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他不斷地南行,就是為了尋找一間這樣熟悉的屋子,聽見他覺得熟悉而又放心的鄉音。他絕非漠北胡人,而是……而是大唐子民。故而,便是重傷欲死,他也絕不能客死異鄉,而是應當死在大唐的疆域之中,死在家人的懷中。
“你醒了?醒得真快。”一個稚氣的聲音響起來,帶著他雖不算十分熟悉卻能聽懂的音調。他循著聲音望去,就見一個大約隻有五六歲的小童自屏風後走出來,捧著一碗藥,來到床前。他的衣著打扮十分簡單,然而氣度性情絕非侍童之流。雖然年紀尚幼,亦是自有一種出自——高門世家的獨有風度,令人越發覺著親切。
“多謝小郎君送藥。”於是,他拱手道謝。因長久不言語之故,喉嚨發聲極為艱澀,聲音亦顯得十分嘶啞。小童眨了眨眼,補上一句:“藥也是我熬的。”他話中並無尋常孩童為了邀功而顯出的得意之色,反倒是平淡得很,仿佛隻是述說事實罷了。
於是,他從善如流地道:“也多謝小郎君熬藥。卻不知,這究竟是哪位府上?”光是這間客房的精細布置,以及顯然畫技功力不淺的山水屏風,便可知救了他的主人家絕非常人。更何況這位小郎君的出身不凡,想來爺娘也絕非尋常人物。
“此處是幽州刺史府。”又有一男子的聲音自屏風後傳來。接著,便走出一位瞧上去十分年輕,然而舉止氣度都已經沉澱下來的優雅男子。他穿著一身藤黃色對襟大袖長袍,衣袂飄動之間,腰上掛著的金魚袋格外醒目。魚符是大唐官員的身份憑證,而裝魚符的金魚袋則是三品服紫高官方能佩戴之物——
“承蒙使君相救,某感激不盡。”他幾乎是本能地坐在床上,行了個叉手禮。想不到,他居然是被幽州刺史所救,而這位正三品的高官居然如此年輕。這般年紀便能成為服紫高官,意味著此人不但出身極高、家世顯赫,且其執政一方的能力亦十分出眾。說不得再過些年歲,便能成為執掌廟堂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亦是他的目標。
宰相是他的目標?原來,他也已經入仕?身上為何沒有任何憑證?他究竟是何人?住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擁有什麽樣的家人?他們是否早已經心急如焚?又是否正在四處找尋他?又或者,他們以為他已經屍骨無存,正悲戚萬分,日夜以淚洗麵?
見他似乎有些恍然,幽州刺史在短榻上盤腿趺坐下來。趺坐並非符合禮儀的坐姿,然而他做起來卻依舊優雅,且帶著幾分狂放之氣:“閣下因傷情惡化倒臥在路旁,若非神醫藥王正在某家中做客,險些就救不過來了。眼下既然醒了,且神誌清醒,應當並無大礙了。某一望即知,閣下的出身應當不凡,不知是何郡何望?”
他怔了怔,搖搖首:“某並不記得自己是何人,來自何處,亦不記得家人的麵容。”
幽州刺史怔了怔,皺起眉。而旁邊坐著的小童立即迴道:“阿爺,這是離魂之症——原來師父所說的離魂之症,居然是確有其事。這位郎君受過重傷,故而一時將過往忘了個幹淨,許是過些時日便能想起來,許是一輩子也想不起來。師父若在,還能施藥針灸。不過,他如今已經迴了南山,幽州城內的醫者恐怕都無計可施。”
幽州刺史微微頷首:“某也曾聽聞,離魂之症很難醫治。藥王在幽州時尚可嚐試一二,如今卻沒有法子幫你了。不過,你胸前所受的應當是箭傷,且絕非大唐的箭簇。你身上亦有許多利器造成的傷口,故而你根本不會是尋常人,或許是大唐遠征薛延陀的將士亦未可知。”
“薛延陀?”他的神情略有些恍惚,心中再度湧起對這個“名稱”的痛恨與厭惡。他喃喃著,用漢話與胡語說著“薛延陀”的名字。依稀記得重傷後首次清醒時,也隱約聽見那些粟特商人說此名。後來遇見一群漢人將他從粟特商人手中買下來,也曾提過去見薛延陀人。因著他對薛延陀人充滿了警惕,順帶也懷疑這些漢人絕非尋常人,故而便毅然離開了。
“那你可記得自己從何處而來?當初救你的時候,你似乎長途跋涉多時——”
“某……自漠北而來。”他一時不知用漢話該如何說,便提了幾個胡語名字。幽州刺史仿佛也知曉鐵勒語,頷首道:“果真如此。你應當是遠征薛延陀時受重傷的大唐將士,跋涉數千裏居然來到了幽州。不過,某猶記得,當時征發的兵士並無幽州府兵。主要是代州、營州、涼州的府兵以及胡兵,你應當是這三州之人罷。”
“多謝使君提點,待某病愈之後,便前去這三州找尋親眷家人。使君的救命之恩,日後必將百倍報之。”不知為何,他心中卻隱約有些失落,仿佛無論是代州、營州或是涼州,都無法喚起他的思鄉之感。然而,事到如今也隻得這一個線索,他若不去尋訪,便不可能獲得更多消息。在遼闊的大唐疆域之中,沒有任何消息,又當如何在茫茫人群內找尋家人?
“我與你既然是有緣之人,便不必如此生疏地喚我使君了。”幽州刺史微微一笑,“我名為崔子竟,因名須得避高祖之諱,入官場之後通常以字為名。我出身博陵崔氏二房嫡脈,故而覺得你絕非尋常寒族子弟,必是世家高門之人。不過,門閥士族通常以門蔭出仕,考貢舉者已是罕見,投軍從戎甚至屢屢參戰者更是鳳毛麟角。故而,我越瞧你越覺得投緣之極,你也不必將我的隨性之舉放在心上。百倍報恩之語,亦莫要提起了。”
博陵崔氏?崔子竟?這名字與郡望出身,仿佛在哪裏聽過。他低聲地重複著,忽然道:“五姓七家,書畫詩賦策論五絕的崔子竟?”他似乎曾經使盡百般手段,搜集過崔子竟的字畫,亦似乎曾經替某個人精心挑選過那些真跡。他們一同品賞字畫,一同臨摹,互相評點。那些精妙的言語仿佛仍在記憶中,但當他想要追尋的時候,卻又如輕煙一般消散無蹤。
崔子竟一怔,似是不曾想到,對方什麽也不記得,卻知道他當年在長安傳開的那些名號。而小童眼睛一亮,很是好奇:“你怎麽會知道我阿爺?難不成,你也臨摹過阿爺的字畫?你也是……阿爺的‘腦殘粉’?”
雖然不知“腦殘粉”究竟是何物,但他依然頷首道:“我……應當是喜愛臨摹子竟先生的字畫——不過,我的畫技並不出眾,僅僅隻是欣賞應當使得,而若是寫字,應該還算是不錯罷。譬如,這架山水屏風雖並非子竟先生的真跡,卻也臨摹得有九分相像了。”
“這是我阿兄所作。”小童笑道,“一眼就被認出來並非阿爺的真跡,尚是頭一迴!我一定要去告訴阿兄,讓他來見一見你!”說著,他放下藥碗,叮囑這位離魂症病患必須及時喝藥後,便轉身走了出去。
“小兒頑劣,見笑了。”崔子竟淺笑道,看著他將苦藥一飲而盡,又道,“你沒有名字,不好稱唿,不如臨時取一個用著罷。我似乎發現,你的左手中一直攥著什麽,怎麽也不肯放手。那究竟是何物?許是與你的身份有關?”
經他提醒,他才發現自己自清醒之後,從未張開過左手掌。於是,他幾乎是用盡了渾身氣力,才將那已然僵硬無比的手指慢慢放開。躺在髒汙的手掌中間的,是一隻碎裂的白玉環,雕刻著振翅高飛的雙鷹,栩栩如生。
“羊脂白玉,雕刻技藝略有幾分生澀,卻已稱得上技藝精湛了。”崔子竟挑起眉,“且它似乎是因被箭射中而碎裂,沒有徹底成為碎片已經十分難得。或許,它是你或者你的家人所雕刻的?你看看上頭可有什麽表記?”
他望著這雙鷹玉環碎片,心中仿佛湧起萬千情緒,幾乎是小心翼翼地翻看那些碎片,終於找見了兩個小篆字“雲鷹”。“雲鷹”,這個名字令他完全怔住了。如此熟悉,如此親切,仿佛有什麽溫暖的清風正撲麵而來,仿佛依稀有人淺笑著在他耳邊輕輕私語。
“既如此,從今日開始,你便是雲鷹了。鷹擊長空,穿梭雲中,確實是個好名字。不過,這未必是你的真名。”
“雲鷹……”他低聲地喚著這個名字,依稀感覺到那輕輕私語的身影轉過身,再度像香爐中的青煙一樣飄散開來。
☆、番外一 幽州雲鷹(下)
因著幾乎能一眼就辨認出書畫是否為崔子竟的真跡,雲鷹頃刻間便成為幽州刺史府中最受矚目的客人。無論是每日堅持給他熬藥送藥的崔小郎君崔思,或是勤學苦練許久依然不能在行家麵前以假亂真的崔大郎君崔簡,甚至是僅僅覺得稀罕過來瞧幾眼的崔家小娘子崔菀娘,都時不時來探望他。
崔思最感興趣的便是醫藥之事,自幼就立誌成為如師父藥王那般的醫者,故而對待得了離魂之症的雲鷹格外殷勤。他幾乎早中晚都會給他診脈,似模似樣地開藥方,然後與藥王留下的藥方對比。背藥方、診脈辨症對他而言並不難,難在每味藥的君臣佐使之間因劑量而生出的複雜關係。尤其是離魂之症這等少見的病症,並無先輩記錄的藥方,用藥須得慎之又慎。就連藥王留下的方子,亦不過是治雲鷹胸前的外傷以及感染的症候罷了。
崔簡顯然更專注於書畫,經常興致勃勃地拿來許多臨摹之作與雲鷹討論。他似乎想要確定雲鷹的目光是不是當真那般精準,時不時還會取出一些子竟先生的筆墨試圖混淆他的視線。然而,每一迴雲鷹都能準確地認出哪一幅才是真跡,教他不得不深感佩服。不過,更令崔大郎君意外的是,見得多了之後,雲鷹已經能夠認出他的筆跡,他的臨摹之作與其他人的臨摹之作,他亦能分毫不差地指出來。
崔菀娘則唯獨對雲鷹作為武官的身份最是好奇。盡管知道他毫無記憶,依然悄悄地將自阿爺書房中瞧見的輿圖描摹下來,私下拿給他看。雲鷹對重傷醒來之前的記憶並無印象,然而卻能毫無錯誤地指出他當初被粟特商人發現之地,以及他跋涉數千裏的大致路線。這位小娘子嘖嘖稱奇,問了他許多塞外風光之事,言語中頗有幾分向往之意。據說她很想效仿自家阿爺,日後雲遊四方,塞外亦不過是旅途中的一程罷了。
雲鷹十分喜愛崔家的三個孩子,覺得他們各有特點,性情氣度亦都十分難得。
崔簡年紀最長,其實也不過是位十五六歲的少年郎而已,在他看來,宛如自家阿弟一般親切近人。他不但聰敏且見識極廣,書畫與策論都極有造詣,且也十分通曉各地的庶務。顯然,在跟隨阿爺四處遷轉的時日中,他並不僅僅是在讀書,同時也在旁觀如何處置政務,並觀察各地風俗民情有何特點。如此人才,日後必定能在貢舉之時一舉成名。說不得再過些年歲,他便能夠與崔子竟並稱為二崔,名留青史。
崔菀娘年約七八歲的模樣,頗有些古靈精怪之感,與尋常小娘子截然不同。她的所思所想並不拘泥於內宅之中,甚至也絕非喜好策馬射獵那般簡單而已。雲遊四方亦不是隨口道出的念頭,而是確確實實正在悄悄準備的計劃。她對大唐疆域輿圖的了解,大概已經到了隨口便能娓娓道來的地步。不知為何,雲鷹總覺得她這樣的脾性似曾相識,亦滿口答應她絕不會透露給任何人——當然,他並不懷疑,子竟先生與王夫人其實早已知曉。
崔思年紀最幼,卻也最為執著。尋常人家這般年紀的小郎君,通常都隻知道頑耍。就算是許多世家大族當中那些所謂的“上進”的孩童,絕大多數亦隻知道遵從爺娘長輩的教導,不斷地念書、修習六藝而已。他小小年紀,卻選了一條尋常人皆不會選擇的艱難路途,而且能夠擲地有聲地說出“此生決不悔”的話,簡直教人震撼。更何況,識字練習書法、研讀醫術、照顧病人與藥草等諸多事,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著實令人很難不相信他日後必定能成為神醫。
其實,不僅雲鷹對崔家眾人皆十分有好感。崔家人心中對他亦是印象極佳。三個孩子且不提,話裏行間皆是讚他的話。就連崔子竟亦是私下裏對王夫人道:“此子不僅性情堅韌豁達,且幾乎是全才。琴棋書畫詩賦茶幾乎無所不通,隻是並未專精罷了。假以時日,精通這些技藝亦不過是手到擒來而已。隻可惜他不曾選貢舉之道,也不曾拜什麽好先生受到教導,否則便又當是一個足以震驚長安的驚采絕豔的人物了。”
王夫人卻笑道:“便是不曾貢舉,他如今不也是令你大為讚歎麽?你與阿實(崔簡)皆惋惜他不曾去考科舉進士,但科舉進士絕非唯一的晉升之途。在我看來,投軍從武亦是報國之道,且聽來更是令人感佩至極。更何況,從文從武又如何?隻要有能力,如他這般的人才更容易出將入相,日後的前程亦是不可限量。”
崔子竟恍然道:“我一時間被阿實帶偏了。不知不覺,我們父子二人竟生出了偏見,以為貢舉之道方為上,其餘之道皆為下,著實有些自大。”他絲毫不介意承認自己一時的偏執,繼續道:“確實,與他提起用兵之道,他的天分更是無比驚人。如我,大抵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而他卻能侃侃而談,隨口便援引各類兵書與先朝將軍們的諸多戰例。他絕非尋常的武官,許是校尉或果毅都尉,一定曾帶兵參戰多次,時不時便能想起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戰例。”
說罷,他不免長歎道:“這般的人物,我實在有些舍不得將他就這樣放走。一想到他痊愈之後便會離開幽州,或許日後很難再相見,便覺得有些悵然。我已經許久不曾遇見過這般談笑皆投緣的知己了。若能將他留下,或許也將成為刺史府的一大助力。”當然,他心裏也很清楚,自己這般說,實在是有些太過徇私了。對於雲鷹而言,當務之急便是找見家人,恢複身份才是。
王夫人輕嗔道:“既然投緣,何不令他拜你為師?我看你們這些時日相處起來,如師如兄如弟,著實親近非常。若能成為師徒,日後便情同父子,緣分怎麽也不可能斷絕。且身為師父,你幫他尋找家人,照顧他亦是更加理所應當。他也不必將什麽救命之恩一直放在心中,隻需尊敬你孝順你便足夠了。”
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故,崔子竟立時茅塞頓開,竟朗聲大笑起來:“夫人說得是!家有賢妻,如有一寶!若非夫人提點,我們父子幾個想起日後別離,恐怕心中還難受得很呢!對了,雲鷹之名應當並非真名,看他應該已經過了及冠的年歲,我給他取字罷。日後若是著實想不起來,亦能以字為名。”
翌日,雲鷹聽聞此消息後,頓時又驚又喜。他素來崇拜崔子竟,從他不斷臨摹其書畫、鑒賞其書畫,便可知他曾經有多尊崇這位名冠天下的才子了。且得知他的名姓後,他一直以“子竟先生”敬稱。與他談天說地無比暢快的時候,心裏又何嚐沒有生出過孺慕之情?
“你我若隻論年紀,大約隻差十來歲。我忝長幾歲,頗有幾分虛名在外,卻從未做過誰的先生。若是你願意,便成為我的大弟子如何?”崔子竟含笑趺坐在短榻上,“用兵之道想來你早已用不著我教,我能教的也不過是書畫詩賦策論,以及為政一方的經驗罷了。此外,我曾雲遊大唐,幾乎踏遍了整個疆域,許是能告知你許多地方的風土人情。若是你日後去偏僻之地為官,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先生在上,請受弟子一拜。”不待他洋洋灑灑地將拜自己為師的好處都一一列數出來,雲鷹便果斷地雙膝跪倒在地,畢恭畢敬地行了稽首大禮,“先生能收下弟子,已是弟子之幸。這些時日與先生談論諸事,早已是收獲頗豐。先生能教導弟子的,絕不止是什麽書畫詩賦策論,或者政務經驗,還有為人處世的道理。”
“日後,弟子當敬先生為父,敬師母為母,將師弟妹們視為嫡親弟妹,必將孝悌兩全。”說罷,他便忍著傷口處的隱隱作疼,又朝著王夫人行了一禮:“師母在上,也請受弟子一拜。”崔子竟夫婦受禮後,便示意崔簡將他扶起來:“重傷未愈,大可不必如此多禮。待日後你痊愈了,再將拜師禮補上亦不遲。”
“禮不可廢。”雲鷹笑道,謝過崔簡之後,便坐迴床榻上,“再說,弟子的傷勢已經好轉許多,先生與師母不必替弟子擔憂。”
“雖說你我都不在意什麽繁文縟節,但畢竟收徒非同一般。”崔子竟又道,“改日將幽州境內的世家文士耆老都邀過來,正式行師生之禮,令他們廣為見證。順帶,給你行及冠之禮,為師想給你取個字——便喚作弘微罷。弘大之弘,微小之微。”
弘微?所謂微言而大義,細微之處見精深,弘大之間窺義理。這兩個字令雲鷹不由得怔了怔,心中不由自主地湧起歡欣之感,仿佛它們確實最為貼合他的性情與誌願。誌向高遠,然而起於跬步微末之中。日後便是成就了心中誌願,也決不可遺忘最初啟步時的所思所想,決不可疏忽那些微小之事。以這兩個字為及冠之字,便是師父對他的期望與告誡。
“弘微謝師父賜字。”於是,他再度慎重地向著兩位長輩行禮,“師父之意,弟子必定永誌難忘。”
“你是我的大弟子,或許將來亦是唯一的弟子——”崔子竟微微一笑,“弘微,便讓為師瞧一瞧,你能走多遠罷。亦讓為師瞧一瞧,你究竟能為大唐做些什麽,究竟能夠造福多少百姓。咱們師徒二人,一從文,一從武,無高下之分,且日後必定能相通。”
“師父放心罷,弟子必不會辜負師父的期望。”
☆、第一百七十章 父女相見
借著附近的燈火,謝琰再度仔細地端詳眼前的女子。她的輪廓如此熟悉,她的麵容如此令他心動,無論是似悲似喜的眼眸或是輕咬的紅唇都牽動著他的內心。他抬起手,想為她拭淚或插戴好釵環,就像曾經無數次做過的那樣。然而,最終他又猶豫著放了下來。仿佛有種近鄉情怯的情感,令他突然有些擔憂眼前的人是否是夢幻。是否隻要觸碰她,她便會再度化為輕煙,從他眼前徹底消失。
盡管覺得喜悅來得如此之迅疾,如此之不真實,但此時此刻,謝琰卻覺得無比心安。曾經兩度重傷瀕死的痛苦經曆,曾經徒步跋涉數千裏的艱辛困苦,都已經不值得一提。而那些因失去一切而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孤獨失落與惶惑不安,便是待在幽州的師父師母師弟妹身邊時亦無法消解的茫然,如今都已經一去不複返。
不錯,他很清楚,他就應該待在她身邊。即使他並未迴憶起來,他依然能感覺到她是如此與眾不同。她是他摯愛的妻,是他傾心的女子,是他心心念念一直往南走最想要見的人。她曾無數次在夢中出現,依偎在他身側輕言笑語。而這一迴,她應該不會再消失了。
李暇玉微微垂下眼,並未注意到謝琰方才的嚐試與猶豫:“我名為李暇玉,小字雲鷹,又名元娘,是你明媒正娶的妻子。咱們還有一個名喚染娘的女兒,她如今已有三歲。因戰事緊張之故,你隻在她剛出生的時候抱過她一迴,之後便再也不曾見過她。她早便已經能夠喚阿爺了,每日都期盼你歸來。”
“阿……玉……”一個名字禁不住衝口而出,令謝琰再度怔住了。而李暇玉卻立即抬眼,含淚而笑,自然而然地牽起他的手,“雖然還有許多事想問你,亦有許多事想與你解釋。不過,三郎,咱們暫且將這些前情後果都放在一旁罷。我想立即將你帶迴家,去見咱們的染娘,好好地抱一抱她。”
謝琰的神色柔和了許多,微微頷首:“阿玉,咱們走罷。”他的手掌緊緊地握住手心中那隻並不算嫩滑的柔夷,輕輕地摩挲著她掌心裏那些熟悉的繭子。而後,不知不覺間,幫她理了理鬢發與釵環,又將自己的驅儺麵具給她戴上,這才情不自禁地微微勾起嘴角。
李暇玉撫了撫鬢邊,淺笑著轉身往前走。雖然她並未用力,謝琰卻不由自主地追隨她而去。兩人出了永樂坊之後,便在依然喧鬧擁擠的人群中前行,心境卻已經不似一兩個時辰前那般焦急驚惶或茫然無措。不知何時,謝琰便已經走在了前頭,為李暇玉遮擋住那些湧來的人流。他仿佛迴憶起了什麽,本能地便朝著西市的方向而去。
或許阿玉在人群中發現他的那一刹那,他亦同時注意到了她罷。隻是因為太過生疏,故而並未認出她來。然而如今,他卻依稀仿佛想起來,自西市開始,他便確實覺得似乎有人正在斷斷續續地追尋著他。
待兩人迴到懷遠坊李宅之後,早已過了四更時分。思娘正在門前焦急地守候,當瞧見乘著夜色行來的二人後,竟一時愣住了,呐呐不知該如何言語。李暇玉朝著她一笑:“玉郎與染娘可迴來了?”她的笑容中帶著這兩年來前所未有的釋然與放鬆,粲然無比:“我雖是未能陪著染娘看燈,卻尋迴一個能一直陪她看燈之人。這次的上元之夜,真是不虛此行了。”
謝琰不由得失笑,同時心中亦有些緊張。那是他幾乎從未見過的女兒,她會不會覺得他太過淡漠?她會不會惱恨他從未出現過?她會不會根本不願意理會他?或是,幹脆便將他當成一個陌生人?無論如何,他是個不稱職的阿爺,不管她有任何反應,都是理所應當的。
思娘好不容易才尋迴了神智,竟喜極而泣,哽咽道:“子時左右,玉郎君便帶著染娘歸來了。染娘似有些不高興,說娘子食言了。不過因觀燈有些疲憊,玉郎君便不讓她等候,帶著她迴內堂歇下了。眼下玉郎君應當還未睡下,大約正在內堂裏等著娘子呢。”
“如此甚好,玉郎見到三郎之後,想來也會歡喜得很。”李暇玉輕輕點頭,“去廚下準備些易克化的吃食,待會兒送到內堂來。三郎,你如今的傷勢或用的藥可有什麽忌口的?或者隻需讓她們做得清淡一些便是?”
“清淡即可。”謝琰迴道,“箭傷已經痊愈,隻是腦中時不時便會劇痛難當。故而,師父便讓我夙夜兼程趕來長安,去南山拜見藥王,請他診治施藥。恰逢上元將至,聽聞長安的上元之夜十分熱鬧,我突然很想觀燈,便在永樂坊賃了個小院子,打算過了這三日的燈節再去南山尋訪藥王。”
李暇玉不假思索地接道:“到時候,我陪你去尋藥王。”雖則如今幾乎每日都不得空閑,但她相信杜皇後應當能夠給她幾日休沐的假期才是。畢竟謝琰對她而言非同尋常,她寧願暫時舍下帝後與小公主的信任,也必須陪伴在仍需尋醫問藥的謝琰身邊。此外,她也知曉一些長安城中出名的佛醫與道醫,若是藥王實在不易尋得,或許也可嚐試一二。
此時,兩人已經行至內堂之外。推門而入之後,正坐在裏頭煮茶的李遐齡頭也不抬,便道:“阿姊,咱們家染娘可是氣急了。見你遲遲不來,我們顧不得去皇城前頭看燈輪與踏歌,便迴到西市去尋你。誰知,你那兩個貼身婢女與部曲早便急得團團轉,也正在四處尋你!她們說,你一轉眼就消失在人流中,似是被裹挾著往東去了。我便隻能讓部曲去東邊找,一直沒有傳迴消息。所幸,你總算沒有在長安城中迷失,可算是迴來了。”
李暇玉含笑牽著謝琰,靜立在他跟前。他似是這才突然反應過來,進內堂的人絕不止一位,腳步聲也十分熟悉。於是,他猛然抬首,神色頓時大變,手中的茶筅骨碌碌地掉了下來——“阿兄……姊夫!!姊夫!你,你終於歸家了?!”他幾乎有些語無倫次地喚著,又起身仔細端詳,似是想確認此人確實是家人們夙夜思念的謝琰。“阿姊,你便是瞧見了姊夫,才不見蹤影?”
“三郎,這是我阿弟玉郎,名為李遐齡。你見著他許是會覺得很親切,因著自小他便一直跟在你身後,十分尊重崇敬你。”李暇玉笑道,又示意李遐齡盡量平靜一些,壓低聲音,“玉郎你且在外頭坐著,我帶三郎去裏頭見染娘。”便是女兒已經睡著了,她也想讓父女倆好生親近一番。至少,謝琰這個當阿爺的,應該再次抱一抱他們的女兒,不是麽?
李遐齡壓下心中的疑惑,目送他們二人繞過中央的屏風,進入裏間。接著,他便手忙腳亂地收拾起了傾倒的茶杯等物。而此時,裏間中,正守候在染娘身邊的幾個婢女都難掩驚異,而後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
謝琰立在箱型的床前,雙手微微顫抖,輕輕撥開垂下的床帳。裹得嚴嚴實實的錦被中間,睡著一個白嫩可愛的小家夥。他望著那張沉睡的小臉,完全轉不開視線,隻能怔怔地看著,心底湧出了無盡的慈愛。這便是他和阿玉的女兒,他隻抱過一迴的女兒。她實在太幼小,仿佛一觸即碎的美玉,令他有些手足無措,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李暇玉輕輕地撥開染娘額頭上的頭發,俯下身親了親她柔嫩的麵頰。睡夢中的小家夥似乎感覺到了阿娘的氣息,嘟囔著伸出雙手抱住她的頸項:“阿娘壞,食言,不守信。”她不由得失笑,連著被子將她抱起來,而後放入已經難掩緊張之色的謝琰手中。
許是父女的天性,染娘居然鬆開了她,轉而緊緊摟住了謝琰。謝琰完全怔住了,僵硬地抱著女兒立在原地,臉上悲喜交加:“阿玉,染娘她……她摟住我了。”他的聲音裏甚至有些哽咽之色,雙目微微泛紅。他早已經是她的夫君,早已經是小家夥的阿爺,然而,卻教她們擔驚受怕了一年有餘。
“三郎……”李暇玉上前一步,也抱住了他的腰,依偎在他懷裏。自從他出現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確實已經陷入了執念當中。或許隻要他不曾出現,她便永遠都會堅持他還活著,他還等著她去相救。或許年複一年的失望之後,她當真會因執念而瀕臨癡狂。幸好,他迴來了。無論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總歸是迴到了她們母女身邊。
一家三口摟在一起,心境無比平和安穩。時光仿佛過得格外迅速,又仿佛過得格外緩慢,窗外的更鼓再度響起,將滿室的靜謐驅散了些許。這時,染娘倏然模模糊糊地醒了過來,歪著小腦袋,端詳著近在咫尺的陌生麵孔。小家夥依然帶著幾分睡意,眉頭輕輕地蹙了起來,仿佛因認不出此人而感到有些迷惑。
謝琰幾乎是小心翼翼地屏住了唿吸,仿佛唯恐驚嚇住她一般,盡量勾起嘴角試圖露出慈愛的笑容。而李暇玉則很是安然地瞧著父女二人一瞬不瞬地對視,唇角微微彎了起來。染娘的眉眼與謝琰生得很像,一大一小兩張相似的麵孔相互對望,令她心中突然覺得無比滿足、無比幸福。這兩年她心中期待的,不正是一家團聚麽?不正是這樣的時刻麽?
突然,小家夥福至心靈,睡意濃濃地喚道:“耶耶!”然後瞪圓了雙眸,仔細地瞧著對方的反應。謝琰怔了怔,隨即臉上露出了狂喜之色,將小家夥摟緊了,輕輕地應了一聲:“是耶耶,耶耶迴家了,染娘。”
頓時,旁邊的李暇玉倏然便淚如雨下。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家人再聚
李遐齡已經分了數杯茶,靜待猶如柳絮般的茶沫漸漸散開,仿佛水墨山水圖一般的畫麵悄然消逝。當他再度抬首的時候,謝琰與李暇玉已經繞過屏風,行至他附近,在茶案另一側比肩坐下來。染娘依舊緊緊攬著謝琰的頸項,眉眼間帶著濃濃的睡意,然而卻努力地睜著眸子望向自家耶耶,仿佛擔憂他下一刻便會消失不見。
謝琰不斷地寬慰著她:“睡罷,醒來後耶耶帶你去頑,夜裏與你一同去看燈。”小家夥卻固執地搖了搖首,依然十分執著地凝視著他。李暇玉端起茶盞,輕啜了一口,見狀便笑道:“三郎,便讓她多瞧你幾眼罷,不然她不會安心。隻需再過一時半刻,她便會自然而然睡著,也不必再哄。”
謝琰無法,隻得任女兒認認真真地望著他。李遐齡給他遞上一杯熱茶:“姊夫是否已經不記得許多事了?這可是喚作‘離魂之症’的症候?我外出遊曆的時候,曾聽聞過這種症候,據說是傷及了腦袋,導致經脈滯澀不通,時常頭痛難忍。除非華佗再世,能開顱一探,否則很難根治。”
謝琰略作品嚐,讚了一聲好茶,隨即淡淡笑道:“看來玉郎的見識也頗廣,確實是此症候。不過應當與尋常的離魂之症並非全然相似,頭痛難忍也隻是最近之事。當年我在漠北受重傷之後,似是被粟特商人所救。不過,商人無利不圖,見我想不起諸事,無法取得報償,便索性役使我為奴。後來似是有一位大唐使節前往薛延陀,其部曲發現我是唐人,便將我贖買出來。”
“你醒了?醒得真快。”一個稚氣的聲音響起來,帶著他雖不算十分熟悉卻能聽懂的音調。他循著聲音望去,就見一個大約隻有五六歲的小童自屏風後走出來,捧著一碗藥,來到床前。他的衣著打扮十分簡單,然而氣度性情絕非侍童之流。雖然年紀尚幼,亦是自有一種出自——高門世家的獨有風度,令人越發覺著親切。
“多謝小郎君送藥。”於是,他拱手道謝。因長久不言語之故,喉嚨發聲極為艱澀,聲音亦顯得十分嘶啞。小童眨了眨眼,補上一句:“藥也是我熬的。”他話中並無尋常孩童為了邀功而顯出的得意之色,反倒是平淡得很,仿佛隻是述說事實罷了。
於是,他從善如流地道:“也多謝小郎君熬藥。卻不知,這究竟是哪位府上?”光是這間客房的精細布置,以及顯然畫技功力不淺的山水屏風,便可知救了他的主人家絕非常人。更何況這位小郎君的出身不凡,想來爺娘也絕非尋常人物。
“此處是幽州刺史府。”又有一男子的聲音自屏風後傳來。接著,便走出一位瞧上去十分年輕,然而舉止氣度都已經沉澱下來的優雅男子。他穿著一身藤黃色對襟大袖長袍,衣袂飄動之間,腰上掛著的金魚袋格外醒目。魚符是大唐官員的身份憑證,而裝魚符的金魚袋則是三品服紫高官方能佩戴之物——
“承蒙使君相救,某感激不盡。”他幾乎是本能地坐在床上,行了個叉手禮。想不到,他居然是被幽州刺史所救,而這位正三品的高官居然如此年輕。這般年紀便能成為服紫高官,意味著此人不但出身極高、家世顯赫,且其執政一方的能力亦十分出眾。說不得再過些年歲,便能成為執掌廟堂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亦是他的目標。
宰相是他的目標?原來,他也已經入仕?身上為何沒有任何憑證?他究竟是何人?住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擁有什麽樣的家人?他們是否早已經心急如焚?又是否正在四處找尋他?又或者,他們以為他已經屍骨無存,正悲戚萬分,日夜以淚洗麵?
見他似乎有些恍然,幽州刺史在短榻上盤腿趺坐下來。趺坐並非符合禮儀的坐姿,然而他做起來卻依舊優雅,且帶著幾分狂放之氣:“閣下因傷情惡化倒臥在路旁,若非神醫藥王正在某家中做客,險些就救不過來了。眼下既然醒了,且神誌清醒,應當並無大礙了。某一望即知,閣下的出身應當不凡,不知是何郡何望?”
他怔了怔,搖搖首:“某並不記得自己是何人,來自何處,亦不記得家人的麵容。”
幽州刺史怔了怔,皺起眉。而旁邊坐著的小童立即迴道:“阿爺,這是離魂之症——原來師父所說的離魂之症,居然是確有其事。這位郎君受過重傷,故而一時將過往忘了個幹淨,許是過些時日便能想起來,許是一輩子也想不起來。師父若在,還能施藥針灸。不過,他如今已經迴了南山,幽州城內的醫者恐怕都無計可施。”
幽州刺史微微頷首:“某也曾聽聞,離魂之症很難醫治。藥王在幽州時尚可嚐試一二,如今卻沒有法子幫你了。不過,你胸前所受的應當是箭傷,且絕非大唐的箭簇。你身上亦有許多利器造成的傷口,故而你根本不會是尋常人,或許是大唐遠征薛延陀的將士亦未可知。”
“薛延陀?”他的神情略有些恍惚,心中再度湧起對這個“名稱”的痛恨與厭惡。他喃喃著,用漢話與胡語說著“薛延陀”的名字。依稀記得重傷後首次清醒時,也隱約聽見那些粟特商人說此名。後來遇見一群漢人將他從粟特商人手中買下來,也曾提過去見薛延陀人。因著他對薛延陀人充滿了警惕,順帶也懷疑這些漢人絕非尋常人,故而便毅然離開了。
“那你可記得自己從何處而來?當初救你的時候,你似乎長途跋涉多時——”
“某……自漠北而來。”他一時不知用漢話該如何說,便提了幾個胡語名字。幽州刺史仿佛也知曉鐵勒語,頷首道:“果真如此。你應當是遠征薛延陀時受重傷的大唐將士,跋涉數千裏居然來到了幽州。不過,某猶記得,當時征發的兵士並無幽州府兵。主要是代州、營州、涼州的府兵以及胡兵,你應當是這三州之人罷。”
“多謝使君提點,待某病愈之後,便前去這三州找尋親眷家人。使君的救命之恩,日後必將百倍報之。”不知為何,他心中卻隱約有些失落,仿佛無論是代州、營州或是涼州,都無法喚起他的思鄉之感。然而,事到如今也隻得這一個線索,他若不去尋訪,便不可能獲得更多消息。在遼闊的大唐疆域之中,沒有任何消息,又當如何在茫茫人群內找尋家人?
“我與你既然是有緣之人,便不必如此生疏地喚我使君了。”幽州刺史微微一笑,“我名為崔子竟,因名須得避高祖之諱,入官場之後通常以字為名。我出身博陵崔氏二房嫡脈,故而覺得你絕非尋常寒族子弟,必是世家高門之人。不過,門閥士族通常以門蔭出仕,考貢舉者已是罕見,投軍從戎甚至屢屢參戰者更是鳳毛麟角。故而,我越瞧你越覺得投緣之極,你也不必將我的隨性之舉放在心上。百倍報恩之語,亦莫要提起了。”
博陵崔氏?崔子竟?這名字與郡望出身,仿佛在哪裏聽過。他低聲地重複著,忽然道:“五姓七家,書畫詩賦策論五絕的崔子竟?”他似乎曾經使盡百般手段,搜集過崔子竟的字畫,亦似乎曾經替某個人精心挑選過那些真跡。他們一同品賞字畫,一同臨摹,互相評點。那些精妙的言語仿佛仍在記憶中,但當他想要追尋的時候,卻又如輕煙一般消散無蹤。
崔子竟一怔,似是不曾想到,對方什麽也不記得,卻知道他當年在長安傳開的那些名號。而小童眼睛一亮,很是好奇:“你怎麽會知道我阿爺?難不成,你也臨摹過阿爺的字畫?你也是……阿爺的‘腦殘粉’?”
雖然不知“腦殘粉”究竟是何物,但他依然頷首道:“我……應當是喜愛臨摹子竟先生的字畫——不過,我的畫技並不出眾,僅僅隻是欣賞應當使得,而若是寫字,應該還算是不錯罷。譬如,這架山水屏風雖並非子竟先生的真跡,卻也臨摹得有九分相像了。”
“這是我阿兄所作。”小童笑道,“一眼就被認出來並非阿爺的真跡,尚是頭一迴!我一定要去告訴阿兄,讓他來見一見你!”說著,他放下藥碗,叮囑這位離魂症病患必須及時喝藥後,便轉身走了出去。
“小兒頑劣,見笑了。”崔子竟淺笑道,看著他將苦藥一飲而盡,又道,“你沒有名字,不好稱唿,不如臨時取一個用著罷。我似乎發現,你的左手中一直攥著什麽,怎麽也不肯放手。那究竟是何物?許是與你的身份有關?”
經他提醒,他才發現自己自清醒之後,從未張開過左手掌。於是,他幾乎是用盡了渾身氣力,才將那已然僵硬無比的手指慢慢放開。躺在髒汙的手掌中間的,是一隻碎裂的白玉環,雕刻著振翅高飛的雙鷹,栩栩如生。
“羊脂白玉,雕刻技藝略有幾分生澀,卻已稱得上技藝精湛了。”崔子竟挑起眉,“且它似乎是因被箭射中而碎裂,沒有徹底成為碎片已經十分難得。或許,它是你或者你的家人所雕刻的?你看看上頭可有什麽表記?”
他望著這雙鷹玉環碎片,心中仿佛湧起萬千情緒,幾乎是小心翼翼地翻看那些碎片,終於找見了兩個小篆字“雲鷹”。“雲鷹”,這個名字令他完全怔住了。如此熟悉,如此親切,仿佛有什麽溫暖的清風正撲麵而來,仿佛依稀有人淺笑著在他耳邊輕輕私語。
“既如此,從今日開始,你便是雲鷹了。鷹擊長空,穿梭雲中,確實是個好名字。不過,這未必是你的真名。”
“雲鷹……”他低聲地喚著這個名字,依稀感覺到那輕輕私語的身影轉過身,再度像香爐中的青煙一樣飄散開來。
☆、番外一 幽州雲鷹(下)
因著幾乎能一眼就辨認出書畫是否為崔子竟的真跡,雲鷹頃刻間便成為幽州刺史府中最受矚目的客人。無論是每日堅持給他熬藥送藥的崔小郎君崔思,或是勤學苦練許久依然不能在行家麵前以假亂真的崔大郎君崔簡,甚至是僅僅覺得稀罕過來瞧幾眼的崔家小娘子崔菀娘,都時不時來探望他。
崔思最感興趣的便是醫藥之事,自幼就立誌成為如師父藥王那般的醫者,故而對待得了離魂之症的雲鷹格外殷勤。他幾乎早中晚都會給他診脈,似模似樣地開藥方,然後與藥王留下的藥方對比。背藥方、診脈辨症對他而言並不難,難在每味藥的君臣佐使之間因劑量而生出的複雜關係。尤其是離魂之症這等少見的病症,並無先輩記錄的藥方,用藥須得慎之又慎。就連藥王留下的方子,亦不過是治雲鷹胸前的外傷以及感染的症候罷了。
崔簡顯然更專注於書畫,經常興致勃勃地拿來許多臨摹之作與雲鷹討論。他似乎想要確定雲鷹的目光是不是當真那般精準,時不時還會取出一些子竟先生的筆墨試圖混淆他的視線。然而,每一迴雲鷹都能準確地認出哪一幅才是真跡,教他不得不深感佩服。不過,更令崔大郎君意外的是,見得多了之後,雲鷹已經能夠認出他的筆跡,他的臨摹之作與其他人的臨摹之作,他亦能分毫不差地指出來。
崔菀娘則唯獨對雲鷹作為武官的身份最是好奇。盡管知道他毫無記憶,依然悄悄地將自阿爺書房中瞧見的輿圖描摹下來,私下拿給他看。雲鷹對重傷醒來之前的記憶並無印象,然而卻能毫無錯誤地指出他當初被粟特商人發現之地,以及他跋涉數千裏的大致路線。這位小娘子嘖嘖稱奇,問了他許多塞外風光之事,言語中頗有幾分向往之意。據說她很想效仿自家阿爺,日後雲遊四方,塞外亦不過是旅途中的一程罷了。
雲鷹十分喜愛崔家的三個孩子,覺得他們各有特點,性情氣度亦都十分難得。
崔簡年紀最長,其實也不過是位十五六歲的少年郎而已,在他看來,宛如自家阿弟一般親切近人。他不但聰敏且見識極廣,書畫與策論都極有造詣,且也十分通曉各地的庶務。顯然,在跟隨阿爺四處遷轉的時日中,他並不僅僅是在讀書,同時也在旁觀如何處置政務,並觀察各地風俗民情有何特點。如此人才,日後必定能在貢舉之時一舉成名。說不得再過些年歲,他便能夠與崔子竟並稱為二崔,名留青史。
崔菀娘年約七八歲的模樣,頗有些古靈精怪之感,與尋常小娘子截然不同。她的所思所想並不拘泥於內宅之中,甚至也絕非喜好策馬射獵那般簡單而已。雲遊四方亦不是隨口道出的念頭,而是確確實實正在悄悄準備的計劃。她對大唐疆域輿圖的了解,大概已經到了隨口便能娓娓道來的地步。不知為何,雲鷹總覺得她這樣的脾性似曾相識,亦滿口答應她絕不會透露給任何人——當然,他並不懷疑,子竟先生與王夫人其實早已知曉。
崔思年紀最幼,卻也最為執著。尋常人家這般年紀的小郎君,通常都隻知道頑耍。就算是許多世家大族當中那些所謂的“上進”的孩童,絕大多數亦隻知道遵從爺娘長輩的教導,不斷地念書、修習六藝而已。他小小年紀,卻選了一條尋常人皆不會選擇的艱難路途,而且能夠擲地有聲地說出“此生決不悔”的話,簡直教人震撼。更何況,識字練習書法、研讀醫術、照顧病人與藥草等諸多事,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著實令人很難不相信他日後必定能成為神醫。
其實,不僅雲鷹對崔家眾人皆十分有好感。崔家人心中對他亦是印象極佳。三個孩子且不提,話裏行間皆是讚他的話。就連崔子竟亦是私下裏對王夫人道:“此子不僅性情堅韌豁達,且幾乎是全才。琴棋書畫詩賦茶幾乎無所不通,隻是並未專精罷了。假以時日,精通這些技藝亦不過是手到擒來而已。隻可惜他不曾選貢舉之道,也不曾拜什麽好先生受到教導,否則便又當是一個足以震驚長安的驚采絕豔的人物了。”
王夫人卻笑道:“便是不曾貢舉,他如今不也是令你大為讚歎麽?你與阿實(崔簡)皆惋惜他不曾去考科舉進士,但科舉進士絕非唯一的晉升之途。在我看來,投軍從武亦是報國之道,且聽來更是令人感佩至極。更何況,從文從武又如何?隻要有能力,如他這般的人才更容易出將入相,日後的前程亦是不可限量。”
崔子竟恍然道:“我一時間被阿實帶偏了。不知不覺,我們父子二人竟生出了偏見,以為貢舉之道方為上,其餘之道皆為下,著實有些自大。”他絲毫不介意承認自己一時的偏執,繼續道:“確實,與他提起用兵之道,他的天分更是無比驚人。如我,大抵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而他卻能侃侃而談,隨口便援引各類兵書與先朝將軍們的諸多戰例。他絕非尋常的武官,許是校尉或果毅都尉,一定曾帶兵參戰多次,時不時便能想起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戰例。”
說罷,他不免長歎道:“這般的人物,我實在有些舍不得將他就這樣放走。一想到他痊愈之後便會離開幽州,或許日後很難再相見,便覺得有些悵然。我已經許久不曾遇見過這般談笑皆投緣的知己了。若能將他留下,或許也將成為刺史府的一大助力。”當然,他心裏也很清楚,自己這般說,實在是有些太過徇私了。對於雲鷹而言,當務之急便是找見家人,恢複身份才是。
王夫人輕嗔道:“既然投緣,何不令他拜你為師?我看你們這些時日相處起來,如師如兄如弟,著實親近非常。若能成為師徒,日後便情同父子,緣分怎麽也不可能斷絕。且身為師父,你幫他尋找家人,照顧他亦是更加理所應當。他也不必將什麽救命之恩一直放在心中,隻需尊敬你孝順你便足夠了。”
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故,崔子竟立時茅塞頓開,竟朗聲大笑起來:“夫人說得是!家有賢妻,如有一寶!若非夫人提點,我們父子幾個想起日後別離,恐怕心中還難受得很呢!對了,雲鷹之名應當並非真名,看他應該已經過了及冠的年歲,我給他取字罷。日後若是著實想不起來,亦能以字為名。”
翌日,雲鷹聽聞此消息後,頓時又驚又喜。他素來崇拜崔子竟,從他不斷臨摹其書畫、鑒賞其書畫,便可知他曾經有多尊崇這位名冠天下的才子了。且得知他的名姓後,他一直以“子竟先生”敬稱。與他談天說地無比暢快的時候,心裏又何嚐沒有生出過孺慕之情?
“你我若隻論年紀,大約隻差十來歲。我忝長幾歲,頗有幾分虛名在外,卻從未做過誰的先生。若是你願意,便成為我的大弟子如何?”崔子竟含笑趺坐在短榻上,“用兵之道想來你早已用不著我教,我能教的也不過是書畫詩賦策論,以及為政一方的經驗罷了。此外,我曾雲遊大唐,幾乎踏遍了整個疆域,許是能告知你許多地方的風土人情。若是你日後去偏僻之地為官,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先生在上,請受弟子一拜。”不待他洋洋灑灑地將拜自己為師的好處都一一列數出來,雲鷹便果斷地雙膝跪倒在地,畢恭畢敬地行了稽首大禮,“先生能收下弟子,已是弟子之幸。這些時日與先生談論諸事,早已是收獲頗豐。先生能教導弟子的,絕不止是什麽書畫詩賦策論,或者政務經驗,還有為人處世的道理。”
“日後,弟子當敬先生為父,敬師母為母,將師弟妹們視為嫡親弟妹,必將孝悌兩全。”說罷,他便忍著傷口處的隱隱作疼,又朝著王夫人行了一禮:“師母在上,也請受弟子一拜。”崔子竟夫婦受禮後,便示意崔簡將他扶起來:“重傷未愈,大可不必如此多禮。待日後你痊愈了,再將拜師禮補上亦不遲。”
“禮不可廢。”雲鷹笑道,謝過崔簡之後,便坐迴床榻上,“再說,弟子的傷勢已經好轉許多,先生與師母不必替弟子擔憂。”
“雖說你我都不在意什麽繁文縟節,但畢竟收徒非同一般。”崔子竟又道,“改日將幽州境內的世家文士耆老都邀過來,正式行師生之禮,令他們廣為見證。順帶,給你行及冠之禮,為師想給你取個字——便喚作弘微罷。弘大之弘,微小之微。”
弘微?所謂微言而大義,細微之處見精深,弘大之間窺義理。這兩個字令雲鷹不由得怔了怔,心中不由自主地湧起歡欣之感,仿佛它們確實最為貼合他的性情與誌願。誌向高遠,然而起於跬步微末之中。日後便是成就了心中誌願,也決不可遺忘最初啟步時的所思所想,決不可疏忽那些微小之事。以這兩個字為及冠之字,便是師父對他的期望與告誡。
“弘微謝師父賜字。”於是,他再度慎重地向著兩位長輩行禮,“師父之意,弟子必定永誌難忘。”
“你是我的大弟子,或許將來亦是唯一的弟子——”崔子竟微微一笑,“弘微,便讓為師瞧一瞧,你能走多遠罷。亦讓為師瞧一瞧,你究竟能為大唐做些什麽,究竟能夠造福多少百姓。咱們師徒二人,一從文,一從武,無高下之分,且日後必定能相通。”
“師父放心罷,弟子必不會辜負師父的期望。”
☆、第一百七十章 父女相見
借著附近的燈火,謝琰再度仔細地端詳眼前的女子。她的輪廓如此熟悉,她的麵容如此令他心動,無論是似悲似喜的眼眸或是輕咬的紅唇都牽動著他的內心。他抬起手,想為她拭淚或插戴好釵環,就像曾經無數次做過的那樣。然而,最終他又猶豫著放了下來。仿佛有種近鄉情怯的情感,令他突然有些擔憂眼前的人是否是夢幻。是否隻要觸碰她,她便會再度化為輕煙,從他眼前徹底消失。
盡管覺得喜悅來得如此之迅疾,如此之不真實,但此時此刻,謝琰卻覺得無比心安。曾經兩度重傷瀕死的痛苦經曆,曾經徒步跋涉數千裏的艱辛困苦,都已經不值得一提。而那些因失去一切而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孤獨失落與惶惑不安,便是待在幽州的師父師母師弟妹身邊時亦無法消解的茫然,如今都已經一去不複返。
不錯,他很清楚,他就應該待在她身邊。即使他並未迴憶起來,他依然能感覺到她是如此與眾不同。她是他摯愛的妻,是他傾心的女子,是他心心念念一直往南走最想要見的人。她曾無數次在夢中出現,依偎在他身側輕言笑語。而這一迴,她應該不會再消失了。
李暇玉微微垂下眼,並未注意到謝琰方才的嚐試與猶豫:“我名為李暇玉,小字雲鷹,又名元娘,是你明媒正娶的妻子。咱們還有一個名喚染娘的女兒,她如今已有三歲。因戰事緊張之故,你隻在她剛出生的時候抱過她一迴,之後便再也不曾見過她。她早便已經能夠喚阿爺了,每日都期盼你歸來。”
“阿……玉……”一個名字禁不住衝口而出,令謝琰再度怔住了。而李暇玉卻立即抬眼,含淚而笑,自然而然地牽起他的手,“雖然還有許多事想問你,亦有許多事想與你解釋。不過,三郎,咱們暫且將這些前情後果都放在一旁罷。我想立即將你帶迴家,去見咱們的染娘,好好地抱一抱她。”
謝琰的神色柔和了許多,微微頷首:“阿玉,咱們走罷。”他的手掌緊緊地握住手心中那隻並不算嫩滑的柔夷,輕輕地摩挲著她掌心裏那些熟悉的繭子。而後,不知不覺間,幫她理了理鬢發與釵環,又將自己的驅儺麵具給她戴上,這才情不自禁地微微勾起嘴角。
李暇玉撫了撫鬢邊,淺笑著轉身往前走。雖然她並未用力,謝琰卻不由自主地追隨她而去。兩人出了永樂坊之後,便在依然喧鬧擁擠的人群中前行,心境卻已經不似一兩個時辰前那般焦急驚惶或茫然無措。不知何時,謝琰便已經走在了前頭,為李暇玉遮擋住那些湧來的人流。他仿佛迴憶起了什麽,本能地便朝著西市的方向而去。
或許阿玉在人群中發現他的那一刹那,他亦同時注意到了她罷。隻是因為太過生疏,故而並未認出她來。然而如今,他卻依稀仿佛想起來,自西市開始,他便確實覺得似乎有人正在斷斷續續地追尋著他。
待兩人迴到懷遠坊李宅之後,早已過了四更時分。思娘正在門前焦急地守候,當瞧見乘著夜色行來的二人後,竟一時愣住了,呐呐不知該如何言語。李暇玉朝著她一笑:“玉郎與染娘可迴來了?”她的笑容中帶著這兩年來前所未有的釋然與放鬆,粲然無比:“我雖是未能陪著染娘看燈,卻尋迴一個能一直陪她看燈之人。這次的上元之夜,真是不虛此行了。”
謝琰不由得失笑,同時心中亦有些緊張。那是他幾乎從未見過的女兒,她會不會覺得他太過淡漠?她會不會惱恨他從未出現過?她會不會根本不願意理會他?或是,幹脆便將他當成一個陌生人?無論如何,他是個不稱職的阿爺,不管她有任何反應,都是理所應當的。
思娘好不容易才尋迴了神智,竟喜極而泣,哽咽道:“子時左右,玉郎君便帶著染娘歸來了。染娘似有些不高興,說娘子食言了。不過因觀燈有些疲憊,玉郎君便不讓她等候,帶著她迴內堂歇下了。眼下玉郎君應當還未睡下,大約正在內堂裏等著娘子呢。”
“如此甚好,玉郎見到三郎之後,想來也會歡喜得很。”李暇玉輕輕點頭,“去廚下準備些易克化的吃食,待會兒送到內堂來。三郎,你如今的傷勢或用的藥可有什麽忌口的?或者隻需讓她們做得清淡一些便是?”
“清淡即可。”謝琰迴道,“箭傷已經痊愈,隻是腦中時不時便會劇痛難當。故而,師父便讓我夙夜兼程趕來長安,去南山拜見藥王,請他診治施藥。恰逢上元將至,聽聞長安的上元之夜十分熱鬧,我突然很想觀燈,便在永樂坊賃了個小院子,打算過了這三日的燈節再去南山尋訪藥王。”
李暇玉不假思索地接道:“到時候,我陪你去尋藥王。”雖則如今幾乎每日都不得空閑,但她相信杜皇後應當能夠給她幾日休沐的假期才是。畢竟謝琰對她而言非同尋常,她寧願暫時舍下帝後與小公主的信任,也必須陪伴在仍需尋醫問藥的謝琰身邊。此外,她也知曉一些長安城中出名的佛醫與道醫,若是藥王實在不易尋得,或許也可嚐試一二。
此時,兩人已經行至內堂之外。推門而入之後,正坐在裏頭煮茶的李遐齡頭也不抬,便道:“阿姊,咱們家染娘可是氣急了。見你遲遲不來,我們顧不得去皇城前頭看燈輪與踏歌,便迴到西市去尋你。誰知,你那兩個貼身婢女與部曲早便急得團團轉,也正在四處尋你!她們說,你一轉眼就消失在人流中,似是被裹挾著往東去了。我便隻能讓部曲去東邊找,一直沒有傳迴消息。所幸,你總算沒有在長安城中迷失,可算是迴來了。”
李暇玉含笑牽著謝琰,靜立在他跟前。他似是這才突然反應過來,進內堂的人絕不止一位,腳步聲也十分熟悉。於是,他猛然抬首,神色頓時大變,手中的茶筅骨碌碌地掉了下來——“阿兄……姊夫!!姊夫!你,你終於歸家了?!”他幾乎有些語無倫次地喚著,又起身仔細端詳,似是想確認此人確實是家人們夙夜思念的謝琰。“阿姊,你便是瞧見了姊夫,才不見蹤影?”
“三郎,這是我阿弟玉郎,名為李遐齡。你見著他許是會覺得很親切,因著自小他便一直跟在你身後,十分尊重崇敬你。”李暇玉笑道,又示意李遐齡盡量平靜一些,壓低聲音,“玉郎你且在外頭坐著,我帶三郎去裏頭見染娘。”便是女兒已經睡著了,她也想讓父女倆好生親近一番。至少,謝琰這個當阿爺的,應該再次抱一抱他們的女兒,不是麽?
李遐齡壓下心中的疑惑,目送他們二人繞過中央的屏風,進入裏間。接著,他便手忙腳亂地收拾起了傾倒的茶杯等物。而此時,裏間中,正守候在染娘身邊的幾個婢女都難掩驚異,而後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
謝琰立在箱型的床前,雙手微微顫抖,輕輕撥開垂下的床帳。裹得嚴嚴實實的錦被中間,睡著一個白嫩可愛的小家夥。他望著那張沉睡的小臉,完全轉不開視線,隻能怔怔地看著,心底湧出了無盡的慈愛。這便是他和阿玉的女兒,他隻抱過一迴的女兒。她實在太幼小,仿佛一觸即碎的美玉,令他有些手足無措,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李暇玉輕輕地撥開染娘額頭上的頭發,俯下身親了親她柔嫩的麵頰。睡夢中的小家夥似乎感覺到了阿娘的氣息,嘟囔著伸出雙手抱住她的頸項:“阿娘壞,食言,不守信。”她不由得失笑,連著被子將她抱起來,而後放入已經難掩緊張之色的謝琰手中。
許是父女的天性,染娘居然鬆開了她,轉而緊緊摟住了謝琰。謝琰完全怔住了,僵硬地抱著女兒立在原地,臉上悲喜交加:“阿玉,染娘她……她摟住我了。”他的聲音裏甚至有些哽咽之色,雙目微微泛紅。他早已經是她的夫君,早已經是小家夥的阿爺,然而,卻教她們擔驚受怕了一年有餘。
“三郎……”李暇玉上前一步,也抱住了他的腰,依偎在他懷裏。自從他出現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確實已經陷入了執念當中。或許隻要他不曾出現,她便永遠都會堅持他還活著,他還等著她去相救。或許年複一年的失望之後,她當真會因執念而瀕臨癡狂。幸好,他迴來了。無論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總歸是迴到了她們母女身邊。
一家三口摟在一起,心境無比平和安穩。時光仿佛過得格外迅速,又仿佛過得格外緩慢,窗外的更鼓再度響起,將滿室的靜謐驅散了些許。這時,染娘倏然模模糊糊地醒了過來,歪著小腦袋,端詳著近在咫尺的陌生麵孔。小家夥依然帶著幾分睡意,眉頭輕輕地蹙了起來,仿佛因認不出此人而感到有些迷惑。
謝琰幾乎是小心翼翼地屏住了唿吸,仿佛唯恐驚嚇住她一般,盡量勾起嘴角試圖露出慈愛的笑容。而李暇玉則很是安然地瞧著父女二人一瞬不瞬地對視,唇角微微彎了起來。染娘的眉眼與謝琰生得很像,一大一小兩張相似的麵孔相互對望,令她心中突然覺得無比滿足、無比幸福。這兩年她心中期待的,不正是一家團聚麽?不正是這樣的時刻麽?
突然,小家夥福至心靈,睡意濃濃地喚道:“耶耶!”然後瞪圓了雙眸,仔細地瞧著對方的反應。謝琰怔了怔,隨即臉上露出了狂喜之色,將小家夥摟緊了,輕輕地應了一聲:“是耶耶,耶耶迴家了,染娘。”
頓時,旁邊的李暇玉倏然便淚如雨下。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家人再聚
李遐齡已經分了數杯茶,靜待猶如柳絮般的茶沫漸漸散開,仿佛水墨山水圖一般的畫麵悄然消逝。當他再度抬首的時候,謝琰與李暇玉已經繞過屏風,行至他附近,在茶案另一側比肩坐下來。染娘依舊緊緊攬著謝琰的頸項,眉眼間帶著濃濃的睡意,然而卻努力地睜著眸子望向自家耶耶,仿佛擔憂他下一刻便會消失不見。
謝琰不斷地寬慰著她:“睡罷,醒來後耶耶帶你去頑,夜裏與你一同去看燈。”小家夥卻固執地搖了搖首,依然十分執著地凝視著他。李暇玉端起茶盞,輕啜了一口,見狀便笑道:“三郎,便讓她多瞧你幾眼罷,不然她不會安心。隻需再過一時半刻,她便會自然而然睡著,也不必再哄。”
謝琰無法,隻得任女兒認認真真地望著他。李遐齡給他遞上一杯熱茶:“姊夫是否已經不記得許多事了?這可是喚作‘離魂之症’的症候?我外出遊曆的時候,曾聽聞過這種症候,據說是傷及了腦袋,導致經脈滯澀不通,時常頭痛難忍。除非華佗再世,能開顱一探,否則很難根治。”
謝琰略作品嚐,讚了一聲好茶,隨即淡淡笑道:“看來玉郎的見識也頗廣,確實是此症候。不過應當與尋常的離魂之症並非全然相似,頭痛難忍也隻是最近之事。當年我在漠北受重傷之後,似是被粟特商人所救。不過,商人無利不圖,見我想不起諸事,無法取得報償,便索性役使我為奴。後來似是有一位大唐使節前往薛延陀,其部曲發現我是唐人,便將我贖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