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是個蹩腳的安慰,可就在夜以繼日地泡在解剖室的那段時間裏,導師的陪伴以及直視死亡的經曆讓她醒悟,開始平複下來,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要是當初沒有導師的開導和無聲的陪伴,她無法想象該如何從灰暗的日子裏抽身。
意識到晏子欽麵臨的困局和自己當初的如出一轍,現在正是這個少年最脆弱、最需要支持的時刻,她怎麽能轉身離去?
於是明姝想也不想地扳過晏子欽的肩頭,定定道:“你以為我是那種隻能享福,不能受苦的無義之人嗎?”
“咱們認識的時間雖然不久,可白發如新,傾蓋如故的典故你一定知道。你若真把我當成大難臨頭各自飛的那種人,那麽我曲明姝算是白認識你晏子欽這個哥們兒了!”
“哥們兒?”
“不,朋友。”
“朋友?”
“不,夫君。”
晏子欽不再說話,緊緊握住明姝的手,十指交扣,再也不想鬆開。
下屬要離開,孫知州多少要見他一麵,勉勵也好,批評也好,終究是一段上下級關係的終結。
經曆這件事,晏子欽多少有些羞於見人,可越是難堪,越不能怯場,真是到了今日才知道做人的艱難,維持傲骨也是需要立場和本錢的。
孫錫並沒說什麽漂亮的場麵話,上來就問:“你知道你敗在哪裏嗎?”
晏子欽不語,孫錫繼續道:“你不知道麵前的水有多渾、多深,就冒然淌下去,沒被淹死已經是你的造化了。”
晏子欽道:“孫大人知道水有多深?”
孫錫道:“我不知道,所以我也不會管。做官怎麽能做得長久?管小事,平息大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能成就太平,這才是為官之道。記住這番道理,我們畢竟同朝為官,希望下次再會時,你能成熟一點。”
孫錫這幾句話不好聽、不聖賢,卻句句發自肺腑,水至清則無魚,能在渾水中生存也是一門大本領。
晏子欽歎了口氣,道:“隻怕再無相會之期了,我已決定辭官迴鄉。”
孫錫驚坐而起,指著晏子欽,吞吐半天才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你……你……好好好,你有骨氣,寧願自毀前程,那麽我也不留客了。”
走出孫知州的房間,杜和和高睿已經在門外等候了。
杜和一把拉過晏子欽,道:“恩公,你真打算迴老家種地?”
高睿皺眉叫道:“杜和!”
晏子欽點點頭,杜和又道:“那恩娘怎麽辦,她一個千金小姐,還能幫你挑水、挖坑、扛鋤頭?”
高睿氣急道:“別瞎說,迴家鄉也用不著大人親自種地,更用不著夫人動手。”
杜和道:“哦,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就繼續跟你去你家,對了,恩公家在哪?什麽什麽川來著?”
晏子欽道:“臨川。”
高睿“嘁”了一聲,道:“在舒州白吃白喝不夠,還要跟著大人迴家,你要不要臉了!”
杜和不理他,把手枕在腦後,哼著歌走遠了。
迴鄉是需要路費的,晏子欽俸祿不多,明姝又喜歡花錢,當初沒想到有這麽一天,所以一直沒留心存積蓄,她想著再從嫁妝裏出些錢吧,別告訴夫君,免得令他徒增傷感。
誰知杜和突然敲門了,拿出一包銀子,足有二十多兩。
“我把我那顆貓兒睛寶石的帶鉤當了,給你們當路費。”他道。
明姝一驚,急忙把錢推迴去,道:“我橫豎有法子弄錢,不用你出。”
杜和依舊吊兒郎當地笑道:“哪能總動女人家的嫁妝,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往後恩公知道了更過意不去。”
被拆穿經濟狀況,明姝有點不好意思,道:“你怎麽知道這些?”
杜和笑道:“看你大手大腳的樣子就知道存不下錢,哈哈,咱倆一樣,隻能存東西,存不下錢。我沒什麽別的要求,隻求你們捎我一程,讓我也去外麵看看大好山河。”
明姝道:“你該去和夫君說,和我說有什麽用?”
杜和道:“恩公大人大量,從不嫌我,就怕你這‘小肚雞腸’的婦人給我臉色。”
明姝搖頭道:“不會的,不會的,我知道了,你是好人。”
他們夫妻倆能交到這麽好的朋友,夫複何求?
☆、第二十二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高睿還要繼續留下當差,晏子欽一家登舟遠去那天,除卻受過他恩惠的衙門舊部,還有些感念他的鄉民來渡口相送。
此時已是寒冬臘月,極不愛下雪的南方也刮起了卷著白雪毛子的勁風,吹得人襟袖瑟瑟飄舞,同一個地方,來時和去時的時序景物已然變更,心境更是千差萬別。
晏子欽立在船尾最後張望了渡口上渺小的人影,轉身挑簾走近船篷,春岫趕緊把他肩上的雪沫子撣下去,將外衣掛在一旁,免得被紅泥爐裏散出的熱氣化開,洇濕了衣物。
明姝手裏正抱著一隻裹著折枝梅綿套的手爐,朝晏子欽那邊一遞,道:“暖暖?”
晏子欽接過手爐,繞開狹小船篷裏擺的滿滿當當的小桌、小櫃,和明姝同坐在一張厚毛席子上,兩人挨在一起,爐子裏火光明滅,照得二人臉上紅撲撲一片。
春岫扒著簾子上的鎖子紋,一格一格往下數,少時,說要續點兒炭,便挑簾出去了。
晏子欽看她神情恍惚,低聲問明姝:“她怎麽不大精神?”
明姝半笑不笑道:“舒州呆了個把月,倒是把一顆心掛在高都頭身上。”
晏子欽沒想到問及了女孩兒家的心底事,喝了碗紅棗茶避過尷尬。
來時隻有四艘船,離開時倒成了六艘。莫說明姝東西多,杜和的東西也不少,他哥哥早就知道弟弟跟在晏子欽身邊做事,想著有個同輩的狀元郎教導,總好過在家裏兄弟倆吹胡子瞪眼誰也看不管誰,便連夜差人把杜和的行李打包送來,另包來一封五十兩的銀子,看得杜和一陣肉疼,偷偷念叨著:“早知道就不把那枚貓兒睛當了,還是過了期限贖不迴來的絕當!”
臨川和舒州相去不遠,中途隻在九江、洪都停靠了兩迴,不過一旬便抵達臨川渡口,臨江一望,岸上盡是疏影橫斜的臘梅,暗淡輕黃,芳香浮動。
所謂近鄉情怯,說的大概就是晏子欽此時的感受吧。若是單純的衣錦榮歸,那是何等的榮耀,可到了今日,卻是年紀輕輕棄官返鄉,倒不是怕人閑話,隻是人言可畏,眼神亦可殺人。
可既然做了選擇,就該承擔一切後果,倘若他先承受不住,明姝豈不是更無助了?
深吸口氣,下得船來,堤岸上已站滿了人,有許多熟悉的麵孔,都是晏家的父老親朋,還有更多叉著手看熱鬧的無關人士,絮絮叨叨,嘰嘰喳喳,明姝見了,心裏鄙夷,暗道:“真是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領頭的是晏子欽的大伯,他是個寬厚的人,宋時江西出才子,根源在於此地深厚的文教傳統,農時耕種,閑時讀書,耕讀傳家,是以很多看起來老實巴交的農戶其實都能背出整篇論語,寫下三五首律詩。
晏大伯是騎頭口來的,顧及晏子欽身邊有隨行的女眷,另雇了一輛加了厚綿簾子的騾車。他話不多,把人送到了,便起身走了,晏子欽要留他喝些熱茶,他卻推說侄子舟車勞頓,先休息,這碗茶來日再說吧。
臨川畢竟是個比舒州還小的小地方,又下過雪,路上難免泥濘顛簸,明姝在騾車上骨頭都快顛散了,晏子欽親自攙扶她下了車,隻見麵前是一戶潔淨的二進小院,白牆青瓦,和京中的房舍很不一樣。
已有老仆抱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兒站在門口候著,那小兒一見晏子欽便伸長了包裹在厚緞小襖裏的胖手,奶聲奶氣地叫著:“哥哥!哥哥迴來了!”
晏子欽一把抱過孩子,問了句:“鈺兒,有沒有聽娘的話?”
小子鈺不說話,睜著那雙和晏子欽十分相似的大眼睛定定看著明姝,仿佛對這個陌生麵孔的女人很新奇。
晏子欽笑道:“鈺兒,叫嫂嫂。”
小子鈺把臉藏在晏子欽懷裏,害羞地喚了聲嫂嫂,把明姝也惹得一臉通紅,用手去戳他的臉蛋,小孩子躲也不躲,隻是靦腆的笑著,似乎還有些怕生。
抱著弟弟,攜著嬌妻,晏子欽來到正堂拜見母親。
晏老夫人許氏一身青布衣,自丈夫去世後,她吃齋念佛已有五年,除了管管家裏的事,也不太留心外麵的是非,養出一副清寂形容,見長子迴來,難得笑容滿麵,拉著兒子的手喟歎了一番,隻道:“迴來了就好。”又看著新婦,眼裏平靜如水,並沒有過多喜愛,也沒有不滿,從腕上取下一隻鐲子交給她,說是晏家女眷祖傳的東西。
明姝見婆婆言語客氣,又是個寬泛的人,心裏鬆了口氣,接過鐲子,奉了茶,側房裏已經擺好了飯。許氏吃素,向來是自己單擺一桌清粥小菜,如今兒子迴來,破例一次,也隨著眾人在大桌上用飯,杜和本想敬酒調節調節氣氛,可見桌上沒人說話,心裏發慌,怪不得這家能出來一個一本正經地晏子欽,原來全都是一板一眼的人。
晏家在本地雖是大族,可年輕人不是在外遊宦,就是在外遊學,老一輩的人怕觸動晏子欽的傷心處,來看看便走了,到了下夜時分,院中已是靜悄無人,隻能隱約聽見許氏房裏傳來敲木魚的聲音。
晏子欽用熱水洗漱過,坐在床側歎道:“終究是鄉裏,親戚間親厚,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他看著明姝正對著鏡子梳頭,問道:“你……可還習慣?”
說實話,這裏雖然整潔舒坦,到底比不上衙門裏,更比不上京城。當初說要同他共患難,雖是真心話,可真到了這地步,卻想著要是一輩子留在臨川,的確是耽誤人,尤其是晏子欽的滿腹經綸,難道寒窗十載,一舉奪魁,就是為了留在鄉裏做個教書先生之流嗎?
加之今天陳嬤嬤曾勸她給汴梁娘家寫封家書,問問京城的動向,好做長久打算,這更讓明姝一陣頭疼,不知如何動筆才算合適。
心裏有些鬱結,不免歎了口氣。
晏子欽自然知道她心中不快,二人分別躺下睡了,都是輾轉難眠,到了子夜時分,明姝已經困極睡去,卻聽見晏子欽幽幽一歎:“我也是在賭,賭朝廷的風向。”
明姝迷糊著翻了個身,感覺手被人握住了,又聽晏子欽輕聲道:“放心,我不會一直留在這兒的。”
舟車勞頓不是說說而已,初時不覺得,一歇下來就覺得筋骨不順,靜養了七天才覺得身體輕盈了,倒是杜和常年習武,精力旺盛,買了頭驢子,整天去外麵遊山玩水,說是城外有一處山嶺名叫柘崗,山路崎嶇,有些意思,整天到山裏撿些石頭、枯枝,大概是和七八歲的小子鈺意氣相投,兩個人迅速玩到一塊。
晏子欽無奈地看著矮墩墩的弟弟和人高馬大的杜和在天井裏丟沙包丟的不亦樂乎,問道:“鈺兒,教你讀書的王益王先生呢?你都不用讀書的嗎?”
小子鈺一邊扔沙包,一邊道:“先生染風寒得病了,給我放假。”
晏子欽道:“先生病了,你自己就不看書了?”神色間已有些生氣的樣子。
杜和畢竟是大人,先覺察出晏子欽神色不對,藏起沙包,把小子鈺往屋裏一抱,嗬嗬道:“先讓你哥陪你溫溫書,學完了再玩。”
書聲琅琅吵醒了明姝的午覺,草草理了鬢發,迷迷糊糊出門看看天光,卻見許安懷抱一摞書,領著一個麵生的孩子朝書齋走去,一身小紅襖、毛領子,顯得玉雪可愛,看上去和晏子鈺同庚,隻是板著小臉,沒有晏子鈺那種天真爛漫,明姝問了一句:“許老伯,這位小官人是誰?”
許安道:“是教小少爺念書的王先生之子。”
少年道:“在下王安石。”
王安石!?那個經常出現在語文、曆史課本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說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變法宰相王安石!?現在就這麽團頭團腦地出現在自己麵前!想到高考前曾經背過他的生平,他的文集就叫《臨川先生文集》,想必也是臨川人。
看著她如狼似虎的眼神,年僅六歲的“未來宰相”王安石驚恐地往後退了兩步,卻還是落入了怪阿姨的魔掌。
“啊!我揉到王安石的臉啦!你寫的那些《傷仲永》、《讀孟嚐君傳》、《遊褒禪山記》等等‘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文章害得我好苦,如今居然見到幼年時期的正主兒了!”
她想著,尖叫起來,晏子欽探出門一望,看自己的娘子正揪著一個滿臉慌亂的小孩子不放,皺眉道:“你在做什麽?”
明姝道:“夫君快來,王安石啊!是王安石!”
晏子欽、晏子鈺、杜和三人麵麵相覷,各自心道:“王安石怎麽了?不就是一個小孩子嗎?這女人難道是中邪了!”
☆、第二十三章
平靜下來後,幾個人圍坐在書齋裏,聽王安石說明來意,原來是王益風寒纏身,年前應該無法授課了,便把小子鈺眼下讀的《孝經》摘出精要,命兒子送來,叫學生先溫習著,免得年後開筆時鬆懈了學業。
晏子欽笑道:“就知道王先生必不會放任小兒胡鬧,幾日不進學,鈺兒已經瘋的沒個樣子!”
杜和和小子鈺默默地縮了縮肩膀,不寒而栗。
王安石又拱手行了個禮,道:“晚輩還有一個不情之請,現下晚輩正隨家父讀書,家父怕父子之間溺愛庇護,不能成材,久仰晏官人大名,不知晚輩是否有幸一聆聖教?”這一段話想必是王益讓他背下的。
晏子欽正覺得鄉居無聊,收一個可造之材作為弟子豈不正好,爽快應下,約定好出了正月十五便開始秉筆授課。因為是易子拜師,你教我的子弟,我教你的子弟,兩家知根知底,必定加倍用心,更可免除束脩之類的虛禮。
掛紅燈、吃角子、飲屠蘇酒,展眼就是新春佳節,各門各戶都要守歲,轉過天來祭祀宗祠,晏家也不例外,隻因晏子欽這一支不是長房,倒也省了很多事,不過是隨著長輩奠三牲、獻三爵。初四開始到各戶走親戚,晏大伯家是長房,自然先去那裏,第二個去的就是晏殊的舊宅,雖然晏殊人在應天,可此處門庭還是最熱鬧煊赫,但看那密層層的禦賜牌匾便讓人陡生敬畏,隻是晏子欽心裏不免失落,在背人處方能歎出一口鬱在胸臆的悶氣。
待到正月十六,昨夜的花燈撤下,年才算過完。王安石早早背了書箱到晏子欽處上書,因為家中兄弟多,父親又是個一清二白的清官,他倒不習慣身後有仆從跟著,獨自進了書齋,對著夫子像行過拜師禮,晏子欽便正式開始授課了。
要是當初沒有導師的開導和無聲的陪伴,她無法想象該如何從灰暗的日子裏抽身。
意識到晏子欽麵臨的困局和自己當初的如出一轍,現在正是這個少年最脆弱、最需要支持的時刻,她怎麽能轉身離去?
於是明姝想也不想地扳過晏子欽的肩頭,定定道:“你以為我是那種隻能享福,不能受苦的無義之人嗎?”
“咱們認識的時間雖然不久,可白發如新,傾蓋如故的典故你一定知道。你若真把我當成大難臨頭各自飛的那種人,那麽我曲明姝算是白認識你晏子欽這個哥們兒了!”
“哥們兒?”
“不,朋友。”
“朋友?”
“不,夫君。”
晏子欽不再說話,緊緊握住明姝的手,十指交扣,再也不想鬆開。
下屬要離開,孫知州多少要見他一麵,勉勵也好,批評也好,終究是一段上下級關係的終結。
經曆這件事,晏子欽多少有些羞於見人,可越是難堪,越不能怯場,真是到了今日才知道做人的艱難,維持傲骨也是需要立場和本錢的。
孫錫並沒說什麽漂亮的場麵話,上來就問:“你知道你敗在哪裏嗎?”
晏子欽不語,孫錫繼續道:“你不知道麵前的水有多渾、多深,就冒然淌下去,沒被淹死已經是你的造化了。”
晏子欽道:“孫大人知道水有多深?”
孫錫道:“我不知道,所以我也不會管。做官怎麽能做得長久?管小事,平息大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能成就太平,這才是為官之道。記住這番道理,我們畢竟同朝為官,希望下次再會時,你能成熟一點。”
孫錫這幾句話不好聽、不聖賢,卻句句發自肺腑,水至清則無魚,能在渾水中生存也是一門大本領。
晏子欽歎了口氣,道:“隻怕再無相會之期了,我已決定辭官迴鄉。”
孫錫驚坐而起,指著晏子欽,吞吐半天才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你……你……好好好,你有骨氣,寧願自毀前程,那麽我也不留客了。”
走出孫知州的房間,杜和和高睿已經在門外等候了。
杜和一把拉過晏子欽,道:“恩公,你真打算迴老家種地?”
高睿皺眉叫道:“杜和!”
晏子欽點點頭,杜和又道:“那恩娘怎麽辦,她一個千金小姐,還能幫你挑水、挖坑、扛鋤頭?”
高睿氣急道:“別瞎說,迴家鄉也用不著大人親自種地,更用不著夫人動手。”
杜和道:“哦,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就繼續跟你去你家,對了,恩公家在哪?什麽什麽川來著?”
晏子欽道:“臨川。”
高睿“嘁”了一聲,道:“在舒州白吃白喝不夠,還要跟著大人迴家,你要不要臉了!”
杜和不理他,把手枕在腦後,哼著歌走遠了。
迴鄉是需要路費的,晏子欽俸祿不多,明姝又喜歡花錢,當初沒想到有這麽一天,所以一直沒留心存積蓄,她想著再從嫁妝裏出些錢吧,別告訴夫君,免得令他徒增傷感。
誰知杜和突然敲門了,拿出一包銀子,足有二十多兩。
“我把我那顆貓兒睛寶石的帶鉤當了,給你們當路費。”他道。
明姝一驚,急忙把錢推迴去,道:“我橫豎有法子弄錢,不用你出。”
杜和依舊吊兒郎當地笑道:“哪能總動女人家的嫁妝,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往後恩公知道了更過意不去。”
被拆穿經濟狀況,明姝有點不好意思,道:“你怎麽知道這些?”
杜和笑道:“看你大手大腳的樣子就知道存不下錢,哈哈,咱倆一樣,隻能存東西,存不下錢。我沒什麽別的要求,隻求你們捎我一程,讓我也去外麵看看大好山河。”
明姝道:“你該去和夫君說,和我說有什麽用?”
杜和道:“恩公大人大量,從不嫌我,就怕你這‘小肚雞腸’的婦人給我臉色。”
明姝搖頭道:“不會的,不會的,我知道了,你是好人。”
他們夫妻倆能交到這麽好的朋友,夫複何求?
☆、第二十二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高睿還要繼續留下當差,晏子欽一家登舟遠去那天,除卻受過他恩惠的衙門舊部,還有些感念他的鄉民來渡口相送。
此時已是寒冬臘月,極不愛下雪的南方也刮起了卷著白雪毛子的勁風,吹得人襟袖瑟瑟飄舞,同一個地方,來時和去時的時序景物已然變更,心境更是千差萬別。
晏子欽立在船尾最後張望了渡口上渺小的人影,轉身挑簾走近船篷,春岫趕緊把他肩上的雪沫子撣下去,將外衣掛在一旁,免得被紅泥爐裏散出的熱氣化開,洇濕了衣物。
明姝手裏正抱著一隻裹著折枝梅綿套的手爐,朝晏子欽那邊一遞,道:“暖暖?”
晏子欽接過手爐,繞開狹小船篷裏擺的滿滿當當的小桌、小櫃,和明姝同坐在一張厚毛席子上,兩人挨在一起,爐子裏火光明滅,照得二人臉上紅撲撲一片。
春岫扒著簾子上的鎖子紋,一格一格往下數,少時,說要續點兒炭,便挑簾出去了。
晏子欽看她神情恍惚,低聲問明姝:“她怎麽不大精神?”
明姝半笑不笑道:“舒州呆了個把月,倒是把一顆心掛在高都頭身上。”
晏子欽沒想到問及了女孩兒家的心底事,喝了碗紅棗茶避過尷尬。
來時隻有四艘船,離開時倒成了六艘。莫說明姝東西多,杜和的東西也不少,他哥哥早就知道弟弟跟在晏子欽身邊做事,想著有個同輩的狀元郎教導,總好過在家裏兄弟倆吹胡子瞪眼誰也看不管誰,便連夜差人把杜和的行李打包送來,另包來一封五十兩的銀子,看得杜和一陣肉疼,偷偷念叨著:“早知道就不把那枚貓兒睛當了,還是過了期限贖不迴來的絕當!”
臨川和舒州相去不遠,中途隻在九江、洪都停靠了兩迴,不過一旬便抵達臨川渡口,臨江一望,岸上盡是疏影橫斜的臘梅,暗淡輕黃,芳香浮動。
所謂近鄉情怯,說的大概就是晏子欽此時的感受吧。若是單純的衣錦榮歸,那是何等的榮耀,可到了今日,卻是年紀輕輕棄官返鄉,倒不是怕人閑話,隻是人言可畏,眼神亦可殺人。
可既然做了選擇,就該承擔一切後果,倘若他先承受不住,明姝豈不是更無助了?
深吸口氣,下得船來,堤岸上已站滿了人,有許多熟悉的麵孔,都是晏家的父老親朋,還有更多叉著手看熱鬧的無關人士,絮絮叨叨,嘰嘰喳喳,明姝見了,心裏鄙夷,暗道:“真是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領頭的是晏子欽的大伯,他是個寬厚的人,宋時江西出才子,根源在於此地深厚的文教傳統,農時耕種,閑時讀書,耕讀傳家,是以很多看起來老實巴交的農戶其實都能背出整篇論語,寫下三五首律詩。
晏大伯是騎頭口來的,顧及晏子欽身邊有隨行的女眷,另雇了一輛加了厚綿簾子的騾車。他話不多,把人送到了,便起身走了,晏子欽要留他喝些熱茶,他卻推說侄子舟車勞頓,先休息,這碗茶來日再說吧。
臨川畢竟是個比舒州還小的小地方,又下過雪,路上難免泥濘顛簸,明姝在騾車上骨頭都快顛散了,晏子欽親自攙扶她下了車,隻見麵前是一戶潔淨的二進小院,白牆青瓦,和京中的房舍很不一樣。
已有老仆抱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兒站在門口候著,那小兒一見晏子欽便伸長了包裹在厚緞小襖裏的胖手,奶聲奶氣地叫著:“哥哥!哥哥迴來了!”
晏子欽一把抱過孩子,問了句:“鈺兒,有沒有聽娘的話?”
小子鈺不說話,睜著那雙和晏子欽十分相似的大眼睛定定看著明姝,仿佛對這個陌生麵孔的女人很新奇。
晏子欽笑道:“鈺兒,叫嫂嫂。”
小子鈺把臉藏在晏子欽懷裏,害羞地喚了聲嫂嫂,把明姝也惹得一臉通紅,用手去戳他的臉蛋,小孩子躲也不躲,隻是靦腆的笑著,似乎還有些怕生。
抱著弟弟,攜著嬌妻,晏子欽來到正堂拜見母親。
晏老夫人許氏一身青布衣,自丈夫去世後,她吃齋念佛已有五年,除了管管家裏的事,也不太留心外麵的是非,養出一副清寂形容,見長子迴來,難得笑容滿麵,拉著兒子的手喟歎了一番,隻道:“迴來了就好。”又看著新婦,眼裏平靜如水,並沒有過多喜愛,也沒有不滿,從腕上取下一隻鐲子交給她,說是晏家女眷祖傳的東西。
明姝見婆婆言語客氣,又是個寬泛的人,心裏鬆了口氣,接過鐲子,奉了茶,側房裏已經擺好了飯。許氏吃素,向來是自己單擺一桌清粥小菜,如今兒子迴來,破例一次,也隨著眾人在大桌上用飯,杜和本想敬酒調節調節氣氛,可見桌上沒人說話,心裏發慌,怪不得這家能出來一個一本正經地晏子欽,原來全都是一板一眼的人。
晏家在本地雖是大族,可年輕人不是在外遊宦,就是在外遊學,老一輩的人怕觸動晏子欽的傷心處,來看看便走了,到了下夜時分,院中已是靜悄無人,隻能隱約聽見許氏房裏傳來敲木魚的聲音。
晏子欽用熱水洗漱過,坐在床側歎道:“終究是鄉裏,親戚間親厚,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他看著明姝正對著鏡子梳頭,問道:“你……可還習慣?”
說實話,這裏雖然整潔舒坦,到底比不上衙門裏,更比不上京城。當初說要同他共患難,雖是真心話,可真到了這地步,卻想著要是一輩子留在臨川,的確是耽誤人,尤其是晏子欽的滿腹經綸,難道寒窗十載,一舉奪魁,就是為了留在鄉裏做個教書先生之流嗎?
加之今天陳嬤嬤曾勸她給汴梁娘家寫封家書,問問京城的動向,好做長久打算,這更讓明姝一陣頭疼,不知如何動筆才算合適。
心裏有些鬱結,不免歎了口氣。
晏子欽自然知道她心中不快,二人分別躺下睡了,都是輾轉難眠,到了子夜時分,明姝已經困極睡去,卻聽見晏子欽幽幽一歎:“我也是在賭,賭朝廷的風向。”
明姝迷糊著翻了個身,感覺手被人握住了,又聽晏子欽輕聲道:“放心,我不會一直留在這兒的。”
舟車勞頓不是說說而已,初時不覺得,一歇下來就覺得筋骨不順,靜養了七天才覺得身體輕盈了,倒是杜和常年習武,精力旺盛,買了頭驢子,整天去外麵遊山玩水,說是城外有一處山嶺名叫柘崗,山路崎嶇,有些意思,整天到山裏撿些石頭、枯枝,大概是和七八歲的小子鈺意氣相投,兩個人迅速玩到一塊。
晏子欽無奈地看著矮墩墩的弟弟和人高馬大的杜和在天井裏丟沙包丟的不亦樂乎,問道:“鈺兒,教你讀書的王益王先生呢?你都不用讀書的嗎?”
小子鈺一邊扔沙包,一邊道:“先生染風寒得病了,給我放假。”
晏子欽道:“先生病了,你自己就不看書了?”神色間已有些生氣的樣子。
杜和畢竟是大人,先覺察出晏子欽神色不對,藏起沙包,把小子鈺往屋裏一抱,嗬嗬道:“先讓你哥陪你溫溫書,學完了再玩。”
書聲琅琅吵醒了明姝的午覺,草草理了鬢發,迷迷糊糊出門看看天光,卻見許安懷抱一摞書,領著一個麵生的孩子朝書齋走去,一身小紅襖、毛領子,顯得玉雪可愛,看上去和晏子鈺同庚,隻是板著小臉,沒有晏子鈺那種天真爛漫,明姝問了一句:“許老伯,這位小官人是誰?”
許安道:“是教小少爺念書的王先生之子。”
少年道:“在下王安石。”
王安石!?那個經常出現在語文、曆史課本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說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變法宰相王安石!?現在就這麽團頭團腦地出現在自己麵前!想到高考前曾經背過他的生平,他的文集就叫《臨川先生文集》,想必也是臨川人。
看著她如狼似虎的眼神,年僅六歲的“未來宰相”王安石驚恐地往後退了兩步,卻還是落入了怪阿姨的魔掌。
“啊!我揉到王安石的臉啦!你寫的那些《傷仲永》、《讀孟嚐君傳》、《遊褒禪山記》等等‘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文章害得我好苦,如今居然見到幼年時期的正主兒了!”
她想著,尖叫起來,晏子欽探出門一望,看自己的娘子正揪著一個滿臉慌亂的小孩子不放,皺眉道:“你在做什麽?”
明姝道:“夫君快來,王安石啊!是王安石!”
晏子欽、晏子鈺、杜和三人麵麵相覷,各自心道:“王安石怎麽了?不就是一個小孩子嗎?這女人難道是中邪了!”
☆、第二十三章
平靜下來後,幾個人圍坐在書齋裏,聽王安石說明來意,原來是王益風寒纏身,年前應該無法授課了,便把小子鈺眼下讀的《孝經》摘出精要,命兒子送來,叫學生先溫習著,免得年後開筆時鬆懈了學業。
晏子欽笑道:“就知道王先生必不會放任小兒胡鬧,幾日不進學,鈺兒已經瘋的沒個樣子!”
杜和和小子鈺默默地縮了縮肩膀,不寒而栗。
王安石又拱手行了個禮,道:“晚輩還有一個不情之請,現下晚輩正隨家父讀書,家父怕父子之間溺愛庇護,不能成材,久仰晏官人大名,不知晚輩是否有幸一聆聖教?”這一段話想必是王益讓他背下的。
晏子欽正覺得鄉居無聊,收一個可造之材作為弟子豈不正好,爽快應下,約定好出了正月十五便開始秉筆授課。因為是易子拜師,你教我的子弟,我教你的子弟,兩家知根知底,必定加倍用心,更可免除束脩之類的虛禮。
掛紅燈、吃角子、飲屠蘇酒,展眼就是新春佳節,各門各戶都要守歲,轉過天來祭祀宗祠,晏家也不例外,隻因晏子欽這一支不是長房,倒也省了很多事,不過是隨著長輩奠三牲、獻三爵。初四開始到各戶走親戚,晏大伯家是長房,自然先去那裏,第二個去的就是晏殊的舊宅,雖然晏殊人在應天,可此處門庭還是最熱鬧煊赫,但看那密層層的禦賜牌匾便讓人陡生敬畏,隻是晏子欽心裏不免失落,在背人處方能歎出一口鬱在胸臆的悶氣。
待到正月十六,昨夜的花燈撤下,年才算過完。王安石早早背了書箱到晏子欽處上書,因為家中兄弟多,父親又是個一清二白的清官,他倒不習慣身後有仆從跟著,獨自進了書齋,對著夫子像行過拜師禮,晏子欽便正式開始授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