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當朝臣勳貴按照慣例,來到未央宮外等候之時,宮內卻走出一位謁者,向著宮外百官遙身一拜。


    “還請諸公暫侯;陛下有詔命,欲宣之於北闕。”


    聞言,宮外百官不約而同的望向前排,雙手環抱腹前,正閉目養神的皇黨重臣。


    “這???”


    光從朝臣百官的臉上,就不難看出困惑之色。


    ——國朝鼎立二十餘載,北闕,還從未用於皇帝宣讀詔命之用!


    根據蕭相國建造未央宮時的說辭,北闕唯二的作用,便是皇帝拜將出征,以及登聞鼓響,天子登闕以聞民冤屈。


    但太祖一朝,‘拜將’一事就從未發生過——有諸侯不恭、邊牆不穩時,高皇帝從來不會派人去鎮壓,而是親自出馬,禦駕親征以擊之!


    及至孝惠皇帝登基之後,漢家開始了一段長達十五年的‘和平期’。


    關東諸侯,異姓而王者,均被太祖高皇帝拉著一起上了黃泉路;除長沙王吳臣之外,關東諸侯盡乃劉氏宗親。


    在這種情況下,關東幾乎無有不穩之時;就連呂太後幾次三番弑殺燕趙諸侯,都未曾引起關東動蕩。


    至於邊牆,更是自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圍後,成為了漢家不再言及的禁臠。


    對於匈奴人的侵擾,漢家均以送女和親,贈禮祈和為方針,從未派中央部隊至邊關作戰。


    若要說,在過去十到二十年當中,未央宮北闕什麽時候發揮了‘拜將出征’的功效,那便是半年多以前,齊哀王劉襄起兵作亂,當朝太尉呂祿於北闕拜灌嬰為大將軍,著其率北軍三部校尉出征鎮壓。


    至於登聞鼓,也是在年初,長安田氏嫡長子,現任少府屬下主爵都尉田蘭,因其父怨死之故而擊響。


    當是時,當今劉弘於北闕麵見長安百姓,開少府存糧以濟糧缺,便已出乎了朝臣百官的意料。


    說白了,登聞鼓響這種事,在漢室還是頭一遭;類似的事上一次發生在神州大地,或許還得追溯到數百上千年之前的周朝,乃至於商朝。


    對於皇帝以天子之身,與底層百姓直接對話,作為官僚的朝臣百官,總覺得哪裏不太對···


    而現在,劉弘更是直接在朔望朝之前,宣布要在北闕宣布詔命?


    這對於漢室而言,無疑是一項重大變革。


    如果此事成為定製,那從今往後,漢室一應詔命政策,就有可能從原本‘丞相府下發至地方,地方書之以露布,以宣使民知’的程序,直接簡化到天子登北闕,宣之與百姓。


    如此一來,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都將失去在政策、詔命內容中,‘適當做出微調’的可能性;固有政治體係將被破壞,朝堂,也從過去‘議會’性質的決策者,轉變為皇帝詔命的施行者。


    “唉···”


    人群中,無數朝臣如喪考妣的搖頭歎息著,卻對此毫無辦法。


    ——現如今,除皇黨一係成員之外,其餘朝臣有一個算一個,都處於‘政治考察’的敏感狀態!


    別說跟隨陳平逼宮長樂的‘亂臣’了,就連那些穩坐牆頭,兩不相幫的中立派,此時也陷入‘如何解釋身為人臣,卻不忠於天子’的尷尬境地。


    簡而言之:現在的朝堂,自己屁股底下都沒擦幹淨。


    對於劉弘如此昭然若揭的‘擾亂朝堂’,朝臣百官根本沒有合適的立場,去勸諫劉弘‘當三思矣’。


    便是在這般壓抑的氛圍中,領銜百官前往北闕之下,等候劉弘出現的張蒼,悄然來到了當朝左相,審食其的身邊。


    昨日劉弘高調迴歸之後,除了周勃‘羞愧自盡’,皇黨一係,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


    ——強撐著保下未央宮之後,衛尉蟲達再也支撐不住,病臥在榻。


    據說,曲成侯世子連夜進入未央宮,祈求劉弘召遠在代北的秦牧迴長安,撐起曲成侯家族的場麵。


    安國侯王陵,更是在作業晚間昏厥,徹底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宮中禦醫上門診斷後,已是斷言:安國侯薨,便是五六日之內的事了。


    皇黨一係即將失去兩位重臣,使得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了漢室君臣麵前:非但是周勃、陳平為首的敵對勢力將退出朝堂,張蒼所領銜的開國功侯皇黨勢力,也將逐漸進入更新換代的交替期。


    王陵本就賦閑,且年事已高,便是亡故,對朝政也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蟲達即將留下的衛尉之位,也早已被劉弘未雨綢繆,將親信秦牧任命為衛尉丞;不出意外的話,秦牧很可能會以外戚的身份,正式成為有漢以來,最年輕的九卿——二十餘歲!


    丞相之位,原本就是左右相同立,即便陳平沒了,也有左相審食其頂上去,大不了就是將‘左’字去掉,正式成為丞相。


    真正關鍵的位置,是內史!


    光從此次齊悼惠王諸子叛亂,以及蕭關一代‘遇警’的事件中,就不難看出內史一職,在關鍵時刻所能發揮的作用——盡掌關中要道!


    在如今陳、周敵對集團徹底宣告失敗的狀況下,劉揭的下場雖尚未有定論,但內史一職,必然不會再由劉揭肩負。


    而內史,又是九卿之中最考驗能力,也最為重要的位置。


    蓋因內史所屬,幾乎涵蓋關中軍、政、民、財等一切事物,並兼‘長安令’的職責!


    用後世的話來說,漢室的內史,便可以理解為後世京城軍區司令、武裝部長、警廳廳長、京區高官、京都市長的總和。


    諺曰: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光是治理雲集漢室一半以上勳臣貴族的長安城,就足以看出內史的政治手腕。


    所以,漢家朝臣私底下流傳著一種說法:禦史大夫必可為相;而內史者,當有三公之能!


    也就是說,隻要一位漢室官員,能在內史的位置上坐穩,不惹出什麽亂子,勉強齁得住場,就已經足夠肩負三公的重擔了!


    如此光明的前途,即是機遇,也同樣是挑戰。


    對於內史這塊試金石,雖然有誌向的官僚都會向往,但也大都保持著足夠的冷靜。


    ——內史,幹得好就是三公有望,幹不好,那可就不是什麽好玩的事兒了!


    作為替天子照看關中基本盤的內史,如果沒幹好,必然會在天子心中,留下十分負麵的印象:內史都做成這樣,不堪大用啊?


    而作為兼任‘長安令’的內史,要想將勳貴雲集的長安打理的井井有條,又免不得要與在京勳貴來往。


    準確的說:要想治理好長安,就必然會得罪那些想胡作非為的徹侯勳貴!


    得罪都得罪了,結果還惡了天子,又失去了朝堂的庇護;待罷官迴家,必然會麵臨那些徹侯勳貴的報複。


    撇開國法不論,說一句‘內史沒幹好就不得好死’,一點都不誇張!


    對於這樣一個職務,絕大多數朝臣,都是以心癢難耐的狀態,強忍著口水拒絕的。


    而如今,內史一職即將空出,其人選,就成為了張蒼等皇黨成員關注的焦點。


    對內史一職,張蒼本人自然是沒有想法的——禦史大夫已然位列三公,張蒼根本沒有必要向下努力,去爭取一個九卿之位。


    其餘皇黨成員當中,秦牧幾乎預定衛尉的位置,汲忡又已出任奉常丞;撇開這兩點不說,二人也還沒有資曆出任內史。


    ——九卿其餘八個位置,可以從地方郡守兩千石升遷;但內史,幾乎都是從九卿當中選!


    如此一來,範圍就縮小到了如今朝堂的那幾位九卿之間。


    典客卿政治傾向錯誤,自身難保,自是不予考慮;宗正劉郢客身為楚王太子,不定何事就要迴國繼承王位,也不大可能出任如此要職。


    劉不疑年老,且能力有待考察;令勉又是來長安鍍金,過不了多久,就要外放至飛狐軍擔任主將。


    田叔、吳公剛升任九卿不久,撇開能力不論,資曆都遠遠不夠;衛尉蟲達又即將亡故···


    “依左相之見,內史一職,陛下當以何人任之?”


    上前稍一拜,張蒼便徑直道出自己的來意。


    但即便是詢問的口吻,張蒼也已有了答案——九卿中皇黨成員七人,簡單地排除法,就不難得出答案。


    “禦史大夫此問,老夫頗有些不解啊?”


    隻見審食其躬身一迴禮,淡笑著道:“內史多以九卿遷之;今九卿可堪此重任者,恐唯博陽侯一人矣···”


    在典客不可信任,衛尉年老將亡,奉常、宗正、郎中令皆無法出任內史,少府、廷尉資曆不足的情況下,九卿當中,就隻剩下太仆陳濞一個選擇。


    作為開國功侯,陳濞身份足夠高,資曆足夠老;從太仆轉任內史,也沒人能挑得出什麽錯。


    但這能力嗎···


    “左相借一步說話。”


    隻見張蒼附耳一聲低語,將審食其悄然拉遠了些,方壓低聲音道:“博陽侯四朝老臣,自可為九卿;然博陽侯多精於戰陣之事,略輸治民之道。”


    “且夫內史者,多為三公之備選;博陽侯年事已高,任之以為內史,恐來日三公出缺,博陽侯亦無從繼之。”


    說著,張蒼稍歎一口氣,便麵色一正:“老夫以為,內史一職,博陽侯無以勝任。”


    見張蒼一副義正言辭的模樣,審食其麵色一滯,略帶些疑惑道:“莫非內史一職,禦史大夫有賢舉之?”


    說著,審食其了然一笑:“北平侯但可直言;若君所舉之人才堪內史之責,老夫自當於陛下麵,附北平侯之舉。”


    對於張蒼,朝中眾人都隻記得其禦史大夫的身份,以及北平侯的爵位。


    但作為自高皇帝起兵之時,就追隨劉邦的老臣,審食其看得明白:張蒼最重要的身份,並非是當朝三公,亦或是徹侯勳貴。


    而是荀子門徒,執天下文學經典之牛耳的學術界巨擘!


    麵對這樣一個人,審食其自卑之餘,亦是有著崇高的敬意;對於張蒼能舉薦一位能出任內史的人才,審食其絲毫不覺得奇怪。


    在審食其期待的目光注視之下,張蒼卻是暗自一苦笑,旋即略有些不自然道:“左相誤會老夫了。”


    “內史之職,老夫卻未曾有賢才之選···”


    聽到這裏,審食其才明白過來:張蒼並不是有更合適的人選,而是單純認為,陳濞實在不合適出任內史···


    想明白這些,審食其麵上笑容略散了些,眉宇間的和善,也悄然被一絲淡然所取代。


    “既未有才勝博陽侯之選,老夫以為,北平侯還是稍安勿躁,恭聞聖訓為好。”


    說著,審食其目光中稍帶上了一絲疏離:“同為勳臣,不免相遇於宮諱之內;北平侯如此作為,待他日博陽侯知曉,終歸有傷和氣···”


    略有些冷待的丟下一句忠告,審食其便稍整衣帽,迴到朝臣聚集的位置,複又閉目養神起來。


    看著審食其的態度肉眼可見的冷淡下去,張蒼呆愣片刻,旋即無奈一下。


    “嗬,同為勳臣···”


    對於審食其口中,‘勳貴應當守望相助’的說法,張蒼可謂嗤之以鼻。


    但同為徹侯,張蒼對於勳貴階級這樣‘報團取暖’的做法,也是無可奈何。


    ——即便是換位思考,張蒼也無法斷言,在麵對那些同為徹侯,甚至比自己食邑更多,地位更高的徹侯時,自己能夠大公無私,而不顧貴族體麵。


    “唉···且罷。”


    “待日後位列相宰,再論此事吧。”


    陳濞固然不是內史的最佳人選,但作為開國老臣,陳濞也不至於做的太差。


    張蒼正於一旁自我安慰著,不遠處的審食其便不著痕跡的撇了張蒼一眼,旋即又將眼睛閉上。


    “哼!”


    “未為相,便欲插手朝政?”


    “真當老夫這左相,乃塑像不成?!!”


    暗自腹誹一番,審食其便低下頭,開始思慮起今後的朝野格局。


    若劉弘知曉審食其心中所想,必然會為審食其的‘天真’而感到愧疚。


    “天子駕臨,百官恭迎~”


    “跪~”


    一聲高亢的唱喏後,劉弘那矮小單薄的身影,終於出現在了北闕之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帝成長計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少帝成長計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