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後,盡管魏徵反對,亡國的高昌還是被太宗皇帝改成了大唐的一個州,名叫西州。從西突厥手中奪得的可汗浮圖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也一樣,名叫庭州。管轄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則建在了車師前國的交河故城。[19]
初戰告捷,大唐一發而不可收拾。
貞觀十八年(644),高昌之西的焉耆被滅。焉耆在博斯騰湖西北岸,國都即今新疆焉耆迴族自治縣。他們與高昌原本是宿敵,卻在高昌被滅後倒向了西突厥。看來西突厥的外交手段非同一般,唐王朝的軍事力量則讓人生畏。
焉耆的反水讓長安方麵有了討伐他們的充分理由,事態的變化則完全在太宗皇帝的計劃之中。據說,李世民甚至算準了焉耆滅亡的具體日子。正史記載,當他對侍從宣布自己的測算時,前方的捷報居然如期而至。[20]
下一個目標,是龜茲。
龜茲讀如秋慈,國都在今新疆庫車縣,是絲綢之路上最為迷人的綠洲。我們隻要舉三個例子,就能證明這個文明古國的非同凡響:風靡天下的龜茲樂舞,堪比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石窟,與玄奘齊名的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此外,龜茲還是古印歐語在東方分布最遠點的標誌性地名。
決心控製整個北亞的唐太宗,當然不會放過龜茲。
擔任統帥的正是那位東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副手則有鐵勒將領契苾何力(苾讀如必)、安西都護郭孝恪等。他們的到來讓龜茲國王大吃一驚。因為按照常理,敵人應該來自東南方向,誰想到他們竟然從西北翻過了天山呢?[21]
後麵的故事並無太多懸念。英勇善戰的龜茲武士被假裝敗退的唐軍誘入沙漠一舉殲滅,王城及國王退守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也相繼被攻破,龜茲王被俘。其壯觀場麵,據說在庫車克孜爾石窟壁畫中有生動的描繪。[22]
一個文明古國,就此落下帷幕。
龜茲的滅亡讓整個西域大為震驚。結果,沒有再耗費太宗皇帝的一兵一卒,另外兩個與龜茲麵積大致相當的王國於闐和疏勒(今新疆喀什)便半自動地歸順了大唐。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帝國設置了龜茲、疏勒、於闐、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馬克)四個軍區,合稱“安西四鎮”。
公元657年,也就是唐高宗顯慶二年,大將蘇定方率領遠征軍對西突厥發起總攻擊。在強大的攻勢麵前,西突厥很快就潰不成軍。他們的可汗逃到石國(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卻被石國人活捉了獻給唐軍。從此,西突厥樹倒猢猻散,並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徹底滅亡。
也就在這一年,大唐達到了極盛。
玄奘法師則在焉耆被滅的第二年迴國。為了履行和高昌王再見一麵的承諾,他放棄了便捷的海道從原路返迴,卻在途中聽說了高昌國的遭遇。慈悲為懷的法師隻好擦幹眼淚望空遙拜,然後直接從於闐迴到長安。
剩下的故事,就隻能留給羌笛和楊柳了。
吐蕃義
高昌亡國的第二年,文成公主走進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也是世人眼裏遙不可及的神秘世界。在那裏,喜馬拉雅巍然屹立,雅魯藏布奔騰不息,納木錯和羊卓雍錯湖水清澈。當格桑花漫山遍野盛開的時候,一個民族和王朝在雅礱河穀勃然興起。[23]
他們的名字叫吐蕃(讀如播)。[24]
吐蕃王朝的建立大約與李唐同時。公元七世紀初,王朝的建立者用武力降服了古代羌人的蘇毗(毗讀如皮,蘇毗在今西藏北部及青海省西南部)和羊同(即象雄,在今西藏北部)諸部落,並將自己的首邑遷到了邏些(今西藏拉薩)。一個神奇的王國,從此屹立在雪域高原。[25]
遷都的人叫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的身份是讚普,即吐蕃王。在吐蕃語中,讚的意思是雄強,普的意思是漢子,幹布的意思是深沉,鬆讚則是他自己的名字。因此,鬆讚幹布讚普這個稱謂,翻譯過來就是:深沉的鬆讚,雄強的漢子,吐蕃人民的王。[26]
這是吐蕃曆史的真正締造者。事實上在他之前,恐怕很少會有人知道這個民族的存在。是啊,彪悍的突厥,優雅的龜茲,近處的高麗,遠方的波斯,個個都更加吸引中華的目光和注意力。吐蕃?對不起,聞所未聞。
不過,鬆讚幹布很快就讓世人刮目相看。
事情是由求婚引起的。我們知道,從漢高祖開始,中華帝國就有“和親”的傳統,唐太宗即位之後更是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嫁給外族豪酋的公主和宗女不知凡幾,那位英勇善戰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便娶了李世民的皇妹。鬆讚幹布聽說有這種事,便認為自己也應該同享這樣的榮耀。
不幸的是,太宗皇帝低估了吐蕃的戰鬥力和侵略性。他草率地拒絕了鬆讚幹布的請求,而且讓讚普的使者認為自己受到了怠慢。深沉的鬆讚決定給大唐一點顏色看看,隻不過他的兵鋒卻是指向吐穀渾(穀讀如欲)的。
這件事意味深長。
吐穀渾是鮮卑慕容部的政權,位於今天的青海、甘南和川北一帶,建國於西晉時期。吐穀渾建國後,中華大地雖有連年的戰亂,這個王國卻遠離風暴中心,在各種強大勢力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一直存活到大唐貞觀年間。
那麽,鬆讚幹布為什麽要打吐穀渾?
表麵上的原因是吐蕃使者的一番話。這位使者迴到拉薩以後向鬆讚幹布哭訴:大唐對臣等原本禮遇甚隆。然而吐穀渾的使團一到,待遇馬上就變了,答應的婚事也告吹。
但,事情真有那麽簡單嗎?
當然不是。
看看時間表就知道。吐蕃出兵吐穀渾,是在貞觀十一年或十二年。而在此前的貞觀九年(635),大唐已經通過戰爭把吐穀渾變成了自己羈縻之下的傀儡。所以,吐蕃這次出兵就不僅是捏軟柿子,也是打狗給主人看。
更重要的是,從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正在吐穀渾境內,這可是連大唐也垂涎已久的,更何況吐穀渾的治下還有不少藏民。因此,吐蕃遲早要下手。他們最終在公元663年滅亡吐穀渾,就是證明。這一次,不過是小試牛刀。
如此一箭三雕,這位讚普確實深沉。
早已淪為大唐附庸的吐穀渾根本不是吐蕃的對手,隻能狼狽逃竄到青海以北。鬆讚幹布卻打得興起,順手牽羊又征服了吐穀渾旁邊的兩個羌人部族——黨項和白蘭。
遺憾的是,大唐似乎仍未覺醒。
未來的女婿隻好向他的準嶽父宣戰。貞觀十二年(638)七月,鬆讚幹布率軍二十萬屯兵大唐邊鎮鬆州(約在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揚言前來迎娶公主。這位求婚者甚至宣稱,如果見不到公主,他隻好帶著厚重的聘禮繼續大踏步前進,以表示自己的一番誠意。
這下子輪到唐太宗大跌眼鏡了,他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把鬆讚幹布趕出邊境。不過,大唐皇帝也清醒地意識到,絕不能小看這可怕的鄰居。因此,當鬆讚幹布再次求婚時,唐太宗馬上就表示同意,盡管嫁出的並不是他的親女兒。
深沉的鬆讚也給足了太宗麵子。他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大宰相祿東讚(噶爾·東讚)前往長安,用實實在在的巨款和厚禮表達對大唐公主的仰慕。精明能幹的祿東讚也不辱使命,不卑不亢地與帝國君臣進行交涉。結果是太宗皇帝對他另眼相看,希望這位使節娶皇族的女孩為妻。[27]
祿東讚禮貌地謝絕了皇帝陛下“買一送一”的好意。他迴答說:臣在國內已有發妻,父母所聘豈能拋棄?何況我們讚普還沒有見到公主,陪臣又豈敢先行一步?
皇帝聞言大為嘉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籠絡的決心。於是唐太宗不管不顧,強製性地將自己姐姐的外孫女嫁給了祿東讚。這在帝國的和親史上,恐怕是沒有先例的。
答應鬆讚幹布的婚事,當然更沒問題。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文成公主進藏。
婚禮隆重而排場。大唐方麵派出擔任禮部尚書的一位王爺持節護送公主,並主持婚禮;鬆讚幹布則從拉薩來到今天的青海省境內,在被他們吞並的吐穀渾故地親迎殿下。他甚至在拉薩為文成公主專門修建了一座宮殿,自己則脫下藏袍換上唐裝,完全是一副大唐皇帝好女婿的樣子。[28]
現在看來,這錢花得值。
事實上,大唐與吐蕃的聯姻為兩地人民贏得了至少二十年的和平,兩位君主也得以各忙各的。太宗皇帝成功地遏製了西突厥的進犯,並把西域各國收入囊中;鬆讚幹布則將其擴張征服事業做到極致,還不失時機地教訓了印度人。
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據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不但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奇珍異寶、服裝家具、烹飪食材等等作為嫁妝,更有攜帶著詩書禮樂、醫療器械、農具良種的學者、樂師、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簡直就是龐大的文化代表團和扶貧工作隊。[29]
鬆讚幹布也向大唐派去了留學生,他們多半是吐蕃的王室成員和豪酋子弟。不過,深沉的讚普並沒有把自己吊死在大唐這一棵樹上,反倒跟方方麵麵都保持平衡。他從尼泊爾迎娶了公主,從印度引進了文化。而且,也正是在鬆讚幹布的時代,這個聰慧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字。[30]
吐蕃和平崛起,盡管同時也伴隨著武力。
毫無疑問,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鄰居的強盛對於大唐也未必總是福音。事實上吐蕃的後繼者並沒有鬆讚幹布那麽好說話。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吐蕃與西突厥聯手大舉攻唐,先後攻陷於闐、疏勒和龜茲,安西四鎮因此被廢,太宗皇帝創下的家當被賠得一幹二淨。
吐蕃得手之後卻沒有就此住手。相反,安史之亂時,他們又乘勢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占領長安,並將甘肅一帶的隴右、河西等地區劃歸己有。之後,他們還占領了吐魯番等戰略要地,並把敦煌置於其治下六十年之久。
崛起的吐蕃終於成為讓人頭疼的地方。
結果,是有了大唐與吐蕃的兩次會盟,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的和平紀念碑也至今仍然聳立在拉薩市。隻不過,這時的唐蕃雙方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到公元9世紀中,大唐的皇帝終於淪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吐蕃王朝則在內亂中四分五裂徹底崩潰,往日的繁榮全都變成了美好的迴憶。[31]
格桑花凋謝了,盡管它還會開放。
生意人迴紇
與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乘虛而入相反,有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動亂中成了大唐的同盟軍。至德二年(757),他們幫助唐肅宗收複了西京長安;寶應元年(762),他們又幫唐代宗收複了東京洛陽。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支部隊其實應該算作雇傭軍,而且要價之高與趁火打劫無異。但不管怎麽說,這個民族曾經大顯身手卻毋庸置疑。[32]
是的,這裏說的是迴紇(ouigours)。
迴紇(讀如何)原本是鐵勒的一支,隋煬帝大業年間從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下獨立出來,正式宣布其族名為迴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8),他們又行文大唐,宣布自己改稱迴鶻(讀如胡),意思是迴旋輕捷有如鶻鳥。[33]
沒錯,迴紇確實善於周旋。
跟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一樣,迴紇起先也是遊牧民族。不同的是,他們與中原地區基本上相處甚安。而且,盡管與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種種關係,他們在曆次戰爭中卻都站在大唐一邊。貞觀四年(630),迴紇助唐攻滅了東突厥;顯慶二年(657),又助唐攻滅了西突厥。[34]
這樣看,他們還真是大唐的同盟軍。
不過,天底下從來就沒有什麽免費的午餐,迴紇助唐也絕非行俠仗義。說白了,他們每次都是有利可圖的。滅亡西突厥之後,東西突厥的土地就歸了迴紇。之後迴紇推翻後突厥統治,大唐也投桃報李給予幫助。在此基礎上,這個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汗國,並得到了大唐的承認和冊封。
大唐與迴紇,不過互相利用。
相互利用的規律從來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當大唐國破家亡兩京淪陷時,有資格開價的便是迴紇,名為各族人民之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則隻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寧國公主就是這樣嫁給迴紇可汗的。
與文成公主不過宗室之女不同,寧國公主可是唐肅宗最為疼愛的親生小女兒。臨行之前,皇帝親自設宴餞行,父女二人依依惜別,席間籠罩著生離死別的淒涼之情。最後還是公主含淚寬慰父皇:為了國家安危,女兒何辭一死!
肅宗皇帝潸然淚下。
迴紇可汗卻全無當年鬆讚幹布的恭敬和感恩。他不但不出境親迎,反倒身穿黃袍頭戴胡帽,大大咧咧地坐在牙帳裏接見護送公主的漢中王李瑀(讀如禹)一行。
可汗問:王爺是天可汗的什麽人?
李瑀答:大唐天子堂弟。
可汗又問:站在你上首的是誰?
李瑀答:宮中宦官某某。
可汗說:宦官是奴才,怎麽能居王爺之上?
那個宦官嚇得馬上後退。
可汗又說:你們見了本汗,為什麽不拜?
李瑀答:寧國公主是大唐天子親女兒,可汗則是大唐天子親女婿,豈有高踞胡床受此恩典之理?
迴紇可汗這才起身受詔。[35]
不過李瑀的交涉隻是為王朝挽迴了麵子,在實惠方麵迴紇卻寸步不讓。據正史記載,依照當年的約定,大唐帝國每年付給迴紇的雇傭軍酬金,僅僅絹帛就多達兩萬匹,這還不包括他們搶劫、勒索和以各種名義追加的。[36]
貪得無厭的迴紇卻還要強買強賣,價錢是一匹馬換絹帛數十匹。有一次,迴紇自說自話地將兩萬匹馬運往大唐,開價絹帛五十萬匹。大唐實在用不了這麽多馬,也實在拿不出那麽多絹。經過反複交涉,才以半價成交了事。
奇怪,迴紇索要如此之多的絹帛幹什麽呢?
利用天時地利大發橫財。他們從唐帝國那裏巧取豪奪來的絹帛,小部分成為迴紇貴族的奢侈品,大部分經由迴紇商人和粟特商人之手流入了西方。這些絹帛甚至跟波斯的銀幣和大唐的銅錢一樣,成為當時商業貿易的通貨。[37]
這並不奇怪。不要忘記,那條溝通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商貿通道,可是被叫作絲綢之路的。何況絹帛既便於攜帶又價格高昂,西方人還趨之若鶩,迅速倒手當然紅利可觀。
迴紇汗國財源滾滾。
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大批迴紇人從遊牧走向了定居和經商,過起了可以稱之為“遊牧都市生活”的日子。在汗國的全盛時期,他們位於鄂爾渾河(在今蒙古國境內)上遊的汗庭金碧輝煌,城中鱗次櫛比地矗立著宮殿和寺廟,也走動著各國的商人和僧侶。[38]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摩尼教的法師。
摩尼教(manichaeism)是公元3世紀興起於波斯的古老宗教,其教義簡單地說就是相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因此又稱明教。這種宗教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到7世紀從陸路傳入西域,又從西域傳到迴紇的。迴紇人也迅速地放棄了他們原先信仰的薩滿教(shamanism),奉摩尼為國教。
這又是為什麽呢?
正史的解釋,是進入漠北傳教的摩尼法師才高八鬥,口若懸河,讓迴紇可汗和貴族為之傾倒。但,為什麽摩尼教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卻遠不及在迴紇呢?難道那些地方的傳教士們都胸無點墨,笨嘴笨舌?講不過去吧?[39]
顯然,此說可疑。
可以作為反證的是中原的態度。總體上說,大唐皇帝和儒生們是不喜歡摩尼教的,唐玄宗就曾在開元二十年(732)明令嚴加禁斷。隻是由於迴紇救駕有功,唐代宗才在大曆三年(768)特批摩尼教建立寺廟,並賜額大雲光明寺。但迴紇汗國剛剛滅亡,它又馬上成了被禁的邪教。[40]
那麽,摩尼教在內地為什麽會受冷遇?
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恐怕是在許多人眼裏,摩尼法師並不清心寡欲。他們進入長安後,最喜歡的就是在市場上出沒,與商人們勾搭成奸,這哪裏像是出家人?[41]
中國士大夫反感的,卻很可能正是迴紇喜歡的。這個民族似乎天生就有商業頭腦,這才把自己從小小的部落經營成龐大的汗國,把他們的汗庭建設成一座國際色彩濃鬱的遊牧商貿都市,甚至在長安也刮起了逐利之風。[42]
難怪他們跟摩尼教一拍即合了。因為波斯原本就是商業帝國,長期在絲綢之路上充當中間商,摩尼法師在迴紇傳教時更有可能投其所好,跟他們大談生意經。
迴紇的道路,將注定與眾不同。
唐武宗開成五年(840),已經改名為迴鶻的汗國遭到突然襲擊,國破城毀宣告滅亡。亡國的迴鶻人卻並沒有退迴到遊牧時代,而是兵分三路繼續挺進。其中一部分人南下融入了中華農耕文明;一部分人進入甘肅成為張掖的甘州迴鶻和敦煌的沙州迴鶻;更多的族民則遷到了新疆,與西域同族的原住民匯合成為西州迴鶻或天山迴鶻。
這是一個民族的鳳凰涅槃。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一次華麗轉身,從遊牧民族變成了商貿民族。之後,則將定居於我國西北,成為裕固族和維吾爾族的先祖,或先祖之一。[43]
初戰告捷,大唐一發而不可收拾。
貞觀十八年(644),高昌之西的焉耆被滅。焉耆在博斯騰湖西北岸,國都即今新疆焉耆迴族自治縣。他們與高昌原本是宿敵,卻在高昌被滅後倒向了西突厥。看來西突厥的外交手段非同一般,唐王朝的軍事力量則讓人生畏。
焉耆的反水讓長安方麵有了討伐他們的充分理由,事態的變化則完全在太宗皇帝的計劃之中。據說,李世民甚至算準了焉耆滅亡的具體日子。正史記載,當他對侍從宣布自己的測算時,前方的捷報居然如期而至。[20]
下一個目標,是龜茲。
龜茲讀如秋慈,國都在今新疆庫車縣,是絲綢之路上最為迷人的綠洲。我們隻要舉三個例子,就能證明這個文明古國的非同凡響:風靡天下的龜茲樂舞,堪比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石窟,與玄奘齊名的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此外,龜茲還是古印歐語在東方分布最遠點的標誌性地名。
決心控製整個北亞的唐太宗,當然不會放過龜茲。
擔任統帥的正是那位東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副手則有鐵勒將領契苾何力(苾讀如必)、安西都護郭孝恪等。他們的到來讓龜茲國王大吃一驚。因為按照常理,敵人應該來自東南方向,誰想到他們竟然從西北翻過了天山呢?[21]
後麵的故事並無太多懸念。英勇善戰的龜茲武士被假裝敗退的唐軍誘入沙漠一舉殲滅,王城及國王退守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也相繼被攻破,龜茲王被俘。其壯觀場麵,據說在庫車克孜爾石窟壁畫中有生動的描繪。[22]
一個文明古國,就此落下帷幕。
龜茲的滅亡讓整個西域大為震驚。結果,沒有再耗費太宗皇帝的一兵一卒,另外兩個與龜茲麵積大致相當的王國於闐和疏勒(今新疆喀什)便半自動地歸順了大唐。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帝國設置了龜茲、疏勒、於闐、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馬克)四個軍區,合稱“安西四鎮”。
公元657年,也就是唐高宗顯慶二年,大將蘇定方率領遠征軍對西突厥發起總攻擊。在強大的攻勢麵前,西突厥很快就潰不成軍。他們的可汗逃到石國(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卻被石國人活捉了獻給唐軍。從此,西突厥樹倒猢猻散,並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徹底滅亡。
也就在這一年,大唐達到了極盛。
玄奘法師則在焉耆被滅的第二年迴國。為了履行和高昌王再見一麵的承諾,他放棄了便捷的海道從原路返迴,卻在途中聽說了高昌國的遭遇。慈悲為懷的法師隻好擦幹眼淚望空遙拜,然後直接從於闐迴到長安。
剩下的故事,就隻能留給羌笛和楊柳了。
吐蕃義
高昌亡國的第二年,文成公主走進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也是世人眼裏遙不可及的神秘世界。在那裏,喜馬拉雅巍然屹立,雅魯藏布奔騰不息,納木錯和羊卓雍錯湖水清澈。當格桑花漫山遍野盛開的時候,一個民族和王朝在雅礱河穀勃然興起。[23]
他們的名字叫吐蕃(讀如播)。[24]
吐蕃王朝的建立大約與李唐同時。公元七世紀初,王朝的建立者用武力降服了古代羌人的蘇毗(毗讀如皮,蘇毗在今西藏北部及青海省西南部)和羊同(即象雄,在今西藏北部)諸部落,並將自己的首邑遷到了邏些(今西藏拉薩)。一個神奇的王國,從此屹立在雪域高原。[25]
遷都的人叫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的身份是讚普,即吐蕃王。在吐蕃語中,讚的意思是雄強,普的意思是漢子,幹布的意思是深沉,鬆讚則是他自己的名字。因此,鬆讚幹布讚普這個稱謂,翻譯過來就是:深沉的鬆讚,雄強的漢子,吐蕃人民的王。[26]
這是吐蕃曆史的真正締造者。事實上在他之前,恐怕很少會有人知道這個民族的存在。是啊,彪悍的突厥,優雅的龜茲,近處的高麗,遠方的波斯,個個都更加吸引中華的目光和注意力。吐蕃?對不起,聞所未聞。
不過,鬆讚幹布很快就讓世人刮目相看。
事情是由求婚引起的。我們知道,從漢高祖開始,中華帝國就有“和親”的傳統,唐太宗即位之後更是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嫁給外族豪酋的公主和宗女不知凡幾,那位英勇善戰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便娶了李世民的皇妹。鬆讚幹布聽說有這種事,便認為自己也應該同享這樣的榮耀。
不幸的是,太宗皇帝低估了吐蕃的戰鬥力和侵略性。他草率地拒絕了鬆讚幹布的請求,而且讓讚普的使者認為自己受到了怠慢。深沉的鬆讚決定給大唐一點顏色看看,隻不過他的兵鋒卻是指向吐穀渾(穀讀如欲)的。
這件事意味深長。
吐穀渾是鮮卑慕容部的政權,位於今天的青海、甘南和川北一帶,建國於西晉時期。吐穀渾建國後,中華大地雖有連年的戰亂,這個王國卻遠離風暴中心,在各種強大勢力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一直存活到大唐貞觀年間。
那麽,鬆讚幹布為什麽要打吐穀渾?
表麵上的原因是吐蕃使者的一番話。這位使者迴到拉薩以後向鬆讚幹布哭訴:大唐對臣等原本禮遇甚隆。然而吐穀渾的使團一到,待遇馬上就變了,答應的婚事也告吹。
但,事情真有那麽簡單嗎?
當然不是。
看看時間表就知道。吐蕃出兵吐穀渾,是在貞觀十一年或十二年。而在此前的貞觀九年(635),大唐已經通過戰爭把吐穀渾變成了自己羈縻之下的傀儡。所以,吐蕃這次出兵就不僅是捏軟柿子,也是打狗給主人看。
更重要的是,從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正在吐穀渾境內,這可是連大唐也垂涎已久的,更何況吐穀渾的治下還有不少藏民。因此,吐蕃遲早要下手。他們最終在公元663年滅亡吐穀渾,就是證明。這一次,不過是小試牛刀。
如此一箭三雕,這位讚普確實深沉。
早已淪為大唐附庸的吐穀渾根本不是吐蕃的對手,隻能狼狽逃竄到青海以北。鬆讚幹布卻打得興起,順手牽羊又征服了吐穀渾旁邊的兩個羌人部族——黨項和白蘭。
遺憾的是,大唐似乎仍未覺醒。
未來的女婿隻好向他的準嶽父宣戰。貞觀十二年(638)七月,鬆讚幹布率軍二十萬屯兵大唐邊鎮鬆州(約在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揚言前來迎娶公主。這位求婚者甚至宣稱,如果見不到公主,他隻好帶著厚重的聘禮繼續大踏步前進,以表示自己的一番誠意。
這下子輪到唐太宗大跌眼鏡了,他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把鬆讚幹布趕出邊境。不過,大唐皇帝也清醒地意識到,絕不能小看這可怕的鄰居。因此,當鬆讚幹布再次求婚時,唐太宗馬上就表示同意,盡管嫁出的並不是他的親女兒。
深沉的鬆讚也給足了太宗麵子。他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大宰相祿東讚(噶爾·東讚)前往長安,用實實在在的巨款和厚禮表達對大唐公主的仰慕。精明能幹的祿東讚也不辱使命,不卑不亢地與帝國君臣進行交涉。結果是太宗皇帝對他另眼相看,希望這位使節娶皇族的女孩為妻。[27]
祿東讚禮貌地謝絕了皇帝陛下“買一送一”的好意。他迴答說:臣在國內已有發妻,父母所聘豈能拋棄?何況我們讚普還沒有見到公主,陪臣又豈敢先行一步?
皇帝聞言大為嘉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籠絡的決心。於是唐太宗不管不顧,強製性地將自己姐姐的外孫女嫁給了祿東讚。這在帝國的和親史上,恐怕是沒有先例的。
答應鬆讚幹布的婚事,當然更沒問題。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文成公主進藏。
婚禮隆重而排場。大唐方麵派出擔任禮部尚書的一位王爺持節護送公主,並主持婚禮;鬆讚幹布則從拉薩來到今天的青海省境內,在被他們吞並的吐穀渾故地親迎殿下。他甚至在拉薩為文成公主專門修建了一座宮殿,自己則脫下藏袍換上唐裝,完全是一副大唐皇帝好女婿的樣子。[28]
現在看來,這錢花得值。
事實上,大唐與吐蕃的聯姻為兩地人民贏得了至少二十年的和平,兩位君主也得以各忙各的。太宗皇帝成功地遏製了西突厥的進犯,並把西域各國收入囊中;鬆讚幹布則將其擴張征服事業做到極致,還不失時機地教訓了印度人。
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據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不但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奇珍異寶、服裝家具、烹飪食材等等作為嫁妝,更有攜帶著詩書禮樂、醫療器械、農具良種的學者、樂師、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簡直就是龐大的文化代表團和扶貧工作隊。[29]
鬆讚幹布也向大唐派去了留學生,他們多半是吐蕃的王室成員和豪酋子弟。不過,深沉的讚普並沒有把自己吊死在大唐這一棵樹上,反倒跟方方麵麵都保持平衡。他從尼泊爾迎娶了公主,從印度引進了文化。而且,也正是在鬆讚幹布的時代,這個聰慧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字。[30]
吐蕃和平崛起,盡管同時也伴隨著武力。
毫無疑問,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鄰居的強盛對於大唐也未必總是福音。事實上吐蕃的後繼者並沒有鬆讚幹布那麽好說話。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吐蕃與西突厥聯手大舉攻唐,先後攻陷於闐、疏勒和龜茲,安西四鎮因此被廢,太宗皇帝創下的家當被賠得一幹二淨。
吐蕃得手之後卻沒有就此住手。相反,安史之亂時,他們又乘勢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占領長安,並將甘肅一帶的隴右、河西等地區劃歸己有。之後,他們還占領了吐魯番等戰略要地,並把敦煌置於其治下六十年之久。
崛起的吐蕃終於成為讓人頭疼的地方。
結果,是有了大唐與吐蕃的兩次會盟,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的和平紀念碑也至今仍然聳立在拉薩市。隻不過,這時的唐蕃雙方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到公元9世紀中,大唐的皇帝終於淪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吐蕃王朝則在內亂中四分五裂徹底崩潰,往日的繁榮全都變成了美好的迴憶。[31]
格桑花凋謝了,盡管它還會開放。
生意人迴紇
與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乘虛而入相反,有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動亂中成了大唐的同盟軍。至德二年(757),他們幫助唐肅宗收複了西京長安;寶應元年(762),他們又幫唐代宗收複了東京洛陽。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支部隊其實應該算作雇傭軍,而且要價之高與趁火打劫無異。但不管怎麽說,這個民族曾經大顯身手卻毋庸置疑。[32]
是的,這裏說的是迴紇(ouigours)。
迴紇(讀如何)原本是鐵勒的一支,隋煬帝大業年間從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下獨立出來,正式宣布其族名為迴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8),他們又行文大唐,宣布自己改稱迴鶻(讀如胡),意思是迴旋輕捷有如鶻鳥。[33]
沒錯,迴紇確實善於周旋。
跟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一樣,迴紇起先也是遊牧民族。不同的是,他們與中原地區基本上相處甚安。而且,盡管與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種種關係,他們在曆次戰爭中卻都站在大唐一邊。貞觀四年(630),迴紇助唐攻滅了東突厥;顯慶二年(657),又助唐攻滅了西突厥。[34]
這樣看,他們還真是大唐的同盟軍。
不過,天底下從來就沒有什麽免費的午餐,迴紇助唐也絕非行俠仗義。說白了,他們每次都是有利可圖的。滅亡西突厥之後,東西突厥的土地就歸了迴紇。之後迴紇推翻後突厥統治,大唐也投桃報李給予幫助。在此基礎上,這個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汗國,並得到了大唐的承認和冊封。
大唐與迴紇,不過互相利用。
相互利用的規律從來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當大唐國破家亡兩京淪陷時,有資格開價的便是迴紇,名為各族人民之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則隻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寧國公主就是這樣嫁給迴紇可汗的。
與文成公主不過宗室之女不同,寧國公主可是唐肅宗最為疼愛的親生小女兒。臨行之前,皇帝親自設宴餞行,父女二人依依惜別,席間籠罩著生離死別的淒涼之情。最後還是公主含淚寬慰父皇:為了國家安危,女兒何辭一死!
肅宗皇帝潸然淚下。
迴紇可汗卻全無當年鬆讚幹布的恭敬和感恩。他不但不出境親迎,反倒身穿黃袍頭戴胡帽,大大咧咧地坐在牙帳裏接見護送公主的漢中王李瑀(讀如禹)一行。
可汗問:王爺是天可汗的什麽人?
李瑀答:大唐天子堂弟。
可汗又問:站在你上首的是誰?
李瑀答:宮中宦官某某。
可汗說:宦官是奴才,怎麽能居王爺之上?
那個宦官嚇得馬上後退。
可汗又說:你們見了本汗,為什麽不拜?
李瑀答:寧國公主是大唐天子親女兒,可汗則是大唐天子親女婿,豈有高踞胡床受此恩典之理?
迴紇可汗這才起身受詔。[35]
不過李瑀的交涉隻是為王朝挽迴了麵子,在實惠方麵迴紇卻寸步不讓。據正史記載,依照當年的約定,大唐帝國每年付給迴紇的雇傭軍酬金,僅僅絹帛就多達兩萬匹,這還不包括他們搶劫、勒索和以各種名義追加的。[36]
貪得無厭的迴紇卻還要強買強賣,價錢是一匹馬換絹帛數十匹。有一次,迴紇自說自話地將兩萬匹馬運往大唐,開價絹帛五十萬匹。大唐實在用不了這麽多馬,也實在拿不出那麽多絹。經過反複交涉,才以半價成交了事。
奇怪,迴紇索要如此之多的絹帛幹什麽呢?
利用天時地利大發橫財。他們從唐帝國那裏巧取豪奪來的絹帛,小部分成為迴紇貴族的奢侈品,大部分經由迴紇商人和粟特商人之手流入了西方。這些絹帛甚至跟波斯的銀幣和大唐的銅錢一樣,成為當時商業貿易的通貨。[37]
這並不奇怪。不要忘記,那條溝通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商貿通道,可是被叫作絲綢之路的。何況絹帛既便於攜帶又價格高昂,西方人還趨之若鶩,迅速倒手當然紅利可觀。
迴紇汗國財源滾滾。
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大批迴紇人從遊牧走向了定居和經商,過起了可以稱之為“遊牧都市生活”的日子。在汗國的全盛時期,他們位於鄂爾渾河(在今蒙古國境內)上遊的汗庭金碧輝煌,城中鱗次櫛比地矗立著宮殿和寺廟,也走動著各國的商人和僧侶。[38]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摩尼教的法師。
摩尼教(manichaeism)是公元3世紀興起於波斯的古老宗教,其教義簡單地說就是相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因此又稱明教。這種宗教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到7世紀從陸路傳入西域,又從西域傳到迴紇的。迴紇人也迅速地放棄了他們原先信仰的薩滿教(shamanism),奉摩尼為國教。
這又是為什麽呢?
正史的解釋,是進入漠北傳教的摩尼法師才高八鬥,口若懸河,讓迴紇可汗和貴族為之傾倒。但,為什麽摩尼教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卻遠不及在迴紇呢?難道那些地方的傳教士們都胸無點墨,笨嘴笨舌?講不過去吧?[39]
顯然,此說可疑。
可以作為反證的是中原的態度。總體上說,大唐皇帝和儒生們是不喜歡摩尼教的,唐玄宗就曾在開元二十年(732)明令嚴加禁斷。隻是由於迴紇救駕有功,唐代宗才在大曆三年(768)特批摩尼教建立寺廟,並賜額大雲光明寺。但迴紇汗國剛剛滅亡,它又馬上成了被禁的邪教。[40]
那麽,摩尼教在內地為什麽會受冷遇?
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恐怕是在許多人眼裏,摩尼法師並不清心寡欲。他們進入長安後,最喜歡的就是在市場上出沒,與商人們勾搭成奸,這哪裏像是出家人?[41]
中國士大夫反感的,卻很可能正是迴紇喜歡的。這個民族似乎天生就有商業頭腦,這才把自己從小小的部落經營成龐大的汗國,把他們的汗庭建設成一座國際色彩濃鬱的遊牧商貿都市,甚至在長安也刮起了逐利之風。[42]
難怪他們跟摩尼教一拍即合了。因為波斯原本就是商業帝國,長期在絲綢之路上充當中間商,摩尼法師在迴紇傳教時更有可能投其所好,跟他們大談生意經。
迴紇的道路,將注定與眾不同。
唐武宗開成五年(840),已經改名為迴鶻的汗國遭到突然襲擊,國破城毀宣告滅亡。亡國的迴鶻人卻並沒有退迴到遊牧時代,而是兵分三路繼續挺進。其中一部分人南下融入了中華農耕文明;一部分人進入甘肅成為張掖的甘州迴鶻和敦煌的沙州迴鶻;更多的族民則遷到了新疆,與西域同族的原住民匯合成為西州迴鶻或天山迴鶻。
這是一個民族的鳳凰涅槃。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一次華麗轉身,從遊牧民族變成了商貿民族。之後,則將定居於我國西北,成為裕固族和維吾爾族的先祖,或先祖之一。[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