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夷之輩,降而複叛,叛而複降,全無禮義可言。雖則西域有安西都護府,漠北有燕然都護府,但若是大唐生變,則他們必定不會安分。尤其是燕然都護府,如今瞧著很平和,徭役諸事亦能漸漸推行,但到底鐵勒諸部、突厥降部交雜,情勢很容易轉眼便發生變化。而且,高句麗是疥蘚之疾,不除不快。靺鞨人助紂為虐,也絕不能姑息。”
聖人說到此處,令宮人們展開了大唐疆域的輿圖,又指向西北西南:“西突厥絕不可能輕易放棄西域,吐蕃則更是野心勃勃。文成公主尚的鬆讚幹布已逝,誰知這一代讚普對大唐的態度如何?何況,朕近來聽聞,鬆讚幹布之子早亡,如今繼承讚普之位的,是他不足五歲的孫兒。權臣挾年幼的讚普以令眾臣,便如同高句麗一般,想來說不得亦會漸漸地不將大唐放在眼中。”
謝琰並未聽聞過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逝世的消息,此時不免一驚。因為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並無子嗣,繼承吐蕃讚普之位的新讚普既然年幼,便是親近大唐恐怕亦是無法主政。而那位權臣極有可能是野心勃勃之輩,若不時時關注其動向,日後恐成大患。此時,他無比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肩上擔負的重任,並不比主持一場戰爭的行軍大總管輕多少。而聖人將此職缺給他,子竟先生推薦他,皆是因信任他的品性與能力之故。
見他臉色凝重,聖人倒是笑了起來:“謝愛卿,若是貿然給你安個新職缺,恐引來禮部、吏部、兵部一群人盤問。故而,朕眼下隻能將你暫時放在千牛衛中郎將一職上。幸而千牛衛有職缺,不然朕還須得想方設法讓人退位讓賢。眼下暫時便在千牛衛中待著罷,待過一段時日,你做出了功績,朕再給你單獨建府衛。”
謝琰立即起身謝旨:“微臣叩謝陛下隆恩。”千牛衛是聖人的貼身侍衛,執掌禦刀、宿衛侍從,亦是聖人最信重的衛府之一。左右千牛衛將軍各一人,品級為從三品;中郎將各二人,品級為正四品下。另有千牛備身各十二人,備身各一百人,主仗各一百五十人。千牛衛的人數是十六府衛中最少的,然而卻是能夠在禦前宿衛的肥缺,故而京中諸多高官貴族子弟皆心向往之,視其為晉身之途。崔子竟的二兄,便是從千牛備身晉升為中郎將,日後就是謝琰的同僚了。
說起來,謝琰之前雖是正四品上的折衝都尉,但畢竟並沒有實職。如今調任京中,任正四品下的千牛衛中郎將,已經算是右遷了。何況,千牛衛守衛禦前,若是能得到聖人的寵信,還愁日後的前程麽?許多武官夢寐以求的職缺,卻最終教聖人輕飄飄地給了他,還許諾要給他單獨建府衛——不得不說,他如今也能算得上是聖人的寵臣之列了罷。若在他人看來,他曆經千辛萬苦,死而複生,卻是因禍得福了。
“目前這些千牛備身、備身、主仗等,或許並不足以擔此重任。那些混日子與混前程的,朕都很清楚,他們隻會壞事。過幾日,朕便酌情散去一些人,你再去挑一些品行上佳的子弟,假作千牛衛中之人,日後慢慢甄選出合適者作為親信。”
“微臣明白。不過,聖人,臣鬥膽一言——眼下之勢刻不容緩,尤其吐蕃與高句麗形勢複雜,必須立即打探消息。然而,若在京中仔細挑選人等,再派出去各地,令他們混入番邦之中,可能需得數月甚至數年之功才能傳迴可用的消息。不如,臣再往邊疆選拔可靠可信之人為屬下,令他們假扮商隊或尋常百姓行事,想來不費多少時日便能得到消息。粟特商隊無處不在,若能加入其中,或者向他們打探,便更容易了。”
“薛延陀之戰時,臣手底下許多府兵都因傷重而不得不退養家中。內子擔憂他們日後生活無以為繼,便將他們接入田莊中奉養,負責訓練部曲與女兵。這些人對聖人、對大唐忠心耿耿,又有行軍打戰做斥候的經驗,懂得突厥語與鐵勒語,應當是探聽消息的不二人選。”
聖人神色微動,頷首道:“謝卿對這些屬下,果然是信重無比。朕也聽旁人提起過,在薛延陀之戰前,你的屬下幾乎無一人身亡,殊為難得。如今你離開靈州,來到長安,甚至患了離魂之症,亦是不忘他們,果然是有情有義。”
“微臣昔年栽培他們,便是為了守衛邊疆,實在不舍得這些人才就這樣埋沒在內子的田莊之中。就算他們如今上不得戰場,也比尋常人更渴望為聖人盡忠,更渴望殺敵。故而,微臣希望,聖人能再給他們一個機會。”
“大善。替朕盡忠之輩,朕絕不會虧待他們。”
作者有話要說: 千牛衛……大家就想成是禦前侍衛好了
總而言之絕對是肥缺中的肥缺,畢竟皇帝都會認得他們嘛。而且尤其是千牛備身,幾乎都是高官世族子弟門蔭出仕,總共二十四個人,皇帝看著看著都熟了,以後升官都很順利~~
謝三郎要幹的事——沒錯,就是情報部→ →,因為他以前幹過這種事(描繪輿圖之類,精通胡語之類),所以聖人覺得他有譜,子竟先生當然更覺得弟子萌萌噠,什麽都很好……所以,肥缺就落在他身上了。
☆、第二百零一章 攜友拜訪
聖人將謝琰留在甘露殿密談,自他的職缺說到邊疆形勢,而後又漫無邊際地談起了書法茶藝與戰事等種種。君臣兩人說得興起,幾乎忘了時辰。又有義陽小公主與染娘在旁邊頑耍嬉鬧,傻耶耶們便不自禁地換了話題,談論起了女兒。於是,如李遐玉所預料的那般,聖人竟是直至黃昏時才龍心大悅地放了謝家父女二人離開。而她也經秦尚宮提醒,得知杜皇後竟有意讓謝滄或謝泊尚主。
一家三口乘馬車離開重重宮禁之後,李遐玉抱著染娘,聽著她奶聲奶氣地說今日都頑了些什麽遊戲。畢竟頑了一整日,小家夥也有些疲累了,話還沒說完呢,便趴在阿娘懷中睡熟了。李遐玉將她裹在自己的裘衣中,憐惜地撫著她白嫩的小臉,隨口問:“今日聖人召見,是否意在給你實缺?”
謝琰微微點頭:“聖人讓我出任右千牛衛中郎將,管的卻不僅僅是千牛衛之事。”於是,他便將崔子竟信中所言,以及方才甘露殿中的對談一一述說開來。他們夫婦二人素來彼此相互信任,毫無芥蒂。便是如此緊要的事情,他亦是絲毫不猶豫地與她分享,而且相信她必能看出此職缺的重要性。
果然,李遐玉很是震撼:“也難為聖人與子竟先生了,竟能想出這般的職缺來,簡直是要將斥候一職做到極致,或者說將用兵的詭道用到極致。如此說來,若是能夠盡快尋出得用的屬下,早些潛入吐蕃與高句麗,大唐便能占得先機。三郎,這些事你想親自去做麽?”她很清楚,愈是危急緊要之事,謝琰便愈是會竭盡心力親自去完成。也唯有他出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為一眾屬下做出表率。
“我……”謝琰幾乎立刻便要果斷地應聲,然而望向她與染娘的時候,心中竟情不自禁地軟了下來,“此事並不急於一時。若有得力的屬下,將這張網鋪開,我隻需在其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身份,便可隨時介入。”他離開阿玉與染娘實在太久了,一家人剛團聚不久,難不成又要獨自在外奔波不成?便是說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也罷,他一時間實在是舍不得與她們分離。更何況,家中尚且不穩定,他也無法安然地將她們留在長安。
李遐玉似是瞧出了他的猶疑,垂眸輕聲道:“你隻需記得,無論你去何處,我們都會隨著你去就好。”她並不畏懼去那些陌生之地,亦不畏懼遇到危險。作為斥候或細作,便是再危險,情勢再萬變,亦是比不上戰爭的慘烈血腥。如今染娘尚且年幼,或許隻能交給靈州的祖父祖母看顧。不過,待她漸漸年長之後,陪伴他們四處走動,增長更多的見識亦並無不可。
謝琰心神震了震,握住了她的手:“我省得。此事從頭起步,無跡可尋,還須得從長計議。你安心罷,短時期內我應當不會離開長安。更何況,我頭疾暗傷尚未痊愈,先生大約也不放心,在信中堅持我暫時統領全局即可。待到傷勢愈合之後,再親自出麵亦是不遲。而且,我雖是暫時歸千牛衛,卻也不能成了徒有虛名的空職。聖人命我甄選屬下,重新招募一群千牛衛,事務繁多,樣樣都不能放鬆。”
兩人依偎在一起,李遐玉不免又說起了杜皇後的打算。謝琰怔了怔,被他遺忘的噩夢又不期然地浮了上來。他擰緊眉頭,已經無暇盤算此事對陳郡謝氏複興究竟有多少益處,而是希望觀主能給自己再多開幾服藥,免得這種虛妄與現實混淆的病症“一次又一次反複發作”。李遐玉見他似是有些疲倦,便不再提起此事,而是勸他合眼歇息。
翌日,監督謝琰紮針服藥過後,李遐玉便帶著李丹薇乘著車往延康坊而去。身在靈州的柴氏接到急信與三個嬌滴滴的婢女之後,立即將她們“妥善”地安排在田莊中。孫秋娘則仔細地甄選了十來個年紀稍幼的女婢,以及部曲女兵數人,一並讓他們快馬趕來了長安。
因想著謝琰出任右千牛衛中郎將的敕旨明發之後,謝家很可能便立即躋身長安新貴之中,門庭若市,屆時王氏很可能必須參與交際,難免因此而飄飄然起來,將她心裏那些小心思盡數顯露給他人,遭人利用甚至攻伐。故而,她身邊必須盡快安排人手,提醒她的不當言行。李遐玉便顧不得憐惜婢女們長途跋涉,從中挑了七人,帶去延康坊交給小王氏。
至於李丹薇,好不容易得了拜訪延康坊謝宅的機會,自然不願意錯過。她特意盛裝打扮,又乘了品級相稱的寶馬香車,做足了懷遠縣主的氣派,自是意在替李遐玉撐腰。從未見過她擺出世家貴女的矜持傲慢神色,看上去頗為唬人,李遐玉不由得忍俊不禁:“十娘姊姊,維持著這般神態想來也很累罷,又何必為難自己?”
“若非如此,如何能顯出我這懷遠縣主的地位來?”李丹薇笑吟吟迴道,“她雖是長輩,我是晚輩,但我身份比她尊貴,傲慢一些又有何妨呢?必須令她一想起我的名號,便覺得我貴氣逼人,不敢不放在眼中,日後才好隨時隨地替你撐腰。不然,她還以為你孤零零地待在長安,沒有娘家人在旁邊守護著,好欺負呢。”
“十娘姊姊安心罷。”知道她一心隻為自己著想,李遐玉心中自然妥帖得很,“我在京中也並非無人可依仗。王家三房的長輩、崔家的長輩、真定大長公主,定然都是會向著我說話的。”通過這些時日的宴飲活動與日常交際,她、謝琰與王家崔家的關係越發親密。原本兩家都是看在崔子竟夫婦的情麵上照料他們,如今卻是越發青睞他們自身了。李遐齡與王家大郎王昉更是結交成了好友,不僅相約參加京中各種文會茶會詩賦會活動,而且經常互相拜訪煮茶飲酒,儼然便是無話不談的知己了。
“王家與崔家都是外姓長輩,我卻是你的娘家人,身份自然不同。”李丹薇堅持道,“若是讓你受了欺負而不做聲,那我不是白白讓你喚了我這麽多年的姊姊了?你放心罷,我有分寸,不過是想殺一殺這位世母自矜自傲的威風罷了。太原王氏算得了什麽?憑什麽自恃身份瞧不起你?”
於是,李遐玉也隻得無奈地由她去了。不過,她其實也想瞧一瞧,那位阿家見著自己的好姊妹時,又會作何反應。當然,她也從來不期望她能夠幡然醒悟,更不期望她能夠自省世庶之別、門第之間的偏見。隻是希望她能夠意識到,頂級門閥世族中,也並非所有人都如此頑固不化罷了。
車隊到達延康坊謝宅之後,早已經接到消息的小王氏出來相迎。為了不驚動王氏,令她多疑發作鬱怒交加,謝璞夫婦先前隻是處理了幾個泄露消息的身邊人,並未重新清理宅邸上下的仆婢。故而,前頭的消息幾乎是立刻便傳到了後院裏。
“懷遠縣主?”王氏皺起眉頭,冷笑道,“宗室女?那寒門婢竟與宗室女道起姊妹來了?可真是懂得借勢鑽營。別看她如今風風光光,無論是大長公主或是長公主都對她青眼有加,卻也不過是看在皇後與義陽公主的麵子上罷了。待到皇後過世,這些貴人轉眼就會將她忘了。眼下有多風光,日後就有多落魄——且看她那時候會是何等嘴臉罷。”
顏氏咬了咬嘴唇,想提醒她“皇後過世”這樣的話若是傳了出去,謝家轉眼間便可能獲罪。然而,她張了張口,卻什麽也說不出來,隻得憂心忡忡地想著,應當盡快催著小王氏與李遐玉,將王氏身邊的婢女都補足了才好。否則,眼下這些留在她身邊侍奉的婢女隻懂得順著她的想法曲意奉承她,隻會讓原本便偏執的她越發鑽了牛角尖,越發不可理喻。
“阿家,元娘帶著染娘來問安了。”不多時,小王氏的笑聲便傳了進來。出於心中的厭惡,王氏其實並不想見到李遐玉母女,卻又好奇“懷遠縣主”究竟是何許人也,便不冷不熱地接道:“也難為她們還能想起我來。離上迴來問安,已經將近七八日了罷?果然是大忙人,成日都不見人影。”
小王氏隻當成並未聽見,親熱地挽著李遐玉往內走。李暇玉亦是見怪不怪,毫無反應。
李丹薇見她們都不言語,覺得裏頭的謝母的氣量胸襟實在是太過狹小,居然當著客人的麵便如此詆毀自家媳婦,顯然是意欲敗壞李暇玉的名聲,便勾起嘴角接道:“元娘確實忙碌,日日須得進宮,還要照顧夫君尋醫問藥,奉皇後殿下口諭帶著小貴主趕赴各家宴飲。好不容易得了一天休沐,便自長安城東南角的青龍坊不辭辛苦地趕到西北的延康坊,給阿家噓寒問暖,簡直就是忠孝兩全的難得媳婦。若是我家的阿修日後能娶得這樣的媳婦,我心裏不知該有多歡喜呢。”
王氏臉色微變,勉強按捺住怒意,望向門外。就見小王氏與李遐玉身邊,緩步走來一位盛裝麗人。觀她的言行舉止,儼然便是教養良好的世家貴女,笑容中帶著矜持與傲慢,瞧見她這位長輩亦是並沒有多少敬意。
王氏在心裏猜測著她究竟是哪一位王爺家中出的縣主,卻因並不了解宗室的情形而無法斷定。饒是如此,她也沒有任何起身相迎的意思。畢竟,她自恃是長輩,便是目前暫且沒有封誥命,也沒有在自己家中還須得給小輩見禮的道理。
小王氏與李遐玉自然也不會讓她失了顏麵,妯娌二人行禮之後,便你一言我一語地介紹李丹薇的身份。
“阿家,這位便是懷遠縣主,亦是元娘的好姊妹。”小王氏笑道,假作從未認識過這位懷遠縣主一般,雖然看似親近卻不過是浮於禮節罷了。
“兒與十娘姊姊自年幼時便相交,喚懷遠縣主實在是有些太生分了。”李遐玉接道,“阿家與阿嫂們盡管喚十娘便是——十娘姊姊覺得如何?”
李丹薇微微頷首,端的是矜持得很。
☆、第二百零二章 好戲開場
無論是太原王氏或是陳郡謝氏,遠離權勢與達官貴人之間的交際都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日了。故而,王氏其實並不曾見過幾位皇室或宗室的金枝玉葉,也不知該如何與這些人相處。對李丹薇的驕矜自傲,她心裏自然有諸多不滿,然而對方舉止卻並未失禮,無論如何也挑不出錯漏來。總歸不能因著旁人的性情不易親近,便待客不周不是?
而且,她私下隨意評判是一迴事,得罪其他人又是另一迴事。陳郡謝氏甚至太原王氏,眼下都並沒有得罪這種貴人的底氣。身為頂級門閥士族,確實都擁有錚錚傲骨。然而若是不在意權勢,不在意昔日榮光,她便不會逼著子侄們都走入仕途了。誰知道這位懷遠縣主身後有什麽樣的勢力?避一避鋒芒總不是壞事。日後再使謝璞細細查一查,瞧瞧這一對好姊妹究竟是怎麽迴事。她可不願眼睜睜看著那寒門婢靠著這些依仗,立得愈來愈穩當。
想到此,王氏雖然覺得眼前這位客人與李暇玉一般惹人討厭,卻也不得不勉強忍耐下來,維持著笑臉寒暄了幾句。李丹薇簡單地迴應著,又喚慕容修、慕容芷兄妹過來見禮。這兩個孩子生得好,性情又機敏,一向很討人喜歡。初次瞧見他們的顏氏雙目微微一亮,幾乎禁不住要將他們抱入懷中。然而,作為長輩的王氏的態度卻是不冷不熱,給了見麵禮之後,握著孩子們的手說了幾句客套話便罷了。此舉令顏氏不得不勉強克製住自己的喜歡之情,亮起的眸子也黯了下去。
雖然年紀尚幼,慕容家孿生兄妹卻十分敏感。他們直覺王氏這位長輩並不好相處,每次她一開口,房內的氣氛便會冷淡下來。誰喜歡拘謹地待在這間充滿壓抑的廳堂中呢?於是,兄妹倆索性便悄悄央著謝滄兄弟帶他們去園子中逛。
謝滄有些為難地望向小王氏,長輩並未發話,若是擅自出去未免太過失禮。小王氏心中長歎一聲,朝著小家夥們微微一笑:“大郎,既然客人來訪,你作為主家便該好生待客才是。將弟妹們也一同帶去罷,別拘謹,盡管頑便是。”
於是,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小王氏不著痕跡地與李暇玉交換了個眼色,又笑道:“阿家,方才有中人帶了奴婢上門,如今還在外院等著,讓兒好生相看呢。兒想著,若是這迴能瞧中幾個伶俐的小婢女,便都給阿家送過來。如今阿家身邊缺少服侍的人,看著空空蕩蕩,也少了幾分熱鬧氣息。連兒都有些不習慣,更何況阿家呢?”
先前小王氏也當著王氏的麵挑了幾迴人,因著特地布置了一番的緣故,無論是中人還是奴婢瞧著都很笨拙。王氏自然看不上眼,便吩咐她須得用心一些,又不免抱怨家中世仆實在是太少了,如今竟連年紀合適的奴婢都挑不出來,委實不應該。小王氏也不與她分辨,如今謝家是否養得起這麽些世仆,又是否需要這麽些世仆來撐場麵。
聽聞今日又要挑人,王氏自然想親眼去看看。她身邊用的人,自然隻有親自挑,心裏才覺得合意。然而李丹薇就在跟前坐著,她也不好拋下客人去挑選仆婢,於是便隻得點頭道:“你的眼光,我素來是放心的。”
小王氏、顏氏與李暇玉自然不會戳破她話中的猶疑與不情願,小王氏便微微一笑,給李丹薇告了個罪。李丹薇倒是很坦然:“內宅主母,需要忙碌的事自然多得很,阿王盡管去忙便是。我也不算是什麽尊貴客人,沒得讓人都陪著的道理。”
她說的話很是合情合理,王氏聽著卻覺得無比刺耳。小王氏如今雖是謝家宗婦,然而這個家中做主的卻依舊是她。而且,口口聲聲說“不算是什麽尊貴客人”,舉手投足卻透著矜貴之氣,又有誰會怠慢於她?也不知究竟是哪家的金枝玉葉,這般做派,簡直可比得上那些公主了!
因心中不滿,王氏便也顧不得掩飾了,朝著顏氏看了過去。她必須立即了解這位所謂的懷遠縣主的身份,否則心中的悶氣怎麽也解不開,也不知該如何應對她這些讓人著惱的言行舉止。
接到王氏的眼色之後,顏氏抿了抿唇,笑著問道:“元娘自幼在靈州長大,懷遠縣主亦是如此麽?便是我再孤陋寡聞,也曾聽說宗室中有好幾位王爺曾北上鎮邊任大都督,應當是那個時候結下來的情分罷?”
這便要打聽身份了?李暇玉有些意外,自家這位阿家真是愈來愈不願掩飾了。去王家或崔家赴宴飲時,她的心思好歹能掩住五六分。如今大約因是在家中之故,她越發疏於掩蓋自己的想法。雖是讓顏氏來出頭,但誰不知這是她想問的?無端端地便當麵問起初次登門的客人的出身,不僅讓人覺得無禮,簡直是有些莽撞了。就算是心中再疑惑,再不耐煩,送走客人之後再來問她這個兒媳婦,豈不是更合適些?
李丹薇輕輕頷首,淡淡地道:“阿顏許是誤會了,我並非正經的宗室貴女。懷遠縣主的封號,是我夫君家裏替我請封的。”
王氏挑起眉,心中倏然一鬆,冷笑起來。然而,未待她細想,這世上究竟有多少夫家能替媳婦請封縣主,便聽李丹薇又接道:“我出身隴西李氏丹陽房嫡脈,衛國公是我世祖父,如今的靈州大都督是我祖父。祖父尚未就任靈州時,我們都在長安生活,後來才跟著祖父去了靈州。正巧元娘的祖父李都尉在祖父麾下,故而我們便結識成為知交,多年下來,已是情同姊妹了。”
隴西李氏顯支貴女,又有懷遠縣主的封號,與宗室貴女也相差無幾了——在一些注重傳統的世家眼中,光是她的出身,甚至便比宗室貴女或是庶出公主們還更金貴些。僅憑著衛國公李靖的汗馬功勳,隴西李氏丹陽房便能夠擁有延綿數十年的榮光,更何況嫡親祖父亦是位列三品的靈州大都督?王氏不得不承認,此女確實有值得驕矜自傲的家世出身,也確實是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皆惹不起的人物。
若能與隴西李氏——王氏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盤算起來,自家孫兒孫女日後聯姻,自然不能大意。娶了一個寒門婢進門,令她如骨鯁在喉,日後的聯姻對象若非頂級門閥士族,她絕不可能輕易答應。然而,迴過神來端詳李丹薇,她又覺得厭煩無比。在隴西李氏丹陽房眼中,陳郡謝氏要與他們聯姻,說不得還是他們高攀了。隻要想到親家走動往來的時候,李家人都是這般傲慢的模樣,她就覺得受到了折辱。
李暇玉與李丹薇絲毫不知她已經給年幼的孩子們想到了未來的聯姻婚事,隻與顏氏笑吟吟地說著靈州的風物。顏氏從未領略過那般蒼茫的風光,聽得極為入神。三人說說笑笑,倒也頗為自在。隻是李丹薇時刻不忘維持自己的“高傲性情”,不能盡情言說,心中難免有些鬱悶。不過,見王氏隱約流露出有些不耐的模樣,顯然比她更為氣悶,她頓時就覺得心裏平衡了。
這時候,有婢女稟報道:“六娘子(小王氏)命廚下送來些吃食,請娘子與客人略用一些。”說罷,立即便有四名妝扮得花枝招展的婢女分別拿著食盒進來,又有仆婢抬著檀木食案陸續而入。
李暇玉抬眼看去,就見那四名婢女分別是兩位頗具異域風情的胡婢、兩位王氏賜給謝璞的婢女。她們的衣著打扮均與所有婢女略微不同,也並未梳著平髻或者錐髻,顯然暗示著她們的身份早已經變了。服侍王氏的某些貼身婢女看在眼中,目光頓時便生出些許異樣來。
王氏見狀,卻笑了起來,似有似無地瞥向幼子媳婦,一語雙關地道:“還是六娘貼心。”
李暇玉假作聽不出她的言下之意,也笑著點頭道:“阿嫂素來想得周到,兒確實多有不如之處。”
見她反應平淡,似是什麽也不曾聽出來,王氏便隻得繼續道:“我早就聽說家中多了幾個胡婢,如今瞧來禮儀也教得不錯,生得……倒也像雪人似的,看著稀奇得很。你們兩個也是,怎麽不常過來看看我?看起來氣色倒是不錯,大郎和六娘待人寬厚,對你們應該也很好罷?”
她這般問,兩名楚楚可憐的婢女又能直說什麽?難不成還能說郎君與娘子待她們不好?然而,小王氏確實待她們很溫和,衣物飾品胭脂脂粉樣樣都不缺,又不讓她們做多少活計,這樣還叫“不好”,什麽才能叫“好”?便是謝璞早出晚歸,從來不見她們,她們還能對著王氏抱怨麽?更何況,還有客人在呢,這種事如何能說出口?
於是,兩名顯然原本心中有些盤算的婢女隻能笑著說了小王氏與謝璞諸多好話,又嘴甜地說想念王氏,想時常過來問安。兩名胡婢聽著聽著,不待王氏笑著想誇一誇她們,便直眉楞眼地望向她們,絲毫不客氣地嘟囔:“本來應該是服侍郎君和六娘子的,什麽活都不幹,就想著跑過來給娘子問安,這算什麽?幹脆過來服侍娘子算了。”“是啊,她們不該是咱們院子裏的婢女麽?果然就是平時不願意幹活,太閑了!”
胡婢們說話雖然帶著奇怪的口音,還有些不通不順,卻也勉強能讓人聽懂。王氏頓時大怒,覺得顏麵盡失,當著李丹薇的麵卻也不好直接發作。她的貼身婢女自然能瞧出她的怒火,便站出來輕斥道:“果然是還沒教好規矩,在娘子和客人麵前混說什麽呢!還不趕緊將食盒放下,迴六娘子身邊請罪去!”
胡婢們卻緊緊地抱著食盒不肯放,這個直愣愣地說:“六娘子說了,必須把食盒奉給娘子和客人。”那個也跟著道:“我們幹活從來不偷懶,必須把活幹完,才能迴去給六娘子複命。”
☆、第二百零三章 熱熱鬧鬧
李丹薇目光微動,彎起唇角,悄悄地勾了勾李暇玉的袖子。她本來便是為了瞧好戲而來,如今小王氏果然不辜負她的期待,特地親自給她安排了這樣一出戲,如何不令她越發興致盎然?隻是,為了維持高傲的形象,她不得不強忍住笑意,假作驚異地蹙起眉來,似是在懷疑謝家究竟是如何調教婢女的,演得倒也很是入木三分。
李暇玉則是實實在在地覺得驚訝。若不是曾經親眼見過這些胡婢機敏伶俐的模樣,親耳聽過她們說著一口地道的長安官話,她險些要相信她們確實是“不懂世事、率直純真”的尋常胡婢了。然而迴首一瞧李丹薇的反應,又不得不在心中感歎:果然婢似主人家,想要入戲便隨時都能入戲,這般的能耐可真是非同尋常。
顏氏怔了怔,有些不安地看向麵無表情的王氏。她很清楚,在外人麵前鬧出這種事,胡婢們絕對逃脫不過懲罰。隻是不知阿嫂與弟婦到底有何打算,居然讓平時在院子中就暗潮洶湧的四名婢女一同過來奉上吃食?豈不是給了其餘二人“借刀”的機會?
果不其然,見胡婢們如此堅持,另兩名婢女便假意勸解道:“食盒放下,由我們奉給娘子和客人就是了。你們的脾性怎麽就這麽直呢?連娘子的話也不聽麽?”
字裏行間皆是明晃晃的挑撥,令李暇玉與李丹薇挑了挑眉。這兩個果然是借機過來告狀來了,想借著王氏的手將兩個胡婢除去。想不到,率先發難的並非謝璵身邊那兩個已經被擠兌得根本沾不得書房的添香紅袖,竟然是謝璞身邊這兩個看著無比溫順的“老實人”。
仔細一想,其實也並不難理解此二婢的急切之心。謝璞才是謝家的宗子,又已經入仕,地位比謝璵重要多了。若能成為他的身邊人,地位瞬間就分出了高低。然而,接連數日過去,她們卻遲遲近不得謝璞的身,又有兩個礙眼的胡婢擋在前麵,心裏又氣又急,這才想出這一招罷。既然她們無法接近謝璞,至少暫時不能讓這兩個胡婢得手,否則以胡婢們“受寵”的程度,說不得哪天小王氏便直接給她們開了臉呢?
李暇玉在心中暗暗搖首。內宅中的烏煙瘴氣,毫無疑問便是從這樣的“爭寵”開始的。從言語機鋒,漸漸演變為陷害利用,而後或許便是沾滿鮮血甚至性命了。好端端的家宅,就被一群隻盯著男子的女子攪得一團亂。而男子方是這萬惡之首——自以為能左擁右抱,妻妾和睦,殊不知女人心中因他而起的迷障,隻會越發複雜越發毒辣。
“在客人麵前失禮像什麽樣?聽娘子安排,將食盒交給我們罷。”
“我們是郎君和六娘子的婢女,隻聽他們的話。”胡婢們如此迴答道,完全無視了王氏鐵青的臉,遂將食盒分別奉給了她和李丹薇,跪坐在她們麵前,將食盒中的吃食湯水一樣一樣地擺放出來。雖然言語很不中聽,但兩名胡婢的動作卻十分輕盈,亦很是謹慎,令人挑不出什麽錯漏來。
王氏雖然很想將麵前這些吃食湯水都掀翻,或者命人將這兩個不聽話的胡婢直接提腳賣出去,以顯示自己的怒火與無處不在的威嚴。但當她抬眼看見坐在下頭的李丹薇時,又隻得勉強忍住了。滿腔鬱怒生生忍在心頭,令她的神情有些複雜萬變,臉色忽而白忽而紅,便仿佛生了什麽病一般。
“借刀”失敗,另兩名婢女也不敢怠慢,急忙上前給顏氏與李暇玉奉上吃食。兩人都是特地教養過的,舉手投足猶如行雲流水,連抬眸抿唇都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顏氏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院子裏成日對謝璵虎視眈眈的兩名婢女,頓時覺得食欲盡消。李暇玉倒是並不在意,緩緩地飲著微燙的銀耳蓮子羹。
廳堂內的氣氛繃得越來越緊,兩位胡婢卻仿佛渾然不知,睜著貓兒似的碧眼,看起來很是率真無暇。王氏被鬧得毫無胃口,隻淺飲了一口鵝肉羹後便作罷了,雙目沉鬱之極。立在她身側的貼身婢女自然感覺到她的心情極度低落,略作思索便又要站出來開口——
“這是怎麽了?”就在這個時候,笑吟吟的小王氏出現在門口。掃了一眼眾人的神態之後,她微微露出驚異與歉意,瞥向兩名胡婢,輕輕一歎:“定是這兩個不懂事的惹出了什麽禍罷。原以為教了這麽些時日,總算能出來見一見人了,誰承想還是不成。若她們有何冒犯之處,還望阿家與懷遠縣主見諒。”
她微微躬身致歉,姿態做得十足。李丹薇輕輕搖首,淡淡地道:“不過是兩個脾性率真的胡婢罷了,也並未做錯什麽,何須如此多禮?”話雖如此說,她心裏卻笑得不能自抑,臉上亦是依舊須得帶出隱約的輕慢來。
聖人說到此處,令宮人們展開了大唐疆域的輿圖,又指向西北西南:“西突厥絕不可能輕易放棄西域,吐蕃則更是野心勃勃。文成公主尚的鬆讚幹布已逝,誰知這一代讚普對大唐的態度如何?何況,朕近來聽聞,鬆讚幹布之子早亡,如今繼承讚普之位的,是他不足五歲的孫兒。權臣挾年幼的讚普以令眾臣,便如同高句麗一般,想來說不得亦會漸漸地不將大唐放在眼中。”
謝琰並未聽聞過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逝世的消息,此時不免一驚。因為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並無子嗣,繼承吐蕃讚普之位的新讚普既然年幼,便是親近大唐恐怕亦是無法主政。而那位權臣極有可能是野心勃勃之輩,若不時時關注其動向,日後恐成大患。此時,他無比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肩上擔負的重任,並不比主持一場戰爭的行軍大總管輕多少。而聖人將此職缺給他,子竟先生推薦他,皆是因信任他的品性與能力之故。
見他臉色凝重,聖人倒是笑了起來:“謝愛卿,若是貿然給你安個新職缺,恐引來禮部、吏部、兵部一群人盤問。故而,朕眼下隻能將你暫時放在千牛衛中郎將一職上。幸而千牛衛有職缺,不然朕還須得想方設法讓人退位讓賢。眼下暫時便在千牛衛中待著罷,待過一段時日,你做出了功績,朕再給你單獨建府衛。”
謝琰立即起身謝旨:“微臣叩謝陛下隆恩。”千牛衛是聖人的貼身侍衛,執掌禦刀、宿衛侍從,亦是聖人最信重的衛府之一。左右千牛衛將軍各一人,品級為從三品;中郎將各二人,品級為正四品下。另有千牛備身各十二人,備身各一百人,主仗各一百五十人。千牛衛的人數是十六府衛中最少的,然而卻是能夠在禦前宿衛的肥缺,故而京中諸多高官貴族子弟皆心向往之,視其為晉身之途。崔子竟的二兄,便是從千牛備身晉升為中郎將,日後就是謝琰的同僚了。
說起來,謝琰之前雖是正四品上的折衝都尉,但畢竟並沒有實職。如今調任京中,任正四品下的千牛衛中郎將,已經算是右遷了。何況,千牛衛守衛禦前,若是能得到聖人的寵信,還愁日後的前程麽?許多武官夢寐以求的職缺,卻最終教聖人輕飄飄地給了他,還許諾要給他單獨建府衛——不得不說,他如今也能算得上是聖人的寵臣之列了罷。若在他人看來,他曆經千辛萬苦,死而複生,卻是因禍得福了。
“目前這些千牛備身、備身、主仗等,或許並不足以擔此重任。那些混日子與混前程的,朕都很清楚,他們隻會壞事。過幾日,朕便酌情散去一些人,你再去挑一些品行上佳的子弟,假作千牛衛中之人,日後慢慢甄選出合適者作為親信。”
“微臣明白。不過,聖人,臣鬥膽一言——眼下之勢刻不容緩,尤其吐蕃與高句麗形勢複雜,必須立即打探消息。然而,若在京中仔細挑選人等,再派出去各地,令他們混入番邦之中,可能需得數月甚至數年之功才能傳迴可用的消息。不如,臣再往邊疆選拔可靠可信之人為屬下,令他們假扮商隊或尋常百姓行事,想來不費多少時日便能得到消息。粟特商隊無處不在,若能加入其中,或者向他們打探,便更容易了。”
“薛延陀之戰時,臣手底下許多府兵都因傷重而不得不退養家中。內子擔憂他們日後生活無以為繼,便將他們接入田莊中奉養,負責訓練部曲與女兵。這些人對聖人、對大唐忠心耿耿,又有行軍打戰做斥候的經驗,懂得突厥語與鐵勒語,應當是探聽消息的不二人選。”
聖人神色微動,頷首道:“謝卿對這些屬下,果然是信重無比。朕也聽旁人提起過,在薛延陀之戰前,你的屬下幾乎無一人身亡,殊為難得。如今你離開靈州,來到長安,甚至患了離魂之症,亦是不忘他們,果然是有情有義。”
“微臣昔年栽培他們,便是為了守衛邊疆,實在不舍得這些人才就這樣埋沒在內子的田莊之中。就算他們如今上不得戰場,也比尋常人更渴望為聖人盡忠,更渴望殺敵。故而,微臣希望,聖人能再給他們一個機會。”
“大善。替朕盡忠之輩,朕絕不會虧待他們。”
作者有話要說: 千牛衛……大家就想成是禦前侍衛好了
總而言之絕對是肥缺中的肥缺,畢竟皇帝都會認得他們嘛。而且尤其是千牛備身,幾乎都是高官世族子弟門蔭出仕,總共二十四個人,皇帝看著看著都熟了,以後升官都很順利~~
謝三郎要幹的事——沒錯,就是情報部→ →,因為他以前幹過這種事(描繪輿圖之類,精通胡語之類),所以聖人覺得他有譜,子竟先生當然更覺得弟子萌萌噠,什麽都很好……所以,肥缺就落在他身上了。
☆、第二百零一章 攜友拜訪
聖人將謝琰留在甘露殿密談,自他的職缺說到邊疆形勢,而後又漫無邊際地談起了書法茶藝與戰事等種種。君臣兩人說得興起,幾乎忘了時辰。又有義陽小公主與染娘在旁邊頑耍嬉鬧,傻耶耶們便不自禁地換了話題,談論起了女兒。於是,如李遐玉所預料的那般,聖人竟是直至黃昏時才龍心大悅地放了謝家父女二人離開。而她也經秦尚宮提醒,得知杜皇後竟有意讓謝滄或謝泊尚主。
一家三口乘馬車離開重重宮禁之後,李遐玉抱著染娘,聽著她奶聲奶氣地說今日都頑了些什麽遊戲。畢竟頑了一整日,小家夥也有些疲累了,話還沒說完呢,便趴在阿娘懷中睡熟了。李遐玉將她裹在自己的裘衣中,憐惜地撫著她白嫩的小臉,隨口問:“今日聖人召見,是否意在給你實缺?”
謝琰微微點頭:“聖人讓我出任右千牛衛中郎將,管的卻不僅僅是千牛衛之事。”於是,他便將崔子竟信中所言,以及方才甘露殿中的對談一一述說開來。他們夫婦二人素來彼此相互信任,毫無芥蒂。便是如此緊要的事情,他亦是絲毫不猶豫地與她分享,而且相信她必能看出此職缺的重要性。
果然,李遐玉很是震撼:“也難為聖人與子竟先生了,竟能想出這般的職缺來,簡直是要將斥候一職做到極致,或者說將用兵的詭道用到極致。如此說來,若是能夠盡快尋出得用的屬下,早些潛入吐蕃與高句麗,大唐便能占得先機。三郎,這些事你想親自去做麽?”她很清楚,愈是危急緊要之事,謝琰便愈是會竭盡心力親自去完成。也唯有他出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為一眾屬下做出表率。
“我……”謝琰幾乎立刻便要果斷地應聲,然而望向她與染娘的時候,心中竟情不自禁地軟了下來,“此事並不急於一時。若有得力的屬下,將這張網鋪開,我隻需在其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身份,便可隨時介入。”他離開阿玉與染娘實在太久了,一家人剛團聚不久,難不成又要獨自在外奔波不成?便是說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也罷,他一時間實在是舍不得與她們分離。更何況,家中尚且不穩定,他也無法安然地將她們留在長安。
李遐玉似是瞧出了他的猶疑,垂眸輕聲道:“你隻需記得,無論你去何處,我們都會隨著你去就好。”她並不畏懼去那些陌生之地,亦不畏懼遇到危險。作為斥候或細作,便是再危險,情勢再萬變,亦是比不上戰爭的慘烈血腥。如今染娘尚且年幼,或許隻能交給靈州的祖父祖母看顧。不過,待她漸漸年長之後,陪伴他們四處走動,增長更多的見識亦並無不可。
謝琰心神震了震,握住了她的手:“我省得。此事從頭起步,無跡可尋,還須得從長計議。你安心罷,短時期內我應當不會離開長安。更何況,我頭疾暗傷尚未痊愈,先生大約也不放心,在信中堅持我暫時統領全局即可。待到傷勢愈合之後,再親自出麵亦是不遲。而且,我雖是暫時歸千牛衛,卻也不能成了徒有虛名的空職。聖人命我甄選屬下,重新招募一群千牛衛,事務繁多,樣樣都不能放鬆。”
兩人依偎在一起,李遐玉不免又說起了杜皇後的打算。謝琰怔了怔,被他遺忘的噩夢又不期然地浮了上來。他擰緊眉頭,已經無暇盤算此事對陳郡謝氏複興究竟有多少益處,而是希望觀主能給自己再多開幾服藥,免得這種虛妄與現實混淆的病症“一次又一次反複發作”。李遐玉見他似是有些疲倦,便不再提起此事,而是勸他合眼歇息。
翌日,監督謝琰紮針服藥過後,李遐玉便帶著李丹薇乘著車往延康坊而去。身在靈州的柴氏接到急信與三個嬌滴滴的婢女之後,立即將她們“妥善”地安排在田莊中。孫秋娘則仔細地甄選了十來個年紀稍幼的女婢,以及部曲女兵數人,一並讓他們快馬趕來了長安。
因想著謝琰出任右千牛衛中郎將的敕旨明發之後,謝家很可能便立即躋身長安新貴之中,門庭若市,屆時王氏很可能必須參與交際,難免因此而飄飄然起來,將她心裏那些小心思盡數顯露給他人,遭人利用甚至攻伐。故而,她身邊必須盡快安排人手,提醒她的不當言行。李遐玉便顧不得憐惜婢女們長途跋涉,從中挑了七人,帶去延康坊交給小王氏。
至於李丹薇,好不容易得了拜訪延康坊謝宅的機會,自然不願意錯過。她特意盛裝打扮,又乘了品級相稱的寶馬香車,做足了懷遠縣主的氣派,自是意在替李遐玉撐腰。從未見過她擺出世家貴女的矜持傲慢神色,看上去頗為唬人,李遐玉不由得忍俊不禁:“十娘姊姊,維持著這般神態想來也很累罷,又何必為難自己?”
“若非如此,如何能顯出我這懷遠縣主的地位來?”李丹薇笑吟吟迴道,“她雖是長輩,我是晚輩,但我身份比她尊貴,傲慢一些又有何妨呢?必須令她一想起我的名號,便覺得我貴氣逼人,不敢不放在眼中,日後才好隨時隨地替你撐腰。不然,她還以為你孤零零地待在長安,沒有娘家人在旁邊守護著,好欺負呢。”
“十娘姊姊安心罷。”知道她一心隻為自己著想,李遐玉心中自然妥帖得很,“我在京中也並非無人可依仗。王家三房的長輩、崔家的長輩、真定大長公主,定然都是會向著我說話的。”通過這些時日的宴飲活動與日常交際,她、謝琰與王家崔家的關係越發親密。原本兩家都是看在崔子竟夫婦的情麵上照料他們,如今卻是越發青睞他們自身了。李遐齡與王家大郎王昉更是結交成了好友,不僅相約參加京中各種文會茶會詩賦會活動,而且經常互相拜訪煮茶飲酒,儼然便是無話不談的知己了。
“王家與崔家都是外姓長輩,我卻是你的娘家人,身份自然不同。”李丹薇堅持道,“若是讓你受了欺負而不做聲,那我不是白白讓你喚了我這麽多年的姊姊了?你放心罷,我有分寸,不過是想殺一殺這位世母自矜自傲的威風罷了。太原王氏算得了什麽?憑什麽自恃身份瞧不起你?”
於是,李遐玉也隻得無奈地由她去了。不過,她其實也想瞧一瞧,那位阿家見著自己的好姊妹時,又會作何反應。當然,她也從來不期望她能夠幡然醒悟,更不期望她能夠自省世庶之別、門第之間的偏見。隻是希望她能夠意識到,頂級門閥世族中,也並非所有人都如此頑固不化罷了。
車隊到達延康坊謝宅之後,早已經接到消息的小王氏出來相迎。為了不驚動王氏,令她多疑發作鬱怒交加,謝璞夫婦先前隻是處理了幾個泄露消息的身邊人,並未重新清理宅邸上下的仆婢。故而,前頭的消息幾乎是立刻便傳到了後院裏。
“懷遠縣主?”王氏皺起眉頭,冷笑道,“宗室女?那寒門婢竟與宗室女道起姊妹來了?可真是懂得借勢鑽營。別看她如今風風光光,無論是大長公主或是長公主都對她青眼有加,卻也不過是看在皇後與義陽公主的麵子上罷了。待到皇後過世,這些貴人轉眼就會將她忘了。眼下有多風光,日後就有多落魄——且看她那時候會是何等嘴臉罷。”
顏氏咬了咬嘴唇,想提醒她“皇後過世”這樣的話若是傳了出去,謝家轉眼間便可能獲罪。然而,她張了張口,卻什麽也說不出來,隻得憂心忡忡地想著,應當盡快催著小王氏與李遐玉,將王氏身邊的婢女都補足了才好。否則,眼下這些留在她身邊侍奉的婢女隻懂得順著她的想法曲意奉承她,隻會讓原本便偏執的她越發鑽了牛角尖,越發不可理喻。
“阿家,元娘帶著染娘來問安了。”不多時,小王氏的笑聲便傳了進來。出於心中的厭惡,王氏其實並不想見到李遐玉母女,卻又好奇“懷遠縣主”究竟是何許人也,便不冷不熱地接道:“也難為她們還能想起我來。離上迴來問安,已經將近七八日了罷?果然是大忙人,成日都不見人影。”
小王氏隻當成並未聽見,親熱地挽著李遐玉往內走。李暇玉亦是見怪不怪,毫無反應。
李丹薇見她們都不言語,覺得裏頭的謝母的氣量胸襟實在是太過狹小,居然當著客人的麵便如此詆毀自家媳婦,顯然是意欲敗壞李暇玉的名聲,便勾起嘴角接道:“元娘確實忙碌,日日須得進宮,還要照顧夫君尋醫問藥,奉皇後殿下口諭帶著小貴主趕赴各家宴飲。好不容易得了一天休沐,便自長安城東南角的青龍坊不辭辛苦地趕到西北的延康坊,給阿家噓寒問暖,簡直就是忠孝兩全的難得媳婦。若是我家的阿修日後能娶得這樣的媳婦,我心裏不知該有多歡喜呢。”
王氏臉色微變,勉強按捺住怒意,望向門外。就見小王氏與李遐玉身邊,緩步走來一位盛裝麗人。觀她的言行舉止,儼然便是教養良好的世家貴女,笑容中帶著矜持與傲慢,瞧見她這位長輩亦是並沒有多少敬意。
王氏在心裏猜測著她究竟是哪一位王爺家中出的縣主,卻因並不了解宗室的情形而無法斷定。饒是如此,她也沒有任何起身相迎的意思。畢竟,她自恃是長輩,便是目前暫且沒有封誥命,也沒有在自己家中還須得給小輩見禮的道理。
小王氏與李遐玉自然也不會讓她失了顏麵,妯娌二人行禮之後,便你一言我一語地介紹李丹薇的身份。
“阿家,這位便是懷遠縣主,亦是元娘的好姊妹。”小王氏笑道,假作從未認識過這位懷遠縣主一般,雖然看似親近卻不過是浮於禮節罷了。
“兒與十娘姊姊自年幼時便相交,喚懷遠縣主實在是有些太生分了。”李遐玉接道,“阿家與阿嫂們盡管喚十娘便是——十娘姊姊覺得如何?”
李丹薇微微頷首,端的是矜持得很。
☆、第二百零二章 好戲開場
無論是太原王氏或是陳郡謝氏,遠離權勢與達官貴人之間的交際都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日了。故而,王氏其實並不曾見過幾位皇室或宗室的金枝玉葉,也不知該如何與這些人相處。對李丹薇的驕矜自傲,她心裏自然有諸多不滿,然而對方舉止卻並未失禮,無論如何也挑不出錯漏來。總歸不能因著旁人的性情不易親近,便待客不周不是?
而且,她私下隨意評判是一迴事,得罪其他人又是另一迴事。陳郡謝氏甚至太原王氏,眼下都並沒有得罪這種貴人的底氣。身為頂級門閥士族,確實都擁有錚錚傲骨。然而若是不在意權勢,不在意昔日榮光,她便不會逼著子侄們都走入仕途了。誰知道這位懷遠縣主身後有什麽樣的勢力?避一避鋒芒總不是壞事。日後再使謝璞細細查一查,瞧瞧這一對好姊妹究竟是怎麽迴事。她可不願眼睜睜看著那寒門婢靠著這些依仗,立得愈來愈穩當。
想到此,王氏雖然覺得眼前這位客人與李暇玉一般惹人討厭,卻也不得不勉強忍耐下來,維持著笑臉寒暄了幾句。李丹薇簡單地迴應著,又喚慕容修、慕容芷兄妹過來見禮。這兩個孩子生得好,性情又機敏,一向很討人喜歡。初次瞧見他們的顏氏雙目微微一亮,幾乎禁不住要將他們抱入懷中。然而,作為長輩的王氏的態度卻是不冷不熱,給了見麵禮之後,握著孩子們的手說了幾句客套話便罷了。此舉令顏氏不得不勉強克製住自己的喜歡之情,亮起的眸子也黯了下去。
雖然年紀尚幼,慕容家孿生兄妹卻十分敏感。他們直覺王氏這位長輩並不好相處,每次她一開口,房內的氣氛便會冷淡下來。誰喜歡拘謹地待在這間充滿壓抑的廳堂中呢?於是,兄妹倆索性便悄悄央著謝滄兄弟帶他們去園子中逛。
謝滄有些為難地望向小王氏,長輩並未發話,若是擅自出去未免太過失禮。小王氏心中長歎一聲,朝著小家夥們微微一笑:“大郎,既然客人來訪,你作為主家便該好生待客才是。將弟妹們也一同帶去罷,別拘謹,盡管頑便是。”
於是,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小王氏不著痕跡地與李暇玉交換了個眼色,又笑道:“阿家,方才有中人帶了奴婢上門,如今還在外院等著,讓兒好生相看呢。兒想著,若是這迴能瞧中幾個伶俐的小婢女,便都給阿家送過來。如今阿家身邊缺少服侍的人,看著空空蕩蕩,也少了幾分熱鬧氣息。連兒都有些不習慣,更何況阿家呢?”
先前小王氏也當著王氏的麵挑了幾迴人,因著特地布置了一番的緣故,無論是中人還是奴婢瞧著都很笨拙。王氏自然看不上眼,便吩咐她須得用心一些,又不免抱怨家中世仆實在是太少了,如今竟連年紀合適的奴婢都挑不出來,委實不應該。小王氏也不與她分辨,如今謝家是否養得起這麽些世仆,又是否需要這麽些世仆來撐場麵。
聽聞今日又要挑人,王氏自然想親眼去看看。她身邊用的人,自然隻有親自挑,心裏才覺得合意。然而李丹薇就在跟前坐著,她也不好拋下客人去挑選仆婢,於是便隻得點頭道:“你的眼光,我素來是放心的。”
小王氏、顏氏與李暇玉自然不會戳破她話中的猶疑與不情願,小王氏便微微一笑,給李丹薇告了個罪。李丹薇倒是很坦然:“內宅主母,需要忙碌的事自然多得很,阿王盡管去忙便是。我也不算是什麽尊貴客人,沒得讓人都陪著的道理。”
她說的話很是合情合理,王氏聽著卻覺得無比刺耳。小王氏如今雖是謝家宗婦,然而這個家中做主的卻依舊是她。而且,口口聲聲說“不算是什麽尊貴客人”,舉手投足卻透著矜貴之氣,又有誰會怠慢於她?也不知究竟是哪家的金枝玉葉,這般做派,簡直可比得上那些公主了!
因心中不滿,王氏便也顧不得掩飾了,朝著顏氏看了過去。她必須立即了解這位所謂的懷遠縣主的身份,否則心中的悶氣怎麽也解不開,也不知該如何應對她這些讓人著惱的言行舉止。
接到王氏的眼色之後,顏氏抿了抿唇,笑著問道:“元娘自幼在靈州長大,懷遠縣主亦是如此麽?便是我再孤陋寡聞,也曾聽說宗室中有好幾位王爺曾北上鎮邊任大都督,應當是那個時候結下來的情分罷?”
這便要打聽身份了?李暇玉有些意外,自家這位阿家真是愈來愈不願掩飾了。去王家或崔家赴宴飲時,她的心思好歹能掩住五六分。如今大約因是在家中之故,她越發疏於掩蓋自己的想法。雖是讓顏氏來出頭,但誰不知這是她想問的?無端端地便當麵問起初次登門的客人的出身,不僅讓人覺得無禮,簡直是有些莽撞了。就算是心中再疑惑,再不耐煩,送走客人之後再來問她這個兒媳婦,豈不是更合適些?
李丹薇輕輕頷首,淡淡地道:“阿顏許是誤會了,我並非正經的宗室貴女。懷遠縣主的封號,是我夫君家裏替我請封的。”
王氏挑起眉,心中倏然一鬆,冷笑起來。然而,未待她細想,這世上究竟有多少夫家能替媳婦請封縣主,便聽李丹薇又接道:“我出身隴西李氏丹陽房嫡脈,衛國公是我世祖父,如今的靈州大都督是我祖父。祖父尚未就任靈州時,我們都在長安生活,後來才跟著祖父去了靈州。正巧元娘的祖父李都尉在祖父麾下,故而我們便結識成為知交,多年下來,已是情同姊妹了。”
隴西李氏顯支貴女,又有懷遠縣主的封號,與宗室貴女也相差無幾了——在一些注重傳統的世家眼中,光是她的出身,甚至便比宗室貴女或是庶出公主們還更金貴些。僅憑著衛國公李靖的汗馬功勳,隴西李氏丹陽房便能夠擁有延綿數十年的榮光,更何況嫡親祖父亦是位列三品的靈州大都督?王氏不得不承認,此女確實有值得驕矜自傲的家世出身,也確實是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皆惹不起的人物。
若能與隴西李氏——王氏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盤算起來,自家孫兒孫女日後聯姻,自然不能大意。娶了一個寒門婢進門,令她如骨鯁在喉,日後的聯姻對象若非頂級門閥士族,她絕不可能輕易答應。然而,迴過神來端詳李丹薇,她又覺得厭煩無比。在隴西李氏丹陽房眼中,陳郡謝氏要與他們聯姻,說不得還是他們高攀了。隻要想到親家走動往來的時候,李家人都是這般傲慢的模樣,她就覺得受到了折辱。
李暇玉與李丹薇絲毫不知她已經給年幼的孩子們想到了未來的聯姻婚事,隻與顏氏笑吟吟地說著靈州的風物。顏氏從未領略過那般蒼茫的風光,聽得極為入神。三人說說笑笑,倒也頗為自在。隻是李丹薇時刻不忘維持自己的“高傲性情”,不能盡情言說,心中難免有些鬱悶。不過,見王氏隱約流露出有些不耐的模樣,顯然比她更為氣悶,她頓時就覺得心裏平衡了。
這時候,有婢女稟報道:“六娘子(小王氏)命廚下送來些吃食,請娘子與客人略用一些。”說罷,立即便有四名妝扮得花枝招展的婢女分別拿著食盒進來,又有仆婢抬著檀木食案陸續而入。
李暇玉抬眼看去,就見那四名婢女分別是兩位頗具異域風情的胡婢、兩位王氏賜給謝璞的婢女。她們的衣著打扮均與所有婢女略微不同,也並未梳著平髻或者錐髻,顯然暗示著她們的身份早已經變了。服侍王氏的某些貼身婢女看在眼中,目光頓時便生出些許異樣來。
王氏見狀,卻笑了起來,似有似無地瞥向幼子媳婦,一語雙關地道:“還是六娘貼心。”
李暇玉假作聽不出她的言下之意,也笑著點頭道:“阿嫂素來想得周到,兒確實多有不如之處。”
見她反應平淡,似是什麽也不曾聽出來,王氏便隻得繼續道:“我早就聽說家中多了幾個胡婢,如今瞧來禮儀也教得不錯,生得……倒也像雪人似的,看著稀奇得很。你們兩個也是,怎麽不常過來看看我?看起來氣色倒是不錯,大郎和六娘待人寬厚,對你們應該也很好罷?”
她這般問,兩名楚楚可憐的婢女又能直說什麽?難不成還能說郎君與娘子待她們不好?然而,小王氏確實待她們很溫和,衣物飾品胭脂脂粉樣樣都不缺,又不讓她們做多少活計,這樣還叫“不好”,什麽才能叫“好”?便是謝璞早出晚歸,從來不見她們,她們還能對著王氏抱怨麽?更何況,還有客人在呢,這種事如何能說出口?
於是,兩名顯然原本心中有些盤算的婢女隻能笑著說了小王氏與謝璞諸多好話,又嘴甜地說想念王氏,想時常過來問安。兩名胡婢聽著聽著,不待王氏笑著想誇一誇她們,便直眉楞眼地望向她們,絲毫不客氣地嘟囔:“本來應該是服侍郎君和六娘子的,什麽活都不幹,就想著跑過來給娘子問安,這算什麽?幹脆過來服侍娘子算了。”“是啊,她們不該是咱們院子裏的婢女麽?果然就是平時不願意幹活,太閑了!”
胡婢們說話雖然帶著奇怪的口音,還有些不通不順,卻也勉強能讓人聽懂。王氏頓時大怒,覺得顏麵盡失,當著李丹薇的麵卻也不好直接發作。她的貼身婢女自然能瞧出她的怒火,便站出來輕斥道:“果然是還沒教好規矩,在娘子和客人麵前混說什麽呢!還不趕緊將食盒放下,迴六娘子身邊請罪去!”
胡婢們卻緊緊地抱著食盒不肯放,這個直愣愣地說:“六娘子說了,必須把食盒奉給娘子和客人。”那個也跟著道:“我們幹活從來不偷懶,必須把活幹完,才能迴去給六娘子複命。”
☆、第二百零三章 熱熱鬧鬧
李丹薇目光微動,彎起唇角,悄悄地勾了勾李暇玉的袖子。她本來便是為了瞧好戲而來,如今小王氏果然不辜負她的期待,特地親自給她安排了這樣一出戲,如何不令她越發興致盎然?隻是,為了維持高傲的形象,她不得不強忍住笑意,假作驚異地蹙起眉來,似是在懷疑謝家究竟是如何調教婢女的,演得倒也很是入木三分。
李暇玉則是實實在在地覺得驚訝。若不是曾經親眼見過這些胡婢機敏伶俐的模樣,親耳聽過她們說著一口地道的長安官話,她險些要相信她們確實是“不懂世事、率直純真”的尋常胡婢了。然而迴首一瞧李丹薇的反應,又不得不在心中感歎:果然婢似主人家,想要入戲便隨時都能入戲,這般的能耐可真是非同尋常。
顏氏怔了怔,有些不安地看向麵無表情的王氏。她很清楚,在外人麵前鬧出這種事,胡婢們絕對逃脫不過懲罰。隻是不知阿嫂與弟婦到底有何打算,居然讓平時在院子中就暗潮洶湧的四名婢女一同過來奉上吃食?豈不是給了其餘二人“借刀”的機會?
果不其然,見胡婢們如此堅持,另兩名婢女便假意勸解道:“食盒放下,由我們奉給娘子和客人就是了。你們的脾性怎麽就這麽直呢?連娘子的話也不聽麽?”
字裏行間皆是明晃晃的挑撥,令李暇玉與李丹薇挑了挑眉。這兩個果然是借機過來告狀來了,想借著王氏的手將兩個胡婢除去。想不到,率先發難的並非謝璵身邊那兩個已經被擠兌得根本沾不得書房的添香紅袖,竟然是謝璞身邊這兩個看著無比溫順的“老實人”。
仔細一想,其實也並不難理解此二婢的急切之心。謝璞才是謝家的宗子,又已經入仕,地位比謝璵重要多了。若能成為他的身邊人,地位瞬間就分出了高低。然而,接連數日過去,她們卻遲遲近不得謝璞的身,又有兩個礙眼的胡婢擋在前麵,心裏又氣又急,這才想出這一招罷。既然她們無法接近謝璞,至少暫時不能讓這兩個胡婢得手,否則以胡婢們“受寵”的程度,說不得哪天小王氏便直接給她們開了臉呢?
李暇玉在心中暗暗搖首。內宅中的烏煙瘴氣,毫無疑問便是從這樣的“爭寵”開始的。從言語機鋒,漸漸演變為陷害利用,而後或許便是沾滿鮮血甚至性命了。好端端的家宅,就被一群隻盯著男子的女子攪得一團亂。而男子方是這萬惡之首——自以為能左擁右抱,妻妾和睦,殊不知女人心中因他而起的迷障,隻會越發複雜越發毒辣。
“在客人麵前失禮像什麽樣?聽娘子安排,將食盒交給我們罷。”
“我們是郎君和六娘子的婢女,隻聽他們的話。”胡婢們如此迴答道,完全無視了王氏鐵青的臉,遂將食盒分別奉給了她和李丹薇,跪坐在她們麵前,將食盒中的吃食湯水一樣一樣地擺放出來。雖然言語很不中聽,但兩名胡婢的動作卻十分輕盈,亦很是謹慎,令人挑不出什麽錯漏來。
王氏雖然很想將麵前這些吃食湯水都掀翻,或者命人將這兩個不聽話的胡婢直接提腳賣出去,以顯示自己的怒火與無處不在的威嚴。但當她抬眼看見坐在下頭的李丹薇時,又隻得勉強忍住了。滿腔鬱怒生生忍在心頭,令她的神情有些複雜萬變,臉色忽而白忽而紅,便仿佛生了什麽病一般。
“借刀”失敗,另兩名婢女也不敢怠慢,急忙上前給顏氏與李暇玉奉上吃食。兩人都是特地教養過的,舉手投足猶如行雲流水,連抬眸抿唇都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顏氏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院子裏成日對謝璵虎視眈眈的兩名婢女,頓時覺得食欲盡消。李暇玉倒是並不在意,緩緩地飲著微燙的銀耳蓮子羹。
廳堂內的氣氛繃得越來越緊,兩位胡婢卻仿佛渾然不知,睜著貓兒似的碧眼,看起來很是率真無暇。王氏被鬧得毫無胃口,隻淺飲了一口鵝肉羹後便作罷了,雙目沉鬱之極。立在她身側的貼身婢女自然感覺到她的心情極度低落,略作思索便又要站出來開口——
“這是怎麽了?”就在這個時候,笑吟吟的小王氏出現在門口。掃了一眼眾人的神態之後,她微微露出驚異與歉意,瞥向兩名胡婢,輕輕一歎:“定是這兩個不懂事的惹出了什麽禍罷。原以為教了這麽些時日,總算能出來見一見人了,誰承想還是不成。若她們有何冒犯之處,還望阿家與懷遠縣主見諒。”
她微微躬身致歉,姿態做得十足。李丹薇輕輕搖首,淡淡地道:“不過是兩個脾性率真的胡婢罷了,也並未做錯什麽,何須如此多禮?”話雖如此說,她心裏卻笑得不能自抑,臉上亦是依舊須得帶出隱約的輕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