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原本和盧植商議察舉之事,但盧植已經大醉,隻好暫時作罷。


    劉和陪著劉虞迴府,心中卻在想著合適的人選,這可是個挖人的好機會。


    漢武帝以後,察舉一途成為入仕的正途,郡國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薦人才,並有人數規定,東漢之後改以人口為標準。


    但察舉製在後期已經成為大漢的痼疾,作為求仕者必由之途,舉孝廉成為一種政治待遇和權力,逐漸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成為惡性循環。


    士族通過輿論高地掌握了國家實權,士族的家族和門生勢力,左右國家的時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這個緣故。


    遠的不說,就劉虞和盧植這樣自稱公正廉明的國士,舉薦人才還是先考慮自己人,再彼此推薦合適人選,這還算是真實考量了人才,其他那些濫竽充數者就可想而知了。


    漢末還鬧出“察孝廉父別居”的大笑話,可見這種製度已經嚴重不適應政治需要,國家秩序在察舉製的鬆弛下逐漸崩塌。


    劉和一直在想一個破局之法,科舉雖然更為合適,但這個時代書籍還未普及,經書典籍都被世家掌控,要開辦學堂也非一朝一夕之事,眼下起用寒門便是最快的方法之一了。


    這段時間劉和也在搜集三國時期的寒士,以郭嘉、戲誌才最為有名,另外田豐、程昱、鄧艾等也都是頂級實力,但除了田豐之外,其他人都遠離幽州,要去找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現在劉虞有舉薦的名額,趁此機會找人征辟倒是個好辦法,迴到府中,命人沏茶醒酒。


    休息一陣之後,劉和言道:“父親舉薦茂才,孩兒以為不應囿於幽州,何不從外地舉薦,征辟來幽州任職?眼下正是用人之際,外舉內拔才是上策。”


    “哦?”劉虞眼睛一亮,沉思片刻卻又歎道:“方今天下大亂,許多才俊避亂四地,為父久在邊境,所知者又甚少,隻恐所舉之人,名不副實呐!”


    看來劉虞也深知察舉的弊端,並不相信其他人推薦的人才,所以才來問盧植,至少盧植在這方麵還是比較公正的。


    劉和笑道:“孩兒倒有幾個人選,若能辟來幽州,定能為父親分憂。”


    “哦?”劉虞吃了一驚,疑惑道:“你從未離開過幽州,何以知曉人才?莫不是你那些部下賄賂於你,舉薦些親近之人吧?”


    “父親冤枉孩兒了!”劉和一臉委屈,看來自己貪財的名聲連劉虞都有所耳聞,忙說道:“這幾人確有大才,孩兒是為治理幽州著想,怎會論及私情?”


    劉虞不置可否,喝著茶說道:“你且說說看。”


    劉和略作思索,言道:“此人名叫程昱字仲德,乃東郡東阿人。黃巾起時,因縣丞造反,縣中吏民奔逃,程昱卻勸縣令率眾還城而守,其後有領百姓擊敗縣丞及黃巾賊,東阿由此得全,此人乃文武雙全者也!”


    劉虞蹙眉道:“如此人才,恐東郡早已征辟,豈能閑待在家?”


    劉和言道:“據我所知,程昱破黃巾之後,又迴家隱居,稱病不肯出仕,如今朝廷察舉都要收錢,唯獨幽州因苦寒而免去此禮,或可征辟此人前來。”


    “嗯,為父看你麾下許多人皆為俊傑,或許真有識人之能!”劉虞緩緩點頭,算是對劉和的肯定,言道:“如此一來,兩位茂才便齊了。”


    劉和忙問道:“不知另一人為誰?”


    劉虞笑道:“此人也是我劉氏宗親,齊悼惠王之後,前太尉劉寵之侄,東萊人劉繇劉正禮,乃薊縣縣令陶丘洪所薦。”


    “劉正禮?”劉和微微蹙眉,忽然心中一動。


    這家夥後來為揚州牧,與袁術、孫策交戰,最後兵敗而亡,也算是個人才,但更讓劉和心動的,還是他手下的太史慈。


    太史慈在徐州為陶謙解圍之後,並沒有接受劉備和陶謙的邀請,而是去江東投靠劉繇,這兩人都是東萊人,可見他們交情極深。


    劉虞還以為劉和不知道劉繇,笑道:“劉正禮為人剛直,前年在濟南為從事,那濟南相乃是中常侍之子,見其貪贓枉法,便搜集證據奏請免之,遂後棄官而去,今年除任侍禦史,因西園納錢之事而未就職。吾欲舉薦正禮,表其為上穀太守,治理鮮卑、烏桓部眾,安定邊境。”


    “這倒是個極好的人才……”


    劉和微微點頭,如此看來,曹操能當上濟南相,還有一份劉繇的功勞。


    原本還想再推薦戲誌才,但既然劉虞這麽說了,他也就不好再推薦其他人才。


    找戲誌才的目標自然還是郭嘉,此時郭嘉才十四五歲,還不到舉薦征辟的年紀,但如果能找來戲誌才,他就能推薦郭嘉,看來這個計劃又行不通了。


    不過程昱也是頂級謀士,如果這兩個人都能來,劉繇再吸引來太史慈,也是大賺特賺了。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他人才隻能等明年的舉薦名額,曹操現在還在認真地當濟南相,這些人才慢慢發掘不遲。


    盧植邀請鄭玄來幽州更是個意外之喜,如果真能成功,有這兩個大學士治經講學,還愁吸引不到人才?


    劉虞也有些不勝酒力,閑談一陣便去歇息了,劉和準備去看看紙廠,為了盡快印刷書籍辦學,造紙技術的提升迫在眉睫。


    酒廠穩定下來之後,便解決了一部分錢的問題,真正的重心還是搞發展,要打破世家壟斷培養人才,印書便是核心,隻要能做出能印書的紙來。


    隻等大量書籍問世,那些世家所藏的經書便不是唯一的典籍,再開辦學堂考試選拔人才,這才是將來爭霸的核心資源。


    “大哥,我的劍呢?”剛出房門,便見劉平從後院跑過來。


    “劍?”劉和一愣,目光看向了他身後的一位少年。


    那少年看上去十五六歲,身材瘦長,麵容白皙,兩道濃眉如彎刀一般,高鼻大眼,在消瘦的臉上顯得十分突出。


    “我把表哥叫來了,”劉平指著身後的少年,仰頭說道:“你說過,隻要表兄能來,你便送我一把劍,還教我劍法,可不能食言!”


    步騭?


    劉和沒想到步騭這麽快就來了,忙點頭道:“好好好,我馬上命人給你打造。”


    步騭也在打量著劉和,眼中閃過一絲訝然,抱拳道:“君侯何以知道在下微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漢室再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弓挽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弓挽月並收藏三國之漢室再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