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香生自然是不願在這裏久留的,村子再好,終究也隻是路過之地,而非長久居所,這裏離魏國也近,讓人頗無安全感。
老村長仿佛看出她的心事,便勸道:“我知娘子是想去邵州府城,不過現在幹旱,去哪兒都是這樣,前麵鎮子興許更糟,到時候就算有錢,同樣也買不到糧食和水,你們還不如在這裏多住幾天,等到旱季過了,哪裏就都去得了。如今你們幫了我們大忙,讓我們取到水,這些水裏也有你們的一份,這是誰也抹殺不掉的功勞!”
席二郎也湊過來:“是啊是啊,若是有人不肯答應的話,我就幫你們揍他!焦姐姐留下來罷,我有好多事情想請教您呢!”
顧香生奇道:“請教什麽,我有什麽能教你的?”
席二郎笑道:“史記啊,那天你說了史記之後,我便一直想知道那史記究竟是什麽,阿翁讀的書少,問了他,他就答不出來!”
“臭小子!”老村長抬手作勢要打。
席二郎一溜煙躲到林泰身後去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
顧香生想想老村長的話也不無道理,現在最重要的不是錢財,而是水和糧,村子人少,尚且還好說,到了外麵,人口一多,麻煩也更多,若單單是缺水少糧也就罷了,更可怕的是人餓死渴死之後,天氣又熱,瘟疫就會隨之席卷而來。
據說邵州是個窮州,上一任刺史貪汙斂財,因為鬧得太過,都惹起民憤了,最後甚至有小股起事,南平的朝廷不得不將人撤掉。現在新上任的刺史,能不能幹且不說,他一來就遇上了旱災,還要處理前任留下來的爛攤子,可謂是個倒黴鬼。
有鑒於此,暫時留下來,並不是一個壞主意。
最重要的是,他們為這個村子做了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又有了水喝,也就不會太敵視幾個過來分資源的外鄉人。
事情就這麽定下來。
到了傍晚時分,他們迴到村莊,那些挖井的人還沒能挖到出水的井,但已經聽說他們在山上找到水源,流量還不小,估計能用上一段時間,都興高采烈,洋溢著無法錯認的喜氣,比自己娶了媳婦還要高興。
席二郎告訴顧香生他們,村裏僅剩的那口井現在出水量有限,平均下來每戶人家每天頂多隻能打上一桶水,還要排上老長的隊,而且那口井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要枯竭,所以現在重新發現的水源,對於全村人來說,幾乎就是救命之水了。
旱季可能會維持到夏天結束,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蓄水,保存食物。
也許是從之前一起找水的村民口中聽說了林泰的功勞,村民們對他們一行人都熱情了許多,因為顧香生等人現在住在村長家,有的人家還送來了活的雞鴨表示感謝。
還沒等顧香生他們生出一丁點感動,席二郎就悄聲和他們說:“現在能喝的水少,都不夠牲畜喝了,有些人家不得不把牲畜宰了吃肉,他們送雞鴨過來,是想著能節省一點水,而且你們不急著吃的話,等下雨之後,他們就又可以把雞鴨要迴去了,到時候你們肯定也不好意思不給。”
鄉下人自有鄉下人的樸素和狡獪,顧香生等人聽得一頭黑線,往後再有人送雞鴨過來,就說什麽也不收了。
老村長家裏那兩間屋子從臨時性的棲身之所,變成暫居之所,林泰和碧霄他們簡單打掃收拾了一下,又將馬車裏原先備著的被褥搬下來布置,看上去還算不錯。
詩情和碧霄覺得委屈了顧香生,想要打地鋪睡,把床留給她一個人睡,這個提議自然被顧香生拒絕了。
出門在外,還是在別人家裏,一切從簡,講究一兩個月,過了旱季他們就要走人了,有什麽不能將就的?
顧香生從前還有些認床,過慣了十幾年的舒適日子,剛剛出門的時候,晚上睡都睡不好,但現在,白天爬了那麽久的山,身體疲憊得要命,晚上一熄燈,倒頭便入夢了,哪裏管得上舒服不舒服。
人的惰性都是被環境慣出來的,一旦發現隻能靠自己,身體自然而然就會調整過來,適應環境。
在並不能確定自己以後一定能重新迴到舒適環境的情況下,人就要學會吃苦。
不存著被嬌慣的心理,自然就堅強了
……
對於顧香生他們要暫時住下來的決定,老村長,席二郎,以及慢慢痊愈了的村長妻子宋氏,都表示了歡迎,唯獨席大郎,嘴裏總是嘀嘀咕咕,想來是不大願意多幾個人來分自家糧食。
考慮到這個問題,顧香生和老村長提出,想幫忙幹點活,再給點錢貼補,就算錢暫時用不上,等旱季過後,也可以去外麵買些東西。
席大郎卻毫不客氣道:“照你這麽說,水和糧食現在用錢也未必能買到,豈不是無價之寶,那你們要用什麽無價之寶來換?”
老村長怒道:“我從小就教你要知恩圖報,你便是這麽報答恩人的?若不是焦娘子他們,你阿婆現在還不定怎麽樣呢!我們能找到水源嗎!”
席大郎嘟囔:“早知道芫花能治病,咱們屋後隨手一抓就一把,何須用到他們?山上的水源也不是他們發現的,他們隻不過動動嘴皮子罷了!”
說到底,席大郎對顧香生他們總不大瞧得上,覺得他們一行五個人,女人就占了三個,還都嬌滴滴的,重的提不得,苦的幹不得,這就占去了三張嘴,而且那天找水的時候他沒一起,後來聽席二郎說是林泰找到法子出水的,總也不太相信。
席大郎今年十四,放在後世也正是個叛逆期,自以為是,刻意跟長輩對著幹,總覺得老村長和弟弟都被顧香生他們蠱惑了等等,總之打從顧香生幾個人一來,就對他們沒什麽好感,跟席二郎截然相反。
沒等老村長發怒,席二郎便挺身而出,為顧香生他們說話:“大兄,你這麽說就不對了,就算隻是動動嘴皮子,若非叫姐姐提醒,你怎麽知道芫花可以用來治阿婆的病呢?治好了就是治好了,怎麽能這樣?”
席大郎惱怒:“怎麽樣了,我怎麽樣了,你一個小屁孩,毛都沒長齊,跟著別人起什麽哄,走開!”
“你才毛都沒長齊!”老村長直接給他腦袋來了一下。“自你爹娘在時,也常說你莽撞不服管教,平時也就罷了,如今若是對焦娘子他們無禮,我卻不會與你客氣的!”
有了阿翁撐腰,席二郎理直氣壯道:“焦姐姐說要教我讀書習字,還要教我讀《史記》的,以後就是我師父了,阿翁說要尊師重道,像對爹娘那樣聽師父的話,你說焦姐姐不好,我自然不肯了!”
自己幾時說過要收他為徒了?顧香生哭笑不得。
老村長酸酸道:“那時候我要教你讀書識字,你學沒兩個就不想學,屁股蛋跟生了刺似的!”
席二郎有些不好意思:“那會兒還小,見了書就頭暈嘛!”
老村長吐槽:“哦,那現在就不暈了?敢情人家的書還帶著藥效呢?”
席二郎:“阿翁!”
祖孫兩人抬杠實在是好笑,顧香生他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隻有席大郎在旁邊撇撇嘴,對弟弟的決定不以為然,更不看好席二郎的決定。
他雖然從小在村子長大,可以前也是跟著父母去過幾迴鎮上的,也算見了點世麵,知道那些鎮上的先生,全是男的,稍微有點學問名氣的,說不定還曾當過官。
拜一個女人為師?聽都沒聽過,傳出去簡直要笑掉別人的大牙!
席二郎不知道兄長在想什麽,即便知道,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他今年十二歲,字還認得不大全,隻因老村長自己也文化有限,鄉下地方就算把字都認全了,一輩子也未必全用得上,所以從前都有一搭沒一搭地學著,直至顧香生他們來了,才終於認真起來。
席大郎認的字比弟弟還少,他更喜歡舞刀弄棒,雖然瞧不起顧香生她們幾個女子,對林泰柴曠的身手還是挺好奇的,卻又礙於麵子不好公然請教,隻是每天早晨在林柴起來打拳的時候,喜歡躲在一邊偷偷看,林泰他們如何會不知?隻是假作不知罷了。
有了水,村子一下子解決了最大的危機,即便這水也不知什麽時候會沒有,但起碼給了大家更多的時間去尋找下一個水源,也不用總擔心那口水井沒水喝了。
天氣太熱,旱情持續,那點水隻能維持生活,要種田灌溉糧食肯定是不行的,頂多隻能再喂喂家禽牲畜,有些人家嚐試在小塊菜田上種點菜,可也很難存活。
不過日子雖然艱難,總算還有點奔頭。就在兩天前,有幾戶人家從前邊的鎮子逃旱過來,準備去魏國,路過村子,從他們口中,村民們得知前邊鎮子的旱情更加嚴重,雖然人家鎮子大,出水的井也有幾口,可因為人數多,都用不過來,富裕一點的人家不得不舉家往外跑,準備先去魏國避一避旱情,等情況好些再迴去。
村民們這才越發覺得自己的日子是多麽滋潤,就算糧食都旱死了,起碼還沒到危及性命需要往外逃的地步。
顧香生等人雖然住下來,卻沒有打著白吃白喝的主意,詩情碧霄幫忙縫補衣裳,也跟著村中婦人上山去找找看還有沒有吃的,免得幹糧耗盡,雨還沒下,也好為以後作準備,林泰柴曠他們白天則跟著去打井,雖然至今大夥沒找到一口出水的井,但他們踏實肯幹,很快就跟村民混熟了,大家漸漸的也不再將他們當做外人。
要說村民們最好奇的,自然還是顧香生,她一看就不像是小地方出來的,按照村裏見過世麵的村民的說法,比前麵鎮子上大戶人家的那些娘子們長得還好看,聽說是家裏親人都死光了,去邵州投奔親戚的,大家都很同情。除此之外,別人也問不出更多的東西了,林泰碧霄他們口供一致,沒有任何惹人起疑之處,即便有,也不是村民們能辨別出來的。
顧香生雖然沒跟著幫忙,卻開始教席二郎讀書,反正教一個也是教,教兩個也是教,她索性讓老村長去問問村民們,有向認字讀書的,又或者想讓孩子認字啟蒙的,都可以帶過來,不過前提是要聽話,教什麽就讀什麽,不能搗亂,不能打擾別人,不然就要把孩子領迴去。
這年頭教書先生是個稀罕活兒,席家村全村就還老村長算得上有點文化,老村長以往也給村裏的小孩兒啟過蒙,教他們認過兩年字,可一來老村長上了年紀,沒那精力,二來有條件的人家都搬到鎮上去住了,留下來的無非都是尋常度日的百姓,隻求安穩溫飽,沒有更多妄想。
可誰都知道讀書好,誰都知道讀書能有大出息,以往是沒辦法沒條件,現在有了一個主動願意教的先生,即便是女先生,大家哪有不樂意的?
顧香生用《史記》治病的事情已經被席二郎不遺餘力地宣傳出去,全村人很快就知道了,他們不知道《史記》是什麽,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顧香生嘖嘖讚歎,再加上林泰找水的故事,那簡直成了這段時間裏村民最津津樂道的事情。
村子裏的小孩兒基本都不認字,大的跟席大郎差不多,都可以娶媳婦了,小的才五歲,估計是被家裏大人殷殷叮囑過了,來了之後也不搗亂,比顧香生想象中還要乖一些,她本以為會出現惡作劇嬉笑吵嚷的場麵,卻沒有,因為老村長和一些上了年紀的也過來了,跟小孩兒們坐在一起聽課,那些小的一頑皮,當場就有人鎮壓,根本就用不著顧香生出手鎮壓,出乎意料的順利。
村長手中有本老舊的《三字經》,用來認字足矣,顧香生讓人磨了塊石板立起來,就當是“黑板”了,用幾根蘆葦綁在一起充作“毛筆”,蘸了水在石板上寫字,可以重複利用,又不費錢,這就是簡陋的教學現場了。
學的人則每人一塊沙板,用手指在沙上比劃,末了將沙麵抹平,反複練習。
筆墨紙硯這樣的東西,時下也隻是士人以上門第的匹配,稍微窮苦一點的人家讓小孩兒學認字,拿個樹枝讓他們在地上比劃也就罷了,定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寫在紙上的。
因為天氣熱,大夥也沒法在戶外認字,村民們聽說此事,便搭了個棚子,上頭封頂,遮擋日光,前麵又有房屋擋著,顧香生就帶著一幫老人小孩兒在棚子裏學習。
就算以前沒有當過老師先生,顧香生也做得不錯,當然先要有足夠得耐心,一筆一劃讓他們跟著寫,然後一個個糾正,再給他們講字的意思,結合造句,順便將一些字詞在典籍裏的運用拎出來講一講,讓他們理解更加深刻一些,就可以了。
至於學多少,會多少,那就要看每個人的領悟力和學習能力了。
顧香生提出,誰家有女孩也可以帶過來讀書認字,但來的卻一個也沒有。
鄉下人家沒有什麽“男女七歲不同席”“要避嫌”之類的講究,但他們卻覺得女孩兒讀再多書也沒用,還不如在家幫忙多幹點活計實在。
他們尊敬顧香生,是因為顧香生會治病,會教書,她在村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男女偏見的範疇。
但這跟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關係。
對此顧香生也無能為力,他們現在雖然受到村民的尊敬和禮遇,但若想要強行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隻會招來反感和抵製。
……
閑話休提。
像席二郎這種既熱愛學習,領悟力不錯,原先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學生,自然是先生最喜歡的,顧香生也不例外,每日上課,一群半大少年和小孩兒裏,就數席二郎跟另外一個叫陳福的六歲小孩學得最好。
陳福的娘不是本村人,據說娘家在鎮上家境還不錯,隻因陳福的爹爹曾挑著山貨去鎮上叫賣,對方父親瞧著他性情正直踏實,便心中有意,幾番考量之後,更將女兒嫁了過來,是以陳福從小也是經由母親啟蒙,略通文字的。陳家原還打算讓他去鎮上外家跟著表兄弟們一起讀書,沒想到旱災一來,此事便耽擱了。
陳福小小個兒,清清秀秀,人聰明,說話也很伶俐,興許是因為母親教導的緣故,對顧香生頗為有禮,學習進度更快,三字經千字文已經習完了,如今正和席二郎一起開小灶,讀《詩經》和《論語》。
略通詩書之後,陳福對自己的名字很是不滿,覺得太俗了,沒有古代聖賢的名字讀起來寓意深遠,便和席二郎一道請顧香生給他們改名。
席二郎本名叫席水,正好跟席大郎一山一水,他也覺得自己的名字太直白,聽起來不雅。
顧香生啼笑皆非,對他道:“你和你兄長的名字暗合山水之意,若是改了你的,你兄長的豈非形單影隻?要改,也得兩人一起改才行。”
席二郎登時焉了,以席大郎的性子,決計是不肯改名字的。
顧香生安慰道:“依我看,上善若水,大俗即大雅,席水這名字也挺好的,不必改了。”
“先生,先生,那我呢!”陳福將小腦袋也湊過來。“福字太俗氣了,我那些表兄說,一聽就是個下人的名字,您能不能給我也改改?”
顧香生笑道:“你的倒可以改一改,隻是須得征求你爹娘同意方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小家夥還真興衝衝地跑過來,說他已經問過家裏,父母也同意讓先生賜個好名。
幸好顧香生也早有準備,便道:“音不必改,改一字即可,就叫弗,陳弗,如何?”
小孩眨巴眼睛:“哪個弗?”
顧香生在石板上寫了個“弗”字,然後告訴他:“弗者,上古也通福意,正好跟你原先的字同義,再者它還有幾重意思,一是違逆,二是不要,三是怫鬱,這些都是世人熟知的含義,所以很多人不明其意,以為這個字不好,但實際上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凡弛弓,則以兩弓相背而縛之,以正枉戾,所謂矯也。弗則同矯,矯正錯處,令人迴歸正道。我給你取這個名,也正是因為弗字含義甚多,有好有壞,正如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總有*低穀,逆流順水,由此讓你銘記於心,做個豁達通透之人。”
小孩兒似懂非懂,但他不懂,自有人懂,陳福的母親通曉詩書,聽到他轉述了顧香生的話,便歎道:“這位焦先生定非尋常女子,你須得好好敬重侍奉才是。”
陳家是女子當家,陳福的娘既然同意了,他爹自然沒什麽異議,陳福就此改名陳弗,成為顧香生的第二個入室弟子。
第一個,自然是那席二郎席水了。
此時席二郎十二歲,陳弗六歲,兩人相差一倍年齡,往日也玩不到一塊,但因為同在顧香生名下學習,自然而然親近起來,席二郎見陳弗聰明伶俐,學習進度很快,眼看就要趕上自己了,他大了人家六歲,若是連功課也不如,未免說不過去,心中自然卯足了勁,兩人你追我趕,學習熱情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
席二郎對《史記》念念不忘,隔三差五總會提起,顧香生原先擔心揠苗助長,後來經不住席二郎的再三請求,顧香生默寫了《史記》中的關於衛青的衛將軍驃騎列傳,給席二郎和陳弗二人講了一遍,又讓他們倆背誦下來。
原先席二郎總念著《史記》,是覺得裏頭肯定記載著許多厲害東西,如今一聽,更是如癡如醉,不僅將整篇背了下來,還翻來覆去糾結其中的細節。
顧香生原本以為,像他這樣的年紀,會喜歡衛青,一般是因為衛青出身寒微最後卻身居高位,還是個常勝將軍,馳騁沙場,堪稱人生贏家的經曆。
但沒想到,席二郎感興趣的卻是其它一些地方,譬如說:“先生,你說史書為尊者諱,尤其是像衛將軍這樣的人物,那麽在太史公寫史記的時候,為什麽會知道衛青是母親與人通奸生出來的呢?按理說衛將軍娶了平陽公主,他的外甥又是太子,這種不好的事情不是不應該被記錄下來的麽?”
顧香生和他說,《史記》成書的那一年,正好是發生巫蠱之禍的那一年,衛青的太子外甥被廢,整個衛家被連根拔起,衛青幸而是已經在那之前就死了,所以幸免於被追究,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衛家的家世並沒有被美化,再者司馬遷此人也比較有個性,越是不讓寫的東西,他就越是要寫,正是有了這一部《史記》,自那之後才開啟了紀傳體的史書模式。
此時席二郎已經從她口中,大致了解了記史的幾種方式,聞言便著迷道:“數百年的曆史,從一個國家的建立到滅亡,某個人的一輩子,全都凝聚在手裏了。”
顧香生:“對,這正是史書的可貴之處,也是史官的存在意義,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避免重蹈覆轍。”
老村長仿佛看出她的心事,便勸道:“我知娘子是想去邵州府城,不過現在幹旱,去哪兒都是這樣,前麵鎮子興許更糟,到時候就算有錢,同樣也買不到糧食和水,你們還不如在這裏多住幾天,等到旱季過了,哪裏就都去得了。如今你們幫了我們大忙,讓我們取到水,這些水裏也有你們的一份,這是誰也抹殺不掉的功勞!”
席二郎也湊過來:“是啊是啊,若是有人不肯答應的話,我就幫你們揍他!焦姐姐留下來罷,我有好多事情想請教您呢!”
顧香生奇道:“請教什麽,我有什麽能教你的?”
席二郎笑道:“史記啊,那天你說了史記之後,我便一直想知道那史記究竟是什麽,阿翁讀的書少,問了他,他就答不出來!”
“臭小子!”老村長抬手作勢要打。
席二郎一溜煙躲到林泰身後去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
顧香生想想老村長的話也不無道理,現在最重要的不是錢財,而是水和糧,村子人少,尚且還好說,到了外麵,人口一多,麻煩也更多,若單單是缺水少糧也就罷了,更可怕的是人餓死渴死之後,天氣又熱,瘟疫就會隨之席卷而來。
據說邵州是個窮州,上一任刺史貪汙斂財,因為鬧得太過,都惹起民憤了,最後甚至有小股起事,南平的朝廷不得不將人撤掉。現在新上任的刺史,能不能幹且不說,他一來就遇上了旱災,還要處理前任留下來的爛攤子,可謂是個倒黴鬼。
有鑒於此,暫時留下來,並不是一個壞主意。
最重要的是,他們為這個村子做了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又有了水喝,也就不會太敵視幾個過來分資源的外鄉人。
事情就這麽定下來。
到了傍晚時分,他們迴到村莊,那些挖井的人還沒能挖到出水的井,但已經聽說他們在山上找到水源,流量還不小,估計能用上一段時間,都興高采烈,洋溢著無法錯認的喜氣,比自己娶了媳婦還要高興。
席二郎告訴顧香生他們,村裏僅剩的那口井現在出水量有限,平均下來每戶人家每天頂多隻能打上一桶水,還要排上老長的隊,而且那口井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要枯竭,所以現在重新發現的水源,對於全村人來說,幾乎就是救命之水了。
旱季可能會維持到夏天結束,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蓄水,保存食物。
也許是從之前一起找水的村民口中聽說了林泰的功勞,村民們對他們一行人都熱情了許多,因為顧香生等人現在住在村長家,有的人家還送來了活的雞鴨表示感謝。
還沒等顧香生他們生出一丁點感動,席二郎就悄聲和他們說:“現在能喝的水少,都不夠牲畜喝了,有些人家不得不把牲畜宰了吃肉,他們送雞鴨過來,是想著能節省一點水,而且你們不急著吃的話,等下雨之後,他們就又可以把雞鴨要迴去了,到時候你們肯定也不好意思不給。”
鄉下人自有鄉下人的樸素和狡獪,顧香生等人聽得一頭黑線,往後再有人送雞鴨過來,就說什麽也不收了。
老村長家裏那兩間屋子從臨時性的棲身之所,變成暫居之所,林泰和碧霄他們簡單打掃收拾了一下,又將馬車裏原先備著的被褥搬下來布置,看上去還算不錯。
詩情和碧霄覺得委屈了顧香生,想要打地鋪睡,把床留給她一個人睡,這個提議自然被顧香生拒絕了。
出門在外,還是在別人家裏,一切從簡,講究一兩個月,過了旱季他們就要走人了,有什麽不能將就的?
顧香生從前還有些認床,過慣了十幾年的舒適日子,剛剛出門的時候,晚上睡都睡不好,但現在,白天爬了那麽久的山,身體疲憊得要命,晚上一熄燈,倒頭便入夢了,哪裏管得上舒服不舒服。
人的惰性都是被環境慣出來的,一旦發現隻能靠自己,身體自然而然就會調整過來,適應環境。
在並不能確定自己以後一定能重新迴到舒適環境的情況下,人就要學會吃苦。
不存著被嬌慣的心理,自然就堅強了
……
對於顧香生他們要暫時住下來的決定,老村長,席二郎,以及慢慢痊愈了的村長妻子宋氏,都表示了歡迎,唯獨席大郎,嘴裏總是嘀嘀咕咕,想來是不大願意多幾個人來分自家糧食。
考慮到這個問題,顧香生和老村長提出,想幫忙幹點活,再給點錢貼補,就算錢暫時用不上,等旱季過後,也可以去外麵買些東西。
席大郎卻毫不客氣道:“照你這麽說,水和糧食現在用錢也未必能買到,豈不是無價之寶,那你們要用什麽無價之寶來換?”
老村長怒道:“我從小就教你要知恩圖報,你便是這麽報答恩人的?若不是焦娘子他們,你阿婆現在還不定怎麽樣呢!我們能找到水源嗎!”
席大郎嘟囔:“早知道芫花能治病,咱們屋後隨手一抓就一把,何須用到他們?山上的水源也不是他們發現的,他們隻不過動動嘴皮子罷了!”
說到底,席大郎對顧香生他們總不大瞧得上,覺得他們一行五個人,女人就占了三個,還都嬌滴滴的,重的提不得,苦的幹不得,這就占去了三張嘴,而且那天找水的時候他沒一起,後來聽席二郎說是林泰找到法子出水的,總也不太相信。
席大郎今年十四,放在後世也正是個叛逆期,自以為是,刻意跟長輩對著幹,總覺得老村長和弟弟都被顧香生他們蠱惑了等等,總之打從顧香生幾個人一來,就對他們沒什麽好感,跟席二郎截然相反。
沒等老村長發怒,席二郎便挺身而出,為顧香生他們說話:“大兄,你這麽說就不對了,就算隻是動動嘴皮子,若非叫姐姐提醒,你怎麽知道芫花可以用來治阿婆的病呢?治好了就是治好了,怎麽能這樣?”
席大郎惱怒:“怎麽樣了,我怎麽樣了,你一個小屁孩,毛都沒長齊,跟著別人起什麽哄,走開!”
“你才毛都沒長齊!”老村長直接給他腦袋來了一下。“自你爹娘在時,也常說你莽撞不服管教,平時也就罷了,如今若是對焦娘子他們無禮,我卻不會與你客氣的!”
有了阿翁撐腰,席二郎理直氣壯道:“焦姐姐說要教我讀書習字,還要教我讀《史記》的,以後就是我師父了,阿翁說要尊師重道,像對爹娘那樣聽師父的話,你說焦姐姐不好,我自然不肯了!”
自己幾時說過要收他為徒了?顧香生哭笑不得。
老村長酸酸道:“那時候我要教你讀書識字,你學沒兩個就不想學,屁股蛋跟生了刺似的!”
席二郎有些不好意思:“那會兒還小,見了書就頭暈嘛!”
老村長吐槽:“哦,那現在就不暈了?敢情人家的書還帶著藥效呢?”
席二郎:“阿翁!”
祖孫兩人抬杠實在是好笑,顧香生他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隻有席大郎在旁邊撇撇嘴,對弟弟的決定不以為然,更不看好席二郎的決定。
他雖然從小在村子長大,可以前也是跟著父母去過幾迴鎮上的,也算見了點世麵,知道那些鎮上的先生,全是男的,稍微有點學問名氣的,說不定還曾當過官。
拜一個女人為師?聽都沒聽過,傳出去簡直要笑掉別人的大牙!
席二郎不知道兄長在想什麽,即便知道,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他今年十二歲,字還認得不大全,隻因老村長自己也文化有限,鄉下地方就算把字都認全了,一輩子也未必全用得上,所以從前都有一搭沒一搭地學著,直至顧香生他們來了,才終於認真起來。
席大郎認的字比弟弟還少,他更喜歡舞刀弄棒,雖然瞧不起顧香生她們幾個女子,對林泰柴曠的身手還是挺好奇的,卻又礙於麵子不好公然請教,隻是每天早晨在林柴起來打拳的時候,喜歡躲在一邊偷偷看,林泰他們如何會不知?隻是假作不知罷了。
有了水,村子一下子解決了最大的危機,即便這水也不知什麽時候會沒有,但起碼給了大家更多的時間去尋找下一個水源,也不用總擔心那口水井沒水喝了。
天氣太熱,旱情持續,那點水隻能維持生活,要種田灌溉糧食肯定是不行的,頂多隻能再喂喂家禽牲畜,有些人家嚐試在小塊菜田上種點菜,可也很難存活。
不過日子雖然艱難,總算還有點奔頭。就在兩天前,有幾戶人家從前邊的鎮子逃旱過來,準備去魏國,路過村子,從他們口中,村民們得知前邊鎮子的旱情更加嚴重,雖然人家鎮子大,出水的井也有幾口,可因為人數多,都用不過來,富裕一點的人家不得不舉家往外跑,準備先去魏國避一避旱情,等情況好些再迴去。
村民們這才越發覺得自己的日子是多麽滋潤,就算糧食都旱死了,起碼還沒到危及性命需要往外逃的地步。
顧香生等人雖然住下來,卻沒有打著白吃白喝的主意,詩情碧霄幫忙縫補衣裳,也跟著村中婦人上山去找找看還有沒有吃的,免得幹糧耗盡,雨還沒下,也好為以後作準備,林泰柴曠他們白天則跟著去打井,雖然至今大夥沒找到一口出水的井,但他們踏實肯幹,很快就跟村民混熟了,大家漸漸的也不再將他們當做外人。
要說村民們最好奇的,自然還是顧香生,她一看就不像是小地方出來的,按照村裏見過世麵的村民的說法,比前麵鎮子上大戶人家的那些娘子們長得還好看,聽說是家裏親人都死光了,去邵州投奔親戚的,大家都很同情。除此之外,別人也問不出更多的東西了,林泰碧霄他們口供一致,沒有任何惹人起疑之處,即便有,也不是村民們能辨別出來的。
顧香生雖然沒跟著幫忙,卻開始教席二郎讀書,反正教一個也是教,教兩個也是教,她索性讓老村長去問問村民們,有向認字讀書的,又或者想讓孩子認字啟蒙的,都可以帶過來,不過前提是要聽話,教什麽就讀什麽,不能搗亂,不能打擾別人,不然就要把孩子領迴去。
這年頭教書先生是個稀罕活兒,席家村全村就還老村長算得上有點文化,老村長以往也給村裏的小孩兒啟過蒙,教他們認過兩年字,可一來老村長上了年紀,沒那精力,二來有條件的人家都搬到鎮上去住了,留下來的無非都是尋常度日的百姓,隻求安穩溫飽,沒有更多妄想。
可誰都知道讀書好,誰都知道讀書能有大出息,以往是沒辦法沒條件,現在有了一個主動願意教的先生,即便是女先生,大家哪有不樂意的?
顧香生用《史記》治病的事情已經被席二郎不遺餘力地宣傳出去,全村人很快就知道了,他們不知道《史記》是什麽,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顧香生嘖嘖讚歎,再加上林泰找水的故事,那簡直成了這段時間裏村民最津津樂道的事情。
村子裏的小孩兒基本都不認字,大的跟席大郎差不多,都可以娶媳婦了,小的才五歲,估計是被家裏大人殷殷叮囑過了,來了之後也不搗亂,比顧香生想象中還要乖一些,她本以為會出現惡作劇嬉笑吵嚷的場麵,卻沒有,因為老村長和一些上了年紀的也過來了,跟小孩兒們坐在一起聽課,那些小的一頑皮,當場就有人鎮壓,根本就用不著顧香生出手鎮壓,出乎意料的順利。
村長手中有本老舊的《三字經》,用來認字足矣,顧香生讓人磨了塊石板立起來,就當是“黑板”了,用幾根蘆葦綁在一起充作“毛筆”,蘸了水在石板上寫字,可以重複利用,又不費錢,這就是簡陋的教學現場了。
學的人則每人一塊沙板,用手指在沙上比劃,末了將沙麵抹平,反複練習。
筆墨紙硯這樣的東西,時下也隻是士人以上門第的匹配,稍微窮苦一點的人家讓小孩兒學認字,拿個樹枝讓他們在地上比劃也就罷了,定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寫在紙上的。
因為天氣熱,大夥也沒法在戶外認字,村民們聽說此事,便搭了個棚子,上頭封頂,遮擋日光,前麵又有房屋擋著,顧香生就帶著一幫老人小孩兒在棚子裏學習。
就算以前沒有當過老師先生,顧香生也做得不錯,當然先要有足夠得耐心,一筆一劃讓他們跟著寫,然後一個個糾正,再給他們講字的意思,結合造句,順便將一些字詞在典籍裏的運用拎出來講一講,讓他們理解更加深刻一些,就可以了。
至於學多少,會多少,那就要看每個人的領悟力和學習能力了。
顧香生提出,誰家有女孩也可以帶過來讀書認字,但來的卻一個也沒有。
鄉下人家沒有什麽“男女七歲不同席”“要避嫌”之類的講究,但他們卻覺得女孩兒讀再多書也沒用,還不如在家幫忙多幹點活計實在。
他們尊敬顧香生,是因為顧香生會治病,會教書,她在村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男女偏見的範疇。
但這跟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關係。
對此顧香生也無能為力,他們現在雖然受到村民的尊敬和禮遇,但若想要強行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隻會招來反感和抵製。
……
閑話休提。
像席二郎這種既熱愛學習,領悟力不錯,原先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學生,自然是先生最喜歡的,顧香生也不例外,每日上課,一群半大少年和小孩兒裏,就數席二郎跟另外一個叫陳福的六歲小孩學得最好。
陳福的娘不是本村人,據說娘家在鎮上家境還不錯,隻因陳福的爹爹曾挑著山貨去鎮上叫賣,對方父親瞧著他性情正直踏實,便心中有意,幾番考量之後,更將女兒嫁了過來,是以陳福從小也是經由母親啟蒙,略通文字的。陳家原還打算讓他去鎮上外家跟著表兄弟們一起讀書,沒想到旱災一來,此事便耽擱了。
陳福小小個兒,清清秀秀,人聰明,說話也很伶俐,興許是因為母親教導的緣故,對顧香生頗為有禮,學習進度更快,三字經千字文已經習完了,如今正和席二郎一起開小灶,讀《詩經》和《論語》。
略通詩書之後,陳福對自己的名字很是不滿,覺得太俗了,沒有古代聖賢的名字讀起來寓意深遠,便和席二郎一道請顧香生給他們改名。
席二郎本名叫席水,正好跟席大郎一山一水,他也覺得自己的名字太直白,聽起來不雅。
顧香生啼笑皆非,對他道:“你和你兄長的名字暗合山水之意,若是改了你的,你兄長的豈非形單影隻?要改,也得兩人一起改才行。”
席二郎登時焉了,以席大郎的性子,決計是不肯改名字的。
顧香生安慰道:“依我看,上善若水,大俗即大雅,席水這名字也挺好的,不必改了。”
“先生,先生,那我呢!”陳福將小腦袋也湊過來。“福字太俗氣了,我那些表兄說,一聽就是個下人的名字,您能不能給我也改改?”
顧香生笑道:“你的倒可以改一改,隻是須得征求你爹娘同意方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小家夥還真興衝衝地跑過來,說他已經問過家裏,父母也同意讓先生賜個好名。
幸好顧香生也早有準備,便道:“音不必改,改一字即可,就叫弗,陳弗,如何?”
小孩眨巴眼睛:“哪個弗?”
顧香生在石板上寫了個“弗”字,然後告訴他:“弗者,上古也通福意,正好跟你原先的字同義,再者它還有幾重意思,一是違逆,二是不要,三是怫鬱,這些都是世人熟知的含義,所以很多人不明其意,以為這個字不好,但實際上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凡弛弓,則以兩弓相背而縛之,以正枉戾,所謂矯也。弗則同矯,矯正錯處,令人迴歸正道。我給你取這個名,也正是因為弗字含義甚多,有好有壞,正如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總有*低穀,逆流順水,由此讓你銘記於心,做個豁達通透之人。”
小孩兒似懂非懂,但他不懂,自有人懂,陳福的母親通曉詩書,聽到他轉述了顧香生的話,便歎道:“這位焦先生定非尋常女子,你須得好好敬重侍奉才是。”
陳家是女子當家,陳福的娘既然同意了,他爹自然沒什麽異議,陳福就此改名陳弗,成為顧香生的第二個入室弟子。
第一個,自然是那席二郎席水了。
此時席二郎十二歲,陳弗六歲,兩人相差一倍年齡,往日也玩不到一塊,但因為同在顧香生名下學習,自然而然親近起來,席二郎見陳弗聰明伶俐,學習進度很快,眼看就要趕上自己了,他大了人家六歲,若是連功課也不如,未免說不過去,心中自然卯足了勁,兩人你追我趕,學習熱情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
席二郎對《史記》念念不忘,隔三差五總會提起,顧香生原先擔心揠苗助長,後來經不住席二郎的再三請求,顧香生默寫了《史記》中的關於衛青的衛將軍驃騎列傳,給席二郎和陳弗二人講了一遍,又讓他們倆背誦下來。
原先席二郎總念著《史記》,是覺得裏頭肯定記載著許多厲害東西,如今一聽,更是如癡如醉,不僅將整篇背了下來,還翻來覆去糾結其中的細節。
顧香生原本以為,像他這樣的年紀,會喜歡衛青,一般是因為衛青出身寒微最後卻身居高位,還是個常勝將軍,馳騁沙場,堪稱人生贏家的經曆。
但沒想到,席二郎感興趣的卻是其它一些地方,譬如說:“先生,你說史書為尊者諱,尤其是像衛將軍這樣的人物,那麽在太史公寫史記的時候,為什麽會知道衛青是母親與人通奸生出來的呢?按理說衛將軍娶了平陽公主,他的外甥又是太子,這種不好的事情不是不應該被記錄下來的麽?”
顧香生和他說,《史記》成書的那一年,正好是發生巫蠱之禍的那一年,衛青的太子外甥被廢,整個衛家被連根拔起,衛青幸而是已經在那之前就死了,所以幸免於被追究,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衛家的家世並沒有被美化,再者司馬遷此人也比較有個性,越是不讓寫的東西,他就越是要寫,正是有了這一部《史記》,自那之後才開啟了紀傳體的史書模式。
此時席二郎已經從她口中,大致了解了記史的幾種方式,聞言便著迷道:“數百年的曆史,從一個國家的建立到滅亡,某個人的一輩子,全都凝聚在手裏了。”
顧香生:“對,這正是史書的可貴之處,也是史官的存在意義,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避免重蹈覆轍。”