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小芳,乳名芳兒,小時候大夥都管她叫芳芳,長大了,除了親近的人這樣稱唿以外,別的人很少這樣叫她。父親餘桃男,原是外地人,那年那次轟轟烈烈地570萬在移民那陣子,他攜妻攙子,拉兒扯女地從南邊的深山裏搬到這人生地不熟的餘家莊。接著就是寄居他鄉,吃盡了苦,受夠了罪,整天忙裏忙外,起早貧黑艱難地度日。
後來,餘家莊的一戶富農看他肯吃苦,又勤快;既誠懇,又老實,還厚道,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兒子。餘桃男也就改了原姓而姓餘,為了紀念這次象“逃難”似的遷移,他也就去了原名而改叫“桃男”了,“桃男”二字正好是“逃難”二字的諧音。
再後來,餘桃男每當想起往日生活的艱辛,就不由得一陣心酸,他常把自己的磨難以及所經曆的苦痛講給孩子們聽。用以教育,啟迪,開導孩子。
不管苦再苦,痛再痛,難再難,隻要是經過了的人,都會說:“這點痛苦磨難算得了什麽。罷不了小事一樁,過去了又何足掛齒。”餘桃男雖然也這麽想過,但是最是他難忘的就是女兒餘小芳出生的那陣子。
那都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
二十年前的餘家莊。村前是一條彎來彎去,還未修整,不太寬闊的黃土路。夏季睛天,滿路塵土,牛過車行後,塵土飛揚,彌天漫地,黃茫茫的一片,隨後又落下來,掉在過路人的頭上、身上、衣服上。過路的人用腳一踩,好厚的塵土撲哄撲哄地埋沒了整個腳麵;秋季雨天,滿路稀泥髒水,既滑又粘,腳一踩下,整個腳都沒見了。各種各樣的車在這樣的泥路根本行不了,就連架子車,自行車也動彈不得。村裏的人不多,地也少,大多數可耕地都荒著。相對應的村裏的房子也不太多,又低又矮,而且都是黃土坯子砌的,黃土泥抹的。和現在的樓房簡直無法相比。這兒一家,那兒一戶,毫無規則地構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莊——餘家莊。
村中間的三間土棚裏住著一家為人過了籍的客戶,戶主老漢餘桃男,老實疙瘩,本本分分,中國再也標準不過的農民。除了能幹一些應手的農活和家務以外,其他的技術性的話一樣也幹不來。鬥大的“一”字認不上幾個,可是錢卻全能認得。老夥胡琪花,不高不低,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除了能做一手好茶飯及針線活以外,還能時常幫丈夫幹一些別的地裏外閑活。整天大多數都是圍著“三邊”轉。(三邊即鍋邊、桉邊、炕邊)和別人家的婆娘一樣,平平凡凡,普普通通。
餘家老漢從深山裏來到這兒那會,人生地不熟、要啥沒啥,再加上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兵荒馬亂,時常打仗,日子一直不好過。但是再難人還是要吃飯,要生存,要活下去的,於是他想盡千方百計,曆盡千辛萬苦,看盡眉高眼低,受盡折磨冤氣,總算把日子勉強地熬到了這個地步。
想想當初剛來時,沒有住處,就在村前,路下,地邊半涯上找了一眼破窯安下了家:沒有門,用柴棍棒子,烏藤柳條編了個柵欄算做家門;沒有窗,做窯麵泥牆時留一個土坯大小的洞算是窗戶,跟監獄牆上留下的孔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監獄留下的孔能小些,能高些且內有小鐵窗帶鋼棒。犯人是鑽不出來的;而窯牆上留下的洞能大些,能低些裏麵什麽也沒有,隻是到了冬季用一塊爛布堵上罷了。
有了這眼破窯洞,也就算有了個“家”。可是“家”裏沒有床,就從深溝底水壩後的荒灘上找了一塊大石板,一家人用盡全身力氣抬迴來支在家裏窯麵牆上留孔的地方下麵。當作睡覺用的“床”;沒有被子,晚上一家人倦曲在大石板上,宋老漢摟著大女兒,胡大媽摟著小兒子,一家人緊緊地挨在一起,夜深天冷了,僅憑體溫相互取暖。有時要麽就是找一塊爛麻袋蓋在身上,再在麻袋上壓上爛席片子,將就著睡一夜,早上起來,滿身的柴禾,就象鑽了一夜小麥秸窩一樣。
有了住處,還要吃飯,可惜沒有鍋,就找一塊堅硬的大橢圓形石頭,用鐵錘、鋼鐮子一下一下地在石頭上掏一個窩,再尋三個小石頭支著,算是“三十(石)一頂鍋。”用來燒水煮飯;沒有碗,飯熟了,用葫蘆瓢盛著輪流吃,先是孩子們,再是娃他媽,最後才能輪到了餘桃男老漢。他口裏吃著摻合著石沫子和沙粒子的稀飯,心中想著下一頓該給這娘三個吃些什麽呢?;沒有吃的,餘桃男和胡琪花,走東家、串西家,求爺爺告奶奶,可憐巴拉地從這家要點米,那家要點麵,拿迴“家”,找些人家扔了的玉米包穀蕊在石磨上磨成麵。加些從荒坡裏挖來的野菜,摘來的樹葉,統統放在“鍋”裏,倒些水,架起火,熬成了稀稠糊糊,將就著充饑。大人們喝稀湯湯,娃子們吃稠糊糊。就這樣,湊湊合合地過日子。
餘家莊有一家富農,起初也有妻有兒有女,可後來,妻子終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早早地死了。留下一兒女,年紀又小,無人照看。不久也都相繼跟著他娘“走”了。那富農被接二連三的打擊折磨得痛不欲生。後來死裏逃生,勉強生存下來。他天生一片疾情,對已故的妻子無限忠誠,人雖已死,卻念念不忘,一心過日子,不久就把窮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富富裕裕,要啥有啥。但是他為紀念前妻,謝絕了許許多多上門提親的人,一直未另娶續房,到上了年紀,人老了,啥也拿不來了,啥也幹不了了。才想要個人侍候養活自己。後來他就收留並認了餘桃男這個幹兒子。而且還把他的一份家業和田地全給了這位山裏來的漢子,條件是要餘桃男把他養老送終,並改原名為餘,名字隨便。
就這樣,餘桃男老漢就姓了餘,並從地這溝畔上的爛窯裏搬到了村中間的那三間土棚裏。種上那富家的一份田地。占據了那富農的一席之地。從此,他就真正的在餘家莊安下了家,落下了戶,紮下了根。
本來就勤勞的餘桃男夫婦倆,自從有了那份家業以後,更是沒日沒夜,起早貪黑地幹。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整天都在忙碌:為了柴米油鹽,而東奔西跑,點頭哈腰;為了衣食住行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雖然苦一些,但是有了這份家業,心裏也用不著為這憂為那愁了,也不用睡那一夜都暖不熱的石板炕了,更不用喝那摻著沙子石子的稀湯稠糊了。因為他們勤勞,肯吃苦,所以他們也就穿不愁、吃不愁了。隻是手頭上還是緊緊巴巴的,沒有多少的錢花。
到了七三年,全國上下一片紅,早就紅透了,紅地過了火。打砸搶奪,已經不太猛了,浩浩蕩蕩、轟轟烈烈地文化大革命也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盛行一時的四人幫就象秋後的螞蚱跳達不了幾下了。可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還在這遠離城鎮的路邊小村裏翻滾。一天到晚,不是批鬥這個,就是鬥爭那個。大會小會天天開,沒完沒了,開得人心荒荒,雞狗難寧。
又過了一年,看樣子文化大革命是快要過去了。批鬥大會也開得少了。蹲牛棚的被稱為“牛鬼蛇神”的人們有不少也被放迴了家。曾經也蹲了一段時間牛棚的餘桃男餘家老漢也是在這時被釋放的,就因為他曾做了餘家富農的幹兒子,而受到牽連。那富農也是在這之前被活活氣死的,餘桃男被認定為“牛鬼蛇神”的反動分子一關就是幾個月,後來,屁事也沒有,無條件釋放迴家了。他迴家的那天正好是重陽節。
七四年,餘桃男已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連同老伴和自己已是五口人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了。就在餘老漢被關進牛棚的同時,他的老伴又已有了七八個月的身孕,是男是女,還說不清,他在牛棚裏牽掛惦記了好幾個月。好在那時大女兒和大兒子都已不小了,還可以幫他們的母親幹些雜活。日子還能將就著過。
過了中秋節,莊稼漢們都開始忙著秋播小麥,到了重陽節前夕,早已出土的小麥,綠瑩瑩的一片,蓋滿了整片整片的黃土地,沒被蓋住的是沒種小麥的白地,那是留做來年種玉米包穀或者棉花用的空地。極稠的小麥看不清麥行,稍稀的麥田,從地的一頭望去,一行一行的,整整齊齊,充滿著希望。
重陽節那天早上,天睛得特別好,空中一片雲也沒有湛藍湛藍的。好看地太太。可過了午後,一片烏雲從西北天邊向東南,向東,向南,向西南,向北,向西,向前推進。一頓飯的功夫,就彌漫了整個天空。烏黑的濃雲把天罩得嚴嚴實實,整個一個下午都是灰沉沉,黑壓壓的。到了黃昏時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覆天蓋地,下個不停。頓時往日塵土飛揚的黃土路積滿了水窩,變成了稀泥,軟得象烘柿,腳一踩下去,就陷得很深,一撥出來,就留下一個深深的腳窩,不一會兒就被稠泥稀水真滿了。走起來十分十分地難走,如果你未走過,未親身體會過,你是絕對絕對不會知道它的艱難的。
小村的夜晚本來就是寂靜的,再加上天正下大雨,忙了一天的農民,早就關了門,上了炕,不出門了。昏黃暗淡的油燈光穿過又黑又髒的窗紙,向暮黑的夜空射去,這兒一縷,那兒一束,還有點生機。
小山村的雨夜本來就是靜悄悄的,除了沙沙的下雨聲以外,什麽聲響也沒有,靜得入神,表得出奇。
實然,一聲清脆的新生兒的啼哭聲打破了雨夜的寧靜。那哭聲穿過窗格窗孔,透過雨簾雨霧,傳得好長好遠。
此時,難走的黃土路上艱難地走著一個莊稼漢子,身上的衣服早已濕透,腳上粘滿了稀泥稠水。暮地,他忽然加快了腳步,向著前麵重重雨簾奔去。
那路上走的就是中午才被放迴來的餘桃男老漢,那哭聲就是從他家的窗子傳出的。可他是無論如何聽不見孩子的哭聲的。他是去鄉衛生院請接生大夫的。臨走前,老伴正在炕上痛苦地呻吟著,他讓鄰居王大媽照看著,誰知醫院醫生未在沒請來,天又黑了,且又下著雨,路實在難走,可是他心裏著急,一想到家中的妻子就加快了腳步,並不是新生兒的哭聲唿喚著他的人,牽動著他的心。他沒聽到,也聽不到,因為他離家還很遠。
餘桃男的妻子老伴胡琪花靜靜地躺在土炕上,臉色蒼白,嘴唇烏青,眼睛微閉,臉上沒有一點血氣。唯隻有不高不低的鼻子一抽一吸,微弱地唿吸著。剛才那喊爹叫娘、滿炕翻滾,幾乎要瘋要死了的人。經過一場大難以後,就變得如此安祥,如此平靜,如此安穩。王大媽一看胡琪花成了這樣,一時亂了碼子,慌了手腳,雖然久經“沙場”,但是此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她知道這是產婦身虛貧血再加上難產,產後大腦因暫時缺血少氧而使人昏了過去。她顧不上照看大人,忙為嬰兒剪了臍帶,粗粗裹了一下,放在一邊。然後才細心地為胡琪花擦洗了身子,畢後,換上了幹淨的被褥,用一條新毛巾粘上熱水敷在胡琪花的額頭上,讓她靜靜地躺著。
王大媽安頓好大人,又接著為嬰兒從口裏挖出粘液和汙物,可是那小家夥還是不哭,鼻子也不動。可把王大媽給急壞了,她心頭一動,計上心來,順手一手提住嬰兒的兩條小腿倒提起來,另一隻手從嬰兒的屁股依次拍撫到肩頭,再從嬰兒的腹部一直拍摸擠捏到脖子下。嬰兒的口裏又流出一些髒物。終於開始“說”了一句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句話,哇哇地哭了起來。
王大媽這才開心舒暢輕鬆地笑了,她忙把嬰兒順著抱好,邊哄邊取掉事先裹在嬰兒身上的紅布。在預先準備好的溫水裏為嬰兒洗了個澡,洗完後才正爾八經地為嬰兒包上準備好的繈褓。而且還用秤專門稱了一下嬰兒的體重。那小家夥似乎不願讓王大媽擺布自己似的,從頭到尾一直哭個不停,直到一切都就緒了,一切都完畢了,把她抱在懷中左搖右晃時,也沒有要停下來不哭的意思。
嬰兒的啼哭聲驚醒了昏睡的胡琪花,她費勁地睜開雙眼,脖子吃力地向著嬰兒哭聲傳來的方向轉動。她隻覺得渾身上下一絲勁都沒了,全身骨胳都象散了架似的,而且都是酸軟的,還在隱隱作痛呢,那個難受勁別提有多難受了。那是天下所有的男人都不會知道,不會明白的痛苦與難受; 那是所有當了母親的人所經曆的磨難;那是我們小娃子們永遠弄不懂的偉大。雖然難受得很,但是比起方才那陣子強多了。剛才她還以為自己活不成了,真的要死了,也真想馬上一死了之,免受苦難,此時她卻盡力渴望自己堅強地活下去,活下去。
胡琪花用微弱的聲音朝王大媽喚道:“王媽、王媽,您把孩子抱過來讓我看看好不?”
王大媽邊笑邊哄著嬰兒,根本沒留神,也沒聽見胡琪花的聲音,更沒理睬她。胡琪花一連叫了幾遍,她才聽清楚。
王大媽抱著嬰兒走過來,上了炕,坐在胡琪花身邊,孩子還在不停地哭,胡琪花就問:“王媽,這孩子哭得這麽兇,肯定是個小子吧!?”
王大媽搖頭一笑說:“你看這小家夥長得眉目清秀,白白淨淨,象他爹不?”胡琪花一看說:“我看有點象,我猜準是個男孩。”
“象個球,錯了,我的娃她媽呀,是個千金小姐,丫頭片子,我看這家夥蠻象你的。”王大媽興高采烈地誇著說,仿佛這個女兒就是自己親生的一樣。
嬰兒還在哭,胡琪花聽著孩子的哭聲向王大媽請求道:“王媽,您看這孩子哭得這麽兇,來讓我抱著哄哄她好吧?”
王大媽把眼一蹬說:“不行,不行,你早些貧血身虛,再加上剛產後身子需要休息。這家夥腳蹬手撥,張地很,不行,不行,堅決不行。”
聽了王大媽一連串的“不行”胡琪花還不灰心,仍不灰心,接著又請求道:“好我的王媽呢,你行行好,我又不抱她,隻摟著她還不行嗎?”
“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王大媽仍然堅持著。
“隻一會會行不,那怕一時時也好對不?”胡琪花仍在哀求著。
聽著嬰兒的哭聲,王媽看見一顆淚珠從胡琪花的眼窩裏湧出來,隨著那消瘦的臉瞼滾落到枕頭上不見了。她的心就被這淚水泡軟了,她朝胡琪花身前挪了挪身子,用手翻開被角,把又哭又鬧的嬰兒放在胡琪花早已伸出放好的胳肘拐子彎上,蓋好了被子。誰知那又哭又鬧的小家夥一挨著母親的身子,馬上就平靜下來,既不哭又不鬧了,一會兒就閉上了小眼,象是張乏了要睡覺休息的樣子。胡琪花和王大媽都看著嬰兒安祥的麵龐,然後相互對視一下笑了。
“小小的娃娃就能認得她娘了。”王大媽笑咪了眼說。
胡琪花有氣無力地應著:“可不是嗎?!”
王大媽又說:“這個娃不比一般的娃。”
胡琪花微閉雙眼地問:“怎麽不能和別的孩子相比呢?”
王大媽反問道:“你自己的感覺呢?”
胡琪花想答不想答地說:“我隻覺得生這個孩子比其他那幾個都難受。”
“這就對了,”王大媽風趣地解釋說:“這個家夥稱了七斤半,比一般小孩多了整整一斤半。可見身體發育怎麽樣。所以生時你就感著難受極了。再加上,你看……”。
王大媽用手搖了搖似乎已經睡著了的胡琪花,等她轉過頭來,睜開眼睛,王大媽用手指著熟睡了的嬰兒對她說:“你看這娃長得白白淨淨,一臉的福氣,將來長大了一定是人中龍鳳,你可別把她輕意賣給不識相的人呀!”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
正當王大媽和胡琪花兩個人在土炕上評論談說孩子時,一股冰涼的夜風加雜著雨霧和泥土的氣息從突然撞開的家門衝進了房屋,跟著闖進一個渾身上下淋得象個落湯雞的人。屋裏油燈的燈焰隨著突如其來的冷風擺了一下,快要滅了。王大媽忙伸手擋住燈焰,油燈將滅時卻沒有滅,屋裏的光線暗了一下又這了起來。王大媽打了一個冷戰,忙為母子蓋好被子,轉過身一看:進來的人隨手關了家門,正用手捋頭發上的雨水叫呢!
胡琪花問王大媽:“是誰來了?”
王大媽先迴答胡琪花說:“還會有誰,那是你娃他爹,”再接著又問進來的人:“娃仇爹,大夫你請來了嗎?”
餘桃男老漢麵有難色地把事情的由來經過說了一遍。
王大媽罵道:“不來去他媽的,擺什麽臭架子,沒有了他們,我們的孩子難道就不生了嗎?真是的,請都請不來。”接著她下了炕,收拾了地下的髒物,為餘桃男老漢找來了換濕的衣服。
餘桃男走近炕邊,彎下腰,上半身趴在炕沿上,看著妻子,伸手握住她的手,眼淚巴渣地說:“娃他媽可苦了你啦!”一會兒,也不知是淚水,是汗水,還是雨水很快打濕了一個被角,打濕了胡琪花的手臂和袖頭,打濕了胡琪花幹涸的心田。
胡琪花一看麵前這位莊稼漢子的麵孔,一聽他這句體貼的話語,一拉住他那冰冷的手,心中就熱烘烘的,也感覺不到丈夫的手的冰冷了。
過去,也隻有此時此刻時,胡琪花才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心裏才是最坦實的。一個時辰以前,她還以為今生今世恐怕再也見不到相依為命的老伴了。好不好,也過了這麽多年,沒有愛情也有恩情。隻有他在她身邊的時候,她才覺得有個依靠,精神有個寄托,心裏才會安穩,才會坦實,才會幸福。想到這,胡琪花心裏一激動,笑出了眼淚,同時人又昏了過去。
王大媽見兩個人好長時間沒說話,過來一看,啥也沒說,掰開餘桃男的手讓他去換濕衣服,然後把胡琪花的手臂放進了被窩,轉過身,一屁股堆在炕沿上。
餘桃男老漢順從地換了濕衣服。王大媽就趁這個空在他麵前誇這個新生的孩子,原以為他會高興的,誰知蹲了幾個月牛棚的餘老漢再也樂不起來了,他一邊換衣服,一邊籌思:“自己剛剛出了牛棚,得了自由,如今卻又多了一個孩子,自己和娃她媽心中雖然多了一份歡樂,可身上也同時多了一項負擔,以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呀?!”
想著想著,不由得歎起聲來。
後來,餘家莊的一戶富農看他肯吃苦,又勤快;既誠懇,又老實,還厚道,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兒子。餘桃男也就改了原姓而姓餘,為了紀念這次象“逃難”似的遷移,他也就去了原名而改叫“桃男”了,“桃男”二字正好是“逃難”二字的諧音。
再後來,餘桃男每當想起往日生活的艱辛,就不由得一陣心酸,他常把自己的磨難以及所經曆的苦痛講給孩子們聽。用以教育,啟迪,開導孩子。
不管苦再苦,痛再痛,難再難,隻要是經過了的人,都會說:“這點痛苦磨難算得了什麽。罷不了小事一樁,過去了又何足掛齒。”餘桃男雖然也這麽想過,但是最是他難忘的就是女兒餘小芳出生的那陣子。
那都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
二十年前的餘家莊。村前是一條彎來彎去,還未修整,不太寬闊的黃土路。夏季睛天,滿路塵土,牛過車行後,塵土飛揚,彌天漫地,黃茫茫的一片,隨後又落下來,掉在過路人的頭上、身上、衣服上。過路的人用腳一踩,好厚的塵土撲哄撲哄地埋沒了整個腳麵;秋季雨天,滿路稀泥髒水,既滑又粘,腳一踩下,整個腳都沒見了。各種各樣的車在這樣的泥路根本行不了,就連架子車,自行車也動彈不得。村裏的人不多,地也少,大多數可耕地都荒著。相對應的村裏的房子也不太多,又低又矮,而且都是黃土坯子砌的,黃土泥抹的。和現在的樓房簡直無法相比。這兒一家,那兒一戶,毫無規則地構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莊——餘家莊。
村中間的三間土棚裏住著一家為人過了籍的客戶,戶主老漢餘桃男,老實疙瘩,本本分分,中國再也標準不過的農民。除了能幹一些應手的農活和家務以外,其他的技術性的話一樣也幹不來。鬥大的“一”字認不上幾個,可是錢卻全能認得。老夥胡琪花,不高不低,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除了能做一手好茶飯及針線活以外,還能時常幫丈夫幹一些別的地裏外閑活。整天大多數都是圍著“三邊”轉。(三邊即鍋邊、桉邊、炕邊)和別人家的婆娘一樣,平平凡凡,普普通通。
餘家老漢從深山裏來到這兒那會,人生地不熟、要啥沒啥,再加上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兵荒馬亂,時常打仗,日子一直不好過。但是再難人還是要吃飯,要生存,要活下去的,於是他想盡千方百計,曆盡千辛萬苦,看盡眉高眼低,受盡折磨冤氣,總算把日子勉強地熬到了這個地步。
想想當初剛來時,沒有住處,就在村前,路下,地邊半涯上找了一眼破窯安下了家:沒有門,用柴棍棒子,烏藤柳條編了個柵欄算做家門;沒有窗,做窯麵泥牆時留一個土坯大小的洞算是窗戶,跟監獄牆上留下的孔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監獄留下的孔能小些,能高些且內有小鐵窗帶鋼棒。犯人是鑽不出來的;而窯牆上留下的洞能大些,能低些裏麵什麽也沒有,隻是到了冬季用一塊爛布堵上罷了。
有了這眼破窯洞,也就算有了個“家”。可是“家”裏沒有床,就從深溝底水壩後的荒灘上找了一塊大石板,一家人用盡全身力氣抬迴來支在家裏窯麵牆上留孔的地方下麵。當作睡覺用的“床”;沒有被子,晚上一家人倦曲在大石板上,宋老漢摟著大女兒,胡大媽摟著小兒子,一家人緊緊地挨在一起,夜深天冷了,僅憑體溫相互取暖。有時要麽就是找一塊爛麻袋蓋在身上,再在麻袋上壓上爛席片子,將就著睡一夜,早上起來,滿身的柴禾,就象鑽了一夜小麥秸窩一樣。
有了住處,還要吃飯,可惜沒有鍋,就找一塊堅硬的大橢圓形石頭,用鐵錘、鋼鐮子一下一下地在石頭上掏一個窩,再尋三個小石頭支著,算是“三十(石)一頂鍋。”用來燒水煮飯;沒有碗,飯熟了,用葫蘆瓢盛著輪流吃,先是孩子們,再是娃他媽,最後才能輪到了餘桃男老漢。他口裏吃著摻合著石沫子和沙粒子的稀飯,心中想著下一頓該給這娘三個吃些什麽呢?;沒有吃的,餘桃男和胡琪花,走東家、串西家,求爺爺告奶奶,可憐巴拉地從這家要點米,那家要點麵,拿迴“家”,找些人家扔了的玉米包穀蕊在石磨上磨成麵。加些從荒坡裏挖來的野菜,摘來的樹葉,統統放在“鍋”裏,倒些水,架起火,熬成了稀稠糊糊,將就著充饑。大人們喝稀湯湯,娃子們吃稠糊糊。就這樣,湊湊合合地過日子。
餘家莊有一家富農,起初也有妻有兒有女,可後來,妻子終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早早地死了。留下一兒女,年紀又小,無人照看。不久也都相繼跟著他娘“走”了。那富農被接二連三的打擊折磨得痛不欲生。後來死裏逃生,勉強生存下來。他天生一片疾情,對已故的妻子無限忠誠,人雖已死,卻念念不忘,一心過日子,不久就把窮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富富裕裕,要啥有啥。但是他為紀念前妻,謝絕了許許多多上門提親的人,一直未另娶續房,到上了年紀,人老了,啥也拿不來了,啥也幹不了了。才想要個人侍候養活自己。後來他就收留並認了餘桃男這個幹兒子。而且還把他的一份家業和田地全給了這位山裏來的漢子,條件是要餘桃男把他養老送終,並改原名為餘,名字隨便。
就這樣,餘桃男老漢就姓了餘,並從地這溝畔上的爛窯裏搬到了村中間的那三間土棚裏。種上那富家的一份田地。占據了那富農的一席之地。從此,他就真正的在餘家莊安下了家,落下了戶,紮下了根。
本來就勤勞的餘桃男夫婦倆,自從有了那份家業以後,更是沒日沒夜,起早貪黑地幹。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整天都在忙碌:為了柴米油鹽,而東奔西跑,點頭哈腰;為了衣食住行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雖然苦一些,但是有了這份家業,心裏也用不著為這憂為那愁了,也不用睡那一夜都暖不熱的石板炕了,更不用喝那摻著沙子石子的稀湯稠糊了。因為他們勤勞,肯吃苦,所以他們也就穿不愁、吃不愁了。隻是手頭上還是緊緊巴巴的,沒有多少的錢花。
到了七三年,全國上下一片紅,早就紅透了,紅地過了火。打砸搶奪,已經不太猛了,浩浩蕩蕩、轟轟烈烈地文化大革命也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盛行一時的四人幫就象秋後的螞蚱跳達不了幾下了。可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還在這遠離城鎮的路邊小村裏翻滾。一天到晚,不是批鬥這個,就是鬥爭那個。大會小會天天開,沒完沒了,開得人心荒荒,雞狗難寧。
又過了一年,看樣子文化大革命是快要過去了。批鬥大會也開得少了。蹲牛棚的被稱為“牛鬼蛇神”的人們有不少也被放迴了家。曾經也蹲了一段時間牛棚的餘桃男餘家老漢也是在這時被釋放的,就因為他曾做了餘家富農的幹兒子,而受到牽連。那富農也是在這之前被活活氣死的,餘桃男被認定為“牛鬼蛇神”的反動分子一關就是幾個月,後來,屁事也沒有,無條件釋放迴家了。他迴家的那天正好是重陽節。
七四年,餘桃男已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連同老伴和自己已是五口人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了。就在餘老漢被關進牛棚的同時,他的老伴又已有了七八個月的身孕,是男是女,還說不清,他在牛棚裏牽掛惦記了好幾個月。好在那時大女兒和大兒子都已不小了,還可以幫他們的母親幹些雜活。日子還能將就著過。
過了中秋節,莊稼漢們都開始忙著秋播小麥,到了重陽節前夕,早已出土的小麥,綠瑩瑩的一片,蓋滿了整片整片的黃土地,沒被蓋住的是沒種小麥的白地,那是留做來年種玉米包穀或者棉花用的空地。極稠的小麥看不清麥行,稍稀的麥田,從地的一頭望去,一行一行的,整整齊齊,充滿著希望。
重陽節那天早上,天睛得特別好,空中一片雲也沒有湛藍湛藍的。好看地太太。可過了午後,一片烏雲從西北天邊向東南,向東,向南,向西南,向北,向西,向前推進。一頓飯的功夫,就彌漫了整個天空。烏黑的濃雲把天罩得嚴嚴實實,整個一個下午都是灰沉沉,黑壓壓的。到了黃昏時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覆天蓋地,下個不停。頓時往日塵土飛揚的黃土路積滿了水窩,變成了稀泥,軟得象烘柿,腳一踩下去,就陷得很深,一撥出來,就留下一個深深的腳窩,不一會兒就被稠泥稀水真滿了。走起來十分十分地難走,如果你未走過,未親身體會過,你是絕對絕對不會知道它的艱難的。
小村的夜晚本來就是寂靜的,再加上天正下大雨,忙了一天的農民,早就關了門,上了炕,不出門了。昏黃暗淡的油燈光穿過又黑又髒的窗紙,向暮黑的夜空射去,這兒一縷,那兒一束,還有點生機。
小山村的雨夜本來就是靜悄悄的,除了沙沙的下雨聲以外,什麽聲響也沒有,靜得入神,表得出奇。
實然,一聲清脆的新生兒的啼哭聲打破了雨夜的寧靜。那哭聲穿過窗格窗孔,透過雨簾雨霧,傳得好長好遠。
此時,難走的黃土路上艱難地走著一個莊稼漢子,身上的衣服早已濕透,腳上粘滿了稀泥稠水。暮地,他忽然加快了腳步,向著前麵重重雨簾奔去。
那路上走的就是中午才被放迴來的餘桃男老漢,那哭聲就是從他家的窗子傳出的。可他是無論如何聽不見孩子的哭聲的。他是去鄉衛生院請接生大夫的。臨走前,老伴正在炕上痛苦地呻吟著,他讓鄰居王大媽照看著,誰知醫院醫生未在沒請來,天又黑了,且又下著雨,路實在難走,可是他心裏著急,一想到家中的妻子就加快了腳步,並不是新生兒的哭聲唿喚著他的人,牽動著他的心。他沒聽到,也聽不到,因為他離家還很遠。
餘桃男的妻子老伴胡琪花靜靜地躺在土炕上,臉色蒼白,嘴唇烏青,眼睛微閉,臉上沒有一點血氣。唯隻有不高不低的鼻子一抽一吸,微弱地唿吸著。剛才那喊爹叫娘、滿炕翻滾,幾乎要瘋要死了的人。經過一場大難以後,就變得如此安祥,如此平靜,如此安穩。王大媽一看胡琪花成了這樣,一時亂了碼子,慌了手腳,雖然久經“沙場”,但是此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她知道這是產婦身虛貧血再加上難產,產後大腦因暫時缺血少氧而使人昏了過去。她顧不上照看大人,忙為嬰兒剪了臍帶,粗粗裹了一下,放在一邊。然後才細心地為胡琪花擦洗了身子,畢後,換上了幹淨的被褥,用一條新毛巾粘上熱水敷在胡琪花的額頭上,讓她靜靜地躺著。
王大媽安頓好大人,又接著為嬰兒從口裏挖出粘液和汙物,可是那小家夥還是不哭,鼻子也不動。可把王大媽給急壞了,她心頭一動,計上心來,順手一手提住嬰兒的兩條小腿倒提起來,另一隻手從嬰兒的屁股依次拍撫到肩頭,再從嬰兒的腹部一直拍摸擠捏到脖子下。嬰兒的口裏又流出一些髒物。終於開始“說”了一句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句話,哇哇地哭了起來。
王大媽這才開心舒暢輕鬆地笑了,她忙把嬰兒順著抱好,邊哄邊取掉事先裹在嬰兒身上的紅布。在預先準備好的溫水裏為嬰兒洗了個澡,洗完後才正爾八經地為嬰兒包上準備好的繈褓。而且還用秤專門稱了一下嬰兒的體重。那小家夥似乎不願讓王大媽擺布自己似的,從頭到尾一直哭個不停,直到一切都就緒了,一切都完畢了,把她抱在懷中左搖右晃時,也沒有要停下來不哭的意思。
嬰兒的啼哭聲驚醒了昏睡的胡琪花,她費勁地睜開雙眼,脖子吃力地向著嬰兒哭聲傳來的方向轉動。她隻覺得渾身上下一絲勁都沒了,全身骨胳都象散了架似的,而且都是酸軟的,還在隱隱作痛呢,那個難受勁別提有多難受了。那是天下所有的男人都不會知道,不會明白的痛苦與難受; 那是所有當了母親的人所經曆的磨難;那是我們小娃子們永遠弄不懂的偉大。雖然難受得很,但是比起方才那陣子強多了。剛才她還以為自己活不成了,真的要死了,也真想馬上一死了之,免受苦難,此時她卻盡力渴望自己堅強地活下去,活下去。
胡琪花用微弱的聲音朝王大媽喚道:“王媽、王媽,您把孩子抱過來讓我看看好不?”
王大媽邊笑邊哄著嬰兒,根本沒留神,也沒聽見胡琪花的聲音,更沒理睬她。胡琪花一連叫了幾遍,她才聽清楚。
王大媽抱著嬰兒走過來,上了炕,坐在胡琪花身邊,孩子還在不停地哭,胡琪花就問:“王媽,這孩子哭得這麽兇,肯定是個小子吧!?”
王大媽搖頭一笑說:“你看這小家夥長得眉目清秀,白白淨淨,象他爹不?”胡琪花一看說:“我看有點象,我猜準是個男孩。”
“象個球,錯了,我的娃她媽呀,是個千金小姐,丫頭片子,我看這家夥蠻象你的。”王大媽興高采烈地誇著說,仿佛這個女兒就是自己親生的一樣。
嬰兒還在哭,胡琪花聽著孩子的哭聲向王大媽請求道:“王媽,您看這孩子哭得這麽兇,來讓我抱著哄哄她好吧?”
王大媽把眼一蹬說:“不行,不行,你早些貧血身虛,再加上剛產後身子需要休息。這家夥腳蹬手撥,張地很,不行,不行,堅決不行。”
聽了王大媽一連串的“不行”胡琪花還不灰心,仍不灰心,接著又請求道:“好我的王媽呢,你行行好,我又不抱她,隻摟著她還不行嗎?”
“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王大媽仍然堅持著。
“隻一會會行不,那怕一時時也好對不?”胡琪花仍在哀求著。
聽著嬰兒的哭聲,王媽看見一顆淚珠從胡琪花的眼窩裏湧出來,隨著那消瘦的臉瞼滾落到枕頭上不見了。她的心就被這淚水泡軟了,她朝胡琪花身前挪了挪身子,用手翻開被角,把又哭又鬧的嬰兒放在胡琪花早已伸出放好的胳肘拐子彎上,蓋好了被子。誰知那又哭又鬧的小家夥一挨著母親的身子,馬上就平靜下來,既不哭又不鬧了,一會兒就閉上了小眼,象是張乏了要睡覺休息的樣子。胡琪花和王大媽都看著嬰兒安祥的麵龐,然後相互對視一下笑了。
“小小的娃娃就能認得她娘了。”王大媽笑咪了眼說。
胡琪花有氣無力地應著:“可不是嗎?!”
王大媽又說:“這個娃不比一般的娃。”
胡琪花微閉雙眼地問:“怎麽不能和別的孩子相比呢?”
王大媽反問道:“你自己的感覺呢?”
胡琪花想答不想答地說:“我隻覺得生這個孩子比其他那幾個都難受。”
“這就對了,”王大媽風趣地解釋說:“這個家夥稱了七斤半,比一般小孩多了整整一斤半。可見身體發育怎麽樣。所以生時你就感著難受極了。再加上,你看……”。
王大媽用手搖了搖似乎已經睡著了的胡琪花,等她轉過頭來,睜開眼睛,王大媽用手指著熟睡了的嬰兒對她說:“你看這娃長得白白淨淨,一臉的福氣,將來長大了一定是人中龍鳳,你可別把她輕意賣給不識相的人呀!”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
正當王大媽和胡琪花兩個人在土炕上評論談說孩子時,一股冰涼的夜風加雜著雨霧和泥土的氣息從突然撞開的家門衝進了房屋,跟著闖進一個渾身上下淋得象個落湯雞的人。屋裏油燈的燈焰隨著突如其來的冷風擺了一下,快要滅了。王大媽忙伸手擋住燈焰,油燈將滅時卻沒有滅,屋裏的光線暗了一下又這了起來。王大媽打了一個冷戰,忙為母子蓋好被子,轉過身一看:進來的人隨手關了家門,正用手捋頭發上的雨水叫呢!
胡琪花問王大媽:“是誰來了?”
王大媽先迴答胡琪花說:“還會有誰,那是你娃他爹,”再接著又問進來的人:“娃仇爹,大夫你請來了嗎?”
餘桃男老漢麵有難色地把事情的由來經過說了一遍。
王大媽罵道:“不來去他媽的,擺什麽臭架子,沒有了他們,我們的孩子難道就不生了嗎?真是的,請都請不來。”接著她下了炕,收拾了地下的髒物,為餘桃男老漢找來了換濕的衣服。
餘桃男走近炕邊,彎下腰,上半身趴在炕沿上,看著妻子,伸手握住她的手,眼淚巴渣地說:“娃他媽可苦了你啦!”一會兒,也不知是淚水,是汗水,還是雨水很快打濕了一個被角,打濕了胡琪花的手臂和袖頭,打濕了胡琪花幹涸的心田。
胡琪花一看麵前這位莊稼漢子的麵孔,一聽他這句體貼的話語,一拉住他那冰冷的手,心中就熱烘烘的,也感覺不到丈夫的手的冰冷了。
過去,也隻有此時此刻時,胡琪花才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心裏才是最坦實的。一個時辰以前,她還以為今生今世恐怕再也見不到相依為命的老伴了。好不好,也過了這麽多年,沒有愛情也有恩情。隻有他在她身邊的時候,她才覺得有個依靠,精神有個寄托,心裏才會安穩,才會坦實,才會幸福。想到這,胡琪花心裏一激動,笑出了眼淚,同時人又昏了過去。
王大媽見兩個人好長時間沒說話,過來一看,啥也沒說,掰開餘桃男的手讓他去換濕衣服,然後把胡琪花的手臂放進了被窩,轉過身,一屁股堆在炕沿上。
餘桃男老漢順從地換了濕衣服。王大媽就趁這個空在他麵前誇這個新生的孩子,原以為他會高興的,誰知蹲了幾個月牛棚的餘老漢再也樂不起來了,他一邊換衣服,一邊籌思:“自己剛剛出了牛棚,得了自由,如今卻又多了一個孩子,自己和娃她媽心中雖然多了一份歡樂,可身上也同時多了一項負擔,以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呀?!”
想著想著,不由得歎起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