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此言意為……意為……”
儒學社駐地,王執心捧著一卷玉書盤膝著,身前是端木賜、曾參與顏淵,而在三者的背後,則是相當大一批身著青衣的長安塾學子。
這些學子裏有的身上有著靈元波動,有的則沒有,顯然是文院與真院的學子並存。
儒學社在長安發展得極好,仿佛具備著一種難以形容的生命力,乃至於一些不在長安塾裏頭的文人墨客,都有意接觸這門有些嶄新的學說。
王執心正神情肅穆地解釋著手中玉書裏所記載的大道至理,在常人看不見的境地裏,一根根微弱的靈光紐帶自他身上分化而出,與這些在坐下靜聽的學子建立了某種朦朧的聯係。
某種仿佛從未出現於此界之中、陳雜於天地之間、分屬人道的氣機默默滋長著,仿佛產生著某種微妙的聯係。
恰巧是進入狀態之時,王執心大聲昂揚地誦念著,原本就難以做表情的臉上更顯得肅穆,眾學子仿佛也漸入佳境,沉入了於道與理的共鳴之中,如癡如醉。
但是正在此刻,王執心卻好似感受到了什麽一般,停住言語,下意識抬首看向天空,又往鎮安的方向望了幾眼。
“王師,怎麽了?”
人群之中有學子代眾人說出疑惑。
王執心迴過神來,擠出一個笑容——
“無事……
不過執心可當不得這老師之稱,這位兄台切莫折煞了王某。”
他站起身來,一捧大袖,作下深深一躬。
“然而王師教過我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學子迴應道。
“是啊,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是極是極,無論是張少郎立儒學社,還是諸君子答疑解惑,亦或者是端木兄、顏兄、曾兄處理諸般事,再到了現今,王兄不吝傳道,對我等而言,都可以為師了。”
“要我看,我等雖然私下以兄台相交,但若到了如今天這般講道之時,對幾位以老師相稱,也並不過分。”
這些學子原先可能隻是為了人脈交際或是各種目的聚在一起,然而在王執心近幾日傳道之後,他們卻切實感受到了儒學社帶給他們的好處,也被這種極具感染力的學說吸引。
不為別的,他們也和當時的端木賜等人一樣,切實感受到了儒學所帶給他們的好處,使修行者神魂凝練澄澈,使凡俗親和天地靈息,推開大門,這是何等逆天的功用?!
偏偏是這種東西,王執心與張清和毫不吝嗇的分享了出來。
這些普通的學子自認為做不到,但是並不妨害他們對張清和與王執心的崇敬。
“罷了……罷了……”
王執心也是不拘於世俗眼光的人,更是懶得花費心力去推辭。他更是想起張清和在玉令裏頭默默囑咐的那番話語——
“往後,你才是儒士之間的執牛耳者。”
王執心重新坐迴蒲團,手中玉書攤開,他剛才明明白白感受到了許冬出事的那夜,那種十分親切熟悉,又仿佛來自於不可知高天之上,難以揣摩的大道氣息,心知是太素上尊又有了動作。
他略略沉吟了一會,向著靜待著他繼續宣講的一眾學子說道:
“這些學說也並非由執心提出,但是執心也希望盡自己綿薄之能,與各位一齊,將儒學發揚光大。”
“莫不真是少白先生首創?又或者是張少郎借了少白先生的口說出來?”
又學子好奇地問道。
王執心聽到李少白之言時不著痕跡地搖了搖頭,等到後頭提起張清和時,他反而也有一些猶疑了,不過也隻是片刻,他便又搖頭否定起來。
“那……?”
眾學子疑惑,大部分人也印證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相必是來自於某尊前輩高人的傳承,不然怎麽會有如此逆天的效用。
“這門學說不知是何方高人所立啊?”
王執心麵對一眾人等的發問,也沒有過多的思慮,他心底早已打好了底稿。
雖然端木、顏淵等人也有些困惑地看著他,但是王執心依舊是老神在在,默默地翻著張清和交與他的玉書。
他理了理嗓子,一字一字仿佛重若千均一般吐露而出——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上天將以素子為木鐸。
子素子,吾道之至聖先師也!”
王執心也沒有待得眾人再問及素子是何許人也,又開始默默誦起經由他整合的儒家經典,他權且讓這群學子默默去猜,素子二字本就值得玩味了,思維善於發散者,未嚐就不能牽扯到李少白、張清和的身上。
然而實際上在王執心的立場上來看,自他說出“素子”二字開始,便仿佛給儒士一道確立了一個明確的源流,接駁著他與太素的那根靈光紐帶的光芒頓時不止清明了一星半點。
天地之間雖然沒有過大的反應,仿佛被困住一般,生出一種異樣的憋悶感,但是那種獨屬於儒士的氣機開始誕生在天地之間。
王執心靜誦經文的肅穆神色上難得地沾上了一絲喜意。
天地之間那股子莫名的氣韻匯聚得更甚,甚至連同有些對儒學理解得較為深刻的學子,都能夠明確感受到自己身周那種異樣的改變。
這種改變自不必說,是好的方向,他們變得更為能夠凝神靜氣,易於進入修行的狀態了。
“執心還有一件事想要和諸位兄台商量。”
王執心講完今日的經義,在眾人意猶未盡的神色之間言語道。
“王師請講。”
眾人說得很整齊,對於拿出這般法門交與他們的王執心來說,他們可以說是心悅誠服了。
“執心最近所得頗豐,近幾日又恰巧閑來無事,諸位若是想要聽執心嘮叨的,近七日這個時候,執心都會在社裏恭候。”
王執心話音剛落,不少人心頭一喜。
“還有,執心覺得既然我儒學社要貼近民生,那麽必不能將生民拒之門外,日後執心再分享所得,長安有心向學著,皆可聽得!”
王執心在一眾人驚愕的目光之中站起,望向長安北——那頭是鎮安關所在。
他頗為憂慮地沉下心思……
張兄,我隻能幫到這裏了……
此言意為……意為……”
儒學社駐地,王執心捧著一卷玉書盤膝著,身前是端木賜、曾參與顏淵,而在三者的背後,則是相當大一批身著青衣的長安塾學子。
這些學子裏有的身上有著靈元波動,有的則沒有,顯然是文院與真院的學子並存。
儒學社在長安發展得極好,仿佛具備著一種難以形容的生命力,乃至於一些不在長安塾裏頭的文人墨客,都有意接觸這門有些嶄新的學說。
王執心正神情肅穆地解釋著手中玉書裏所記載的大道至理,在常人看不見的境地裏,一根根微弱的靈光紐帶自他身上分化而出,與這些在坐下靜聽的學子建立了某種朦朧的聯係。
某種仿佛從未出現於此界之中、陳雜於天地之間、分屬人道的氣機默默滋長著,仿佛產生著某種微妙的聯係。
恰巧是進入狀態之時,王執心大聲昂揚地誦念著,原本就難以做表情的臉上更顯得肅穆,眾學子仿佛也漸入佳境,沉入了於道與理的共鳴之中,如癡如醉。
但是正在此刻,王執心卻好似感受到了什麽一般,停住言語,下意識抬首看向天空,又往鎮安的方向望了幾眼。
“王師,怎麽了?”
人群之中有學子代眾人說出疑惑。
王執心迴過神來,擠出一個笑容——
“無事……
不過執心可當不得這老師之稱,這位兄台切莫折煞了王某。”
他站起身來,一捧大袖,作下深深一躬。
“然而王師教過我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學子迴應道。
“是啊,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是極是極,無論是張少郎立儒學社,還是諸君子答疑解惑,亦或者是端木兄、顏兄、曾兄處理諸般事,再到了現今,王兄不吝傳道,對我等而言,都可以為師了。”
“要我看,我等雖然私下以兄台相交,但若到了如今天這般講道之時,對幾位以老師相稱,也並不過分。”
這些學子原先可能隻是為了人脈交際或是各種目的聚在一起,然而在王執心近幾日傳道之後,他們卻切實感受到了儒學社帶給他們的好處,也被這種極具感染力的學說吸引。
不為別的,他們也和當時的端木賜等人一樣,切實感受到了儒學所帶給他們的好處,使修行者神魂凝練澄澈,使凡俗親和天地靈息,推開大門,這是何等逆天的功用?!
偏偏是這種東西,王執心與張清和毫不吝嗇的分享了出來。
這些普通的學子自認為做不到,但是並不妨害他們對張清和與王執心的崇敬。
“罷了……罷了……”
王執心也是不拘於世俗眼光的人,更是懶得花費心力去推辭。他更是想起張清和在玉令裏頭默默囑咐的那番話語——
“往後,你才是儒士之間的執牛耳者。”
王執心重新坐迴蒲團,手中玉書攤開,他剛才明明白白感受到了許冬出事的那夜,那種十分親切熟悉,又仿佛來自於不可知高天之上,難以揣摩的大道氣息,心知是太素上尊又有了動作。
他略略沉吟了一會,向著靜待著他繼續宣講的一眾學子說道:
“這些學說也並非由執心提出,但是執心也希望盡自己綿薄之能,與各位一齊,將儒學發揚光大。”
“莫不真是少白先生首創?又或者是張少郎借了少白先生的口說出來?”
又學子好奇地問道。
王執心聽到李少白之言時不著痕跡地搖了搖頭,等到後頭提起張清和時,他反而也有一些猶疑了,不過也隻是片刻,他便又搖頭否定起來。
“那……?”
眾學子疑惑,大部分人也印證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相必是來自於某尊前輩高人的傳承,不然怎麽會有如此逆天的效用。
“這門學說不知是何方高人所立啊?”
王執心麵對一眾人等的發問,也沒有過多的思慮,他心底早已打好了底稿。
雖然端木、顏淵等人也有些困惑地看著他,但是王執心依舊是老神在在,默默地翻著張清和交與他的玉書。
他理了理嗓子,一字一字仿佛重若千均一般吐露而出——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上天將以素子為木鐸。
子素子,吾道之至聖先師也!”
王執心也沒有待得眾人再問及素子是何許人也,又開始默默誦起經由他整合的儒家經典,他權且讓這群學子默默去猜,素子二字本就值得玩味了,思維善於發散者,未嚐就不能牽扯到李少白、張清和的身上。
然而實際上在王執心的立場上來看,自他說出“素子”二字開始,便仿佛給儒士一道確立了一個明確的源流,接駁著他與太素的那根靈光紐帶的光芒頓時不止清明了一星半點。
天地之間雖然沒有過大的反應,仿佛被困住一般,生出一種異樣的憋悶感,但是那種獨屬於儒士的氣機開始誕生在天地之間。
王執心靜誦經文的肅穆神色上難得地沾上了一絲喜意。
天地之間那股子莫名的氣韻匯聚得更甚,甚至連同有些對儒學理解得較為深刻的學子,都能夠明確感受到自己身周那種異樣的改變。
這種改變自不必說,是好的方向,他們變得更為能夠凝神靜氣,易於進入修行的狀態了。
“執心還有一件事想要和諸位兄台商量。”
王執心講完今日的經義,在眾人意猶未盡的神色之間言語道。
“王師請講。”
眾人說得很整齊,對於拿出這般法門交與他們的王執心來說,他們可以說是心悅誠服了。
“執心最近所得頗豐,近幾日又恰巧閑來無事,諸位若是想要聽執心嘮叨的,近七日這個時候,執心都會在社裏恭候。”
王執心話音剛落,不少人心頭一喜。
“還有,執心覺得既然我儒學社要貼近民生,那麽必不能將生民拒之門外,日後執心再分享所得,長安有心向學著,皆可聽得!”
王執心在一眾人驚愕的目光之中站起,望向長安北——那頭是鎮安關所在。
他頗為憂慮地沉下心思……
張兄,我隻能幫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