆德帝為什麽會選這樣一個君王、這樣一個妃子、又是這樣一個兒子?
林偵抬起頭,那寶座上的人正與太子太傅馮堪輕聲耳語,一雙眼睛看過來,溫和,慈祥,甚而還含著笑意。林偵不覺蹙了眉,皇父,你是想讓我表達甘為君父而死?還是在暗示驪姬之亂?
前後左右的兄弟們都已開始落筆,林偵腦子裏卻是一片空白。這個題目分明是給他的,他卻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裏……
再低頭,香已經燃去三分之一,容不得多想,林偵提筆蘸墨……
……
一炷香盡,皇子們的考卷被收起,先呈閱龍案。隆德帝一張一張翻過,慢條斯理,林偵仔細觀察他的麵部表情,居然是毫無波瀾,一點區別都看不出。
隆德帝閱完,直接傳給了馮堪,而後再與各位師傅傳閱。待到每個人都看完,開始評論挑選。這考試隻點第一名,皇帝點一名,馮堪點一名,而後師傅們複議,複議最多的那一個拔取頭籌。
不要以為師傅們都隻會拍皇帝的馬屁,這些文淵閣、文華殿的飽學之士們一年一度與皇帝論學、論文,都要表達自己的見解,且點評的都是皇子,說哪個好皇帝都高興,不一定非得是他自己選的,因此上,這些年隆德帝與馮堪可謂輸贏各半。
傳閱畢,師傅們相互碰頭,竊竊私語;馮堪也與龍座上的皇帝湊近說了些什麽,而後落座,手中握著一張考卷。
“奕楓,”
龍座上一聲喚,十分隨和,奕楓立刻起身,俯身行禮,“兒臣在!”
“恭世子之‘恭’做何解?”
“迴皇父,‘恭’乃遵行、肅敬之意。世子申生含冤受屈,不辯以傷君父之心,是為‘遵’;不逃以暴君父之過,是為‘敬’;重托狐突,再拜稽首,殺身取義,忠孝兩全,實乃大恭大義也!”
隆德帝又問,“天下可有無父之國?”
“迴皇父,天下無有無父之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天子,統四海天下;父生兒,築血肉之身,何以而辯?何以而逃?”
奕楓言罷,隆德帝點點頭,看向馮堪,“馮師傅,朕問完了,你問吧。”
“老臣遵旨。”
馮堪起身接下口諭,轉迴頭將手中抽選出來的卷紙展開,麵對所有人。
宣白的紙上“恭世子”的“恭”字赫然被劃掉,不看底下的論述,單是那濃烈的墨跡就觸目驚心!皇子們見狀都是愕然,看過考卷的師傅們此刻也不再言語,都看了過來。
“七殿下,”
老馮堪一聲喚,林偵忙起身,“馮師傅,”
“這可是你所為?”
“是學生所為。”
“因由何在?”
“迴馮師傅,學生以為世子申生不配‘恭’之號。”
“你說什麽??”將將入座的奕楓不覺乍聲反問,“聖世子,殺身以存國之大義,屈己以護家之親睦,上敬君,下孝父,不配一個‘恭’字??”
林偵平靜地看了他一眼,依舊對向堂上:“申生,遭人陷害,卻拒表清白;國將淪,江山禍亂,民不聊生;為全一己之名,不能挺身而出,明辨是非,整肅朝綱;身為世子,棄黎民百姓於不顧,實在是國之罪人!何義之有?後//庭深宮,女子小人毒如蛇蠍,惑君父之心,亂綱理倫常,身為長子,不能為父分憂、為弟榜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行取斷,又何孝之有?世代傳頌其忠、其義、其孝,陷君父於不義、遺臭萬年,陷社稷於動蕩、生靈塗炭,似此等自利畏命之人,怎配得‘恭’之賢名?恕學生不能苟同。”
“你!”
林偵心平氣和,大殿之上,朗朗語聲,字字清晰,奕楓一時語塞。
馮堪微微點頭,“那老臣再問七殿下,若汝為申生,又當如何?”
“不逃,不認罪。”林偵迴道,“吾當力證清白!身為臣,不能欺君罔上,定將篡奪之情呈知君王;身為子,不可亂去倫常,定將奸惑之實據告老父;即便貶身遭死,青史自有公論;絕不會沽名釣譽,愚忠枉孝,汙真士之氣節!”
“好啊!七殿下真乃大義之忠、大義之孝!”馮堪激動得老聲顫抖,迴頭拱手向上,“皇上,老臣點七殿下!”
林偵立刻俯身參拜:“多謝馮師傅!”
大殿之內,隆德帝接過馮堪手中的文章又看了一遍擱到一邊,抬起頭,“朕點皇九子奕楓。你們呢?”
殿中安靜了片刻,師傅們紛紛道,“臣複議皇上!”
“臣複議太傅!”
一個個複議過後,隆德帝險勝一票,九皇子奕楓拔取頭籌。
誰曾想,他真是多慮了……
原來小丫頭撇開其他小宮女一路跑去就是要找他,一時見不著,孤零零地坐在台階上好是可憐;一時又驚喜,兩人逗耍,她竟是跳起來撲在他身上揉搓他的臉。看那人低頭給她擦手,最後竟然用鬥篷將她裹入了懷中……
奕楓僵在雪裏,半天沒迴過神……
不知自己是為何走過了那長長的甬道,又沿著他兩個的腳印踩上台階。門縫裏看著空蕩蕩的頤和軒,紅梅雪霧圍著兩人相擁,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麽,可老七的臉正對著門,低頭輕訴,目光暖,滿麵柔情寵著懷中……
八哥親口認下他與碧苓有私情,卻從不曾當真見他二人怎樣,而這一對,第一次聽,第一次見,就是這般場麵……
皇子與宮女,是大忌,一旦暴露,一傷,一死,絕無旁路!八哥犯下的錯奕楓知道很棘手,可兄弟二人也曾悄悄合計,隻能先想辦法把碧苓提前送出宮去,待到八哥開衙建府才好守在身邊。而此事竟然也犯在老七身上,奕楓的心卻不知是何滋味……
母妃一直擔心老七出來會重奪皇父的恩寵,而奕楓卻覺著根本不足計較。說若是他改好了,多一個皇兄也無甚不可;若是他不曾改過,依那陰鬱乖戾的性情早晚會惹得龍顏大怒,再次幽禁。
本是安慰母妃的話,奕楓從沒想過他的預言能這麽快就應驗。那廝作死,還沒出來就又犯下這等錯,罪上加罪,皇父若是知道,絕不會輕饒!奕楓即便無意抖落他的醜事,也不會替他遮掩,可偏偏,他懷裏那個是沐芽……
思緒亂,風雪中匆匆走到了東六宮角門,絢爛的煙火忽地在頭頂熄滅,迴頭看,頤和軒籠在霎時的黑暗中,根本看不到那兩隻孤零零的燈籠……
一扭頭,奕楓大步離去……
作者有話要說:
哇了個噻,長評君吊兒郎當地接連出現,本鵲有些招架不住了。hiahia
謝謝柴的雷雷,謝謝唿嘯的老道,收到收到!
☆、臨戰文淵閣
正月十八。
下了一天一宿的雪昨夜裏晴了天,一大早日頭還沒從雲裏透出來,薄薄的晨曦映著雪,院子裏已是亮了起來。小太監劉撚兒端著熱水小心地上了台階,打起簾子,王九忙從裏頭接過,輕聲吩咐,“去把炭盆撤了。”
“是。”
一夜不停地添燒,炭盆早已燒乏,房中也聚了碳氣。劉撚兒應著,將炭盆端了出去。
主子身邊來了王九,起先劉撚兒還有些戒備,後來見王九雖說侍奉主子與那一班大太監們一樣看人下菜碟兒、雲山霧罩好得假,可對自己倒像親近,教他做事,還替他在大太監們跟前兒討好。自他來了,劉撚兒就沒再挨過打,心裏頭雖說還是不大自在,可到底比旁人近些。因此上兩人雖一樣都是小太監的銜兒,劉撚兒倒知道王九比他有見識、行事妥當,也甘心聽他使喚。
王九把熱水調好,把烘好的手巾搭在架子上,轉身去換燭台。動作很輕,不想擾了燭燈下依舊披衣看書的主子。
自前兒夜裏帶沐芽看煙火迴來,主子極少開口,一天一夜,隻是在桌邊看書,累了,就到廊下站站。王九向來會看顏色,主子神色清明,不見半點疲累和煩躁,可王九看得出,他心思很重,重得根本難以排解……
王九能活到今天都是因為這張緊閉的嘴巴,幹爹一手調//教,早起穿上這身衣裳就把自己藏了個嚴實,臉上的笑、口中的話都像廚房裏的佐料罐早早調製好了,要甜給甜、要鹹給鹹,沒有一樣是真的。可因著小沐芽,更因著幹爹,他對這位幽禁中的主子有一種說不出的親近。
自他來了之後,主子偶爾會問起宮裏的事,這三年的監//禁,他像是昏迷了一覺,於從前的很多事都記不清了。王九小心翼翼地邊講邊瞧,說到從前,跟這位七皇子殿下相關的幾乎全都牽扯著萬歲爺,又幾乎都是糟心的事,王九盡量掂量著,有些話繞不開就避重就輕,不敢冒犯。
每到這個時候,主子就笑笑,一眼看過來,反倒是王九難為情。一邊說,一邊憶,深夜一壺茶,主仆二人披衣圍坐,說起主子與萬歲爺,說起自己與幹爹,王九覺得多時不像是主子在問,倒像是在聽他吐心事。背地裏王九悄悄自己想,主子這一覺像是換了個人,換成了一個幹爹曾經說起過的七皇子殿下……
短短的時日,王九說了很多,可王九知道,在這皇宮裏他是一條落水的喪家狗,而主子也不得意,幹爹臨死前奮力喊出的那幾個字是留給他的深淵,他根本就不敢低頭看,更不敢把主子往那個地方引。遂他始終躲在劉撚兒身後,而主子又極會意,讓他的差當得遠近得當、十分順手。
今兒就是文淵閣大考。這些時主子一直都在忙讀書,到這臨考的最後一夜,雖又是熬了一個通宵,可一沒像從前一樣做文章,二沒有站在大周天//朝圖前研看,隻是新拿了幾本書來讀。王九不識字,卻能看著那字歸置書架子。這幾本都是雜書架上拿下來的,根本就不是正經的詩書。
王九換好燭燈,輕聲道:“主子,天亮了,您洗洗吧?”
“嗯。”
林偵又趕了幾行書,這才意猶未盡地合上,起身走到盆架邊洗漱。
“今兒穿什麽?”
“今兒是常服。”王九邊將林偵肩上的襖接在手中,邊道,“萬歲爺說在師傅麵前都是學生,不戴冠。”
林偵輕輕點點頭。王九很聰明,每次問他什麽總會把來龍去脈說清楚,不會讓他多問出來。
洗漱後,時辰還早,林偵又把剛才那本《淮南子》拿起來讀完了整個一篇,這才吃早飯。這天早晨林偵隻吃了一小碗白粥,加了一點冰糖,隨上來的小菜和棗泥兒包子動也沒動。他不能吃飽,也不能口渴,頭腦和口齒都要十分清晰。
巳時上殿,辰時就要梳頭更衣。今天的常服依然是赤色袍,盤領窄袖,腰係玉帶,肩披盤龍,隻不過配飾無有規製。林偵親手將那枚麒麟珮掛在了腰間,這是他第一次穿常服與眾皇子相見,也許也是麒麟珮的重聚之時……
……
今天天氣很好,日頭高懸,照得雪地上一片晶瑩。林偵從頤和軒花園角門出來,剛進東筒子夾道,正看到老八奕檸與老九奕楓從東六宮出來。
前後不過十幾步的距離,狹長的夾道隻有兄弟三人。明晃晃的雪地上無法迴避,那二位也往這邊廂瞧過來,略停了片刻,奕檸最先拱起手。
林偵亦隨之抬手還禮,彼此點頭。待看向奕楓,兩人相視,那目光直向林偵眼中刺來,冷冷的,嘴角慣常的笑紋一絲熱氣都不見,竟是比那日交泰殿中的冷漠還要甚三分,林偵心裏不覺有些吃驚。
沒有出一聲,三人就這麽前後相隨,一道往南去。
文淵閣座在文華殿後,文華殿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而文淵閣便是這座皇家學校的圖書館,從古至今搜盡詩經典籍與民間流傳,藏書數萬冊,單是編修整理就有十六位大學士,個個都是翰林院中皇帝親自挑選出來的精研博學之才。
進到殿中,各位陪考、評判的師傅已經都到了。殿中東西兩側分布八張太師椅,左手邊是文淵閣的幾位掌學和編修,右手邊是文華殿的所有授課師傅,最邊上是一位金發碧眼的西洋人。這是林偵第一次見到這位教西方格致學的老師:英國人伯倫特。
正中明黃寶座旁單獨放了一把太師椅,上麵端坐一位花白發須的老者,身旁畢恭畢敬陪候的是太子奕杬。千秋節時姐夫江沅曾指點過,此人是太子的嶽丈、太子太傅、老國公馮堪。
兄弟三人正與各位師傅見禮,三皇子奕栩和五皇子奕杊也來到,殿中一時寒暄、交談,頗為熱絡,全無大考的緊張肅然之氣。
不一會兒,鍾樓敲至巳時,所有人出到殿外迎候禦駕。
京中各院各部早在正月初六就開衙辦公,正月十五後各地方的奏報也到了京城,隆德帝可說得是日理萬機,遂進到殿中落座,再無暇多與臣子們攀談,環顧各位師傅與皇子,便講起尊師重教,緬懷一番自己仙逝的恩師。
皇子們應考的桌椅正對龍座,前排正中是太子,左右是三皇子與五皇子;後排正中是林偵,左手奕檸,右手奕楓。隆德帝這一眼看下來,林偵不知為何,覺得頭頂有些燙……
大家就座,文華殿的經學師傅開始發題,隆德帝親自上手點香。這是一種專門用來計時的香,比平常的香要耐燃,足有兩倍的時間,即便如此,一炷香也不過三十分鍾。
這麽短的時間不會是長篇大論的八股,要考的是短小精幹的開題論述,一篇文也就二百字左右。看似短,卻要把論點、論據闡述清楚,要精準有效又要一氣嗬成,每個字都不能浪費。林偵私下裏練過上百次,可他古文底子遠不如這些皇子,一多半的時間都要花在斟詞酌句的行文上,所以審題與立論選擇絕不能超過五分鍾。
試題拿到手中,林偵立刻打開,心裏咯噔一下:怎麽會是這麽個題目??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親愛滴17307346和老道,雷雷收到!
☆、大戰恭世子
宣白的紙上赫然三個字:《恭世子》。
《恭世子》是春秋時候的一個故事,世子申生乃晉獻公之子,繼母驪姬為了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世子,構陷申生企圖謀反引晉獻公怒下殺令。同父異母的弟弟重耳勸他逃走,申生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拒絕出逃,後自殺。死後,諡號“恭世子”。
《禮記》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儒學經典,宣揚的不過是忠君孝父之理,對此大加讚賞,可此時此刻,坐在隆德帝的眼皮子底下,林偵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因為在記載中,申生還有一句話:“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意思是說公如此喜歡驪姬,我如果這麽做會傷了他的心。足見晉獻公有多寵愛驪姬,可史書上記載驪姬不但覬覦公位,還與他人通奸,淫//亂宮闈。
在這以文祭師之際,隆德帝為什麽會選這樣一個君王、這樣一個妃子、又是這樣一個兒子?
林偵抬起頭,那寶座上的人正與太子太傅馮堪輕聲耳語,一雙眼睛看過來,溫和,慈祥,甚而還含著笑意。林偵不覺蹙了眉,皇父,你是想讓我表達甘為君父而死?還是在暗示驪姬之亂?
前後左右的兄弟們都已開始落筆,林偵腦子裏卻是一片空白。這個題目分明是給他的,他卻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裏……
再低頭,香已經燃去三分之一,容不得多想,林偵提筆蘸墨……
……
一炷香盡,皇子們的考卷被收起,先呈閱龍案。隆德帝一張一張翻過,慢條斯理,林偵仔細觀察他的麵部表情,居然是毫無波瀾,一點區別都看不出。
隆德帝閱完,直接傳給了馮堪,而後再與各位師傅傳閱。待到每個人都看完,開始評論挑選。這考試隻點第一名,皇帝點一名,馮堪點一名,而後師傅們複議,複議最多的那一個拔取頭籌。
不要以為師傅們都隻會拍皇帝的馬屁,這些文淵閣、文華殿的飽學之士們一年一度與皇帝論學、論文,都要表達自己的見解,且點評的都是皇子,說哪個好皇帝都高興,不一定非得是他自己選的,因此上,這些年隆德帝與馮堪可謂輸贏各半。
傳閱畢,師傅們相互碰頭,竊竊私語;馮堪也與龍座上的皇帝湊近說了些什麽,而後落座,手中握著一張考卷。
“奕楓,”
龍座上一聲喚,十分隨和,奕楓立刻起身,俯身行禮,“兒臣在!”
“恭世子之‘恭’做何解?”
“迴皇父,‘恭’乃遵行、肅敬之意。世子申生含冤受屈,不辯以傷君父之心,是為‘遵’;不逃以暴君父之過,是為‘敬’;重托狐突,再拜稽首,殺身取義,忠孝兩全,實乃大恭大義也!”
隆德帝又問,“天下可有無父之國?”
“迴皇父,天下無有無父之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天子,統四海天下;父生兒,築血肉之身,何以而辯?何以而逃?”
奕楓言罷,隆德帝點點頭,看向馮堪,“馮師傅,朕問完了,你問吧。”
“老臣遵旨。”
馮堪起身接下口諭,轉迴頭將手中抽選出來的卷紙展開,麵對所有人。
宣白的紙上“恭世子”的“恭”字赫然被劃掉,不看底下的論述,單是那濃烈的墨跡就觸目驚心!皇子們見狀都是愕然,看過考卷的師傅們此刻也不再言語,都看了過來。
“七殿下,”
老馮堪一聲喚,林偵忙起身,“馮師傅,”
“這可是你所為?”
“是學生所為。”
“因由何在?”
“迴馮師傅,學生以為世子申生不配‘恭’之號。”
“你說什麽??”將將入座的奕楓不覺乍聲反問,“聖世子,殺身以存國之大義,屈己以護家之親睦,上敬君,下孝父,不配一個‘恭’字??”
林偵平靜地看了他一眼,依舊對向堂上:“申生,遭人陷害,卻拒表清白;國將淪,江山禍亂,民不聊生;為全一己之名,不能挺身而出,明辨是非,整肅朝綱;身為世子,棄黎民百姓於不顧,實在是國之罪人!何義之有?後//庭深宮,女子小人毒如蛇蠍,惑君父之心,亂綱理倫常,身為長子,不能為父分憂、為弟榜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行取斷,又何孝之有?世代傳頌其忠、其義、其孝,陷君父於不義、遺臭萬年,陷社稷於動蕩、生靈塗炭,似此等自利畏命之人,怎配得‘恭’之賢名?恕學生不能苟同。”
“你!”
林偵心平氣和,大殿之上,朗朗語聲,字字清晰,奕楓一時語塞。
馮堪微微點頭,“那老臣再問七殿下,若汝為申生,又當如何?”
“不逃,不認罪。”林偵迴道,“吾當力證清白!身為臣,不能欺君罔上,定將篡奪之情呈知君王;身為子,不可亂去倫常,定將奸惑之實據告老父;即便貶身遭死,青史自有公論;絕不會沽名釣譽,愚忠枉孝,汙真士之氣節!”
“好啊!七殿下真乃大義之忠、大義之孝!”馮堪激動得老聲顫抖,迴頭拱手向上,“皇上,老臣點七殿下!”
林偵立刻俯身參拜:“多謝馮師傅!”
大殿之內,隆德帝接過馮堪手中的文章又看了一遍擱到一邊,抬起頭,“朕點皇九子奕楓。你們呢?”
殿中安靜了片刻,師傅們紛紛道,“臣複議皇上!”
“臣複議太傅!”
一個個複議過後,隆德帝險勝一票,九皇子奕楓拔取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