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正是那一支。”謝璞迴道,緊接著恍然大悟,“瞧瞧,連我也給忘了。你師母不就是咱們的族姨母麽?阿娘也喚一聲族妹,那可是正經的親戚。如今又與你有師徒情誼,更該走動得緊密一些才是。這備禮也輕忽不得。此外,還有博陵崔氏那一頭,咱們也得趕緊上門去。”
王氏聽得納悶,於是謝琰又細細地說了他拜的師父究竟是何身份,她這才恍然大驚:“居然是博陵崔氏二房那位崔子竟?!”緊接著,她的目光瞬息萬變,竟是有些失落:“瞧瞧,你拜了這樣一位大才子為師,卻偏偏已經靠著投軍出仕。不然,在崔子竟門下受教導,焉有不中進士之理?”
謝琰聽了,自是哭笑不得:“師父知曉我喜愛武事,很少提貢舉之事。便是不知我的身份,他大概也隻會舉薦我投軍。”他不願多提貢舉與投軍二事,免得再度爭執起來,於是又道:“阿兄阿嫂不必為禮物費心。元娘雖不知咱們的親戚關係,卻也早便為師父師母兩家悉心準備了禮物。都是些從靈州帶來的風物,想來他們也會很歡喜。”
李暇玉也笑著接道:“雖說在靈州時也常有人情往來,亦是涉及到隴西李氏等高門。不過,備下這些禮物,我心中還有些拿不準——不如阿嫂到時候替我瞧一瞧,若是有不合適的,趕緊換了另備。否則若是失禮了,三郎可要向師父師母請罪了。”
“師父師母都是豁達之人,自是不會放在心上。”謝琰不等王氏接話,便又道,“不過讓大嫂過目,亦是應有之義。對了,到時候阿娘去是不去?近來阿娘的身子可有好轉?”他早便詢問過診治的醫者,自然知道王氏已經調理妥當了。此前因不想去兩位將軍家赴宴,不過是拿身子骨作為托辭罷了。如今是去拜見族中長輩,自然大為不同。
果然,王氏微微擰起眉:“當然要去。你們的輩分太低,若是我不去,也顯得很無禮。雖然說如今尚未痊愈,不過撐一撐倒是無妨。”事實上,因太原王氏與陳郡謝氏皆為沒落名門,她從未參加過什麽像樣的宴飲,心中多少有些好奇。往自家親戚家去,總比貿然往不熟悉的高門中去更自在些。
小輩們自是不會拆穿她,隻作什麽也不知曉,便繼續說說笑笑起來。小王氏與李暇玉約好了到時候一同出門,乘著牛車前往契苾將軍府與安國公府(或是九江大長公主府)。而顏氏悄悄地瞧了她們一眼,垂目掩去了所有的豔羨。
次日,謝家眾人與李遐齡這個李家人,便一同去了契苾將軍府。他們是晚輩,按理說應當由同輩來招待。但契苾何力將軍生性不拘小節,也跟著迎了出來,將謝琰、謝璞與李遐齡拉去外院正堂中飲宴。契苾家的兒媳則將李暇玉、小王氏與染娘迎到正院內堂,去見臨洮縣主。
許是因彼此到底是親戚的緣故,看在姑臧夫人的麵子上,臨洮縣主待她們倒很是親熱。她言語間不著痕跡地打探著宮中的消息,似是在試探李暇玉這位定敏郡君到底受不受寵,又有多受寵。杜皇後本便有扶持李暇玉立足的意思,早便示意她可借著宮中的東風了,她自然不會拒絕。於是,言談的時候,不免便多次提到聖人、皇後殿下與義陽小公主。
隨著侃侃而談,李暇玉能感覺到,臨洮縣主瞧她的目光漸漸地有所變化。畢竟,聖人與杜皇後因守孝或生病的緣故,這一年來已經甚少出現在眾人跟前。此外,杜皇後的病情亦是令宮中暗潮洶湧,宮外的女眷們無時無刻不琢磨著日後該如何抉擇。如今多了一位能夠接近他們,而且頗為受寵的年輕貴婦,又有誰不願意結交她呢?說不得什麽時候,便能從她這裏打聽得隻言片語,也好判斷日後的形勢不是?
臨辭別的時候,臨洮縣主一再邀請李暇玉與小王氏隨時過來陪她:“自從女兒出嫁之後,我總是覺得有些孤單。身邊隻有一個兒媳陪著,如何能熱鬧得起來?如今見了你們,便如同自家女兒似的,實在是麵善得很。你們往後也別遞什麽帖子,但凡有空閑便隨時過來就是。此外,若我接了什麽宴飲帖子,也會將你們一同叫上,可別推辭。”
“縣主如此盛情,兒便恭敬不如從命了。”李暇玉微微一笑,“隻是這兩日還須得去拜見其他長輩。待到過些日子,兒天天過來將軍府,縣主恐怕光是看兒的臉都會覺得膩了。”
“是啊,來得太勤快,恐怕縣主也會覺得這兩張臉實在是看得太多了呢。”小王氏接過話,“且改日若是兒在家中飲宴,也請縣主給兒盛情招待的機會才是。”
“你們安心罷,我一定去。”臨洮縣主笑了笑,“什麽時候定了日子,隻管叫上我和將軍。橫豎將軍如今歇在家中,無處可去,這些時日提到謝三郎便是滿口稱讚。教他多瞧一瞧你們謝家人和李家人,也讓他多高興幾分。”她自是不會提起,契苾何力將軍時不時還歎氣,連連說當年沒有定下謝琰這個女婿實在可惜之類的話。那時候她瞧不起謝琰,如今便是覺得此子前程不可限量,結果亦是不可能更改了——更何況,眼前這位寒門出身的定敏郡君,也絕非易與之輩。與宮中聯係如此緊密的命婦,目前長安城中也隻有這一位,何不與她交好呢?
☆、第一百七十八章 王家三房
這些年來,太原王氏晉陽嫡脈一直頗不得誌。雖說躋身於五姓七家之中,論門第自是極為高貴,卻因接連三四代沒有出現任何實權人物,而導致族人仕途不順利,聯姻亦同樣受到限製。自從新朝建立之後,同為五姓七家的隴西李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嫡脈都已經有二三十年不曾與太原王氏通婚,唯有趙郡李氏尚存有一二提攜之情,但他們在朝中也並不顯赫。
不過,三房卻生生地扭轉了這番局麵——唯一的嫡子中進士,如今已經是益州別駕,從四品下的服緋高官;唯一的嫡女再醮聯姻博陵崔氏,夫貴妻榮,眼下更是從三品的幽州刺史夫人,誥命封為郡夫人。而後,嫡長孫又與博陵崔氏再續姻親,居然娶得了真定大長公主的嫡長孫女;嫡長孫女也嫁入了範陽盧氏最顯赫的一支範陽郡公府,成功聯姻。
於是,昔日門可羅雀的王家三房,如今幾乎是賓客雲來。誰不知他們家是聖人尚未登基時便十分倚重信賴的親信?若非如此,那王七郎與崔子竟如何能升遷得如此順利?幾乎是逢四年便順著品級往上跳?兩人入仕不過十年,便已經抵得過他人數十年的經營,如何不令人豔羨?又如何不令人越發想借著他們的東風青雲直上?
當謝家的牛車徐徐停在宣平坊王宅之外時,前頭還有好些車馬等著。不過,王家很快便遣了管事仆從過來,讓他們越過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直接進入宅邸內。轔轔而動的牛車中,李遐玉笑著與顏氏說起了染娘近來的趣事,華娘與染娘在旁邊頑辨認香囊的小遊戲。大郎謝滄將好奇地撩開車簾的兩個弟弟都拉迴來,眉頭輕皺:“太失禮了,都給我安安生生地坐下。”
他小小年紀卻頗有長兄氣度,且性格甚為強勢,與謝璞、小王氏截然不同。不過,愛護弟妹之心亦是時時可見,偶爾還會將小家夥們的過失攬在自己身上,寧願自己受罰受累亦不願見他們吃什麽苦頭。
對於這樣一位負責任的小兄長,李遐玉亦是喜愛得緊,聞言便笑道:“大郎不需如此緊張,咱們不過是去拜見長輩罷了,無須約束得太緊。”說著,她便又笑問二郎謝泊與三郎謝澄:“你們都瞧見什麽了?”
謝泊約莫五六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聞言笑道:“叔母,外頭停著好幾輛馬車。馬車裏的人也正掀開簾子瞧咱們呢。不過我和阿弟隻是匆匆瞧了一眼,沒看得很清楚。”
隻比染娘大幾個月的謝澄跟著點頭:“他們也看我們,他們也看……”言下之意,是覺得互相都看了,應當也沒什麽要緊的。
見他還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謝滄立即接話道:“馬車與人有什麽好瞧的?日後若是騎馬出行,你怎麽看都使得。在車中未得兩位長輩允許,便私自掀開車簾,那便是失禮。”而後,他還催促著兩位弟弟道歉,直到他們都給長輩們行禮致歉,這才罷休。
李遐玉與顏氏自是並不計較,將兩個小家夥攬過來安慰,又誇讚了謝滄幾句。華娘與染娘也瞅著他們咯咯笑起來,謝滄無奈之下,挪到妹妹們身邊,很是老成地長歎道:“還是華娘與染娘聽話,為什麽阿娘偏偏不生兩個妹妹,卻將他們生成了阿弟?”作為長兄,他尚未體會到兄弟齊心協力的好處,成日隻顧著約束撒歡的阿弟們便須得耗費不少時間與精力,情不自禁便覺得還是乖巧的妹妹更好些。
李遐玉掩唇笑道:“此話你可與你阿爺阿娘提過?他們也想要個小娘子伴身呢。”小王氏便私下讚了染娘許多迴,說是做夢都想再要個小娘子,成日裏歡歡喜喜地寬慰爺娘,不那麽鬧騰。日後給她攢足了嫁妝,再尋個合適的郎君嫁出去。
顏氏卻撫摸著懷中的三郎謝澄,目光略有些出神:“小娘子確實乖巧可愛,小郎君活潑些也好——”說到此處,她的話音便頓了頓,視線飄了過來,笑道:“華娘與染娘也該得個弟弟了。不過,這都是緣分。”
聽得此話,李遐玉若有所思地望了她一眼。這幾乎不算是暗示,而是明示了。若非王氏與小王氏都在前一輛車上,這輛牛車裏又隻有她們與幾個孩子,顏氏恐怕也不會將此話說出口罷。而她的意思是,三郎歸來還沒有幾日,那位阿家便又憂心起他的承嗣問題了?若當真如此,且不提有多可笑,卻也是內宅慣使的手段了。
想到此處,李遐玉勾起嘴角,握住顏氏的手,誠心誠意地朝著她微笑起來:“二嫂確實不必憂心。說來,咱們改日一同去瞧一瞧道醫如何?我在宮中聽說,有位極為厲害的道醫,便專門診治咱們婦人的病症,又十分擅長調養。咱們便去求幾個方子,好生將養身子。說不得哪一日,便能——”
畢竟孩子們在身邊,她也便沒有再說下去。更何況謝滄與謝泊已經並非稚童,連華娘都懂得一些事了,聞言都垂下頭來隻做不知。也隻有染娘與謝澄依舊懵懵懂懂,都自顧自地頑耍著,完全不為所動。
李遐玉揉了揉謝滄與謝泊的小腦袋:“兩個小機靈。”顏氏也微微頷首,但笑不語。
此時,牛車已經漸漸停了下來,妯娌二人便與孩子們一同下了牛車,前去王氏與小王氏身邊。而在正院月洞門前相迎的,是位極為年輕的貴婦。她的打扮並不十分隆重,隻是佩戴了幾件輕便首飾罷了,穿得卻十分暖和,隱約能瞧見小腹微微隆起的曲線。瞧著她的年紀與雍容貴氣的舉止,應當便是博陵崔氏那位真定大長公主的嫡孫女了。此外,三房的長孫王昉亦守候在旁邊,笑道:“都是一家子親戚,祖父與祖母說也不必分什麽男客女客。姑母與兄嫂們便一同去內堂說話罷。”
“是呢,祖母接到帖子之後高興得很,說是許多年不曾見姑母了,甚是想念。”崔氏也親親熱熱地過來扶王氏,卻得了王氏微嗔:“你身子重,可須得小心些才是,隻管顧念著自己便足夠了。”
因小王氏與顏氏都盡孝心攙扶著她,李遐玉正好獨自立在旁邊,便自然而然地上前,把住崔氏的手臂:“有我扶著,阿家盡管放心就是了。”
崔氏微怔,而後淺笑起來,朝她眨了眨眼:“久聞定敏郡君的大名,卻不想咱們居然還是親戚。便是不敘親戚,姑父收了謝家三表兄為弟子,也很該更親近一些才是。”若是從王家論起來,她喚崔子竟為姑父;若是從崔家論起來,應當喚崔子竟從叔父。無論如何,確實是極為親近的關係。
“確實如此。我們謝家初來乍到,尚不熟悉長安,本便應當多親近王家與崔家。原本我還想著,日後若能在宴飲中遇見你,心中也不至於緊張忐忑。如今見你身子重,倒是應該好好調養要緊了。”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自然需要迴報更多的善意,彼此方能繼續相交,甚至成為閨中之友。
“我如今身子並不算重,也時常出入宴飲中。便是我不能出門,還有祖母呢。改日再帶著你去一趟崔家,娘家祖母與阿娘早便對你十分好奇了,想來也定會喜歡你這般率直的性情。日後,你們便隻管跟著祖母,或我娘家祖母與阿娘。旁人便是想為難你們,見到她們之後,應當也會知難而退了。”
“原本我們便打算明日去崔尚書府中拜會,看來改日須得讓阿崔你來引見,也去真定大長公主府拜見貴主。”因著先帝嫡姊平陽昭公主早逝,餘下的皆是庶姊妹,先帝幾乎是一視同仁。不過,真定大長公主當年獻上佛醫與道醫,治愈了文德皇後,而後又為還是晉王的聖人選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王妃,情分自然與眾不同。故而,如今這位大長公主一直是皇室中最為炙手可熱的長輩,幾位嫡長公主如長樂長公主、晉陽長公主、衡山長公主都時常來往,聖人亦對她十分尊重。
“既然定了明日,那我便給娘家去個帖子。想來娘家祖母應當會對姑父的弟子與聲名赫赫的定敏郡君感到好奇。祖父祖母時常去尚書府小住,說不得剛離開尚書府呢——尚書府中畢竟比公主府熱鬧許多,大家湊在一起也歡喜。”
聽見後頭二人仿佛一見如故的親熱敘話,王氏斜了小王氏與顏氏一眼。二人都露出些許莫名來,似是不知阿家為何突然心情不佳。王氏隻得將滿腹氣惱都悶在心中——這兩個媳婦確實無處不好,卻因很少出門交際的緣故,竟然讓李氏趁機占據了上風。
那可是博陵崔氏出身的三房嫡長孫媳婦,本來應當由小王氏與她寒暄才是,適當的時候也能去真定大長公主跟前露一露臉——這個時候,王氏完全忘了,謝琰才是崔子竟的弟子,而李遐玉才是深受杜皇後信重的命婦的事實。比起遠房親戚,自然還是師徒之誼更為重要。
雖說已經數十年不見,但三房兩位長輩依舊表現得十分親切慈祥。明明不過是隔房的族侄女,卻猶如親侄女似的,待王氏與謝家眾人皆很是和善。他們這般的態度,王氏亦是十分受用,將此歸結於她的兩個兒子都已出仕,陳郡謝氏有再起之勢。想到此處,似乎連他們當初違逆她,一個投軍一個考明經,也沒有那般令人鬱怒難當了。畢竟,他們早一年出仕,她便早一年揚眉吐氣,在娘家人跟前也能直得起腰來。
不過,小王氏與李遐玉卻覺得,兩位長輩這般和藹,都是因他們確實性情平和之故。便是謝家無人出仕,上門來拜訪,他們亦會是同樣的態度。這不謀而合的妯娌二人瞬間便交換了神色:既然王家三房與謝家淵源如此深厚,為人品性極佳,闔家平安喜樂,就更應當與他們多來往了。平日裏便是打醮上香這樣的事,都可同進同出,也更容易親近起來。既是如此,那麽換宅邸的時候,說不得便可從宣平坊附近去找一找。
另一頭,謝璞、謝璵與謝琰也與三房長孫王昉相談甚歡。王昉有意通過貢舉出仕,對隻顧著閉門讀書的謝璵亦是十分熱心。謝琰又提了自家的小舅郎李遐齡幾句,他遂立即知情知意地答應為他們二人引見一些文士友人,也可帶著他們一起去參加文會。
一日時光轉瞬即逝,王家覺得謝家風度猶存,自家女婿的眼光不錯,謝家覺得王家平易近人,日後確實應該密切往來——端的是賓主盡歡。
☆、第一百七十九章 博陵崔氏
在漫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中,謝家的牛車緩緩地駛入了崔尚書府所在的勝業坊。一絲徹骨的寒風自謝泊身側鑽入車內,倒是令溫暖得令人有些醺醺然的氣氛為之一振。原本正閉目養神的李遐玉張開雙目,朝著皺眉的謝滄溫和一笑:“車內太暖和了,散一散炭火氣也好。二郎,可瞧見什麽了?”
謝泊有些猶疑地往外再瞧了瞧,搖了搖首:“叔母,勝業坊的行人真少。”
順著他撩起的門簾縫隙看去,外頭除了匆匆來去的車馬之外,確實顯得格外寂靜。“許是因大雪天氣的緣故,不適合出門罷。既是如此,別坐在風口,趕緊過來烤烤火,免得受了風寒。”李遐玉笑著道。坐在她身側的幾個小家夥原本還對外麵的風景充滿了興趣,如今也興致缺缺地倚過來,圍在炭爐旁邊。
與謝家所在的熱鬧喧囂的延康坊相比,或者與王家三房所在的平和靜謐的宣平坊相較,聚集著權貴世家的勝業坊處處宅門森嚴,高大的烏頭門內戟架林立,令人不由自主地便被其氣勢所震懾壓製。小家夥們自然對這些或古樸或華麗的宅邸毫無興趣,亦不知這些宅第裏住著何等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隻知道——勝業坊景致不好,感覺也不討人喜歡。
牛車終於緩緩行至空落落的崔府門前。博陵崔氏二房嫡脈早便過了門庭若市的時候,因崔尚書素來不喜應酬之故,縱是如今滿門服紫服緋高官,又出了崔子竟這位天子親信,也無人膽敢隨意前來攀扯冒犯。便是有心想要攀附的人也須得掂量一二,免得因太過熱切反倒是惹得崔氏的高官們不悅。故而,除了宴飲的時候之外,崔府外頭通常安靜得很。
守候於閽室中的仆從快步而出,將謝家的車馬引向側門。越過夾雜在中路與西路中間的甬道後,牛車這才徐徐停在內院月洞門前。謝琰、謝璵下了馬車,就見一對年輕的夫婦正並肩過來相迎。他們的年紀應當與謝璞夫婦相差無幾,應該正是崔家嫡長孫崔篤與其妻鄭氏。
此時,小王氏與顏氏也攙扶著王氏自牛車上緩步而下。而李遐玉帶領著一群小家夥跟在後頭。王氏有意不教她再奪了風頭,便示意小王氏上前寒暄。她在這一路上已經叮囑了長媳與侄媳許多話,兩人都連聲答應了。此時,小王氏自是不能違逆她的意思,於是微微笑著上前把住鄭氏的手臂,輕聲細語起來。
李遐玉倒是並不在意,原本長嫂是宗婦,便該上前說話才是。上迴她也不過是機緣巧合,亦不想讓王家覺得謝家不擅長交際罷了。她輕聲地提示著讓孩子們上前見禮,於是,小家夥們都很乖巧地過去行禮。崔篤與鄭氏笑得十分和藹,給了他們見麵禮。單從價值上看,這些見麵禮倒並無什麽貴賤遠近之分,很是公平公正——王氏很滿意地輕輕頷了頷首。
彼此互相見禮之後,崔篤夫婦便帶著謝家眾人往正院內堂而去。一邊緩步慢行,崔篤一邊迴首笑道:“昔年祖父便覺得與謝郎君頗有緣分,對謝郎君亦是十分欣賞。我記得咱們還曾見過好幾麵,一同趕赴宴飲,你的經曆也令我們這些長年待在長安之人深感佩服。沒想到,如今謝郎君竟成了叔父的弟子,從今往後便是一家人了。”
“崔尚書對我有舉薦提拔之恩,我與博陵崔氏的緣分確實早在靈州時便結了下來。”謝琰微微一笑。因著今日拜會崔家之故,他此前曾與李遐玉討論過當年的諸事,並將一直追隨他的那些親信部曲都叫來詢問了一番。“拜子竟先生為師,亦是機緣巧合,也足可見咱們之間的淵源深厚。崔尚書一直是十分令我尊重的長輩,日後或許也會經常前來請教於崔公。畢竟,先生如今身在幽州,鞭長莫及。想來,先生應當也希望我多向崔公討教才是。”
聞言,崔篤卻挑起眉,勾著嘴角:“你有所不知,祖父與叔父之間的關係別扭得很。兩人因叔父當年自作主張出京任外官之故,已有十年不曾通信了,都是叔祖父從中轉圜傳話。祖父接到你的帖子之後,還嚷嚷著叔父實在是太狡猾,將他看中的人搶了去。若是你來向祖父討教,說不得他會故意不理會你——又或許,他會眉開眼笑地指點你,然後讓叔祖父寫信去幽州,向叔父炫耀。”他絲毫不介意道出崔家父子之間奇異而又深厚的感情關係,眉眼間充滿了笑意,顯然覺得這是家中的樂趣。
謝琰怔了怔,苦笑道:“那我或許會接到師父的斥責?”他從未想過,崔家父子竟是這樣相處的。雖並不記得崔尚書的麵容,卻依稀覺得他應該是位嚴謹且穩重的長輩,而自家子竟先生自是狂士脾性。想來,性情如此迥異,父子之間有些不合也是情理之中。隻是,他作為晚輩,卻不知該如何應對是好了。畢竟,他們都是他尊重的長輩。
“不必理會,該做什麽便做就是。”崔篤接道,“誰說得對我們就聽誰的。至於他們倆鬥氣,便由得他們去罷。連祖母都不放在心上,我們又何必替他們擔憂?何況,我阿爺也常說,父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有許多種,或許他們就適合這一種。而且,祖父神色大變也是相當罕見的事,也該時不時讓他發發脾氣不是?有叔父在前頭頂著,我們也好歹能鬆快些。”
“……”謝家堂兄弟二人頓時無言以對,突然覺得印象中高處雲端的博陵崔氏仿佛也不是那般高處不勝寒了。
“說來,今日並非休沐,崔尚書與兩位世父並不在罷。”謝琰又道。因著弘文館事務漸漸繁重,謝璞也並未告假前來。何況,因拜訪崔家而特地告假,若讓崔尚書得知,恐怕也會覺得他疏於公務卻隻想著攀附,對他印象不佳。故而,謝琰便以崔家重文為由,將本不願再出門的謝璵帶了過來。他這位二兄最缺的便是見識氣度,多往這些煊赫的高門世家走一走,也能開闊眼界。
“祖父說過,他雖然不休沐,卻會盡量早些歸家,命我務必要將你們多留些時刻,也好見上一麵。”崔篤迴道,“阿爺與二叔父也極想見一見你,順帶問一問你幽州的情景。祖父雖嘴上不說,但對四叔父亦是十分關心。當然,他們最好奇的便是薛延陀那一戰了,少不得讓你——與定敏郡君講述一番。”
謝琰在給崔尚書的帖子中說明了“離魂之症”一事,亦道出自己隱瞞母親不欲她憂心的想法。崔敦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娘子——定敏郡君這位接連得到先帝與當今聖人誇讚的巾幗英豪。當然,不僅僅是博陵崔氏家的郎君們好奇,娘子們對謝琰夫婦二人則更是充滿了各種期待。一則隻因崔子竟居然收了弟子,想瞧瞧他的眼光如何;二則涼州都督李襲譽陣前戕害同袍一事亦是震驚長安,受害者正是謝琰,而複仇者則是定敏郡君;三則這位定敏郡君如今是最得杜皇後信重的外命婦,且幾乎從未參加過京中的宴飲,很是神秘。
待謝家人來到崔家的內堂之中,卻發現坐於榻席主位上的並不僅僅是崔尚書夫人鄭夫人,真定大長公主竟然也赫然並坐。鄭夫人麵容恬淡,性情端靜,笑容淡然,令人望之便不自禁心生好感;真定大長公主則雍容華麗,淺笑之時亦帶著幾分疏懶的銳利,仿佛能瞬間看透任何一人的偽裝麵目。
便是不算品級與身份,謝家亦皆是晚輩,須得按照國禮與家禮見過這兩位貴婦。王氏挺直脊背,看上去很是淡定從容地與她們談笑著。雖然有些話題她接得實在艱難,鄭夫人與真定大長公主卻皆非刻意為難人的性情,很快便將話題轉到謝家一群孫兒孫女們身上。於是,王氏的緊張尷尬這才緩解了一些,便笑著說起了孩子們的趣事。崔家與謝家的晚輩女眷們笑容晏晏地時不時補上幾句,歡聲笑語倒也始終不斷。
屏風隔開的另一側,崔家兄弟幾人與謝琰、謝璵亦是談笑風生。雖說謝璵有些迂腐,見解也並不深,但好歹熟讀詩書,引經據典亦是十分熟稔。謝琰在幽州時也被師父狠狠地塞著看了好些書,亦是隱約將年幼時博覽群書的記憶想了起來,不僅能妙語連珠地接上,談天說地亦更是開闊幾分。崔家兄弟本來便對他頗為佩服,如今更是連連讚歎,等不及父祖輩們歸來,便又問起了幽州以及薛延陀諸事。
不多時,崔家的孩子們也都過來了,與小客人們坐在邊上頑耍起來。主客之間並不避諱什麽,這也是顯得極為親近,算是自家人往來的意思了。
“說起來,若是早知道謝家都在長安,前些時候便應該給你們發帖子,邀你們來飲宴才是。”真定大長公主的媳婦李氏,同時也是王家三房嫡長孫媳崔氏之母。她瞧著便是長袖善舞的性情,神采飛揚:“如今謝三郎迴到長安,又得了聖人召見,想來聖人與子竟都不舍得將他放迴靈州去。既要留在長安,少不得便應該多認識些人才好,飲宴亦是多多益善。”
眾人皆點頭稱是。王氏雖是素來自視甚高,此時麵對名列五姓七家之首的博陵崔氏,也不由得謙遜幾分:“初來乍到,實在不了解長安飲宴的規矩。日後恐怕還須得煩勞貴主與鄭夫人引見一二了。”
“這倒是無妨。”鄭夫人笑道,“如今咱們是親戚,相互提攜亦是應該的。”兩人互相有禮有節地謙讓幾句,令王氏頓時覺得博陵崔氏似乎也對陳郡謝氏有些刮目相看了。她並未注意到,真定大長公主慵懶地靠在隱囊上,已有好些時候不曾言語,倒是頗有些感興趣地打量著坐在最下首的李暇玉,看她帶著小家夥們頑耍。
☆、第一百八十章 崔家善意
因著李暇玉是謝家的幼子媳婦,論輩分算是最低,按禮儀而言也不該隨意插話,故而她隻能微微笑著在角落裏垂眸靜聽。崔家女眷雖有心想引著她多說幾句,王氏卻幾乎刻意不給她們彼此敘話的機會。且這位阿家事先叮囑過,不許小王氏與顏氏將話題接給她,借著她年輕為由刻意冷落她幾分,讓她認清楚自己的位置。她便生生地成了這場談笑的邊緣人物,隻能正襟危坐,勾唇淺笑罷了。
幸而,她坐的角落離孩子們較近,索然無趣之下,她便時不時地側首瞧他們正在頑什麽。不知不覺間,她便不再關注兩家女眷們究竟在說笑些什麽,坐席離孩子們越來越近。若非時時關注她之人,大概也瞧不出她正不動聲色地緩緩挪動。而且,仔細論起來,她也並未移出多少距離,當然也不至於令人覺得失禮,隻是能夠更方便她圍觀小家夥們頑耍而已。
因著陪伴染娘與義陽小公主之故,李暇玉素來對孩子頗有耐性,偶爾也會生出些許童心。見孩子們忙著頑鬥草,有勝有敗,勝者難掩喜色,敗者則苦著小臉,實在有些可憐,便時不時替落敗的小家夥挑幾根看起來格外結實的草莖,助他們一臂之力。原本勝出的孩子還有些不滿,但見她不分彼此都會相幫,而且挑草莖的眼光十分獨到,便纏著她問起了經驗。
她掃了身側的女眷們一眼,便低聲說起來。小家夥們聽得連連點頭,按她所言的選出草莖繼續“鬥”起來,勝者越發興奮無比,而敗者亦是絕不服輸。不自覺地,他們也離這位親切的年輕長輩越來越近,幾乎是圍在她身邊了。
真定大長公主饒有興致地瞧著他們,忽而勾起嘴角笑道:“定敏郡君果然頗有孩子緣。怪不得聽說義陽如今都離不開你了。若沒有你陪伴,這孩子恐怕也不會日益康健起來,前些日子看著可真教人擔心得很。如今她飲食就寢可好些了?”
“迴貴主,小公主的寢食作息已經漸漸恢複過來了。”李暇玉迴首,眉眼彎彎地行了拜禮,方應道,“若知道長輩們都惦念著她,她還不知該有多歡喜呢。近來聖人與皇後殿下也覺著放心許多,禦醫也開了些調養的方子。隻不過,宮中玩伴到底少了些,故而兒才日日進宮與她作伴。”
“她就是舍不得聖人與皇後,所以一直不願出宮來。不然,何愁沒有玩伴呢?”真定大長公主一歎,難掩憐惜與慈愛之情,“在東宮時,她還時常跟著皇後出來宴飲,搬入太極宮之後,反倒是——如今也是諸事繁雜,她小小年紀卻是個早熟的孩子,想來亦是有所察覺罷。不過,也正因如此,才更令人心疼呢。”
說起義陽小公主,李遐玉難免也帶出幾分真情實意來,掩去心中盤亙不去的陰霾:“她年紀尚幼,合該天真爛漫,確實不應承受那些……”因崔家眾人都是可信之人,又有鄭夫人與貴主在場,她便含含糊糊地透了一兩分,而後又道:“不過,聖人與皇後殿下想來也早有決斷,日後絕不會教她受什麽委屈的。”
“誰敢讓義陽受委屈呢?我這作姑祖母的也饒不過他們。”真定大長公主的神色越發親切幾分,言語中也更多了些許隨意:“好孩子,改日若是你能帶著義陽出來赴宴,我定要將壓箱底的東西賞給你!長樂她們幾個也正盼著呢,到時候定也少不得給你道謝。如今聖人隻得了這麽一個閨女,一群姑祖母與姑母,誰見著她不歡喜?誰不想寵她?隻是苦無機會罷了。你若是能讓我們得了機會,誰不會念著你的好?”
聞言,李暇玉抿唇一笑:“那兒倒是沾了小公主的光了——其實前兩日小公主便答應皇後殿下,時不時出宮頑耍,就等著過兩日長樂長公主的飲宴呢。”再過幾天,嫁入長孫家的嫡長公主長樂長公主便要辦一次賞春雪的飲宴,宮中早便接到了帖子,義陽小公主出行諸事都已經準備妥當了。
“大善。”真定大長公主笑起來,又招手道,“來,來,坐到我跟前來,讓我好生瞧一瞧。”她這般興致好,也令崔謝二家其他正在笑談的女眷們不由自主地便暫時止住了話題,紛紛瞧了過去。這位貴主絕非喜好攀附吹捧的性子,常年深居簡出,若要得她另眼相看並不容易。除了自家兒媳與孫女,以及尚書府的親眷們之外,上一位能令她開懷笑起來的女眷,後來便成了自家人——那便是崔子竟續娶的王夫人。
雖不知為何得了這位貴主的另眼相看,李暇玉卻也毫不猶疑地起身,緩步行過去,而後跪坐在榻邊。她的舉止間既有門閥世家傳承的優雅,又帶著一種天然的貴氣,與或許源自性情與經曆的灑脫利落。她的一舉一動皆看在真定大長公主眼中,神色略微動了動,卻並未多言,隻是溫聲問了她不少騎射之事,言語中儼然將她當成了自家後輩般看待。
眼見著鄭夫人淡笑著加入到真定大長公主與李遐玉的笑談之中,說的也皆是尋常世家女子並不熟悉的騎射以及靈州的風土人情,王氏心中鬱怒不已。她完全不懂騎射與靈州之事,便是想插話也插不進去。然而,無論再如何憤怒不快,她亦隻得將心思盡數藏起來——怎麽算,這幼子媳婦也是謝家之人,自然不能在外人麵前流露出不和與矛盾來。
便是如此,她也完全無法理解,為何王家與崔家皆會對這寒門之女刮目相看。難不成,就因為她是正四品的禦封誥命?且先帝還給她賜了封號?難不成,就因為她得了杜皇後的看重,能夠日日入宮?
王氏雖然從未涉入過官家內眷間的交際,但絕非愚笨之人。然而,出於對這位寒門媳婦的偏見,她卻始終不願意承認她如今的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她對陳郡謝氏的複興,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說,自從幼子歸來之後,她便覺得一切都能迴歸正途了——她不必再仰望這位兒媳婦,也不必因可能需要仰仗她而退讓。畢竟,兒媳婦能做的事,兒子能做得更多更好。她也很快便要請封誥命了,到時候無論是身份與品階,都能製住這個寒門之婦,她還能憑借什麽在陳郡謝氏立身?
王氏聽得納悶,於是謝琰又細細地說了他拜的師父究竟是何身份,她這才恍然大驚:“居然是博陵崔氏二房那位崔子竟?!”緊接著,她的目光瞬息萬變,竟是有些失落:“瞧瞧,你拜了這樣一位大才子為師,卻偏偏已經靠著投軍出仕。不然,在崔子竟門下受教導,焉有不中進士之理?”
謝琰聽了,自是哭笑不得:“師父知曉我喜愛武事,很少提貢舉之事。便是不知我的身份,他大概也隻會舉薦我投軍。”他不願多提貢舉與投軍二事,免得再度爭執起來,於是又道:“阿兄阿嫂不必為禮物費心。元娘雖不知咱們的親戚關係,卻也早便為師父師母兩家悉心準備了禮物。都是些從靈州帶來的風物,想來他們也會很歡喜。”
李暇玉也笑著接道:“雖說在靈州時也常有人情往來,亦是涉及到隴西李氏等高門。不過,備下這些禮物,我心中還有些拿不準——不如阿嫂到時候替我瞧一瞧,若是有不合適的,趕緊換了另備。否則若是失禮了,三郎可要向師父師母請罪了。”
“師父師母都是豁達之人,自是不會放在心上。”謝琰不等王氏接話,便又道,“不過讓大嫂過目,亦是應有之義。對了,到時候阿娘去是不去?近來阿娘的身子可有好轉?”他早便詢問過診治的醫者,自然知道王氏已經調理妥當了。此前因不想去兩位將軍家赴宴,不過是拿身子骨作為托辭罷了。如今是去拜見族中長輩,自然大為不同。
果然,王氏微微擰起眉:“當然要去。你們的輩分太低,若是我不去,也顯得很無禮。雖然說如今尚未痊愈,不過撐一撐倒是無妨。”事實上,因太原王氏與陳郡謝氏皆為沒落名門,她從未參加過什麽像樣的宴飲,心中多少有些好奇。往自家親戚家去,總比貿然往不熟悉的高門中去更自在些。
小輩們自是不會拆穿她,隻作什麽也不知曉,便繼續說說笑笑起來。小王氏與李暇玉約好了到時候一同出門,乘著牛車前往契苾將軍府與安國公府(或是九江大長公主府)。而顏氏悄悄地瞧了她們一眼,垂目掩去了所有的豔羨。
次日,謝家眾人與李遐齡這個李家人,便一同去了契苾將軍府。他們是晚輩,按理說應當由同輩來招待。但契苾何力將軍生性不拘小節,也跟著迎了出來,將謝琰、謝璞與李遐齡拉去外院正堂中飲宴。契苾家的兒媳則將李暇玉、小王氏與染娘迎到正院內堂,去見臨洮縣主。
許是因彼此到底是親戚的緣故,看在姑臧夫人的麵子上,臨洮縣主待她們倒很是親熱。她言語間不著痕跡地打探著宮中的消息,似是在試探李暇玉這位定敏郡君到底受不受寵,又有多受寵。杜皇後本便有扶持李暇玉立足的意思,早便示意她可借著宮中的東風了,她自然不會拒絕。於是,言談的時候,不免便多次提到聖人、皇後殿下與義陽小公主。
隨著侃侃而談,李暇玉能感覺到,臨洮縣主瞧她的目光漸漸地有所變化。畢竟,聖人與杜皇後因守孝或生病的緣故,這一年來已經甚少出現在眾人跟前。此外,杜皇後的病情亦是令宮中暗潮洶湧,宮外的女眷們無時無刻不琢磨著日後該如何抉擇。如今多了一位能夠接近他們,而且頗為受寵的年輕貴婦,又有誰不願意結交她呢?說不得什麽時候,便能從她這裏打聽得隻言片語,也好判斷日後的形勢不是?
臨辭別的時候,臨洮縣主一再邀請李暇玉與小王氏隨時過來陪她:“自從女兒出嫁之後,我總是覺得有些孤單。身邊隻有一個兒媳陪著,如何能熱鬧得起來?如今見了你們,便如同自家女兒似的,實在是麵善得很。你們往後也別遞什麽帖子,但凡有空閑便隨時過來就是。此外,若我接了什麽宴飲帖子,也會將你們一同叫上,可別推辭。”
“縣主如此盛情,兒便恭敬不如從命了。”李暇玉微微一笑,“隻是這兩日還須得去拜見其他長輩。待到過些日子,兒天天過來將軍府,縣主恐怕光是看兒的臉都會覺得膩了。”
“是啊,來得太勤快,恐怕縣主也會覺得這兩張臉實在是看得太多了呢。”小王氏接過話,“且改日若是兒在家中飲宴,也請縣主給兒盛情招待的機會才是。”
“你們安心罷,我一定去。”臨洮縣主笑了笑,“什麽時候定了日子,隻管叫上我和將軍。橫豎將軍如今歇在家中,無處可去,這些時日提到謝三郎便是滿口稱讚。教他多瞧一瞧你們謝家人和李家人,也讓他多高興幾分。”她自是不會提起,契苾何力將軍時不時還歎氣,連連說當年沒有定下謝琰這個女婿實在可惜之類的話。那時候她瞧不起謝琰,如今便是覺得此子前程不可限量,結果亦是不可能更改了——更何況,眼前這位寒門出身的定敏郡君,也絕非易與之輩。與宮中聯係如此緊密的命婦,目前長安城中也隻有這一位,何不與她交好呢?
☆、第一百七十八章 王家三房
這些年來,太原王氏晉陽嫡脈一直頗不得誌。雖說躋身於五姓七家之中,論門第自是極為高貴,卻因接連三四代沒有出現任何實權人物,而導致族人仕途不順利,聯姻亦同樣受到限製。自從新朝建立之後,同為五姓七家的隴西李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嫡脈都已經有二三十年不曾與太原王氏通婚,唯有趙郡李氏尚存有一二提攜之情,但他們在朝中也並不顯赫。
不過,三房卻生生地扭轉了這番局麵——唯一的嫡子中進士,如今已經是益州別駕,從四品下的服緋高官;唯一的嫡女再醮聯姻博陵崔氏,夫貴妻榮,眼下更是從三品的幽州刺史夫人,誥命封為郡夫人。而後,嫡長孫又與博陵崔氏再續姻親,居然娶得了真定大長公主的嫡長孫女;嫡長孫女也嫁入了範陽盧氏最顯赫的一支範陽郡公府,成功聯姻。
於是,昔日門可羅雀的王家三房,如今幾乎是賓客雲來。誰不知他們家是聖人尚未登基時便十分倚重信賴的親信?若非如此,那王七郎與崔子竟如何能升遷得如此順利?幾乎是逢四年便順著品級往上跳?兩人入仕不過十年,便已經抵得過他人數十年的經營,如何不令人豔羨?又如何不令人越發想借著他們的東風青雲直上?
當謝家的牛車徐徐停在宣平坊王宅之外時,前頭還有好些車馬等著。不過,王家很快便遣了管事仆從過來,讓他們越過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直接進入宅邸內。轔轔而動的牛車中,李遐玉笑著與顏氏說起了染娘近來的趣事,華娘與染娘在旁邊頑辨認香囊的小遊戲。大郎謝滄將好奇地撩開車簾的兩個弟弟都拉迴來,眉頭輕皺:“太失禮了,都給我安安生生地坐下。”
他小小年紀卻頗有長兄氣度,且性格甚為強勢,與謝璞、小王氏截然不同。不過,愛護弟妹之心亦是時時可見,偶爾還會將小家夥們的過失攬在自己身上,寧願自己受罰受累亦不願見他們吃什麽苦頭。
對於這樣一位負責任的小兄長,李遐玉亦是喜愛得緊,聞言便笑道:“大郎不需如此緊張,咱們不過是去拜見長輩罷了,無須約束得太緊。”說著,她便又笑問二郎謝泊與三郎謝澄:“你們都瞧見什麽了?”
謝泊約莫五六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聞言笑道:“叔母,外頭停著好幾輛馬車。馬車裏的人也正掀開簾子瞧咱們呢。不過我和阿弟隻是匆匆瞧了一眼,沒看得很清楚。”
隻比染娘大幾個月的謝澄跟著點頭:“他們也看我們,他們也看……”言下之意,是覺得互相都看了,應當也沒什麽要緊的。
見他還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謝滄立即接話道:“馬車與人有什麽好瞧的?日後若是騎馬出行,你怎麽看都使得。在車中未得兩位長輩允許,便私自掀開車簾,那便是失禮。”而後,他還催促著兩位弟弟道歉,直到他們都給長輩們行禮致歉,這才罷休。
李遐玉與顏氏自是並不計較,將兩個小家夥攬過來安慰,又誇讚了謝滄幾句。華娘與染娘也瞅著他們咯咯笑起來,謝滄無奈之下,挪到妹妹們身邊,很是老成地長歎道:“還是華娘與染娘聽話,為什麽阿娘偏偏不生兩個妹妹,卻將他們生成了阿弟?”作為長兄,他尚未體會到兄弟齊心協力的好處,成日隻顧著約束撒歡的阿弟們便須得耗費不少時間與精力,情不自禁便覺得還是乖巧的妹妹更好些。
李遐玉掩唇笑道:“此話你可與你阿爺阿娘提過?他們也想要個小娘子伴身呢。”小王氏便私下讚了染娘許多迴,說是做夢都想再要個小娘子,成日裏歡歡喜喜地寬慰爺娘,不那麽鬧騰。日後給她攢足了嫁妝,再尋個合適的郎君嫁出去。
顏氏卻撫摸著懷中的三郎謝澄,目光略有些出神:“小娘子確實乖巧可愛,小郎君活潑些也好——”說到此處,她的話音便頓了頓,視線飄了過來,笑道:“華娘與染娘也該得個弟弟了。不過,這都是緣分。”
聽得此話,李遐玉若有所思地望了她一眼。這幾乎不算是暗示,而是明示了。若非王氏與小王氏都在前一輛車上,這輛牛車裏又隻有她們與幾個孩子,顏氏恐怕也不會將此話說出口罷。而她的意思是,三郎歸來還沒有幾日,那位阿家便又憂心起他的承嗣問題了?若當真如此,且不提有多可笑,卻也是內宅慣使的手段了。
想到此處,李遐玉勾起嘴角,握住顏氏的手,誠心誠意地朝著她微笑起來:“二嫂確實不必憂心。說來,咱們改日一同去瞧一瞧道醫如何?我在宮中聽說,有位極為厲害的道醫,便專門診治咱們婦人的病症,又十分擅長調養。咱們便去求幾個方子,好生將養身子。說不得哪一日,便能——”
畢竟孩子們在身邊,她也便沒有再說下去。更何況謝滄與謝泊已經並非稚童,連華娘都懂得一些事了,聞言都垂下頭來隻做不知。也隻有染娘與謝澄依舊懵懵懂懂,都自顧自地頑耍著,完全不為所動。
李遐玉揉了揉謝滄與謝泊的小腦袋:“兩個小機靈。”顏氏也微微頷首,但笑不語。
此時,牛車已經漸漸停了下來,妯娌二人便與孩子們一同下了牛車,前去王氏與小王氏身邊。而在正院月洞門前相迎的,是位極為年輕的貴婦。她的打扮並不十分隆重,隻是佩戴了幾件輕便首飾罷了,穿得卻十分暖和,隱約能瞧見小腹微微隆起的曲線。瞧著她的年紀與雍容貴氣的舉止,應當便是博陵崔氏那位真定大長公主的嫡孫女了。此外,三房的長孫王昉亦守候在旁邊,笑道:“都是一家子親戚,祖父與祖母說也不必分什麽男客女客。姑母與兄嫂們便一同去內堂說話罷。”
“是呢,祖母接到帖子之後高興得很,說是許多年不曾見姑母了,甚是想念。”崔氏也親親熱熱地過來扶王氏,卻得了王氏微嗔:“你身子重,可須得小心些才是,隻管顧念著自己便足夠了。”
因小王氏與顏氏都盡孝心攙扶著她,李遐玉正好獨自立在旁邊,便自然而然地上前,把住崔氏的手臂:“有我扶著,阿家盡管放心就是了。”
崔氏微怔,而後淺笑起來,朝她眨了眨眼:“久聞定敏郡君的大名,卻不想咱們居然還是親戚。便是不敘親戚,姑父收了謝家三表兄為弟子,也很該更親近一些才是。”若是從王家論起來,她喚崔子竟為姑父;若是從崔家論起來,應當喚崔子竟從叔父。無論如何,確實是極為親近的關係。
“確實如此。我們謝家初來乍到,尚不熟悉長安,本便應當多親近王家與崔家。原本我還想著,日後若能在宴飲中遇見你,心中也不至於緊張忐忑。如今見你身子重,倒是應該好好調養要緊了。”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自然需要迴報更多的善意,彼此方能繼續相交,甚至成為閨中之友。
“我如今身子並不算重,也時常出入宴飲中。便是我不能出門,還有祖母呢。改日再帶著你去一趟崔家,娘家祖母與阿娘早便對你十分好奇了,想來也定會喜歡你這般率直的性情。日後,你們便隻管跟著祖母,或我娘家祖母與阿娘。旁人便是想為難你們,見到她們之後,應當也會知難而退了。”
“原本我們便打算明日去崔尚書府中拜會,看來改日須得讓阿崔你來引見,也去真定大長公主府拜見貴主。”因著先帝嫡姊平陽昭公主早逝,餘下的皆是庶姊妹,先帝幾乎是一視同仁。不過,真定大長公主當年獻上佛醫與道醫,治愈了文德皇後,而後又為還是晉王的聖人選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王妃,情分自然與眾不同。故而,如今這位大長公主一直是皇室中最為炙手可熱的長輩,幾位嫡長公主如長樂長公主、晉陽長公主、衡山長公主都時常來往,聖人亦對她十分尊重。
“既然定了明日,那我便給娘家去個帖子。想來娘家祖母應當會對姑父的弟子與聲名赫赫的定敏郡君感到好奇。祖父祖母時常去尚書府小住,說不得剛離開尚書府呢——尚書府中畢竟比公主府熱鬧許多,大家湊在一起也歡喜。”
聽見後頭二人仿佛一見如故的親熱敘話,王氏斜了小王氏與顏氏一眼。二人都露出些許莫名來,似是不知阿家為何突然心情不佳。王氏隻得將滿腹氣惱都悶在心中——這兩個媳婦確實無處不好,卻因很少出門交際的緣故,竟然讓李氏趁機占據了上風。
那可是博陵崔氏出身的三房嫡長孫媳婦,本來應當由小王氏與她寒暄才是,適當的時候也能去真定大長公主跟前露一露臉——這個時候,王氏完全忘了,謝琰才是崔子竟的弟子,而李遐玉才是深受杜皇後信重的命婦的事實。比起遠房親戚,自然還是師徒之誼更為重要。
雖說已經數十年不見,但三房兩位長輩依舊表現得十分親切慈祥。明明不過是隔房的族侄女,卻猶如親侄女似的,待王氏與謝家眾人皆很是和善。他們這般的態度,王氏亦是十分受用,將此歸結於她的兩個兒子都已出仕,陳郡謝氏有再起之勢。想到此處,似乎連他們當初違逆她,一個投軍一個考明經,也沒有那般令人鬱怒難當了。畢竟,他們早一年出仕,她便早一年揚眉吐氣,在娘家人跟前也能直得起腰來。
不過,小王氏與李遐玉卻覺得,兩位長輩這般和藹,都是因他們確實性情平和之故。便是謝家無人出仕,上門來拜訪,他們亦會是同樣的態度。這不謀而合的妯娌二人瞬間便交換了神色:既然王家三房與謝家淵源如此深厚,為人品性極佳,闔家平安喜樂,就更應當與他們多來往了。平日裏便是打醮上香這樣的事,都可同進同出,也更容易親近起來。既是如此,那麽換宅邸的時候,說不得便可從宣平坊附近去找一找。
另一頭,謝璞、謝璵與謝琰也與三房長孫王昉相談甚歡。王昉有意通過貢舉出仕,對隻顧著閉門讀書的謝璵亦是十分熱心。謝琰又提了自家的小舅郎李遐齡幾句,他遂立即知情知意地答應為他們二人引見一些文士友人,也可帶著他們一起去參加文會。
一日時光轉瞬即逝,王家覺得謝家風度猶存,自家女婿的眼光不錯,謝家覺得王家平易近人,日後確實應該密切往來——端的是賓主盡歡。
☆、第一百七十九章 博陵崔氏
在漫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中,謝家的牛車緩緩地駛入了崔尚書府所在的勝業坊。一絲徹骨的寒風自謝泊身側鑽入車內,倒是令溫暖得令人有些醺醺然的氣氛為之一振。原本正閉目養神的李遐玉張開雙目,朝著皺眉的謝滄溫和一笑:“車內太暖和了,散一散炭火氣也好。二郎,可瞧見什麽了?”
謝泊有些猶疑地往外再瞧了瞧,搖了搖首:“叔母,勝業坊的行人真少。”
順著他撩起的門簾縫隙看去,外頭除了匆匆來去的車馬之外,確實顯得格外寂靜。“許是因大雪天氣的緣故,不適合出門罷。既是如此,別坐在風口,趕緊過來烤烤火,免得受了風寒。”李遐玉笑著道。坐在她身側的幾個小家夥原本還對外麵的風景充滿了興趣,如今也興致缺缺地倚過來,圍在炭爐旁邊。
與謝家所在的熱鬧喧囂的延康坊相比,或者與王家三房所在的平和靜謐的宣平坊相較,聚集著權貴世家的勝業坊處處宅門森嚴,高大的烏頭門內戟架林立,令人不由自主地便被其氣勢所震懾壓製。小家夥們自然對這些或古樸或華麗的宅邸毫無興趣,亦不知這些宅第裏住著何等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隻知道——勝業坊景致不好,感覺也不討人喜歡。
牛車終於緩緩行至空落落的崔府門前。博陵崔氏二房嫡脈早便過了門庭若市的時候,因崔尚書素來不喜應酬之故,縱是如今滿門服紫服緋高官,又出了崔子竟這位天子親信,也無人膽敢隨意前來攀扯冒犯。便是有心想要攀附的人也須得掂量一二,免得因太過熱切反倒是惹得崔氏的高官們不悅。故而,除了宴飲的時候之外,崔府外頭通常安靜得很。
守候於閽室中的仆從快步而出,將謝家的車馬引向側門。越過夾雜在中路與西路中間的甬道後,牛車這才徐徐停在內院月洞門前。謝琰、謝璵下了馬車,就見一對年輕的夫婦正並肩過來相迎。他們的年紀應當與謝璞夫婦相差無幾,應該正是崔家嫡長孫崔篤與其妻鄭氏。
此時,小王氏與顏氏也攙扶著王氏自牛車上緩步而下。而李遐玉帶領著一群小家夥跟在後頭。王氏有意不教她再奪了風頭,便示意小王氏上前寒暄。她在這一路上已經叮囑了長媳與侄媳許多話,兩人都連聲答應了。此時,小王氏自是不能違逆她的意思,於是微微笑著上前把住鄭氏的手臂,輕聲細語起來。
李遐玉倒是並不在意,原本長嫂是宗婦,便該上前說話才是。上迴她也不過是機緣巧合,亦不想讓王家覺得謝家不擅長交際罷了。她輕聲地提示著讓孩子們上前見禮,於是,小家夥們都很乖巧地過去行禮。崔篤與鄭氏笑得十分和藹,給了他們見麵禮。單從價值上看,這些見麵禮倒並無什麽貴賤遠近之分,很是公平公正——王氏很滿意地輕輕頷了頷首。
彼此互相見禮之後,崔篤夫婦便帶著謝家眾人往正院內堂而去。一邊緩步慢行,崔篤一邊迴首笑道:“昔年祖父便覺得與謝郎君頗有緣分,對謝郎君亦是十分欣賞。我記得咱們還曾見過好幾麵,一同趕赴宴飲,你的經曆也令我們這些長年待在長安之人深感佩服。沒想到,如今謝郎君竟成了叔父的弟子,從今往後便是一家人了。”
“崔尚書對我有舉薦提拔之恩,我與博陵崔氏的緣分確實早在靈州時便結了下來。”謝琰微微一笑。因著今日拜會崔家之故,他此前曾與李遐玉討論過當年的諸事,並將一直追隨他的那些親信部曲都叫來詢問了一番。“拜子竟先生為師,亦是機緣巧合,也足可見咱們之間的淵源深厚。崔尚書一直是十分令我尊重的長輩,日後或許也會經常前來請教於崔公。畢竟,先生如今身在幽州,鞭長莫及。想來,先生應當也希望我多向崔公討教才是。”
聞言,崔篤卻挑起眉,勾著嘴角:“你有所不知,祖父與叔父之間的關係別扭得很。兩人因叔父當年自作主張出京任外官之故,已有十年不曾通信了,都是叔祖父從中轉圜傳話。祖父接到你的帖子之後,還嚷嚷著叔父實在是太狡猾,將他看中的人搶了去。若是你來向祖父討教,說不得他會故意不理會你——又或許,他會眉開眼笑地指點你,然後讓叔祖父寫信去幽州,向叔父炫耀。”他絲毫不介意道出崔家父子之間奇異而又深厚的感情關係,眉眼間充滿了笑意,顯然覺得這是家中的樂趣。
謝琰怔了怔,苦笑道:“那我或許會接到師父的斥責?”他從未想過,崔家父子竟是這樣相處的。雖並不記得崔尚書的麵容,卻依稀覺得他應該是位嚴謹且穩重的長輩,而自家子竟先生自是狂士脾性。想來,性情如此迥異,父子之間有些不合也是情理之中。隻是,他作為晚輩,卻不知該如何應對是好了。畢竟,他們都是他尊重的長輩。
“不必理會,該做什麽便做就是。”崔篤接道,“誰說得對我們就聽誰的。至於他們倆鬥氣,便由得他們去罷。連祖母都不放在心上,我們又何必替他們擔憂?何況,我阿爺也常說,父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有許多種,或許他們就適合這一種。而且,祖父神色大變也是相當罕見的事,也該時不時讓他發發脾氣不是?有叔父在前頭頂著,我們也好歹能鬆快些。”
“……”謝家堂兄弟二人頓時無言以對,突然覺得印象中高處雲端的博陵崔氏仿佛也不是那般高處不勝寒了。
“說來,今日並非休沐,崔尚書與兩位世父並不在罷。”謝琰又道。因著弘文館事務漸漸繁重,謝璞也並未告假前來。何況,因拜訪崔家而特地告假,若讓崔尚書得知,恐怕也會覺得他疏於公務卻隻想著攀附,對他印象不佳。故而,謝琰便以崔家重文為由,將本不願再出門的謝璵帶了過來。他這位二兄最缺的便是見識氣度,多往這些煊赫的高門世家走一走,也能開闊眼界。
“祖父說過,他雖然不休沐,卻會盡量早些歸家,命我務必要將你們多留些時刻,也好見上一麵。”崔篤迴道,“阿爺與二叔父也極想見一見你,順帶問一問你幽州的情景。祖父雖嘴上不說,但對四叔父亦是十分關心。當然,他們最好奇的便是薛延陀那一戰了,少不得讓你——與定敏郡君講述一番。”
謝琰在給崔尚書的帖子中說明了“離魂之症”一事,亦道出自己隱瞞母親不欲她憂心的想法。崔敦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娘子——定敏郡君這位接連得到先帝與當今聖人誇讚的巾幗英豪。當然,不僅僅是博陵崔氏家的郎君們好奇,娘子們對謝琰夫婦二人則更是充滿了各種期待。一則隻因崔子竟居然收了弟子,想瞧瞧他的眼光如何;二則涼州都督李襲譽陣前戕害同袍一事亦是震驚長安,受害者正是謝琰,而複仇者則是定敏郡君;三則這位定敏郡君如今是最得杜皇後信重的外命婦,且幾乎從未參加過京中的宴飲,很是神秘。
待謝家人來到崔家的內堂之中,卻發現坐於榻席主位上的並不僅僅是崔尚書夫人鄭夫人,真定大長公主竟然也赫然並坐。鄭夫人麵容恬淡,性情端靜,笑容淡然,令人望之便不自禁心生好感;真定大長公主則雍容華麗,淺笑之時亦帶著幾分疏懶的銳利,仿佛能瞬間看透任何一人的偽裝麵目。
便是不算品級與身份,謝家亦皆是晚輩,須得按照國禮與家禮見過這兩位貴婦。王氏挺直脊背,看上去很是淡定從容地與她們談笑著。雖然有些話題她接得實在艱難,鄭夫人與真定大長公主卻皆非刻意為難人的性情,很快便將話題轉到謝家一群孫兒孫女們身上。於是,王氏的緊張尷尬這才緩解了一些,便笑著說起了孩子們的趣事。崔家與謝家的晚輩女眷們笑容晏晏地時不時補上幾句,歡聲笑語倒也始終不斷。
屏風隔開的另一側,崔家兄弟幾人與謝琰、謝璵亦是談笑風生。雖說謝璵有些迂腐,見解也並不深,但好歹熟讀詩書,引經據典亦是十分熟稔。謝琰在幽州時也被師父狠狠地塞著看了好些書,亦是隱約將年幼時博覽群書的記憶想了起來,不僅能妙語連珠地接上,談天說地亦更是開闊幾分。崔家兄弟本來便對他頗為佩服,如今更是連連讚歎,等不及父祖輩們歸來,便又問起了幽州以及薛延陀諸事。
不多時,崔家的孩子們也都過來了,與小客人們坐在邊上頑耍起來。主客之間並不避諱什麽,這也是顯得極為親近,算是自家人往來的意思了。
“說起來,若是早知道謝家都在長安,前些時候便應該給你們發帖子,邀你們來飲宴才是。”真定大長公主的媳婦李氏,同時也是王家三房嫡長孫媳崔氏之母。她瞧著便是長袖善舞的性情,神采飛揚:“如今謝三郎迴到長安,又得了聖人召見,想來聖人與子竟都不舍得將他放迴靈州去。既要留在長安,少不得便應該多認識些人才好,飲宴亦是多多益善。”
眾人皆點頭稱是。王氏雖是素來自視甚高,此時麵對名列五姓七家之首的博陵崔氏,也不由得謙遜幾分:“初來乍到,實在不了解長安飲宴的規矩。日後恐怕還須得煩勞貴主與鄭夫人引見一二了。”
“這倒是無妨。”鄭夫人笑道,“如今咱們是親戚,相互提攜亦是應該的。”兩人互相有禮有節地謙讓幾句,令王氏頓時覺得博陵崔氏似乎也對陳郡謝氏有些刮目相看了。她並未注意到,真定大長公主慵懶地靠在隱囊上,已有好些時候不曾言語,倒是頗有些感興趣地打量著坐在最下首的李暇玉,看她帶著小家夥們頑耍。
☆、第一百八十章 崔家善意
因著李暇玉是謝家的幼子媳婦,論輩分算是最低,按禮儀而言也不該隨意插話,故而她隻能微微笑著在角落裏垂眸靜聽。崔家女眷雖有心想引著她多說幾句,王氏卻幾乎刻意不給她們彼此敘話的機會。且這位阿家事先叮囑過,不許小王氏與顏氏將話題接給她,借著她年輕為由刻意冷落她幾分,讓她認清楚自己的位置。她便生生地成了這場談笑的邊緣人物,隻能正襟危坐,勾唇淺笑罷了。
幸而,她坐的角落離孩子們較近,索然無趣之下,她便時不時地側首瞧他們正在頑什麽。不知不覺間,她便不再關注兩家女眷們究竟在說笑些什麽,坐席離孩子們越來越近。若非時時關注她之人,大概也瞧不出她正不動聲色地緩緩挪動。而且,仔細論起來,她也並未移出多少距離,當然也不至於令人覺得失禮,隻是能夠更方便她圍觀小家夥們頑耍而已。
因著陪伴染娘與義陽小公主之故,李暇玉素來對孩子頗有耐性,偶爾也會生出些許童心。見孩子們忙著頑鬥草,有勝有敗,勝者難掩喜色,敗者則苦著小臉,實在有些可憐,便時不時替落敗的小家夥挑幾根看起來格外結實的草莖,助他們一臂之力。原本勝出的孩子還有些不滿,但見她不分彼此都會相幫,而且挑草莖的眼光十分獨到,便纏著她問起了經驗。
她掃了身側的女眷們一眼,便低聲說起來。小家夥們聽得連連點頭,按她所言的選出草莖繼續“鬥”起來,勝者越發興奮無比,而敗者亦是絕不服輸。不自覺地,他們也離這位親切的年輕長輩越來越近,幾乎是圍在她身邊了。
真定大長公主饒有興致地瞧著他們,忽而勾起嘴角笑道:“定敏郡君果然頗有孩子緣。怪不得聽說義陽如今都離不開你了。若沒有你陪伴,這孩子恐怕也不會日益康健起來,前些日子看著可真教人擔心得很。如今她飲食就寢可好些了?”
“迴貴主,小公主的寢食作息已經漸漸恢複過來了。”李暇玉迴首,眉眼彎彎地行了拜禮,方應道,“若知道長輩們都惦念著她,她還不知該有多歡喜呢。近來聖人與皇後殿下也覺著放心許多,禦醫也開了些調養的方子。隻不過,宮中玩伴到底少了些,故而兒才日日進宮與她作伴。”
“她就是舍不得聖人與皇後,所以一直不願出宮來。不然,何愁沒有玩伴呢?”真定大長公主一歎,難掩憐惜與慈愛之情,“在東宮時,她還時常跟著皇後出來宴飲,搬入太極宮之後,反倒是——如今也是諸事繁雜,她小小年紀卻是個早熟的孩子,想來亦是有所察覺罷。不過,也正因如此,才更令人心疼呢。”
說起義陽小公主,李遐玉難免也帶出幾分真情實意來,掩去心中盤亙不去的陰霾:“她年紀尚幼,合該天真爛漫,確實不應承受那些……”因崔家眾人都是可信之人,又有鄭夫人與貴主在場,她便含含糊糊地透了一兩分,而後又道:“不過,聖人與皇後殿下想來也早有決斷,日後絕不會教她受什麽委屈的。”
“誰敢讓義陽受委屈呢?我這作姑祖母的也饒不過他們。”真定大長公主的神色越發親切幾分,言語中也更多了些許隨意:“好孩子,改日若是你能帶著義陽出來赴宴,我定要將壓箱底的東西賞給你!長樂她們幾個也正盼著呢,到時候定也少不得給你道謝。如今聖人隻得了這麽一個閨女,一群姑祖母與姑母,誰見著她不歡喜?誰不想寵她?隻是苦無機會罷了。你若是能讓我們得了機會,誰不會念著你的好?”
聞言,李暇玉抿唇一笑:“那兒倒是沾了小公主的光了——其實前兩日小公主便答應皇後殿下,時不時出宮頑耍,就等著過兩日長樂長公主的飲宴呢。”再過幾天,嫁入長孫家的嫡長公主長樂長公主便要辦一次賞春雪的飲宴,宮中早便接到了帖子,義陽小公主出行諸事都已經準備妥當了。
“大善。”真定大長公主笑起來,又招手道,“來,來,坐到我跟前來,讓我好生瞧一瞧。”她這般興致好,也令崔謝二家其他正在笑談的女眷們不由自主地便暫時止住了話題,紛紛瞧了過去。這位貴主絕非喜好攀附吹捧的性子,常年深居簡出,若要得她另眼相看並不容易。除了自家兒媳與孫女,以及尚書府的親眷們之外,上一位能令她開懷笑起來的女眷,後來便成了自家人——那便是崔子竟續娶的王夫人。
雖不知為何得了這位貴主的另眼相看,李暇玉卻也毫不猶疑地起身,緩步行過去,而後跪坐在榻邊。她的舉止間既有門閥世家傳承的優雅,又帶著一種天然的貴氣,與或許源自性情與經曆的灑脫利落。她的一舉一動皆看在真定大長公主眼中,神色略微動了動,卻並未多言,隻是溫聲問了她不少騎射之事,言語中儼然將她當成了自家後輩般看待。
眼見著鄭夫人淡笑著加入到真定大長公主與李遐玉的笑談之中,說的也皆是尋常世家女子並不熟悉的騎射以及靈州的風土人情,王氏心中鬱怒不已。她完全不懂騎射與靈州之事,便是想插話也插不進去。然而,無論再如何憤怒不快,她亦隻得將心思盡數藏起來——怎麽算,這幼子媳婦也是謝家之人,自然不能在外人麵前流露出不和與矛盾來。
便是如此,她也完全無法理解,為何王家與崔家皆會對這寒門之女刮目相看。難不成,就因為她是正四品的禦封誥命?且先帝還給她賜了封號?難不成,就因為她得了杜皇後的看重,能夠日日入宮?
王氏雖然從未涉入過官家內眷間的交際,但絕非愚笨之人。然而,出於對這位寒門媳婦的偏見,她卻始終不願意承認她如今的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她對陳郡謝氏的複興,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說,自從幼子歸來之後,她便覺得一切都能迴歸正途了——她不必再仰望這位兒媳婦,也不必因可能需要仰仗她而退讓。畢竟,兒媳婦能做的事,兒子能做得更多更好。她也很快便要請封誥命了,到時候無論是身份與品階,都能製住這個寒門之婦,她還能憑借什麽在陳郡謝氏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