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具備很強的驅動力和成就導向。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強烈地想當領導的願望,並能從奮鬥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就在於關鍵時刻堅信未來,堅信自己的力量。
事 典 向內成長
時 間 商湯伐夏前夕
地 點 商之都城亳(今河南偃師)
對話者 商湯、伊尹
出 處 《呂氏春秋·先己篇》
原 文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閱讀曆史的感覺,首先是真實本身引發的震撼,接著是時光流逝帶來的感慨。曆史仿佛是一本傳奇小說的作者,他一次次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編織出刀光劍影、愛恨情愁,而時間則像是一位耐心的小品導演,把接到的劇本逐一變成了茶餘飯後的笑話談資。
很多大英雄轟轟烈烈地生、轟轟烈烈地死,為的是自己心中的夢想和信念。不過單有英雄的動機是不夠的,還要有英雄的實力,否則英雄情結隻能給自己徒增煩惱,降低生活的幸福感。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昏君裝英雄。幾個很經典的昏君在沒有掌握大權之前,都是一付很出色的英雄模樣,比如隋煬帝楊廣。
楊廣生活糜爛、荒淫無度,在曆史上是出名的,但是在沒有上台之前,他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隋書》上講,楊廣少年的時候很聰慧,而且“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文帝楊堅到他府上去,看到他的樂器弦都斷了,蒙了很多塵土,文帝認為楊廣不喜歡享樂,於是十分高興。後來這位少年的晉王平南陳、拒突厥南征北戰,最終順利地獲得了繼承權。不過,一旦掌握了大權,楊廣就露出了本來麵目,好大喜功、不務正業、荒淫無度、殘害忠良,終於很快就身敗名裂,落得一個可恥的下場。
我一直在想,楊廣到底是一開始就是偽裝的,到後來露出了真麵目呢,還是一開始他也是真實的,隻是後來顯赫的地位扭曲了他的本性呢?這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當他表現出很高的自我修養和自律精神的時候,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權力和地位;當他表現得荒淫無度、目空一切的時候,在很短時間內就失去了已經獲得的一切。
榮華富貴對一個人確實是重大的考驗。《漢書》記載:韓信的謀士蒯通給劉邦打了一個比方。蒯通說,國家的管理權就像一頭鹿,秦失去了它,天下人就會共同來追逐。麵對鹿,人人都會有想法。逐鹿中原是機遇,鹿死誰手看的是本領。光榮和權力,是每個熱血沸騰的人都向往的東西。
那麽,如何才能獲得這頭鹿呢?其實道理挺簡單,一個想得到寶貝的人,如果想讓大家都不來和你爭,根本的辦法是讓人們都相信隻有他最配得上這個寶貝;同樣,一旦擁有了寶貝,要避免別人來搶,根本的辦法還是繼續讓大家都覺得隻有他最有資格擁有這個寶貝。在《呂氏春秋》中把這種方法稱為“先己”。
偉大的事業應該如何成就?古人給我們的答案就是加強自我修養。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呂氏春秋·先己篇》
取天下從自己開始
夏的最後一個帝王桀荒淫無道,導致諸侯背叛,民怨沸騰。桀失道的同時,作為臣下的湯則在修德。桀感到了湯的威脅,把湯召來,想把他囚禁在夏台,湯規規矩矩地來了,接受了囚禁。不久,桀消除了懷疑,又把他釋放了。
湯是一個有心計的人。從桀的暴行中他看到了成功的機會。他身邊有一個傳奇式的智囊人物伊尹。伊尹有一手很好的廚藝,為了接近湯,他做了有莘氏之女的陪嫁縷臣,然後用美味佳肴來博取湯的好感,從而獲得了跟湯談論國是的機會,後來成為湯的主要助手。
在醞釀起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湯很坦誠地跟伊尹探討說:“我想取得天下,你看怎麽樣?”伊尹迴答說:“您想取得天下的話,天下一定沒辦法得到。”湯的臉上露出了吃驚的表情。伊尹接著說:“要想取得天下,首先要做的是從自身開始,加強修養,傳播德行。”
於是,湯把修德作為主要的征服手段。
談古論今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湯外出,看到野外有獵人在張網捕獵,四麵都張設了網,湯聽到張網的人祈禱說:“天下四方所有的獵物都進我的網裏來吧。”湯說:“這樣一來就把獵物都捕光了!”於是讓人去掉了網的三麵,並且祈禱說:“願意往左的就去左邊,願意往右的就去右邊。注定要被捉住的,就直接進我的網裏來。”諸侯聽說了這件事情,都歎服說:“湯的道德修養太高了,連禽獸都能考慮到。”於是諸侯紛紛前來歸順。
魯哀公曾經問孔子:有人說,管理國家的人完全可以在屋子裏就把任務完成了,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離譜啊?孔子說: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管理國家要樹立個人威信,做大事要從自身做起。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勝人者必先自勝,知人者必先自知。天下大事都是從自我管理開始的。
取天下要從自身做起,注重德的修養,這個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式領導理論中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
儒家尤其強調這一點,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一個管理者要靠自身的道德修養來保持自己的管理地位,有德的人就像天上的北鬥星一樣,隻要在那個位置上,滿天的星鬥自然就會圍著他轉。也就是說,有了德才能有位有權,沒有德的人不會有人去擁護和服從。
這個“德”是一種價值觀體係。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對這個體係又都進行了(或者說努力進行了)一些調整,使之盡量符合自己的利益,為政權的穩定服務。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思想就是所有統治者都很喜歡的。
不過爭論也時有發生。漢景帝時就有過一段很有趣的關於忠的爭論。
談古論今
《漢書·儒林傳》記載,博士轅固在景帝麵前與黃生展開辯論。黃生說:“湯、武不算是受命於天,他們都是殺了自己的君主才當上君主的。”轅固說:“不對,桀、紂實行暴政,天下人的心都歸向湯王和武王,他們是按照天下人的心願誅殺的桀、紂,桀、紂的百姓不替桀、紂辦事而歸順了湯、武。湯王和武王應該算是順應形勢不得已而自立的。這不是受命於天又算是什麽呢?”
黃生使用了類比論證法,他說:“帽子破了也要戴在頭上,鞋再新也要穿在腳上。這叫什麽?這叫上下有別!桀、紂雖然失道,但是依然是君;湯、武雖然有聖德,但依然是臣。天子有過錯,做臣子的不去提建議幫助天子改正,反而依據這些過失去殺死天子,自己成為新的天子。這不是殺人奪權是什麽?”
轅固也使出了殺手鐧,他單刀直入問黃生:“照你這麽說,那麽我們漢朝皇帝劉邦代替秦繼承天子之位,這也算是有問題嗎?”
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在一旁的景帝忙出來插話說:“吃馬肉不吃馬肝,不算是不知道滋味。討論學術不談論湯王、武王的問題,不能算愚鈍。討論暫時就到這裏吧。”
統治階級在忠的問題上是陷於兩難的。為了加強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必須要強調開國的皇帝起兵造反是受命於天,同時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又要強調君臣上下名分,下級不能犯上造反。一件事情,如何能既肯定又否定呢?也隻好學漢景帝那樣,說說馬肝與馬肉,和個稀泥,湊合過去了事。
領導者缺什麽
中國有一句老話,打鐵還要自身硬。一個領導者需要具備六項基本素質:
1. 行業和企業知識
這些知識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市場、競爭、產品、技術等方麵的知識;另一類是人文方麵的知識,包括主要領導及成功原因、公司文化淵源、曆史和製度。
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路徑,曆史不會重複它的事實,但是曆史會反複重複它的規律。規律造就了一個人的成功,那麽規律也會造就第二個人的成功,如果你從第一個人身上找到了規律,就可以走一條順利的路。而一個企業當中最符合規律、調動資源最合適、路徑最好的那個人往往就是領導者,所以了解主要領導者的成功背景,有助於加深對一個企業的認識和尋找自己前進的道路。
2. 廣泛而穩定的人脈
人脈很關鍵,如果沒有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劉備想法再好、誌向再大,也不可能成就大業。有好主意還要有一個好圈子,這個圈子的朋友要能夠互補,有一定的交流。而且要記得,朋友不是一刀切的,朋友是分層、分類的,有些人是工作關係,有些人是既有工作關係也有感情關係,有些人就是純粹的感情關係。
你經常要想一想:這一年以來對你幫助最大的幾個人是誰?你認為最需要你幫助的幾個人是誰?新認識的人當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幾個人是誰?如果這些名字能超過七個,說明你的人際關係不錯;如果低於七個,說明還有餘地,要繼續努力。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可以增加個人的能量。管理者在成長過程中跨越自己資源和能力界限的基本方法,就是依靠良好的社會關係。一個人一般會有一個容量為二百五十人的人脈圈子,其中約有五十個人對抓機遇能起到關鍵作用。定向積累人際關係,保持人際關係的高質量和開放性是一個管理者成長的重要內容。
3. 信譽和工作記錄
其實職業經理人是風險非常大的一個崗位。不過,他的風險損失不是以貨幣衡量的。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經營一個企業,把企業搞垮了,企業中的其他人還可以重新就業,但是誰還敢再請這個人去經營企業?對於職業經理人,一次失敗往往就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後再也沒機會了。
所以員工是拿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投入,股東是拿自己的資金在投入,而職業經理人是拿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在賭。一旦他失敗了,有了不良的信譽和工作記錄,他就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職業機會。這時候就隻有轉變自己的身份或者轉行了。
一般在考慮管理崗位人事安排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候選人技能的積累,還要考慮其信譽的積累。柳傳誌先生說:在發展初期要拿著金子當銀子賣。這樣做首先保證貨真價實,讓所有得到的人都超出希望、喜出望外,其次就是職業生涯初期獲得了足夠的信任和聲譽。
事業剛起步時,最缺的就是舞台,拿著金子賣金價,別人不會給你舞台的。舞台的價值比收入的價值更大,隻要有機會上場表演,憑實力以後就會有很多的人來請,那時候金子能賣鑽石的價格。因此在起步階段,為了獲得寶貴的舞台,必須要拿金子賣銀子的價,為積累信譽和工作記錄、為事業的未來打基礎。
4. 戰略眼光和敏捷的思維
管理者必須思維敏捷,善於分析判斷,有全局觀,能進行戰略考慮。管理者的技能包括三個部分:專業技能、社會技能、概念技能。基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的技能可以用兩個三角形表示,基層管理者的三角形尖朝上,高層管理者的尖朝下。基層管理需要最多的是專業技能,不需要太多的概念技能,但要有一定的社會技能,也就是跟人打交道的技能。高層管理者正好相反,不一定要懂專業技能,但是要特別善於用概念技能去規劃戰略,還要會跟人打交道。
因此,不管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管理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必須掌握社會技能。社會技能就是跟人打交道的技能,如果沒有這個技能,肯定做不好管理。如果一個人經常感覺跟某領導說話特別累,說半天領導才能明白他的意思,我們稱之為“移情能力太差”,不能準確地了解別人的感受。總之,社會技能對於管理者很重要,管理者的職業生涯會受到它的巨大影響。
不會把話筒和提問權交給別人的人,其社會技能是有問題的。測量一個人的社會技能高不高,辦法很簡單,一群人說話的時候,如果自始至終都是他一個人在說,別人隻有聽的份,那麽他的社會技能就不高。說話的過程基本上應該“四六開”,40%是自己說,60%是在傾聽。雙方溝通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是誰在提問、誰在迴答。總是迴答的那個人處於被動地位,而提問的人處於主動地位。如果在整個溝通中都是處於主動地位,那麽社會技能就有問題了,因為太以自我為中心,隻是考慮自己。
其實,溝通就是話題和談話主動權的交互,就像打乒乓球,球打過來再打迴去,你來我往才是有效的溝通。在這方麵,戴爾·卡耐基先生寫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具有全球的影響力,建議有機會讀一下。
5. 個人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包括正確的價值觀、清晰的行為準則和公正評價的能力。價值觀是一個人的導向,也是一個企業的導向。價值觀上的錯誤是致命的,但是需要區別對待價值觀本身與價值觀行為。價值觀轉化成行為的過程中,會受到個性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正確的價值觀不一定帶來正確的行動,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事人自己的個性存在缺點和不足。
對待自己的缺點有兩條路:第一,把它改了;第二,如果改正不了,找一條彌補之路。有一個領導,很聰明,有創造性,專業技術很好,有發明有專利,但是做事業一直不成功。為什麽不成功呢?因為跟別人合作的時候總是合不來,結果建團隊建不起來,找投資,本來有幾次好機會,都因為他脾氣不好黃掉了。這個人的脾氣能改嗎?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幼年和童年時代就形成的,在這個時期性格是很容易改變的,但是過了這個時期改起來就非常難了,尤其是想讓一個中年人改變自己的性格實在是太難了。如果這時候發現性格上有不可克服的缺點,很難改,那麽就找一個搭檔或者找有互補性的朋友,通過這種互補和穩定搭檔的配合,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集體領導”是一個好方法,集體就意味著大家互補,不失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好方法。
6. 進取和自信基礎上的成就動機
個性可以分兩個方麵:一是個性心理,二是個性傾向。
個性心理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性格和藹。偶爾嚴厲一下可以,但首先要和藹,整天虎著臉、見人就罵,絕不是好領導。
第二條是樂觀。樂觀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人類經曆了無數次戰爭,在戰俘營裏什麽樣的人容易死呢?盲目樂觀的人容易死。因為這些人覺得自己雖然進了戰俘營,但一兩年之後就能被救出去。等一兩年之後,如果還沒有看到被營救出去的希望,他們就會意誌消磨、情緒失控,越來越絕望,動力下降,以至於意誌崩潰,身體也會很快垮掉,離死就不遠了。
真正能活下來的人,是堅信未來但又對眼前的困境有充分準備的人。這樣的人進入戰俘營以後就做好了思想準備,相信至少要五年才能有機會獲救。對每一天的生活他都有一個最壞的打算,但是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獲救。這就是所謂的“現實主義的樂觀”——相信自己一定能實現目標,但是也相信這條路足夠曲折和漫長。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困境中活下來,不相信能到目標的人活不下來,相信很快能到目標的人也活不下來。
中國人民是怎樣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靠的是“持久戰”。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到,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國人存在兩種傾向——速勝論和亡國論,前者相信很快可以實現目標,後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都沒有好結果。隻有持久戰才是出路。堅定的樂觀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功,也可以幫助一個民族走出困境和災難。
有的人成功了,獲得了偉大成就;有的人在追求的道路上一敗塗地;有的人碌碌無為,一生什麽也沒有做出。這些人之間到底存在什麽樣的差距呢?科學家們,特別是心理學家們在不斷地探索。
研究者們發現成就與智力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年少時智力超常並不能保證成年時的才華出眾,有成就的人並不都是那些老師和家長認為十分聰明的人。研究者對被調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最小的20%的人進行比較,發現這兩組人的主要差別並不在於智力的高低,而在於個性品質的不同,成就大的一組表現出更強的進取心、自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這表明了非智力因素與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進取、自信和不屈不撓等非智力因素確實能夠造就真正的成功。
除了堅定、樂觀和自信以外,情緒穩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品質。情緒穩定是說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不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情緒的遷移也都在可控範圍內。
孔子很推崇顏迴,並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有人問孔子:您學問好,名氣又大,顏迴不過就是一個窮小子,沒財富沒地位,窮得每天隻能喝粥,他有什麽優點呢?孔子說:顏迴最大的特點有兩條,第一條叫“不遷怒”,第二條叫“不二過”。
什麽叫“不遷怒”呢?比如說今天老板罵了你一頓,罵完了,你正在那兒生氣呢,你媽給你打電話:“兒子啊,今天晚上想吃什麽?”你立刻在電話裏就怒了:“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其實你媽也沒有招惹你也沒有得罪你啊,隻是領導罵你了,你正生氣呢,所以你就把怒火轉移到了她老人家身上,這就叫遷怒。再比如,你在路上碰見一個客戶,客戶說了你幾句,你還得給人家賠笑臉,可是心裏十分窩火,客戶走了你去上廁所,廁所的門關著,你飛起一腳就把它踢開了,這也叫遷怒。
所以遷怒其實是在用一個不相關的錯誤去懲罰不相關的人。憤怒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遷怒就是懲罰完自己再接著去懲罰無辜的人。一個人能做到不遷怒,情緒很穩定,不把情緒轉移到別的人或者事情上去,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什麽叫“不二過”呢?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迴。人都會犯錯誤,關鍵看犯了錯誤以後怎麽辦。如果能吸取教訓保證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並且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態繼續前進,就非常出色了。
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難免會犯一些錯誤。事情發生了,問題出現了,一般人會任其發展,逃避,否認,發脾氣……出色的人怎麽做?很快把心情調整過來,麵對問題,查找原因,糾正錯誤,而且不會拿自己的不良情緒去影響別人,特別是不會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對自己親近的人發火,這就叫情緒穩定。凡是成功的人,在這方麵都做得很出色。領導者身上最與眾不同之處在哪兒呢?領導者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具備很強的驅動力和成就導向。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強烈地想當領導的願望,並能從奮鬥的過程中獲得滿足。
驅動力確實很關鍵。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其著作《領導者》一書中提到,沒有偉大的人物就沒有偉大的事件,而偉大的人物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人物,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烈地希望自己那樣去做。
在驅動力方麵,人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這裏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談古論今
在一場比賽之前,a隊和b隊的教練員都在跟隊員做最後的交代。
a隊教練說:剛剛和你家裏人打過電話,你老媽說了,全村的人都在電視前為你加油呢。你要是拿了冠軍,村裏要舞龍燈,全家要為你開一個慶功會,你奶奶要親手給你做你小時候最愛吃的餡餅。你一定要努力表現,他們都在看著你!
b隊教練對自己的隊員說:你一定要為國爭光,這個比賽拿下金牌,你就可以改寫曆史。全國人民都期待著你勝利的消息,上吧!
a隊教練和b隊教練的兩段話,哪一段更有驅動力呢?我們傾向於第一段話。因為它更具體、更真切,它指向了被激勵者頭腦中已經存在的確切的人和事,而且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激勵對人的驅動力更強。
b教練的話包含更遠大的目標。但是,遠大目標一般是指向未來的,比較抽象,不夠具體。遠大的目標隻能是方向盤,不是發動機,因此無法提供更多的驅動力。我們的管理過程中,經常有一個問題就是錯把方向盤當成發動機。誰見過隻有方向盤沒有發動機就能前進的汽車?發動機是什麽?就是每個人現實的需求,是我們的社會關係、興趣偏好以及我們親人的生活。
有人說,工作是為了養活老婆孩子,你是否覺得這理想太低俗了?其實沒關係,這不是理想,這是驅動力。理想是方向盤,驅動力是發動機。一個合格的領導在指導、激勵下屬的過程中,要在找到方向盤的同時,找到一個現實的、可靠的、立竿見影的發動機。
有的時候甚至一個庸俗的驅動力足以幫助一個人成功,關鍵在於怎麽引導。不要給驅動力定性貼標簽,要引導驅動力,有了正確的方向盤,發動機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成功與成就導向密切相關。做事業必須要有很強的成就感,有很強的雄心,從工作本身找到快樂和滿足。對做的事情越是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人做不喜歡的事情做得太久了,熱情就會消磨光,就會對做的事情失望、對自己失望、對生活失望。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成就感讓平凡的事情光榮,讓平凡的日子閃耀,給平凡的人插上翅膀。每個人都應該做一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看別人怎麽想怎麽說,而是看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鞋子是否舒服,隻有腳知道。幸福是什麽?幸福就像一塊臭豆腐,別人聞著臭,自己吃著香!總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事 典 向內成長
時 間 商湯伐夏前夕
地 點 商之都城亳(今河南偃師)
對話者 商湯、伊尹
出 處 《呂氏春秋·先己篇》
原 文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閱讀曆史的感覺,首先是真實本身引發的震撼,接著是時光流逝帶來的感慨。曆史仿佛是一本傳奇小說的作者,他一次次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編織出刀光劍影、愛恨情愁,而時間則像是一位耐心的小品導演,把接到的劇本逐一變成了茶餘飯後的笑話談資。
很多大英雄轟轟烈烈地生、轟轟烈烈地死,為的是自己心中的夢想和信念。不過單有英雄的動機是不夠的,還要有英雄的實力,否則英雄情結隻能給自己徒增煩惱,降低生活的幸福感。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昏君裝英雄。幾個很經典的昏君在沒有掌握大權之前,都是一付很出色的英雄模樣,比如隋煬帝楊廣。
楊廣生活糜爛、荒淫無度,在曆史上是出名的,但是在沒有上台之前,他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隋書》上講,楊廣少年的時候很聰慧,而且“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文帝楊堅到他府上去,看到他的樂器弦都斷了,蒙了很多塵土,文帝認為楊廣不喜歡享樂,於是十分高興。後來這位少年的晉王平南陳、拒突厥南征北戰,最終順利地獲得了繼承權。不過,一旦掌握了大權,楊廣就露出了本來麵目,好大喜功、不務正業、荒淫無度、殘害忠良,終於很快就身敗名裂,落得一個可恥的下場。
我一直在想,楊廣到底是一開始就是偽裝的,到後來露出了真麵目呢,還是一開始他也是真實的,隻是後來顯赫的地位扭曲了他的本性呢?這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當他表現出很高的自我修養和自律精神的時候,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權力和地位;當他表現得荒淫無度、目空一切的時候,在很短時間內就失去了已經獲得的一切。
榮華富貴對一個人確實是重大的考驗。《漢書》記載:韓信的謀士蒯通給劉邦打了一個比方。蒯通說,國家的管理權就像一頭鹿,秦失去了它,天下人就會共同來追逐。麵對鹿,人人都會有想法。逐鹿中原是機遇,鹿死誰手看的是本領。光榮和權力,是每個熱血沸騰的人都向往的東西。
那麽,如何才能獲得這頭鹿呢?其實道理挺簡單,一個想得到寶貝的人,如果想讓大家都不來和你爭,根本的辦法是讓人們都相信隻有他最配得上這個寶貝;同樣,一旦擁有了寶貝,要避免別人來搶,根本的辦法還是繼續讓大家都覺得隻有他最有資格擁有這個寶貝。在《呂氏春秋》中把這種方法稱為“先己”。
偉大的事業應該如何成就?古人給我們的答案就是加強自我修養。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呂氏春秋·先己篇》
取天下從自己開始
夏的最後一個帝王桀荒淫無道,導致諸侯背叛,民怨沸騰。桀失道的同時,作為臣下的湯則在修德。桀感到了湯的威脅,把湯召來,想把他囚禁在夏台,湯規規矩矩地來了,接受了囚禁。不久,桀消除了懷疑,又把他釋放了。
湯是一個有心計的人。從桀的暴行中他看到了成功的機會。他身邊有一個傳奇式的智囊人物伊尹。伊尹有一手很好的廚藝,為了接近湯,他做了有莘氏之女的陪嫁縷臣,然後用美味佳肴來博取湯的好感,從而獲得了跟湯談論國是的機會,後來成為湯的主要助手。
在醞釀起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湯很坦誠地跟伊尹探討說:“我想取得天下,你看怎麽樣?”伊尹迴答說:“您想取得天下的話,天下一定沒辦法得到。”湯的臉上露出了吃驚的表情。伊尹接著說:“要想取得天下,首先要做的是從自身開始,加強修養,傳播德行。”
於是,湯把修德作為主要的征服手段。
談古論今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湯外出,看到野外有獵人在張網捕獵,四麵都張設了網,湯聽到張網的人祈禱說:“天下四方所有的獵物都進我的網裏來吧。”湯說:“這樣一來就把獵物都捕光了!”於是讓人去掉了網的三麵,並且祈禱說:“願意往左的就去左邊,願意往右的就去右邊。注定要被捉住的,就直接進我的網裏來。”諸侯聽說了這件事情,都歎服說:“湯的道德修養太高了,連禽獸都能考慮到。”於是諸侯紛紛前來歸順。
魯哀公曾經問孔子:有人說,管理國家的人完全可以在屋子裏就把任務完成了,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離譜啊?孔子說: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管理國家要樹立個人威信,做大事要從自身做起。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勝人者必先自勝,知人者必先自知。天下大事都是從自我管理開始的。
取天下要從自身做起,注重德的修養,這個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式領導理論中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
儒家尤其強調這一點,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一個管理者要靠自身的道德修養來保持自己的管理地位,有德的人就像天上的北鬥星一樣,隻要在那個位置上,滿天的星鬥自然就會圍著他轉。也就是說,有了德才能有位有權,沒有德的人不會有人去擁護和服從。
這個“德”是一種價值觀體係。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對這個體係又都進行了(或者說努力進行了)一些調整,使之盡量符合自己的利益,為政權的穩定服務。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思想就是所有統治者都很喜歡的。
不過爭論也時有發生。漢景帝時就有過一段很有趣的關於忠的爭論。
談古論今
《漢書·儒林傳》記載,博士轅固在景帝麵前與黃生展開辯論。黃生說:“湯、武不算是受命於天,他們都是殺了自己的君主才當上君主的。”轅固說:“不對,桀、紂實行暴政,天下人的心都歸向湯王和武王,他們是按照天下人的心願誅殺的桀、紂,桀、紂的百姓不替桀、紂辦事而歸順了湯、武。湯王和武王應該算是順應形勢不得已而自立的。這不是受命於天又算是什麽呢?”
黃生使用了類比論證法,他說:“帽子破了也要戴在頭上,鞋再新也要穿在腳上。這叫什麽?這叫上下有別!桀、紂雖然失道,但是依然是君;湯、武雖然有聖德,但依然是臣。天子有過錯,做臣子的不去提建議幫助天子改正,反而依據這些過失去殺死天子,自己成為新的天子。這不是殺人奪權是什麽?”
轅固也使出了殺手鐧,他單刀直入問黃生:“照你這麽說,那麽我們漢朝皇帝劉邦代替秦繼承天子之位,這也算是有問題嗎?”
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在一旁的景帝忙出來插話說:“吃馬肉不吃馬肝,不算是不知道滋味。討論學術不談論湯王、武王的問題,不能算愚鈍。討論暫時就到這裏吧。”
統治階級在忠的問題上是陷於兩難的。為了加強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必須要強調開國的皇帝起兵造反是受命於天,同時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又要強調君臣上下名分,下級不能犯上造反。一件事情,如何能既肯定又否定呢?也隻好學漢景帝那樣,說說馬肝與馬肉,和個稀泥,湊合過去了事。
領導者缺什麽
中國有一句老話,打鐵還要自身硬。一個領導者需要具備六項基本素質:
1. 行業和企業知識
這些知識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市場、競爭、產品、技術等方麵的知識;另一類是人文方麵的知識,包括主要領導及成功原因、公司文化淵源、曆史和製度。
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路徑,曆史不會重複它的事實,但是曆史會反複重複它的規律。規律造就了一個人的成功,那麽規律也會造就第二個人的成功,如果你從第一個人身上找到了規律,就可以走一條順利的路。而一個企業當中最符合規律、調動資源最合適、路徑最好的那個人往往就是領導者,所以了解主要領導者的成功背景,有助於加深對一個企業的認識和尋找自己前進的道路。
2. 廣泛而穩定的人脈
人脈很關鍵,如果沒有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劉備想法再好、誌向再大,也不可能成就大業。有好主意還要有一個好圈子,這個圈子的朋友要能夠互補,有一定的交流。而且要記得,朋友不是一刀切的,朋友是分層、分類的,有些人是工作關係,有些人是既有工作關係也有感情關係,有些人就是純粹的感情關係。
你經常要想一想:這一年以來對你幫助最大的幾個人是誰?你認為最需要你幫助的幾個人是誰?新認識的人當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幾個人是誰?如果這些名字能超過七個,說明你的人際關係不錯;如果低於七個,說明還有餘地,要繼續努力。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可以增加個人的能量。管理者在成長過程中跨越自己資源和能力界限的基本方法,就是依靠良好的社會關係。一個人一般會有一個容量為二百五十人的人脈圈子,其中約有五十個人對抓機遇能起到關鍵作用。定向積累人際關係,保持人際關係的高質量和開放性是一個管理者成長的重要內容。
3. 信譽和工作記錄
其實職業經理人是風險非常大的一個崗位。不過,他的風險損失不是以貨幣衡量的。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經營一個企業,把企業搞垮了,企業中的其他人還可以重新就業,但是誰還敢再請這個人去經營企業?對於職業經理人,一次失敗往往就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後再也沒機會了。
所以員工是拿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投入,股東是拿自己的資金在投入,而職業經理人是拿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在賭。一旦他失敗了,有了不良的信譽和工作記錄,他就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職業機會。這時候就隻有轉變自己的身份或者轉行了。
一般在考慮管理崗位人事安排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候選人技能的積累,還要考慮其信譽的積累。柳傳誌先生說:在發展初期要拿著金子當銀子賣。這樣做首先保證貨真價實,讓所有得到的人都超出希望、喜出望外,其次就是職業生涯初期獲得了足夠的信任和聲譽。
事業剛起步時,最缺的就是舞台,拿著金子賣金價,別人不會給你舞台的。舞台的價值比收入的價值更大,隻要有機會上場表演,憑實力以後就會有很多的人來請,那時候金子能賣鑽石的價格。因此在起步階段,為了獲得寶貴的舞台,必須要拿金子賣銀子的價,為積累信譽和工作記錄、為事業的未來打基礎。
4. 戰略眼光和敏捷的思維
管理者必須思維敏捷,善於分析判斷,有全局觀,能進行戰略考慮。管理者的技能包括三個部分:專業技能、社會技能、概念技能。基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的技能可以用兩個三角形表示,基層管理者的三角形尖朝上,高層管理者的尖朝下。基層管理需要最多的是專業技能,不需要太多的概念技能,但要有一定的社會技能,也就是跟人打交道的技能。高層管理者正好相反,不一定要懂專業技能,但是要特別善於用概念技能去規劃戰略,還要會跟人打交道。
因此,不管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管理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必須掌握社會技能。社會技能就是跟人打交道的技能,如果沒有這個技能,肯定做不好管理。如果一個人經常感覺跟某領導說話特別累,說半天領導才能明白他的意思,我們稱之為“移情能力太差”,不能準確地了解別人的感受。總之,社會技能對於管理者很重要,管理者的職業生涯會受到它的巨大影響。
不會把話筒和提問權交給別人的人,其社會技能是有問題的。測量一個人的社會技能高不高,辦法很簡單,一群人說話的時候,如果自始至終都是他一個人在說,別人隻有聽的份,那麽他的社會技能就不高。說話的過程基本上應該“四六開”,40%是自己說,60%是在傾聽。雙方溝通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是誰在提問、誰在迴答。總是迴答的那個人處於被動地位,而提問的人處於主動地位。如果在整個溝通中都是處於主動地位,那麽社會技能就有問題了,因為太以自我為中心,隻是考慮自己。
其實,溝通就是話題和談話主動權的交互,就像打乒乓球,球打過來再打迴去,你來我往才是有效的溝通。在這方麵,戴爾·卡耐基先生寫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具有全球的影響力,建議有機會讀一下。
5. 個人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包括正確的價值觀、清晰的行為準則和公正評價的能力。價值觀是一個人的導向,也是一個企業的導向。價值觀上的錯誤是致命的,但是需要區別對待價值觀本身與價值觀行為。價值觀轉化成行為的過程中,會受到個性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正確的價值觀不一定帶來正確的行動,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事人自己的個性存在缺點和不足。
對待自己的缺點有兩條路:第一,把它改了;第二,如果改正不了,找一條彌補之路。有一個領導,很聰明,有創造性,專業技術很好,有發明有專利,但是做事業一直不成功。為什麽不成功呢?因為跟別人合作的時候總是合不來,結果建團隊建不起來,找投資,本來有幾次好機會,都因為他脾氣不好黃掉了。這個人的脾氣能改嗎?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幼年和童年時代就形成的,在這個時期性格是很容易改變的,但是過了這個時期改起來就非常難了,尤其是想讓一個中年人改變自己的性格實在是太難了。如果這時候發現性格上有不可克服的缺點,很難改,那麽就找一個搭檔或者找有互補性的朋友,通過這種互補和穩定搭檔的配合,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集體領導”是一個好方法,集體就意味著大家互補,不失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好方法。
6. 進取和自信基礎上的成就動機
個性可以分兩個方麵:一是個性心理,二是個性傾向。
個性心理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性格和藹。偶爾嚴厲一下可以,但首先要和藹,整天虎著臉、見人就罵,絕不是好領導。
第二條是樂觀。樂觀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人類經曆了無數次戰爭,在戰俘營裏什麽樣的人容易死呢?盲目樂觀的人容易死。因為這些人覺得自己雖然進了戰俘營,但一兩年之後就能被救出去。等一兩年之後,如果還沒有看到被營救出去的希望,他們就會意誌消磨、情緒失控,越來越絕望,動力下降,以至於意誌崩潰,身體也會很快垮掉,離死就不遠了。
真正能活下來的人,是堅信未來但又對眼前的困境有充分準備的人。這樣的人進入戰俘營以後就做好了思想準備,相信至少要五年才能有機會獲救。對每一天的生活他都有一個最壞的打算,但是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獲救。這就是所謂的“現實主義的樂觀”——相信自己一定能實現目標,但是也相信這條路足夠曲折和漫長。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困境中活下來,不相信能到目標的人活不下來,相信很快能到目標的人也活不下來。
中國人民是怎樣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靠的是“持久戰”。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到,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國人存在兩種傾向——速勝論和亡國論,前者相信很快可以實現目標,後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都沒有好結果。隻有持久戰才是出路。堅定的樂觀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功,也可以幫助一個民族走出困境和災難。
有的人成功了,獲得了偉大成就;有的人在追求的道路上一敗塗地;有的人碌碌無為,一生什麽也沒有做出。這些人之間到底存在什麽樣的差距呢?科學家們,特別是心理學家們在不斷地探索。
研究者們發現成就與智力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年少時智力超常並不能保證成年時的才華出眾,有成就的人並不都是那些老師和家長認為十分聰明的人。研究者對被調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最小的20%的人進行比較,發現這兩組人的主要差別並不在於智力的高低,而在於個性品質的不同,成就大的一組表現出更強的進取心、自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這表明了非智力因素與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進取、自信和不屈不撓等非智力因素確實能夠造就真正的成功。
除了堅定、樂觀和自信以外,情緒穩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品質。情緒穩定是說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不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情緒的遷移也都在可控範圍內。
孔子很推崇顏迴,並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有人問孔子:您學問好,名氣又大,顏迴不過就是一個窮小子,沒財富沒地位,窮得每天隻能喝粥,他有什麽優點呢?孔子說:顏迴最大的特點有兩條,第一條叫“不遷怒”,第二條叫“不二過”。
什麽叫“不遷怒”呢?比如說今天老板罵了你一頓,罵完了,你正在那兒生氣呢,你媽給你打電話:“兒子啊,今天晚上想吃什麽?”你立刻在電話裏就怒了:“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其實你媽也沒有招惹你也沒有得罪你啊,隻是領導罵你了,你正生氣呢,所以你就把怒火轉移到了她老人家身上,這就叫遷怒。再比如,你在路上碰見一個客戶,客戶說了你幾句,你還得給人家賠笑臉,可是心裏十分窩火,客戶走了你去上廁所,廁所的門關著,你飛起一腳就把它踢開了,這也叫遷怒。
所以遷怒其實是在用一個不相關的錯誤去懲罰不相關的人。憤怒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遷怒就是懲罰完自己再接著去懲罰無辜的人。一個人能做到不遷怒,情緒很穩定,不把情緒轉移到別的人或者事情上去,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什麽叫“不二過”呢?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迴。人都會犯錯誤,關鍵看犯了錯誤以後怎麽辦。如果能吸取教訓保證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並且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態繼續前進,就非常出色了。
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難免會犯一些錯誤。事情發生了,問題出現了,一般人會任其發展,逃避,否認,發脾氣……出色的人怎麽做?很快把心情調整過來,麵對問題,查找原因,糾正錯誤,而且不會拿自己的不良情緒去影響別人,特別是不會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對自己親近的人發火,這就叫情緒穩定。凡是成功的人,在這方麵都做得很出色。領導者身上最與眾不同之處在哪兒呢?領導者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具備很強的驅動力和成就導向。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強烈地想當領導的願望,並能從奮鬥的過程中獲得滿足。
驅動力確實很關鍵。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其著作《領導者》一書中提到,沒有偉大的人物就沒有偉大的事件,而偉大的人物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人物,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烈地希望自己那樣去做。
在驅動力方麵,人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這裏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談古論今
在一場比賽之前,a隊和b隊的教練員都在跟隊員做最後的交代。
a隊教練說:剛剛和你家裏人打過電話,你老媽說了,全村的人都在電視前為你加油呢。你要是拿了冠軍,村裏要舞龍燈,全家要為你開一個慶功會,你奶奶要親手給你做你小時候最愛吃的餡餅。你一定要努力表現,他們都在看著你!
b隊教練對自己的隊員說:你一定要為國爭光,這個比賽拿下金牌,你就可以改寫曆史。全國人民都期待著你勝利的消息,上吧!
a隊教練和b隊教練的兩段話,哪一段更有驅動力呢?我們傾向於第一段話。因為它更具體、更真切,它指向了被激勵者頭腦中已經存在的確切的人和事,而且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激勵對人的驅動力更強。
b教練的話包含更遠大的目標。但是,遠大目標一般是指向未來的,比較抽象,不夠具體。遠大的目標隻能是方向盤,不是發動機,因此無法提供更多的驅動力。我們的管理過程中,經常有一個問題就是錯把方向盤當成發動機。誰見過隻有方向盤沒有發動機就能前進的汽車?發動機是什麽?就是每個人現實的需求,是我們的社會關係、興趣偏好以及我們親人的生活。
有人說,工作是為了養活老婆孩子,你是否覺得這理想太低俗了?其實沒關係,這不是理想,這是驅動力。理想是方向盤,驅動力是發動機。一個合格的領導在指導、激勵下屬的過程中,要在找到方向盤的同時,找到一個現實的、可靠的、立竿見影的發動機。
有的時候甚至一個庸俗的驅動力足以幫助一個人成功,關鍵在於怎麽引導。不要給驅動力定性貼標簽,要引導驅動力,有了正確的方向盤,發動機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成功與成就導向密切相關。做事業必須要有很強的成就感,有很強的雄心,從工作本身找到快樂和滿足。對做的事情越是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人做不喜歡的事情做得太久了,熱情就會消磨光,就會對做的事情失望、對自己失望、對生活失望。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成就感讓平凡的事情光榮,讓平凡的日子閃耀,給平凡的人插上翅膀。每個人都應該做一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看別人怎麽想怎麽說,而是看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鞋子是否舒服,隻有腳知道。幸福是什麽?幸福就像一塊臭豆腐,別人聞著臭,自己吃著香!總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