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王安石在看到書信內容之後,立刻向康采恩豎起了大拇指。
由於恩蔭的緣故,王安石的很多童年都已經拿到了官身,但他們當中真正有本領的人卻並不多見,應該像寒假那樣的官宦子弟,早就已經是從七品的定忠誠,但他還是更佩服用本事換來的試銜錄令,所以才會對康采恩如此讚賞。
不過這封信的內容可沒有到此為止,考慮到康凡即將趕赴溪上前線,皇帝特地允許他以文姿換武資,以方便他在西夏戰場展開工作。
這個把王安石激動壞了,因為按照大宋的舊有製度,這種更換資序的方式應該增加一級官品。從八品的試銜錄令,因此應該遷轉為正八品。
正八品可就跳過了小使臣的階段,直接進入了大使臣的階段。
要知道武城的官員序列當中,還有一大坨無品雜階存在。據王安石所知,如今在溪上戰場上廝殺的人當中,哪怕差遣已經到了,足夠指揮500人的指揮使,他的本官官階也有可能是不入流的三班差使,甚至有可能是大將、正名軍將之類的。
也就是說,康采恩的這位正八品武官,足夠統帥那麽兩三個指揮的兵力了。再加上他現在仍不能領取差遣,所以他實際上是以私人身份參加這場戰爭的,有個官身撐死了也隻是防人欺負罷了。
不過康采恩還是很高興的,內殿承製這個八品官職,距離諸司副使隻有兩步之遙,雖然看上去隻是個芝麻綠豆大點的官,但不可否認的是,宋朝大部分官員的品級都不高,七品八品已經算是中級官員了,有的人在官場裏混上20年,還不一定能夠拿到一個六品官——王安石這種進士出身的,官員在莫幹山上享受著巨大的便利,但他在20年之後,寄祿官也隻不過才到六品郎中而已。
這種現象和後來的明清時代有著巨大的不同,人們常說七品縣令,但在宋朝時期,選人充當縣令,隻不過需要八品而已,偶爾有的選人寄祿官雖然到了八品,但他的散官卻還在九品上呆著呢。
所以康采恩得到的這個八品武職,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個一輩子都奮鬥不上的目標了。
當然在以文抑武的大宋王朝,文官,尤其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晉升起來其實是非常容易的,至少他們在某棵年數上就占據著巨大的優勢。
而且五官在模塊的等級上也是非常慘烈的,僅僅是在六七品這個檔次上,就可以劃分為橫行和諸司使。雖然看上去隻有兩個係列而已,但是朱思始階段就可以劃分為42階,橫行序列還有12階,加起來接近60階,
根據範仲淹的說法,文官三年一遷轉,武官則需要五年,那麽純粹靠模看往上爬的話,從七品升到五品,估計得需要300年——這個隻是數學上的結論,從大宋的政治製度上來講,橫行12階以及以上的遙郡官、正任官,都是不按磨勘,隻看軍功的。
但即便如此,相較於如此漫長的模塊年限,人的一輩子也是明顯是不夠的。就算是劉幾那樣活到80的老壽星,也不夠這樣爬的,所以如果不在邊境上拿到點功勳的話,根本沒有指望進入高級將領的行列,更何況高級將領的行列當中,注定是有那麽三分之一二的人是要交給皇帝的親信的。
所以在宋朝想要成為高級將領,的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如果有邊境征戰的軍功,那麽,武將的晉升可就要比文官容易多了,一次被上級重視的邊境功勞,很有可能就會被抄轉七階,這即便是在諸司正使——此階段磨勘遷轉也可以一次五階——當中,也是毫無疑問的坐上了升官的快車道。
如果身處諸司副使當中,更是有可能一下子跳過21階,直接升任對應的諸司正使。
這樣的競爭方式在和平時期是看不到的,因為這是掌權者用來激勵中低層武官專心戰事的手段。
至於對武官來說,他們在製度設計上怎樣花費心思根本就不重要,因為戰爭是有生死的,升官發財這種東西,隻有活著迴來才能夠拿到手裏,如果戰死沙場,那就隻能為天下笑了。
大方有些心思的武將,反而要格外提醒自己,不能因為戰勝之後就能唾手可得的連續晉升,而忽略了敵人的強大,否則的話,被轉化為軍功的就不是敵人的人頭,而是自家的了。
所以說,宋朝的武將很少有單開變性的,但文臣反而有不少這樣的情況。
不過康采恩可懶得在乎這些事情,文資換武資這件事情雖然是從天而降,但他恰好可以借助這次機會提高一下自己在官場上的地位,隻是不知道,在結束這次戰爭之後,能不能順利的將自己的官資給換迴來,畢竟文官在這大宋王朝才是最有地位的一批人。
不過這大概也是清理合一之後的事情了,說不定在最近這幾年裏,皇帝還會把他安排到其他的地方去,尤其是在他展現出自己的軍事實力之後,這樣的事情恐怕更不會缺少。
不過現在的他完全沒有必要杞人憂天,畢竟他在杭州的這幾天裏還有好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去辦。
首先,之前在汴京城裏見過的那位杭州海商,曾經給他留過一封信,通過那封信可以找到那位海上在杭州的住址。你為什麽尋找那位海商,當然是希望他能夠幫個忙,在杭州本地找尋兩位不世出的人才。
這兩個人才一個叫做錢乙,另外一個叫做沈括,而那名海上的名字倒是沒有被康采恩記住,但他那個兒子的名字,康采恩倒是記得清楚。
孫忠。
隻不過當康采恩趕到孫家的時候,情況好像出現了某些變故。
在這座緊緊關閉著大門的院落門口,康采恩從門房那裏得知,這位姓孫的大商人近些天來竟然染上了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醫治的話,說不定將會一命嗚唿。
由於恩蔭的緣故,王安石的很多童年都已經拿到了官身,但他們當中真正有本領的人卻並不多見,應該像寒假那樣的官宦子弟,早就已經是從七品的定忠誠,但他還是更佩服用本事換來的試銜錄令,所以才會對康采恩如此讚賞。
不過這封信的內容可沒有到此為止,考慮到康凡即將趕赴溪上前線,皇帝特地允許他以文姿換武資,以方便他在西夏戰場展開工作。
這個把王安石激動壞了,因為按照大宋的舊有製度,這種更換資序的方式應該增加一級官品。從八品的試銜錄令,因此應該遷轉為正八品。
正八品可就跳過了小使臣的階段,直接進入了大使臣的階段。
要知道武城的官員序列當中,還有一大坨無品雜階存在。據王安石所知,如今在溪上戰場上廝殺的人當中,哪怕差遣已經到了,足夠指揮500人的指揮使,他的本官官階也有可能是不入流的三班差使,甚至有可能是大將、正名軍將之類的。
也就是說,康采恩的這位正八品武官,足夠統帥那麽兩三個指揮的兵力了。再加上他現在仍不能領取差遣,所以他實際上是以私人身份參加這場戰爭的,有個官身撐死了也隻是防人欺負罷了。
不過康采恩還是很高興的,內殿承製這個八品官職,距離諸司副使隻有兩步之遙,雖然看上去隻是個芝麻綠豆大點的官,但不可否認的是,宋朝大部分官員的品級都不高,七品八品已經算是中級官員了,有的人在官場裏混上20年,還不一定能夠拿到一個六品官——王安石這種進士出身的,官員在莫幹山上享受著巨大的便利,但他在20年之後,寄祿官也隻不過才到六品郎中而已。
這種現象和後來的明清時代有著巨大的不同,人們常說七品縣令,但在宋朝時期,選人充當縣令,隻不過需要八品而已,偶爾有的選人寄祿官雖然到了八品,但他的散官卻還在九品上呆著呢。
所以康采恩得到的這個八品武職,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個一輩子都奮鬥不上的目標了。
當然在以文抑武的大宋王朝,文官,尤其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晉升起來其實是非常容易的,至少他們在某棵年數上就占據著巨大的優勢。
而且五官在模塊的等級上也是非常慘烈的,僅僅是在六七品這個檔次上,就可以劃分為橫行和諸司使。雖然看上去隻有兩個係列而已,但是朱思始階段就可以劃分為42階,橫行序列還有12階,加起來接近60階,
根據範仲淹的說法,文官三年一遷轉,武官則需要五年,那麽純粹靠模看往上爬的話,從七品升到五品,估計得需要300年——這個隻是數學上的結論,從大宋的政治製度上來講,橫行12階以及以上的遙郡官、正任官,都是不按磨勘,隻看軍功的。
但即便如此,相較於如此漫長的模塊年限,人的一輩子也是明顯是不夠的。就算是劉幾那樣活到80的老壽星,也不夠這樣爬的,所以如果不在邊境上拿到點功勳的話,根本沒有指望進入高級將領的行列,更何況高級將領的行列當中,注定是有那麽三分之一二的人是要交給皇帝的親信的。
所以在宋朝想要成為高級將領,的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如果有邊境征戰的軍功,那麽,武將的晉升可就要比文官容易多了,一次被上級重視的邊境功勞,很有可能就會被抄轉七階,這即便是在諸司正使——此階段磨勘遷轉也可以一次五階——當中,也是毫無疑問的坐上了升官的快車道。
如果身處諸司副使當中,更是有可能一下子跳過21階,直接升任對應的諸司正使。
這樣的競爭方式在和平時期是看不到的,因為這是掌權者用來激勵中低層武官專心戰事的手段。
至於對武官來說,他們在製度設計上怎樣花費心思根本就不重要,因為戰爭是有生死的,升官發財這種東西,隻有活著迴來才能夠拿到手裏,如果戰死沙場,那就隻能為天下笑了。
大方有些心思的武將,反而要格外提醒自己,不能因為戰勝之後就能唾手可得的連續晉升,而忽略了敵人的強大,否則的話,被轉化為軍功的就不是敵人的人頭,而是自家的了。
所以說,宋朝的武將很少有單開變性的,但文臣反而有不少這樣的情況。
不過康采恩可懶得在乎這些事情,文資換武資這件事情雖然是從天而降,但他恰好可以借助這次機會提高一下自己在官場上的地位,隻是不知道,在結束這次戰爭之後,能不能順利的將自己的官資給換迴來,畢竟文官在這大宋王朝才是最有地位的一批人。
不過這大概也是清理合一之後的事情了,說不定在最近這幾年裏,皇帝還會把他安排到其他的地方去,尤其是在他展現出自己的軍事實力之後,這樣的事情恐怕更不會缺少。
不過現在的他完全沒有必要杞人憂天,畢竟他在杭州的這幾天裏還有好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去辦。
首先,之前在汴京城裏見過的那位杭州海商,曾經給他留過一封信,通過那封信可以找到那位海上在杭州的住址。你為什麽尋找那位海商,當然是希望他能夠幫個忙,在杭州本地找尋兩位不世出的人才。
這兩個人才一個叫做錢乙,另外一個叫做沈括,而那名海上的名字倒是沒有被康采恩記住,但他那個兒子的名字,康采恩倒是記得清楚。
孫忠。
隻不過當康采恩趕到孫家的時候,情況好像出現了某些變故。
在這座緊緊關閉著大門的院落門口,康采恩從門房那裏得知,這位姓孫的大商人近些天來竟然染上了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醫治的話,說不定將會一命嗚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