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雄再領兵來至濟水,知道劉和麾下有猛將,並不上前叫戰,卻將人馬擺開陣勢,準備強攻大橋,來取敖倉。
劉和看到,對關羽等人言道:“敵軍兵多,西涼軍訓練有素,非往日賊軍可比,不可與之力敵,當需用計破之。”
眾將抱拳道:“願聽將令!”
劉和言道:“這幾日觀察地形,此處向西北進入敖山,可從山中繞道漕河對岸,雲長、翼德假裝迴城防守,卻從山中繞到敵軍背後,前後夾擊,則華雄可擒。”
二人領命,各帶一千軍迴城去了。
華雄見劉和分兵迴城,心中暗喜,見對岸守軍隻剩三千餘,立刻整頓士兵,傳令渡河。
西涼軍以騎兵為主,人馬分作兩隊站在橋頭,中間步卒整隊上橋,隻等衝過橋頭,騎兵便衝殺過來。
劉和命張合帶大戟士守住橋麵,由典韋在軍前領隊,張合在後指揮,朱靈、於禁各引弓弩手左右守在橋頭,顏良帶五百騎兵隨時接應。
華雄一聲令下,陣中鼓聲大作,步兵持盾上橋,來至橋中,弓箭手先放箭掩護,領頭的步卒呐喊中直衝過去。
張合令士兵都躲在盾牌之後,隻等敵軍接近,才傳令撤去盾牌,典韋當先出手,雙戟舞動,便見幾個人慘叫著從人群中飛起來,如麻袋一般被拋入河中。
大戟士也是訓練有素的步兵,見典韋如此勇猛,個個持戟出動,前方盾牌遮擋,後方長戟刺殺,將衝過來的西涼軍盡數擋住。
與此同時,守在橋頭的弓箭手也發動反擊,對準橋頭敵軍,箭如飛蝗,轉眼之間,數百賊軍便齊齊倒下,隻留下一地屍體。
華雄見狀大怒,立刻又派一千兵衝殺,但橋頭位置畢竟有限,兵力優勢並不能體現出來,如此三次衝突,依然不見成效。
橋麵上屍體遍布,血水如注流入河中,趙岑見對方軍中弓箭少了許多,上前說道:“華都尉,在下剛才陣前失手,請讓屬下帶兵再去,願戴罪立功。”
華雄沉聲道:“步卒難見成效,你可領五百騎兵直衝向前,本督隨後接應。”
趙岑領命,手中兵刃換了一把大刀,召集本部兵馬,選精騎五百,直衝向橋頭的步兵。
轟隆隆——
馬蹄踩踏在橋麵之上,發出陣陣悶響,轉眼便衝到近前。
“持盾!”
張合早已來到軍前,一聲怒吼,親自抓住一塊盾牌,與典韋左右居中,其他士兵也都並肩而立,將盾牌插入橋麵的縫隙之中。
“放箭!”與此同時,朱靈和於禁也都命弓箭手一起放箭。
砰砰砰——
戰馬奔騰而至,撞在半人高的盾牌上麵,並沒有像以往一樣將其踏破,反而如同撞在一堵牆上,嘶鳴聲中紛紛倒退。
原來這些盾牌並非木質,而是用鋼鐵打造而成,每一個重大四五十斤,堅固無比,後麵還有大戟士用長戟頂住,盾牌上還有半尺來長的尖刺,擋住了騎兵的衝擊。
“持戟!”
張合再次爆喝,在騎兵混亂之中,盾牌前端的空洞之中,長戟猛地捅出來,那些受傷的戰馬還在掙紮,就被大戟刺中要害,紛紛倒地。
此時狂衝的騎兵已經無法停住,前排倒下,後排的還在衝過來,在橋頭擠作一團,兩旁弓弩齊發,人喊馬嘶,瞬間便隻剩下幾十人。
趙岑見勢不妙,在亂軍中遮擋箭矢,急忙調轉馬頭就走,典韋在陣前見到,虎吼一聲快步而出,鐵戟橫掃,便將趙岑的坐騎砍翻。
趙岑跌落馬下,慌忙拄刀起身,典韋已經衝到近前,嚇得肝膽俱裂,叫喊道:“別殺我,我願……啊——”
典韋來勢太快,根本容不得他反應,左手鐵戟掃過來,趙岑的腦袋便飛上了天空。
華雄見狀大怒,就要催兵親自衝殺,忽然身後一陣大亂,急忙迴頭觀看,不知從何處來兩支騎兵,分左右衝入後陣之中。
“擂鼓!”劉和在馬上看得清楚,立刻傳令進攻。
典韋此時殺得興起,聽到鼓聲,揮舞鐵戟先衝向橋頭,張合先命大戟士站在大橋兩側,讓過顏良的騎兵,才領兵跟進,其後於禁和朱靈也領步兵殺出。
西涼軍收尾難顧,徹底大亂,後麵殺來的張飛先衝入陣中,直殺到中軍,華雄大怒,迴馬來戰張飛。
“哈哈哈,這迴可不能再失手了,看老張擒你。”
張飛催馬上前,先將華雄身後的護旗手刺死,西涼軍見帥旗倒下,愈發大亂。
華雄怒吼聲中,舞刀躍馬,直取張飛,二人就在河岸邊廝殺起來。
此時關羽早已在軍中衝殺,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得西涼軍抱頭鼠竄,爭相奔逃。
西涼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華雄被張飛擋住,其餘人馬陣型大亂,又有數名大將衝殺,根本無人能擋,被殺得大敗。
華雄與張飛大戰三十合,便覺支撐不住,沒想到這個黑臉的比方才那個還厲害,心驚分神之際,被張飛一矛掃落馬下。
還待掙紮,副將秦梁帶兵一擁而上,將華雄死死按住,七手八腳便綁了起來。
華雄被擒,西涼軍早已大亂,各自奔逃,顏良等人分兵追殺,叫喊降者不殺,一直追出五裏之外,抓迴來兩千多俘虜,戰馬軍器不計其數。
劉和與程昱在橋上觀戰,原本還想殺出去過過癮,卻被程昱勸住,身為三軍統帥,非到萬不得已,不可親冒矢石,一旦有意外,挫動三軍銳氣,將會前功盡棄。
張飛先帶兵迴來,大笑道:“將軍,這迴可抓了條大魚,任你審問。”
“翼德一人,可抵千軍萬馬!”劉和點頭稱讚,命其將華雄押入城中。
隨後關羽等人也都繳獲軍器迴轉,劉和命人清理戰場,帶兵迴城。
鄭渾在城頭看到剛才的廝殺,慨然道:“若非將軍在此,何人能當西涼鐵騎?”
程昱言道:“西涼軍此番大敗,損兵折將,胡軫必不敢再來,定會向洛陽報信,若是董卓再派大軍前來,恐難以抵擋。”
鄭渾言道:“檄文已經發出,不日就近應該就有義軍前來。”
劉和笑道:“隻管叫他發兵來,若是董卓親來最好不過,先將那兩千俘虜勸降補充兵力,我親自去見見華雄。”
劉和看到,對關羽等人言道:“敵軍兵多,西涼軍訓練有素,非往日賊軍可比,不可與之力敵,當需用計破之。”
眾將抱拳道:“願聽將令!”
劉和言道:“這幾日觀察地形,此處向西北進入敖山,可從山中繞道漕河對岸,雲長、翼德假裝迴城防守,卻從山中繞到敵軍背後,前後夾擊,則華雄可擒。”
二人領命,各帶一千軍迴城去了。
華雄見劉和分兵迴城,心中暗喜,見對岸守軍隻剩三千餘,立刻整頓士兵,傳令渡河。
西涼軍以騎兵為主,人馬分作兩隊站在橋頭,中間步卒整隊上橋,隻等衝過橋頭,騎兵便衝殺過來。
劉和命張合帶大戟士守住橋麵,由典韋在軍前領隊,張合在後指揮,朱靈、於禁各引弓弩手左右守在橋頭,顏良帶五百騎兵隨時接應。
華雄一聲令下,陣中鼓聲大作,步兵持盾上橋,來至橋中,弓箭手先放箭掩護,領頭的步卒呐喊中直衝過去。
張合令士兵都躲在盾牌之後,隻等敵軍接近,才傳令撤去盾牌,典韋當先出手,雙戟舞動,便見幾個人慘叫著從人群中飛起來,如麻袋一般被拋入河中。
大戟士也是訓練有素的步兵,見典韋如此勇猛,個個持戟出動,前方盾牌遮擋,後方長戟刺殺,將衝過來的西涼軍盡數擋住。
與此同時,守在橋頭的弓箭手也發動反擊,對準橋頭敵軍,箭如飛蝗,轉眼之間,數百賊軍便齊齊倒下,隻留下一地屍體。
華雄見狀大怒,立刻又派一千兵衝殺,但橋頭位置畢竟有限,兵力優勢並不能體現出來,如此三次衝突,依然不見成效。
橋麵上屍體遍布,血水如注流入河中,趙岑見對方軍中弓箭少了許多,上前說道:“華都尉,在下剛才陣前失手,請讓屬下帶兵再去,願戴罪立功。”
華雄沉聲道:“步卒難見成效,你可領五百騎兵直衝向前,本督隨後接應。”
趙岑領命,手中兵刃換了一把大刀,召集本部兵馬,選精騎五百,直衝向橋頭的步兵。
轟隆隆——
馬蹄踩踏在橋麵之上,發出陣陣悶響,轉眼便衝到近前。
“持盾!”
張合早已來到軍前,一聲怒吼,親自抓住一塊盾牌,與典韋左右居中,其他士兵也都並肩而立,將盾牌插入橋麵的縫隙之中。
“放箭!”與此同時,朱靈和於禁也都命弓箭手一起放箭。
砰砰砰——
戰馬奔騰而至,撞在半人高的盾牌上麵,並沒有像以往一樣將其踏破,反而如同撞在一堵牆上,嘶鳴聲中紛紛倒退。
原來這些盾牌並非木質,而是用鋼鐵打造而成,每一個重大四五十斤,堅固無比,後麵還有大戟士用長戟頂住,盾牌上還有半尺來長的尖刺,擋住了騎兵的衝擊。
“持戟!”
張合再次爆喝,在騎兵混亂之中,盾牌前端的空洞之中,長戟猛地捅出來,那些受傷的戰馬還在掙紮,就被大戟刺中要害,紛紛倒地。
此時狂衝的騎兵已經無法停住,前排倒下,後排的還在衝過來,在橋頭擠作一團,兩旁弓弩齊發,人喊馬嘶,瞬間便隻剩下幾十人。
趙岑見勢不妙,在亂軍中遮擋箭矢,急忙調轉馬頭就走,典韋在陣前見到,虎吼一聲快步而出,鐵戟橫掃,便將趙岑的坐騎砍翻。
趙岑跌落馬下,慌忙拄刀起身,典韋已經衝到近前,嚇得肝膽俱裂,叫喊道:“別殺我,我願……啊——”
典韋來勢太快,根本容不得他反應,左手鐵戟掃過來,趙岑的腦袋便飛上了天空。
華雄見狀大怒,就要催兵親自衝殺,忽然身後一陣大亂,急忙迴頭觀看,不知從何處來兩支騎兵,分左右衝入後陣之中。
“擂鼓!”劉和在馬上看得清楚,立刻傳令進攻。
典韋此時殺得興起,聽到鼓聲,揮舞鐵戟先衝向橋頭,張合先命大戟士站在大橋兩側,讓過顏良的騎兵,才領兵跟進,其後於禁和朱靈也領步兵殺出。
西涼軍收尾難顧,徹底大亂,後麵殺來的張飛先衝入陣中,直殺到中軍,華雄大怒,迴馬來戰張飛。
“哈哈哈,這迴可不能再失手了,看老張擒你。”
張飛催馬上前,先將華雄身後的護旗手刺死,西涼軍見帥旗倒下,愈發大亂。
華雄怒吼聲中,舞刀躍馬,直取張飛,二人就在河岸邊廝殺起來。
此時關羽早已在軍中衝殺,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得西涼軍抱頭鼠竄,爭相奔逃。
西涼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華雄被張飛擋住,其餘人馬陣型大亂,又有數名大將衝殺,根本無人能擋,被殺得大敗。
華雄與張飛大戰三十合,便覺支撐不住,沒想到這個黑臉的比方才那個還厲害,心驚分神之際,被張飛一矛掃落馬下。
還待掙紮,副將秦梁帶兵一擁而上,將華雄死死按住,七手八腳便綁了起來。
華雄被擒,西涼軍早已大亂,各自奔逃,顏良等人分兵追殺,叫喊降者不殺,一直追出五裏之外,抓迴來兩千多俘虜,戰馬軍器不計其數。
劉和與程昱在橋上觀戰,原本還想殺出去過過癮,卻被程昱勸住,身為三軍統帥,非到萬不得已,不可親冒矢石,一旦有意外,挫動三軍銳氣,將會前功盡棄。
張飛先帶兵迴來,大笑道:“將軍,這迴可抓了條大魚,任你審問。”
“翼德一人,可抵千軍萬馬!”劉和點頭稱讚,命其將華雄押入城中。
隨後關羽等人也都繳獲軍器迴轉,劉和命人清理戰場,帶兵迴城。
鄭渾在城頭看到剛才的廝殺,慨然道:“若非將軍在此,何人能當西涼鐵騎?”
程昱言道:“西涼軍此番大敗,損兵折將,胡軫必不敢再來,定會向洛陽報信,若是董卓再派大軍前來,恐難以抵擋。”
鄭渾言道:“檄文已經發出,不日就近應該就有義軍前來。”
劉和笑道:“隻管叫他發兵來,若是董卓親來最好不過,先將那兩千俘虜勸降補充兵力,我親自去見見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