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饑餓的盛世(出書版) 作者:張宏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章 統治風格劇變——孝賢皇後之殤
乾隆的諸多世界第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壽命89歲,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一 長恨歌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乾隆作詩,確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鍾一首。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裏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禦製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裏一擰就出來的,隻能是自來水。由於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隨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裏,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才完成了一首禦製詩。事雖誇張,卻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乾隆許多“禦製詩”的“創作”過程。事實上,為了記日記方便,乾隆皇帝什麽時間都可以寫詩,什麽事都可以入詩,為了押韻對稱,任意增詞減字,創作出了不少中國詩歌史上最沒有詩味的“詩歌”。比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一般人無法讀懂的“詩”: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頭兩句,對曆史特別熟悉的讀者也許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內閣每隔一天送給皇帝一次閣報,通報國家大事小情。今天的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可是後兩句如果不看詩注,任您知識多麽淵博,也不可能讀懂:過幾小時,皇帝又接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情,看來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更加喜人啊!
當然,任何事情總歸會有例外,在寫作四萬多首平庸作品的過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帶著寫出了一些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悼亡”。比如下麵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禦製詩二集》)
一個獨眠之夜,皇帝突然夢到了死去的妻子。悄然而來,驀然而去,隻是告訴皇帝,她在那個世界裏過得很平安,囑咐皇帝不要惦記。除此之外,就是打聽婆婆和孩子的情況,叮嚀他用心照料。一覺醒來,皇帝已經淚透枕巾,隻聽到風吹帷幔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宮殿的寂寞悲涼。皇帝不禁悲問:當初慧賢皇妃去世後也曾入我夢,不過好在夢中哭醒後,還有你在身邊溫柔地勸慰。如今,再也沒有你這樣的人可以安慰我,我隻能一個人在漫漫長夜承擔痛苦……
這首哀婉動人的詩,真切樸實,不輸於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其中透露的情味,更像是愚夫愚婦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而不像擁有三千粉黛的皇帝所作。這首詩證明,乾隆確係一深情之人。
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結發妻子孝賢皇後的。
愛情是突如其來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心中未來的繼承人弘曆虛歲已滿17。如果生活在今天,不過是高二的學生,然而在清代,這正是皇子結婚的最佳年齡。為弘曆選妃,其實就是為大清挑選未來的皇後,雍正煞費苦心。
理所當然,新娘出身名門。她比乾隆小一歲,姓富察氏,在漢語裏又被譯作“傅察”“富爾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清一代,這個姓氏名臣輩出,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富察氏的遠祖旺吉努追隨努爾哈赤,在統一戰爭中頗有戰績,曾祖哈什屯是順治皇帝的親近大臣,深得皇帝信任。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主掌一朝財政,父輩兄弟四人皆身居高位:二伯父馬齊一度是康熙朝最有權勢的滿族大臣,大伯父馬斯喀也曾任平北大將軍,屢立戰功。隻有官至察哈爾總管的父親李榮保在兄弟當中官位最低。
至於富察氏本人,郎世寧為她所繪的油畫大像存留至今。從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皮膚白皙,目光清澈,算不上妖豔奪目的國色天香,可稱得上平正端凝的中上之姿。畫像上的她神態溫婉平和,毫無張揚驕矜之氣,顯示出良好的風度和修養。
她獨一無二,僅僅是因為她是第一個。第一次永遠是最美好的,它不可複製。即使富察氏隻是一個平凡的女子,然而由於她與乾隆攜手經曆了人生的那麽多新鮮,她也注定會成為乾隆心中的唯一,永遠無人可以取代。就像小王子的那朵花確實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事實上她處於五千株和她一模一樣的花兒之中。原因就是因為她是他的第一朵:“她比你們所有的花總合起來還要重要得多。因為我給她澆水。因為我把她罩在玻璃罩子裏麵。因為我用屏風把她保護起來。因為我是為了她才殺死那些毛毛蟲的。因為是我在諦聽她傾訴哀愁,或是自誇自讚,或是有時甚至一聲不吭。因為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
更何況,富察氏絕非一個平凡的女子。她是草叢中的玫瑰,雞群中的鳳凰,她的出類拔萃一目了然。正像八字所說,“占得妻星最賢最能”,乾隆確實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幸運之人。
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格。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乾隆忙於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內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鬱。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泄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馳,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史書關於富察氏的生平細節記載極少。因為體例所限,《清史稿》隻為她留出了數百字的位置。幸運的是,就在寥寥無幾的刻板文字當中,我們依然能讀出她的特別:富察氏雖然是大家閨秀,卻從來不愛在自己的臉上精耕細作,也厭惡金銀珠寶之類的華麗惡俗,成為皇後後仍然如此。《清史稿》說,皇後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
皇後非常善於體會皇帝的心情。一年秋天,在塞外行圍,皇帝無意間和皇後聊起,祖宗們在關外之時,艱難創業,非常節儉,衣袖上用鹿尾絨毛緣個邊就算很好的裝飾了,哪像今天這些八旗子弟爭相誇奢競富,鑲金戴銀。皇帝順口說了這麽幾句話,沒想到皇後卻記在心裏,迴京後,特意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皇帝十分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皇後為人大度,處事公平,辦事有條有理。龐大的後宮,被她處理得安寧靜謐,上上下下的宮人對她都心悅誠服。
對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後更是關懷備至,事必躬親。有一次乾隆身上長了個癤子,經醫治初愈,百日之內須經常換藥。富察氏特意把寢具搬到皇帝寢宮側室,每天親自奉茶倒水,照料皇帝換藥,從無懈怠。直到皇帝完全康複,才迴本宮。(《清史稿·後妃傳》)
最能體現皇後賢惠的,就數她對待皇太後的態度了。眾所周知,太後出身卑賤,一開始不過是個粗使丫頭,年紀雖長,仍然終日大說大笑,不改本色。而皇後出身名門,知書識禮,一舉一動,都透出骨子裏的高雅。這娘倆氣質風度迥異,按理說相處起來有點難度。可是皇後從心裏把婆婆當成媽媽,關心照顧無微不至。正因為太後出身低微,所以她在太後麵前特別注重禮貌,遇到太後吃飯更衣,她都親自照顧,不讓別的宮女伸手。太後微有不適,她徹夜不眠,在跟前伺候。想不到大家閨秀出身的皇後能吃得了這份苦,後宮上下對此都十分佩服。因此,婆媳關係處得異常融洽,老太太一日也離不了媳婦。對於以孝為天的乾隆,這一點確實給了他極大的安慰。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人並不容易,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即使對於皇帝來說也是如此。弘曆為人,既誌大心雄,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覺地高己卑人,是一個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沒有幾個。然而對這個結發妻子,他卻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在皇後容貌褪色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然而皇後卻依然深深地吸引著皇帝。皇後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他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隨著歲月流逝,皇帝日漸覺得皇後的嫻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適著他的政治體溫。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相互能讀懂對方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內心需要。正是因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處理國務,把大清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
然而,“天道忌全”,特別完美的事物,總有特別不完美的一麵相隨。
傳統社會中,女人幸福與否,一半決定於她有沒有兒子。
有人說,一個男人真愛一個女人的標誌,是特別想和她生一個孩子。
弘曆就是這樣,從結婚的第一天起,他就盼著富察氏能給他生一個兒子。一方麵,他深知隻有兒子才是女人根本的依靠;另一方麵,他堅信他和她的結晶一定是天底下最完美、最聰慧、最有福氣的孩子。
結婚一年又三個月後,富察氏順利地生育了長女。雖然是女兒,皇室上下也興奮異常,因為這證明富察氏生育能力正常。
可惜的是,這個女孩隻活了十四個月。雖然那是一個嬰兒死亡率極高的時代,此事還是給了弘曆夫婦十分沉重的打擊。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此時富察氏已經再次懷孕,對下一個孩子的期盼衝淡了人們的悲傷。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弘曆的嫡長子出生。這是一件特大喜事,連雍正皇帝都為之喜形於色,親自為之命名為永璉。璉者,宗廟之器也。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敏感的弘曆看來,這顯然暗寓承繼宗廟之意。
更何況這個孩子太惹人喜愛了。他正如人們所期望的,綜合了父親和母親的優點:臉形輪廓和嘴巴像父親,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和秀挺的鼻子則像母親。隨著一天天長大,這個孩子的聰明可愛也越來越引人注目,才三四歲,弘曆就開始教他讀書識字,他居然過目不忘,不到五歲,就認識了數百個字。乾隆後來說,這個孩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也許是永璉這個名字帶來的運氣,僅僅十個月後,皇後又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兒女雙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剛剛即位不久的皇帝迫不及待地辦理了立儲大事。他召集重臣,宣布仿照皇考成式,秘密建儲,將皇儲之名親手密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斯時皇帝年紀不過二十又六,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鍾愛某個兒子了。雖說是秘密建儲,儲君為誰,卻是個公開的秘密。
一旦一個人感覺自己太幸福了,那麽滅頂之災就可能從天而降。就在初登皇位的乾隆躊躇滿誌,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際,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月底,九歲的嫡子永璉患上了感冒。一開始誰也沒有注意,孰料幾天之後病情轉重,高燒不退,竟於十月二日死去。
這完全是一個晴天霹靂。
第一個女兒去世,乾隆和富察氏雖然悲痛,卻並不致命。這個兒子的去世,卻幾乎摧垮了富察氏。她大病一場,體重驟減,幾天之內,形銷骨立。皇帝十分擔心,天天過來探視。然而富察氏的與眾不同就在此時顯露出來,在皇帝麵前,她從不流露內心的悲傷,反而沒話找話,和皇帝聊東聊西,以減輕皇帝內心的痛苦。為了不讓婆婆擔心,剛剛能下床,她就一如往日,日日到婆婆處問安。體力剛剛恢複,她又擔當起管理後宮的大任。
皇帝隻能通過辦好孩子後事的方式,給自己和皇後以安慰。他宣布,這個孩子的喪事,要按皇太子之禮,高規格辦理。他傳諭大臣們說:二阿哥永璉乃是皇後所生的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當日有幸蒙我父皇親自命名為永璉,已經暗示他將來會繼承宗器,接續大統。我登基之後,已經密立為太子。如今喪可,著俱照皇太子儀注進行。(《清高宗實錄》)
永璉去世後,皇帝和皇後同寢的次數比以前更加稠密了。皇帝很清楚,隻有讓皇後再生一個兒子,才是對她的最大安慰。然而,由於生了一場大病,體氣變更,一轉眼七年過去了,皇後仍然沒能懷孕。皇帝、皇後百般許願祈禱,仍是無用。
在經受七年折磨之後,上天終於再次降恩。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皇後在千盼萬盼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名永琮。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但他對此子仍然愛如珍寶,也許是父親的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雖然沒有親書密旨,但人們普遍認定,這個孩子將來毫無疑問會成為大清國的繼承人。
燦爛的笑容又一次出現在富察氏臉上。這個孩子所得到的關心照顧,可謂無以複加。皇後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他身上,日日不離。
正因如此,再一次的打擊才顯得更深重。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年僅兩歲的永琮又因天花而亡。
乾隆一時迴不過神來,他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上天為什麽要這麽懲罰他。
定下神來之後,他發了一封諭旨:皇七子永琮,天生有異相。太後因為他是正嫡,又聰明異常,所以最為鍾愛。我也想以他為繼承人。我即位以來,敬天勤民,自問並未得罪天地祖宗,然而為什麽正嫡子嗣一再早亡?難道是因為我朝自定鼎中原以來,曆代皇帝都非正嫡繼統。而我必欲以嫡子繼統,獲得先人沒能獲得的福分,因此一線妄求之心,遂啟如此之禍?(《清高宗實錄》)
這個解釋,今人聽起來有些可笑,然而當日乾隆是深信的。否則深信天命的他無法理解上天為什麽會一再給他以如此沉重的打擊。
雖然生前沒有被立為太子,永琮的喪事仍然辦得遠優於普通皇子。皇帝的解釋是“但念皇後出身名門,作為兒媳,在父皇生時,雖然沒能伺候多長時間,但這些年侍奉太後,承歡致孝,備極恭順,無微不至。作為皇後,則恭儉寬仁,可稱得上賢後。她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清高宗實錄》)
這道諭旨怎能真正安慰皇後,然而皇帝所能做到的隻有如此了。幸運的是,皇後這次沒有像上一次那麽大病一場。她默默地把悲傷藏在心中,表現得異常冷靜堅強。在皇子喪過後,她即一如常態,言笑如初,令皇帝驚訝不已。
永琮去世後兩個月,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皇帝準備開始他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東巡,這是上年六月份就確定而且布告天下的。
即位以來,除了祭祖和熱河秋狩外,皇帝一直忙於朝政,還沒有巡視過國土的其他地方。辛苦了13年後,國勢平穩,人民安定,他終於有時間到曲阜拜祭至聖先師孔子了。這是他早已計劃好的一個重大舉動。
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重要原因,太後一直有一個夢想,想登一迴泰山。
準備工作進行了半年,耗資巨大,按期完成。現在隻剩下一個問題讓皇帝有點猶豫不決:帶不帶上皇後?以前皇帝出門,皇後總是陪在身邊,更何況這次太後要去。皇上一路要主持許多儀式,照顧太後的任務非皇後莫屬了,因此皇後堅持要求參加。
愛子夭折後,皇後表麵上雖然一如平常,皇帝卻很清楚她表麵的堅強下內心的憔悴。皇後雖未大病,卻是小病不斷,身體相當虛弱。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從北京到山東轉一圈,體力稍差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而且,就在出發前一個月,欽天監官員奏陳:“客星見離宮,占屬中宮有眚。”
“離宮”,是天上名為離宮的六顆星。乾隆十二三年之交,一顆忽明忽暗、時隱時現的所謂“客星”出現在離宮六星之中,是為天象異常,占星家們以為它預示中宮皇後將有禍殃臨頭。
閱讀曆代中國史書,你會發現許多諸如此類的超自然現象。中國古人相信天人合一,對於那些年代久遠的“行星合月”“五星連珠”預兆了人間政治之類的離奇傳說,我們一概可以以迷信視之,然而乾隆十三年年初欽天監的這個奏陳,卻被曆史檔案證明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對天命頗為迷信的乾隆對這一事件十分重視,然而稍一轉念,他以為這是因為“皇後新喪愛子”而已,並不預示皇後本身將有什麽大礙。
上路後,皇帝感覺到帶皇後出來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一路上春風浩蕩,一家人心情都極好。皇後那失去光彩已久的眼睛明亮起來,一路笑聲不斷。皇帝心情也跟著更加明亮。祭禮結束,一家人又前往泰山,皇帝、皇後一同侍候老太太登上了玉皇頂。
三月初三日,新雪初晴,皇帝詩興大發,作了一首難得的清新之作:
又值佳辰三月三,春光馬上好吟探。
雲中隱約山含黛,雪後熹微天蔚藍。
花屋菜畦圍郭外,竹籬茅舍學江南。
蘭亭即景思臨本,肥瘦諸家未易諳。
不過樂極生悲,這場令皇帝興奮不已的新雪,卻讓皇後感冒了。皇帝急忙在濟南安頓下來,讓皇後安心養病。在濟南一待就是三天,皇後卻不見好轉,發燒不止。皇帝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皇後一再勸皇帝迴京。皇後深知,皇帝出行,每一站都有詳細的計劃,打破計劃,在濟南多住一天,就意味著給濟南地方增添無數壓力。況且東巡計劃已經完成,讓皇太後和眾多王公大臣僅僅因為等自己而長住濟南,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她反複催皇帝起程,說反正到了德州就能上船,水程迴京也很安穩,怕什麽呢?畢竟不過是一場感冒而已。
皇帝反複權衡,終於同意了皇後的請求。好在從七日到十一日,從濟南到德州,皇後的病情一直平穩,經受住了陸路的顛簸。坐上了船,皇帝長出了一口氣,終於有心情觀賞窗外的景色了。皇帝記得,剛出京時,德州柳樹剛染了一點新綠,而今河岸已經是綠雲紅雨,春色縱橫。不料,就在皇帝欣賞運河春色,打算作詩的時候,太監神色不安地來到皇帝身邊,通報皇後身體又覺不安了。
皇帝一驚,立刻起身,來到皇後的畫舫。皇後臉色蒼白,渾身冰冷,見了皇帝勉強一笑,說:“你怎麽又來了,我沒什麽大事。”一語未了,人已經昏了過去。
皇帝立足不穩,險些跌倒。十多名禦醫一齊被召上青雀舫。黃昏時分,皇後在皇帝的凝視中去世了。
乾隆畢竟是乾隆。作為皇帝,他沒有時間來心懷悲痛。有無數事情需要他安排:他要安排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護送太後禦舟先行迴程,他要安排皇後葬禮,他要親自起草宣布皇後之喪的明發諭旨……等這一切都忙完,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眾大臣都散去,隻剩下皇帝一個人。陪伴皇帝的,隻有船外運河嘩嘩的水聲。皇帝一分鍾也睡不著,他拿起紙筆,寫下三首挽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夫妻恩情二十二載,治理後宮共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一切突然都化成春風一夢,飄散於運河河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壼盡欽賢。(太後平日總稱你孝順,嬪妃也無人不欽服你的賢惠)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從此不忍再讀詩經中的《關雎篇》,因為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往年冬夏時節,也會暫時分別)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這迴成了永訣,相見不再有期)
幃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你的衣服還掛在床邊,帷帳裏卻空寂無人)
迴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就在不久前我們還對坐在這裏,共同迴憶去世不久的嬌兒)
愁喜惟子共,寒暄無刻忘。(喜則同喜,憂則共憂,對我你永遠是那麽體貼溫柔)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巾幗之中你是那麽出類拔萃,後宮無人不追念你的遺澤)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兩個男孩都不幸夭折,今天一個女兒又失去了母親)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這一切實在讓人不願迴憶,擲筆長歎,黯然神傷!)
(《禦製詩二集》)
皇帝方寸已亂,挽詩隻是實述,文筆未見出色。然而多少總算是宣泄了一點內心的悲楚。草草寫罷,皇帝才朦朧睡了半個時辰。
事實上,皇後剛剛去世之時,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驚。真正徹骨的悲痛,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襲來。
結發22年,他和皇後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對方的一部分。在皇後離去的半年之內,表麵上,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樣經常突然襲上心頭,悲痛的巨流頻頻卷起,讓皇帝怎麽也坐不下去,經常處理不下去任何事務。一連數月,皇帝都睡不實覺,動不動就覺得皇後還在身邊,頻頻驚醒。太監注意到,一向嚴謹精明的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麽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折。有時剛說過的話,轉眼就忘得一幹二淨。後宮上下都提心吊膽,因為已經有太多人讓皇帝莫名其妙地發火。
唯一能真正舒緩一下火辣辣疼痛的,隻有詩歌了。在皇後喪滿之日,他寫下了一首長詩《述悲賦》: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
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製淚。
製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
……
影與形兮難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乾隆的諸多世界第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壽命89歲,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一 長恨歌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乾隆作詩,確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鍾一首。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裏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禦製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裏一擰就出來的,隻能是自來水。由於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隨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裏,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才完成了一首禦製詩。事雖誇張,卻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乾隆許多“禦製詩”的“創作”過程。事實上,為了記日記方便,乾隆皇帝什麽時間都可以寫詩,什麽事都可以入詩,為了押韻對稱,任意增詞減字,創作出了不少中國詩歌史上最沒有詩味的“詩歌”。比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一般人無法讀懂的“詩”: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頭兩句,對曆史特別熟悉的讀者也許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內閣每隔一天送給皇帝一次閣報,通報國家大事小情。今天的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可是後兩句如果不看詩注,任您知識多麽淵博,也不可能讀懂:過幾小時,皇帝又接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情,看來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更加喜人啊!
當然,任何事情總歸會有例外,在寫作四萬多首平庸作品的過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帶著寫出了一些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悼亡”。比如下麵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禦製詩二集》)
一個獨眠之夜,皇帝突然夢到了死去的妻子。悄然而來,驀然而去,隻是告訴皇帝,她在那個世界裏過得很平安,囑咐皇帝不要惦記。除此之外,就是打聽婆婆和孩子的情況,叮嚀他用心照料。一覺醒來,皇帝已經淚透枕巾,隻聽到風吹帷幔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宮殿的寂寞悲涼。皇帝不禁悲問:當初慧賢皇妃去世後也曾入我夢,不過好在夢中哭醒後,還有你在身邊溫柔地勸慰。如今,再也沒有你這樣的人可以安慰我,我隻能一個人在漫漫長夜承擔痛苦……
這首哀婉動人的詩,真切樸實,不輸於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其中透露的情味,更像是愚夫愚婦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而不像擁有三千粉黛的皇帝所作。這首詩證明,乾隆確係一深情之人。
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結發妻子孝賢皇後的。
愛情是突如其來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心中未來的繼承人弘曆虛歲已滿17。如果生活在今天,不過是高二的學生,然而在清代,這正是皇子結婚的最佳年齡。為弘曆選妃,其實就是為大清挑選未來的皇後,雍正煞費苦心。
理所當然,新娘出身名門。她比乾隆小一歲,姓富察氏,在漢語裏又被譯作“傅察”“富爾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清一代,這個姓氏名臣輩出,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富察氏的遠祖旺吉努追隨努爾哈赤,在統一戰爭中頗有戰績,曾祖哈什屯是順治皇帝的親近大臣,深得皇帝信任。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主掌一朝財政,父輩兄弟四人皆身居高位:二伯父馬齊一度是康熙朝最有權勢的滿族大臣,大伯父馬斯喀也曾任平北大將軍,屢立戰功。隻有官至察哈爾總管的父親李榮保在兄弟當中官位最低。
至於富察氏本人,郎世寧為她所繪的油畫大像存留至今。從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皮膚白皙,目光清澈,算不上妖豔奪目的國色天香,可稱得上平正端凝的中上之姿。畫像上的她神態溫婉平和,毫無張揚驕矜之氣,顯示出良好的風度和修養。
她獨一無二,僅僅是因為她是第一個。第一次永遠是最美好的,它不可複製。即使富察氏隻是一個平凡的女子,然而由於她與乾隆攜手經曆了人生的那麽多新鮮,她也注定會成為乾隆心中的唯一,永遠無人可以取代。就像小王子的那朵花確實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事實上她處於五千株和她一模一樣的花兒之中。原因就是因為她是他的第一朵:“她比你們所有的花總合起來還要重要得多。因為我給她澆水。因為我把她罩在玻璃罩子裏麵。因為我用屏風把她保護起來。因為我是為了她才殺死那些毛毛蟲的。因為是我在諦聽她傾訴哀愁,或是自誇自讚,或是有時甚至一聲不吭。因為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
更何況,富察氏絕非一個平凡的女子。她是草叢中的玫瑰,雞群中的鳳凰,她的出類拔萃一目了然。正像八字所說,“占得妻星最賢最能”,乾隆確實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幸運之人。
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格。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乾隆忙於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內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鬱。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泄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馳,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史書關於富察氏的生平細節記載極少。因為體例所限,《清史稿》隻為她留出了數百字的位置。幸運的是,就在寥寥無幾的刻板文字當中,我們依然能讀出她的特別:富察氏雖然是大家閨秀,卻從來不愛在自己的臉上精耕細作,也厭惡金銀珠寶之類的華麗惡俗,成為皇後後仍然如此。《清史稿》說,皇後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
皇後非常善於體會皇帝的心情。一年秋天,在塞外行圍,皇帝無意間和皇後聊起,祖宗們在關外之時,艱難創業,非常節儉,衣袖上用鹿尾絨毛緣個邊就算很好的裝飾了,哪像今天這些八旗子弟爭相誇奢競富,鑲金戴銀。皇帝順口說了這麽幾句話,沒想到皇後卻記在心裏,迴京後,特意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皇帝十分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皇後為人大度,處事公平,辦事有條有理。龐大的後宮,被她處理得安寧靜謐,上上下下的宮人對她都心悅誠服。
對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後更是關懷備至,事必躬親。有一次乾隆身上長了個癤子,經醫治初愈,百日之內須經常換藥。富察氏特意把寢具搬到皇帝寢宮側室,每天親自奉茶倒水,照料皇帝換藥,從無懈怠。直到皇帝完全康複,才迴本宮。(《清史稿·後妃傳》)
最能體現皇後賢惠的,就數她對待皇太後的態度了。眾所周知,太後出身卑賤,一開始不過是個粗使丫頭,年紀雖長,仍然終日大說大笑,不改本色。而皇後出身名門,知書識禮,一舉一動,都透出骨子裏的高雅。這娘倆氣質風度迥異,按理說相處起來有點難度。可是皇後從心裏把婆婆當成媽媽,關心照顧無微不至。正因為太後出身低微,所以她在太後麵前特別注重禮貌,遇到太後吃飯更衣,她都親自照顧,不讓別的宮女伸手。太後微有不適,她徹夜不眠,在跟前伺候。想不到大家閨秀出身的皇後能吃得了這份苦,後宮上下對此都十分佩服。因此,婆媳關係處得異常融洽,老太太一日也離不了媳婦。對於以孝為天的乾隆,這一點確實給了他極大的安慰。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人並不容易,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即使對於皇帝來說也是如此。弘曆為人,既誌大心雄,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覺地高己卑人,是一個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沒有幾個。然而對這個結發妻子,他卻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在皇後容貌褪色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然而皇後卻依然深深地吸引著皇帝。皇後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他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隨著歲月流逝,皇帝日漸覺得皇後的嫻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適著他的政治體溫。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相互能讀懂對方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內心需要。正是因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處理國務,把大清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
然而,“天道忌全”,特別完美的事物,總有特別不完美的一麵相隨。
傳統社會中,女人幸福與否,一半決定於她有沒有兒子。
有人說,一個男人真愛一個女人的標誌,是特別想和她生一個孩子。
弘曆就是這樣,從結婚的第一天起,他就盼著富察氏能給他生一個兒子。一方麵,他深知隻有兒子才是女人根本的依靠;另一方麵,他堅信他和她的結晶一定是天底下最完美、最聰慧、最有福氣的孩子。
結婚一年又三個月後,富察氏順利地生育了長女。雖然是女兒,皇室上下也興奮異常,因為這證明富察氏生育能力正常。
可惜的是,這個女孩隻活了十四個月。雖然那是一個嬰兒死亡率極高的時代,此事還是給了弘曆夫婦十分沉重的打擊。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此時富察氏已經再次懷孕,對下一個孩子的期盼衝淡了人們的悲傷。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弘曆的嫡長子出生。這是一件特大喜事,連雍正皇帝都為之喜形於色,親自為之命名為永璉。璉者,宗廟之器也。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敏感的弘曆看來,這顯然暗寓承繼宗廟之意。
更何況這個孩子太惹人喜愛了。他正如人們所期望的,綜合了父親和母親的優點:臉形輪廓和嘴巴像父親,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和秀挺的鼻子則像母親。隨著一天天長大,這個孩子的聰明可愛也越來越引人注目,才三四歲,弘曆就開始教他讀書識字,他居然過目不忘,不到五歲,就認識了數百個字。乾隆後來說,這個孩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也許是永璉這個名字帶來的運氣,僅僅十個月後,皇後又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兒女雙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剛剛即位不久的皇帝迫不及待地辦理了立儲大事。他召集重臣,宣布仿照皇考成式,秘密建儲,將皇儲之名親手密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斯時皇帝年紀不過二十又六,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鍾愛某個兒子了。雖說是秘密建儲,儲君為誰,卻是個公開的秘密。
一旦一個人感覺自己太幸福了,那麽滅頂之災就可能從天而降。就在初登皇位的乾隆躊躇滿誌,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際,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月底,九歲的嫡子永璉患上了感冒。一開始誰也沒有注意,孰料幾天之後病情轉重,高燒不退,竟於十月二日死去。
這完全是一個晴天霹靂。
第一個女兒去世,乾隆和富察氏雖然悲痛,卻並不致命。這個兒子的去世,卻幾乎摧垮了富察氏。她大病一場,體重驟減,幾天之內,形銷骨立。皇帝十分擔心,天天過來探視。然而富察氏的與眾不同就在此時顯露出來,在皇帝麵前,她從不流露內心的悲傷,反而沒話找話,和皇帝聊東聊西,以減輕皇帝內心的痛苦。為了不讓婆婆擔心,剛剛能下床,她就一如往日,日日到婆婆處問安。體力剛剛恢複,她又擔當起管理後宮的大任。
皇帝隻能通過辦好孩子後事的方式,給自己和皇後以安慰。他宣布,這個孩子的喪事,要按皇太子之禮,高規格辦理。他傳諭大臣們說:二阿哥永璉乃是皇後所生的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當日有幸蒙我父皇親自命名為永璉,已經暗示他將來會繼承宗器,接續大統。我登基之後,已經密立為太子。如今喪可,著俱照皇太子儀注進行。(《清高宗實錄》)
永璉去世後,皇帝和皇後同寢的次數比以前更加稠密了。皇帝很清楚,隻有讓皇後再生一個兒子,才是對她的最大安慰。然而,由於生了一場大病,體氣變更,一轉眼七年過去了,皇後仍然沒能懷孕。皇帝、皇後百般許願祈禱,仍是無用。
在經受七年折磨之後,上天終於再次降恩。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皇後在千盼萬盼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名永琮。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但他對此子仍然愛如珍寶,也許是父親的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雖然沒有親書密旨,但人們普遍認定,這個孩子將來毫無疑問會成為大清國的繼承人。
燦爛的笑容又一次出現在富察氏臉上。這個孩子所得到的關心照顧,可謂無以複加。皇後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他身上,日日不離。
正因如此,再一次的打擊才顯得更深重。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年僅兩歲的永琮又因天花而亡。
乾隆一時迴不過神來,他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上天為什麽要這麽懲罰他。
定下神來之後,他發了一封諭旨:皇七子永琮,天生有異相。太後因為他是正嫡,又聰明異常,所以最為鍾愛。我也想以他為繼承人。我即位以來,敬天勤民,自問並未得罪天地祖宗,然而為什麽正嫡子嗣一再早亡?難道是因為我朝自定鼎中原以來,曆代皇帝都非正嫡繼統。而我必欲以嫡子繼統,獲得先人沒能獲得的福分,因此一線妄求之心,遂啟如此之禍?(《清高宗實錄》)
這個解釋,今人聽起來有些可笑,然而當日乾隆是深信的。否則深信天命的他無法理解上天為什麽會一再給他以如此沉重的打擊。
雖然生前沒有被立為太子,永琮的喪事仍然辦得遠優於普通皇子。皇帝的解釋是“但念皇後出身名門,作為兒媳,在父皇生時,雖然沒能伺候多長時間,但這些年侍奉太後,承歡致孝,備極恭順,無微不至。作為皇後,則恭儉寬仁,可稱得上賢後。她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清高宗實錄》)
這道諭旨怎能真正安慰皇後,然而皇帝所能做到的隻有如此了。幸運的是,皇後這次沒有像上一次那麽大病一場。她默默地把悲傷藏在心中,表現得異常冷靜堅強。在皇子喪過後,她即一如常態,言笑如初,令皇帝驚訝不已。
永琮去世後兩個月,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皇帝準備開始他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東巡,這是上年六月份就確定而且布告天下的。
即位以來,除了祭祖和熱河秋狩外,皇帝一直忙於朝政,還沒有巡視過國土的其他地方。辛苦了13年後,國勢平穩,人民安定,他終於有時間到曲阜拜祭至聖先師孔子了。這是他早已計劃好的一個重大舉動。
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重要原因,太後一直有一個夢想,想登一迴泰山。
準備工作進行了半年,耗資巨大,按期完成。現在隻剩下一個問題讓皇帝有點猶豫不決:帶不帶上皇後?以前皇帝出門,皇後總是陪在身邊,更何況這次太後要去。皇上一路要主持許多儀式,照顧太後的任務非皇後莫屬了,因此皇後堅持要求參加。
愛子夭折後,皇後表麵上雖然一如平常,皇帝卻很清楚她表麵的堅強下內心的憔悴。皇後雖未大病,卻是小病不斷,身體相當虛弱。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從北京到山東轉一圈,體力稍差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而且,就在出發前一個月,欽天監官員奏陳:“客星見離宮,占屬中宮有眚。”
“離宮”,是天上名為離宮的六顆星。乾隆十二三年之交,一顆忽明忽暗、時隱時現的所謂“客星”出現在離宮六星之中,是為天象異常,占星家們以為它預示中宮皇後將有禍殃臨頭。
閱讀曆代中國史書,你會發現許多諸如此類的超自然現象。中國古人相信天人合一,對於那些年代久遠的“行星合月”“五星連珠”預兆了人間政治之類的離奇傳說,我們一概可以以迷信視之,然而乾隆十三年年初欽天監的這個奏陳,卻被曆史檔案證明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對天命頗為迷信的乾隆對這一事件十分重視,然而稍一轉念,他以為這是因為“皇後新喪愛子”而已,並不預示皇後本身將有什麽大礙。
上路後,皇帝感覺到帶皇後出來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一路上春風浩蕩,一家人心情都極好。皇後那失去光彩已久的眼睛明亮起來,一路笑聲不斷。皇帝心情也跟著更加明亮。祭禮結束,一家人又前往泰山,皇帝、皇後一同侍候老太太登上了玉皇頂。
三月初三日,新雪初晴,皇帝詩興大發,作了一首難得的清新之作:
又值佳辰三月三,春光馬上好吟探。
雲中隱約山含黛,雪後熹微天蔚藍。
花屋菜畦圍郭外,竹籬茅舍學江南。
蘭亭即景思臨本,肥瘦諸家未易諳。
不過樂極生悲,這場令皇帝興奮不已的新雪,卻讓皇後感冒了。皇帝急忙在濟南安頓下來,讓皇後安心養病。在濟南一待就是三天,皇後卻不見好轉,發燒不止。皇帝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皇後一再勸皇帝迴京。皇後深知,皇帝出行,每一站都有詳細的計劃,打破計劃,在濟南多住一天,就意味著給濟南地方增添無數壓力。況且東巡計劃已經完成,讓皇太後和眾多王公大臣僅僅因為等自己而長住濟南,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她反複催皇帝起程,說反正到了德州就能上船,水程迴京也很安穩,怕什麽呢?畢竟不過是一場感冒而已。
皇帝反複權衡,終於同意了皇後的請求。好在從七日到十一日,從濟南到德州,皇後的病情一直平穩,經受住了陸路的顛簸。坐上了船,皇帝長出了一口氣,終於有心情觀賞窗外的景色了。皇帝記得,剛出京時,德州柳樹剛染了一點新綠,而今河岸已經是綠雲紅雨,春色縱橫。不料,就在皇帝欣賞運河春色,打算作詩的時候,太監神色不安地來到皇帝身邊,通報皇後身體又覺不安了。
皇帝一驚,立刻起身,來到皇後的畫舫。皇後臉色蒼白,渾身冰冷,見了皇帝勉強一笑,說:“你怎麽又來了,我沒什麽大事。”一語未了,人已經昏了過去。
皇帝立足不穩,險些跌倒。十多名禦醫一齊被召上青雀舫。黃昏時分,皇後在皇帝的凝視中去世了。
乾隆畢竟是乾隆。作為皇帝,他沒有時間來心懷悲痛。有無數事情需要他安排:他要安排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護送太後禦舟先行迴程,他要安排皇後葬禮,他要親自起草宣布皇後之喪的明發諭旨……等這一切都忙完,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眾大臣都散去,隻剩下皇帝一個人。陪伴皇帝的,隻有船外運河嘩嘩的水聲。皇帝一分鍾也睡不著,他拿起紙筆,寫下三首挽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夫妻恩情二十二載,治理後宮共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一切突然都化成春風一夢,飄散於運河河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壼盡欽賢。(太後平日總稱你孝順,嬪妃也無人不欽服你的賢惠)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從此不忍再讀詩經中的《關雎篇》,因為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往年冬夏時節,也會暫時分別)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這迴成了永訣,相見不再有期)
幃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你的衣服還掛在床邊,帷帳裏卻空寂無人)
迴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就在不久前我們還對坐在這裏,共同迴憶去世不久的嬌兒)
愁喜惟子共,寒暄無刻忘。(喜則同喜,憂則共憂,對我你永遠是那麽體貼溫柔)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巾幗之中你是那麽出類拔萃,後宮無人不追念你的遺澤)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兩個男孩都不幸夭折,今天一個女兒又失去了母親)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這一切實在讓人不願迴憶,擲筆長歎,黯然神傷!)
(《禦製詩二集》)
皇帝方寸已亂,挽詩隻是實述,文筆未見出色。然而多少總算是宣泄了一點內心的悲楚。草草寫罷,皇帝才朦朧睡了半個時辰。
事實上,皇後剛剛去世之時,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驚。真正徹骨的悲痛,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襲來。
結發22年,他和皇後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對方的一部分。在皇後離去的半年之內,表麵上,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樣經常突然襲上心頭,悲痛的巨流頻頻卷起,讓皇帝怎麽也坐不下去,經常處理不下去任何事務。一連數月,皇帝都睡不實覺,動不動就覺得皇後還在身邊,頻頻驚醒。太監注意到,一向嚴謹精明的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麽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折。有時剛說過的話,轉眼就忘得一幹二淨。後宮上下都提心吊膽,因為已經有太多人讓皇帝莫名其妙地發火。
唯一能真正舒緩一下火辣辣疼痛的,隻有詩歌了。在皇後喪滿之日,他寫下了一首長詩《述悲賦》: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
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製淚。
製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
……
影與形兮難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