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隱約交鋒
因著離年前隻有幾日光景,實在不宜上門拜訪走動之故,王氏便將親戚之事暫且按下不提。小王氏見染娘與謝璵顏氏的獨女華娘頗為親近,便命前來拜見叔母的大郎謝滄、二郎謝泊、三郎謝澄帶著姊妹們出去頑耍。李遐玉拔了頭上的釵朵給華娘,分別給了小郎君們用香囊裝著的見麵禮,又讓雨娘隨過去服侍,便笑盈盈地看著堂兄妹幾人出門去了。旁的不說,大房三個郎君都教養得極好,華娘亦是文靜的脾性,孩子們定是能頑得很愉快。
李遐玉對身邊的小王氏笑道:“昨日我與染娘說起大郎兄弟三人,她知道自己新得了三位兄長後,心裏歡喜極了,一直問什麽時候才能見著。”又朝著顏氏笑了笑:“小姊姊也很教她掛念,方才臨出門前,她還特地選了禮物要送給華娘呢。”她這些話倒是半點都不假,染娘自幼與孫家兄妹二人一同長大,與他們情同嫡親的兄妹。她最喜愛的便是兄姊,最期盼的便是自己也能當小姊姊。
“染娘可真是惹人疼的好孩子。”小王氏便接過話讚道。顏氏抬眼望了望王氏,抿了抿唇:“元娘,我仿佛記得阿嫂曾提過,你們如今正住在臨近的懷遠坊中?這是早便準備好的宅第麽?怎麽不直接往家裏來呢?”
李遐玉將她的神色看在眼中,知道她是替王氏問的,便不動聲色地頷首:“先前曾接到大兄大嫂來信,提到阿家與二兄二嫂已經往長安來,一家即將團聚。那時我尚且可惜自己不能去長安拜見呢。臨來接了敕旨,本想煩勞大兄大嫂,轉而又憶起三郎曾提過兄嫂先前賃的宅子是兩進的,若是我再擠進去,恐怕一家子人都住得難受。故而,娘家祖母便教部曲仆從先行一步,買了個便宜的三進宅子住著,也有阿弟玉郎想在長安遊學的緣故。”
“原是有這樣的因由,眼下卻不必顧慮了罷?咱們一家人親親熱熱地住在一處也熱鬧。”顏氏便又道,握住她的手輕輕拍了拍,“況咱們都是謝家人,阿家也在,怎能獨自住在外頭呢?往後染娘有兄姊們陪著頑耍,也不至於孤零零的不是?”
李遐玉早便料到有這麽一著,她原以為不是王氏便是小王氏會叫她搬迴來,隻是沒想到卻是顏氏開了這個口。這位堂嫂真是半點都不拿自己當客人,仔細說來這宅子可是謝璞小王氏做主,哪有這般越俎代庖的道理?不過,或許原先便是如此相處,隻當是親兄弟親妯娌,故而她才一心想王氏所想、急王氏所急罷。
“阿顏說得很是。”王氏這才不緊不慢地開口接道,“也沒有晚輩舍下家人獨自住在外頭的道理。園子中還有間空出的小院落,你們母女二人也沒有什麽住不下的。眼看就是元日了,你這兩天就搬過來。”
李遐玉聽罷,便側過首笑著望向小王氏:“兒自然願意一家人住在一處。既是如此,便須得煩擾大嫂了。今日迴懷遠坊後,我便著人收拾起來。陸陸續續搬兩三日,定能趕在元日之前遷過來。”來長安的時候,光是行李就有二十來車,更別提三十來個婢女仆從了,還不算那些聽命於她的數十部曲。一個小院落如何能裝得下這麽些物事與人?說不得必須在懷遠坊留下大半來。
小王氏笑應道:“我早便恨不得你能搬迴來呢!待會兒便立即著人去收拾那個院子去!元娘你若是得空了,也隨著我先去瞧瞧。剛搬來的時候便裏裏外外都打理了一迴,如今時日尚短,想來不需費什麽功夫就能住下了。你若有什麽想法,咱們慢慢地添置起來。”
“阿嫂行事隻會想在我前頭,我怎可能會有什麽別的想法念頭?”李遐玉便道,“況我還想跟著阿嫂學一學如何打理庶務呢。在家中時雖學過,卻也有些日子不曾上手了,如今見了阿嫂這般利落的模樣,心裏真是羨慕得緊。”她必須給自己尋個光明正大的借口,白日裏盡量離王氏遠一些,免得越發兩看兩相厭。
“這倒是無妨。我平日理事時,你在旁邊看著便是。過些時日,我再將一些庶務交給你練一練手。而且,你也莫要謙虛,我可是聽義之提過,你在娘家時亦是說一不二,將繁雜的內院諸事都理得井井有條呢。”小王氏很理解她,也不忘替她說幾句好話。
王氏冷眼看著,竟覺得平日裏端莊雍容亦很是討人喜歡的娘家侄女兼長媳,倏然也似乎正偏幫著這個寒門之婦。兩人親親熱熱的模樣,實在教她很是看不過眼:“庶務之事且不忙著,六娘先好好給阿李講講咱們家的規矩。陳郡謝氏可不比那些個寒門庶族,絕不能違逆了禮儀規矩,晨昏定省侍奉長輩都是必須日日躬行的。”
聞言,李遐玉很是聽話地連連頷首,誠心誠意道:“阿家說得是。兒之前幾年並未在阿家身邊侍奉,心中實在是慚愧得很。若是阿家不嫌棄兒手拙,兒自是願意全心全意侍奉阿家,替三郎盡孝。不過——”
“不過什麽?”王氏目光冷颼颼地斜睨著她:方才覺得她的態度還算是頗為不錯,臨來卻又來了個轉折,就像是麵上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口出不遜,簡直是越發令人不喜了。
李遐玉遂十分配合地流露出了為難之色:“兒此次入京是奉敕旨而來,又得皇後殿下口諭,每日傍晚時便須得入宮陪伴義陽公主。直至次日早晨拜見聖人與皇後殿下之後,方能出宮。兒也想日日晨昏定省,但眼下恐怕是——”
原先“敕旨”二字被她輕描淡寫地說出來,王氏還以為她不過是扯了虎皮做大旗而已。但眼下又聽她輕飄飄地說“聖人”、“皇後殿下”、“義陽公主”,便是她再自恃頂級門閥世族,也不由得被這三個稱唿所震驚。帝後離陳郡謝氏這等早已經沒落的世族實在是太遙遠了——她這半生以來,連六七品的官員也從未見過,更何況主宰大唐率土萬民的天子與母儀天下的皇後呢?
王氏並非清高不知世事之人——若是如此,她也不會逼迫兒子侄兒都去考進士;她也絕非愚笨不聰敏之人——若是如此,她也不可能好端端地將兒子侄兒都教養長大了。故而,她很清楚,能得到帝後與公主的看重是多不容易的事。便是她十分惱怒這個寒門出身的兒媳,想用晨昏定省與孝順來壓一壓她的氣焰,將她徹底打磨成她想象當中百依百順的媳婦,至少眼下也已經是不可能了。
她不得不承認,她或許是有些看走眼了。這個她心中無比厭惡的兒媳,他日說不得會成為陳郡謝氏複興的機遇——隻要想到此,她心中便悶得慌,越發覺得這個寒門之婦永遠不可能得她的喜歡。而帝後放著京中的世家貴婦們不信重,無端端便寵愛一個手中握有無數性命的婦人,也著實是奇怪得很。
李遐玉垂著眼,假作正在等著阿家發話,且絲毫沒有瞧見她臉上變幻莫測的神情。小王氏則倍覺尷尬,心裏總有種錯覺,是她沒有轉圜得當,這才讓剛入門的弟媳與阿家起了齟齬。顏氏則是難掩驚異之色,一時覺得這弟婦並非尋常人等,決不可等閑視之,一時又有些憂心忡忡地望向王氏。
“聖人與皇後殿下之命,自是不能違逆。”王氏起身,冷冰冰地道:“既然晨昏定省你都無法做到,便侍奉我用午食,來顯一顯你的孝心罷。不然,旁人問起我來,我還真不知你這媳婦做過什麽孝順的事!”
“阿家說得是。”李遐玉隻管答應,似乎並不在意“侍奉用午食”其實是奴婢該做的事。她已經將晨昏定省都推了出去,若是一再拒絕,恐怕不孝的名聲就會不脛而走了。為了謝琰與染娘,自然隻能暫時忍一忍。再者,不就是舉箸夾菜,或者倒一倒酪漿果漿茶水麽?比起在地上跪半個時辰一個時辰總好些。
見她答應了,小王氏與顏氏都鬆了口氣,王氏卻依舊沒有任何和緩之態,冷冷地拂袖道:“說了這麽一會兒話,便覺得疲憊極了。我且去休憩片刻,你們三人在此處守著罷。”
於是妯娌三人立即起身,目送她入了內室寢房,四五個侍婢都隨進去伺候,且再也不曾出來。因王氏不教她們三個離開,又極度喜靜,故而她們也隻能沉默著麵麵相覷,絲毫不敢言語,唯恐擾她歇息。如此對坐相望,苦熬著打發了將近一個多時辰之後,時間早便已經過午了。
這時候,原本在園子中頑耍的孩子們也都迴來了,皆是苦著臉兒撫著饑餓的癟肚皮,卻也都不敢出聲央求要用些點心吃食墊一墊。李暇玉不知小王氏與顏氏是如何想的,心裏無比心疼染娘,便使了個眼色給晴娘。晴娘悄悄地外出一趟,不多時就將幾個孩子都喚了出去,取出臨時讓部曲從街上食肆裏買迴的小胡餅教他們吃了。
而後,規規矩矩坐著的一家子,直至王氏睡醒洗漱完,才用了遲來的午食。因著時候已經不早了,李暇玉便帶著染娘、李遐齡再度拜別王氏,又與小王氏約好過了明日祭灶便正好是個小吉日,適合開始搬遷。
乘著牛車迴懷遠坊的路上,李暇玉抱著染娘問道:“今日覺得如何?與兄姊們頑得歡喜麽?”小家夥用力地點點頭:“歡喜。”在小家夥看來,這突然多出來的三位兄長待她極好,不像孫家表兄還會捉弄人。華娘小姊姊也很溫和,接了她專程給她的禮物——自家阿爺工坊裏那些有趣的邊角料。不過頑了一陣而已,他們就像從小一起長大那般親近起來了。
“你歡喜就好。”李暇玉輕輕一歎,閉目靜思起來。李遐齡則忍不住在一旁道:“阿姊便不能不搬過去麽?我在外院還聽說,你們一直守著她醒過來,才讓用午食。離正午都過去一個多時辰了,她怎能安心讓你們和孩子們一起等著?”
“就憑她是長輩,是阿家,是祖母。”李暇玉正色迴道,而後又一笑,“別說傻話了。咱們不是早便知道麽?一旦來了長安,我必定要跟著他們一起過的。誰叫我嫁了三郎,早已經成了謝家人呢?大約在阿家看來,她能接納我入門住著,我便已經該千恩萬謝地感激她了罷。”
☆、第一百六十五章 首度衝突
祭灶日後,李暇玉便帶著染娘搬進了謝家。王氏先前所說的小院子,確實是極小的一個院落,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兩間,並沒有可供婢女居住的後罩房、倒座房。於是,她便隻得將染娘安置在正房西側間中,負責照顧她的兩個貼身婢女亦在裏頭起居;西廂房則由屏風隔為兩間,一間給雨娘晴娘兩個住,另一間擠了六個婢女;至於東廂房,則很勉強地塞下了那些她刻意精簡之後還足足裝了十餘車的行李。
其他頗得她信重的仆從部曲,因著實在擠不下的緣故,隻安排了十來個在外院居住,隨時聽候她的吩咐。這些漢子都是沉默寡言隻管悶頭幹活的,看起來絲毫不顯什麽。然而光憑著他們這些身經百戰之人的武藝與狠勁,便足以將謝家如今養著的數十部曲都打個落花流水了。他們也是李暇玉布下的後路,若是實在苦苦熬不下去了,便由他們開路就是。
因著常年行軍打戰之故,李暇玉身邊的婢女與部曲早便習慣了迅速收拾行李啟程。故而,搬遷之事其實並未耗費她多少時間與精力,隻需晴娘與雨娘看顧著便足矣,更何況還有一位事事妥帖的思娘呢?於是,她照常來往於延康坊與宮中,隻是向秦尚宮提了一句,已經搬到謝家與阿家兄長妯娌同住了而已。
杜皇後得知此事的時候,已是大年二十九的傍晚了。她望著坐在床邊與秦尚宮對弈的義陽小公主,有些虛弱地笑道:“原想著除夕時召你與染娘進宮來陪我宴飲,也免得你們孤零零的。想不到如今你卻是須得侍奉阿家,與幾房人共度新年,倒也不好教你們骨肉分離了。除夕夜須得守夜,令娘應當跟著聖人才是,你也無須顧慮掛念什麽,隻管在家中歡歡喜喜地過年便是了。元日的時候,再進來參加大朝會。”
“承蒙殿下抬愛。”李暇玉微笑著迴道,“能陪著殿下過除夕是妾的福分。殿下體諒妾須得侍奉阿家盡孝,亦是令妾感激不盡。說起來,妾也是前幾日方正式拜見阿家,承歡膝下的時日尚短,也想著該多用些心才是。”
杜皇後自是再聰敏不過,聽出她的言下之意,便搖搖首道:“阿家與兒媳之間的情誼,確實是天長日久相處而來。我聽聞謝折衝都尉是陳郡謝氏出身,想來你這媳婦也做得很不容易。如今世族寒門之間依然是深如鴻溝,彼此都頗多偏見。謝氏這般的頂級僑姓世家若能與你這位寒門出身的媳婦彼此相得,也不失為一樁佳話。”
李暇玉點點頭,又苦笑道:“妾可不像殿下,想得那般長遠。隻需家人和睦康健,便是心滿意足了。待三郎歸來的時候,看著一家子人和樂融融地住在一處,想來也歡喜得很。”家醜不可外揚,她當然不可能透出當年謝琰離家出走的真相,更不可能道出謝家兄弟與王氏的想法不合的矛盾衝突。謝琰家來後,若真發現全家都住在一起,恐怕亦與她同樣覺得難熬。
“改日你將家中的孩子們都帶過來讓我瞧瞧。聽著他們的歡笑聲,或許我渾身都會覺著輕快許多。且令娘也很少能與同齡的孩子見麵頑耍。”杜皇後再度提起帶孩子入宮之事,李暇玉卻不如先前那般排斥了。畢竟家中最為年長的謝滄已經八歲,二郎謝泊也有六歲,皆很是懂事,也能照看底下的弟妹們。且若是不與大皇子、二皇子頑在一處,義陽小公主是很容易相處的。
“承蒙殿下看重,待過了除夕元日,妾便將他們帶進來,也好在新年伊始的時候,便沾一沾殿下與貴主的福氣。”
翌日早晨,給帝後與義陽小公主拜過年之後,李暇玉便乘著牛車迴到延康坊謝宅。每日往返於謝宅與宮禁之間,除去有些思念遠方的謝琰之外,她其實並不覺得身體疲憊。然而,這兩種生活帶給她的感覺,卻與曾經預想的略有些偏差,心中也越發充滿了倦意與無奈。
本以為一定會很難熬的宮中生活,卻意外的很是平和。因著帝後琴瑟和鳴,聖人又格外疼愛義陽小公主的緣故,連她也得了幾分刮目相看。無論是武貴妃或是楊賢妃都待她甚是不錯,不但從未刻意為難,還借著小公主日漸痊愈為名賞了她好些貴重飾品。且杜皇後將宮中事務皆托付給武貴妃,又派出心腹輔佐襄助於她,似乎對她很是信賴。這些時日以來,宮裏也確實井井有條,從未發生過什麽事。便是楊賢妃心中再如何不平,也不敢在帝後麵前流露出分毫來。
晚上陪伴義陽小公主也並非全然是一件苦差事。隻要等小公主睡著後,她便能好生歇息,秦尚宮也派了宮女專門協助她。隨著小公主驚醒的次數越來越少,她的休息時間也越來越長。對於常年行軍,抱著橫刀安坐便能迅速恢複體力與精神的她而言,早已經足夠了。
而在謝宅裏的數個時辰,卻與她先前曾設想的那般毫無二致,非常漫長。王氏絲毫不考慮她與染娘每日隻能有短暫的時光相處,幾乎成日都將她拘在身邊。不但午食的時候須得悉心伺候,舉箸夾菜倒漿水,便是其他時刻亦必須隨時聽她的吩咐。就算是她午睡歇息,她與顏氏也應當沉默無言地守在外頭,麵麵相覷地苦熬著時辰。唯有小王氏因打理宅內事務之故,能有些空閑時候忙碌自己的事。
不僅如此,她還以幫著照料染娘為由,派了兩個婢女過來。若是母女二人想親親熱熱地抱著說話,這兩個婢女便會很不識眼色地在旁邊重複謝家——或者說是王氏的各種規矩,諸如母女說話也須得守禮守節,不可過於親近失了身份之類,簡直時刻都不教人安生。然而,長者賜不可辭,她暫時還沒有尋得機會將兩人趕出去,年節之時也不好鬧出什麽事來,隻得命自己那些通曉武藝的婢女們都忍過這一時了。
迴到謝宅之後,李暇玉便照常先迴到小院子中換衣裳。因著她通常是披著甲胄或者穿著窄袖胡服入宮,而王氏最見不得的便是這種打扮,故而她隻能將自己收拾一番才能去拜見這位阿家。不過,每當她裝扮妥當再去問安的時候,王氏卻又總是嫌棄她來得太晚,不夠恭敬。她也隻得當作不曾聽見,隨她如何指責就是。
甫入正房內,迎麵就見晴娘怒氣衝衝地拎著裙子奔了過來:“娘子!那兩個賤婢實在是太猖狂了!昨日娘子吩咐過,今日是除夕,染娘須得打扮得喜慶些才好。風娘雪娘一早便給染娘穿上了前兩日新做的那身大紅色的夾襖裙衫,但她們如今卻逼著染娘將這身衣衫換下來,非得穿得素淡些不可!哪有這麽幼小的娘子不讓穿紅著綠的道理?!”
李暇玉挑起眉,心中依稀掠過了什麽念頭,也顧不得換衣衫了,穿著一身盔甲便往正房西側間而去。她立在門口,就見染娘躲在雨娘和她的貼身婢女風娘雪娘身後,很是清晰地反駁道:“我不換衣衫。這是阿娘讓我穿的新衣衫,我也喜歡紅色。”她看上去倒是並未受到驚嚇,但許是方才爭執起來曾經被那兩個賤婢捉住的緣故,她身上的衣衫顯然已經被扯得有些歪歪斜斜了。
好端端的主子竟被逼得隻能避在其他婢女身後,渾身狼狽不堪,看在疼愛女兒的李暇玉眼中,自是可憐之極。她也從未想過,自己不在家中的時候,女兒竟會教這等膽大妄為的猖狂奴婢欺負了去!頓時,心中熊熊的怒火便燒了起來!
“二娘子聽話,如今時候特殊些,穿不得顏色鮮豔的衣衫。奴也是為了二娘子好,方才晨昏定省的時候,娘子便已經提醒過此事了。若不換下來,待會兒再去見娘子,豈不是白白惹得她老人家不悅惱怒麽?”王氏派來的婢女之一苦口婆心地勸道。
另一個則沒有這樣的好脾性,直接道:“父孝期間哪能穿紅著綠?哪家的小娘子不給阿爺守孝?娘子性情仁慈,又見二娘子年幼,才不忍提茹素臥席等事,隻讓二娘子穿素服,又哪裏做錯了?哪裏委屈了二娘子?”
“父孝”?!李暇玉雙眸微張,一時間更是怒火衝天。她這才迴憶起來,這幾日謝家上下似乎都穿著顏色淺淡的衣衫。而她以為這是謝家的喜好,便也跟著換了素色衣衫,且染娘也不缺各式各樣各色的冬衫。隻是好不容易過年了,她便想著小家夥應當穿得喜樂一些,方讓風娘雪娘給她備了一身大紅的夾纈襖子與火紅色的狐裘。卻沒想到,原來在王氏眼裏,這麽一大家子人都該為謝琰守孝呢!!
謝琰的生死一向是她最在意的事,她絕不可能容許任何人說他已經身亡,更不可能在他生死不明的時候便為他守什麽孝!!她更不可能容許有人在染娘跟前提起此事,平白讓她小小年紀便憂懼難安!
“父孝?!”於是,她走進西側間內,雙目通紅,步步逼近那兩個奴婢,冷笑著道,“我怎地不知染娘須得守什麽孝?!三郎眼下是行蹤不明!可不是已經去世了!你們這兩個賤婢,居然膽敢口出妄言,公然在我和染娘跟前詛咒於他!簡直就是大不敬!雨娘晴娘,將她們押出去打上二十軍棍,然後提腳賣出去!”
那兩個賤婢見她氣勢驚人、煞氣四溢,仿佛隨時都能抽出橫刀來教她們血濺三尺,驚惶之極地退後數步,哆哆嗦嗦地辯解道:“奴等也是奉了娘子之命!況三郎已經去世之事,謝家宅中誰不知誰不曉?這如何能算是詛咒三郎呢?!且奴等是娘子信重之人,李娘子對奴等喊打喊殺的,未免也太霸道了些!李娘子對娘子才是大不敬罷!”
李暇玉抱起染娘,用火紅的狐裘將她裹住,又命晴娘取來她那件同樣鮮豔的狐裘披上,冷冷一笑:“不過是兩個奴婢而已,竟也懂得狐假虎威了。我是朝廷禦封誥命,正四品的定敏郡君,亦是謝家三房明媒正娶的主母。怎麽?連你們這兩個賤婢也動不得麽?那我還偏生要動一動了!看誰能拿我如何!!”
她話音方落下,雨娘晴娘便將這兩個婢女的手倒剪起來,輕巧地提到了外頭的冰天雪地裏。另有婢女立即拿來專門用於軍中執刑的棍棒,劈裏啪啦打了起來。因著並不想避諱任何人,亦有殺雞儆猴之意,故而李暇玉也並未讓人將她們的嘴堵起來。一時間,刺耳的慘叫聲便遠遠傳了出去。
☆、第一百六十六章 怒而離家
便是門窗緊閉,外頭的哭號求饒聲依舊斷斷續續地傳了進來。李暇玉卻並不理會,隻是將女兒摟在懷中,輕輕地撫著她柔軟的頭發,也並不避諱讓她聽見外頭的聲響。染娘緊緊地摟住她的頸項,將小腦袋埋在她的肩上,悶悶地道:“阿娘,阿爺……阿爺真的死了麽?”她的年紀實在太幼小,方才一直爭論的守孝諸事都隻能聽得懵懵懂懂,但“去世”這個詞一再提起來,她便隱約似乎明白了什麽。
李暇玉心中大慟,雙目更是猩紅若滴血:“你阿爺當然還活著,正等著咱們去尋他呢。他可是頂天立地的男兒,怎可能輕易便失去了性命?況他隻抱過你一迴,還沒聽過你喚他一聲‘耶耶’,怎麽舍得離開咱們母女呢?”自從染娘漸漸懂事後,她便從不允許任何人在孩子跟前提謝琰的安危之類的話語,隻為了不讓女兒傷心恐懼。自從見到義陽小公主與杜皇後,她便越發堅定了這種念頭。小家夥年紀太幼小,她不願讓她心中生出任何不安來。
染娘輕輕地點點頭,哽咽道:“她們說阿爺死了,她們壞。阿娘,兒不喜歡……不喜歡這裏了。”她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這個新家中不隻有待她溫和的兄姊,關懷她的世父世母,同時亦有並不真心喜愛她的祖母。而這兩個壞婢女也正是祖母派過來的,在年幼的她心目中,幾乎可將她們歸為一類了。
“既然染娘不喜歡,那咱們便走罷,迴懷遠坊去。”李暇玉輕聲撫慰著女兒,命婢女們立即收拾箱籠行李。因著剛搬來兩三日,許多箱籠都尚未打開,雨娘晴娘等侍婢的動作十分利索,不多時便將那些零碎的衣裳首飾以及筆墨紙硯、染娘的玩具都裝了起來。
李暇玉便抱著女兒出了正房,經過正在受刑的兩個婢女身邊時,隻停了停,淡淡地瞥了一眼。她身邊的婢女都習武,氣力比尋常男子還大上許多,不過是十來棍,便已經讓那兩人連慘叫聲都發不出來。因著平日裏並不想沾染血腥,她便示意停下來:“給她們敷完藥,便提腳賣出去罷。”
眾婢皆躬身稱是,接著便各自收拾起來。而這時,聽聞仆婢稟告的小王氏已經匆匆趕到,行走間全然不見平日的淡然溫雅。見李暇玉披著火紅狐裘抱著染娘往外走,她忙上前道:“究竟發生了何事?聽聞元娘正在處置奴婢?還想提腳將她們賣出去?”她其實已經猜出來受罰的奴婢會是何人,隻是眼角餘光瞥見院內血流遍地的慘狀之後,仍是禁不住驚住了。她身後的不少仆婢更是嚇得瑟瑟發起抖來,還有人悄無聲息地轉身疾奔去報信。
李暇玉冷淡地迴道:“聽聞家中都是些世仆,故而阿嫂待他們一直十分寬容。不過,我卻是眼中揉不得半點沙子的性情。她們不但仗著勢欺侮我的染娘,甚至還詛咒三郎已經去世,按理說這樣的賤婢便是生生打死也不過分。隻是今日到底是除夕,不宜見血,便隻得提腳賣出去,暫且眼不見為淨了。”
小王氏怔了怔,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是好。將長輩賜下來的奴婢打得血肉模糊,且還想提腳賣出去——自從她執掌內宅以來,從未遇見過這等針鋒相對之事。其實她心中很清楚,弟婦確實占著道理,那兩個婢女仗著王氏在身後撐腰,舉止著實有些張狂。若是尋常奴婢,弟婦的反應也不至於令人覺得過於激烈,然而這兩個婢女到底是長輩所賜,好端端地占著道理也會變得毫無道理。而且,世家女的教養與兒媳並侄女的身份,亦讓她無法說出任何不利於王氏的言語。
“此外,我聽這兩個賤婢說,如今謝家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郎去世了。我倒想問問阿嫂,這種流言究竟是如何傳出去的?當真已是人盡皆知?連朝廷都並未認為三郎已陣亡,反而封他為正四品的折衝都尉,自家人倒是都迫不及待地認定他已經死了?!還想讓我與染娘給他守孝?!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他日三郎若是安然無恙地家來,得知家人都認定他已經死了,不知又該作何感想!”
“此事……”小王氏有些詞窮,“此事不過是誤會而已。我並未聽聞仆從議論,想來那兩個賤婢為了脫罪也是隨口一說。義之與我始終都相信三郎遲早會歸家,若是聽見這種流言蜚語,絕不會輕易放縱。”她當然很清楚,此事在謝家雖沒有任何人明著提起,但王氏已然默認了。當初她聽聞謝琰早便在靈州娶了寒門之女的時候,大為震怒,接連數日都將謝璞訓斥得根本無法抬頭。若非後來她認為謝琰已經去世,隻留下染娘這一絲血脈,也不可能鬆口讓李暇玉進門。
謝璞曾多次勸解她,謝琰不過是暫時沒有消息,並未去世。然而她一向固執,一旦認定,任何人都無法勸服。若不是朝廷尚無追贈追封,她興許還想大張旗鼓地給謝琰辦喪事,為他立一個衣冠塚。甚至她還曾尋了他們夫婦商量,想將三郎謝澄過繼給謝琰,不教他這一房徹底斷絕血脈傳承。因而,除去李暇玉母女之外,小王氏可能比任何人都期望謝琰能趕緊安然無事地歸家,她才能保住自家的小三郎。
“阿嫂不必千方百計地尋理由解釋了。”李暇玉冷冷地道,“我平生最恨的隻有兩件事:一則是謠傳三郎的生死;二則是欺辱我的染娘。府中的奴婢將這兩件都犯了,那我們母女倆又何必待在此處受人欺負?既然家中認為三郎已經去世,照看我們孤兒寡母大約也是瞧著我們可憐罷。其實也很不必如此,我們並非無處可去,往後便不必再勞煩阿嫂了。”
“元娘,咱們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團聚,怎可因區區兩個賤婢便就此骨肉分離?”小王氏立即急道,“況且今日是除夕,本該和樂融融地守歲過年才是。若你有什麽話想說,不能等到年節過完,再心平靜氣地坐下來一同商量麽?”
“都教人欺辱成了這般境地,我們母女二人連一刻也不想在此處多待,更別提守歲過年了。阿嫂若不想謝家連年都過不成,便放我們家去罷。”李暇玉接道,“我心中很清楚,阿兄阿嫂兩位素來對我們真心相待,亦是確實想好好照顧我們。故而便是離開謝宅,我日後亦絕不會與兄嫂疏遠,大郎二郎三郎與華娘也隨時都可去懷遠坊頑耍。隻是,此時此刻,心中的忿恨實在難以平息,我與染娘還是歸家更合適些。”
小王氏實在是勸服不過她,且她帶的仆婢也完全阻攔不住那些隻聽命於李暇玉的婢女仆從部曲。這些人平素瞧著溫和無害,如今卻是滿身煞氣,尋常人僅僅隻是遠觀便已是嚇得雙腿發軟了,又如何敢阻擋他們?
李暇玉去意已決,便抱著染娘穿過園子,徑直向外院而去。正當她們一行人要越過內院月洞門的時候,聞訊而來且勃然大怒的王氏已經扶著顏氏走近了。見母女兩個不但身著火紅的狐裘,且滿麵淡漠不馴之色,她怒斥道:“這便是你們李家女子的教養?除夕之日,將我給染娘的婢女打得遍體鱗傷不提,居然還敢斷然離家出走?!這些時日教你的規矩,你竟忘得一幹二淨了?怎麽偏偏沒學著好?!”
“兒不願待在一個欺辱我們母女,更詛咒三郎已死的宅子中。”李暇玉停下步子,迴首遙遙望著她,“阿家的心思,兒委實無法理解。尋常的阿娘,便是兒子的遺體已經擺在眼前,也絕不會輕易相信他已經去世。而三郎眼下不過是行蹤不明,阿家竟認定他已經死了。簡直就像是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死——”
“住口!”王氏幾乎是失控地高聲喊道,頃刻間淚如雨下,“他是我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煎熬著生下來的!是與我血脈相連的孩兒!我難道不期望他還安安生生活著?!我難道不希望每日都能見著他?!一別十年,我竟連他一麵都不曾見過!我心中難道不期盼他趕緊家來?!但他卻受你們李家的蠱惑,竟然選擇了從軍!!若不是你,若不是你們家,我怎麽可能失去三郎!三郎!我的兒!!”
“從軍是三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選擇。阿家無論是怨恨李家或是怨恨兒,都毫無道理。” 李暇玉的聲音寒如冰雪,“陳郡謝氏當年的盛名,亦是先輩自戰場上辛苦掙迴來的。若非一戰成名,最初籍籍無名的謝氏絕不可能與琅琊王氏比肩。若非家中男兒皆悍不畏死,上馬可殺敵,下馬便可吟詩作賦,謝家亦不可能為天下人所津津樂道。”
“三郎不過是繼承了謝家血脈中對沙場建功立業的渴望而已。他才是真正的謝家人,與先祖一樣豪情萬丈。然而,在阿家看來,這卻是歧途。”說到此,她倏然輕笑起來:“若是阿家當著祠堂中陳郡謝氏先祖們的靈位說出這般的話,想來那些先祖恐怕便在地下也會怒火衝天罷。先祖能做的事,後輩為何不能做?於陳郡謝氏而言,從軍方為振興家業的正道!”
聽她拿謝氏先祖之事指責於她,王氏更是又恨又怒,渾身都氣得發顫,大喝道:“如你這般不敬長輩的不孝媳婦,我陳郡謝氏也容不得你了!今日便是你不出謝家,我也定要將你趕出去!隻要有我在,你便休想再登謝家之門!”
“求之不得。”李暇玉淡淡地道,“不過,不孝的罪名兒卻半點也不敢認。這幾日侍奉阿家,兒自認兢兢業業,連本該婢女做的差使亦是從不懈怠,更是並未生出絲毫怨言。然而三郎是生是死,此事卻絕不能妥協。便是將今日這番爭執傳出去,身敗名裂的也不可能是兒一人,陳郡謝氏的聲名想來恐怕更為狼藉。更何況,兒還能請聖人與皇後殿下為兒做主。”
扔下這般毫無顧忌的威脅之後,她便揚長而去。
王氏望著她毫不留戀的背影,依稀竟憶起十餘年前謝琰斷然離去的時候。她目眥欲裂,一時間竟辨不清那究竟是生死未卜的兒子,還是那個教人無比痛恨的兒媳。急怒攻心之下,她一口氣緩不過來,身體一軟便倒在了地上。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共度除夕
除夕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李暇玉卻憤而歸寧,帶著女兒染娘自謝家搬迴了懷遠坊李宅。覺得最意外且最歡喜的莫過於李遐齡了。他聽聞消息後,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去懷遠坊坊門外相迎。經思娘勸解之後,他才勉強按捺住內心的雀躍,守候在宅子門外,殷殷切切地一路將阿姊和外甥女迎迴了正院內堂。
因著離年前隻有幾日光景,實在不宜上門拜訪走動之故,王氏便將親戚之事暫且按下不提。小王氏見染娘與謝璵顏氏的獨女華娘頗為親近,便命前來拜見叔母的大郎謝滄、二郎謝泊、三郎謝澄帶著姊妹們出去頑耍。李遐玉拔了頭上的釵朵給華娘,分別給了小郎君們用香囊裝著的見麵禮,又讓雨娘隨過去服侍,便笑盈盈地看著堂兄妹幾人出門去了。旁的不說,大房三個郎君都教養得極好,華娘亦是文靜的脾性,孩子們定是能頑得很愉快。
李遐玉對身邊的小王氏笑道:“昨日我與染娘說起大郎兄弟三人,她知道自己新得了三位兄長後,心裏歡喜極了,一直問什麽時候才能見著。”又朝著顏氏笑了笑:“小姊姊也很教她掛念,方才臨出門前,她還特地選了禮物要送給華娘呢。”她這些話倒是半點都不假,染娘自幼與孫家兄妹二人一同長大,與他們情同嫡親的兄妹。她最喜愛的便是兄姊,最期盼的便是自己也能當小姊姊。
“染娘可真是惹人疼的好孩子。”小王氏便接過話讚道。顏氏抬眼望了望王氏,抿了抿唇:“元娘,我仿佛記得阿嫂曾提過,你們如今正住在臨近的懷遠坊中?這是早便準備好的宅第麽?怎麽不直接往家裏來呢?”
李遐玉將她的神色看在眼中,知道她是替王氏問的,便不動聲色地頷首:“先前曾接到大兄大嫂來信,提到阿家與二兄二嫂已經往長安來,一家即將團聚。那時我尚且可惜自己不能去長安拜見呢。臨來接了敕旨,本想煩勞大兄大嫂,轉而又憶起三郎曾提過兄嫂先前賃的宅子是兩進的,若是我再擠進去,恐怕一家子人都住得難受。故而,娘家祖母便教部曲仆從先行一步,買了個便宜的三進宅子住著,也有阿弟玉郎想在長安遊學的緣故。”
“原是有這樣的因由,眼下卻不必顧慮了罷?咱們一家人親親熱熱地住在一處也熱鬧。”顏氏便又道,握住她的手輕輕拍了拍,“況咱們都是謝家人,阿家也在,怎能獨自住在外頭呢?往後染娘有兄姊們陪著頑耍,也不至於孤零零的不是?”
李遐玉早便料到有這麽一著,她原以為不是王氏便是小王氏會叫她搬迴來,隻是沒想到卻是顏氏開了這個口。這位堂嫂真是半點都不拿自己當客人,仔細說來這宅子可是謝璞小王氏做主,哪有這般越俎代庖的道理?不過,或許原先便是如此相處,隻當是親兄弟親妯娌,故而她才一心想王氏所想、急王氏所急罷。
“阿顏說得很是。”王氏這才不緊不慢地開口接道,“也沒有晚輩舍下家人獨自住在外頭的道理。園子中還有間空出的小院落,你們母女二人也沒有什麽住不下的。眼看就是元日了,你這兩天就搬過來。”
李遐玉聽罷,便側過首笑著望向小王氏:“兒自然願意一家人住在一處。既是如此,便須得煩擾大嫂了。今日迴懷遠坊後,我便著人收拾起來。陸陸續續搬兩三日,定能趕在元日之前遷過來。”來長安的時候,光是行李就有二十來車,更別提三十來個婢女仆從了,還不算那些聽命於她的數十部曲。一個小院落如何能裝得下這麽些物事與人?說不得必須在懷遠坊留下大半來。
小王氏笑應道:“我早便恨不得你能搬迴來呢!待會兒便立即著人去收拾那個院子去!元娘你若是得空了,也隨著我先去瞧瞧。剛搬來的時候便裏裏外外都打理了一迴,如今時日尚短,想來不需費什麽功夫就能住下了。你若有什麽想法,咱們慢慢地添置起來。”
“阿嫂行事隻會想在我前頭,我怎可能會有什麽別的想法念頭?”李遐玉便道,“況我還想跟著阿嫂學一學如何打理庶務呢。在家中時雖學過,卻也有些日子不曾上手了,如今見了阿嫂這般利落的模樣,心裏真是羨慕得緊。”她必須給自己尋個光明正大的借口,白日裏盡量離王氏遠一些,免得越發兩看兩相厭。
“這倒是無妨。我平日理事時,你在旁邊看著便是。過些時日,我再將一些庶務交給你練一練手。而且,你也莫要謙虛,我可是聽義之提過,你在娘家時亦是說一不二,將繁雜的內院諸事都理得井井有條呢。”小王氏很理解她,也不忘替她說幾句好話。
王氏冷眼看著,竟覺得平日裏端莊雍容亦很是討人喜歡的娘家侄女兼長媳,倏然也似乎正偏幫著這個寒門之婦。兩人親親熱熱的模樣,實在教她很是看不過眼:“庶務之事且不忙著,六娘先好好給阿李講講咱們家的規矩。陳郡謝氏可不比那些個寒門庶族,絕不能違逆了禮儀規矩,晨昏定省侍奉長輩都是必須日日躬行的。”
聞言,李遐玉很是聽話地連連頷首,誠心誠意道:“阿家說得是。兒之前幾年並未在阿家身邊侍奉,心中實在是慚愧得很。若是阿家不嫌棄兒手拙,兒自是願意全心全意侍奉阿家,替三郎盡孝。不過——”
“不過什麽?”王氏目光冷颼颼地斜睨著她:方才覺得她的態度還算是頗為不錯,臨來卻又來了個轉折,就像是麵上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口出不遜,簡直是越發令人不喜了。
李遐玉遂十分配合地流露出了為難之色:“兒此次入京是奉敕旨而來,又得皇後殿下口諭,每日傍晚時便須得入宮陪伴義陽公主。直至次日早晨拜見聖人與皇後殿下之後,方能出宮。兒也想日日晨昏定省,但眼下恐怕是——”
原先“敕旨”二字被她輕描淡寫地說出來,王氏還以為她不過是扯了虎皮做大旗而已。但眼下又聽她輕飄飄地說“聖人”、“皇後殿下”、“義陽公主”,便是她再自恃頂級門閥世族,也不由得被這三個稱唿所震驚。帝後離陳郡謝氏這等早已經沒落的世族實在是太遙遠了——她這半生以來,連六七品的官員也從未見過,更何況主宰大唐率土萬民的天子與母儀天下的皇後呢?
王氏並非清高不知世事之人——若是如此,她也不會逼迫兒子侄兒都去考進士;她也絕非愚笨不聰敏之人——若是如此,她也不可能好端端地將兒子侄兒都教養長大了。故而,她很清楚,能得到帝後與公主的看重是多不容易的事。便是她十分惱怒這個寒門出身的兒媳,想用晨昏定省與孝順來壓一壓她的氣焰,將她徹底打磨成她想象當中百依百順的媳婦,至少眼下也已經是不可能了。
她不得不承認,她或許是有些看走眼了。這個她心中無比厭惡的兒媳,他日說不得會成為陳郡謝氏複興的機遇——隻要想到此,她心中便悶得慌,越發覺得這個寒門之婦永遠不可能得她的喜歡。而帝後放著京中的世家貴婦們不信重,無端端便寵愛一個手中握有無數性命的婦人,也著實是奇怪得很。
李遐玉垂著眼,假作正在等著阿家發話,且絲毫沒有瞧見她臉上變幻莫測的神情。小王氏則倍覺尷尬,心裏總有種錯覺,是她沒有轉圜得當,這才讓剛入門的弟媳與阿家起了齟齬。顏氏則是難掩驚異之色,一時覺得這弟婦並非尋常人等,決不可等閑視之,一時又有些憂心忡忡地望向王氏。
“聖人與皇後殿下之命,自是不能違逆。”王氏起身,冷冰冰地道:“既然晨昏定省你都無法做到,便侍奉我用午食,來顯一顯你的孝心罷。不然,旁人問起我來,我還真不知你這媳婦做過什麽孝順的事!”
“阿家說得是。”李遐玉隻管答應,似乎並不在意“侍奉用午食”其實是奴婢該做的事。她已經將晨昏定省都推了出去,若是一再拒絕,恐怕不孝的名聲就會不脛而走了。為了謝琰與染娘,自然隻能暫時忍一忍。再者,不就是舉箸夾菜,或者倒一倒酪漿果漿茶水麽?比起在地上跪半個時辰一個時辰總好些。
見她答應了,小王氏與顏氏都鬆了口氣,王氏卻依舊沒有任何和緩之態,冷冷地拂袖道:“說了這麽一會兒話,便覺得疲憊極了。我且去休憩片刻,你們三人在此處守著罷。”
於是妯娌三人立即起身,目送她入了內室寢房,四五個侍婢都隨進去伺候,且再也不曾出來。因王氏不教她們三個離開,又極度喜靜,故而她們也隻能沉默著麵麵相覷,絲毫不敢言語,唯恐擾她歇息。如此對坐相望,苦熬著打發了將近一個多時辰之後,時間早便已經過午了。
這時候,原本在園子中頑耍的孩子們也都迴來了,皆是苦著臉兒撫著饑餓的癟肚皮,卻也都不敢出聲央求要用些點心吃食墊一墊。李暇玉不知小王氏與顏氏是如何想的,心裏無比心疼染娘,便使了個眼色給晴娘。晴娘悄悄地外出一趟,不多時就將幾個孩子都喚了出去,取出臨時讓部曲從街上食肆裏買迴的小胡餅教他們吃了。
而後,規規矩矩坐著的一家子,直至王氏睡醒洗漱完,才用了遲來的午食。因著時候已經不早了,李暇玉便帶著染娘、李遐齡再度拜別王氏,又與小王氏約好過了明日祭灶便正好是個小吉日,適合開始搬遷。
乘著牛車迴懷遠坊的路上,李暇玉抱著染娘問道:“今日覺得如何?與兄姊們頑得歡喜麽?”小家夥用力地點點頭:“歡喜。”在小家夥看來,這突然多出來的三位兄長待她極好,不像孫家表兄還會捉弄人。華娘小姊姊也很溫和,接了她專程給她的禮物——自家阿爺工坊裏那些有趣的邊角料。不過頑了一陣而已,他們就像從小一起長大那般親近起來了。
“你歡喜就好。”李暇玉輕輕一歎,閉目靜思起來。李遐齡則忍不住在一旁道:“阿姊便不能不搬過去麽?我在外院還聽說,你們一直守著她醒過來,才讓用午食。離正午都過去一個多時辰了,她怎能安心讓你們和孩子們一起等著?”
“就憑她是長輩,是阿家,是祖母。”李暇玉正色迴道,而後又一笑,“別說傻話了。咱們不是早便知道麽?一旦來了長安,我必定要跟著他們一起過的。誰叫我嫁了三郎,早已經成了謝家人呢?大約在阿家看來,她能接納我入門住著,我便已經該千恩萬謝地感激她了罷。”
☆、第一百六十五章 首度衝突
祭灶日後,李暇玉便帶著染娘搬進了謝家。王氏先前所說的小院子,確實是極小的一個院落,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兩間,並沒有可供婢女居住的後罩房、倒座房。於是,她便隻得將染娘安置在正房西側間中,負責照顧她的兩個貼身婢女亦在裏頭起居;西廂房則由屏風隔為兩間,一間給雨娘晴娘兩個住,另一間擠了六個婢女;至於東廂房,則很勉強地塞下了那些她刻意精簡之後還足足裝了十餘車的行李。
其他頗得她信重的仆從部曲,因著實在擠不下的緣故,隻安排了十來個在外院居住,隨時聽候她的吩咐。這些漢子都是沉默寡言隻管悶頭幹活的,看起來絲毫不顯什麽。然而光憑著他們這些身經百戰之人的武藝與狠勁,便足以將謝家如今養著的數十部曲都打個落花流水了。他們也是李暇玉布下的後路,若是實在苦苦熬不下去了,便由他們開路就是。
因著常年行軍打戰之故,李暇玉身邊的婢女與部曲早便習慣了迅速收拾行李啟程。故而,搬遷之事其實並未耗費她多少時間與精力,隻需晴娘與雨娘看顧著便足矣,更何況還有一位事事妥帖的思娘呢?於是,她照常來往於延康坊與宮中,隻是向秦尚宮提了一句,已經搬到謝家與阿家兄長妯娌同住了而已。
杜皇後得知此事的時候,已是大年二十九的傍晚了。她望著坐在床邊與秦尚宮對弈的義陽小公主,有些虛弱地笑道:“原想著除夕時召你與染娘進宮來陪我宴飲,也免得你們孤零零的。想不到如今你卻是須得侍奉阿家,與幾房人共度新年,倒也不好教你們骨肉分離了。除夕夜須得守夜,令娘應當跟著聖人才是,你也無須顧慮掛念什麽,隻管在家中歡歡喜喜地過年便是了。元日的時候,再進來參加大朝會。”
“承蒙殿下抬愛。”李暇玉微笑著迴道,“能陪著殿下過除夕是妾的福分。殿下體諒妾須得侍奉阿家盡孝,亦是令妾感激不盡。說起來,妾也是前幾日方正式拜見阿家,承歡膝下的時日尚短,也想著該多用些心才是。”
杜皇後自是再聰敏不過,聽出她的言下之意,便搖搖首道:“阿家與兒媳之間的情誼,確實是天長日久相處而來。我聽聞謝折衝都尉是陳郡謝氏出身,想來你這媳婦也做得很不容易。如今世族寒門之間依然是深如鴻溝,彼此都頗多偏見。謝氏這般的頂級僑姓世家若能與你這位寒門出身的媳婦彼此相得,也不失為一樁佳話。”
李暇玉點點頭,又苦笑道:“妾可不像殿下,想得那般長遠。隻需家人和睦康健,便是心滿意足了。待三郎歸來的時候,看著一家子人和樂融融地住在一處,想來也歡喜得很。”家醜不可外揚,她當然不可能透出當年謝琰離家出走的真相,更不可能道出謝家兄弟與王氏的想法不合的矛盾衝突。謝琰家來後,若真發現全家都住在一起,恐怕亦與她同樣覺得難熬。
“改日你將家中的孩子們都帶過來讓我瞧瞧。聽著他們的歡笑聲,或許我渾身都會覺著輕快許多。且令娘也很少能與同齡的孩子見麵頑耍。”杜皇後再度提起帶孩子入宮之事,李暇玉卻不如先前那般排斥了。畢竟家中最為年長的謝滄已經八歲,二郎謝泊也有六歲,皆很是懂事,也能照看底下的弟妹們。且若是不與大皇子、二皇子頑在一處,義陽小公主是很容易相處的。
“承蒙殿下看重,待過了除夕元日,妾便將他們帶進來,也好在新年伊始的時候,便沾一沾殿下與貴主的福氣。”
翌日早晨,給帝後與義陽小公主拜過年之後,李暇玉便乘著牛車迴到延康坊謝宅。每日往返於謝宅與宮禁之間,除去有些思念遠方的謝琰之外,她其實並不覺得身體疲憊。然而,這兩種生活帶給她的感覺,卻與曾經預想的略有些偏差,心中也越發充滿了倦意與無奈。
本以為一定會很難熬的宮中生活,卻意外的很是平和。因著帝後琴瑟和鳴,聖人又格外疼愛義陽小公主的緣故,連她也得了幾分刮目相看。無論是武貴妃或是楊賢妃都待她甚是不錯,不但從未刻意為難,還借著小公主日漸痊愈為名賞了她好些貴重飾品。且杜皇後將宮中事務皆托付給武貴妃,又派出心腹輔佐襄助於她,似乎對她很是信賴。這些時日以來,宮裏也確實井井有條,從未發生過什麽事。便是楊賢妃心中再如何不平,也不敢在帝後麵前流露出分毫來。
晚上陪伴義陽小公主也並非全然是一件苦差事。隻要等小公主睡著後,她便能好生歇息,秦尚宮也派了宮女專門協助她。隨著小公主驚醒的次數越來越少,她的休息時間也越來越長。對於常年行軍,抱著橫刀安坐便能迅速恢複體力與精神的她而言,早已經足夠了。
而在謝宅裏的數個時辰,卻與她先前曾設想的那般毫無二致,非常漫長。王氏絲毫不考慮她與染娘每日隻能有短暫的時光相處,幾乎成日都將她拘在身邊。不但午食的時候須得悉心伺候,舉箸夾菜倒漿水,便是其他時刻亦必須隨時聽她的吩咐。就算是她午睡歇息,她與顏氏也應當沉默無言地守在外頭,麵麵相覷地苦熬著時辰。唯有小王氏因打理宅內事務之故,能有些空閑時候忙碌自己的事。
不僅如此,她還以幫著照料染娘為由,派了兩個婢女過來。若是母女二人想親親熱熱地抱著說話,這兩個婢女便會很不識眼色地在旁邊重複謝家——或者說是王氏的各種規矩,諸如母女說話也須得守禮守節,不可過於親近失了身份之類,簡直時刻都不教人安生。然而,長者賜不可辭,她暫時還沒有尋得機會將兩人趕出去,年節之時也不好鬧出什麽事來,隻得命自己那些通曉武藝的婢女們都忍過這一時了。
迴到謝宅之後,李暇玉便照常先迴到小院子中換衣裳。因著她通常是披著甲胄或者穿著窄袖胡服入宮,而王氏最見不得的便是這種打扮,故而她隻能將自己收拾一番才能去拜見這位阿家。不過,每當她裝扮妥當再去問安的時候,王氏卻又總是嫌棄她來得太晚,不夠恭敬。她也隻得當作不曾聽見,隨她如何指責就是。
甫入正房內,迎麵就見晴娘怒氣衝衝地拎著裙子奔了過來:“娘子!那兩個賤婢實在是太猖狂了!昨日娘子吩咐過,今日是除夕,染娘須得打扮得喜慶些才好。風娘雪娘一早便給染娘穿上了前兩日新做的那身大紅色的夾襖裙衫,但她們如今卻逼著染娘將這身衣衫換下來,非得穿得素淡些不可!哪有這麽幼小的娘子不讓穿紅著綠的道理?!”
李暇玉挑起眉,心中依稀掠過了什麽念頭,也顧不得換衣衫了,穿著一身盔甲便往正房西側間而去。她立在門口,就見染娘躲在雨娘和她的貼身婢女風娘雪娘身後,很是清晰地反駁道:“我不換衣衫。這是阿娘讓我穿的新衣衫,我也喜歡紅色。”她看上去倒是並未受到驚嚇,但許是方才爭執起來曾經被那兩個賤婢捉住的緣故,她身上的衣衫顯然已經被扯得有些歪歪斜斜了。
好端端的主子竟被逼得隻能避在其他婢女身後,渾身狼狽不堪,看在疼愛女兒的李暇玉眼中,自是可憐之極。她也從未想過,自己不在家中的時候,女兒竟會教這等膽大妄為的猖狂奴婢欺負了去!頓時,心中熊熊的怒火便燒了起來!
“二娘子聽話,如今時候特殊些,穿不得顏色鮮豔的衣衫。奴也是為了二娘子好,方才晨昏定省的時候,娘子便已經提醒過此事了。若不換下來,待會兒再去見娘子,豈不是白白惹得她老人家不悅惱怒麽?”王氏派來的婢女之一苦口婆心地勸道。
另一個則沒有這樣的好脾性,直接道:“父孝期間哪能穿紅著綠?哪家的小娘子不給阿爺守孝?娘子性情仁慈,又見二娘子年幼,才不忍提茹素臥席等事,隻讓二娘子穿素服,又哪裏做錯了?哪裏委屈了二娘子?”
“父孝”?!李暇玉雙眸微張,一時間更是怒火衝天。她這才迴憶起來,這幾日謝家上下似乎都穿著顏色淺淡的衣衫。而她以為這是謝家的喜好,便也跟著換了素色衣衫,且染娘也不缺各式各樣各色的冬衫。隻是好不容易過年了,她便想著小家夥應當穿得喜樂一些,方讓風娘雪娘給她備了一身大紅的夾纈襖子與火紅色的狐裘。卻沒想到,原來在王氏眼裏,這麽一大家子人都該為謝琰守孝呢!!
謝琰的生死一向是她最在意的事,她絕不可能容許任何人說他已經身亡,更不可能在他生死不明的時候便為他守什麽孝!!她更不可能容許有人在染娘跟前提起此事,平白讓她小小年紀便憂懼難安!
“父孝?!”於是,她走進西側間內,雙目通紅,步步逼近那兩個奴婢,冷笑著道,“我怎地不知染娘須得守什麽孝?!三郎眼下是行蹤不明!可不是已經去世了!你們這兩個賤婢,居然膽敢口出妄言,公然在我和染娘跟前詛咒於他!簡直就是大不敬!雨娘晴娘,將她們押出去打上二十軍棍,然後提腳賣出去!”
那兩個賤婢見她氣勢驚人、煞氣四溢,仿佛隨時都能抽出橫刀來教她們血濺三尺,驚惶之極地退後數步,哆哆嗦嗦地辯解道:“奴等也是奉了娘子之命!況三郎已經去世之事,謝家宅中誰不知誰不曉?這如何能算是詛咒三郎呢?!且奴等是娘子信重之人,李娘子對奴等喊打喊殺的,未免也太霸道了些!李娘子對娘子才是大不敬罷!”
李暇玉抱起染娘,用火紅的狐裘將她裹住,又命晴娘取來她那件同樣鮮豔的狐裘披上,冷冷一笑:“不過是兩個奴婢而已,竟也懂得狐假虎威了。我是朝廷禦封誥命,正四品的定敏郡君,亦是謝家三房明媒正娶的主母。怎麽?連你們這兩個賤婢也動不得麽?那我還偏生要動一動了!看誰能拿我如何!!”
她話音方落下,雨娘晴娘便將這兩個婢女的手倒剪起來,輕巧地提到了外頭的冰天雪地裏。另有婢女立即拿來專門用於軍中執刑的棍棒,劈裏啪啦打了起來。因著並不想避諱任何人,亦有殺雞儆猴之意,故而李暇玉也並未讓人將她們的嘴堵起來。一時間,刺耳的慘叫聲便遠遠傳了出去。
☆、第一百六十六章 怒而離家
便是門窗緊閉,外頭的哭號求饒聲依舊斷斷續續地傳了進來。李暇玉卻並不理會,隻是將女兒摟在懷中,輕輕地撫著她柔軟的頭發,也並不避諱讓她聽見外頭的聲響。染娘緊緊地摟住她的頸項,將小腦袋埋在她的肩上,悶悶地道:“阿娘,阿爺……阿爺真的死了麽?”她的年紀實在太幼小,方才一直爭論的守孝諸事都隻能聽得懵懵懂懂,但“去世”這個詞一再提起來,她便隱約似乎明白了什麽。
李暇玉心中大慟,雙目更是猩紅若滴血:“你阿爺當然還活著,正等著咱們去尋他呢。他可是頂天立地的男兒,怎可能輕易便失去了性命?況他隻抱過你一迴,還沒聽過你喚他一聲‘耶耶’,怎麽舍得離開咱們母女呢?”自從染娘漸漸懂事後,她便從不允許任何人在孩子跟前提謝琰的安危之類的話語,隻為了不讓女兒傷心恐懼。自從見到義陽小公主與杜皇後,她便越發堅定了這種念頭。小家夥年紀太幼小,她不願讓她心中生出任何不安來。
染娘輕輕地點點頭,哽咽道:“她們說阿爺死了,她們壞。阿娘,兒不喜歡……不喜歡這裏了。”她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這個新家中不隻有待她溫和的兄姊,關懷她的世父世母,同時亦有並不真心喜愛她的祖母。而這兩個壞婢女也正是祖母派過來的,在年幼的她心目中,幾乎可將她們歸為一類了。
“既然染娘不喜歡,那咱們便走罷,迴懷遠坊去。”李暇玉輕聲撫慰著女兒,命婢女們立即收拾箱籠行李。因著剛搬來兩三日,許多箱籠都尚未打開,雨娘晴娘等侍婢的動作十分利索,不多時便將那些零碎的衣裳首飾以及筆墨紙硯、染娘的玩具都裝了起來。
李暇玉便抱著女兒出了正房,經過正在受刑的兩個婢女身邊時,隻停了停,淡淡地瞥了一眼。她身邊的婢女都習武,氣力比尋常男子還大上許多,不過是十來棍,便已經讓那兩人連慘叫聲都發不出來。因著平日裏並不想沾染血腥,她便示意停下來:“給她們敷完藥,便提腳賣出去罷。”
眾婢皆躬身稱是,接著便各自收拾起來。而這時,聽聞仆婢稟告的小王氏已經匆匆趕到,行走間全然不見平日的淡然溫雅。見李暇玉披著火紅狐裘抱著染娘往外走,她忙上前道:“究竟發生了何事?聽聞元娘正在處置奴婢?還想提腳將她們賣出去?”她其實已經猜出來受罰的奴婢會是何人,隻是眼角餘光瞥見院內血流遍地的慘狀之後,仍是禁不住驚住了。她身後的不少仆婢更是嚇得瑟瑟發起抖來,還有人悄無聲息地轉身疾奔去報信。
李暇玉冷淡地迴道:“聽聞家中都是些世仆,故而阿嫂待他們一直十分寬容。不過,我卻是眼中揉不得半點沙子的性情。她們不但仗著勢欺侮我的染娘,甚至還詛咒三郎已經去世,按理說這樣的賤婢便是生生打死也不過分。隻是今日到底是除夕,不宜見血,便隻得提腳賣出去,暫且眼不見為淨了。”
小王氏怔了怔,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是好。將長輩賜下來的奴婢打得血肉模糊,且還想提腳賣出去——自從她執掌內宅以來,從未遇見過這等針鋒相對之事。其實她心中很清楚,弟婦確實占著道理,那兩個婢女仗著王氏在身後撐腰,舉止著實有些張狂。若是尋常奴婢,弟婦的反應也不至於令人覺得過於激烈,然而這兩個婢女到底是長輩所賜,好端端地占著道理也會變得毫無道理。而且,世家女的教養與兒媳並侄女的身份,亦讓她無法說出任何不利於王氏的言語。
“此外,我聽這兩個賤婢說,如今謝家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郎去世了。我倒想問問阿嫂,這種流言究竟是如何傳出去的?當真已是人盡皆知?連朝廷都並未認為三郎已陣亡,反而封他為正四品的折衝都尉,自家人倒是都迫不及待地認定他已經死了?!還想讓我與染娘給他守孝?!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他日三郎若是安然無恙地家來,得知家人都認定他已經死了,不知又該作何感想!”
“此事……”小王氏有些詞窮,“此事不過是誤會而已。我並未聽聞仆從議論,想來那兩個賤婢為了脫罪也是隨口一說。義之與我始終都相信三郎遲早會歸家,若是聽見這種流言蜚語,絕不會輕易放縱。”她當然很清楚,此事在謝家雖沒有任何人明著提起,但王氏已然默認了。當初她聽聞謝琰早便在靈州娶了寒門之女的時候,大為震怒,接連數日都將謝璞訓斥得根本無法抬頭。若非後來她認為謝琰已經去世,隻留下染娘這一絲血脈,也不可能鬆口讓李暇玉進門。
謝璞曾多次勸解她,謝琰不過是暫時沒有消息,並未去世。然而她一向固執,一旦認定,任何人都無法勸服。若不是朝廷尚無追贈追封,她興許還想大張旗鼓地給謝琰辦喪事,為他立一個衣冠塚。甚至她還曾尋了他們夫婦商量,想將三郎謝澄過繼給謝琰,不教他這一房徹底斷絕血脈傳承。因而,除去李暇玉母女之外,小王氏可能比任何人都期望謝琰能趕緊安然無事地歸家,她才能保住自家的小三郎。
“阿嫂不必千方百計地尋理由解釋了。”李暇玉冷冷地道,“我平生最恨的隻有兩件事:一則是謠傳三郎的生死;二則是欺辱我的染娘。府中的奴婢將這兩件都犯了,那我們母女倆又何必待在此處受人欺負?既然家中認為三郎已經去世,照看我們孤兒寡母大約也是瞧著我們可憐罷。其實也很不必如此,我們並非無處可去,往後便不必再勞煩阿嫂了。”
“元娘,咱們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團聚,怎可因區區兩個賤婢便就此骨肉分離?”小王氏立即急道,“況且今日是除夕,本該和樂融融地守歲過年才是。若你有什麽話想說,不能等到年節過完,再心平靜氣地坐下來一同商量麽?”
“都教人欺辱成了這般境地,我們母女二人連一刻也不想在此處多待,更別提守歲過年了。阿嫂若不想謝家連年都過不成,便放我們家去罷。”李暇玉接道,“我心中很清楚,阿兄阿嫂兩位素來對我們真心相待,亦是確實想好好照顧我們。故而便是離開謝宅,我日後亦絕不會與兄嫂疏遠,大郎二郎三郎與華娘也隨時都可去懷遠坊頑耍。隻是,此時此刻,心中的忿恨實在難以平息,我與染娘還是歸家更合適些。”
小王氏實在是勸服不過她,且她帶的仆婢也完全阻攔不住那些隻聽命於李暇玉的婢女仆從部曲。這些人平素瞧著溫和無害,如今卻是滿身煞氣,尋常人僅僅隻是遠觀便已是嚇得雙腿發軟了,又如何敢阻擋他們?
李暇玉去意已決,便抱著染娘穿過園子,徑直向外院而去。正當她們一行人要越過內院月洞門的時候,聞訊而來且勃然大怒的王氏已經扶著顏氏走近了。見母女兩個不但身著火紅的狐裘,且滿麵淡漠不馴之色,她怒斥道:“這便是你們李家女子的教養?除夕之日,將我給染娘的婢女打得遍體鱗傷不提,居然還敢斷然離家出走?!這些時日教你的規矩,你竟忘得一幹二淨了?怎麽偏偏沒學著好?!”
“兒不願待在一個欺辱我們母女,更詛咒三郎已死的宅子中。”李暇玉停下步子,迴首遙遙望著她,“阿家的心思,兒委實無法理解。尋常的阿娘,便是兒子的遺體已經擺在眼前,也絕不會輕易相信他已經去世。而三郎眼下不過是行蹤不明,阿家竟認定他已經死了。簡直就像是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死——”
“住口!”王氏幾乎是失控地高聲喊道,頃刻間淚如雨下,“他是我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煎熬著生下來的!是與我血脈相連的孩兒!我難道不期望他還安安生生活著?!我難道不希望每日都能見著他?!一別十年,我竟連他一麵都不曾見過!我心中難道不期盼他趕緊家來?!但他卻受你們李家的蠱惑,竟然選擇了從軍!!若不是你,若不是你們家,我怎麽可能失去三郎!三郎!我的兒!!”
“從軍是三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選擇。阿家無論是怨恨李家或是怨恨兒,都毫無道理。” 李暇玉的聲音寒如冰雪,“陳郡謝氏當年的盛名,亦是先輩自戰場上辛苦掙迴來的。若非一戰成名,最初籍籍無名的謝氏絕不可能與琅琊王氏比肩。若非家中男兒皆悍不畏死,上馬可殺敵,下馬便可吟詩作賦,謝家亦不可能為天下人所津津樂道。”
“三郎不過是繼承了謝家血脈中對沙場建功立業的渴望而已。他才是真正的謝家人,與先祖一樣豪情萬丈。然而,在阿家看來,這卻是歧途。”說到此,她倏然輕笑起來:“若是阿家當著祠堂中陳郡謝氏先祖們的靈位說出這般的話,想來那些先祖恐怕便在地下也會怒火衝天罷。先祖能做的事,後輩為何不能做?於陳郡謝氏而言,從軍方為振興家業的正道!”
聽她拿謝氏先祖之事指責於她,王氏更是又恨又怒,渾身都氣得發顫,大喝道:“如你這般不敬長輩的不孝媳婦,我陳郡謝氏也容不得你了!今日便是你不出謝家,我也定要將你趕出去!隻要有我在,你便休想再登謝家之門!”
“求之不得。”李暇玉淡淡地道,“不過,不孝的罪名兒卻半點也不敢認。這幾日侍奉阿家,兒自認兢兢業業,連本該婢女做的差使亦是從不懈怠,更是並未生出絲毫怨言。然而三郎是生是死,此事卻絕不能妥協。便是將今日這番爭執傳出去,身敗名裂的也不可能是兒一人,陳郡謝氏的聲名想來恐怕更為狼藉。更何況,兒還能請聖人與皇後殿下為兒做主。”
扔下這般毫無顧忌的威脅之後,她便揚長而去。
王氏望著她毫不留戀的背影,依稀竟憶起十餘年前謝琰斷然離去的時候。她目眥欲裂,一時間竟辨不清那究竟是生死未卜的兒子,還是那個教人無比痛恨的兒媳。急怒攻心之下,她一口氣緩不過來,身體一軟便倒在了地上。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共度除夕
除夕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李暇玉卻憤而歸寧,帶著女兒染娘自謝家搬迴了懷遠坊李宅。覺得最意外且最歡喜的莫過於李遐齡了。他聽聞消息後,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去懷遠坊坊門外相迎。經思娘勸解之後,他才勉強按捺住內心的雀躍,守候在宅子門外,殷殷切切地一路將阿姊和外甥女迎迴了正院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