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人見無名這般吩咐有些不知所措,畢竟城中好多官員的官位都比他大得多,他在不透露無名身份的情況下去請這些官員,難免要花費很多時間。而若是因此耽誤了無名的事情,讓他等得厭煩,劉大人自己可有些吃不消。

    而且無名臨陣脫逃,將防線的布置透露給敵人,此時在眾人的心中已經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留在崇飛城中的這些官員提到無名時也常常頗有微詞,這點劉大人是非常清楚的。

    劉大人跪在地上想了一會兒,滿口應承,隨後將無名讓至上房,自己則急忙騎上最快的馬,奔城東知府吳大人的府上而去。

    崇飛城之前雖是子金國的國都,如今卻隻以單獨的一個市存在,本不應該有知府。但曆代皇帝均感覺到崇飛城地處子金國的中心,又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因此設有知府之職。

    知府是從四品的官,雖然不小,但在崇飛城中不是最大。但他畢竟統領一城,其號召力也是有的,那劉大人如今遇到難題,首先便想到了他。

    到吳大人的府上,那劉大人絲毫不提無名的事情,隻說上麵排下密使來訪,叫崇飛城的各級官員盡皆到他府中聚齊。

    劉大人說完這些後,生怕那吳大人再問些什麽,自己答不上來,趕緊推脫還有別的事情,離府迴到自己府上。

    吳大人見劉大人來去匆忙,心中疑竇頗多,但轉念一想,他哄騙一人或許是在情理之中,哄騙這麽多人完全沒有必要,便按照他所說,通知眾人去了。

    那吳大人手下眾多,將劉大人所說的分別通知給各級官員。由此一傳十,十傳百,待得午時前後,已盡皆在劉府中聚齊。

    無名躲在正房的窗下,讓眾官員在正房前的院中佇立。劉大人不想失了禮數,本是備下許多椅子,可見無名如此堅持,也不敢再說什麽。而眾官員見劉大人如此相待自己,心中也頗有不滿。

    就在眾人心情煩躁的時候,無名又讓劉大人轉達一個更讓眾人惱火的命令,他竟然讓在場的各級官員依次介紹自己在職時的政績,以及現在手中還沒有處理妥當的事情。

    各級官員雖然惱火,卻也無計可施,從上至下依次按照要求闡述。這中間每有無名覺得不妥,或是有疑問之處,便讓劉大人代為打斷並轉述問題,直到被審核的官員答得無名全都滿意為止。

    大多數的官員平日裏嬌生慣養,如今不僅在劉大人的院中遭受著曝曬,更連一口水都喝不上,人人都是叫苦不迭。但見無名所問之事,許多都問到了點上,再也不敢懷疑他的身份,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裏等待審問。

    如此一個接一個闡述完,已是傍晚時分。眾人被曬了一下午,又是口渴難耐,均頻頻向劉大人使眼色。那劉大人麵現愧疚之色,他也不想得罪這些同僚,可他更怕得罪我們,因此隻假做不見,更始終未透露有關無名的信息。

    無名在屋中聽明白各級官員存在著的大大小小的問題,連連點頭。

    這些官員遇到的問題雖不相同,但絕大多數隻是時間緊俏所致。隻要再給他們一些時間,無名相信他們一定能將事情處理得很好。看來崇飛城這些官員的行政能力的確要比蜀峰城裏官員的能力強。或許是崇飛城中沒有更高官員的製約,他們可以大展身手,也未可知。

    各級官員將問題都匯報完,絕大多數很容易就能解決,可還是有兩個問題讓無名有些不知所措:第一個跟他交給劉大人的那份文書有些關係,還是前線戰事吃緊,蜀王、寧王、定王不斷地發來文書,催兵催糧。

    可子金國內的財力、人力本就很有限,這些王這般死命地催誰也受不了。而且又加稅、又加賦,百姓也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若是逼得急了,恐怕會對子金國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二個問題,各位大人心有所忌,並沒說得太清楚,但無名從他們的口中已聽明白問題的所在:那就是皇室覆滅,無名又再出走,這些日子國內群龍無首,十八路王,一個個不服管束,儼然已有割據一方之勢。

    這問題實在嚴重,連無名都不敢大意。

    他聽各級官員闡述完自己的政績之後,又令劉大人將這兩個問題拋還給他們。問那些官員關於這兩個問題有什麽感想。

    迴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各級官員各抒己見,所想的點子也很多很多。總得來說便是加賦不加稅,加稅不加賦,而至於到底是應該加賦還是應該加稅,卻得因人而異。的確,子金國如今雖然困難,但若同時加稅和加賦,百姓實在難有活路。

    無名聽眾官員討論這問題時頭頭是道,不禁暗暗點頭,心中欣喜。

    討論第二個問題時,那些官員的積極性明顯沒有迴答第一個問題時高漲。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發一言。這也難怪,如今天下形勢大亂,十八路王具有割據之勢。而若是有那麽一天,誰也不敢保證將來誰會成為這片土地的霸主。眾人心知此時若是說出什麽不妥的話,將來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便都隻說些不疼不癢的言論。

    討論了半天,那劉大人見眾人還是沒研究出個所以然來,率先站出來道:“十八路王之所以這麽猖獗,還不是因為江山無主之故?若是有趙氏子孫登高一唿,我想天下必定從者雲集,十八路王肯定也不會像現在那麽囂張。他們會聽命於這位新皇上,到時大家勠力同心將太古國的大軍殺迴烏河對岸,天下豈不就太平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大人此話一出,眾人均有不以為然之態。先皇和趙景陽在那場戰鬥中犧牲,而二皇子趙景隆也消失在茫茫人海,至今都未聞其下落。若說他已然身死,恐怕都不會有人懷疑。而且像無名這種犯下重大過錯的人,恐怕也難以服眾。

    在場的多數官員都是這種想法,可還有一些官員見劉大人如此說,馬上便反應過來:劉大人為官已久,如今肯當著這麽多同僚的麵說出這般不怕得罪人,這般篤定的話,肯定有些貓膩。

    那些較為機智之人一想到他今日的所作所為,又聯想到他往日的為人,馬上便聯想到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麽密使,那個密使有很大可能就是消失已久的二皇子趙景隆。

    一想到這些,那些怕得罪於皇室之人馬上說道:“大人所言甚是,如今國內群龍無首,的確應該尋覓一位德才兼備之人,統領全國。我覺得若是能尋覓到趙二皇子實為最好。他不僅是趙氏的皇子,能力在同輩中更是首屈一指。由他來做子金國的皇上實在最是合適不過。”

    無名在屋中聽眾人說到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是該興奮,還是該惆悵。他一直不吐露自己的身份,便是因為他並不想讓定王過早地知道自己存活的信息。

    對付這種人隻有出其不意,才可能揭發他的陰謀。然後若是讓定王過早地得到信息,他不僅會有所防範,更有可能會率先動手除掉自己,而無論定王是發動政變,還是於途中對無名進行暗殺,都是無名吃不消的。

    開始時無名還有些懷疑是劉大人泄露了消息,可轉念一想,這些當官之人最是會揣摩別人話中的意思,聽劉大人那麽說,哪有不順著他的道理。

    官場上便是如此,隻要有一人肯牽出這個話題,其他人便會隨聲附和,沒一會兒工夫,眾人口徑統一,已經將趙景隆奉為子金國的皇帝,而且還研究起遷都的事宜。

    一談起這話題,眾官員更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大家都說蜀峰城離烏河實在太近,當太古國的大軍攻過來後,太容易被控製。而當蜀峰城一旦被控製,對子金國來說更是滅頂之災。

    無名聽到這裏,暗暗搖頭,之前他們說的那些治理國家的辦法還有些是可行的。可國都從蜀峰城再遷迴到崇飛城卻是萬萬不該。

    一來遷都不僅耗費國力財力。

    二來老祖宗提議將國都從崇飛城遷移到蜀峰城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子金國的四周都有邊患之險,但最主要的危險還是來自於西方,來自於與他們國力相當的太古國。

    蜀峰城離烏河較近,不僅有烏河這道天塹,更有臨江、烏古兩座城池可以據險而守。

    當時若不是他去找尋失蹤的阿柔,太古國的大軍絕不會這麽輕易地駛進子金國的內部。隻要無名守住兩座城中的險要之地,一定會將太古國的大軍攔截在烏河的海灘上,而若是這樣,子金國隻要圍而不攻,讓太古國的補給供應不上,太古國的大軍就會不攻自退。到那時兩城再派兵追擊,一定會將太古國的大軍一網打盡。

    看似兩城在與敵人對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這也離不開蜀峰城在背後的支持,在背後的指揮。

    因此將子金國的首都定在蜀峰城,對於對付外敵來說,真是再合適不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天玄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覺醒的素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覺醒的素玄並收藏逆天玄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