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將來死後的長眠之所,劉弘的心態十分坦然。
——畢竟是後世人,對於生老病死,劉弘看得十分透徹。
對於帝陵的建造地點,劉弘自然也沒有什麽‘風水’‘寓意’之類的要求。
劉弘之所以來要拉著丞相、內史、少府這三個主要負責帝陵建造的重臣,前往帝陵候選地點進行現場巡查,主要還是出於經濟方麵的考慮,以及一點‘私心’。
——劉弘,已經很長時間沒出長安城了···
雖然登基之後,劉弘總是有意無意的找機會出去散心,更曾在去年年中,過了一把‘禦駕親征’的癮,但作為漢室天子,劉弘還是覺得未央宮,已經隱隱成為了自己的囚籠。
做皇帝也有一年多了,劉弘對曆史上酷愛遊山玩水的武帝豬爺,也是愈發的理解起來。
趁此機會正大光明的走出長安,去唿吸唿吸新鮮空氣,對劉弘而言,也是難得的休閑手段。
至於‘經濟方麵的考慮’,則是因為:陵邑製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來都不是帝陵,而是陵山腳下的陵邑。
漢室的陵邑製度,基本都可以理解為:朝廷選個小山丘,將其鑿空以做帝陵,並在山丘腳下興建一座城池,以作為陵邑。
想想就知道:能被選座帝陵的山丘,必然是相對偏遠,且人跡罕至的地方。
而陵邑的建造,由於帶有‘廣遷天下豪傑’的特性,又具有了在原本荒涼的地方,強製建立一處經濟熱點的功能。
很簡單的道理——整座陵邑的遷入人,幾乎都是曾經富甲一方的豪強,無論是消費能力、價值創造能力,亦或是金融流通能力,都足以撐起陵邑,成為關中又一個‘繁華昌邑’。
而漢室曆代天子的帝陵及陵邑,也大都帶有明顯的皇帝個人特色。
如高皇帝劉邦的長陵,其選址就在秦鹹陽宮舊址之上,高足有十三丈,長寬各百二十步,與未央宮隔渭水相望,山峰兀立,氣勢雄偉。
而惠帝劉盈的安陵,雖然也勉強撐起了不小的規模,但無論是那慌亂填充的土石,還是那刻意壘高,卻依舊不足七丈高的陵頂,都無一不在告訴後世人:這個陵墓的主人,活的並不久,死的很突然···
在曆史上,作為惠帝皇後的張嫣,雖然依舊得以按製葬入安陵,卻因諸呂之事而失去了‘起墳’的待遇。
即:曆史上的張嫣,死後確實被埋進了安陵,卻並沒有起墓碑,隻是被草草埋葬在了一塊長寬各二十丈,高五丈餘的低配版‘後陵’中。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長寬二十丈,高五丈的陵墓,怎麽都與‘低配’搭不上幹係,但看看曆史上西漢時期的其餘幾處後陵,就不難發現差異。
長陵作為高皇帝劉邦與高後呂雉的合葬之處,被極其均勻的分為了東西兩部分——呂雉的後陵,其大小規模幾乎與劉邦的帝陵相差無多!
文帝太後薄氏、皇後竇氏的後陵,雖然沒有達到呂後這麽‘恐怖如斯’的地步,卻也都規模宏偉,氣勢恢宏。
反觀安陵的孝惠皇後陵,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陪葬物品,都無法與正常的漢室後陵相媲美。
要知道安陵墓群內,就連魯元公主的陵墓規格,都遠大於張嫣!
再往後,就是曆史上‘勤儉質樸’的帶鹽人,文帝劉恆了。
相傳劉恆彌留之際,曾留有遺詔,交代其身死之後,由太子劉啟承繼大統,喪葬之事一切從簡,堅決不允許大肆操辦、宣揚,且不允許陪葬金、銅等貴金屬製品。
雖然最終,景帝劉啟顧忌孝道,還是將文帝的喪葬後事大肆操辦,但隨葬物什,卻也遵從了劉恆的遺訓。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入關中,包括劉邦長陵、孝惠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在內的帝陵都遭到了盜掘、破壞,唯有文帝劉恆的霸陵,讓起義軍不敢動起絲毫。
更有傳言:起義軍來到霸陵,看見文帝劉恆的衣冠迎風飄揚時,竟不敢再前進一步,隻再三跪拜,掩麵而退···
而與劉邦對帝陵‘氣勢宏偉’,孝惠劉盈‘倉促而掘’,文帝劉恆‘勤儉質樸’的個人風格相比,劉弘對自己帝陵的要求,主要還是集中在了陵邑之上。
畢竟劉弘無論再怎麽提倡節約,待劉弘死後,兒子還是得出於孝道,大肆操辦喪葬之事,漢室‘厚葬之風’的改變也非一朝一夕,亦或是一封‘先帝遺詔’就可改變。
而陵邑就不同了——將陵邑建成什麽樣,完全有劉弘自己做主!
在曆史上,‘陵邑經濟’並沒有被漢室曆代皇帝所重視,反倒是要修至皇帝死去的帝陵,讓國家經濟承受了巨大的負擔。
可作為後世人,劉弘實在太清楚,類似‘陵邑’這種人工製造的經濟熱點,究竟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用了。
就拿後世的北上廣深來說,除了北京,有哪一個在明清時期,就屬於繁華大都?
算起來,估計也就是臨海的上海要好一些;明清時期的廣州、深圳,和‘經濟中心’幾乎挨不上邊。
即便不考慮這些,後世北京的房價,也足以讓劉弘對陵邑提起足夠的重視。
作為天子與皇後在死後長眠之所,漢帝陵的位置普遍不會距離長安太遠。
高皇帝長陵,北距長安三十五裏;惠帝安陵,則位於長陵以西數裏,距長安同樣不過三十餘裏。
文帝霸陵,位於長安城以東四十裏處的霸水以東;景帝陽陵,位於長安城東北方向四十裏處,涇水、渭水交匯組成的三角洲之上。
曆史上直到武帝一朝,豬爺將自己的帝陵選在了茂陵,才使得漢室帝陵與長安城的距離,第一次超過一百裏。
帝陵距離長安普遍不超過五十裏,換算成後世的度量衡,也就是二十公裏,完全在‘長安郊區’的範疇之內。
而陵邑的存在,就類似於長安城的衛星城池,可以理解為後世的‘開發區’。
距離長安夠近,居民組成質量夠高,經濟實力雄厚,又有政策支持——這樣的地方,簡直是最好的人造經濟熱點了!
所以劉弘計劃在長安城附近,形成以‘陵邑’為衛星,長安城為中心的經濟圈,以促進漢室的經濟發展。
至於能用的方式,那簡直多了去了——學區房、特供房,乃至於廉租房之類的手段,都能讓漢室‘陵邑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起來。
而‘陵邑包圍都城’的建設思想,也將使得長安城的壓力得到緩解。
或許現在,長安城還能輕鬆容納功侯貴族,以及長安百姓,但劉弘很清楚:百十年後,等貴勳功臣、皇親國戚、宗室子孫人數越來越多,長安城的負擔就會越來越大。
而作為首都,長安又天然具備吸引天下人傑聚集的吸引力,又使得長安的負擔,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會愈發沉重。
憑借一個個陵邑,讓長安城向著四周輻射,形成方圓百裏左右的政治文化區,無論對於如今的漢室,還是對於將來的漢室而言,都將起到極大的積極作用。
這樣說來,劉弘挑選帝陵地址的原則,也就很明顯了——地形、地勢越符合經濟、人口發展,就越好!
所以,雖然劉弘嘴上說‘一起去霸水以東、渭水以北、馬泉以西’勘察,但劉弘地禦輦,卻是徑直向著霸水的方向駛去。
至於劉弘給出的理由,也是十分不要臉:自長安東行四十裏是霸水,再行六十裏,就是新豐;朕欲遴帝陵之所,自當至新豐祭祖。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長安方圓百裏範圍內,幾個重要的縣級行政單位。
長安城以北三十裏,幾乎都是高皇帝長陵、惠帝安陵的輻射區域,兩座帝陵,再加上自發前去守靈的寺人內宦、文武大臣,幾乎就見長安城以北五十裏給占據。
長安城以西,則屬於關中開發較為落後的區域,即武帝一朝‘右輔都尉’轄區。
以南百裏,最重要的,是前秦時期的軍事重鎮:藍田縣。
而長安城以東,則有一座長安附近百裏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新豐。
‘新豐’這個縣的由來,說來還有些玩鬧的意味。
眾所周知,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本身是沛郡豐縣人,雖然劉邦本人在情感上,更偏向於豐縣隔壁的沛郡郡治:沛縣,但無奈劉邦也有著和後世年輕人一樣的困擾——老爹不理解啊···
劉邦討厭自己的籍貫地豐縣,自然是因為起事之初,沒有得到豐縣人的支持;但作為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劉煓(tuān)自然更喜歡生活了一輩子的豐縣。
對於兒子討厭豐縣,老劉頭自然是沒法說什麽,但在劉邦登基之後,老劉頭卻是在長安城內過的很不開心。
劉邦自然是困惑不已,問老爹什麽情況,老劉頭隻好委屈巴巴的說:你爹我想豐縣了···
對於老爹‘思念家鄉’的苦衷,作為兒子的劉邦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自己都做了皇帝,還把老爹扔在關東的鄉下也不是迴事兒。
怎麽辦呢?
小機靈鬼劉邦靈光一現,做出了一個十分霸氣,且隻有帝王才能想出的辦法。
——老爹不是想豐縣了嗎?
那兒子就把豐縣給你完完整整搬過來!
說幹就幹——為了緩解老爹的思鄉之情,劉邦特地派人前往位於楚地的豐縣,將豐縣的大小布局完完整整的記錄下來,並在長安城以東百裏的位置,原模原樣複製了一座新的豐縣。
為了老爹能在新豐體會到和豐縣一樣的風土人情,劉邦甚至下令:將豐縣所有人遷入新豐居住。
就此,原本位於關東楚國境內的沛郡豐邑,被劉邦完完整整的‘剪切-粘貼’到了長安城附近,成為了新的豐縣。
而‘新的豐縣’,也就是‘新豐’之名的由來。
在人生最後幾年,太上皇劉煓便基本居住在新豐內櫟陽宮,每過五日,劉邦便會從長安城前往百裏外的新豐,於櫟陽宮拜會老爹。
在劉邦駕崩之前兩年(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劉煓崩於櫟陽宮,最終葬於新豐附近的‘萬年’。
也正是由於太上皇劉煓的存在,使得漢室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宇,並不似其他朝代那般被稱為‘太廟’,而是稱為高廟。
至於太廟,在漢室則指太上皇劉煓的廟。
與高廟一樣,劉煓的太廟也不止一處——除了未央宮東牆附近的‘未央分廟’,以及長安城南城門外的‘社稷分廟’之外,在位於新豐的櫟陽宮,同樣有一處太廟。
而新豐縣的這座太廟,理論上便是太廟的‘總廟’;太上皇劉煓的衣冠,也被供奉於此。
從法理上來看,劉弘‘為了去新豐祭拜太廟,所以先去看看霸水附近’的解釋,完全合理。
但即便如此,在禦輦外策馬隨行的三位重臣心中,也已經有了大概的數:對於帝陵選址,這位小祖宗隻怕還是跟傾向於霸水兩岸。
暗自猜測著,三人就迴過頭,望向隨行於車隊後的一輛輛牛車。
既然劉弘要祭奠太廟,那必然是要準備相應的祭品的。
而除了祭奉太廟的祭品之外,還有許多東西,也是劉弘需要帶的。
作為太祖高皇帝專門為太上皇修建的‘豐縣plus’,新豐居住的開國功侯、元勳,其分量完全不亞於長安城!
或許從人數上來看,新豐的功侯勳貴林林總總就幾家;但就是這幾家貴勳,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響徹天下的名聲。
——酂文終侯蕭何一門!
——舞陽武侯樊噲一門!
——長安侯盧綰一門!
在半年之前,新豐甚至有絳侯府,隻不過如今,已經被除匾廢棄了。
前往新豐,就意味著劉弘要接見這些高黃帝時期,自沛縣就一直跟隨的功侯之後。
自然,賞賜錢糧布匹,乃至於設宴群飲之類的緩解,也是題中應有之理了。
這樣一來,此行新豐,沒有個十天半個月,根本無法迴到長安。
對此,丞相審食其憂心忡忡,就連春冬之際清涼的田野氣息,也沒能讓審食其沉重的麵色輕鬆分毫。
“不數日,便是宿麥收獲之時啊···”
暗自憂慮著,審食其便悄悄和田叔、申屠嘉二人拉開距離,找準時機,便剛忙跟身旁的隨從交代了一句。
“汝即刻折返長安,交代丞相長吏:宿麥收獲之事,當···”
——
——畢竟是後世人,對於生老病死,劉弘看得十分透徹。
對於帝陵的建造地點,劉弘自然也沒有什麽‘風水’‘寓意’之類的要求。
劉弘之所以來要拉著丞相、內史、少府這三個主要負責帝陵建造的重臣,前往帝陵候選地點進行現場巡查,主要還是出於經濟方麵的考慮,以及一點‘私心’。
——劉弘,已經很長時間沒出長安城了···
雖然登基之後,劉弘總是有意無意的找機會出去散心,更曾在去年年中,過了一把‘禦駕親征’的癮,但作為漢室天子,劉弘還是覺得未央宮,已經隱隱成為了自己的囚籠。
做皇帝也有一年多了,劉弘對曆史上酷愛遊山玩水的武帝豬爺,也是愈發的理解起來。
趁此機會正大光明的走出長安,去唿吸唿吸新鮮空氣,對劉弘而言,也是難得的休閑手段。
至於‘經濟方麵的考慮’,則是因為:陵邑製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來都不是帝陵,而是陵山腳下的陵邑。
漢室的陵邑製度,基本都可以理解為:朝廷選個小山丘,將其鑿空以做帝陵,並在山丘腳下興建一座城池,以作為陵邑。
想想就知道:能被選座帝陵的山丘,必然是相對偏遠,且人跡罕至的地方。
而陵邑的建造,由於帶有‘廣遷天下豪傑’的特性,又具有了在原本荒涼的地方,強製建立一處經濟熱點的功能。
很簡單的道理——整座陵邑的遷入人,幾乎都是曾經富甲一方的豪強,無論是消費能力、價值創造能力,亦或是金融流通能力,都足以撐起陵邑,成為關中又一個‘繁華昌邑’。
而漢室曆代天子的帝陵及陵邑,也大都帶有明顯的皇帝個人特色。
如高皇帝劉邦的長陵,其選址就在秦鹹陽宮舊址之上,高足有十三丈,長寬各百二十步,與未央宮隔渭水相望,山峰兀立,氣勢雄偉。
而惠帝劉盈的安陵,雖然也勉強撐起了不小的規模,但無論是那慌亂填充的土石,還是那刻意壘高,卻依舊不足七丈高的陵頂,都無一不在告訴後世人:這個陵墓的主人,活的並不久,死的很突然···
在曆史上,作為惠帝皇後的張嫣,雖然依舊得以按製葬入安陵,卻因諸呂之事而失去了‘起墳’的待遇。
即:曆史上的張嫣,死後確實被埋進了安陵,卻並沒有起墓碑,隻是被草草埋葬在了一塊長寬各二十丈,高五丈餘的低配版‘後陵’中。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長寬二十丈,高五丈的陵墓,怎麽都與‘低配’搭不上幹係,但看看曆史上西漢時期的其餘幾處後陵,就不難發現差異。
長陵作為高皇帝劉邦與高後呂雉的合葬之處,被極其均勻的分為了東西兩部分——呂雉的後陵,其大小規模幾乎與劉邦的帝陵相差無多!
文帝太後薄氏、皇後竇氏的後陵,雖然沒有達到呂後這麽‘恐怖如斯’的地步,卻也都規模宏偉,氣勢恢宏。
反觀安陵的孝惠皇後陵,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陪葬物品,都無法與正常的漢室後陵相媲美。
要知道安陵墓群內,就連魯元公主的陵墓規格,都遠大於張嫣!
再往後,就是曆史上‘勤儉質樸’的帶鹽人,文帝劉恆了。
相傳劉恆彌留之際,曾留有遺詔,交代其身死之後,由太子劉啟承繼大統,喪葬之事一切從簡,堅決不允許大肆操辦、宣揚,且不允許陪葬金、銅等貴金屬製品。
雖然最終,景帝劉啟顧忌孝道,還是將文帝的喪葬後事大肆操辦,但隨葬物什,卻也遵從了劉恆的遺訓。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入關中,包括劉邦長陵、孝惠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在內的帝陵都遭到了盜掘、破壞,唯有文帝劉恆的霸陵,讓起義軍不敢動起絲毫。
更有傳言:起義軍來到霸陵,看見文帝劉恆的衣冠迎風飄揚時,竟不敢再前進一步,隻再三跪拜,掩麵而退···
而與劉邦對帝陵‘氣勢宏偉’,孝惠劉盈‘倉促而掘’,文帝劉恆‘勤儉質樸’的個人風格相比,劉弘對自己帝陵的要求,主要還是集中在了陵邑之上。
畢竟劉弘無論再怎麽提倡節約,待劉弘死後,兒子還是得出於孝道,大肆操辦喪葬之事,漢室‘厚葬之風’的改變也非一朝一夕,亦或是一封‘先帝遺詔’就可改變。
而陵邑就不同了——將陵邑建成什麽樣,完全有劉弘自己做主!
在曆史上,‘陵邑經濟’並沒有被漢室曆代皇帝所重視,反倒是要修至皇帝死去的帝陵,讓國家經濟承受了巨大的負擔。
可作為後世人,劉弘實在太清楚,類似‘陵邑’這種人工製造的經濟熱點,究竟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用了。
就拿後世的北上廣深來說,除了北京,有哪一個在明清時期,就屬於繁華大都?
算起來,估計也就是臨海的上海要好一些;明清時期的廣州、深圳,和‘經濟中心’幾乎挨不上邊。
即便不考慮這些,後世北京的房價,也足以讓劉弘對陵邑提起足夠的重視。
作為天子與皇後在死後長眠之所,漢帝陵的位置普遍不會距離長安太遠。
高皇帝長陵,北距長安三十五裏;惠帝安陵,則位於長陵以西數裏,距長安同樣不過三十餘裏。
文帝霸陵,位於長安城以東四十裏處的霸水以東;景帝陽陵,位於長安城東北方向四十裏處,涇水、渭水交匯組成的三角洲之上。
曆史上直到武帝一朝,豬爺將自己的帝陵選在了茂陵,才使得漢室帝陵與長安城的距離,第一次超過一百裏。
帝陵距離長安普遍不超過五十裏,換算成後世的度量衡,也就是二十公裏,完全在‘長安郊區’的範疇之內。
而陵邑的存在,就類似於長安城的衛星城池,可以理解為後世的‘開發區’。
距離長安夠近,居民組成質量夠高,經濟實力雄厚,又有政策支持——這樣的地方,簡直是最好的人造經濟熱點了!
所以劉弘計劃在長安城附近,形成以‘陵邑’為衛星,長安城為中心的經濟圈,以促進漢室的經濟發展。
至於能用的方式,那簡直多了去了——學區房、特供房,乃至於廉租房之類的手段,都能讓漢室‘陵邑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起來。
而‘陵邑包圍都城’的建設思想,也將使得長安城的壓力得到緩解。
或許現在,長安城還能輕鬆容納功侯貴族,以及長安百姓,但劉弘很清楚:百十年後,等貴勳功臣、皇親國戚、宗室子孫人數越來越多,長安城的負擔就會越來越大。
而作為首都,長安又天然具備吸引天下人傑聚集的吸引力,又使得長安的負擔,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會愈發沉重。
憑借一個個陵邑,讓長安城向著四周輻射,形成方圓百裏左右的政治文化區,無論對於如今的漢室,還是對於將來的漢室而言,都將起到極大的積極作用。
這樣說來,劉弘挑選帝陵地址的原則,也就很明顯了——地形、地勢越符合經濟、人口發展,就越好!
所以,雖然劉弘嘴上說‘一起去霸水以東、渭水以北、馬泉以西’勘察,但劉弘地禦輦,卻是徑直向著霸水的方向駛去。
至於劉弘給出的理由,也是十分不要臉:自長安東行四十裏是霸水,再行六十裏,就是新豐;朕欲遴帝陵之所,自當至新豐祭祖。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長安方圓百裏範圍內,幾個重要的縣級行政單位。
長安城以北三十裏,幾乎都是高皇帝長陵、惠帝安陵的輻射區域,兩座帝陵,再加上自發前去守靈的寺人內宦、文武大臣,幾乎就見長安城以北五十裏給占據。
長安城以西,則屬於關中開發較為落後的區域,即武帝一朝‘右輔都尉’轄區。
以南百裏,最重要的,是前秦時期的軍事重鎮:藍田縣。
而長安城以東,則有一座長安附近百裏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新豐。
‘新豐’這個縣的由來,說來還有些玩鬧的意味。
眾所周知,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本身是沛郡豐縣人,雖然劉邦本人在情感上,更偏向於豐縣隔壁的沛郡郡治:沛縣,但無奈劉邦也有著和後世年輕人一樣的困擾——老爹不理解啊···
劉邦討厭自己的籍貫地豐縣,自然是因為起事之初,沒有得到豐縣人的支持;但作為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劉煓(tuān)自然更喜歡生活了一輩子的豐縣。
對於兒子討厭豐縣,老劉頭自然是沒法說什麽,但在劉邦登基之後,老劉頭卻是在長安城內過的很不開心。
劉邦自然是困惑不已,問老爹什麽情況,老劉頭隻好委屈巴巴的說:你爹我想豐縣了···
對於老爹‘思念家鄉’的苦衷,作為兒子的劉邦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自己都做了皇帝,還把老爹扔在關東的鄉下也不是迴事兒。
怎麽辦呢?
小機靈鬼劉邦靈光一現,做出了一個十分霸氣,且隻有帝王才能想出的辦法。
——老爹不是想豐縣了嗎?
那兒子就把豐縣給你完完整整搬過來!
說幹就幹——為了緩解老爹的思鄉之情,劉邦特地派人前往位於楚地的豐縣,將豐縣的大小布局完完整整的記錄下來,並在長安城以東百裏的位置,原模原樣複製了一座新的豐縣。
為了老爹能在新豐體會到和豐縣一樣的風土人情,劉邦甚至下令:將豐縣所有人遷入新豐居住。
就此,原本位於關東楚國境內的沛郡豐邑,被劉邦完完整整的‘剪切-粘貼’到了長安城附近,成為了新的豐縣。
而‘新的豐縣’,也就是‘新豐’之名的由來。
在人生最後幾年,太上皇劉煓便基本居住在新豐內櫟陽宮,每過五日,劉邦便會從長安城前往百裏外的新豐,於櫟陽宮拜會老爹。
在劉邦駕崩之前兩年(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劉煓崩於櫟陽宮,最終葬於新豐附近的‘萬年’。
也正是由於太上皇劉煓的存在,使得漢室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宇,並不似其他朝代那般被稱為‘太廟’,而是稱為高廟。
至於太廟,在漢室則指太上皇劉煓的廟。
與高廟一樣,劉煓的太廟也不止一處——除了未央宮東牆附近的‘未央分廟’,以及長安城南城門外的‘社稷分廟’之外,在位於新豐的櫟陽宮,同樣有一處太廟。
而新豐縣的這座太廟,理論上便是太廟的‘總廟’;太上皇劉煓的衣冠,也被供奉於此。
從法理上來看,劉弘‘為了去新豐祭拜太廟,所以先去看看霸水附近’的解釋,完全合理。
但即便如此,在禦輦外策馬隨行的三位重臣心中,也已經有了大概的數:對於帝陵選址,這位小祖宗隻怕還是跟傾向於霸水兩岸。
暗自猜測著,三人就迴過頭,望向隨行於車隊後的一輛輛牛車。
既然劉弘要祭奠太廟,那必然是要準備相應的祭品的。
而除了祭奉太廟的祭品之外,還有許多東西,也是劉弘需要帶的。
作為太祖高皇帝專門為太上皇修建的‘豐縣plus’,新豐居住的開國功侯、元勳,其分量完全不亞於長安城!
或許從人數上來看,新豐的功侯勳貴林林總總就幾家;但就是這幾家貴勳,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響徹天下的名聲。
——酂文終侯蕭何一門!
——舞陽武侯樊噲一門!
——長安侯盧綰一門!
在半年之前,新豐甚至有絳侯府,隻不過如今,已經被除匾廢棄了。
前往新豐,就意味著劉弘要接見這些高黃帝時期,自沛縣就一直跟隨的功侯之後。
自然,賞賜錢糧布匹,乃至於設宴群飲之類的緩解,也是題中應有之理了。
這樣一來,此行新豐,沒有個十天半個月,根本無法迴到長安。
對此,丞相審食其憂心忡忡,就連春冬之際清涼的田野氣息,也沒能讓審食其沉重的麵色輕鬆分毫。
“不數日,便是宿麥收獲之時啊···”
暗自憂慮著,審食其便悄悄和田叔、申屠嘉二人拉開距離,找準時機,便剛忙跟身旁的隨從交代了一句。
“汝即刻折返長安,交代丞相長吏:宿麥收獲之事,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