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官員多數都是文官,根本不懂這些軍事上的事情。
此時遷都之議一提出,眾人紛紛開始籌劃:應當先遷什麽人,後遷什麽人謀劃得井井有條。
無名恐眾人這般商討下去,會有流言傳出,對這個國家造成恐慌,在屋中咳嗽一聲,走到房門口說道:“諸位稍安勿躁,請聽我一言。”
眾人見到無名這副尊榮,一下子都閉口不言,仔細地端詳這位滿身泥濘,滿身破洞,須發皆長遮住頭臉,不修邊幅的人是誰。
無名的裝扮與街上的乞丐沒有什麽區別,說他是皇城來的密使誰也不會相信。但這些官員見那劉大人佇立在一旁,低著頭、彎著腰,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都不敢小瞧眼前的這個人。
見到無名後,方才還吵個不休的眾官員如今都閉上了嘴,整個院中鴉雀無聲。
無名走到眾官員麵前解釋道:“蜀峰城有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崇飛城也有其重要政治意義。二者的存在既有單獨意義,又有關聯,誰都不能取代誰,因此遷都之議,萬不可行。”
無論無名亮不亮出自己的身份,單以劉大人所說的無名是密使的身份,就足以令在場的眾官員不再討論這個事情。眾人此時又聽無名如此說,果真都閉口不言。
“密使是從國都而來嗎?麵對十八位王不服管束、擁兵自重的問題,蜀峰城的諸位官爺有什麽打算?”一位官員低著頭小聲地問道。
這人問的雖是蜀峰城對十八王的看法,其實他話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要看看無名到底是不是從蜀峰城而來。如果我們的確是從蜀峰城而來,他應當會知道些什麽。
“我不是從蜀峰城來的。”無名直截了當地說道,對於這種事,無名並不想隱瞞。
聽無名這般說,在場的所有官員都放下了心。
也難怪:現在國都裏趙氏不再當權,官僚集團已亂成一鍋粥,大家隻求自保,誰都不會去管別人的閑事。
而定王和寧王在一起對峙良久,恐怕也不會去管這些閑事。並且定王為人高調,他要真是派密使來,一定會大張旗鼓,不會這麽悄無聲息的就把事情給辦了。
但吳大人為什麽一定要說無名是從國都而來,眾人都不是很清楚。
眾人心中都存著疑惑,不由地圍在吳知府身前,盼他給個說法。吳知府也是聽劉大人說的,哪能分辨得清楚,分開眾人,走到劉大人身旁道:“這位上差到底是誰,請劉大人給我們引薦一下吧。
劉大人麵向無名,臉上一副敬畏的神態,不知道要不要把無名的身份透露給大家。
這問題不僅是劉大人的問題,更是無名自己的問題。
他貿然走出來的確有些欠考慮,而且他這麽做,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已白費。但眾人商議的遷都事宜無疑是把子金國之前打好的基礎全都毀掉。他不願看到這樣事情的發生,這才忙站出來分辨。他不知道那些官員隻是口頭上說說,隻是過一過嘴癮,若真要遷都,哪有那麽容易?他之前未處理過政事,跟這些文官溝通較少,在此方麵上的經驗還略顯不足。
“那上差是從何而來?”吳大人又問道,在未探明無名的底細之前,吳知府並不想跟他撕破臉,因此說話時雖不如之前那般恭敬,卻還顯客氣。
“我是從寧武城來的。”無名想了下說道。
“上差原來是寧王的使者。”吳大人雙手作揖馬上又恭敬起來。寧王與定王不相伯仲,隻因定王娶了建平公主,管轄的城市又離著蜀峰城較近,這才顯得比寧王的地位略高。其實兩位王實力相當,誰都沒有比誰高,也是因此,二王才對峙了這麽長時間,若不然定王早就主動出擊將寧王打迴寧武城了。
無名搖搖頭說道:“我也不歸寧王所管。”
“那上差究竟是何人?”吳大人又問道。
此時若是換了另外一個人,那劉大人一定會上前給眾人介紹,可是當他想到無名千叮嚀、萬囑咐叫自己不要泄露了無名的身份,因此並不理眾人說什麽,隻是站在一旁,低頭不語。
無名見眾人的目光都充滿了疑惑,顯然是對自己頗有偏見,他沉默一會兒,終於開口說道:“在下趙景隆。”
“趙景隆”三個字一出口,劉大人立馬就跪了下來。其他官員略一反應,又瞧見劉大人的模樣,也立馬跟著跪下來。
這種禮節無名並不是很喜歡,他擺擺手叫眾人起身。
之前那吳大人在詢問無名身份的時候,對他的禮數不是太周到,如今跪在地上瑟瑟發抖,雖聽無名語氣和善,卻仍是久跪不起。
無名走過去伸手把他攙起,又在他胳膊上拍了拍,以示安慰。
那吳大人感激涕零,心中的石頭稍稍落了地。
麵對這位昔日的皇子,眾人都低著頭不知道要說什麽,更不知道他要說什麽。
無名佇立在眾官員麵前,開口說道:“崇飛城屢遭變故,能有今日之不敗,全仰仗諸位功勞。我代表子金國內所有百姓對諸位表示感謝。”說著雙手抱拳,作了一揖。
無名以皇子的身份本不應該做這些動作,但他江湖習性較重,想到什麽便做什麽。
眾官員見狀又紛紛跪倒,像無名行禮。
無名見自己隨便一言一行,眾官員便對自己行此大禮,覺得有些不舒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之前他少在宮中,與這些文官接觸的更少。多數時間都是在宮外跟著李白塵習武,隻偶爾迴到宮中休息。可他殿前的那些丫鬟、奴仆與他相處都比較好,也很少有這麽大的禮節。
等他慢慢長大到了軍中,那些軍官、將士多數都不拘小節,便是行禮,也隻是站禮,不會隨意對人進行跪拜。
而這些官員動不動便跪倒,想起在彰武城中與哥舒寒一起在郜家祠堂內發生的一切,心中還是不大舒服,他也不知道是應該替這些官員感到悲哀,還是應該替這個製度感到悲哀。
很多製度終究是要被打破的,他揮一揮手說道:“大家今後見到我時,不用行此大理。”
無名說完這句話,便不知道該說什麽。
那些官員麵對昔日的皇子,如今子金國內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更再說什麽。最後還是無名想起那吳大人之前提出的問題,迴答道:“十八王的猖獗不僅僅始於今天,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些王便各自心懷鬼胎,隻是那時皇室還在,他們不敢怎樣。如今皇室沒落,他們便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大家放心,沒有人率先發難,這些王隻會暗中使勁,絕不會明目張膽地反叛。而最想叛亂的定王,在沒有知道我是生是死之前,在太古國的大軍沒有撤軍之前,也不會這麽輕易的反叛。”無名說完,心中暗笑,太古國的大軍全線壓境,對子金國來說本是個災難性的問題,可誰知他們的進軍迫使十八王聯合起來,沒有心思想再搞其他的小動作。
“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在我消失的這段日子裏。有幾位王已被我暗中派人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隻要他們稍有動作,我的那些夥伴就會對他們下手,保準他們不能再興風作浪。”無名其實隻把冉依凝派到了吳王身邊進行監視,他這麽說,隻是想到有朝一日,這些話若是傳到那些王的耳朵裏,也能讓他們行事稍有顧忌。
眾人實在沒想到無名的手段會這麽厲害,在消失的這段時間裏,竟然已經做出了這麽多的事。
“吳大人,你對我的這個迴答還滿意嗎?”無名轉過身來對吳大人道。
吳大人惶恐至極,不敢說滿意,也不敢說不滿意,跪下身來不住地說道:“屬下該死……屬下該死……”
“隻要政績突出,又沒有犯什麽大錯,哪有那麽多該死之人?”無名笑著把吳大人扶起道。
“十八王的事情我會處理好,剛才說的那個征稅征賦的事情,你們要處理好。大家分工不同,各呈所長,這樣這個社會才能安定,才會相安無事。倘若王爺想做皇上,臣子想做王爺,人人具懷不軌之心,天下豈不就亂了嗎?”無名隻是有感而發,可說完這兩句,那些大臣又再跪倒連連口稱“不敢”。
無名有些無奈,擺擺手叫眾人起來,又道:“我隻是提個醒,希望那些有此叵測之心的人多加克製;沒有這心思的人也要以此為戒。”無名說完又說道:“我知道大家都是好臣子,好同僚,隻是希望大家今後在職位上能再接再厲,多做些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
劉大人聽說拱手道:“臣等感念皇子點撥、勸勉之恩,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他大臣見劉大人這般說,也都不再跪下行禮,隻拱手道:“臣等感念皇子點撥、勸勉之恩,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無名見在場諸位不再行跪拜之禮,頗為欣慰。又聽他們說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禁連連點頭,心道:“這八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將這八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恐怕也隻有他一人了。”
此時遷都之議一提出,眾人紛紛開始籌劃:應當先遷什麽人,後遷什麽人謀劃得井井有條。
無名恐眾人這般商討下去,會有流言傳出,對這個國家造成恐慌,在屋中咳嗽一聲,走到房門口說道:“諸位稍安勿躁,請聽我一言。”
眾人見到無名這副尊榮,一下子都閉口不言,仔細地端詳這位滿身泥濘,滿身破洞,須發皆長遮住頭臉,不修邊幅的人是誰。
無名的裝扮與街上的乞丐沒有什麽區別,說他是皇城來的密使誰也不會相信。但這些官員見那劉大人佇立在一旁,低著頭、彎著腰,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都不敢小瞧眼前的這個人。
見到無名後,方才還吵個不休的眾官員如今都閉上了嘴,整個院中鴉雀無聲。
無名走到眾官員麵前解釋道:“蜀峰城有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崇飛城也有其重要政治意義。二者的存在既有單獨意義,又有關聯,誰都不能取代誰,因此遷都之議,萬不可行。”
無論無名亮不亮出自己的身份,單以劉大人所說的無名是密使的身份,就足以令在場的眾官員不再討論這個事情。眾人此時又聽無名如此說,果真都閉口不言。
“密使是從國都而來嗎?麵對十八位王不服管束、擁兵自重的問題,蜀峰城的諸位官爺有什麽打算?”一位官員低著頭小聲地問道。
這人問的雖是蜀峰城對十八王的看法,其實他話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要看看無名到底是不是從蜀峰城而來。如果我們的確是從蜀峰城而來,他應當會知道些什麽。
“我不是從蜀峰城來的。”無名直截了當地說道,對於這種事,無名並不想隱瞞。
聽無名這般說,在場的所有官員都放下了心。
也難怪:現在國都裏趙氏不再當權,官僚集團已亂成一鍋粥,大家隻求自保,誰都不會去管別人的閑事。
而定王和寧王在一起對峙良久,恐怕也不會去管這些閑事。並且定王為人高調,他要真是派密使來,一定會大張旗鼓,不會這麽悄無聲息的就把事情給辦了。
但吳大人為什麽一定要說無名是從國都而來,眾人都不是很清楚。
眾人心中都存著疑惑,不由地圍在吳知府身前,盼他給個說法。吳知府也是聽劉大人說的,哪能分辨得清楚,分開眾人,走到劉大人身旁道:“這位上差到底是誰,請劉大人給我們引薦一下吧。
劉大人麵向無名,臉上一副敬畏的神態,不知道要不要把無名的身份透露給大家。
這問題不僅是劉大人的問題,更是無名自己的問題。
他貿然走出來的確有些欠考慮,而且他這麽做,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已白費。但眾人商議的遷都事宜無疑是把子金國之前打好的基礎全都毀掉。他不願看到這樣事情的發生,這才忙站出來分辨。他不知道那些官員隻是口頭上說說,隻是過一過嘴癮,若真要遷都,哪有那麽容易?他之前未處理過政事,跟這些文官溝通較少,在此方麵上的經驗還略顯不足。
“那上差是從何而來?”吳大人又問道,在未探明無名的底細之前,吳知府並不想跟他撕破臉,因此說話時雖不如之前那般恭敬,卻還顯客氣。
“我是從寧武城來的。”無名想了下說道。
“上差原來是寧王的使者。”吳大人雙手作揖馬上又恭敬起來。寧王與定王不相伯仲,隻因定王娶了建平公主,管轄的城市又離著蜀峰城較近,這才顯得比寧王的地位略高。其實兩位王實力相當,誰都沒有比誰高,也是因此,二王才對峙了這麽長時間,若不然定王早就主動出擊將寧王打迴寧武城了。
無名搖搖頭說道:“我也不歸寧王所管。”
“那上差究竟是何人?”吳大人又問道。
此時若是換了另外一個人,那劉大人一定會上前給眾人介紹,可是當他想到無名千叮嚀、萬囑咐叫自己不要泄露了無名的身份,因此並不理眾人說什麽,隻是站在一旁,低頭不語。
無名見眾人的目光都充滿了疑惑,顯然是對自己頗有偏見,他沉默一會兒,終於開口說道:“在下趙景隆。”
“趙景隆”三個字一出口,劉大人立馬就跪了下來。其他官員略一反應,又瞧見劉大人的模樣,也立馬跟著跪下來。
這種禮節無名並不是很喜歡,他擺擺手叫眾人起身。
之前那吳大人在詢問無名身份的時候,對他的禮數不是太周到,如今跪在地上瑟瑟發抖,雖聽無名語氣和善,卻仍是久跪不起。
無名走過去伸手把他攙起,又在他胳膊上拍了拍,以示安慰。
那吳大人感激涕零,心中的石頭稍稍落了地。
麵對這位昔日的皇子,眾人都低著頭不知道要說什麽,更不知道他要說什麽。
無名佇立在眾官員麵前,開口說道:“崇飛城屢遭變故,能有今日之不敗,全仰仗諸位功勞。我代表子金國內所有百姓對諸位表示感謝。”說著雙手抱拳,作了一揖。
無名以皇子的身份本不應該做這些動作,但他江湖習性較重,想到什麽便做什麽。
眾官員見狀又紛紛跪倒,像無名行禮。
無名見自己隨便一言一行,眾官員便對自己行此大禮,覺得有些不舒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之前他少在宮中,與這些文官接觸的更少。多數時間都是在宮外跟著李白塵習武,隻偶爾迴到宮中休息。可他殿前的那些丫鬟、奴仆與他相處都比較好,也很少有這麽大的禮節。
等他慢慢長大到了軍中,那些軍官、將士多數都不拘小節,便是行禮,也隻是站禮,不會隨意對人進行跪拜。
而這些官員動不動便跪倒,想起在彰武城中與哥舒寒一起在郜家祠堂內發生的一切,心中還是不大舒服,他也不知道是應該替這些官員感到悲哀,還是應該替這個製度感到悲哀。
很多製度終究是要被打破的,他揮一揮手說道:“大家今後見到我時,不用行此大理。”
無名說完這句話,便不知道該說什麽。
那些官員麵對昔日的皇子,如今子金國內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更再說什麽。最後還是無名想起那吳大人之前提出的問題,迴答道:“十八王的猖獗不僅僅始於今天,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些王便各自心懷鬼胎,隻是那時皇室還在,他們不敢怎樣。如今皇室沒落,他們便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大家放心,沒有人率先發難,這些王隻會暗中使勁,絕不會明目張膽地反叛。而最想叛亂的定王,在沒有知道我是生是死之前,在太古國的大軍沒有撤軍之前,也不會這麽輕易的反叛。”無名說完,心中暗笑,太古國的大軍全線壓境,對子金國來說本是個災難性的問題,可誰知他們的進軍迫使十八王聯合起來,沒有心思想再搞其他的小動作。
“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在我消失的這段日子裏。有幾位王已被我暗中派人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隻要他們稍有動作,我的那些夥伴就會對他們下手,保準他們不能再興風作浪。”無名其實隻把冉依凝派到了吳王身邊進行監視,他這麽說,隻是想到有朝一日,這些話若是傳到那些王的耳朵裏,也能讓他們行事稍有顧忌。
眾人實在沒想到無名的手段會這麽厲害,在消失的這段時間裏,竟然已經做出了這麽多的事。
“吳大人,你對我的這個迴答還滿意嗎?”無名轉過身來對吳大人道。
吳大人惶恐至極,不敢說滿意,也不敢說不滿意,跪下身來不住地說道:“屬下該死……屬下該死……”
“隻要政績突出,又沒有犯什麽大錯,哪有那麽多該死之人?”無名笑著把吳大人扶起道。
“十八王的事情我會處理好,剛才說的那個征稅征賦的事情,你們要處理好。大家分工不同,各呈所長,這樣這個社會才能安定,才會相安無事。倘若王爺想做皇上,臣子想做王爺,人人具懷不軌之心,天下豈不就亂了嗎?”無名隻是有感而發,可說完這兩句,那些大臣又再跪倒連連口稱“不敢”。
無名有些無奈,擺擺手叫眾人起來,又道:“我隻是提個醒,希望那些有此叵測之心的人多加克製;沒有這心思的人也要以此為戒。”無名說完又說道:“我知道大家都是好臣子,好同僚,隻是希望大家今後在職位上能再接再厲,多做些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
劉大人聽說拱手道:“臣等感念皇子點撥、勸勉之恩,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他大臣見劉大人這般說,也都不再跪下行禮,隻拱手道:“臣等感念皇子點撥、勸勉之恩,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無名見在場諸位不再行跪拜之禮,頗為欣慰。又聽他們說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禁連連點頭,心道:“這八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將這八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恐怕也隻有他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